黄芪.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52746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0.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芪.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黄芪.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黄芪.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黄芪.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黄芪.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芪.docx

《黄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芪.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芪.docx

黄芪

黄芪

黄芪黄芪,又名黄耆,为植物和中药材的统称。

植物黄芪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中药材黄芪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根,具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效。

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代研究,黄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

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

但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中文学名:

黄芪

拉丁学名:

Leguminosae

别称:

棉芪,黄耆,独椹,蜀脂,百本,百药棉等

二名法:

RADIXASTRAGALI

界:

植物界门:

被子植物门纲:

双子叶植物纲

目:

豆目科:

豆科属:

黄芪属

分布区域:

华北、东北、内蒙古和西北,主产于山西、黑龙江、辽宁、河北等省

英文名:

MilkvetchRoot拉丁属名:

Astragalus

植物属性植物名称黄芪-原植物

中药名:

黄芪  汉语拼音:

huáng qí

保护级别:

3  黄芪属下全世界共有大约3000个品种,中国的品种包括以下的--

1、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膜荚黄芪)[1]  

2.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蒙古黄芪)

生物特性植物形态

1.膜荚黄芪多年生草本,株高50~80厘米。

主根深长,棒状,稍带木质,浅棕黄色。

茎直立,上部多分枝。

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6~13对,小叶片椭圆形或长卵圆形,先端钝尖,截形或具短尖头,全缘,下面被白色长柔毛;托叶披针形或三角形。

总状花序腋生,小花梗被黑色硬毛;花萼钟形,萼齿5;花冠蝶形,淡黄色;雄蕊10,2体(9+1);子房被疏柔毛。

荚果膜质膨胀.半卵圆形,先端尖刺状,被黑色短毛,种子5—6枚,肾形,黑色。

花期5—6月,果期7—8月。

2.蒙古黄芪多年生草本。

茎直立,上部有分枝。

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12~18对;小叶片广椭圆形或椭圆形,下面被柔毛;托叶披针形。

总状花序腋生;花萼钟状,密被短柔毛,具5萼齿;花冠黄色,旗瓣长圆状倒卵形,翼瓣及龙骨瓣均有长爪;雄蕊10,二体;子房有长柄。

荚果膜质,半卵圆形,无毛。

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生于向阳草地及山坡。

  区别:

蒙古黄芪形态极似上种,主要区别为小叶较多,12—18对,较小,小叶片通常为椭圆形。

子房及荚果均光滑无毛。

3.金翼黄芪主根肥厚。

植株各部有或多或少的伏贴柔毛。

小叶6~9对,矩形或阔椭圆形,长7~19毫米,阔3~8毫米,先端钝圆,有时微缺,背面稀生伏贴柔毛;托叶披针形。

总状花序,有花3~13朵;萼钟状,萼齿5;花冠黄色,旗瓣倒卵形,长12毫米,阔7毫米,翼瓣有特别长的耳,耳长几与爪一样,龙骨瓣比翼瓣、旗瓣为长,长达15毫米;子房无毛,花柱有微柔毛。

荚果无毛,倒卵形,长8毫米,两侧扁,其下有比荚果长的瘦细子房柄,顶端有长喙。

种子1~2粒。

花期7~8月。

生于丛林、山沟中。

分布河北、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等地。

4.多花黄芪直根粗大。

茎高15~100厘米。

小叶7~26对,长椭圆形至线状披针形,长8~20毫米,宽2.5~5毫米,上面绿色,无毛,下面霜白色,有或多或"白色的伏贴长毛。

总状花序,具花15~40朵,常偏向一侧;总花梗和花序轴上均有黑毛;苞片披针状锥形,有黑色长柔毛;萼钟状,萼齿5。

内外密生伏贴黑毛;花冠白色或黄色,龙骨瓣比旗瓣、翼瓣短;子房有黑色长毛,花柱无毛荚果纺锤形,被伏贴黑色长毛。

花果期7~9月。

生于高山、草坡上。

分布四川、青海、西藏等地。

5.塘谷耳黄芪多年生草本,高50~70厘米。

直根粗大。

小叶3~5对,狭卵形或长椭圆状卵形,长2~5.5厘米,宽0.8~2厘米。

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小花密生,下垂;花梗短,被黑色硬毛;苞片线形,被黑色残白色硬毛;萼钟状,萼齿尖,3长2短,萼管内面被黑色长硬毛;花冠黄色,旗瓣匙形,先端圆形,微凹,长约17毫米,翼瓣与龙骨瓣等长;子房被黑色长硬毛。

荚果纺锤形,长约2厘米,具较萼长的子房柄。

花期7~8月。

生于草坡。

分布甘肃、四川、青海、西藏等地。

黄芪是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属于豆科。

夏季开花,结荚果。

根很长,一般采挖4年以上的根。

除去地上茎叶及须根,晾干后截成一二尺长收藏或切片药用。

在秋季采收的黄芪含微量元素硒(Se)较多,因而质量较好。

黄芪的茎叶营养丰富,是牲畜的优良饲料。

此外,尚有多种黄耆属植物在各产地亦同供药用。

如春黄耆(又名藏黄耆)(西藏)、云南黄耆(西藏、云南)、弯齿黄耆(云南)、阿克苏黄耆(新疆)等。

地理分布

  黄芪属约有2000种,除大洋洲外,全世界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均产,但主要产于北温带。

中国产270余种,分布于东北至西南部。

黄芪产于中国华北、东北、内蒙古和西北,主产于山西、黑龙江、辽宁、河北等省区,四川,前苏联、朝鲜和蒙古也有分布。

膜荚黄芪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甘肃、四川、西藏等省区;蒙古黄芪主产内蒙古、山西及黑龙江,现广为栽培。

中药属性药材名称

黄芪-原植物——黄耆,《本草纲目》称黄芪,《神农本草经》称戴糁。

《名医别录》称戴椹,独椹,蜀脂,百本。

《药性论》称王孙。

李时珍说,耆是长的意思,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

今俗称黄芪。

别名:

棉芪,绵芪,绵黄芪(《本草图经》),棉黄芪,黄蓍,黄耆,箭芪(刘仕廉《医学集成》),箭黄芪,内蒙古黄芪,王孙(《药性论》),戴芪,戴糁(《本经》),戴椹,独椹,蜀脂,百本(《别录》),百药棉,百药绵(侯宁极《药谱》),土山爆张根(《新疆药材》),独根(《甘肃中药手册》),大抽,二人抬(《辽宁经济植物志》),大有芪,蒙芪,元芪,红蓝芪,白皮芪,黑皮芪,膜荚黄芪,东北黄芪,内蒙黄芪,冲正芪,武川芪,炮台芪,浑源芪。

商品名:

北黄芪:

又名北芪,东北黄芪,卜奎芪,关卜奎芪、关芪、黑皮芪。

大部分为植物膜荚黄芪的根,小部分为植物内蒙古黄芪的根。

主产于黑龙江,内蒙古等地。

质优。

因产地不同又分为宁古塔芪、红兰芪,黑石滩芪、正口芪等名称。

  北口芪:

又名口芪、正口芪、正芪、口黄芪。

为植物内蒙古黄芪的根。

属北黄芪。

旧时多经独石口进关集散,故得此名。

  绵黄芪:

又名绵芪、棉芪、西绵芪、原生芪、白皮芪、箭黄芪、箭芪。

包括大岚芪,浑源芪、武川芪、壮芪、西黄芪等。

指产于甘肃定西,山西绵山等地者。

大部分为内蒙古黄芪的根,小部分为膜荚黄芪的根。

质佳。

因其根长,形似箭杆,故有箭芪和箭黄芪之称。

西黄芪:

又名西芪。

指产于山西浑源、阳交、山阴、天镇等地者。

质佳。

为通用正品。

库黄芪:

又名库伦黄芪、库伦芪、库芪。

指产于内蒙古库伦一带者。

红芪;又名晋芪、岩黄芪。

均以根条粗长,皱纹少、粉性足、坚实绵韧、味甘、无空心及黑心者为佳。

处方名:

黄芪,绵芪,棉芪,口芪,北芪,生黄芪,炒黄芪,炙黄芪等。

处方中写黄芪、绵芪、棉芪,口芪、北芪均指生黄芪。

为原药材去杂质,润透切片,生用入药者。

炒黄芪为黄芪片用麸炒至深黄色,筛出晾凉人药者。

健脾和胃功效增强。

  

炙黄芪又名蜜炙黄芪,蜜黄芪。

为黄芪片用蜂蜜拌匀,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摊晾,而后入药者。

补气润肺功效增强。

药材来源

黄芪-中药材

  1、药材基源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根。

  除上述2种外,有几种黄芪属植物,如贺兰山黄芪、川黄芪、秦岭黄芪、白芪、金翼黄芪和多花黄芪均作黄芪入药,但质量稍差。

黄芪适宜产区为内蒙古、甘肃、宁夏、山西、河北、陕西,其中又以内蒙古武川黄芪的品质最好,多种有效成分指标均超过国家标准,妙玉堂黄芪片是黄芪中品质最好的大斜片。

2.考证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古代写作黄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释其名曰:

“耆,长也。

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

3.药材鉴别黄芪-中药材——黄芪直根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长30~90厘米,直径1~3.5厘米,表面纵皱色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有粉性,皮部黄白较疏松;木部菊花纹理状,气似豆腥味微甜。

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

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质量以根条粗长、菊花心鲜明、空洞小、破皮少者为佳;红芪以皮色红润、根条均匀、坚实、粉性足者为佳。

规格一般按粗细、长短分为三个等级。

红芪为野生,根呈圆柱形,大多为直条状,少有分枝,上端略粗,下端渐细,长10~50cm,直径0.6~2cm;表面灰红棕色,具纵皱纹及少数支根痕,栓皮易脱落而露出淡黄色的皮部及纤维;皮孔横长,色浅,黄色或暗黄色,略突出;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显纤维性并显粉性;横切面皮部黄白色约占半径1/2~1/3,形成层淡棕色,木质部淡黄棕色具放射状纹理;气微,味甜,嚼之有豆腥味。

特征可概括为:

红芪单根圆柱形,上粗下细色红棕;质硬而韧富粉性,皮部黄白较疏松;气微味甜豆腥味,补气固表治疽痈。

主要功用

黄芪根

  ①倪朱谟:

“黄芪,补肺健脾,实卫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

故阳虚之人,自汗频来,乃表虚而腠理不密也,黄芪可以实卫而敛汗;伤寒之证,行发表而邪汗不出,乃里虚而正气内乏也,黄芪可以济津以助汗;贼风之疴,偏中血脉而手足不随者,黄芪可以荣筋骨;痈疡之证,脓血内溃,阳气虚而不敛者,黄芪可以生肌肉,又阴疮不能起发,阳气虚而不愈者,黄芪可以生肌肉。

”(《本草汇言》)

②张景岳:

“(黄芪),因其味轻,故专于气分而达表,所以能补元阳,充腠理,治劳伤,长肌肉。

气虚而难汗者可发,表疏而多汗者可止。

其所以止血崩血淋者,以气固而血自止也;故日血脱益气。

其所以治泻痢带浊者,以气固而陷自除也,故曰陷者举之。

”(《本草正》)

③贾所学:

“黄芪,性温能升阳,味甘淡,用蜜炒又能温中,主健脾,故内伤气虚,少用以佐人参,使补中益气,治脾虚泄泻,疟痢日久,吐衄肠血,诸久失血后,及痘疹惨白。

主补肺,故表疏卫虚,多用以君人参,使敛汗固表,治自汗盗汗。

诸毒溃后,收口生肌,及痘疮贯脓,痈疽久不愈者,从骨托毒而出,必须盐炒。

痘科虚不发者,在表助气为先,又宜生用。

”(《药品化义》)

④张石顽:

“(黄耆),入肺而固表虚自汗,入脾而托已溃痈疡。

《本经》首言痈疽久败,排脓止痛,次言大风癞疾,五痔鼠瘘,皆用生者,以疏卫气之热。

性虽温补,而能通调血脉,流行经络,可无碍于壅滞也。

其治气虚盗汗自汗,及皮肤痛,是肌表之药。

治咯血柔脾胃,是中州之药。

治伤寒尺脉不至,补肾脏元气不足,及婴儿易感风邪,发热自汗诸病,皆用炙者,以实卫气之虚,乃上中下内外三焦药,即《本经》补虚之谓。

如痘疹用保元汤治脾肺虚热,当归补血汤治血虚发热,皆为圣药。

”(《本经逢原》)

⑤张秉成:

“(黄芪)之补,善达表益卫,温分肉,肥腠理,使阳气和利,充满流行,自然生津生血,故为外科家圣药,以营卫气血太和,自无瘀滞耳。

”(《本草便读》)

⑥张山雷:

“(黄耆)补益中土,温养睥胃,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

其皮味浓质厚,力量皆在皮中,故能直达人之肤表肌肉,固护卫阳,充实表分,是其专长,所以表虚诸病,最为神剂。

”“凡饥饱劳役,脾阳下陷,气怯神疲者,及疟久脾虚,清气不升,寒热不止者,授以东垣之补中益气汤,无不捷效,正以黄芪为参、术之佐,而又得升、柴以升举之,则脾阳复辟,而中州之大气斡旋矣。

”(《本草正义》)  黄芪功补三焦  ①李东垣:

“黄耆既补三焦,实卫气,与桂同功,特比桂甘平,不辛热为异耳。

但桂则通血脉,能破血而实卫气,耆则益气也。

又黄芪与人参、甘草三味,为除燥热、肌热之圣药。

脾胃一虚,肺气先绝,必用黄芪温分肉、益皮毛、实腠理,不令汗出,以益元气而补三焦。

”(引自《本草纲目》)  ②王好古:

“(黄芪),治气虚盗汗并自汗,即皮表之药,又治肤痛,则表药可知。

又治咯血,柔脾胃,是为中州药也。

又治伤寒尺脉不至,又补肾脏元气,为里药。

是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

”(《汤液本草》)  ③邹澍:

“(黄芪),直人中土而行三焦,故能内补中气,则《本经》所谓补虚,《别录》肺胃补丈夫虚损;五劳赢瘦,益气也;能中行营气,则《本经》所谓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名医别录》所谓逐五脏问恶血也;能下行卫气,则《本经》所谓五痔鼠瘘,《名医别录》所谓妇人子脏风邪气,腹痛泄利也。

”“黄芪一源三派,浚三焦之根,利营卫之气,故凡营卫间阻滞,无不尽通。

所谓源清流自洁者也。

”(《本经疏证》)  黄芪主大风  “黄耆,味甘微温。

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大风,痢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一名戴糁。

生山谷。

《神农本草经》上经

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1.膜荚黄芪含黄酮、皂甙类成分.黄酮类成分如芒柄花黄素、3'-羟基芒柄花黄素(毛蕊异黄酮)及其葡萄糖甙、2',3'-二羟基-7,4'-二甲氧基异黄酮、7,2'-二羟基-3',4'-二甲氧基异黄烷及其葡萄糖甙、7,3'-二羟基-4',5'-二甲氧基异黄烷、3-羟基-9,10-二甲氧基紫檀烷及其葡萄糖甙等.其中有些成分具较强的抗氧化活性.皂甙类成分有黄芪皂甙Ⅰ~Ⅷ及大豆皂甙Ⅰ;黄芪甲甙(即黄芪皂甙IV)与黄芪乙甙.  2.蒙古黄芪含黄芪多糖.芒柄花黄素R=H7,3'-二羟基-4',5'-二甲氧基异黄烷毛蕊异黄酮R=OH黄芪皂甙ⅧR=xyl(xyl=xylose,木糖;gal=galactose,半乳糖;glcA=glucuronicacid大皂甙甙ⅠR=galglcA=glucuronicacid葡糖醛酸;rha=rhamnose,鼠李糖)

鉴别

(1)本品横切面:

木栓细胞多列。

栓内层为3~5列厚角细胞。

韧皮部射线外侧常弯曲,有裂隙;纤维成束,壁厚,木化或微木化,与筛管群交互排列;近栓内层处有时可见石细胞。

形成层成环。

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2~3个相聚;导管间有木纤维;射线中有时可见单个或2~4个成群的石细胞。

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粉末黄白色。

纤维成束或散离,直径8~30μm,壁厚,表面有纵裂纹,初生壁常与次生壁分离,两端常断裂成须状,或较平截。

具缘纹孔导管无色或橙黄色,具缘纹孔排列紧密。

石细胞少见,圆形、长圆形或形状不规则,壁较厚。

(2)取本品粉末3g,加甲醇2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加于中性氧化铝柱(100~120目,5g,内径10~15mm)上,用40%甲醇100ml洗脱,收集洗脱液,蒸干,残渣加水30ml使溶解,用水饱和的正丁醇提取2次,每次20ml,合并正丁醇液;用水洗涤2次,每次20ml;弃去水液,正丁醇液蒸干,残渣加甲醇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黄芪甲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水(13:

7:

2)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日光下显相同的棕褐色斑点,紫外光灯(365nm)下显相同的橙黄色荧光斑点。

药理功用

黄芪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

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

《本经》记载:

“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

补虚,小儿百病。

”《日华子本草》记载:

“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

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黄芪能显著增加血液中的白细胞总数,促进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杀菌能力。

黄芪水煎液小鼠灌胃给药能明显增强脾脏NK细胞的活性,这一过程与诱生干扰素同时发生。

黄芪多糖也能刺激NK细胞的增殖,并使细胞体变大。

黄芪对NK细胞活性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诱导淋巴细胞产生7-干扰素所介导的,黄芪对NK细胞活性的促进作用与其诱导的抗病毒活性相平行。

黄芪在体外与小鼠脾脏细胞一起培养,也能诱生γ-干扰素。

对大黄造成的脾虚小鼠黄芪水煎液和黄芪多糖,给药后,均能恢复其脾脏产生IL-2的能力。

黄芪并能增强外周血淋巴细胞对IL-2的反应性,使外周血淋巴细胞受IL-2刺激后其增殖指数增高。

增强特异性免疫功能

黄芪能明显增强细胞免疫,促进PHA、COnA、PWM(美洲商陆)引起的淋巴细胞转化。

黄茂对6OCo一次性全身照射小鼠脾脏抗体生成细胞释放溶血素量、血清溶菌酶量,有增加作用。

对迟发型超敏反应及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红细胞一免疫复合物的花环形成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或增强作用。

  另外,尽管从黄芪中提取的黄芪多糖等成分有显著的免疫增强作用,但从黄芪中也提取出有很强免疫抑制作用的成分。

增加红细胞数

黄芪多糖能升高正常大鼠红细胞的比容,增加红细胞数。

对血虚证模型大鼠或小鼠,黄芪和黄芪多糖均能升高红细胞比容或血红蛋白含量。

黄芪还能防治因辐射而造成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骨髓有核细胞数的减少,可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分化和增殖。

黄芪对正常血糖无明显影响。

保肝 正常小鼠灌胃黄芪水煎液可使肝糖原增加。

黄芪对四氯化碳造成肝脏损害引起的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降低有回升作用,并能预防四氯化碳所致的肝糖原减少。

黄芪可增加3H-亮氨酸掺入肝脏蛋白质促进其更新。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T细胞亚群中CD8升高,CD4/CD8比值降低,黄芪注射液可使病人CD8下降,CD4/CD8升高,恢复正常免疫功能,提高清除病毒或抑制病毒扩散的能力。

对精子的作用  黄芪可延长小鼠的动情期,对小鼠的发育亦有良好的影响。

黄芪可增强精子活力,在体外人的精液中添加黄芪水煎液,可使精子活动率、精子运动速度、精子前向运动速度、精子头部摆动的频率等均有显著提高。

这对于将黄芪作为体外添加剂在辅助生育技术方面(如人工授精、体外授精等)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增强抗疲劳的作用  黄芪能增强大鼠和小鼠的肌力。

大鼠灌胃黄芪水煎液6日或14日,能增强大鼠游泳耐疲劳的作用,并使游泳应激大鼠血浆皮质醇含量明显增加,超过空白应激组和正常对照组的水平。

黄芪可使游泳应激大鼠肾上腺重量增加,肾上腺皮质增厚,束状带细胞体积增大、胞浆丰富。

表明黄芪增强大鼠抗应激能力是通过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来实现的。

减缓自然衰老的作用

黄芪能延长家蚕和果蝇的平均寿命,减缓人胎肺二倍体细胞体外培养的自然衰老过程,使细胞寿命延长达98代,对照组仅为61-66代,使寿命延长l/3。

对小鼠肾细胞培养也有保护作用。

黄芪并有抗氧化作用,可降低动物血清中过氧化脂质和肝脏脂褐素含量。

过氧化氢损伤中国仓鼠肺细胞(V79)引起SOD活性降低,黄芪总黄酮有回升SOD活性的作用,可减少脂质过氧化物对生物膜的损害。

对心脏作用

黄芪具有强心作用,,使心脏收缩振幅增大,输出量增加,对中毒或疲劳衰竭心脏的作用更为明显。

黄芪对缺糖缺氧条件下培养大鼠心肌细胞所致的乳酸脱氢酶及细病变有保护作用。

在加有黄芪培养的心肌细胞内,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糖原颗粒丰富,而糖原颗粒是细胞的能量来源,因此,黄芪可因加强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而加强其功能。

黄芪多糖可对抗垂体后叶索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对抗氯化钡诱发的大鼠心律失常和氯仿诱发的小鼠心室纤颤。

调节血压 黄芪对多种动物均有降压作用。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灌胃黄芪水煎液可使血压的上升幅度有所控制。

黄芪的降压成分为γ-氨基丁酸和黄芪皂苷甲。

当动物血压降至休克水平时,黄芪又可使血压稍上升且保持稳定,对血压具有一定的双向调节作用。

黄芪能明显降低麻醉犬的脑血管、外周血管、冠状动脉、肠系膜上动脉的阻力,对这些部位的血管有扩张作用,但对肾血管却具有收缩作用。

黄茂降压作用主要为直接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的结果。

抗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发病机制是病毒直接侵犯心肌及其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黄芪可通过增强免疫功能而抑制病毒性心肌炎。

黄芪对大鼠心肌细胞柯萨奇病毒无直接杀灭作用,但黄芪预先作用于体外培养心肌细胞48小时后,可降低心肌细胞对病毒的敏感性。

病毒性心肌炎病人的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机体清除免疫复合物的能力降低,导致病毒复制,加重炎症损伤。

黄芪对病毒性心肌炎病人治疗3个月后,使NK细胞活性明显提高,使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明显降低,并增强心肌细胞产生干扰素及促诱生干扰素作用。

抗溃疡

黄芪精对多种实验性动物胃溃疡有抑制作用,对95%乙醇所致小鼠胃黏膜损伤及大鼠幽门结扎所致胃教膜损伤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可减少损伤面积,降低损伤指数,但对大鼠胃液量、胃液酸度和胃蛋白酶活性无明显影响,并可协同西米替丁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

其它作用

黄芪还有抗肿瘤、抗骨质疏松等作用。

综上所述,与黄芪补气固表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为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增强造血功能。

改善物质代谢、增强性腺功能、抗应激、延缓衰老等作用。

黄芪还具有强心、调节血压、抗病毒性心肌炎、保肝、抗溃疡等作用。

黄芪多糖和黄芪皂苷是其主要有效成分。

当代临床

高血压病:

治疗老年人高血压伴有下肢浮肿者,常用防己黄芪汤加葛根,有较好的消除水肿以及降压作用。

防己黄芪汤是《金匮要略》方,经验用量为:

黄芪30g、白术12g、防己12g、甘草3g、生姜3片、红枣10粒,常去甘草,加葛根30g,如果伴有血脂高者,加泽泻20g,胸痛头晕者,加川芎10g、丹参12g。

  缺血性心脏病:

黄芪每日50g,水煎分3次服。

治疗92例缺血性心脏病,并分别与心痛定和丹参片作对照,结果表明,黄芪组有较好的疗效。

不仅心绞痛等症状明显缓解,而且能改善心电图、心阻抗图等临床多种客观指标。

糖尿病

消渴多汗,常一味取效。

(聂文涛:

《食物训练与糖尿病康复》)。

对糖尿病伴有浮肿、面色黄者,常用防己黄芪汤加葛根等。

如果糖尿病所致的下肢溃疡或深部血栓者,则用生黄芪60g,配合葛根30g,怀牛膝30g、石斛30g、赤芍30g、丹参20g等。

  

肿瘤化疗放疗以及手术后  

患者出现贫血、浮肿,食欲不振、容易出汗及感冒等,常是应用黄芪的指征。

临床常用黄芪建中汤、十全大补汤等。

曾治疗1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其主要症状为多汗、恶风,发高热,用黄芪60g、肉桂10g,配合真武汤,服药1周后,出汗恶风显著减少,治疗1年,病情稳定,几乎未出现发热。

十全大补汤是常用的肿瘤后的体力增强剂,日本应用比较普遍。

其组成为:

黄芪15g、肉桂3g、人参5g、白术10g、茯苓12g、甘草3g、当归6g、川芎6g、熟地12g、白芍10g,水煎服,日分2~3次服用。

中国传统有丸剂和膏剂,日本有颗粒剂,主要是便于久服。

慢性鼻炎

常用玉屏风散:

黄芪15g、白术12g、防风10g。

主治气虚自汗,容易感冒者。

过敏性鼻炎、花粉症、哮喘、老人感冒等经常用。

方中可加用生姜3片、红枣10粒。

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腰椎病、颈椎病、贫血等,可见关节疼痛、麻木自汗等症者,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

组成:

黄芪30g、桂枝10g、白芍药15g、生姜3片、红枣12枚。

此方不可用甘草。

当年范文虎治疗医家沈某之媳病肢体酸麻,曾服桂枝汤加味治疗未效,范氏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原方,2剂即效。

桂枝汤与黄芪桂枝五物汤仅甘草、黄芪之差异,一味药的区别,效果竟然大不一样(见《魏长春临证经验集》)。

上消化道溃疡,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可用黄芪建中汤。

组成:

黄芪15g、桂枝10g、白芍15g、甘草6g、生姜3片,红枣12枚,麦芽糖适量冲服。

多适用于病情呈慢性化,有轻度贫血,自汗盗汗,喜欢吃甜食,舌质暗淡者。

如体型消瘦者,黄芪不宜大量使用,否则会导致腹胀和食欲减退。

  增强人体免疫力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目前,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丽塔·埃弗罗斯(RitaEffros),从中药黄芪植物中提取而成的药物,可增强人体免疫细胞抵抗艾滋病病毒,并对人体一些器官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中医传承

民间传说

  相传,古时候有一位善良的老人,名叫戴糁。

他善于针灸治疗术,为人厚道,待人谦和,一生乐于救助他人。

后来,由于救坠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