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经济开发安置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51342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423.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都江堰经济开发安置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都江堰经济开发安置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都江堰经济开发安置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都江堰经济开发安置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都江堰经济开发安置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都江堰经济开发安置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都江堰经济开发安置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都江堰经济开发安置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都江堰经济开发安置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都江堰经济开发安置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都江堰经济开发区

安置房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项目总论

一、项目提要

(一)项目名称

都江堰经济开发区安置房建设项目

(二)项目运营实施单位概况

建设单位:

都江堰市工业集中发展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地产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房地产开发项目经济评价方法》;

4、都江堰经开区蒲阳河两岸修建性详细规划;

5、都江堰灾后重建的相关优惠政策;

6、都江堰市征地补偿安置暂行办法实施细则;

7、其他相关资料。

二、项目主要结论

(一)本项目利用已规划安置房建设用地进行实施,为都江堰经济开发区搬迁居民建设安置房,将分散居住的居民集中居住,达到改善居住水平的目的;同时居民实现集中居住节约的土地用于满足都江堰经济开发区发展所需用地需求,吸引更多投资者进驻,为都江堰实现“工业强市”、促进都江堰的经济发展。

(二)项目是保障都江堰经济开发区发展、完成灾后重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改善当地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提高当地居民收入和居住、就业和创业环境的需要。

(三)项目建设内容如下:

 

一期

二期

三期

总用地面积

95,981.04

43,489.46

46,754.75

建筑占地面积

 

15,282.20

16,429.62

总建筑面积

113,802.75

30,354.21

61,811.02

住宅建筑面积

92,479.58

 

55,016.77

商业建筑面积

18,203.24

30,354.21

6,794.25

物业管理用房

499.77

 

 

配套设施面积

2,053.09

 

 

地下停车场

10,449.83

 

 

综合市场(地下部分)

1346.97

 

 

绿地率

34.44%

29.83%

29.83%

建筑密度

28.26%

35.14%

35.14%

容积率

1.19

0.70

1.32

项目建设期建设期为3.5年,自2011年3月起至2014年8月止。

(四)估算项目总投资费用包括:

土地费用、建安费、工程其它费、预备费、建设期贷款利息等。

经测算,项目总投资约65,112.08万元,其中一期为32,951.56万元,二期14,230.55万元,三期为17,929.96万元。

(五)本项目为BT项目,总投资为65,112.08万元,全部项目承建方负责筹集;在项目竣工验收完毕后由项目业主按经审计的工程建设金额按4︰3︰3的比例分3年项目承建方支付费用;业主所需工程建设金额由都江堰市人民政府安排财政资金予以解决。

(六)项目实施后可进一步满足都江堰经济开发区发展用地需求,改善当地居民居住环境,提高当地居民收入,改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促进都江堰市经济开发区的建设,社会效益显著,因此本项目可行。

第二章项目背景与建设必要性

一、项目背景

2003年,都江堰市抓住发达地区向西部转移产业的机遇,成功搭建了四川、江苏两省企业投资区域合作平台——川苏都江堰科技产业园。

川苏科技产业园是在江苏省和四川省以及成都市领导高度重视和亲自关心下,于2003年4月9日在四川都江堰市正式成立的。

园区规划面积10.6平方公里。

2006年,川苏都江堰科技产业园更名为:

都江堰工业集中发展工区。

园区规划面积6.6km2,预留工业用地4km2。

2008年5.12地震给包括都江堰、汶川等地造成了特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持下,四川人民积极进行灾后重建,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都江堰作为重灾区,是上海市对口援建地区;在上海市政府和人民的帮助下和都江堰人民自强自立的精神,灾后重建取得了重大胜利。

在灾后重建中都江堰市制定了一系列规划,“一体两翼三带”的城市网络发展结构确定了“蒲阳、胥家、天马”组成的东北翼组团为综合性环保工业区,东北翼片区的发展为都江堰市经济开发区与蒲阳镇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

在都江堰市“十一五”发展规划、《都江堰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都江堰市工业布局规划》中提出,为了加快全市工业化和城市化互促共进步伐,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有计划、有步骤、高速度、高标准、高质量地搞好工业新城的整体开发建设,因此本项目被正式提出。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是保障川苏都江堰市科技产业园发展的需要

都江堰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园区),即都江堰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川苏都江堰市科技产业园,是四川与江苏两省共同搭建的经济合作平台,是四川省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及成都市重点发展的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之一,是成都市规划的汽车零配件生产基地和以机电产业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园区。

园区规划面积6.67平方公里,预留工业用地4.4平方公里。

自2005年10月正式成立以来,在成都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都江堰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园区以建设“宜工、宜商、宜居”的现代化工业新城为目标,以快速形成园区承载能力为重点,以创新招商方式、健全招商网络为抓手,全力推进工业集中发展区又好又快发展。

园区现已初步形成了开发建设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

但随着园区开发建设的全面提速,入园项目不断增多,园区承载人口不断增加,现有工业园区与蒲阳集镇的建设发展模式已不能满足工业集中发展区多方面承载功能的要求。

因此未来加快工业发展区建设,解决被征地农民住房安置问题成为静候园区发展壮大的关键。

园区要持续、快速发展,蒲阳集镇要繁荣兴旺,就不能就工业办工业,就集镇建设集镇,必须牢固树立工业新城理念,把园区发展和蒲阳集镇改造建设作为一个城市组团,进行科学规划,统筹建设。

一方面,通过推进蒲阳集镇快速发展所具有的居住、商贸、文化、休闲、娱乐等公共资源和城镇功能,为园区的不断壮大提供更全面、更完善、更便捷的配套服务;另一方面,加快发展工业集中发展区所带来的大量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对进一步扩大集镇规模,完善集镇功能、提升集镇管理水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因此,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理念,按照“科学规划、梯次开发、集约用地、滚动发展”和“既能生产、又能生活,既能留住项目、又能留住人,既能近期见效、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根据新修编的城市概念规划,结合园区建设及蒲阳镇集镇改造实际,对园区、蒲阳集工业发展和商住配套设施进行科学规划,着力构建承载10-15万人,25平方公里的交通便捷、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功能配套的“宜工、宜商、宜居”的现代化蒲阳工业新城(西起上游村,东至共和村,北到凉水村,南及土什村)。

一是交通建设方面:

要尽快建成沙西线延伸段专用物流通道;全面完成二环路、拉法基大道、蒲张路、蒲丰路、蒲阳干道、沙西线北灌段等道路改造工程;完成龙池-虹口-向峨-蒲阳环状路网、莲花湖旅游公路建设、龙门山旅游公路路网及支线工程等,初步形成四通八达的工业新城骨架道路网。

二是能源建设方面:

要尽快完成符合工业新城工业用气及生活用气需求的天然气配气站扩容建设,同步完成配套管网建设;要建设110KV变电站建设2座,日供水量10万吨的自来水厂1座,确保工业新城各项配套设施健全完善。

三是社会建设方面:

要建成医疗设施比较齐备,住院部床位达到300个的二级医院1个,占地500亩,能够容纳8000名学生住读的高完中1所,藏书量达20万册以上的现代化电子图书馆一所,辐射胥家、天马、驾虹、向峨、金凤、彭州的综合农贸市场一个,日客运量达2万人,辐射周边乡镇、市县的中心汽车运输站一个。

同时,建立适合工业新城工作整体推进的区镇合一的管理体制,为承载10-15万人,21平方公里的蒲阳工业新城配套相应的工商、税务、公安、城管、规划、国土等分局,确保工业新城建设发展工作的全面推进。

都江堰市经济开发区规划总建设用地约11.8平方公里,分为南、北两区,北区占地6.67平方公里,南区占地5.1平方公里。

北区主要发展金属加工机械制造业和机电研发与设计产业;南区主要发展现代中药制造、健康食品及旅游产品开发产业和现代生物制药研发与设计产业。

到2014年北区及南区企业全面入驻并建成达产,工业集中发展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达152亿元以上,实现税收超过12亿元,全市工业集中度达70%以上,拉动就业人数达10万人;到2017年,南区企业全面入驻并建成达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8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达247亿元以上,实现税收超过20亿元,全市工业集中度达85%以上,拉动就业人数达15万人。

到2014年,工业集中发展区培育现代中药制造企业20个、实现规模以上增加值1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2亿元,税收达2.5亿元,拉动就业人数达3万人;培育健康食品加工企业20个、实现规模以上增加值1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0亿元,税收达2亿元,拉动就业人数达2万人;培育旅游产品开发企业10个、实现规模以上增加值4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4亿元,税收达1.5亿元,拉动就业人数达2万人。

培育亿元以上金属加工机械制造产业企业15个,实现规模以上增加值1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55亿元,税收达5亿元,拉动就业人数达2.5万人;培育机电和现代生物制药研发与设计企业10个、实现规模以上增加值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0亿元,税收达1亿元,拉动就业人数达0.5万人。

到2017年,工业集中发展区培育现代中药制造企业30个、实现规模以上增加值17亿元,主营业务收入42亿元,税收达5亿元,拉动就业人数达4万人;培育健康食品加工企业35个、实现规模以上增加值14亿元,主营业务收入40亿元,税收达4.8亿元,拉动就业人数达3万人;培育旅游产品开发企业20个、实现规模以上增加值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0亿元,税收达2亿元,拉动就业人数达3万人。

培育亿元以上金属加工机械制造产业企业30个,实现规模以上增加值3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05亿元,税收达4.6亿元,拉动就业人数达3.5万人;培育机电和现代生物制药研发与设计企业15个、实现规模以上增加值1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0亿元,税收达2.6亿元,拉动就业人数达1万人。

一、按“三板块、一组团、三融合”原则建设现代化工业新城

按照成都市“一区一主业”产业发展要求,结合都江堰市“一体两翼”发展规划,按“三板块、一组团、三融合”原则(三板块:

已经开发的6.67平方公里工业区,即将开发的2平方公里工业区,5平方公里国际旅游集镇区;一组团:

工业集中发展区、国际旅游集镇区组团;三融合:

一是工业新城与都江堰旅游风景区的城景融合,二是工业新城一、二、三产业融合,三是工业新城与都江堰核心城区的城城融合),集全市之力,融全市之智,全力建设城市北翼的现代化工业新城,将工业新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阵地,将集约环保型工业为龙头“宜工、宜商、宜居”的现代化工业新城建设成为城乡统筹试验区建设的典范、“三个集中”的样板示范。

整体开发建设工业新城,一是有利于整合资源,促进镇、区协调发展。

坚持“四体”发展战略(发展规划一体,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一体,产业布局发展一体,资源整合利用一体),整合工业区与蒲阳集镇资源,整体开发建设工业新城,促进工业区与蒲阳集镇建设互促共进,统筹发展。

二是有利于夯实产业支撑,促进市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市第一要务是产业发展,其中,二产业的发展是重中之重,要确保都江堰市市域经济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财政收入稳步快速增长,综合考核成都市三圈层“第一”目标的圆满实现,必须努力促进工业新城招商引资大突破、项目建设大跨越、产业发展大提升,实现以工业为龙头的城市北翼快步发展。

三是有利于构建“三区一城”,促进工业化、城市化及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

一方面,通过工业新城的整体开发建设,不仅可以有效避免工业集中发展区“工业孤岛”现象的发生,还能通过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功能的完善,城市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以集聚人气,集聚投资,产生人口红利,形成集聚效应,带动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一、二、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集中发展区一大批新引进工业项目的建成投产,既可以就近就地解决全市城镇下岗职工和转居失地农民的充分就业问题,又可以带动城市居住、商贸和餐饮娱乐等配套服务业的大发展,还可以带动区域农产品消费。

从而真正实现城市化、工业化及农业现代化的互动、互促、互进。

本项目的建设,可为工业园区提供居住、商贸和餐饮娱乐等配套服务,有力保障工业园的建设,促进都江堰经济发展。

2、灾后重建的需要

本项目的提出的首要目的实现灾区恢复重建。

都江堰市是紧邻四川省省会成都的旅游城市,隶属于成都;与成都市区经成灌高速公路、成灌高铁等相连,约30分钟车程,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60公里,被誉为成都的后花园。

都江堰市是国际旅游名城,自然资源条件十分优越,“都江堰水利工程”和“青城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使之成为西南地区唯一获得双文化遗产的生态性文化名城。

5.12地震使都江堰市60%的建筑和基础设施受到了损毁,在今后数年,都江堰市将面临庞大重建工作。

“5·12”汶川特大地震,蒲阳全镇13755户44665人受灾,其中遇难140人,失踪8人,农村住房倒塌66557间,建筑物受损45754间,房屋损毁率81.6%,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受损严重,100余家工业企业停产停业,直接间接经济损失达50亿元以上。

因此,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可对各种基础设施进行重建和升级,使重建工作取得成功。

3、本项目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和谐社会

自2003年以来,成都在全市实施了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核心、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的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

目前,成都统筹城乡仍处于初期阶段,还存在着发展不足,内部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不明显,差距仍然存在,充分就业面临较大压力等问题。

国家确立成都为“试验区”是成都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面临的难得历史机遇。

为推进“试验区”建设,成都选择了“全域城区”为试验区规划方向,辐射成都60%的面积、惠及80%的人口,直接带动51个新市镇、31个产业化基地和5个工业园区的发展。

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要求,成都将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本项目的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抓手,对都江堰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二元结构的存在,造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较低,影响了城乡协调发展,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转移,形成了典型的“三农”问题,只有坚持城乡协调、一体化发展,才能保证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

如果农业与农村的发展滞后,必将拖住工业与城市发展的后腿,使其进程受阻,最终将停留于更加畸形的二元结构。

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质是提高城市的现代化工业和服务业与乡村产业间的融合度,从而推动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的一体化发展。

根据城市和农村的不同特质要求和发展优势,合理分工,互促共进。

从分工角度解决城乡之间产业同构和过度竞争的问题,使城乡之间形成一种相互支撑的经济技术联系,更好地发展农业产业化,推动都江堰城乡可持续发展。

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就必须全面繁荣农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切实改善当地农民的生活质量。

而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要充分发挥城镇对农村或非农产业对农业的“拉动”作用,减少农村劳动力,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项目的建设和实施将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

4、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推进都江堰城镇化进程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

为了加快四川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四川省也制定了“干好头五年,准备后五年,谋划后十年,提前翻两番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战略”。

都江堰市委、市政府结合本市实情,提出了“城乡空间架构以三山为依衬,岷江为轴心,七水为脉络,田园为基底,七射五环干路为骨架,扇形组团式进行布局。

通过‘一心五轴,五河十岸’的打造,形成‘亮山亮水亮河’,营造滨水空间,把城市环境、都江堰品质做出来的规划,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强产业互动,城乡相融,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城市化不仅仅是单纯的非农人口的数量,而且包括了城市化的质量问题。

城市化的质量按照国际上的标准,主要由六个“现代化”组成:

即建立现代化城市经济体系;城市社会系统的现代化;城市政治、行政系统现代化;城市文化系统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城市生态系统的现代化。

本项目的建设,将有力地加大都江堰市蒲阳镇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有利于改进城市风貌、突出城市特色,进一步完善城镇居住服务、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也有利于增强产业支撑力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容纳能力;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水平。

5、是都江堰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需要

  2009年,都江堰市确定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的发展目标。

把灾后恢复重建与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相结合,以国际化的标准和理念引领城乡规划建设,以市场化的取向深化改革开放,以民主化的方法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全力构建“1475”四级城镇体系和一核三带九河“139”核心城区,全面推进城镇体系建设、产业提档升级,计划经过20年左右,建成“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

  都江堰提出将用3年时间围绕“1475”四级城镇体系,构建新型城乡形态。

“1”即一个中心城区;“4”即青城山文化旅游发展组团、蒲阳经济技术发展组团、龙池—虹口—紫坪铺山地运动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组团、聚源新城发展组团等四大发展组团;“7”即向峨、天马、翠月湖、崇义、柳街、石羊、安龙七个新市镇;“5”即500余个农村新型社区。

  本项目是“1475”四级城镇体系中的“蒲阳经济技术发展组团”,通过实施本项目,可有力推动蒲阳镇的建设和发展,为都江堰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做出贡献。

6、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2011年蒲阳镇被确定为成都市优先发展重点镇,因此加快当地建设步伐迫在眉睫。

要促进当地经济更快发展应大力吸引外来资金加入到当地建设。

本项目在国家对口直接援助重建范围之外,为获得重建所需资金,应开辟一条市场化的道路,在都江堰市重建整体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实施都江堰蒲阳工业新城开发项目,实现蒲阳镇的重建和升级,同时,充分利用都江堰市的旅游、自然资源和“壹街区”的辐射带动,通过土地整理和后续建设,改善当地投资环境,促进当地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7、是提高当地居民收入的需要

要实现蒲阳镇的发展,首先要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实现居民的安居乐业。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当地商贸、休闲和餐饮等服务业的发展,可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能有效提高当地居民收入;同时,本项目的实施为工业园区的发展起到了保障作用,这就间接地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居民收入。

因此实施本项目势在必行。

第三章项目业主介绍

本项目业主为都江堰市工业集中发展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1、项目业主:

都江堰市工业集中发展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2、成立时间:

2007年

3、注册资本:

伍仟万元

4、注册地址:

都江堰市蒲阳镇

5、公司类型:

国有全资

6、经营范围:

完成都江堰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川苏都江堰科技产业园)内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整理及开发,完成农民安置房的建设;负责工业集中发展区资源性资产的经营性管理;负责工业招商引资项目委托代建工程;负责投资咨询和企业管理咨询等。

7、公司简介:

为大力推动都江堰市“三区一城”的构建,加速都江堰市工业集中发展的进程,经都江堰市政府授权,于2007年9月5日登记注册正式成立都江堰市工业集中发展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并赋予公司融资贷款和完成市内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投资的职能。

公司注册资本金为5000万元,系国有全资公司。

公司法定代表人为何平先生。

公司主营业务为:

完成都江堰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川苏都江堰科技产业园)内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整理及开发,完成农民安置房的建设;负责工业集中发展区资源性资产的经营性管理;负责工业招商引资项目委托代建工程;负责投资咨询和企业管理咨询等。

8、组织结构:

公司管理规范,内设机构齐全:

设董事会和监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

董事长为公司法定代表人,并兼任总经理,统一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和管理。

公司设立三部一室,即办公室、融资财务部、工程建设部、合同预算部。

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及法人代表:

何平,本科学历,多年政府各职能部门工作经验。

公司拥有一套规范、严谨、高效的管理体系,公司结构合理,条理清晰,责任明晰,运转高效。

第四章项目区域概况与经济分析

一、都江堰概况与区域经济

(一)都江堰概况

1、行政区划

都江堰市总面积1208平方千米,总人口60.96万人(2009年),以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名。

都江堰市辖17个镇(灌口、幸福、蒲阳、中兴、聚源、天马、崇义、龙池、柳街、胥家、安龙、大观、紫坪铺、翠月湖、石羊、玉堂、青城山)、2个乡(向峨、虹口),49个社区委员会、333个村委会。

2、交通

都江堰距成都市48公里,都江堰市区和成都市区经成灌高速公路连接,约30分钟车程;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60公里;213国道(兰州至昆明)横贯市境东西;成都茶店子汽车站,有大巴车直达都江堰市客运中心;2010年5月12日成青快铁正式通车,从成都到青城山只需30分钟左右。

市区内有便捷的公共交通,乘公交车游客可以很方便地到达各个旅游景点。

3、旅游资源

都江堰市人文胜迹众多。

建于战国时期的都江堰,历经两千多年风雨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堪称“举世无双”,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凸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是世界水文化宝库中首屈一指的稀世奇宝。

自古即以“幽甲天下”著称于世的青城山是中国道教发祥地,凝聚了中国道教文化的精华。

距今4500多年的芒城遗址是成都平原目前发现的几处早期史前遗址之一,是新石器时代古蜀人的重要聚居地,是古蜀文明的重要见证,是研究长江上游人类文明起源的重要标本。

位于青城山麓的普照寺、以三教合一为突出特色的灵岩寺在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具有广泛影响。

位于青城外山的药王庙以及道家养生之术,是源远流长的中华长寿文化的重要体现。

都江堰市作为成都平原往川西北地区的重要通道,是西蜀文化与藏羌文化的交汇区,民族民俗文化独具特色。

4、历史文化

由都江堰而产生的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都江堰水文化包括水文学、水文物、水神学等。

诸如“二王庙”、“伏龙观”、“观景台”等处的人文景观;改建鱼嘴挖掘出土的东汉李冰石像和“饮水思源”石刻;歌颂李冰父子降龙治水的民间传说和具有一定宗教神学色彩的祭祀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祭水、祭神、祭人的诗、词、书画的水文学等,形成独具特色的都江堰水文化。

(二)区域经济分析

1、GDP增长态势

都江堰市域经济呈现“增速逐步攀升、后劲明显增强、总体持续向好”的良好态势。

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43.5亿元,同比增长16.6%,增幅位居三圈层第一;2011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7.8亿元,同比增长16.2%。

2、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

2010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21元,同比增长15.3%,人均消费支出9715元,同比增长18.6%;农民人均纯收入7086元,同比增长21.5%,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5271元,同比增长51.9%。

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达28792元,同比增长12.8%。

2011年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482元,同比增长21.4%。

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