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数学二下《认识几时几分》教案精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45408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9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师大版数学二下《认识几时几分》教案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西师大版数学二下《认识几时几分》教案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西师大版数学二下《认识几时几分》教案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西师大版数学二下《认识几时几分》教案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西师大版数学二下《认识几时几分》教案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师大版数学二下《认识几时几分》教案精品.docx

《西师大版数学二下《认识几时几分》教案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大版数学二下《认识几时几分》教案精品.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师大版数学二下《认识几时几分》教案精品.docx

西师大版数学二下《认识几时几分》教案精品

认识几时几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9页的例5及80页课堂活动,认识几时几分。

教学提示:

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生活背景中,通过一步一步的观察,体验时间的变化,明白真正的时刻,清楚地看出时针在数字几和几之间,就是表示几时多,然后观察分针指着几,就是几个5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认识几时几分,掌握几时几分的两种书写方法。

〔2〕在观察钟面的过程中,学会正确的读、写几时几分。

〔3〕正确区分时针、分针走过的小格所表示的时间。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具体情境对学生进行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

能正确地认钟面上的时刻,并用两种不同形式写出具体时刻。

难点:

正确区分几时差几分与几时多几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具钟面。

学生准备:

学具钟面、演算纸。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

我们早上是几时到学校的?

学生齐声答道:

8时。

〔出示可以拨动指针的钟〕

教师:

8时在钟面上怎么拨?

〔在学生说的同时拨动指针〕

教师:

那看看我现在拨出的是几时呢?

〔拨动指针到4时半〕学生们大声答道:

4时30分〔4时半〕。

教师:

〔再拨指针到大约7时〕这个是几时呢?

学生高声答道:

大约7时。

教师:

这些都是我们前面所学习的几时、几时半和大约几时。

【设计意图:

从学生认知起点出发,先复习一年级学习的整时和几时半,回忆认的方法,再引出一个几时几分的钟面,调动学生原有认知,可以是认大约几时,也有局部学生可能会认几时几分,从而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教师:

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看看我拨的是几时呢?

〔拨动指针到2时55分〕

教师:

对!

这个时间我们可以说成是大约3时,但是今天我们要有个小小的约定,大家都不说“大约〞。

那这个时间是几时呢?

和你同桌的伙伴商量一下,怎么说这个时间呢?

同桌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1〕再次出示钟面上拨出的2时55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时针和分针。

〔2〕抽学生汇报观察的结论。

(时针超过2,不到3;分针指着11。

〔3〕引导理解3时差5分。

教师:

时针超过2,不到3,是几时?

学生:

2时多。

教师:

为什么不是3时多?

学生:

时针要超过3才是3时多,现在时针还不到3,快到3时了。

教师:

差多少才是3时呢?

学生:

差5分。

教师:

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3就刚好是3时整,现在分针指着11,距离12还差1个大格,也就是5分,因此是差5分3时。

教师回忆。

课前学生说的差5分3时或3时差5分是正确的,同桌说一说为什么是3时差5分,训练语言的标准性。

〔4〕引导学习2时55分的认法。

教师:

3时差5分,还可以怎样说?

学生:

2时55分。

教师:

怎样认的?

为什么是55分?

学生:

时针超过2,不到3,是2时多,分针走了1大格就是5分,分针指着11,走了55小格,表示55分,就是2时55分。

多抽几个学生来说认时刻的方法。

【设计意图:

正确区分几时差几分与几时多几分,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为有效突破这一节学难点,教师步步深入,通过观察钟面、说一说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2:

55是比2时多很多,而不到3时。

2、活动稳固

〔1〕教师拨〔几时几分〕,学生观察答复是几时几分,并说一说是怎样思考的。

〔2〕同组的同学互相在钟面上拨〔几时几分〕,互相说一说是几时几分。

3、时间的写法

教师:

我们今天认识的几时几分怎样书写呢?

例如:

2时55分。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结合教师拨的时间2时55分说一说〕。

教师示范:

2时55分,2:

55,并说明意思。

教师分别拨出几个不同的时间,学生用两种方式写出来,并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辨析学生课前对2时55分的几种认法,设计假设干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认时刻要关注时针和分针,再通过拨时刻、写时刻、说时刻等活动,加深对几时几分的认识。

4、“试一试〞,学习两种表示方法。

(1)翻开教科书第79页“试一试〞,引导观察第一个钟面,抽生说是怎样认的,观察两种表示方法。

(2)独立尝试,认第2,3两个钟面并用两种不同方法写出钟面上表示的时刻。

(3)全班交流汇报,说认的方法,并评析两种表示方法写得对不对。

(4)引导观察第4个钟表,发现有什么不同?

(“分〞只有一位数。

(5)小结:

当分这局部是一位数时,用电子计时法时用0占位,如3:

09,读作“三时零九分〞,也可以读作“三时九分〞。

三、稳固新知:

1、完成80页课堂活动第2题。

(1)学生独立尝试辨析,把错的改正过来。

(2)抽学生汇报。

(3)重点引导辨析“差15分6时〞“11时差3分〞两个钟面,“差15分〞和“差3分〞怎样看?

(4)小结:

分针以12为参照,分针不到12就是差几分,分针过了12就是过几分。

2、完成教科书第80页第3题。

(1)独立看图,认时刻。

(2)抽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小强的一天,并说说是怎样认时刻的。

(3)抽学生说一说自己一天的安排,渗透合理安排时间、珍惜时间的教育。

3、完成教科书第81页第4题。

先在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1)观察几个钟面和周围的时刻,独立认一认,连一连。

(2)抽学生汇报,重点交流第4个钟面的认法。

4、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几时几分的知识?

四、达标反应:

1、写出钟面上的时刻。

2、画出钟面上缺少的分针。

3、画出钟面上缺少的时针。

【设计意图:

出示一组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练习题,通过认时间、添分针、画时针等活动,稳固所学新知,加深学生对“几时多〞和“不到几时〞这一教学难点的理解。

答案:

1、10:

355:

404:

201:

152、略3、略

五、总结回忆

教师: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

1、填一填。

〔1〕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小格,分针走了〔〕分。

〔2〕时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的时间是〔〕;分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9,经过的时间是〔〕。

〔3〕〔〕时整,时针、分针重合。

〔4〕时针在钟面上走一圈是〔〕时;分针在钟面上走一圈是〔〕分,等于〔〕时。

〔5〕时针从12走到1,分钟走了〔〕小格,是〔〕分。

2、写出钟面上的时刻。

答案:

1、〔1〕6060〔2〕3时45分〔3〕12〔4〕12601〔5〕6060

2、11:

4011:

203:

158:

45

板书设计:

3、认识几时几分

2时多,不到3时;差5分3时

2时55分2:

55

教学资料包:

教学资源:

1、怎样认表。

生活中常见的表有电子表和机械表,不同的表有不同的认时间的方法。

〔1〕电子表:

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依次读出时、分、秒。

如下列图读作:

10时58分50秒。

〔2〕机械表:

①先看时针,刚刚经过数字几,就读几时。

②再看分针,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就是几分。

③最后看秒针,秒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就是几秒。

如上图读作2时05分01秒。

2、求爬楼时间。

例题:

小红从一楼走到二楼用了10秒,她家住在六楼,假设她每上一层楼用的时间相同,她从上楼到自己家,一共需要多少秒?

分析:

1、可以把两个楼层之间的楼梯数,看作一个楼段。

2、从一楼走到二楼时,只走了一个楼段,小红用了10秒,也就是说小红走一个楼段平均用10秒。

3、从一楼到六楼,需要走五个楼段。

解答:

10+10+10+10+10=50〔秒〕

答:

小红从上楼到自己家一共需要50秒。

资料链接:

1、北京时间来自哪里?

北京时间不来自北京,它来自陕西省蒲城县境内的中国院陕西天文台——我国唯一的标准时间授时中心。

根据国际惯例,各国的标准时间一般都以本国首都所处的时区来确定。

我国地域辽阔,按时区的划分,东西相差5个小时,这就使得授时台必须建在我国的中心地带,所以就建在陕西省蒲城县境内。

从而也就产生了“北京时间〞不在北京的问题。

2、珍惜时间的名言。

〔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3〕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朱熹

〔4〕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

〔6〕时间的步伐有三种:

未来姗姗来迟,现在像箭一样飞逝,过往永远静立不动。

——席勒

〔7〕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气力。

——郭沫假设

〔8〕最严重的浪费就是时间的浪费。

——布封

〔9〕时间,天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聪明和气力,给懒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

——鲁迅

〔10〕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轻易被人无视,而又最令人懊悔的就是时间。

——高尔基

 3、富兰克林说时间。

美国和日本十分珍惜时间。

早在200多年前美国还没有独立时,美国启蒙运动的开创者、科学家、实业家和独立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富兰克林就在他编撰的《致富之路》一书中收录了两句在美国流传甚广、掷地有声的格言: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

4、日本人的时间观念。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辽宁青年参观团去日本出席一个会议。

出国前,团长准备了厚厚一沓发言稿,可是届时日方官员递上的会议程序表却写着:

“中方发言时间:

10点17分20秒至18分20秒。

〞发言时间仅仅一分钟。

这在那些“一杯茶水一根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人看来,很不可思议,而日本却是极为平常的。

日本从工人到学者,时间观念都非常强。

他们考核岗位工人称不称职的根本标准就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单位时间的劳动量,时间一般精确到秒。

◆教学内容

知识点:

梯形的特征

教材第73~74页,例1、例2,课堂活动,练习二十1,2,3,4,5,思考题。

◆教学提示

例1列举了生活中一些带有梯形的物体。

在认真观察这些抽象出梯形的平面图形之后,通过“梯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不同呢?

〞的设问,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比拟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异同上,在比拟中总结出梯形的特征,以及梯形各局部的名称。

然后介绍梯形的高,教材仍然采用直观描述的方法,认识梯形的高。

例2通过比拟水渠的横断面与拦水坝的横断面来认识一种特殊梯形——等腰梯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感知梯形现象,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梯形的一些特征。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梯形的过程,了解它的根本特征,进一步开展空间观念。

情感与态度:

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开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

感知梯形现象,体会梯形在生活情景中的存在。

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梯形的一些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练习本;草稿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

课件出示教材第73页,例1。

大坝、梯子等实物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你都发现了些什么图形?

汇报时,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图中的梯形。

师:

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研究的内容。

〔板书课题:

梯形〕

设计意图:

通过实物图,抽象出梯形的数学模型。

为研究梯形特征做好准备。

〔二〕探究新知:

1.说一说。

教师课件演示:

在屏幕上出例如1主题图你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

课件演示:

从实物中抽象出梯形。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梯形。

师:

请同学们把口袋里的图形取出来,挑出你认为是梯形的图形。

〔口袋里只有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

师:

这里面没有我们想要的梯形,同学们能不能想方法从这些图形里面〔只剪一刀〕变出梯形呢?

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试一试,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你们是怎样做的?

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汇报?

〔学生们交流剪的方法、感知梯形的特征〕

从刚刚的操作中你知道了梯形的哪些知识?

谁愿意说说梯形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形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请各小组的同学检验一下你们剪出的图形是不是梯形。

认识梯形各局部的名称。

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通常把较短的的底叫上底,另一底叫下底。

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腰。

〔教师标出〕

2.折一折,画一画。

将梯形折一折,使上底和下底重合,然后翻开,观察折痕与上底和下底有什么关系?

师:

你认为这条折痕是这个梯形的什么?

讨论:

你能画出这个梯形的高吗,怎样画?

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3.出例如题2,认一认。

说说这些是什么?

观察思考:

水渠的横断面与拦水坝的横断面都是梯形,他们有什么不同?

4.量一量。

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5.小结: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设计意图:

让学在动手中发现梯形的特征,并总结归纳梯形的特征。

〔三〕稳固新知:

1.教材第74页,练习二十,第2题。

独立在书上操作,小组交流。

2.教材第74页,练习二十,第3题。

独立操作,小组交流。

3.教材第74页,练习二十,思考题。

学生先独立操作,再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四〕达标反应

习题:

1.教材第74页,练习二十,第1题。

2.教材第74页,练习二十,第4题。

答案:

1.略。

2.7厘米。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六〕布置作业

第3课时:

1.解决实际问题。

〔1〕一个梯形,上底是8厘米,如果把它的上底增加3厘米,正好与下底相等,它的两个腰分别是5厘米和3厘米,这个梯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2〕如图,一根彩带可以围成一个长18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如果把它拉成一个腰长10厘米的等腰梯形,那么这个等腰梯形的下底为多少厘米?

2.选择:

〔1〕两个完全相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 〕

  A、长方形  B、梯形  C、正方形

〔2〕下面说法中,〔 〕不符合等腰梯形的特征。

  A、两腰相等  B、两腰平行  C、两底角相等

答案:

1.〔1〕27厘米;〔2〕42厘米。

2.〔1〕C;〔2〕B。

◆板书设计

梯形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平行的一组对边是梯形的底。

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充分表现自己的时机,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验证等,让学生认识梯形,发现梯形的特征,并认识了特殊的梯形:

等腰梯形。

在练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也稳固了梯形的知识,感受了平面图形学习的价值。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梯形及根本特征,认识梯形的底和高以及等腰梯形等。

因为有了做平行四边形的活动体验,现在做一个梯形,学生能自己寻找材料,自己设计,方法多样,教学时我也放得比拟开。

在学生充分感知的根底上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梯形的特征。

在交流梯形的特点时,紧扣教材中问题进行,突出了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教学资料包

资料链接

吹肥皂泡的疯老头

牛顿搬进一幢新楼以后,开始研究光线在薄面上是怎样反射的。

他每天都在读书、思考。

早上起床穿衣服,突然想到了研究中的问题,他就像被定身法定住了一样,呆住了,然后开始实验或工作,所以他时常穿错了袜子或者在夏天穿上秋天的衣服。

“太阳光是最好的光源,肥皂泡是最理想的薄面,太阳光照到上面,它为什么会变得五颜六色呢?

〞牛顿的脑子里翻江倒海了。

他提着一桶肥皂水走到院子里,吹起了肥皂泡。

你看,他那两只眼睛直盯着飘来飘去的肥皂泡,一个泡破了,接着又吹一个,从太阳一出来他就吹,一吹就是几个小时。

邻居家的小孩子从楼窗上伸出头来,冲他叫:

“疯老头!

你一只脚没穿袜子!

〞邻居家的老太太摇着头:

“老小,老小,老了倒成了孩子!

后来人们知道了这疯老头就是英国皇家学会的研究员,他吹肥皂泡是在研究学问,不禁对他肃然起敬了。

问题解决〔一〕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问题解决》是西师版三年级下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中的学习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第一学段对问题解决学习后进行教学的,因此让学生们厘清两步计算中每一步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计算,是今后学习三步或更复杂的问题解决的根底和关键。

〔2〕学情分析

《新课标》将原来总目标中的“解决问题“改为〞问题解决“,是为了更加重视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以及解决问题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的学生面对新课程理念下的问题解决类数学题,不是不会做题,重要的是不知道题是什么类型。

〔3〕教学目标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具体表达。

因此,我根据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及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结合具体情境,能解决两步连乘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并会说明解决问题的思路。

2.能独立思考先求单一量再求几份量的简单实际问题,理解解答方法的算理。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从问题入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合作互助的意识。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

〔4〕重点、难点

重点能结合具体情境,能解决两步连乘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并会说明解决问题的思路。

难点能独立思考先求单一量再求几份量的简单实际问题,理解解答方法的算理。

〔5〕教法、学法

教法:

主要采用情景创设法和引导探究法、发现法、讨论交流法和小组合作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法:

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得出结论,表达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

〔6〕说教学过程

1.读图分析获取信息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要教会学生读问题情境。

第一遍,要读懂是什么事;第二遍要找出有用的信息,也就是谁和谁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第三遍要读懂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因此例1和例2的教学,都遵循了上述原那么,从情境图中发现的信息,厘清什么,信息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求什么,这些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去发现,并进行了全班的交流,

在探究问题解决的方法和策略时,加强了对问题情境的理解。

主要包括:

理解情境中的陌生词语、理解陌生的情境、提取有效信息、理解运算意义的根底上分析数量关系。

〔1〕在例1教学时,理解情境中的陌生词语这一环节,针对“每所学校的同学都站了4列,每列18人〞是什么意思经过了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三步解读,学生对陌生的情境有了深刻的理解,即:

a:

每所学校的同学都站了4列,每列18人就是把每所学校的人数平均分成4组,每组有18人。

b:

每所学校的同学都站了4列,每列18人就是每所学校的同学们排队时列数一样,每列的人数也一样。

〔2〕在理解运算意义的根底上分析数量关系。

在例1的教学时,就对每列人数×列数=一个班级的人数、每个班级的列数×学校数=总列数以及例2的总瓶数÷箱数=每箱的瓶数、每箱的瓶数×总箱数=总瓶数等数量关系进行了独立思考、深入的探讨、交流。

如:

通过上面的尝试解答,谁能说说每一步算式的依据吗?

学生可能分析如下:

a:

问题是求24箱有多少瓶矿泉水,我们可以先求出一箱矿泉水的瓶数。

B:

求一箱矿泉水的瓶数,是根据3箱矿泉水有36瓶来解答的。

接着教师指出:

在求一箱矿泉水瓶数的时候,3箱矿泉水的瓶数在数学上叫做“总数〞,箱数3叫做“份数〞,求出的结果叫做“每份数〞,谁能说说三者之间的关系?

生讨论得出:

总数÷份数=每份数每份数×份数=总数

〔3〕注重了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尤其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方面等方面问题解决方法步骤的积累。

如:

学完例2后,教师提出:

你能说说解答此类数学问题的方法与步骤吗?

完成教材第14页的“课堂活动〞以及练习三的1-3题,让学生在不断的自我尝试中,在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建构起属于自己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知识的逻辑体系,提高属于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例1和例2的单独教学时,每一例题的最后环节都设置了回忆反思整理环节,其目的是加强对解决问题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根底。

因此,我在设计板书时力求再现学生的思维过程,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比方将总数量、份数和一份量之间的关系展现在黑板上,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