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一单元教案.docx
《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一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一单元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有四篇文章,《窃读记》和《走遍天下书为侣》是精读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和《我的长生果》是略读课文。
这几篇课文的内容都围绕着阅读。
《窃读记》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
《走遍天下书为侣》告诉我们要以书为伴,终身学习。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过小女孩与季羡林的对话,使我们知道读书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
《我的长生果》通过作家叶文玲童年时读书,作文的经历,点明了读写中吸收与倾吐的关系。
另外配合本组专题,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阅读链接”,“语文园地”等多项训练内容。
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明白阅读的意义,激发阅读的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受益一生。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26个生字,会写23个生字,能读准词语盘点中的词语,会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学习写作方法,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5.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使读书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中。
6.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与他人交往沟通等能力,促进学生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7.根据开展活动的情况,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习作,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8.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体会读书的乐趣,并学习一些读书的方法。
9.积累关于读书的名句,从中得到激励。
三、设计理念
把学生放在一个大的学习情境中学习,把这个单元的语文学习变为学生语文实践的过程,让学习变成一个读书交流的多种形式的活动。
每一课的学习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
文本成为学习活动的载体,而不是学习活动的最终目的,这样设计始终把语文素养的提高放在显著的位置。
学生时刻处在学习过程中,每个人都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在学习过程中会有积极的思维活动,并且始终伴随着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反思,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思路,使用多种学习策略,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
难点:
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一些表达方法。
五、课时安排
教学本组可用10~12课时。
1、窃读记
【教材简说】
本篇课文是台湾作家林海音的作品。
课文以“窃读”为线索,写了放学后“我”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去读书,晚上依依不舍地离开书店,重点写了“我”是如何“窃读”和“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酷爱和对知识的渴求。
课文主要是围绕“我”如何“窃读”和“窃读”的滋味来写的,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就是“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通过对动作细致入微的描写,描绘了“我”读书是那样如饥似渴,表达了“我”对读书的酷爱和对知识的渴求。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4.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重难点】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一些表达方法。
【教法学法】朗读体会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请同学们谈一谈假期的读书体会。
2.教师引导:
从同学们的交流中感觉到读书真的很重要。
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学会思考,而且会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
这节课,就让我们去品读书滋味,跟着《窃读记》融入书的海洋,和作者林海音共同感受一番读书的滋味吧。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丰富阅读体验
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词。
2.谈一谈,通过第一遍读文章,你读懂了什么?
3.接读课文。
4.接读的学生来说说读书的滋味;听书的学生来说说听书的滋味。
三、品读课文,感悟读书乐趣
是啊,读书有千百种滋味。
让我们回到林海音的时代,回到她窃读书的书店,一起来感受一下窃读的滋味。
1.自由读课文。
读完后划出说明窃读滋味的句子。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
2.默读课文,边读边画。
我们此时此刻无法亲身体会到窃读的滋味,但是,如果一篇文章写得好,就能让我们如临其境,就能和作者的情感一起跳动。
再去仔细的读读课文吧,这种窃读的滋味──“我很快乐,也很惧怕”。
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把描写作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画下来,多读一读。
结合画出的描写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来说说自己的体会。
“急匆匆地赶”,“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急切地寻找”,“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心里却高兴地喊”,“依依不舍”……从这些词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心里非常的高兴,想读书、读到书的高兴滋味。
“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作者什么也没吃,却咽了一口唾沫,说明她一定从书中收获了很多知识,心里非常高兴。
“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
”身体上很疲惫了,她却感到浑身轻松,说明她读完书后非常的高兴和满足。
“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
”要想读书还得动一番心思,让人家看不出来,确实挺累。
还贴在一个大人身边,躲来躲去的,这种读书的滋味有些不好受。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
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作者读书,是在人多别人不注意她的时候窃读,因为是窃读,所以当人少了,她就会丢下心爱的书转移到其它书店。
这种奔波的滋味也不好受。
“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作者读书,常常忍饥挨饿的。
“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从这些动作中可以看出,作者读书太累了,腰酸了,腿疼了,脚也麻了。
一直站两个多小时,收获很多,也付出很多。
……
四、再品读书滋味,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
现在,你能感受到作者窃读的复杂滋味了吗?
看来,读书还真得要细读,遇到像这样的好书(指课本)得细细地去品读,才能读出书中的更多味道。
小组内分段朗读课文,各自说说自己读后的新滋味。
五、我的收获
通过读《窃读记》,你有哪些收获?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深入学习课文,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2.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窃读记》,让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回顾一下窃读的滋味。
二、读懂作者
1.这篇文章我们已经读了好多遍了,每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滋味产生,可有一件事我始终不明白,窃读又累又饿,可作者为什么要窃读呢?
“窃读”算“偷”吗?
(引导学生谈出更深的认识:
作者酷爱读书。
)
2.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说说对作者的国文老师所说的“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
三、阅读积累
作者从小就酷爱读书,只有爱读书的人才能写出更好的文章。
有的同学说,这篇文章特别好,很真实,也很感人。
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
1.用自己的方式品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时默读时朗读。
)边读边画出你认为文章写得精彩的地方。
把说画内容写在摘抄本上。
2.同位互相交流摘抄的内容:
你为什么觉得这里写得好?
3.全班汇报交流:
读一读自己摘抄的句子,谈谈摘抄它的理由。
(引导学生注意到作者对复杂心理活动的描写。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注意到作者细致的动作描写。
)
四、拓展延伸
1.再谈读书经历。
把自己的读书经历与作者的读书经历进行比较,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
2.如果没有了书,世界将会是怎样?
【课堂巩固】
1、读一读,写一写:
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
2、填空:
课文以____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
3、写几条读书的名言。
【板书设计】
1、窃读记
放学之后:
匆匆去书店
窃读经历:
贪婪地读着、藏身于大人之中、借雨天读书、吞下智慧
夜晚降临:
离开书店
【教学反思】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教材简说】
本文为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
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
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
季老指出:
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这些不仅使苗苗受益,也使读者受到启发。
在两者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能感受到季老的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还有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重难点】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法学法】朗读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激发兴趣
1.结合课题质疑、解疑。
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白小苗指的是苗苗,大树指的是季羡林。
2.为什么要把苗苗比作小苗,把季羡林比作大树呢?
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学习。
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找出答案来的。
二.初读课文,感知谈话的主要内容。
1.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苗苗给季老提出了哪些问题?
(可在书上做上记号)
2.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
板书:
(闲书、偏科、学习外语)
三、研读课文,明晰季老对读书、学习的见解
1.对于苗苗天真而真诚的提问,季老是如何解答的呢?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季老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语言。
(提示:
边读边在表明季老观点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写出自己的感悟。
)
2.根据学生对访谈的再现,因势利导,明晰季老的见解以及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
交流预设:
(1)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①季老主张看闲书吗?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季老以自己小时候的趣事以及询问苗苗如何写好文章来阐明自己主张读闲书。
)
②什么样的书是闲书?
你的父母允许你看吗?
季老是主张看闲书的,但是在课堂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行吗?
(激发学生共鸣,促其酣畅淋漓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
(2)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能偏科。
①同学们如何理解“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
(“贯通”,即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
“三贯通”则是指清华大学提出的“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季老提出的“文理贯通”。
这句话是季老针对苗苗偏科而说的。
国力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
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
②小组讨论,交流偏科的危害。
(小组讨论使更多的学生有阐明观点的机会,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学生对偏科的危害有更全面的了解。
)
(3)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①“起码”怎么理解?
“注”是什么意思?
(“起码”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
注:
用文字解释字句。
文中指对《古文观止》中难以理解的词句加上注释。
)
②交流:
“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你听了季老的话有什么感想?
四、品味人物,分角色朗读
1.苗苗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谦虚好问,率直而有礼貌,对季老充满了爱戴崇敬。
)
2.课前同学们搜集了有关于季羡林教授的资料,谁来介绍一下?
(季羡林先生是北京大学的教授,他翻译和创作过许多作品,涉及到语言学、翻译学、文学等多个领域。
季老在《我的童年》一书中记录了他小时侯偷偷看闲书的有趣经历。
)
3.分角色朗读。
(提示:
在朗读中要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
苗苗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而季老幽默、随和,他们的对话极富口语化。
)
五、回顾文题,体会寓意
通过同学们的朗读,我感觉到了苗苗对季老的尊敬爱戴,也感受到季老无名人架子,亲切随和,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
现在,让我们再看一看课文的题目《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回味题目,你明白了什么?
(寓意:
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苗苗;“大树”--季羡林。
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才的内容。
)
六、扩展阅读,鼓励综合性学习活动
小小年纪、刚刚12岁的苗苗不仅采访过季羡林教授,她还采访当今中国文学艺术界的大家:
臧克家、史铁生、黄宗江和王蒙,还有油画大师、美协主席靳尚谊和国宝级人物、笑星之首马季等。
真可谓是茁壮的小苗苗和参天大树们的对话。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全书,读一读苗苗和15位名人面对面的交流。
【课堂巩固】
一、苗苗访问季羡林爷爷,获得了很多关于读书的启示。
请在你认为正确的说法后面打“√”。
1.看闲书会挨打,以后不能再看了。
()
2.要把文章写好,应该多看课外书。
()
3.21世纪的青年必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
()
4.古文也很重要,从小就要进行适当的积累。
()
二、我能快速地在课文里找出与下列词语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词语。
反义词:
正课()短暂()容易()
近义词:
赶紧()鼓舞()喜爱()
【板书设计】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闲书多看
偏科三贯通
学习外语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
【教学反思】
3.走遍天下书为侣
【教材简说】
《走遍天下书为侣》是一篇说理性的散文,文章语言浅显易懂,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提出了将一本书读精的方法,“一遍又一遍地读”,角度新颖,表达独特。
作者以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只有选择带一样东西娱乐的假设开始,引出自己的观点。
然后以新鲜的比喻,即反复地读一本书,如老友重逢,每日回家,故地重游,总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新的惊喜,来说明选择的理由。
然后继续假设,列举了“一遍又一遍地读”的方式和方法,只要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地读,就会常读常新,百读不厌。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正确读写”伴侣、娱乐、百音盒、毫不犹豫、一趟、背诵、零次、编写、某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4.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继续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
教学难点是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教法学法】朗读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正确读写”伴侣、娱乐、百音盒、毫不犹豫、一趟、背诵、零次、编写、某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3.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如果有这样一个机会,让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如果你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什么呢?
(让学生尽情地说出自己的选择和理由,然后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
2.有这样一个人,她说:
如果你问到我,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
“我会选择一本书。
”
3.这个“我”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尤安•艾肯。
这是她在1974年为国际儿童图书节所写的献辞里讲到这话,让我们再次感受那份感人至深的献辞吧!
(板书课题《走遍天下书为侣》)
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把自己认为不好理解的段落认真读一读。
2.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3.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三、读书交流,探究体验
1.齐读第三自然段,你读出了什么味儿?
(“毫不犹豫”的意思是一点也不迟疑,很坚决果断。
文中指在常人难以作出选择的问题上,自己会坚决地选择一本书,表达了对书喜爱的程度,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
)
2.默读课文,用心思考:
作者为什么会如此毫不犹豫地选择一本书作为环游世界的伴侣?
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来细细地体会其中的道理。
3.全班交流:
作者为什么要选择书作为自己的伴侣。
(引导学生抓住一个词、一个句子、一处标点、一段话来谈体会和发现。
)
预设:
A.你不会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意再见到他们了吧?
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
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②对比阅读,抓住“?
”读出反问的语气感受反问的语气,以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一个家。
你已经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面时,你还会说:
“真想不到你懂这个!
”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
“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
①理解比喻写法的好处:
作者把书当作什么?
(一个朋友和一个家)
②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联系生活畅谈书与“家”、“朋友”的相似之处:
(抓住“朋友”“家”“一百次”“多少年”,发表不同的见解。
)
(家总让人感到温馨和留恋,而且家每天都回,谁也离不开,作者把书和家相比,表示对书的喜爱犹如爱家一样。
读自己喜爱的书,就是回自己温暖的家。
另外,作者将书比喻为家,不仅表达了喜爱之情,还说了家从不同角度去看,会发现不同的美,来说明一本书值得反复去读。
)
(朋友,是你孤单寂寞时的陪伴,是你伤心难过时的安慰。
朋友能给你快乐,给你许多新鲜的东西。
谁不愿意与朋友在一起呢。
把书当作自己亲密的朋友,足可以看出作者对书的珍爱。
)
③作者还把书当作什么?
(一个与我同船的人,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
C.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指名读,读了这句话,你又有什么感受?
(“故地”,老地方,这里指书已读多遍,了解并熟悉;“想去就去”,是说方便,随心所欲,想读就读。
随时想去就去,也就是打开自己喜爱的书就开始阅读,那么简单地就开始了故地重游。
这个比喻真形象。
)
4.朗读体会:
①反复读:
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的爱书情怀:
由前面的“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到现在的“就是”“也是”,愈加表达出了作者对书浓郁的情感,对一本书喜爱到百读不厌的程度。
②仿写:
书像一个朋友,像一个家;书就是一位朋友,就是一处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正是这些贴切的比喻,充分地表达出作者的爱书之情,读书之法。
其实关于书的比喻有很多,高尔基也曾说过,“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你读过这样的句子吗?
或者结合你自己的课外收集到的名人名言,也试着用“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____,也是_____。
”来说一说。
③采用合作朗读的形式,引导学生读中领悟设问和层层深入的写作方法,深华情感。
四、置留问题,布置作业
1.走遍天下书为侣,作者又是怎样去对待这个书本朋友呢?
怎样去阅读呢?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2.整理自己的读书方法,收集名人读书小故事。
另外在书库中选择你曾经很喜欢的一本书,再读一读,看看有没有见到朋友般的感觉。
3.有感情地朗读刚学过的课文中你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
2.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领悟表达方法.
3.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说一说上节课的内容。
二、品味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1.知道了作者的选择,你有什么感受?
(作者特别喜爱书,对书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且作者很会阅读。
)
2.了解文中介绍的读书方法和顺序
我们读出了作者爱书的情怀,那她是怎样去阅读的呢?
请你自读第七自然段,回答两个问题:
(1)你认为作者读书有方法吗?
(2)你认为作者读书有一定顺序吗?
(读书的顺序:
首先……然后……还……最后)
3.作者对书有着深厚的感情。
那么,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的根据,反复读一读找到的句子,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感情。
)
预设:
(1)假设
这篇文章通篇都用了假设来贯穿全文,作者通过层层递进的假设,一步步表明观点说明方法。
开始作者假设独自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如果问到自己,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选择一本书”;然后又进一步假设别人感叹,自己的回答是愿意读上一百遍,读到能背诵的程度,表明自己的观点:
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最后假设自己坐在船里,如何反复地读书,如有人为伴。
在假设的情境中,作者仿佛在与人交流,把自己对书的独特情感以及自己在书中体会到的乐趣表达的淋漓尽致。
(2)设问
假设独自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如果问到自己,自己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选择一本书”。
毫不犹豫地回答直接显示了自己对书的情有独钟。
(3)反问
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
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
连续两个有理有力的反问让你不得不点头称是,朋友越见越亲,家越回越依赖,每一次新的接触都让我们情感更深一层,书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4)比喻
作者还运用了许多生动贴切的比喻,把自己爱书的情感表达得更形象。
①作者把书比喻为家。
家总让人感到温馨和留恋,而且家每天都回,谁也离不开,作者把书和家相比,表示对书的喜爱犹如爱家一样。
读自己喜爱的书,就是回自己温暖的家。
另外,作者将书比喻为家,不仅表达了喜爱之情,还说了家从不同角度去看,会发现不同的美,来说明一本书值得反复去读。
②作者将书比喻为朋友。
朋友,是你孤单寂寞时的陪伴,是你伤心难过时的安慰。
朋友能给你快乐,给你许多新鲜的东西。
谁不愿意与朋友在一起呢。
把书当作自己亲密的朋友,足可以看出作者对书的珍爱。
朋友间次次相见,家日日都回,却不会生厌,反而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
作者以常见的事物为喻,生动而又巧妙地说明了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读而不厌。
③作者还将书比喻为一处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故地”,指书已读多遍,了解并熟悉;“想去就去”,是说方便,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