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起点升本科教育理论知识点归纳.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44183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6.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科起点升本科教育理论知识点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专科起点升本科教育理论知识点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专科起点升本科教育理论知识点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专科起点升本科教育理论知识点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专科起点升本科教育理论知识点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科起点升本科教育理论知识点归纳.docx

《专科起点升本科教育理论知识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科起点升本科教育理论知识点归纳.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科起点升本科教育理论知识点归纳.docx

专科起点升本科教育理论知识点归纳

第一部分教育学部分

第二部分心理学部分

第一章绪论

【要求】

1、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主要研究领域以及研究方法。

2、理解心理活动的脑神经生理机制。

3、掌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一、心理学研究对象和目的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的研究目的

陈述心理现象,解释心理现象,预测心理活动,调节与控制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二、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1、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2、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1879年,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3、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第一,结构主义心理学

第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第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第四,格式塔心理学

第五,精神分析学派

第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第七,认知心理学

三、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

1、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第一,理论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

第二,应用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健康心理学

2、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一,观察法

第二,实验法

第三,测验法

第四,调查法

四、心理活动的脑神经生理机制

1、神经系统及其活动方式

第一,神经元与突起

第二,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第三,反射和反射弧,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2、脑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脑的结构

第二,大脑皮层及其功能

3、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

第一,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第二,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第二章感觉和知觉

【要求】

1、识记感觉的概念和种类,知觉的概念和种类

2、理解感觉得现象,知觉的基本特征,观察的品质

3、能够根据感觉和知觉的规律,分析具体的心理现象,能够运行感知规律,掌握促进直观教学的方法。

一、感觉

1、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种类

第一,外部感觉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第二,内部感觉

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3、感觉现象

第一,适应

第二,对比

第三,联觉

二、知觉

1、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种类

第一,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分为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触摸知觉。

第二,根据知觉反映的客观对象的不同,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3、知觉的基本特征

第一,知觉的选择性

第二,知觉的理解性

第三,知觉的整体性

第四,知觉的恒常性

三、观察

1、观察的概念

观察是人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2、观察的品质

第一,观察的目的性

第二,观察的客观性

第三,观察的精细性

第四,观察的敏锐性

3、观察力的培养

第一,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

第二,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

第三,具备观察事物的必要知识

第四,掌握一定观察方法

第五,学会观察记录

第六,观察后及时归纳与总结

四、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

1、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

第一,实物直观

第二,模象直观

第三,言语直观

2、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

第一,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第二,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第三,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第三章注意

【要求】

1、识记注意的概念,注意的类别

2、理解注意的特征和功能。

3、掌握注意的品质,能够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一、注意概述

1、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总是和各种心理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注意是心理过程的积极状态,是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

2、注意的特征

第一,指向性

第二,集中性

3、注意的功能

第一,选择功能

第二,保持功能

第三,调节与监督功能

二、注意的种类

根据注意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把主意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

1、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

第一,不随意注意的概念

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第二,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

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人本身的状态

2、随意注意(有意注意)

第一,随意注意的概念

随意注意是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必要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第二,引起随意注意的原因

对活动目的与任务的理解;对兴趣的依从性;对活动的合理组织;个性特点。

3、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第一,随意后注意的概念

随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第二,随意后注意的特征。

随意后注意服从于当前活动的目的与任务,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后注意是在随意注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高级形式。

三、注意的品质

1、注意广度

第一,注意广度的概念

注意广度是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对象数量多少的注意品质

第二,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

知觉对象的特点;活动任务与知识经验;

2、注意稳定性

第一,注意稳定性的概念

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能较长时间的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的注意品质。

第二,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对象本身的特点;活动的目的、任务;人的主观状态。

3、注意分配

第一,注意分配的概念

注意分配是指人把自己的心理活动指向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或任务上的注意品质。

第二,注意分配的条件

从事活动的熟练程度;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性质相关。

4、注意转移

第一,注意转移的概念

注意转移是指根据新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注意品质。

第二,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原有活动吸引注意的程度;新的事物的性质和意义;事先是否具有转移注意的信号

四、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不随意注意在教学中的运用

2、随意注意在教学中的运用

3、正确运用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相互转换规律组织教学。

第四章记忆

【要求】

1、认识记忆的概念、主要类型和基本过程,遗忘的概念。

2、理解记忆系统的编码方式与存储特点,遗忘的基本规律,影响遗忘的因素,复习的作用。

3、能够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巩固。

一、记忆概述。

1、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的过程。

2、记忆的基本过程

第一,记忆

第二,保持

第三,回忆或再认

3、记忆的分类

第一,根据记忆的内容与经验的对象分类

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第二,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分类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第三,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分类

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

第四,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分类

内隐记忆;外显记忆

二、记忆系统。

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

第一,瞬时记忆的概念

瞬时记忆是感觉性刺激作用后,在脑中继续短暂保持其映象的记忆。

第二,瞬时记忆的特点

第三,瞬时记忆的编码

编码方式;影响因素

第四,瞬时记忆的存储

存储容量;存储时间

2、短时记忆(工作记忆)

第一,短时记忆的概念

短时记忆是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的加工与编码的记忆。

第二,短时记忆的特点

第三,短时记忆的编码

编码方式;影响因素

第四,短时记忆的存储

存储容量;存储时间

3、长时记忆(永久性记忆)

第一,长时记忆的概念

第二,长时记忆的特点

第三,长时记忆的编码

编码方式;影响因素

第四,长时记忆的存储

存储容量;存储时间

三、遗忘

1、遗忘概述

第一,遗忘的概念

遗忘是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或回忆,或是错误再认与回忆。

信息加工的观点认为,遗忘是信息提出不出或提取错误。

第二,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第三,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学习的程度;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识记者的态度;

2、遗忘原因

第一,衰退说

第二,干扰说(前摄因素和倒摄因素)

第三,压抑(动机)说

第四,提取失败说

四、复习

1、复习在记忆中的作用

第一,给信息再加工提供机会

第二,重新考虑与寻找材料之间的关系

第三,增加信息加工的深度

2、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

第一,及时复习

第二,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第三,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第四,复习方式多样化

第五,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第六,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五、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巩固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建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3、对学习材料进行精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注意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第五章思维和想像

【要求】

1、识记思维的概念、特征、基本过程和主要形式,想像的概念、种类

2、理解概念的形成,问题解决的阶段与影响因素,良好思维品质及其培养,想像的功能。

3、能够联系实际,促进概念掌握,促进问题解决,培养创造性思维。

4、运用想像规律指导教学

一、思维概述

1、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2、思维的特征

第一,概括性

第二,间接性

3、思维与感知觉的关系

4、思维的类型

第一,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分类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第二,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分类

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第三,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类

直觉思维;分析思维

第四,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分类

常规型思维;创造性思维

二、思维的过程和基本形式

1、思维的过程

第一,分析与综合

第二,比较与归纳

第三,抽象与概括

第四,系统化与具体化

2、思维的基本形式

第一,概念

第二,判断

第三,推理

3、概念形成阶段

第一,抽象化

第二,类别

第三,辨别

4、科学概念的掌握

第一,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

第二,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

第三,充分利用变式

第四,正确运用语言表达

第五,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

三、问题解决

1、问题及其特点

2、问题解决及其特点

第一,提出问题

第二,分析问题

第三,提出假设

第四,检验假设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第一,人的知觉特点

第二,定势与功能固着

第三,已有知识经验

第四,情绪与动机

第五,个性差异

四、创造性思维

1、创造性思维概述

第一,创造性思维的概念

创造性思维是产生具有社会价值的、新颖而独特的思维成果的过程,它与创造性活动紧密相联。

第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思维与想像的有机统一;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常有灵感出现;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相结合;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统一;

2、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第一,准备期

第二,酝酿期

第三,豁朗期

第四,验证期

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第一,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

第三,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第四,鼓励学生参加各项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有创造力的学生。

五、良好思想品质及其培养

1、良好思维品质的特征

第一,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第二,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第三,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

第四,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2、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第一,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训练

第二,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第四,发挥定势的积极性

第五,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能力

六、想像

1、想像的概念

想像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想像的功能

第一,预见功能

第二,补充功能

第三,代替功能

3、想像的种类

第一,根据想像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分类

无意想象;有意想象

第二,根据想像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分类

再造想象;创造想像;幻想

4、想像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学生感知和掌握未知事物的有效手段

再造想像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客观事物规律与内在联系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

再造想象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像

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

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想像力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第六章情绪与意志

【要求】

1、识记情绪的概念、分类和功能,意志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理解意志与认知过程、情绪过程的关系

3、掌握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及其培养

4、联系实际,分析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调节可控制情绪的方法。

一、情绪概述

1、情绪的概念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情绪的分类

第一,基本情绪分类

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第二,按强度和持续时间分类

心境;激情;应激

3、情绪的功能

第一,适应环境的功能

第二,调节认知活动的功能

第三,信息传递的功能

4、情绪与认知过程

二、压力与应对方式

1、压力:

第一,压力的概念

有机体在生理或心理上受到威胁时出现的非特异性身心紧张的状态。

第二,压力与生理应激

警觉反应阶段;抗拒阶段;衰竭阶段;

第三,压力与心理反应

抑郁;焦虑;恐惧;狂躁

2、应对方式

第一,应对方式的概念

第二,应对方式的分类

三、情绪的调控与应用

1、情绪的自我调节与控制

第一,觉知自己的情绪状态

第二,转移自己的注意

第三,合理宣泄负面情绪

第四,主动运用语言调节与控制自己的情绪

2、健康情绪的培养

第一,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第二,培养广发的兴趣和爱好

第三,丰富积极的情绪体验

第四,自我接纳和自我欣赏

第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六,正确面对与处理负性情绪

3、情绪与学习效率

1、激愤水平与学习效率

2、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四、意志概述

1、意志的概念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与调节行动,克服内、外部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过程。

2、意志的特征

3、意识与认知过程、情绪过程的关系

第一,意志与认知过程的关系

第二,意志与情绪过程的关系

五、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1、采取决定阶段

第一,动机斗争

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双重趋避冲突;

第二,确定行动目标

2、执行决定阶段

第一,行动方法和策略的选择

第二,克服困难实现所作出的决定。

六、意志品质及其培养

1、意志品质的特征

第一,自觉性

第二,果断性

第三,自制性

第四,坚韧性

2、意志品质的培养

第一,胸怀大志,确立崇高的理想

第二,加强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第三,从小事做起,在困难中磨练意志

第四,根据意志品质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第七章需要与动机

【要求】

1、识记需要的概念与类型,动机的概念与类型

2、了解动机理论,理解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成败归因理论

3、能够运用动机理论提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具体措施

一、需要与动机概述

1、需要

第一,需要的概念

需要是个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内在源泉。

第二,需要的类型

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第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动机

第一,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动。

第二,动机产生的条件

需要(内在条件)、诱因(外部条件)

第三,动机的类型

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第四,动机的功能

引发功能;指向功能;激励功能;

二、动机理论

1、动机的诱因理论

2、动机的认知理论

3、成败归因理论

4、自我效能理论

5、成就动机理论

三、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控制动机激愤水平

3、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励

4、合理设置课程,适当组织学习竞赛。

5、正确指导学习成绩的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学习。

6、提供成功的学习经验,增强学习的自我效能。

第八章技能

【要求】

1、识记技能的概念、特征和类型、动作技能、智力技能、、智力技能的概念和特点。

2、理解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形成阶段。

3、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一、技能概述

1、技能的概念

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技能的特征

第一,技能是学习得来的,区别于本能行为;

第二,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区别于知识;

第三,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区别于一般随意运动。

3、技能与习惯的区别

4、技能的类型

第一,动作技能

动作技能的概念:

动作技能的特点:

动作对象的物质性、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动作结构的展开性。

第二,智力技能

智力技能的概念;智力技能的特点;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动作进行的内隐性;动作结构的简索性。

二、动作技能的形成

1、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第一,动作的认知和定向阶段

第二,动作的模仿和联系阶段

第三,动作的整合、协调、和完善阶段

2、动作技能的形成条件

第一,动作概念掌握

第二,进行有效练习

第三,动作示范

第四,动作反馈

三、智力技能的形成

1、智力技能的形成阶段

第一,原型定向

原型定向概念;教学要求

第二,原型操作

原型操作概念;教学要求

第三,原型内化

原型内化概念;教学要求

2、智力技能的培养要求

第一,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

第二,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概括性;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

第九章能力

【要求】

1、识记能力的概念与分类,了解智力测验的标准及使用

2、理解智力结构,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智力的主要理论,智商的测量;

3、掌握能力的个别差异,能力形成的条件,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4、运用能力的形成规律,培养和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一、能力概述

1、能力的概念

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个性心理特征

2、能力、知识、技能的关系

第一,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

第二,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

3、能力的分类

第一,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第二,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社交能力

第三,模仿能力、创造能力

二、智力理论和智力测验

1、智力理论

第一,智力的因素理论

斯皮尔曼的二因素理论;瑟斯顿的群因素理论

第二,智力的结构理论

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理论;

第三,智力形态理论

卡特尔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

第四,智力认知理论;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结构理论

第五,智力多元理论: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2、智力测验

第一,一般智力测验

比纳智力测验、韦克斯勒智力测验

第二,特殊能力测验

第三,创造力测验

第四,智力测验的功用

3、智力测验的标准

第一,比率智商和离差智商的测量

第二,智力测验的质量标准

信度、效度、标准化

4、智力测验的使用

三、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1、遗传与营养

2、早期经验

3、教育与教学

4、社会实践

5、主观能动性

四、能力发展和能力的个别差异

1、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2、能力的个别差异

第一,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第二,能力的类型差异

第三,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第十章人格

第一节人格概述

一、人格的概念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特有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二、人格的特点

1、人格的独特性

2、人格的稳定性

3、人格的整体性

4、人格的功能性

第二节气质与性格

一、气质

1、气质的概念

气质是依赖于人的生理素质或身体特点的人格特征。

2、气质的特点

第一,感受性

第二,耐受性

第三,反映的敏捷性

第四,可塑性

第五,情绪兴奋性

第六,内向与外向性

3、气质的类型

第一,胆汁质

第二,多血脂

第三,粘液质

第四,抑郁质

二、性格

1、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指人对客观现实的较稳定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的人格特征。

2、性格特征

第一,态度特征

第二,意志特征

第三,情绪特征

第四,理智特征

3、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第一,性格与气质的联系

第二,性格与气质的区别

第三节人格理论

一、气质理论

1、气质的体液理论

2、气质的体型理论

3、气质的激素理论

4、气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理论

二、人格的特质理论

1、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3、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

三、人格的类型理论

1、霍兰德的人格理论

第一,现实型

第二,研究型

第三,艺术型

第四,社会型

第五,企业型

第六,常规型

2、斯普兰格的人格理论

第一,经济型

第二,理论型

第三,审美型

第四,宗教型

第五,权力型

第六,社会型

四、人格的精神分析理论

1、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第一,人格结构理论

第二,人格动力理论

第三,人格发展理论

2、荣格的人格理论

第一,荣格依据“心理倾向”来划分人格类型,最先提出了内、外向人格类型学说。

第二,荣格还提出了四种思想本能,

A感觉

B思维

C情感

D直觉

第三,根据内外向与四种思想本能的结合,荣格提出了人格的八种类型。

A思维外向型

B情感外向型

C感觉外向型

D直觉外向型

E思维内向型

F情感内向型

G感觉内向型

H直觉内向型

3、阿德勒的人格理论

第一,寻求优越

第二,父母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第三,出生顺序

五、人格的自我理论

1、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

2、罗杰斯的健康人格理论

第一,自我完善的人

第二,焦虑和防御机制

第三,有条件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第四节人格测验

一、自陈式人格测验

1、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

2、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

3、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

二、投射式人格测验

1、罗夏墨迹人格测验

2、主题统觉测验(TAT)

3、句子完成测验(SCT)

第五节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一、生物遗传因素

二、家庭因素

1、家庭气氛与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儿童性格的影响

2、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与方式的影响

三、学校教育因素

四、社会文化因素

五、个人主观因素

第十一章社会态度与行为

【要求】

1、识记社会态度的概念,人际关系和群体心理的概念,了解态度理论;

2、理解社会态度的功能,态度与行为的关系,社会印象形成效应,群体规范以及社会影响。

3、能够根据有关态度的理论,结合实际生活,分析人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

一、社会态度

1、社会态度概述

第一,社会态度的概念

社会态度是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周围的人、事、物持有的比较持久而一致的心理倾向;它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意向成分。

第二,社会态度的纬度

2、社会态度的功能

第一,工具性功能

第二,知识功能

第三,价值表达功能

第四,自我防御功能

第五,社会适应功能

3、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二、态度理论

1、态度的学习理论

2、态度的分阶段形成理论

3、态度的认知不协调理论

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