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感人事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44492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4.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感人事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师感人事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师感人事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师感人事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师感人事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感人事迹.docx

《教师感人事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感人事迹.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感人事迹.docx

教师感人事迹

教师感人事迹

篇一:

教师感人事迹

闪光的青春,无悔的选择

高碑店市辛立庄镇玉振小学齐晓华

齐晓华女,1978年10月出生,35岁。

于2000年毕业于高碑店市职教中心教育专科,后经过进修学习取得大专学历。

现为玉振小学的一名教师。

上学期所担任三年级班主任语数科目。

从1996年参加工作十六年来如一日,坚守在教育教学工作第一线。

始终任劳任怨的担任班主

任工作,从未间断。

由于自己对工作的努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历年来成绩一直非常突出,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领导的认可。

今年被评为市级优秀班主任称号。

带着对绿叶精神的追求,带着对教师的崇拜,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憧憬与热爱,十几年前,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

从踏上三尺讲台的第一天,我便有一个执着的信念:

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努力工作,不断进取,尽我所能,让每一个学生能学得更好,让每一个家长都放心。

如果说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那么热爱别人的孩子就是神圣!

人世间,拥有最多热爱别人孩子机会的职业,就是教师。

一位教育家说过:

“没有对孩子的爱,就没有教育。

可以说,老师是蜡烛,在孩子们心里点燃希望,并且照亮他们的一生”。

是啊,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天职,爱为师德之本,无爱则无教育。

教师必须真心诚意地去关爱每一个学生,既当慈母又当严母,在学习上严格要求学生,在生活上更要

关心热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受到孩子们热爱的合格教师。

我班沈大庆同学父母都在上海打工,他和爷爷奶奶在家,这个孩子天生聪明,但是他也和同龄人一样喜欢玩,他喜欢上网,并且很着迷,学习一下下降很多,我了解了一下情况,知道他爷爷奶奶在家管不了他,他和两个小伙伴在辛立庄网吧上网玩游戏,马上找大庆交谈,刚开始他不承认,我给他讲他爸爸妈妈在上海打工挣钱为了让他更好地生活,多么的辛苦,爷爷奶奶在家怎么辛苦的照顾他,大庆听了我给他讲的道理,他低下了头,终于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我给他讲他爸爸妈妈在上海打工挣钱为了他伤心的哭了,一边哭一边说:

“老师我知道错了,我一定听老师的话,听爷爷奶奶的话,做一个有出息的人。

”从这次事情以后,大庆终于变了,变得特别懂事,到家先写作业,写完作业还帮爷爷奶奶做事情。

他的成绩进步很大,在年终考试取得了第一的好成绩。

他爸妈回家后很是高兴,他妈妈马上给我打电话,感谢我在生活中,学习中对大庆的照顾和教导……听了他妈妈的话语我太高兴了。

我想我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全部的职业生涯都离不开孩子。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无私而广泛且没有血缘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

“如果学生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教师的职责就是让他们在生活这片温暖的阳光里绚丽绽放”。

作为一名教师,对

学生的爱必须是普遍而广泛的,不应该以社会原因、家庭背景及平时表现而有所偏爱,应该一视同仁。

对于调皮生,我从来就没有放弃他们,任其破罐子破甩,而是给予特别的关爱。

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敞开心扉认同你,快乐地融合到集体当中去,充分地扮演主人公的角色,才能创造一个融洽的、温暖的、团结的集体。

师爱的细腻和多样,没有哪一种职业可以相比,特别在一个幅员辽阔、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多样化的师爱,润泽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每接到一个新的班集体,我都要求学生们写日记,日记内容不要求很多,只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情变化,发现自己,完善自己。

从中我得到了许多……在日记中,学生可以说是无话不谈,同伴关系,与老师的关系,学习及家庭的问题,都是我们的话题,在这同时我也得到的学生的信任,直接辅助了我的教学,而学生那种渴望被老师注意,被老师关心的心情也是我为之惊讶!

尽管有的男同学不是经常在我面前表现,但那颗心我是理解的。

我的亲近也使那些不爱说话的学生渐渐地来到了我的身边,开始主动讲话了。

我相信我也会让我的学生健康的成长的。

我认为,学生的要求不是很高,只要教师肯于主动的了解学生的心理,适当的拿出一点时间去接近学生,在师生关系方面,一定会做到事半功倍。

倾听学生的心声,让他们感到教师是一个热情和蔼的人,一个平易近人的人,一个可以信赖的人。

教师,有一千个学

生,就有一千种爱。

面对性格迥异的学生,即使爱如潮水,教师也要化作细雨精心浇灌。

师爱还必须要有耐心,这是由教育的长期性与反复性决定的。

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品德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而是要通过反复的训练与实践才能成功。

后进生的进步犹如蜗牛行走缓慢之极,往往是今天变好了,明天又差了,反反复复,难以巩固。

教师绝不能有“恨铁不成钢”的思想,需要坚持正面教育,用循循善诱的方法,经常性地作耐心细致的思想转换工作,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后进生尤其渴望能够得到别人的赞赏和承认,当他们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时,会获得精神上的愉快,从而促进自信心的建立。

教师要善于使用“放大镜”寻找后进生身上的每一个哪怕是十分微小的闪光点。

当他们有了点滴进步,就及时予以肯定表扬,让其产生“成功感”,培养自信心。

我班有位叫任鹏的学生,身体长得结实,但经常迟到甚至旷课,学习成绩较差,不爱完成作业。

对于这样的学生,我给了他特别的关注,用心地寻找和捕捉他身上的闪光点。

我发现他关心集体、劳动积极,于是就选他当劳动委员,以作班干部来树立他对自己的信心。

他担任劳动委员后劲头可大了,工作认真负责,每天的清洁扫除,都主动留下来管理,并帮助别人打扫。

在他的带动下,班上的清洁评分在学校总是位居前列。

我常利用课余时间给他开“小灶”,耐心地辅

导,鼓励他在学习上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才铸就了他现在的“大成就”。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其中有部分学生表现差,学习成绩差,即所谓的“差生”。

面对“差生,我认为,作为人民教师,放弃任何一个学生都会让我难过一辈子,一辈子都将会受到良心上的谴责。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

关爱“差生”,绝不放弃。

因为我始终相信:

“差生”是“有待提高的学生”,是“后进生”,是能够转化的。

例如我班的时笑宇学习成绩特别差,在刚接触音节的时候特别差。

为了不让他掉队我想出了很多办法来帮助她。

在课下我一遍一遍的带领他读音节,还让她同桌带领她多读多写,经过我和同学的不断努力,时笑宇在本次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还有我班有一个年龄小的学生,刚开始来我班,感觉很陌生,学习也跟不上。

我也用同样的办法使他成为优秀的学生,选拔优秀的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一起进步。

用真心去打动学生由于受传统教育那种师道尊严的影响,学生对老师总会或多或少存有畏惧心理,师生之间有着一道无形的鸿沟。

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去填平这道沟呢?

那就是用滚烫的心温暖学生的心灵,用真心去感动学生,用真诚去填平师生间的鸿沟。

真心诚意是打动人的最有效的手段,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有着巨大的感召力。

只有真心对待学生,才能引起学生内心的强烈共鸣,达到师生间的相互信任,学

篇二:

最美乡村教师感人事迹

最美乡村教师感人事迹第一位,宋玉刚

远离拉萨市120多公里外,米拉山脚下的日多乡,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海拔4600米。

夏季这里暴风裹挟冰雹,铺天盖地,经常下雨,所有的房屋都是土木结构,漏雨。

冬季风雪交加,零下30多度的极寒,有时我们都不敢出去。

(日多乡党委副书记巴桑说)。

在这样的恶劣怀境下,有一所牧区小学,很多人都望而却步,可15年前,一个汉族小伙子宋玉刚从拉萨市师范学校毕业后却主动写下志愿。

当时学校没水没电,住的是土坯房,夜晚漆黑一片。

当时一起来的老师一个一个的都走了。

但宋玉刚却选择了留下。

可当他走进都是藏族孩子的课堂时,却面对了真正的困难。

到教室我先说:

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第几页。

那些同学却以为叫他们读课文似的。

我一下楞了。

脑筋里全部是空白了。

语言不通,汉族老师宋玉刚就无法走进藏族孩子的内心。

为了孩子他开始苦学藏语,他跟其他藏语老师说:

从今天晚上开始,我到你这来,教我两句,教会了,我回去睡觉,教不会,你不能睡觉,我也不能睡觉。

整整四年,从一个单词到一句问候,从简单地与人交流到熟练自如地给学生上课,宋玉刚不仅完全掌握了藏语,而且把自己全部的爱,都交付给了海拔4600米的藏族孩子们。

冬天的时候,有些孩子没袜子穿,他就带上班长给全班每个孩子都买上袜子。

鞋子坏了,他就用自己的钱买。

一个孩子说:

我生病了,他就带我去医院。

那时学校没水没电,宋玉刚就用罐头盒做烛台,点起蜡烛给孩子们辅导。

一盏烛台相伴,这样的日子,他整整过了九年。

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失学,假期别人休息,宋玉刚老师却走遍了高原,把牧场上放牛的放羊的孩子们带回校园。

同事说:

宋老师热爱这块土地,还有孩子。

宋玉刚老师的学生对宋老师说谢谢!

2003年,在宋玉刚的努力下,日多乡小学第一次建起了电教室,第一次开设了计算机课。

让海拔4600米的高原小学与大千世界紧紧相连。

一年后,宋老师结识了刚分配来的老师藏族姑娘德吉措姆,德吉措姆说:

他第一次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藏族人。

我刚开始还以为这里有个康巴小伙子呢。

2006年俩人结婚,婚后这对藏汉夫妻,把家安在校园里。

这间不到20多平米的房子,让寄宿在学校半年都看不到父母的孩子多了一个温暖的家,他们也成为孩子们血肉相连的藏族阿妈,汉族阿爸。

日多乡小学老师巴桑曲扎说:

我们的宋老师的付出,也好,我们的德措老师付出也好,都是特别让人感动。

都是付出了自己的爱,宋玉刚的学生说:

宋老师不仅是我们的老师,

校园的门前就是著名的川藏线。

这正是宋玉刚的父亲60年前进藏时参与修通的。

60年,一个甲子,一条路,两代人。

60年父亲把血脉留在了这里。

60年后宋玉刚也把根扎在了雪域高原。

第二位,邓丽

2009年27岁的邓丽放弃了武汉当白领的工作,带着幢)憬)和好奇,来到海拔1800米的高原工作,成为这里唯一的女老师。

也是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英语老师。

邓丽乡村教师生涯开始了。

一个始料未及的困难,摆在她的面前。

她面对的是一群内向,羞涩,又胆怯的孩子。

他们站在那里,我就走过去,把他们的头一摸,然后问:

你叫什么名字?

都就往后退。

有的往旁边躲,都不做声。

在邓丽看来,要改变孩子首先要打开他们的心扉。

释放天性。

于是,她开始了她的快乐教学旅程。

她鼓励孩子们写纸条,说心里话。

邓老师我们爱您!

一直爱您到千年万年。

这张纸条是一个聋哑孩子谭兵,写给邓丽的心声,每次给谭兵上课的时候,邓丽都要做出夸张的口型和手势。

对还是错?

错!

错那时什么意思呢?

停!

对,为了让这个孩子再融入到集体中,她还专门为他设计了一个手势。

我们就代表我和所有的学生。

我们和你,他就要在我们前面对着。

就是和他在一起。

手拉手,心连心,然后在一起。

“我们和你在一起”这无声的语言,用温暖消除冷漠,用爱融化隔膜,如今这个手势已经成为全校师生相互鼓励时最默契的语言。

我们和你在一起,着爱的语言,不仅拉近了邓丽和孩子们的心灵距离,也让课堂变得轻松,充满了乐趣,我们在这里可以一边说一边学,很有趣,邓老师,加油!

田老师必胜!

我觉得学校里有邓老师,好幸福,好开心。

她就是一个调皮捣蛋,还有一个可爱漂亮的一个人。

邓丽的快乐感染着孩子们,也植入到这所偏僻的山村小学。

每个老师的心田,邓老师就像一个魔术师似的,一来就把学校变好了。

邓老师的同事说:

她就好像一支兴奋剂,带活了这个学校,快乐打开了孩子们的心扉。

快乐也让孩子们充满了想象力。

又到了毕业的时刻,这8名毕业生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老师的爱与尊重。

老师们!

您辛苦了!

我们永远爱您!

邓丽激动的说:

我真的很激动,就希望你们离开高原小学之后,不管走到哪里,一定要记住老师们,跟你们说的一定要好好学习,一定要走出大山!

一定要看到外面的世界!

第三位,徐德光

贵州省遵义市的扇子林教学点,健在群山坏绕的半山坡上。

周围几个村寨的孩子都要到这里来上学。

徐德光说:

我们的家乡在哪里啊?

如果学校没了,我们这上面的学生只有选择辍学了。

全校15名6到10岁的孩子,每天都要在这密林杂草中,穿行两三个小时才能到学校。

为了让孩子们有一条路能够较安全的到学校上课。

山高林密,当年18岁的徐德光就是这样用五年的时间,硬是用砍刀一刀一刀劈出了孩子们的求学路。

徐德光伸出手说:

我的手你看都被砍残废了。

给徐老师留下了永久的伤痕。

但让徐老师感到欣慰的是,从此一群又一群的孩子,沿着他劈出的十几公里的山路,走进了课堂,走出了大山。

学校里还有位功臣不能不提,它就是立下汗马功劳的白马。

名字叫白龙。

十七年前,徐老师看着透风漏雨的校舍,他卖掉了家中仅有的一头猪,还借了点钱,买回了白龙。

从此间的小路上就有了徐老师牵着白龙行走的身影。

一个人一匹马,硬是将9万块砖,2万多斤水泥驮上山。

建起了两所学校。

没有白龙要能坚持到今天都很难。

白龙马!

贵州多雨,山体陡峭松软,每逢大雨,徐老师五点就会起床,牵着白龙马挨家挨户的接孩子们上学。

全是这样的泥泞路。

还有一些甚至垮了。

万一走了摔下来该怎么办?

每个孩子的家住哪里?

那条路最安全?

徐老师都牢牢的记在心里。

他们家就在这山上。

就是那家。

怕颠倒孩子,徐老师就把家里的棉被铺到马鞍上。

担心孩子从马背上摔下来,两三个小时的路程,他一直死死地拽着缰绳,不能有半点松懈。

就在9年前,为了保护学生,徐老师跌下了山坡,摔白龙也撞到了树枝,一只眼几乎失明。

这些年来,徐德光一路走来,已经记不清经历了多少创痛。

而白马在年复一年的攀爬中也伤痕累累。

在这艰难孤独的旅程中,白马是徐老师最好

的伙伴。

也是他心灵的慰籍。

今天累了没有?

徐老师问白马。

白马似乎懂得徐老师的心事,也能体会到他对这座大山和孩子们的赤诚与爱。

徐老师边走边说。

看不见了,年纪大了。

歪没歪,歪了,一个学生看见徐老师半天仞不上针就说:

我来帮你穿吧。

扇子林教学点只有一到四年级,今天四年级的学生是最后一次听徐老师的课,下学期,他们就要到镇上去读五年级了。

我们的家乡在这里,看着自己从学前班一点点带大的孩子们,即将离开,徐老师的心里既欣慰又不舍。

孩子们不会忘记,大山不会忘记。

徐老师37年的坚守,20万公里跋涉的艰辛,时光流逝,如同白驹过隙。

也许徐老师和白马无法不苍老。

但是这座大山却因为他们跋涉和坚守愈来愈年轻。

第四位,肖山

2006年肖山从山西以支教的身份来到海南省五指山深处的海南琼中。

他要在这里组建一支女子足球队。

在选拔队员时,肖山问一群10来岁的女孩子:

你们知道什么是足球吗?

女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

知道!

那我问你什么是足球呢?

一个女孩子回答道:

足球就是排球用脚踢!

这就是8年前,肖山挑选女足队员时的情景。

孩子们完全不懂什么是足球。

又错过了最佳训练期。

肖山一度犹豫过。

但专业足球运动员出身的他,看出了这些赤脚在山里跑的姑娘们的潜力。

你别看海南女孩子都很精瘦精瘦的,她力量很足的。

我就说你们奔跑真的像羚羊一样。

在肖山看来,一块块璞玉在风雨中才能打磨成型。

从此每天清晨五点,在琼中中学的操场上肖山带领队员们训练,风雨无阻。

从不间断。

你们俩重来!

不管下多大的雨,刮多大的风,太阳有多么烈,我们到点准时站在训练场上,肖山说。

天天如此。

女足加油!

在雨中讲评时肖山说:

雨球打多了,你们慢慢就会掌握的。

尽管打高起来,空中球打起来,停球一定要枪点,抢不住点就完了。

回去赶紧洗澡换衣服,不要感冒!

比体能训练更艰苦的是,球队的经费严重不足。

高强度的训练,每人每天只有五元钱餐费。

孩子们根本吃不饱。

于是肖山带着孩子们开荒种菜,检拾废品卖钱,给孩子们补充营养。

装备不足,球鞋袜子补了又补。

肖山把自己的支教工资拿了出来,补贴给孩子们。

6年时间,为了这只队伍,肖山倾注了自己的全部的精力和激情。

满头青丝已变成白发,瘦了整整40斤。

他的妻子吴小莉一直是足球队的免费队医,厨师和宿舍管理员。

俩人至今也没有自己的孩子。

风雨彩虹铿锵玫瑰。

琼中女足像一颗小草,在夹缝中顽强生长。

姑娘们的12分耐力跑,甚至达到了中超男子职业运动员的水平。

她们还被对手称之为“橡皮糖”球队。

肖山说:

“技术不是最棒,却最坚韧最顽强。

最起码我的速度比你快。

我的拼抢比你足。

这是我们的精髓。

我看出一种精神,磨练意志,磨练体能,磨练精神。

”肖山带着姑娘们一路踢进全国锦标赛,并获得季军,两名男女队员被选进国家青年队集训。

13名队员全部被保送上大学。

而肖山教会这些女孩,不仅是踢足球,不仅是在绿茵场上获得胜利,更是同意志信念和拼搏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肖山说:

现在我希望孩子们飞的更高,去国家队,能够为中国足球做点事情。

第五位,于贵勤,

每到开学,都是于贵勤最高兴的日子。

因为又能看到这些孩子,和他们朝夕相伴了。

眼前的孩子们,迟早要走出大山。

可56岁的于贵勤却在北大山脚下的孤山小学守了22年。

1990年,因为责任性强,教学成绩突出,于贵勤从县重点小学分配到这所入学率合格率都只有10%的孤山小学。

那一年她34岁。

来时,于贵勤看到学校这个样子,心里哇凉哇凉的。

学校破破烂烂的连个院墙都没有,凳子三条腿,有的二条腿之后,看着孩子那个穿的破衣烂衫的,有的都露着屁股。

北大山地势高寒,年平均气温只有5.9度。

因为缺门烧窗,于贵勤把自己家作为课堂,没有黑板就用面板,没有板擦就用毛巾代替。

第二年她所带的毕业班在全市考试中取得合格率升学率100%的优异成绩。

也是这一年于贵勤被任命为孤山小学的校长。

她下决心为孩子们建一座新校舍,于贵勤说:

一是看着孩子们那么可怜,再看着学校这个样,又想到我妈小时候嘱咐我的话,我妈说:

将来有一天当官了,一定要为人民做点事。

孤山小学距离县城120公里,一天只有一趟班车。

于贵勤顶风冒雪,寒来暑往,一趟趟,一回回,跑遍了市县乡的20多个部门和企业,筹集到资金物资共计200多万元。

2002年孩子们有了一座两层的新教学楼,接通了自来水,建起了图书室。

那一年于贵勤46岁。

为了解决山区孩子道远上学难的问题,于贵勤在学校设立了寄宿制,用锅炉为教学楼和宿舍楼烧起了“土暖气”。

24小时里每隔40分钟就得添一次煤。

村民说:

我说你顾个人,她说:

不行,她省点钱是点钱。

省钱干什么呢?

于贵勤说:

都留给学生。

于贵勤每天深夜入睡。

临晨四点钟起床。

而她的学生们可以踏踏实实的睡上一整夜。

10年过去了,孤山小学的锅炉工还是于贵勤。

今年她56岁。

学生们说:

于老师就那样弯着腰在那里烧锅炉。

而且在我们面前从来没表示出那种疲劳的感觉,都是非常精神,我感觉那不是真的,我感觉她真的非常累。

22年,孤山小学从一个只有12间破旧教室,几十名学生的落后乡村小学,发展成为占地1.3万平方米能容纳200多名学生,硬件优良的小学,从教学成绩全县倒数第一,变成闻名全县的优秀小学。

于贵勤说起这所小学的孩子们时动情地说:

舍不得我这个家。

于贵勤希望无论孩子们走的有多远,都会记得这样一个家,曾经给过他们温暖和力量。

第六位,刘效忠

这里是黑龙江省木兰县深山里的小村庄西二屯。

2011年12月,一封信寄到这里,写信的人是从西二屯考出去的山里娃魏茂岭,如今他是神舟飞船研发团队的一员。

在“神八”完成任务的当晚,他给千里之外的启蒙老师,写下了这样的话:

我庆幸生在这个小山村,我庆幸这个小山村有刘老师您。

自小到大我得益过许多良师,您不是知识最渊博的一个。

但您是第一个扶我走上知识台阶的人。

魏茂岭心中的刘老师名叫刘效忠,今年58岁,是西二屯唯一的一名老师。

可就是在他的教导下,仅有20多户人家的小山屯,竟然先后走出了,包括魏茂岭在内的18名大学生。

黑龙江省木兰县东兴镇五一村原党支部书记马全宝说:

”你比哪都多。

看北京大学生多,你看我西二屯,要按人口平均算,我们的大学生比哪都多。

几乎家家都快有大学生了。

“的确是比哪都多。

一位村民说;外地人都说西二屯风水好,其实就是老师好。

什么风水?

风水那是一种不科学的说法,实就是老师好!

课堂上刘老师说:

一年级,这节我们是数学课,请打开第14页;二年级,这节我们是语文课,请打开第五课(小猫眯穿鞋子)。

小学一到四年级的所有课程,刘老师一肩挑,负担已经很重,可每一年,每一学科的教案,他总要调整修改重新写过。

教书育人。

刘老师也不光拘泥在教室,田间地头,甚至在玩游戏的院坝里,处处都是他传播知识的课堂。

他讲课特有感染力。

你这种学生听完他的课之后,就是说有一种依赖感,刘老师的学生说;j就是想不听都难。

就这样。

而更难能可贵的

是刘老师为这些山里娃播种下梦想的种子,他经常会问孩子们:

你们的理想是什么?

我小的时候其实就是挺喜欢画画的,我的理想其实我当时就想成为一个艺术家,刘老师的学生,设计师赵世岩说。

我当时相当科学家,就是知识最渊博的人,然后最受人尊敬。

刘老师的学生,神八,神九研发人员魏茂岭说。

之后刘老师说:

那你要怎么怎么去努力。

他说,只有你好好学习,这些理想才能离你更近。

他就是一点点地,真是把我引进那个梦想。

集合了!

集合了!

刘老师边敲钟边喊道。

老师好!

同学们好!

在贫瘠的小山村,刘老师为孩子们耕耘出一片梦想的沃土,孩子们的每一点成长,他都看在眼里,孩子们的每一滴进步,他都热情鼓励。

32年过去了。

一个又一个的孩子走出大山,朝着自己的梦想进发。

而刘老师依然扎根在小山屯,守候着山村明天希望和梦想。

刘老师说:

我感觉我还是留守西二屯,也算留守对了。

这些孩子,一个辍学的都没有,一个没文化的都没有。

这样一回想,我感觉到我挺自豪的,刘老师说。

村民魏士武的两个儿子分别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佳木斯大学“;村民张德成的儿子考入“北京大学”;村民赵玉学的五个子女分别考入“四川大学”,牡丹江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青岛港湾科技技术学院“;村民刘效忠的四名子女分别考入”哈尔滨建筑大学“,“哈师大呼兰师院”,”牡丹江师范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村民李召录的子女分别考入“哈尔滨学院”,”哈尔滨电子科技学院“村民姜兴文的女儿考入“哈尔滨卫校”,村民张坤的女儿考入“佳木斯医学院”;村民姚彦利的儿子考入“鸡西大学”;村民徐金义的女儿考入“哈尔滨上衣大学”;村民张义的儿子考入“齐齐哈尔大学”。

第七位马复兴

他叫马复兴,今年53岁。

是青海省湟中县汉东回族乡下麻尔小学的一名老师。

出生四个月时,他摔到火炕里,近一半的臂被烧掉了。

但这个没有双手的老师,却是全校师生最佩服的人。

32年前,高中毕业的马复兴成为一名乡村教师。

在别的老师看来,稀松平常的板书,对马复兴却是巨大的挑战。

一根小小的粉笔夹在断臂之间,却需要用全身的力气去板书。

夹紧了就断,夹松了就掉。

一节课下来,和粉笔一齐落下的,还有无数的汗滴。

学生马海红,马老师的女儿说;粉笔很尖,有的时候就直接,就出血了那种。

马老师的同事向杰说;他的肉皮就在黑板上,都按烂了。

大家都很心疼,有的时候你可以直接念,我们听啊。

看着粉笔上的斑斑血迹,学生们请求马老师不要再写了。

但是他还是坚持板书,他说:

老师就是学生的标杆,这标杆立的多高,学生的目光就能看的多远。

通过亲自操作,也能让学生知道老师是怎样克服困难的,他们遇到比这个更困难的时候,应该怎样去解决。

53年的人生,马复兴正是这样,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才从一个生活难以自理的孩子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老师。

而这背后一直有一个人给他信心和勇气。

那就是妈妈。

妈妈给每一个人,来一个人说一句话,来十个人还是说一句话,来一百个人还是一句话:

“我这个孩子将来肯定他会有出息”。

马复兴说。

然而母亲在2007年去世了。

马复兴最大的遗憾是不能像一个正常人那样,用双手去拥抱母亲。

在这堂课上。

一向乐观的马老师,忍不住伤心落泪。

课文里说的是:

“妈妈下班回来,看见画,笑着说:

这胖乎乎的手,帮我挠过痒痒呢”。

也许是感受到了马老师的那份遗憾。

也许是被马老师的泪水所感染,一时间这些7-8岁的孩子们也流泪了。

马老师说:

“希望把这篇课文讲完后,用你们的双手,帮你们的父母干一些家里面,你们能做的事情。

请不要哭”。

32年来,书本是下麻尔小学孩子们学习知识的教科书,而马老师是孩子们心灵成长的教科书,他让孩子们懂的苦难或许无法避免,却可以超越。

第八位,陈万霞

这里是安徽省肥东县的陈集乡的阳光小学。

傍晚时分,校长陈万霞上完一天6节课之后,和老师们一起给200多个孩子洗澡。

至少要两三个小时才能洗完。

每天拿水洗,洗完澡,再给所有的孩子洗衣做饭。

安排他们睡下,已经晚上11点了。

她对挽留她也在她的床上睡觉的孩子说:

”叫我到这儿睡啊?

我跟你睡?

这床怎睡得下?

“在这个全国首个村级留守儿童寄宿学校里,陈万霞既是校长,班主任,又是妈妈。

因为阳光小学306名学生中百分之90的孩子父母常年在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