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复习模拟卷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51424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复习模拟卷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高三语文复习模拟卷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高三语文复习模拟卷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高三语文复习模拟卷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高三语文复习模拟卷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复习模拟卷3.docx

《届高三语文复习模拟卷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复习模拟卷3.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复习模拟卷3.docx

届高三语文复习模拟卷3

2019届高三语文复习模拟卷3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古代风起云涌的政治变革浪潮中,土地问题总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变迁的历史进程。

纵观中国古代政治史,为君者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把土地和附着在土地上的人民牢牢控制在手中,这就需要通过一系列制度的推行来实现。

西周建立后推行分封制与井田制,使得王权和土地开始真正结合在一起。

与此相适应,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往往伴随着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变革。

商末周初的政治变革在历史上影响甚巨,其以“授民授疆土”为核心的封建体制便是最重要的代表。

周初重器大盂鼎铭文中记载了周康王封赐给一位名盂的贵族土地、人民的情形,就是这一制度的生动写照。

作为配套制度而行的井田制在当时也举足轻重。

春秋中期以后,以井田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走向瓦解,新的土地关系与生产关系开始出现,引发了政治领域内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商鞅在秦国推行的变法,便抓住了土地这一关键问题,在地方行政和土地分配两方面完成了新旧制度的更替。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的两千多年间,以皇帝为主导的中央集权体制日益巩固,土地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稳定。

西汉中期以后,聚敛了大量土地与财富的地方豪强严重危及了中央的统治。

对此,大儒董仲舒曾建议通过“限民名田”来抑制土地兼并,但未被采纳。

自此以后,严重依赖地方豪强的中央政权无心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最终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延续数百年的门阀政治。

中央对所辖区域内土地与行政权力的控制越来越弱,反过来又促使中央政权对土地关系、地方行政运行机制进行调节与整顿。

于是,在隋唐北宋时期,中国历史上又迎来了一次大规模的政治与土地变革。

隋朝建立,推行均田制。

这些本应在打击豪强大族势力方面效果显著的措施,在当时的情况下却稍嫌操之过急,根基未稳的隋王朝也迅速覆亡。

随后崛起的李唐政权在土地分配方面延续并完善了均田制,使得唐朝开始走向强大;但自天宝之后,中央政权失去了对地方行政的主导权,出现了藩镇割据、边疆不守的局面,以此走向消亡。

此后,北宋政权所进行的改革仍然是以土地的控制与分配为中心,将地方权力大都收归中央,改变了地方势力“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的局面。

元明清三代,虽然最高统治者的民族身份不同,但他们采取的政策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

与两宋时期边患屡兴相比,元明清对边疆的控制也明显加强,而“摊丁入亩”等政策之所以能够推行,依靠的正是国家对土地所有权与分配体系的绝对控制。

中国古代政治变革与土地权力发展的关联使我们认识到,土地与中央集权抑或君权的一体化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政治与经济发展的高度统一。

土地与君权的联动机制也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较为固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的政治因素的萌生与发展。

而当土地与君权出现矛盾冲突时,往往会出现政治危机甚至政权更迭,这又促使掌权者不得不采取措施,以缓解矛盾冲突。

(选自刘伟《土地问题决定中国古代政治走向》,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土地在中国古代政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变迁的历史进程。

B.封建君王只要推行一些制度,将土地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就能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C.商鞅抓住土地这个关键问题所推行的变法,使得中国土地制度保持了两千多年的稳定。

D.隋朝统治者为打击那些豪强大族势力推行了均田制,可惜操之过急,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提出观点,然后按朝代先后顺序列举了历代重视土地问题的材料来进行论证。

B.文中所举周康王封赐给一位名盂的贵族土地、人民的事例,证明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常伴随着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变革。

C.文章通过董仲舒建议未被采纳的事例,证明了中央政权如果无法抵制土地兼并,对所辖区域的控制就会越来越弱。

D.结尾一段提出了掌权者在政治危机甚至政权更迭时,有必要采取措施遏制新的政治因素的萌生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西周建立至春秋中期这一时段,井田制的地位可谓是举足轻重,但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井田制逐步消亡了。

B.西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依赖地方豪强,无心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为后来的门阀政治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C.李唐政权因在初期延续并完善隋朝的均田制走向稳定和强大,也因均田制消极因素的影响走向了灭亡。

D.元明清三代除了都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外,采取的土地政策在本质上也是一致的,都对土地所有权与分配体系绝对控制。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米的恩典

甘典江

在所有的汉字当中,我最敬重的一个字,是“米”。

甲骨文中,“米”字像琐碎纵横的米粒,典型的一个象形字。

《说文解字》曰:

“米,果实也。

象禾实之形。

”意思是,米是谷物和其他植物去壳后的籽实。

断奶之后,我们开始要吃饭了。

民以食为天,说明吃饭是天大的事。

多少年以来,中国人见面都要问候一句:

“吃了吗?

”难怪古代的圣人早就明察:

仓廪实而知礼节。

吃饭要靠天,更要靠地。

没有谁能够管得了天,但是,地,却是被人牢牢控制住了。

在中国的传统中,土地是万有之源,万物都从中孕育化生。

《易经》云:

“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安土便能乐业,就会诞生故乡,同时,还象征着淳朴的道德选择与坚守的精神意志。

土地联系着历史与道德、政治与民生,而其中的媒介与命脉,即是白花花香喷喷的米。

一切财富与权力,最终,都可以通过米来衡量与转化,以“石”计量。

广义的“米”,包括稻米、高粱、玉米、小米、黄米等,一般而言,主要指稻米,即大米。

在南方,稻田随处可见,甚至在陡斜的山坡上,也被开垦出一圈一圈的梯田。

在雾气中,在月光下,那些成片的梯田,像大地的行为艺术,在视觉上极为震撼,彰显着人的力量和创意。

20世纪80年代,母亲带我去粮店买米,揣着一册购粮本。

彼时,每个人的粮食,都是一个定数,有钱也多买不到一两。

卖米的工作人员常常带着居高临下的目光,我们则像是等待赈济的灾民,需要他们来拯救。

我突发恐惧:

要是哪天他们关门不卖米了,我们又怎么办?

幸好,某一天,人们又做起了交易,在农贸市场,大米开始自由流通,只要有钱,想买多少买多少。

望着那些被解放了的大米,我觉得生活才真正开始。

吃饱饭后,人性苏醒了。

接着,我们各式各样的欲望,日益膨胀。

不知不觉之间,人们见面,不再问候吃饭,而是关心挣钱发财。

很快,米的命运也发生了变迁,它们被包装进入超市。

在某种意义上,这时候的米,面目全非,与土地紧密的关系已经断裂。

顾客从一袋米中,看不到四季的替换,闻不着泥巴、雨水和阳光的气味,也无视农夫的喘息与农妇的忧伤。

可怜的米,被抽象成了一种消费符号。

每次不得不去超市,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我都在猜想:

假如苏格拉底看到这一切,不知还会发出怎样的感叹。

在两千多年前,他就对物质消费不屑一顾:

“我们的需要越少,就越接近神。

别人为食而生,我为生而食。

”也就是,对于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来说,他只需要粮食即可生存,生活更重要的是精神与理性。

也许是因为苏格拉底的提醒,我开始尽量少去超市,实在要去,也要扪心自问一番:

是不是因为听从了大米的召唤?

我越来越相信:

过度的物质消费,是一种恶习,甚至,是对人类独立于物质的高贵精神的冒犯。

每一粒大米,无论是干瘪的还是饱满的,一起经历了四季的轮回,演绎了生命的涅槃,见证过土地的馈赠,追逐过阳光雨露,都领受了人的安抚和神的祝福。

在此意义上,它们都是平等的,都有权利进入人的胃,化为人的血肉与精气。

联想到米的“远亲”——麦子。

西方人眼中的麦子具有神性,因为麦子经过“施洗”已经脱胎换骨,变成了有信仰的面包,荣升为基督的圣餐。

我想,倘若真有神灵可以降福于诸般良善与恩惠、纯洁与正义,那么它可以启示麦子,同样也能祝福大米。

粮食是至善至美的对象,敬畏粮食,就是遵守心灵的律法,可以凭此找回自我,梳结人与大地的伦理,并抵达感恩的故乡。

从一粒大米的恩典中,我领受了永恒的充实与安宁。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点题,明确交代“米”是“我”最敬重的一个汉字,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B.《说文解字》《易经》中的文字、苏格拉底的话以及西方对麦子的膜拜,既表达了对米的深厚理解,更增强了文本的厚重与力量。

C.文中叙述,母亲带“我”去粮店买米,工作人员居高临下的目光使“我”突发恐惧。

后来,大米开始自由流通,人们真正的幸福生活便开始了。

D.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内涵丰富,语言极富感染力,告诉读者粮食是至善至美的对象,并非抽象的一种消费符号。

5.综观全文,分析文章结尾句中加点词“恩典”的内涵。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概括全文主旨,并联系文本及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双语作家熊式一

姜 猛

熊式一1923年自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英文科毕业后,以文言翻译出版了《富兰克林自传》,且自1929年起,在《小说月报》等当时最权威的新文学期刊上,发表翻译大剧作家萧伯纳等人的剧作和哈代的小说,深得郑振铎、徐志摩等新文学大家的肯定和赞扬。

后谋取大学教职无门,熊式一决定出国留学。

1933年抵英后,熊式一来到伦敦大学,他遇到了一位“贵人”——英国戏剧专家聂可尔教授。

聂可尔教授善意提醒他“写关于莎士比亚的论文不如写关于中国戏剧的论文”。

于是,他利用课余时间创作了一出独幕喜剧《财神》,然后分别寄给了戏剧界的大腕萧伯纳、巴蕾和俊克瓦脱,拜请指教。

三人回信了,俊克瓦脱认为“很漂亮”,巴蕾说“文字很优美”,萧伯纳则直言称“你的英文可喜之至,英国人绝对写不出这样好的”。

这让熊式一备受鼓舞。

之后,他筹划酝酿,决心创作一部真正的中国戏剧作品——这就是四幕喜剧《王宝川》。

当年的英国各家报纸,或称其为“小名著”“一本精巧雅致的书”“一本可用以馈赠特殊人物的好书”,或将其喻为“妙不可言的日落”“清新的草上露珠”等。

是年冬天,仍处于亢奋状态的熊式一亲自执导,把《王宝川》搬上了舞台。

好戏连番上演,以至于自1934年11月至1936年12月,共计演出了九百多场。

接着,《王宝川》在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相继上演,还于1935年10月应邀跨海前往美国纽约百老汇等地巡演,前后演出一百零五场,无不引起轰动,罗斯福总统夫人观后接见了熊式一及主要演员并合影留念。

当时,国内爆发了日本侵华战争,在一连串的正面战场失利之后,中国大片山河沦陷,随后中日双方逐渐陷入僵持状态。

熊式一虽身处国外安逸的环境中,心却为国家民族的命运所牵系,也为留在国内的亲人担心。

他知道,自己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而且悬身海外,难施劲力,思来想去,唯有攥紧笔杆,多写一些宣传和介绍中国实况的作品,以图引得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而为苦难中的祖国争取一些人员和武器弹药方面的支援,哪怕是精神和道义上的。

打定主意,熊式一开始构思谋划,欲创作一部更加震人心魄的作品。

正当熊式一起腹稿的时候,有位朋友过来探视,得知情由后开玩笑地劝道:

既然写得上好的剧本,何不写一写小说?

熊式一听了心有所动,但又不敢冒险改辙。

恰在这时,又有一位做出版的熟人登门拜访,问可否尝试写小说,并许以高额版税。

外因助缘,熊式一终于下决心开辟创作新路,于是,不久后就诞生了堪与林语堂的《京华烟云》相媲美的小说《天桥》。

《天桥》将李大同三十余年的坎坷经历,置于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中,既写出了清朝的腐败和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又反映了中国在社会变革转型前夕,经济、文化、宗教、政治方面的尖锐矛盾和冲突,从而水到渠成地契合了“写一本以历史事实、社会背景为重的小说”的创作目的。

1945年秋天,国学大师陈寅恪先后为《天桥》题赠二首绝句和一首七律,其中一首绝句写道:

“海外林熊各擅场,卢前王后[注]费评量。

北都旧俗非吾识,爱听天桥话故乡。

”陈寅恪的诗词脍炙人口,但为一部小说慨然留下三首之多,则不能不使人感到意外。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熊式一(1902—1991),笔名熊适逸,江西南昌人,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英文科,后留学英国。

主要作品有戏剧《王宝川》《西厢记》和小说《天桥》等,与林语堂、蒋彝一起,并称“海外双语作家三雄”。

②以严格、爱骂人著称的英国文学批评大腕匹里斯莱评论:

“在《王宝川》中,他(熊式一)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别样的中国。

这与自从日本侵略中国之后,报端天天提到的贫穷、落后、黑暗、麻木的中国迥然不同……”

 卢前王后:

《旧唐书·杨炯传》载“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炯闻之,谓人曰:

‘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熊式一在《小说月报》等新文学期刊上发表的翻译作品,深得徐志摩等大家的赞扬。

B.熊式一腹有学识,倾心上进,但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也只能远赴海外,出国“镀金”。

C.引述名人和媒体对熊式一作品的评价,突出了其作品的价值和地位,丰富了文章内容。

D.《王宝川》获得成功,是因为这部作品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与报端描述不同的中国。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一介书生熊式一决定多写一些宣传和介绍中国实况的作品,主要目的是引得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救助。

B.朋友相劝,出版商许以高额版税,使熊式一下决心开辟创作新路,写出了堪与林语堂的《京华烟云》相媲美的小说《天桥》。

C.《天桥》契合了“写一本以历史事实、社会背景为重的小说”的创作目的,实现了熊式一向西方世界宣扬中华文化的理想。

D.本文融记叙、议论于一体,先写熊式一创作《富兰克林自传》,接着写他出国后的创作,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主要成就。

E.熊式一是“海外双语作家三雄”之一,他从不同角度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中国的社会现实,让读者了解到中国人的奋斗和觉醒。

9.文本结尾引用国学大师陈寅恪的诗有哪些作用?

请结合文本和诗句分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思礼,高丽人,入居营州。

父为朔方军将。

思礼习战斗,从王忠嗣至河西,与哥舒翰同籍麾下。

翰为陇右节度使,思礼与中郎将周佖事翰,以功授右卫将军、关西兵马使。

从讨九曲,后期当斩,临刑,翰释之,思礼徐曰:

“死固分也,何复贷为?

”诸将壮之。

天宝十三载,吐谷浑苏毗王款附,诏翰至磨环川应接,思礼坠马,蹇甚。

翰谓监军李大宜曰:

“思礼跛足,尚欲何之?

”俄加金城郡太守。

安禄山反,翰为元帅,奏思礼赴军,玄宗曰:

“河、陇精锐,悉在潼关,吐蕃有衅,唯倚思礼耳。

”翰固请,乃兼太常卿,充元帅府马军都将,翰委以军事。

密劝翰表诛杨国忠,翰不应;复请以三十骑劫至潼关杀之,翰曰:

“此乃吾反,何与禄山事?

潼关失守思礼与吕崇贲李承光同走行在肃宗责不坚守引至纛[注]下将斩之宰相房琯谏以为可收后效遂独斩承光赦思礼等寻副房琯战便桥不利更为关内行营节度、河西陇右伊西行营兵马使,守武功。

贼安守忠来战,思礼退保扶风。

贼分兵略大和关,去凤翔五十里,李光进战未利,行在戒严,从官潜出其孥,帝使左右巡御史虞候识其姓名,众稍稍止。

命郭子仪以朔方兵击之。

会崔光远行军司马王伯伦、判官李椿以兵二千屯扶风。

闻贼已西,欲乘虚袭京师,径至高陵。

贼引军还击椿等,椿已至中渭桥,杀守者千人,进攻苑门。

伯伦战死,椿被执。

先是,贼余众留武功,既传官军入京师,乃烧营遁,自是贼不敢西。

长安平,思礼先入清宫;收东京,战数有功。

迁兵部尚书,封霍国公,食实户五百。

寻兼潞、沁等州节度。

乾元元年,总关中、潞州行营兵三万、骑八千,与子仪围贼相州,军溃,惟李光弼、思礼完军还。

寻破史思明别将万余众于直千岭。

光弼徙河阳,代为河东节度副大使。

上元元年,加司空。

自武德以来,三公不居宰辅,唯思礼而已。

二年,薨,赠太尉,谥曰武烈。

(选自《新唐书·王思礼传》,有删改)

 纛:

古代军队里的大旗。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潼关失守/思礼与吕崇贲李承光/同走行在/肃宗责不坚守/引至纛下将斩之/宰相房琯谏以为可收后效/遂独斩承光赦思礼等/寻副房琯战便桥/不利/

B.潼关失守/思礼与吕崇贲李承光同走行在/肃宗责不坚守/引至纛下将斩之/宰相房琯谏/以为可收后效/遂独斩承光/赦思礼等/寻副房琯战便桥/不利/

C.潼关失守/思礼与吕崇贲李承光/同走行在/肃宗责不坚守/引至纛下将斩之/宰相房琯谏以为/可收后效/遂独斩承光/赦思礼等/寻副房琯/战便桥/不利/

D.潼关失守/思礼与吕崇贲李承光同走行在/肃宗责不坚守/引至纛下/将斩之/宰相房琯谏以为/可收后效/遂独斩承光赦思礼等/寻副房琯/战便桥/不利/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迁,一是升迁,二是改任同品级官职,三是降职;代,在本文中为“代理”之意,古代表示代理、暂时担任官职的词还有“署”“权”等。

B.三公,周代已有。

据杜佑的《通典》记载:

“夏、商以前,云天子无爵,三公无官。

”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秦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

C.“薨”“崩”“卒”“不禄”“死”都表示“人死”,在古代不同阶层人的死需依据其不同的身份地位严加区别,“薨”在古代称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

D.赠,在本文中指对已死的官员加封。

谥,指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思礼熟悉作战,因立功而授官。

后在跟随哥舒翰接应吐谷浑苏毗王归附时,不幸从马上掉下,脚跛得厉害。

不久加授为金城郡太守。

B.安禄山反叛时,哥舒翰极力奏请朝廷派遣王思礼前往军中,玄宗最终答应了他的请求。

王思礼曾秘密劝说哥舒翰上表请求诛杀杨国忠,但遭到了哥舒翰的拒绝。

C.潼关失守后,王思礼、吕崇贲等人逃到皇帝外出停驻的地方,皇帝十分生气。

在宰相房琯的劝谏下,王思礼才免于一死,改任关内行营节度使、河西陇右伊西行营兵马使,镇守武功。

D.长安平定后,王思礼先进城清理宫殿;收复东京,多次立下战功。

升任兵部尚书,封霍国公,并成为武德以来三公不任宰相的唯一一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临刑,翰释之,思礼徐曰:

“死固分也,何复贷为?

”诸将壮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在戒严,从官潜出其孥,帝使左右巡御史虞候识其姓名,众稍稍止。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夜坐寄朱仲开、张瓯江

陈 鹤

坐久北风起,江声带远沙。

客愁初到鬓,乡梦不离家。

林静无残叶,灯寒有落花。

怀君滞羁旅,云海各天涯。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描写诗人深夜久坐时所闻所感,起到了以动写静、烘托气氛的作用。

B.颔联为虚写,诗人想象远在异地他乡的友人思念家乡,因而愁思染白双鬓。

C.颈联虽没有点明季节,但由残叶飘零的树林、林中满地的落花可知是冬季。

D.尾联点明寄友的题旨,在前三联层层铺垫下,尾联情感显得格外真挚动人。

E.这首五言律诗平实、自然而又韵味深长,其中蕴含着细腻真实的人生体验。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荣辱不惊心态,大致相当。

(2)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写鱼儿游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郦道元在《三峡》中描写“素湍绿潭”的“____________”一句,都表现了水的清澈。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虽然贪污腐败的员工是凤毛麟角,但哪怕一年只抓一个人,我也要投入3个人的力量,不是因为他贪污我的钱,而是因为公司的国际化是我的梦想。

②“我养你”看似令人感动,但其实与传统社会中的“依附论”一脉相承,散发着大男子主义气息,背后的条件是“如果你可以过我认可的生活,那么我养你”。

③没有人能随随便便就获得成功,那些业界领军人物往往是早早就树立了目标,平时也知道为目标付出,并且能一直坚持,他们的成功也就水到渠成了。

④保护长城、文明旅游的老问题,不能总是放在“素质论”上隔空发议论,应该有切实的预防、惩戒措施,一旦发现违规行为就惩罚,才能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

⑤新文化运动时的大师们把白话文和文言文对立起来是出于革命的需要,而现在已经不是20世纪初那个改头换面的时代了,何必再把两者对立起来呢?

⑥军人要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未来战场不需要弱不禁风的“小鲜肉”,而需要敢打必胜、体魄强健的铮铮硬汉,只有他们才能保家卫国。

A.①③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