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课 工商业.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43125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十五课 工商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三十五课 工商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三十五课 工商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三十五课 工商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三十五课 工商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十五课 工商业.docx

《第三十五课 工商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十五课 工商业.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十五课 工商业.docx

第三十五课工商业

第三十五课工商业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泰国工业布局。

2.掌握泰国商业发展过程和现状。

教学难点和重点

1.泰国制造业、采矿业、能源工业、建筑业的发展状况。

2.各工业部门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教学过程

一、工业

从产业比重来看,泰国的工业程度较高。

2007年,泰国的工业产值为1074.8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4%。

(一)制造业

泰国制造业起步较晚。

二战以前,泰国仅有部分简单的初级产品加工业,如碾米、锯木、榨糖、制革、烤烟等,门类但一切基础薄弱,绝大部分的日用消费品都要依赖进口。

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泰国制造业在进口替代战略下逐步发展起来。

到70年代,轻纺工业和食品加工业已能满足国内需求,基础设施建设也初具规模。

此后,随着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泰国制造业的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到80年代初制造业产值已超过农业,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前期制造业产值年均增长率更是高达15%,而且门类增多,结构日趋多样化。

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蓬勃发展的基础上,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也相继出现并发展迅速。

2007年,泰国制造业产值853.3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从业人员562万,占劳动力总数的15.2%。

目前泰国制造业门类主要包括农产品加工业、纺织服装业、汽车摩托车装配及零配件生产业、电子电器业、建筑材料业,以及鞋类、家具、珠宝、玩具、皮革制造业等

农产品加工业在泰国政府“农业工业化”的发展方针指引下,泰国的农产品加工业经过50余年的发展已颇具规模,在有效地提高泰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同时,也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碾米业是泰国农产品加工业中历史最为悠久的。

二战前,碾米业主要集中在曼谷地区,加工技术较为落后。

战后,各地开始兴建碾米厂,到80年代初就已发展到3万多家,广泛分布于水稻主产区的水路交通沿线。

目前泰国大米特别是香米的加工技术相当先进,部分企业甚至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大米生产加工设备,通常香米都要经过绿色检测、多重洗米、激光色选、震荡抛光、颗粒分级、综合抽检等8道严格工序,有效地保证了泰国出口大米的质量。

不过,由于碾米是大米生产的基本环节,目前泰国经济统计一般不再将碾米产业值列入工业产值。

罐头业是泰国最重要的农产品加工行业之一,产品主要是用于出口的蔬果和海产罐头。

由于蔬果和海产容易腐烂,因此除部分通过航空运输保鲜出口外,多数是加工成制成品出口,而罐头是主要的加工方式之一。

蔬果罐头是从60年代末开始迅速发展起来的,其中菠萝罐头的生产规模最大,90年代初年产量曾一度高达100万吨,近年来有所下降,2007年产量52.3万吨。

除菠萝外,红毛丹、龙眼、荔枝、芒果、蘑菇等蔬果罐头的产量也较大。

泰国蔬果罐头大部分投向欧美市场,只有约5%用于内销。

海产罐头则是从80年代中期随着国际市场需求量的增加兴起的,其中尤以金枪鱼罐头的发展最具代表性。

70年代末泰国仅有两家小型的金枪鱼罐头厂,雇佣工人总共不到100人,8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开始流行宠物热,宠物金枪鱼罐头需求量猛增。

泰国的金枪鱼罐头生产由此迅速发展起来,并成为全球最大的金枪鱼罐头生产国和出口国。

90年代以来,泰国的金枪鱼罐头出口量一直占全球总出口量50%左右。

不过由于泰国的金枪鱼产量不高,所以每年近90%的罐头原料需要进口。

除金枪鱼外,泰国还大量生产沙丁鱼、蟹、龙虾、牡蛎、贻贝等海产罐头,2007年出口54.2万吨,出口额15.3亿美元。

制糖业是泰国传统农产品加工行业,19世纪前制糖作坊曾是泰国主要的手工业之一。

不过,近代泰国制糖业的发展却很缓慢,直到1937年泰国才出现了第一家机械制糖厂。

战后初期,由于国内食糖产量不足,泰国还一度进口食糖。

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国际糖价不断攀高,从每吨90美元涨到300多美元,最高时甚至达到每吨1400美元。

在价格的驱动和政府的扶持下,泰国制糖业开始迅速发展。

60年代初泰国食糖产量不到20万吨,70年代末就已提高到近300万吨,成为全球10大糖生产国之一。

90年代以来泰国制糖业保持快速发展。

2007年,泰国食糖总产量734.4万吨。

同时,泰国也是全球主要的糖出口国之一,年出口量约占全球糖出口总量的10%。

2007年,泰国出口食糖441万吨,创汇12.67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泰国甘蔗的出糖率只有10%左右,低于其他产糖国家,可以说在自然禀赋上不占优势。

泰国食糖之所以一直能在国际市场价格竞争中保持优势,与制糖业的集约化生产模式分不开。

泰国制糖厂大多建在甘蔗种植区内,能有效降低运输成本,而且生产规模一般较大,能取得规模效益。

此外,泰国甘蔗种植业提供的廉价制糖原料,也在客观上增强了泰国蔗糖的国际竞争力。

纺织服装业纺织服装业是目前泰国制造业中规模最大的部门,产值约占制造业产值的23%,从业人员超过120万人,相关企业有9000多家。

其中主要是服装厂,从业人员约占行业总人数的80%,此外还有纺纱厂、织布厂、印染厂、地毯厂、麻袋厂、帆布厂、日用纺织品厂等,大多集中在曼谷及其周边地区。

泰国纺织服装业起步较晚。

由于受廉价进口纺织品的竞争,泰国纺织业一直得不到发展。

知道20世纪50十年代初,泰国仍只有3家主要的纺纱厂,拥有纱锭总共不到4万枚。

为了推动纺织业的发展,泰国政府于1955年颁布了《管制棉纱进口条例》。

很快泰国就建立起了一大批纺织厂,而国内棉花生产供不应求。

于是泰国政府自1959年起开始鼓励发展人造纤维,并从日本引进资金技术办厂。

到60年代末,随着棉纺织业和人造纤维制造业的发展,泰国的纺织品已能完全满足国内需求。

而且,在纺织业的带动下,泰国的印染、服装、纺织机械等也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生产体系。

70年代初,随着《多种纤维协定》的签订,美国等国开始对纺织品的进口实行配额限制,造成日本等纺织生产国的国际市场份额下降,而泰国的纺织品却乘机打入了国际市场。

此后,随着东南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大规模转移,泰国纺织服装业发展迅速,很快就成为泰国最大的出口行业,80年代出口额一度占到总出口额的近20%.不过,进入90年代后,由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迅速增加,纺织服装的出口份额开始逐渐下降。

2007年,泰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额70.1亿美元,仅占总出口额的4.6%,其中,成衣出口29.9亿美元,占纺织服装出口总额的42.7%。

目前泰国的纺织服装厂正面临严峻挑战。

从70年代起,泰国纺织服装业的竞争力就一直建立在廉价劳动力的基础上,靠中低档产品抢占国际市场,所以纺织服装业总体的档次水平并不高。

以服装业为例,目前主要的经营模式仍是OEM即“贴牌”加工,缺少自有品牌,高档服装面料还依靠进口。

泰国每年都要进口相当数量的高档纺织原料,通常要占纺织服装出口额的1\3强。

尽管低价方针是泰国纺织服装业在80年代成功的秘诀,但现在这一方针却随着中国、越南、斯里兰卡等国的相继效仿而组建失去效用。

为了应对挑战,近年来泰国纺织服装业正逐步向高档纺织品领域发展,进行产品升级,而提高原料档次和创建自有品牌则是当前的主要目标。

为此,现在的泰国每年进口纺织机械近5亿美元,主要用于高档原料加工。

2003年,泰国政府推出“时尚都市”计划,将打造高档服装纺织产品的自有品牌列为重点之一

汽车摩托车制造业泰国的汽车工业起步较早。

60年代初,泰国政府为了改变运输工具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开始鼓励国内企业和外国汽车厂联营建立汽车组装厂。

1961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率先进入泰国投资办厂。

此后,其他国际著名汽车制造厂商也相继落户泰国。

目前泰国共有14条汽车生产线,其中日资企业8条,包括丰田、铃木、尼桑、三菱、本田、马自达等;欧美企业6条,包括奔驰、宝马、福特、通用、沃尔沃等。

泰国汽车工业在发展之初以组装为主。

随着组装水品和规模的提高,泰国汽车配件生产也迅速发展起来。

为了推动汽车生产的国产化,泰国政府出台了保护性措施,颁布了轿车配件当地含量54%、小型货车当地含量70%、大型货车当地含量62%的汽车国产化率的硬性指标,但同时又严格督导零配件厂商按国际标准生产,确保产品竞争力。

目前泰国汽车的国产化率已近70%,零配件生产更是与国际接轨,年出口量约占总产量的15%,其中橡胶和塑料零部件最具竞争力,产品包括橡胶嵌条、软管、门窗橡皮片、橡胶地毯、车灯模制零件等。

90年代以前,泰国政府一直在对汽车工业实行保护性产业政策,以保证汽车工业从幼稚产业逐步成长为支柱产业。

全散件CKD(completelyknockeddown)的进口关税曾高达80%,整车CBU(completelybuilt-up)的进口关税更是高达150%,并要求50%以上的本地含量。

同时,通过限制车型以帮助汽车生产企业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到80年代末,泰国汽车工业不但充分满足了国内需求,还在1988年向国际市场出口了第一辆本土组装的轿车。

但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保护性政策开始阻碍汽车产业的竞争力。

为了增强汽车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泰国政府从90年代初开始实行开放性产业政策,逐步降低关税,放宽行业限制。

泰国政府的这一政策不但吸引了大批国际厂商投资办厂,而且促使了国内厂商在竞争压力下不断改进技术、提高效率。

泰国汽车工业很快进入黄金时期。

截至1997年,汽车工业新增投资累计达到150.7亿泰铢,其中65%来自日本汽车厂商。

1990~1995年,泰国汽车产量和国内销售量分别以每年平均16.7%和13.5%的速度递增。

1996年,汽车产量已高达56万辆,成为东南亚最大的汽车生产国,产量占东盟总产量的一半,而内销量也创下了59万辆的历史记录。

1997年的金融危机对泰国汽车工业造成了沉重的打击,1998年汽车产量仅15.8万辆。

不过,泰国政府很快调整产业发展方向,把开拓出口作为未来汽车工业的发展重点,并将汽车工业确定为吸引外资的五大重点产业之一,提出了将泰国建成“东方底特律”的目标。

为此,泰国政府积极的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一流的服务,还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

在泰国政府的引资鼓励下,全球各大汽车厂商纷纷加大了对泰国的投资。

其中规模较大的有: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2003年底宣布将在曼谷建立东南亚地区总部,并增资210亿株;日本本田公司宣布在2004年投资11.7亿株,并逐步将设在印尼和菲律宾的生产基地转移到泰国,建立本田公司最大的汽车研发和制造中心;在泰国投资最多的丰田公司,则决定将其全球小型客货两用车生产基地转移到泰国,并为此投资428亿株。

泰国汽车生产在投资的带动下迅速复苏,产量直线上升,2005年已突破100万辆,2007年,泰国汽车产量128.7万辆,其中,火车97.2万辆(以1吨的皮卡车为主),轿车31.5万辆(以1200~1500毫升轿车为主)。

泰国汽车的国内销售约占总产量的七成,主要是商用汽车,包括皮卡车、四轮驱动车、客车和小型巴士等;出口海外约占三成,主要是小轿车、客货车(面包车)及皮卡车。

其中,小轿车主要出口印尼、新加坡和菲律宾;客货车和皮卡车主要出口英国和澳大利亚,公共汽车及卡车(敞篷货车)主要出口澳大利亚。

目前泰国是东亚仅次于日本和韩国的第三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国,2007年出口额128.24亿美元。

由于汽车工业产业链很长,能带动100多种相关产业,所以蓬勃发展的汽车工业目前已成为推动泰国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之一。

泰国摩托车制造业于是从60年代初起步的。

由于摩托车是深受东南亚国家消费者喜欢的交通工具,所以摩托车制造业在外商投资的推动下发展很快,1995年泰国摩托车产量已达到161.8万辆。

受1997年金融危机影响,泰国摩托车产量曾一度大幅下降,1998年产量仅56.1万辆。

不过,近年来摩托车制造业已经复苏,2007年产量已达191.5万辆。

目前,泰国有5家摩托车装配厂,其中4家生产日本品牌摩托车,包括本田(Honda)、铃木(Suzuki0、川崎(Kawasaki)、雅马哈(Yamaha),还有一家是生产意大利的Cagiva豪华摩托车。

泰国目前是全球第九大摩托车出口国,出口市场主要是美国、菲律宾、印尼和比利时。

电子电器业泰国电子电器业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不过当时只有一些小型的家用电器和电子装配厂。

到70年代,随着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泰国的电子电器业逐渐发展起来。

80年代后期,随着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产业转移的推进,泰国的电子电器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成为泰国重要的制造业部门。

目前电子电器业是泰国最大的出口行业,2007年出口额505.7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33.2%。

1962~1995年间,有163家国际电器公司投资泰国,总额达18亿美元。

日本投资者的投资额占了一半。

日本和韩国所有主要的电器公司如索尼、松下、NEC、东芝、日立、三星等均已在泰国投资办厂,近年来还逐渐将一些生产基地搬迁到泰国,使得泰国家电产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泰国目前已成为东南亚最大的空调机生产国。

2007年,泰国生产电视机607.4万台,电冰箱422.7万台,空调机238万台,洗衣机201万台。

泰国家电产品除满足东南亚市场外,还远销中东地区,并有部分返销日本。

2007年泰国电器出口创汇113.7亿美元,其中空调机出口创汇31.9亿美元。

泰国的集成电路工业起步较晚。

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新加坡、马来西亚的集成电路工业迅速发展才引起泰国政府的注意。

为推动本国集成电路工业的发展,泰国政府实行了税收优惠政策,规定集成电路生产厂家可以免税进口原材料,对本国生产的集成电路原材料也免征增值税,而外国投资建设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更可以免除8年企业所得税。

在政府扶植下,泰国集成电路工业迅速发展起来,2007年集成电路产量已达143.3亿块。

泰国生产的集成电路多数用于出口,且主要是美国市场,所以大部分集成电路生产商哈纳微电子(HanaMicroelectronics)就是摩托罗拉和西门子的供应商。

2007年泰国集成电路出口额156.7亿美元。

尽管目前泰国集成电路生产规模与新加坡、马来西亚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但随着欧美高技术企业投资的增加,泰国已成为东亚最具潜力的集成电路生产国之一。

近年来,计算机的组装和零部件生产在泰国发展很快。

其中足具代表性的就是计算机硬盘的生产。

泰国的硬盘制造业始于1983年,希婕(SeageteTechonlogy)公司率先在泰国投资建厂。

随着国际各大硬盘生产商的跟进,以出口为主的泰国硬盘制造业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全球硬盘的重要生产国之一。

2007年,泰国硬盘产量增至2.05亿块,创历史新高。

此外,计算机整机、内存、主板、光驱、软驱等的产量和出口量近年来也在不断增长。

2007年泰国计算机及其部件出口额为235.3亿美元。

同时,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泰国国内市场对计算机的需求量也在迅速增加。

由于泰国政府对国产计算机有优惠政策,所以近年来泰国本地计算机组装企业发展迅速,现在已有3000多家,不过规模普遍较小,能覆盖全国的国产品牌只有以BELTA为首的二三十家。

目前,泰国的国产品牌计算机凭借低价位的优势,占据者大约70%的国内市场份额,而惠普、戴尔、IBM等国际知名品牌的市场份额则不到30%。

水泥业1914年,泰国第一家水泥厂——京都水泥厂在曼谷建成投产,年生产能力2.4万吨。

二战后,在政府产业政策的扶持下,泰国水泥业发展较快,很好的满足了国内建设的需求。

1987年以前,泰国基本上是水泥的净出口国。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泰国经济高速增长,水泥供给缺口引发了水泥行业的大规模增资扩产。

泰国水泥的产量从80年代中期的800万吨左右迅速提高到1996年的3875万吨。

1997年金融危机后,建设项目大幅减少,国内对水泥的需求也从1996年创记录的3700万吨降到了2000年的1940万吨,水泥行业陷入了困境,连续几年产量仅在2500万吨左右,生产设备使用率优势甚至不足50%。

近年来,随着泰国建筑业的复苏和国际市场的开拓,泰国水泥行业逐渐恢复活力,2007年产量已增至3566.8万吨。

水泥生产具有规模效益,属自然垄断行业。

泰国政府通过对水泥行业实行审批监管,有效地减少了行业的无序竞争,保证了泰国水泥的生产质量,还增加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保证了泰国水泥的生产质量,还增强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泰国有6家水泥厂,年生产能力为4780万吨,其中规模最大的暹罗水泥集团(TheSiamCementGroup)的年生产能力高达2300万吨,是2001年全球10大水泥企业之一。

泰国水泥的生产技术目前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拥有3条全球规模最大的生产线。

规模化的集约型生产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使泰国水泥能凭借价格优势抢占国际市场,从而成为全球水泥主要出口国之一。

2007年,泰国出口水泥1864.7万吨,创汇6.16亿美元。

钢铁工业钢铁工业属经济建设的支柱产业,虽然一直是泰国政府的重点扶持对象,但钢铁产量一直无法满足国内的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泰国缺乏钢铁初级产品的生产,所需原材料依赖进口的缘故。

目前泰国所需的半成品钢材板坯主要从俄罗斯、巴西和乌克兰进口。

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钢铁工业的投资也迅速增加。

但由于多属于低水平的重复性建设,产品结构单一,且对技术研发的投入不足,钢铁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并没有明显提高,所以尽管普通钢材产量迅速上升,但国内对特种钢材需求的缺口却进一步扩大,仍然要依靠从日本进口。

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泰国经济陷入衰退,国内钢消费量从1995年厂历史记录的900万吨骤降至1998年的380万吨。

泰国钢铁工业因此严重受创,生产设备使用率降到不足40%,并因为无法归还在危机前借入的大量短期债务而成为泰国负债率最高的行业之一。

近年来,随着泰国经济的逐渐复苏,国内制造业、建筑业对钢材的需求量迅速上升。

而泰国政府又适时出台了以“反倾销”为主的贸易保护措施,有效降低了国外钢材的进口。

2007年,泰国钢铁制品产量已增至907.1万吨。

不过,过高的不良资产率仍是制约泰国钢铁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由于泰国钢铁生产技术水平较低,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且主要供国内需求,所以出口量一直不大。

金融危机后,为了摆脱困境,泰国钢铁企业在政府的推动下积极开拓市场,出口量有所增加。

目前马来西亚是泰国最大的热轧型钢出口市场,中国香港是最大的冷轧普碳板卷出口市场,美国是最大的中厚板、热轧薄板、电镀锌板和焊管出口市场,而中国则是最大的热轧酸洗涂油板卷、冷轧不锈钢和其他涂层产品的出口市场。

石化工业泰国的石化工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中后期,在外资的带动下迅速发展起来。

随着国际石化工业巨头埃索、壳牌和嘉德士在泰国投资兴建的炼油厂先后投产,泰国一跃成为每年194.6万吨,主要由国家石化公司、罗勇烯烃公司和泰国烯烃公司3家企业生产。

2003年,位于泰国罗勇府的马塔工业区已成为全球排名第八的石化基地。

随着石化工业产能的增长,泰国从1996年开始成为石化产品的净出口国。

目前泰国石化产品出口量约占总产量的30%,主要出口市场是中国。

由于泰国石化工业在90年代前期的高速发展中大多利用短期货款,结果在1997年的金融危机中受创严重,石化公司纷纷陷入债务危机。

如东南亚最大的石化企业泰国石化工业公司(ThaiPetrochemicalIndustry)危机后欠下147名债务人34亿美元的债务,2000年被泰国破产法庭宣告破产重组。

目前,合并重组与联合经营已成为多数泰国石化企业借以渡过难关的方式。

珠宝首饰业珠宝首饰业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迅速发展起来的出口型产业。

1985年泰国珠宝首饰的出口额仅3.14亿美元,而现在泰国已是仅次于意大利的珠宝首饰出口大国,2007年出口额53.8亿美元,主要出口西欧、中东、日本、中国香港和美国,其中美国占25%。

泰国是全球最重要的珠宝首饰生产国之一,年产量占全球珠宝首饰总产量的2%。

目前泰国国内有宝石切割琢磨企业250家,从业人员50多万,首饰加工企业390家,从业人员20多万。

泰国珠宝首饰业生产所需的原料大部分依靠进口,2007年进口额高达22.5亿美元,相比2000年翻了一番,创历史新高。

泰国虽以盛产红宝石和蓝宝石闻名于世,但国内的宝石产量早已不能满足需求,现在主要依靠从缅甸、斯里兰卡等周边国家进口。

泰国的珠宝首饰业目前面临严峻挑战,中国、印度的低档产品特别是银饰品和土耳其、黎巴嫩的中档产品正在逐渐抢占泰国的国际市场份额。

尽管目前泰国的宝石热处理技术和切割工艺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但首饰外壳工艺和设计水平却一直差强人意。

泰国政府正积极引导国内珠宝首饰生产向高档产品发展。

为此,泰国政府不但提供贷款,支持泰国宝石及珠宝贸易商协会建立了位于曼谷的超大型钻石、宝石及首饰生产和出口中心Gemopolis工业区,还出台政策免除了在Gemopolis工业区生产的珠宝首饰产品的增值税。

此外,泰国政府还在2003年推出的“时尚都市”计划中,重点培养世界一流珠宝首饰设计师,树立珠宝首饰产品的国际品牌。

(二)采矿业

泰国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39种,其中投入开采的有锡、钨、萤石、重晶石、石灰石、锑、铅、锰、铁、褐煤等,产品多用于出口。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需求的不断减少和国内环保意识的增强,除石灰石、褐煤等少数几种主要供应国内的矿产外,泰国采矿业的产量整体呈下降趋势。

目前泰国采矿业有各类矿场1000多个,其中60%以上是锡矿,从业人员在5万左右。

2007年泰国采矿业产值79.6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25%。

矿产出口曾是泰国最重要的外汇来源之一,其中锡更与大米、橡胶和柚木并列为泰国四大传统出口商品。

但随着泰国制造业的崛起,泰国的出口构成中矿产的比重不断下降,2007年仅占到1.43%。

锡是泰国最重要的矿产,总储量约150万吨,居世界首位。

泰国开采锡已有近千年历史,早在17世纪的那莱王时期,泰国的锡就已远销欧洲各国。

泰国的锡矿除少量分布于中部和北部外,大多分布在南部半岛的攀牙、普吉、宋卡、那空是贪玛叻、拉廊等府,属冲击矿床,含锡率高达65%。

自90年代起,随着陆上冲击矿床的枯竭,泰国已逐渐转入近海区域进行水下锡矿开采。

泰国曾是仅次于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全球第三大产锡国,1979年锡矿产量高达46364吨,但现在产量已大幅下降,2007年产量仅144吨。

钨曾是泰国最重要的出口矿产之一,主要产地是帕、那空是贪玛叻、干乍那武里、南奔、宋卡等府。

1978年,泰国钨的产量曾高达6181吨,占全球总产量的19%,是全球第二大产钨国,出口额5000多万美元,但随着国际市场需求量的下降,泰国目前已几乎停止了钨的开采。

萤石属非金属矿,主要供冶金工业做熔剂使用。

泰国是亚洲萤石的主要产地,蕴藏量仅次于中国,居亚洲第二,主要产于北部的清迈府和南奔府。

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国际市场对萤石需求量的增加,泰国萤石开采量猛增,1985年产量甚至高达35.5万吨。

但随后产量开始逐年下降,2007年已降至1820吨。

(三)能源工业

电力工业泰国的电力工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末。

战后初期,泰国电力生产能力很低,仅有几家小型火电站和企业自备的柴油发电机组,以稻糠、木材和进口的柴油为动力。

为推动电力工业的发展,泰国政府于1957年和1958年先后成立了然禧电力局和首都电力局,分别负责开发水电和火电。

自此,以燃油和水力发电为主的泰国电力工业迅速发展起来。

1961年,首家大型燃油火电站——北曼谷火电站建成投产,1968年扩容后装机容量23.75万千瓦。

1964年,首家水力发电站——普密蓬水电站在湄南河的支流宾河上建成投产,装机容量42万千瓦。

与此同时,泰国褐煤局也在积极尝试利用褐煤发电,并于1964年在泰南的甲米建成了首家褐煤发电站,1968年扩容后装机容量6万千瓦。

70年代中期,随着暹罗湾天然气的开采,泰国开始推广天然气发电,并首先在合艾修建了燃汽轮机发电机组。

80年代后,天然气发电逐渐取代燃油和水力,成为泰国电力生产的主要方式。

2007年泰国发电量1469.25亿度,其中66.2%来自天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