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皮农田水利建设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48088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86 大小:70.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皮农田水利建设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南皮农田水利建设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南皮农田水利建设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南皮农田水利建设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南皮农田水利建设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皮农田水利建设规划.docx

《南皮农田水利建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皮农田水利建设规划.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皮农田水利建设规划.docx

南皮农田水利建设规划

南皮县农田水利建设规划

1.基本情况

1.1自然条件

南皮县位于沧州市区南约40km,地理位置北纬37°50′-38°11′,东经116°32′-117°02′之间,县域面积790km2。

南皮县属黄河、海河冲击平原,地势低平,自西南向东北倾斜,海拔高程6.0-13.0m,地面坡度1/6000-1/20000。

南皮县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2.3℃,多年平均降水量567.4mm,全年蒸发量2172mm。

南皮县属第四纪堆积物海陆交错互相沉积地层,沉积厚度450m左右,地质结构十分复杂。

地下水资源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地层中。

地下水可分为四个开采段,目前我县主要开发利用第Ⅳ开采段的地下水,该开采段底板埋深350-460m,砂层比较发育,厚度14-25m,出水量一般在4-5m3/h•m,矿化度0.8-1.1g/L。

1.2社会经济状况

南皮县辖3乡6镇312个自然村,2007年总人口36.0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1.51万人。

全县国民生产总值365649万元,其中农业生产总值53681万元,林业生产总值237万元,畜牧业生产总值12909万元,渔业生产总值220万元。

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145元。

1.3农业生产状况

南皮县农业生产稳定发展,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等,2007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89.42万亩,其中小麦播种面积27.21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30.4%,播种单产268.4公斤/亩,总产量73030吨;玉米播种面积26.814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30.0%,播种单产325.9公斤/亩,总产量87396吨;棉花播种面积19.17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21.4%,播种单产(皮棉)48.9公斤/亩,总产量9367吨。

受土壤条件、灌溉条件、自然灾害、病虫害等因素影响,我县农作物产量相对较低,如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产潜力较大。

我县畜牧业发展规模较大,2007年末牛、马等大牲畜存栏3.07万头,猪、羊存栏8.55万头,鸡、鸭存栏74.5万只,畜牧业实现总产值12909万元。

林业、渔业规模较小,林业年产值237万元,渔业年产值220万元。

1.4自然灾害情况

南皮县十年九旱,自然灾害频发,有些年份春旱接着秋涝,灾害损失严重。

近年来,我县加大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农田水利设施逐步完善,大大降低了旱涝灾害造成的损失。

2.农田水利现状

2.1工程现状

2.1.1水源工程

(1)引水闸。

截至2008年底,全县共有干渠引水闸12座,引水流量为191.1m3/s。

(2)机井。

截至2008年底,全县共有深机井698眼,装机17450kw;浅机井7679眼,装机30716kw。

(3)坑塘。

截至2008年底,全县共有坑塘312个,有效库容208.1万m3。

2.1.2灌溉工程

(1)灌溉渠道。

截至2008年底,全县共有引水灌溉干渠23条,引水流量7.5-40m3/s,配套节制闸30座;支渠191条,引水流量0.2-3m3/s,配套节制闸4座。

(2)管道输水。

截至2008年底,全县共有地下输水管道1170.7km,控制灌溉面积19.46万亩。

2.1.3排水工程

南皮县灌溉渠道同时具有排水功能。

2.2运行管理现状

南皮县现有水闸工程大多修建于七、八十年代,多年来为全县引蓄水、排沥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经过多年的运行,部分水闸工程损坏严重,带病运行,影响了引蓄水、排沥作用的正常发挥。

全县干沟水闸工程由县水务局统一管理。

南皮县机井工程大多建于八十年代前后,近年来,陆续建设了少量机井工程。

由于本区域地表水资源缺乏,农业抗旱灌溉、工业用水、城乡生活用水主要依靠地下水。

由于超量开采地下水,破坏了采补平衡,造成近年来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机井出水量减少,部分机井甚至干枯报废。

全县大部分深机井工程由村委会统一管理,小部分由村民承包经营;浅机井工程大多由村民联户建设管理。

少数深机井工程安装了水表,按实际用水量收取水费,大多数机井工程根据用电量收费。

近年来,南皮县对部分深机井配套建设了地下输水管道工程,减少了灌溉输水过程中的水量损失,减少了亩次灌溉用水量,同时提高了灌水质量。

地下管道工程大部分由村委会统一管理。

2.3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特定的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现有水利工程普遍存在建设标准低、规模偏小,投入不足,配套不完善,年久失修,病险严重等问题,导致水资源利用不足,灌溉保证率低,不能有效解除旱涝灾害特别是旱灾的威胁,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河道、干沟(渠)及配套工程不能充分发挥效益。

近年来,由于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我县多条干沟(渠)淤积严重。

根据2008年9月水利工程普查结果,全县多条沟(渠)淤积深度在0.5-2.5米之间,造成引水不畅、蓄水量降低。

多数干沟(渠)配套水闸工程老化失修,不能正常运行,影响了我县的引蓄水工作。

二是地形差异造成用水死角。

刘八里乡一号干沟以西地区和冯家口镇,由于地势较高,从漳卫新河、宣惠河引水时,无法引蓄到这两个地区。

近年来,由于南运河无水可引,这两个地区又无其它水源,成为地上水的用水死角。

三是支斗沟及配套工程滞后。

各乡镇原来开挖的支、斗沟工程,由于缺乏管理,现已淤积严重,有的已被填平,农田排灌能力大大减弱,一旦遭受暴雨势必造成农田沥涝灾害。

在全县现有的支、斗沟上仅有3座水闸,且由于年久失修、疏于管理,已起不了蓄水作用。

由于支、斗沟上水利工程不配套,造成干沟有水支沟满,干沟无水支沟干的现象,无法形成梯级蓄水。

在支、斗沟上修建的涵洞多已淤积堵塞,引排水不畅。

四是扬水站工程不能正常发挥效益。

各乡镇修建的扬水站工程,由于缺乏维修和管理资金,多数已不能正常运行,甚至废弃,不能正常发挥效益。

五是坑塘建设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利用坑塘蓄水是农田水利建设中引蓄水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有些村庄有坑塘,但多数是村民为了搞水产养殖而开挖的坑塘,与引水干支沟并不相通,只能靠蓄滞雨水,水源没有保证,形不成蓄水网络。

六是节水灌溉工程普及率低,水资源浪费严重。

全县79.69万亩耕地中实现节水灌溉面积19.46万亩,节水率为24.4%。

大部分耕地没有采取节水措施,水资源浪费严重,节水潜力巨大。

2.4加快农田水利事业发展的必要性

(1)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需要

粮食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头等大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我县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节水灌溉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兴修水利,农田水利设施呈现良好发展势头,缓解了农业灌溉用水的不足,为我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我县农村水利设施仍比较脆弱,农田水利化程度相对较低,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

目前,全县灌溉工程标准低,工程实际供水能力下降,工程性缺水问题比较突出。

再者,随着人口增加,粮食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为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必须加快农田水利事业发展。

(2)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要求

增加农民收入,就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特别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产潜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收。

研究表明,农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不适应市场日益多样化、优质化和精细化的要求,是农民增收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只有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生产率,农产品结构调整才有更加广阔的空间;只有不断改善技术装备,提高农业科技的应用和转化能力,才能使农民进一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多形式、多层次转移,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

(3)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需要

发展农村经济需要农产品结构调整,而很多地方因为水利设施不到位无法进行农产品结构调整,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要及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必须加快农田水利事业发展,合理发展“绿色经济”、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保护绿色生态环境。

促进我县农田水利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3.水土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3.1水土资源总量

3.1.1水资源

(1)水资源总量及可利用量

根据1994年《南皮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报告》,结合其他有关资料,南皮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9333.1万m3,水资源可利用量为5328.5万m3(包括深层地下水限采量860万m3);平水年(P=50%)水资源总量为6483.5万m3,水资源可利用量为4908.1万m3(包括深层地下水限采量860万m3);偏枯年(P=75%)水资源总量为5054.2万m3,水资源可利用量为4783.2万m3(包括深层地下水限采量860万m3),详见表3-1。

(2)现状水利工程的供水能力

基准年水利工程设施的供水能力,包括水利工程的分布状况、设计供水量和供水现状。

见表3-2。

表3-1全县水资源总量及可利用量汇总表单位:

万m³

水平年

来水保证率

(%)

当地水资源量

水资源可利用量

地表水

地下水

重复计算量

水资源总量

地表水

地下水

重复计算量

客水

其他

水资源可利用总量

多年

平均

6029.9

3936.6

633.4

9333.1

1391.9

3936.6

5328.5

平水年

50%

3199.8

3936.6

652.9

6483.5

971.5

3936.6

4908.1

偏枯年

75%

2452.8

3936.6

1335.2

5054.2

846.6

3936.6

4783.2

枯水年

90%

表3-2全县现状供水能力及可供水量预测表单位:

万m³

水平年

现状年

2010年

2015年

2020年

保证率

50%

75%

90%

50%

75%

90%

50%

75%

90%

地表水

1500

1160

975

930

1061

851

800

2207

1987

1700

地下水

5112

5112

5112

5112

5648

5648

5648

5957

5957

5957

其他

小计

6612

6272

6087

6042

6709

6499

6488

8164

7944

7657

(3)可供水总量预测

根据水利工程建设规则,随着分配我县引黄水量的增加,南水北调成功引水,污水处理回用量的增加,微咸水利用量的增加,我县可供水量将有所增加,分别预测到各规划年水平年保证率50%、75%、90%时的全县可供水总量。

见表3-2。

3.1.2土地资源

(1)土地资源总量

土地资源总量是指规划区的总土地面积。

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可分为耕地、林地、牧草地、园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以及城乡建设、工矿、基础设施等其他用地。

见表3-3。

表3-3全县土地资源可利用量与潜力预测表单位:

万亩

土地类型

现状年

2010年

2015年

2020年

全县

耕地

79.69

79.72

79.79

79.86

林地

3.20

3.31

3.59

3.67

牧草地

园地

3.71

3.73

3.77

3.85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2.34

2.36

2.37

2.4

其他

29.79

29.61

29.21

28.95

小计

118.73

118.73

118.73

118.73

注:

1、数据以经批准的县级土地利用规划和相关年鉴等为准;

2、其他用地指城乡建设、工矿、基础设施等用地

(2)土地资源农业利用潜力

土地资源农业利用潜力主要指可用于农业的土地资源量,包括可用于耕地、林地、牧草地、园地等土地资源量以及通过滩涂围垦与开发利用等方式形成的农用地。

宜农荒地的开垦,必须经过充分论证。

见表3-3。

3.2水土资源利用现状和需求预测

3.2.1各行业对水土资源的利用现状

通过调查分别统计得出现状年全县各乡镇的总用水量、生活用水量、工业用水量、农业用水量、生态与环境用水量。

通过调查分别统计得出现状年全县及各乡镇农业土地利用的总面积及其灌溉面积、播种面积。

见表3-4

表3-4水土资源利用现状表

分区

用水现状(万m³)

用地现状(万亩)

合计

生活

工业

农业

生态与环境

合计

农业用地

林业用地

牧业用地

其他用地

灌溉

其他

1.基本农田

2.一般农田

合计

10242.5

990.1

150

8393.4

709

115.42

68.92

26.99

3.31

16.2

注:

1.生活用水包括城市和农村居民用水以及家禽、家畜用水;

2.工业用水包括县内(含村镇)工、矿企业用水;

3.其他用水包括除农业灌溉之外的林业、牧业、渔业用水。

3.2.2各行业对水资源的需求预测

根据本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参照相关专项规划成果,按照生活、工业、农业等的用水定额,依据本地农作物种植制度和灌溉制度,分别预测到规划水平年生活、工业、生态与环境、灌溉保证率P=50%、P=75%、P=95%的农业灌溉需水量及林、牧、渔等需水量。

见表3-5。

3.2.3各行业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预测

根据本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别预测到规划水平年各类用地情况。

见表3-6。

表3-5各水平年用水需求预测表单位:

万m³

水平年

用水类型

全县小计

全县总计

P=50%

P=75%

P=95%

2010年

农业

灌溉

P=50%

6650

8220

10720

12770

P=75%

9150

P=90%

11200

其他

工业

530

生活

1040

生态与环境

2015年

农业

灌溉

P=50%

6531

8381

10840

12850

P=75%

8990

P=90%

11000

其他

工业

570

生活

1280

生态与环境

2020年

农业

灌溉

P=50%

6422

8546

10973

12942

P=75%

8831

P=90%

10800

其他

工业

608

生活

1534

生态与环境

注:

其他是指林牧渔业需水量

表3-6各水平年用地需求预测表单位:

万亩

水平年

合计

农业用地

林业用地

牧业用地

其他用地

基本农田

一般农田

2010年

115.42

68.92

26.99

3.31

16.2

2015年

115.75

68.92

27.47

3.55

15.73

2020年

116.03

68.92

27.78

3.67

15.66

表3-7各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平衡情况表单位:

万m³

水平年

保证率

水量

全县

2010年

50%

需水量

8220

供水量

6272

余缺水量

-1948

75%

需水量

10720

供水量

6087

余缺水量

-4633

P=90%

需水量

12770

供水量

6042

余缺水量

-6728

2015年

50%

需水量

8381

供水量

6709

余缺水量

-1672

75%

需水量

10840

供水量

6499

余缺水量

-4341

P=90%

需水量

12850

供水量

6448

余缺水量

-6402

2020年

50%

需水量

8564

供水量

8164

余缺水量

-400

75%

需水量

10973

供水量

7944

余缺水量

-3029

P=90%

需水量

12942

供水量

7822

余缺水量

-5120

3.3水土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与评价

3.3.1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开源”的原则,根据可供水量和需水量预测的结果,进行水资源供需平衡计算。

见表3-7。

3.3.2水土资源供需评价

经过水土资源供需平衡计算,南皮县近期和远期均缺水严重,可供水量满足不了全县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对水的需求,供需矛盾突出。

今后,应注重拦蓄地表水,充分开发浅层地下水,严格控制开采深层地下水,科学利用微咸水,鼓励开发利用弱咸水和咸水,力争多引外来水,积极利用中水,同时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和各业节水,实行计划用水,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

土地资源基本可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只是人均耕地偏少,今后要严格各业用地管理,加强农田保护,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4.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任务

4.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我县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要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提高水利保障能力为核心,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科学调配,完善机制,构建完善的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保障体系、水生态保护体系,为南皮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4.2发展原则

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关规划,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开源节流、保护环境、强化管理、平衡供需、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南皮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水土资源可持续供给的要求为宗旨,注重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规划中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共建共享,把解决民生水利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二是坚持人水和谐,促进可持续发展,把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三是坚持统筹兼顾,推动协调发展,把提高水利对经济社会的保障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四是坚持改革创新,提升管理水平,把构建法制完备、体制健全、机制合理的水管理体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五是坚持现代化方向,推进科技进步,把以水利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4.3规划范围和水平年

4.3.1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以小型水源工程、灌排工程建设为主,包括坑塘、引水闸、灌溉泵站、机井等水源工程;灌溉渠道清淤改造及其配套建筑物、管道输水等灌溉工程;排水沟渠及其配套建筑物。

4.3.2基准年、水平年

规划基准年:

2008年。

规划水平年:

近期2015年,远期2020年。

4.4发展目标与建设任务

4.4.1工程建设目标和任务

工程建设包括小型水源工程建设和田间灌溉排水工程建设。

(1)小型水源工程建设目标和任务

小型水源工程建设包括坑塘、水闸、扬水站的新建和改建,机井更新改造等内容。

主要建设目标和任务详见表4-1。

表4-1小型水源工程主要建设目标任务一览表

项目名称

工程数量(眼、座、个)

增加的装机容量(kw)或库容(万m3)

增加的有效灌溉面积(万亩)

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万亩)

小计

新(改)建

维修

改造

坑塘扩挖工程

222

222

295.3

1.33

引水闸工程

52

37

15

0.5

1

泵站工程

17

4

13

560

1

2

机井工程

3050

200

2850

880

7.2

小计

2.83

10.2

(2)田间灌溉排水工程

田间灌溉排水工程包括田间排灌沟渠及配套桥涵、高效管道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等内容。

主要建设目标和任务详见表4-2。

表4-2灌溉排水工程主要建设任务目标一览表

项目名称

单位

工程数量

增加的有效

灌溉面积

(万亩)

增加的节水灌溉工程面积(万亩)

灌溉水利用率

小计

新增

数量

更新改造

数量

沟渠清淤

万m3

1118.9

1118.9

3.29

0.6

节制闸工程

53

20

33

干渠桥梁工程

90

90

支渠涵洞

3545

3545

节水管道工程

km

500

500

6.25

0.8

喷灌工程

万亩

6

6

6

0.85

滴灌工程

万亩

6

6

6

0.9

干渠护砌工程

km

27.35

27.35

合计

3.29

18.25

4.4.2工程管理改革目标和任务

逐步建立良性的工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目标,扭转长期以来形成的水利工程“重建轻管”的局面,促进水管单位逐步走上良性运行的道路。

(1)制度建设

建立、完善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制度,确定各自的管理职责,工程管理单位或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是:

1)贯彻执行有关水利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及灌区群众组织和管理委员会的决定。

2)搞好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维修养护,保障工程安全、完整。

3)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

4)改进灌溉技术,提高灌溉质量。

5)积极开展多种经营,不断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6)管理人员应忠于职守,秉公办事,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

(2)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改革

按照《河北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要求,完成水管单位的单位定性、定岗定编、“两费”落实等具体改革措施和方案。

(3)群众管理组织改革

培育、组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实行小型工程承包、租赁改革。

(4)水价改革和水费计收

以水价改革为杠杆,按照《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在充分考虑供水和用户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工程供水价格,逐步建立和完善水供求市场;以建立专业化服务组织为保障,为农民及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提供信息、技术、资金等社会化服务,实现建设管理的良性循环。

5.工程建设规划

5.1工程建设标准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应达到相应的国家技术标准和河北省相关技术规范要求,包括《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泵站设计规范》、《灌溉与排水工程技术管理规程》。

5.2总体布局

依据南皮县水利基础条件,尤其是水资源的分布状况,考虑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全县农田水利建设总体上以加强蓄引提配套为主,充分开发漳卫新河、宣惠河、南运河过境客水和本地降水,合理开采浅层地下水,限制开采深层地下水。

均衡发展小型水源工程和以管道节水为主的田间工程。

以现有农灌深井普及节水管道为主,同时开展坑塘和小型扬水站点建设,提高本地降水的调蓄利用能力,提高抗旱灌溉能力。

5.3主要建设内容

根据确定的目标任务,规划期小型水源工程类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新建改造坑塘222座,新增有效库容295.3万立方米;水闸105座;扬水站17座;机井更新改造3050眼。

灌溉排水工程类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开挖疏浚田间沟渠1118.9公里;小型桥涵3635座;安装节水管道500公里,控制面积6.25万亩;喷灌工程6万亩,滴灌工程6万亩。

主要建设内容详见:

附表3-1:

南皮县小型水源工程新建改造内容汇总表;附表3-2:

南皮县灌溉排水工程续建配套改造内容汇总表。

5.4重点工程

南皮县水资源紧缺,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将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列为规划期重点工程。

规划期共规划节水管道500km,控制面积6.25万亩;喷灌工程6万亩,滴灌工程6万亩。

5.5典型工程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