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入门知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43082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辩论入门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辩论入门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辩论入门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辩论入门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辩论入门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辩论入门知识.docx

《辩论入门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辩论入门知识.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辩论入门知识.docx

辩论入门知识

辩论入门知识

讲讲辩论:

理性之辩,激情之辩——辩论知识入门

这些天我被邀请到石家庄市大专辩论赛担任评委,再一次被辩论赛所带给我的快乐和思考所吸引。

选手们用并不十分明白的技巧和充满激情的演讲交替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时候场面上风起云涌,起伏跌宕,甚至紧张得让人透不过气来。

辩论确实是一项非常好的活动,在大学之中,能够参加辩论队,哪怕不是上场的陪练队伍,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学习辩论技巧的本身是一个全方位进步的过程。

 

一、东西方历史看辩论

(这一段写得比较枯燥,如果你读不下去,请直接跳到第二章)

辩论是一项技术,更是一项艺术。

人类进行辩论的历史就是人类历史的本身,因为唯有辩论才能让人们能够抽丝拨茧,透过表象的重重迷雾看到本质——最起码是接近本质。

有记录的辩论出现在中西方哲学和伦理学大发展的时期,即中国的春秋战国和希腊的城邦制度之时,之后几千年来,凡是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一般都是大的辩论家。

这原因非常简单,因为一个人想要让别人相信自己说的话,就需要说服,就需要辩论,直到让别人接受自己为止。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虽然无法想象大家们辩论的情形,但很多大家的书籍中都有着明显辩论的痕迹——我们读书的时候,很多时候会发现,某一位思想家的某几个观点明明就是针对着他前面时代的某个人所说,就是在辩驳。

在中国,最早的有记录的辩论当属于公孙龙,他是诸子百家中的“名”家,就是那个讲“白马非马”的那个,事实上讲的是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名家学派有作为学者自然有着睿智的一面,但也有作为辩论赛场上的想追求胜利的人——自然有不讲客观情况,而只将推论之理的一面。

庄子里说他们“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

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司马迁直接在《史记——论六家要旨》中写到,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这些意思都是说,名家善于辩论,他们能能把一件事情说对,但同时也能通过辩论让人觉得是错的。

他们能质疑诸子百家,甚至把人辨的自相矛盾,让人无法辩驳,哑口无言。

这里面有一个故事可以说明这一学派辩论之事,名家有个代表人物叫邓析,本身是个讼师,就是古代打官司的律师,有一年洧(wěi)水发了大水,淹死了郑国的一个富人。

尸首被人捞去了。

富人的家属要求赎尸,捞得尸首的人要钱太多,富人的家属就找邓析打主意。

邓析说:

“不要急,他不卖给你。

卖给谁呢?

”捞得尸首的人等急了、也去找邓析打主意。

邓析又回答说:

“不要急,他不找你买,还找谁呢?

”(

《吕氏春秋》中《审应览·离谓》)故事没有说这件事最后的结局,我们也可想而知了。

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儒家思想为显学,但在事实上施行的法家制度,而辅以道家和佛家两种出世思维的社会。

这个社会中,思想家或者知识分子们为了让儒释道法的理论完备,一直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辩论。

任何一种思维的转变,新想法的提出,必然伴随着激烈的争论或者辩论。

这里面最有代表性的是佛学的辩论:

佛学历来有辩论的传统,各个名僧云游四方,就着佛经的理解与不同的高僧辩论,就是所谓的“谈经论道”“论经”或者“斗法”。

当然,僧人们的辩论本身在佛经之内,结合自己的感悟,通过一定的逻辑系统进行论法。

其实,到目前为止,我们在藏传佛教中仍能找到这样的影子,藏族的僧侣们赤裸着一只手臂,用佛经大声去和对方辩论。

虽然我们不理解他们在说什么,但是,辩论本身确实是让佛教的弟子们对于经法有着更深入一层的理解。

西方的起源更有意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三杰之中,苏格拉底是师傅,自然更受世人尊敬。

苏格拉底长得很丑陋,有意思的是苏格拉底经常喜欢用这张丑陋的脸和人面对面辩论。

苏格拉底的辩论方式是这样的,首先他承认自己无知,然后提出一个问题。

每当人们回答之后,他就对方的答案提出新的问题,就像是我们刨根问底一样。

举个小小的例子,苏格拉底是这样说明什么是“勇气”的:

一次,一个著名的政治家在演说。

演说的内容是如何爱国,讲到最后,那人却滔滔不绝地大谈勇气,大谈为国献身的光荣。

这时苏格拉底走上前去问他:

“这位先生,请原谅我打断您的讲话。

请问,您说的勇气,究竟是指什么呢?

“勇气就是要在危急的时刻坚守岗位。

”那人简短地回答。

“但是正确的战略要求你撤退呢?

”苏格拉底又问道。

“那——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当然,在这种情况下,你不应该再坚守岗位了。

“这么说,勇气既不是坚守岗位,又不是撤退了?

那么,您说的勇气到底是什么呢?

”这个演说家皱眉头了:

“你赢了。

说实话,我也不太清楚。

“我也不清楚,”苏格拉底说,“不过,我觉得勇气是去做合理的事情,不管是否危险。

“这话说得不错。

”人群中有人喊道。

苏格拉底继续说:

“勇气就是在危险的时刻,保持头脑的清醒,镇定而沉着。

从这一意义来说,它的反面就是感情的过度冲动,以至失去理智。

到此,关于勇气的意义,苏

格拉底的定义要高出那位政治家一大块了,可以说更接近了真理。

在苏格拉底之

后,中世纪的西方,是基督教控制的时代,而基督教的教义和经典就成了辩论的对象。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两次让人觉醒的运动,更是伴随着大量的辩论。

当然,这个时候,像达尔文和牛顿一样的人带给世界的惊奇——达尔文让殖民主义者首次有了理论的力量——社会达尔文主义,去回击那些质疑殖民主义的人。

而牛顿则让人们争辩,这个世界是否存在着自然法则,而不只是神谕呢?

西方出现了专门用于论战的小册子以及文体,思想者们用辩论不断回应其他人的诘难等等。

到了现代,辩论更是成了国会、议会的常事,想通过一份议案?

必须经过与若干不同党派不同政治主张或者不同地区代表的辩论才变得可能。

世界上最有名气的辩论当属于美国竞选总统的电视辩论了,谁能在辩论中赢得观众的信任,谁就能当总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辩论在改变着世界!

历史用事实说明,辩论实在不可小觑!

 

二、介绍现代辩论赛

华语辩论赛,可以说是世界辩论史上的奇葩。

原因很简单,汉语本身语言的复杂性,多义性词语众多,和语言优美的特点,结合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以及现代社会的工业文明——可以说,华语辩论在世界上独一无二,举世无双,当惊世界!

这么说并不夸张,汉语本身的一些特点,识别的语言不能比拟的,一个吃字,不说短小的表达方式,只说成语就有二十多个,简单列举如下:

“狼吞虎咽

大口大吃

细嚼慢咽

饥不择食

饕餮(tāotiè)盛宴

因噎废食

大快朵颐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津津有味

好吃懒做

寝食不安

食不下咽

吃喝玩乐

生吞活剥

……”

这在其他语言中简直是不可能的。

同时,文化上的差异更是非常大,整个欧洲的历史除了各个帝国的建立,中世纪宗教的统治,和近现代工业文明就说不出什么了,美国的历史更是不到三百年,但中国的文化一推就是五千年,其他能与中国文化相媲美的文明基本上都已经没落了——这意味着什么,一个有着五千年底蕴的民族,加上发达的现代文明,当在辩论赛场上出现的时候,简直就是一种华丽的演出——就如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一样,窒息得让人不敢评头论足。

想想看,这样一个国家的辩论赛,会是怎样的精彩?

现在我们所熟知的电视辩论赛以及我们举办的辩论赛,应该说起源于和一九九三年的新加坡国际大专辩论赛。

狮城舌战给了一代代大学生多少振奋和鼓舞,已经成为

了一个不可磨灭的经典。

复旦大学辩论队的那些选手,几乎成了知性青年的偶像。

蒋昌建最后一句话总结陈词用了一句“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寻找光明”,更是引起了众多追求理性大学生的共鸣,辩论无可辩驳地走进了大学生的领地。

我承认,到目前为止,九三大专辩论赛给我的影响仍然振聋发聩,不能忘怀。

在之后,辩论赛得到了很多发展,在规则上也不断变化。

近些年最大的变化就是攻辩环节的加入,使得辩论赛更是针锋相对,具备更强的观赏性。

但是无论如何改,现在的辩论赛都会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下:

1、世界上的很多事情没有办法简单用对与错来衡量,但辩论赛必须分出胜负。

这很好理解,赛场上自然要分出胜负。

但是,这种胜负只是相对的,只是一段时间内的,或者在当时的赛场上的。

辩论的胜负与真理无关,只是向着真理走近了一步

2、现代辩论赛追求着“好看”,或者叫“可观赏性”

其实,从这一点上来说,已经脱离了辩论的本质——探索真理。

现代辩论赛的举办,很多时候有很多利益性的内容有关,所以,追求好看成了辩论赛的一个目的,也因此现代辩论赛未必能得到让人信服的逻辑上的进步

3、辩论赛的好看程度往往决定着结果,而非辩论本身

真正探索真理的辩论,由一个口齿木讷的人说出来,一样也具备惊天动地的效果,但现代辩论赛并不是这样。

我们看辩论的时候,常常被滔滔不绝的一方吸引过去,即使他们言之无物,或者在一直重复着一个没有新意的观点或例子。

一些诡辩以及幽默的转移话题往往能起到引人注意的作用,所以很多初学辩论的人容易走向这个方向,以为这就是辩论

4、真正的辩论是理性的,逻辑的

最佳的辩论就是在逻辑的层面上辩论,按照逻辑,设立一个起点,经过一系列的推论,到达一个结论。

如果结论是和起点的设立是相互矛盾的,这样就证明他错了,这样的辩论才叫真正的辩论。

其实,这就是哲学上的“二律背反”或者“悖论”,同一件事情,通过不同原理竟然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是辩论真正能揭露的深层次问题。

比如,我们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

神学中,上帝是万能,没有做不到的事情的,那么我就问问:

上帝能不能做到他做不到的事情?

5、虽然辩论是理性的,但是,理性也是在客观世界中的理性,并不能仅仅是逻辑

客观世界中,有很多东西不是理性能解决的了的,如果单纯依照理性的推论,未必让人信服。

在很多时候,在推理上或许能占到便宜,但是,如果现实世界上却

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这样的辩论也是无效的,所以,逻辑也不能算是全部的辩论,只是一部分

6、无论怎样的辩论,都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的,这一点没有

改变的余地

辩论或许可以天马行空,但是,当你够到了天空而忽略了大地,当你见到了神灵而忘记了人类——我们或者可能在逻辑世界中窥得不同的境界,但是如果这境界离我们的常识或者事实很远,这种辩论也是没有效果的。

不管是怎样的辩论,必须脚踩大地,而面向天空。

否则,即使你的劫难让对方哑口无言,即使你的逻辑无懈可击,你也不会打动那些真正冷静的评判者们

7、更多的论据会彰显理性

辩论就是一项理性的活动,这个时候,大量的论据,简直就是理性本身。

在一个用事实说话的时代中,谁掌握着炫目的事实,谁就是赢家。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疑问,部分的事实会不会让人觉得“以偏概全”?

会不会是用偶然定义必然?

是不是用个例定义整体?

以个别性影响普遍性?

诚然,这种可能性存在。

但是,如果我们的论据,我们的事例,我们掌握的历史再一次次重演,它就是有着说服性的力量。

这里面有着深刻的哲学伦理:

虽然个体不足以影响普遍性,但是新的事务发展总是由小到大的,如果同样的事情一再重演,或许这就意味着一种趋势——一种新的事物战胜旧的事物的趋势。

搜集足够多的有利于我方的论据,比简单的逻辑对抗更有威力

8、决定胜负的,有着可观赏性,气势,逻辑,论据,表达的流利程度,外在形象等多方面原因,这种胜负虽然并不“科学”,但有着内在的合理性,也许不是辩论队员能理解的了的。

我们在第一点说过,辩论要分出胜负,但事物的本身是没办法以绝对的对错判定的。

我们在第二点说过,现代辩论赛注重可观赏性。

我们第三点说过是否好看直接影响结果,我们在四五六七点中又说过,其实逻辑的本身,客观事实等都是影响辩论的因素,因此,现代辩论赛的结果是受多方面影响的,我们的比赛就是比赛,赢或者输都不是某种偶然,重要的是,我们享受过程,享受辩论带给我们无限的乐趣。

现代辩论赛,在我看来,简直是大学生快速提高自己的最佳选择,请看清楚,是最佳,不是最佳之一。

是最,是一个极端的词。

在大学中,如果你有一群和你志同道合的队友,你有日夜研究辩题的勤奋,你有苦读搜寻资料的经历,不管结果怎样,你已经选择了大学之王——辩论。

怎么说辩论都不过分,问题是,必须全身心的投入进去,那感觉好极了!

 

三、辩论的准备

准备辩论赛是一个暨

紧张又充实的过程,很值得享受。

准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在自我提升的过程。

任何一种观点,不经过打磨,总不会变得光彩照人,准备就是这个打磨的过程。

在一场辩论赛的准备中,我们通常有

一些共同性的东西值得注意,如下:

1、对于很多辩题,网络上已经有了一些现成的东西,要学会对待这些东西

首先,这些东西对于任何初学辩论,或者初接触辩题的人来说,无疑具备着巨大的吸引力。

网络上现有的一些东西自然是前人的结晶,借鉴意义很大,仔细阅读,认真理解,有利于快速理解辩题,有利而无害。

但是,需要明白几点:

第一,你查到的你对手一定也能查到。

第二,前人的东西也只是他们的理解,他们的东西未必真的高明。

第三,请你放心吧,你是不可能找到一份特别完整的辩论方案的。

第四,网络上的东西,是他们时代的东西,也许他们的写作在2003年,而你参加2008年的辩论赛,这几年的时光可能并不长,但人们观念的差距已经非常大了。

举个例子,我们有一个争辩,贫困生是不是应该买手机。

2003年的观点和今天甚至迥然不同,所以,你用网上的东西,一定有选择批判着使用!

2、对于辩题中的任何一个字,都是需要查到其概念的,这是查资料最底层的东西

这很容易理解,你拿到一个辩题,第一件事情就是查清楚辩题中每一个词是什么意思。

不要以为你对汉语的理解能力很强,在辩论中,一个微小的定义不同能导致完全不同的两个结果。

当你查这些辩题中的词语的时候,你很有必要多查几个字典,以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义。

辩题“网络利大于弊”还是“网络弊大于利”的问题中,什么是网络,什么是大于,什么是利,什么是弊等等,都有着非常寻常的意义。

我记得我第一次听这个辩题的辩论的时候,正方理论对于网络定义后,马上说,我们说的网络,不仅仅值得是电脑网络,也包括电话网络,通信网络,交通网络甚至邮政网络等——虽然这绝对有耍赖之嫌,但是,可以从一开始这样一句话,就让正方就立于不败之地,让人叫绝,谁让你没有把网络定义为电脑网络呢。

反方无论如何挣扎,他们不能对抗各类网络对人类带来的福祉,不是很可怜吗?

其实,查到概念和界定概念又是一个话题。

在一场辩论中,我们必须有概念的明确界定才能辨的起来。

如上面例子,网络利大于弊或者网络弊大于利,究竟在说什么网络?

如果把网络含义扩大化,虽然表面看立于不败之地,但如果对方反驳说我们辩的本应是电脑网络,我们是不是要和对方辩“网络是什么呢”?

这个时候,

不妨大度地说:

我们知道你们在整个网络的概念下你们没办法辩,只有一个结果是输,我们也不愿意这样赢你们,咱们现在限定就在电脑网络这个范围——这样一来,显得又大度,又让对方“打破牙齿肚里咽”,说不出什么。

相反,如果就着

什么事网络开始辩,虽然有字典做后盾,看似能逞口舌之快,但不会获得评委的支持。

另外,就查字典来说,除了我们现有的成型的字典之外,一些网路知识库,如维基百科,XX知道,金山词霸等,也可以作为一定的参考。

因为,网络知识库的更新速度很快,他们已经在或多或少地影响当代各种传统的知识库。

3、基于事实的论据最有说服力

这一点,在我写的第二章的第7点已经说明过一次,这里举一个小小的例子。

就在前天,我看到的辩题是“天灾比人祸更恐惧”和“人货比天灾更恐惧”。

可以说,这个题目是一个绝佳的题目,中性,两方面均有可言的,没有明显的偏颇,对于人祸险于天灾,中国每年的车祸死10万人,正方就问,每年都有十万人,一次天灾的地震或者飓风才能有多少人死亡,你说谁厉害?

而对于天灾险于人祸,就可以举中世界的欧洲罹患鼠疫,简直是整个国家的人口灭绝。

还有地球大爆炸,造成了恐龙文明——事实上还可能有史前人类的灭亡。

各朝各代均有大的瘟疫,往往瘟疫盛行,就是整个地区的人口灭亡等等。

真实事例的例证最有力量,也最能引起人的思考。

在辩论中,往往一组数字,一个权威的来源,一个历史故事,一个文化典故,一个身边的例子等等,最具备杀伤力。

但是,这些都需要有精心的准备,而这种准备的过程,是一种极大地提高

4、有文化的辩论最为好看

呵呵,这是个很有意思的句子,什么叫“有文化”。

余秋雨有一句话我倒是很认同,大意是这样的:

“有学历不代表有文化”。

其实,我们很多大学生对于文化的了解确实是贫乏的,对于古代中国种种有味道的典籍,不要说看过,就是连名字都没有听过。

问一问什么是中国千百年来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恐怕没有几个人能有一个让人比较满意的回答。

而在辩论中,我们用满口的大白话和用带着文化清香的典故、成语、或者是援引前贤们的只字片语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一个有着圣贤作为支持的辩论才是真正好看的,因为无论从他们语言的优美程度,表意的凝练程度,还是对于语言分寸的掌握,有文化的辩论选手都是最吸引人的。

不过,这怎么说呢,对于某些辩论题目可以进行文化内容的快速培训,但更多的则是阅读的问题,一个不好解决得问题

 

5、立论必须贯穿全队,并且强劲而有力

辩题的根本,就是立论。

如果这个论立不起来,就如同人没有骨头,成了一堆烂肉。

在辩论的准备过程中,辩论队员通常能想到很多思路,诚然,这些思路都有用,但是,辩论必须围绕着一个最为强劲的思路,就是立论。

立论必须贯穿于

大家的辩论中,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立论被大家一起立,这个理论才具备杀伤力,而大家千万不可各自为战。

其实说到这里,另一个问题就有了,就是这个立论一定要立得起来,一定要脚踩大地,一定要让人觉得有道理,不能没有根基。

在众多的选择中,我们要选择一种最有道理,最让人信服的思路作为立论,这是决胜之根本

6、攻辩尽量不要用开放性提问,准备攻辩的时候必须会有连环套

攻辩最忌讳的就是开放性提问,一个开放性提问可能就会让攻辩变得糟糕至极——因为你给了对方开口的机会。

当然也不是说完全不能用,要使用开放性的提问是要做好充分准备的,当对方洋洋洒洒万言已出,而你用一个小小的一个提问让对方哑口无言——这是高手中的高手。

一般情况下,就是让对方回答是或者不是更好些。

攻辩其实是近几年辩论赛改良的地方,他给了一个充分斗逻辑的机会:

一方只需问,另一方只需答,这就意味着双方可以就着逻辑针锋相对的对攻——既然是够逻辑,主动的一方,即提问的一方,必须设计出一连串的问题,不管对方回答是或者否,都达到你想要的效果。

用赵本山的笑话来讲(原文记不清了,请谅解):

“范伟提问:

过年了,一家子有一头猪和一头驴。

你说是先杀猪呢,还是先杀驴呢?

大忽悠的徒弟说,先杀驴。

范伟说,恭喜你回答正确,猪也是这么想的。

大忽悠的徒弟又说,那就先杀猪。

恍然大悟的赵本山说,不长进吧你们,你回答先杀猪,驴也是这么想的!

”这是一个绝妙的注释,有很多时候,逻辑会引向一个自相矛盾的结论,前文提过,这在哲学上叫“二律背反”,而这样自相矛盾的

7、准备辩论必须得有陪练,模拟实战

不管怎么准备,如果没有经过实战,我们是没办法找到辩题中真正针锋相对的地方的,准备的效率并不高。

一支辩论队,决不是几个上场队员组成的,更包括替补,以及陪练。

之所以成为陪练,不一定是因为陪练的思维不够睿智——往往都是因为他们的口齿没有上场队员伶俐造成的。

而在平和心态的训练中,更偏重于逻辑对抗而不仅仅是带动场面的时候,陪练甚至比场上队员的观点更犀利。

在实战性质的训练中,陪练的存在容易让队员们弄清楚

对方的观点,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方案——因为,陪练一方面在想对方的观点,一边在设计怎样驳倒对方的观点,从这一点来说,陪练甚至掌握着比上场队员更完善的全貌。

模拟实战不但可以让辩论队员们更了解双方的观点,更是用真实的场景促使辩手们进入状态

8、除了正常的论据外,我们的准备必须有或者诙谐幽默,

或者振聋发聩,或者引人深思的一些东西——引发一些情感反应

幽默是辩论中最耐看的一种,也能带动起全队的气势和盘活观众的气氛。

一次恰如其分的幽默,甚至比论述很多论据的效果来的要好,笑声就是力量。

善用幽默的辩手永远是赛场中最受关注的焦点,因为想幽默不容易,既需要有理,更需要有幽默感,还得有合适的表演天分。

幽默感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同样一个幽默,有的辩手可能把人说笑了,也有的可能把人说闷了,如果不善幽默,还可以用“煽情”的方式,也会有效果。

从本质上来说,辩论无论是逻辑还是论据都是理性的,但是,有些时候恰恰是感性决定结果。

在融合了理性的辩论里面,揉一些能引发人情感反应的东西,那效果可能奇佳。

1993年,蒋昌建就是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来打动人心的。

虽然现在我想来,这句话实际上和辩论根本没什么关联之处

9、良好的举止可以获得观众的满意

什么叫做良好的举止?

我们可以看看什么是不好的举止:

衣着不统一,站立的时候把凳子碰倒,抢话筒,抢话,说口头禅,讲话的时候爱攻击人而不是就事论事等等。

这些方面,都容易给观众造成不好的印象,在准备辩论的时候都要有效的训练。

真正儒雅的举止,能获得评委和观众发自内心的尊重,甚至优于辩论本身来给我们的享受。

良好的举止还表现在一些谦词的使用上。

辩论虽然讲究的是“当仁不让”、“舍我其谁”,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说话要说满,不留余地。

相反,如果我们在激烈的辩论中能使用一些谦词,如“听了你方的论词我们非常佩服你的口若悬河,怎奈真理并不是站在你们一边的,所以请允许我指出你方的几个问题……”“对方辩友刚才一席话说得慷慨激昂,但小女子仍有一事不明……”“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怎奈我方才疏学浅,仍是听不明白……”“谢谢对方辩友”等等,反而会让评委和观众们觉得这才是辩论——很谦虚,但又坚持原则,同时给人美的享受。

流畅自然的使用谦词一方面可以全面提升评委对于辩手的印象,另一方面,说谦词的时候对方需要全神贯注的听,我方却可以用这个时间理顺理路,

获得宝贵的思考时间。

10、设计一个经典的团队“亮相”

团队亮相是一个值得设计的过程,不要小看亮相,几个人几句话的自我介绍,通常能造成两方面的结果:

第一,开始的声势谁大,谁从心里就更有底气。

第二,亮相这几句话,是辩手们第一次在对方面前说话,能让对方在看你的表现中判断谁将是攻辩的对象。

一般来说,说话气势不够的人被选中作为

攻辩对象的可能性极大。

这不难对付,设计一个大家共同完成亮相,在这个亮相中扬长避短,让对方看不出谁是说话气势不够的即可。

其实,亮相客观上讲就是一次表演,完全可以通过训练拿出最佳效果,多练几次,这样简单的表演还有什么做不到的么?

11、关于背诵的问题

背诵论据和读论据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

背诵的通常要比读的好看,但是问题是,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博闻强记的本事的。

在我们能力不到的情况之下,选择读论据也不错,最重要的是我们读要读得流畅,有气势,有感染力。

我并不赞成完全去背诵,我赞成去说,即在充分理解辩题的基础上去讲解,往往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而背诵吗——背不下来也无所谓,虽然背下来肯定更厉害一些。

 

四、唇枪舌战

扣人心弦的辩论赛终于开始了,人们很快被辩论之美吸引,进入了忘我的境界。

我们说有时候觉得场上的空气都凝滞了——中国语言可以表达出一些根本不可能存在但却让人觉得就是那样的状态,空气怎能凝滞,是我们自己的呼吸和心跳凝滞了吧——可是我们的呼吸和心跳又怎么能凝滞——只是我们的一种感觉吧,而这种感觉用这语言表达竟如此贴切!

当辩论开始,我们的辩手需要做些什么,请看:

第一:

当对方一开口,就要努力找漏洞

这或许是句废话,但确有可说之处。

一种是对方的论据论点在我方准备范围之内,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简直就是在为我方加分。

另一种对方的观点我们没有听过,但是对方在陈述过程中语言会出现语言上的错误——在哲学上这叫语言的陷阱,即由于语言存在的问题,使得不能表述自己想表达的问题。

举个例子,“good”在哲学中有两种意思,“善”与“正确”,在哲学中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哲学家们在用good这个词的时候非常吃力,往往在一段话中不断变化这两种意思,最终不知所云,在汉语中这样的情况也不鲜见。

找语言上的漏洞是相对容易的,但是用用即可,不可纠缠,因为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