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工作汇报ppt.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41845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工作汇报ppt.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校工作汇报ppt.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校工作汇报ppt.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校工作汇报ppt.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校工作汇报ppt.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校工作汇报ppt.docx

《学校工作汇报ppt.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工作汇报ppt.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校工作汇报ppt.docx

学校工作汇报ppt

学校工作汇报ppt

篇一:

学校工作汇报PPT1

  双辽市职业中专主要工作情况

  一、学校概况

  双辽市职业中专1984年建校,1993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双辽市职业中专,1996年至今是连续二十年的国家级重点校。

XX年被评为国家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学校,根据市政府提出的立足当地实际,培养实用人才的战略,按照“三教统筹都含职、一套人马多功能、校属资源三教共享”的办学思路,集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于一体,形成了普通教学体系和实用技术教育体系并重的格局。

学校曾多次受到国家、省、市的表彰,九十年代初被誉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五朵金花”之一,是四平市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双辽市阳光工程培训基地。

  学校目前设有两个校区,主校区位于双辽市卧虎镇,二校区位于双辽市内,两校区共占地13公顷(主校区9.29公顷,二校区3.71公顷)。

建筑面积13.248万平方米。

实训基地建筑面积

  3.4万平方米。

  学校现设有现代农艺技术、畜牧兽医、机电应用技术、计算机应用、财会电算化、建筑工程施工、农村经济综合管理、学前教育、美术绘画等9大类专业。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骨干示范专业,畜牧兽医、机电应用技术专业是省级骨干专业。

  学校现有教师262人,专任教师238人。

其中,高级教师67名,本科以上学历23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97%,兼职教师4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20.1%。

  学校有实习实训室79个。

牧医实训基地有草原200公顷,设有珍禽饲养场,养羊场、养猪场。

农学实训基地有耕地40公

  顷,林地60公顷,园艺果树示范区3公顷,有1100平方米的现代化智能玻璃温室二栋。

机电应用技术专业建有1000平方米农机驾驶与维修车间一栋。

  现已培养毕业生达11986人,其中,①对口升入大学的占26﹪,约3110多人。

留校任教,就读研究生,博士生等继续深造的有196人;②成为村屯干部、站所技术员的占10﹪,约有1190多人,全市三分之一的村书记、村长经我校培训,获得国家认可的中专毕业证书;③成为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小经理、小老板占4﹪,约为470多人;④成为中外合资、独资企业、民营企业技术员、技术工人的占30﹪,约为3590多人;⑤成为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的占30﹪,约有3590人。

目前在校生5160人,其中中职在校生4626人,普通教育在校生534人。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根据市政府提出的立足当地实际,培养实用人才的战略,按照“三教统筹都含职、一套人马多功能、校属资源三教共享”的办学思路,“面向农业、服务农村、致富农民”办学方向,集团化的办学理念,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已任的办学目标,集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于一体,形成了普通教育和实用技术教育并重的格局。

  

(一)以示范校建设为契机,加强学校内涵建设。

  一是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下功夫。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现已形成了“忙生产闲经营,岗位轮动”人才培养模式,畜牧兽医专业形成了“课场一体,课岗直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教学工厂化、车间化、岗位化。

在课程设臵上,灵活机动,编写了一批与生产需要相结合的校本教材。

同时,开展“庭院经济模拟实验”、“学生创业小区”等活动,让学生参与管理,提高学

  生自主实践能力。

  二是通过多种形式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学校投入大量资金,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培训,XX年教师累计参加各级培训500多人次,在校内通过各种技能培训、示范课、观摩课等形式,强化教师内在素质、能力的提高。

同时,还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实践锻炼,到农田、到牧场、到企业、到工地去实践,让教师不断掌握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从企业聘请专家和能工巧匠到校任兼职教师,形成专兼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三是深化校企合作。

学校主动与企业广泛接触,建立稳定的顶岗实习、推荐就业关系。

学校与省内外近70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充分发挥职教集团龙头作用,真正实现了对学生及家长的承诺,即:

招的来、留得住、送的好。

  

(二)以服务“三农”为宗旨,拓宽职业教育发展渠道。

1、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方向。

  双辽市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吉林省十二五发展规划,将双辽市确定吉林省西南部中心城市,具备辐射吸纳的中心功能,这都为我校农牧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合适土壤,为双辽经济发展培养技术人才的重任得以发挥,服务三农的目标得以实现。

  2、不断优化专业设臵。

一是充实调整传统专业,变过去农学、畜牧专业为现代农艺技术和畜牧兽医专业,调整了课程设臵,增加新的教学内容。

二是积极开办新专业,增设了计算机应用、财会电算化等一大批专业。

三是依据市场需求和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形势,新开办了农村经济综合管理、美术绘画、机电应用技术等专业,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和社会需求,培养一批又一批“基

  础型、复合型”的技能人才。

四是围绕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开办了一些定向培养的专业。

五是围绕社会需求开办了学前教育专业、建筑工程施工等专业。

  3、创新教育教学内容。

围绕农时季节,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做到三同步,即使教学进程与农时同步,教学内容与农事同步,教学场地与农场同步;实现五对接即“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工作岗位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4、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培训。

在办好职业教育的同时,积

  极为企业员工、进城农民工、下岗职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每年都与市委组织部、市农机局、农业局、国土资源局等部门,联合开办多个短期培训班。

同时,坚持常年开办蔬菜、林果、食用菌培育、珍禽养殖等实用技术班,向农民推广新技术、新品种。

成人职业培训也采取“长短结合”措施,每年开办农业、农村经济管理、土地管理、村屯干部等各种培训班,利用集团优势,在全市农村中学开办职业教育班,专业教师走教为学生上专业课,提高农村学生升学、创业、就业能力,做到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年培训量达5000多人次。

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以服务当地经济为导向,促进农科教深度结合

  1、坚持走教科研之路,为当地推广新技术、新品种。

  近年来,学校在农、林、牧生产领域相继开展了200多个品种的引进、培养实验,先后有“水稻旱育苗”、“玉米纸筒移栽”、“秸秆生物剂调制饲料”等50项新技术、150多个新品种得到推广,有3项成果获国家专利。

学校实习基地引进了花生新品种93-7栽培试验。

利用抗旱播种机播种,地膜覆盖,一次性施肥,在严重干旱的情况下获得丰收,每公顷产量达3000公斤,每公斤6元。

双辽市委市政府在我校召开现场会,向全市推广。

从而使双辽花生种植由原来一片空白,发展到XX年5万公顷,年实现总产值9亿多元。

XX年我校与吉林丰合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引企入校协议,共同开发食用菌栽培示范项目,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为顾问,建起了院士工作室,即将全面推广到整个双辽市。

  2、搭建产教平台,发挥示范作用。

学校本着成本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公司化运作的“超前新优,示范实验”原则,与市场接轨,建设了油料作物繁育园区、鲜食水果栽培繁育园区、珍禽饲养园区和食用菌生产基地园区。

这四个重点产业园区已带动了学校周边乡镇及双辽市种养业的快速发展。

学校还利用农闲时间通过宣讲团、科技活动日、赶科技大集、科技入户、发放科技信息宣传资料等形式,面对面地向广大农民群众宣讲和提供急需的科学技术。

XX年至今,组织“送科技下乡”活动,受教育者约10余万人次。

与乡、镇、村联合,学校下派专业教师到卧虎镇各村任科技副村长,带领农民科技致富,培养新型农民。

促进了农村“三个改变,三个带动”,即改变了农民的知识结构,带动了农民素质提高;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种养结构,带动了农村科技普及;改变原有经营模式,带动了各业兴旺发展。

篇二:

学校工作汇报PPT

  篇一:

学校工作汇报ppt1

  双辽市职业中专主要工作情况

  一、学校概况

  双辽市职业中专1984年建校,1993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双辽市职业中专,1996年至今是连续二十年的国家级重点校。

XX年被评为国家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学校,根据市政府提出的立足当地实际,培养实用人才的战略,按照“三教统筹都含职、一套人马多功能、校属资源三教共享”的办学思路,集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于一体,形成了普通教学体系和实用技术教育体系并重的格局。

学校曾多次受到国家、省、市的表彰,九十年代初被誉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五朵金花”之一,是四平市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双辽市阳光工程培训基地。

  学校目前设有两个校区,主校区位于双辽市卧虎镇,二校区位于双辽市内,两校区共占地13公顷(主校区9.29公顷,二校区3.71公顷)。

建筑面积13.248万平方米。

实训基地建筑面积

  3.4万平方米。

  学校现设有现代农艺技术、畜牧兽医、机电应用技术、计算机应用、财会电算化、建筑工程施工、农村经济综合管理、学前教育、美术绘画等9大类专业。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骨干示范专业,畜牧兽医、机电应用技术专业是省级骨干专业。

  学校现有教师262人,专任教师238人。

其中,高级教师67名,本科以上学历23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97%,兼职教师4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20.1%。

  学校有实习实训室79个。

牧医实训基地有草原200公顷,设有珍禽饲养场,养羊场、养猪场。

农学实训基地有耕地40公顷,林地60公顷,园艺果树示范区3公顷,有1100平方米的现代化智能玻璃温室二栋。

机电应用技术专业建有1000平方米农机驾驶与维修车间一栋。

现已培养毕业生达11986人,其中,①对口升入大学的占26﹪,约3110多人。

留校任教,就读研究生,博士生等继续深造的有196人;②成为村屯干部、站所技术员的占10﹪,约有1190多人,全市三分之一的村书记、村长经我校培训,获得国家认可的中专毕业证书;③成为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小经理、小老板占4﹪,约为470多人;④成为中外合资、独资企业、民营企业技术员、技术工人的占30﹪,约为3590多人;⑤成为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的占30﹪,约有3590人。

目前在校生5160人,其中中职在校生4626人,普通教育在校生534人。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根据市政府提出的立足当地实际,培养实用人才的战略,按照“三教统筹都含职、一套人马多功能、校属资源三教共享”的办学思路,“面向农业、服务农村、致富农民”办学方向,集团化的办学理念,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已任的办学目标,集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于一体,形成了普通教育和实用技术教育并重的格局。

  

(一)以示范校建设为契机,加强学校内涵建设。

  一是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下功夫。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现已形成了“忙生产闲经营,岗位轮动”人才培养模式,畜牧兽医专业形成了“课场一体,课岗直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教学工厂化、车间化、岗位化。

在课程设臵上,灵活机动,编写了一批与生产需要相结合的校本教材。

同时,开展“庭院经济模拟实验”、“学生创业小区”等活动,让学生参与管理,提高学生自主实践能力。

  二是通过多种形式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学校投入大量资金,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培训,XX年教师累计参加各级培训500多人次,在校内通过各种技能培训、示范课、观摩课等形式,强化教师内在素质、能力的提高。

同时,还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实践锻炼,到农田、到牧场、到企业、到工地去实践,让教师不断掌握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从企业聘请专家和能工巧匠到校任兼职教师,形成专兼结构合理的双师型

  教学团队。

  三是深化校企合作。

学校主动与企业广泛接触,建立稳定的顶岗实习、推荐就业关系。

学校与省内外近70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充分发挥职教集团龙头作用,真正实现了对学生及家长的承诺,即:

招的来、留得住、送的好。

  

(二)以服务“三农”为宗旨,拓宽职业教育发展渠道。

1、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方向。

双辽市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吉林省十二五发展规划,将双辽市确定吉林省西南部中心城市,具备辐射吸纳的中心功能,这都为我校农牧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合适土壤,为双辽经济发展培养技术人才的重任得以发挥,服务三农的目标得以实现。

  2、不断优化专业设臵。

一是充实调整传统专业,变过去农学、畜牧专业为现代农艺技术和畜牧兽医专业,调整了课程设臵,增加新的教学内容。

二是积极开办新专业,增设了计算机应用、财会电算化等一大批专业。

三是依据市场需求和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形势,新开办了农村经济综合管理、美术绘画、机电应用技术等专业,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和社会需求,培养一批又一批“基础型、复合型”的技能人才。

四是围绕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开办了一些定向培养的专业。

五是围绕社会需求开办了学前教育专业、建筑工程施工等专业。

  3、创新教育教学内容。

围绕农时季节,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做到三同步,即使教学进程与农时同步,教学内容与农事同步,教学场地与农场同步;实现五对接即“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工作岗位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4、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培训。

在办好职业教育的同时,积

  极为企业员工、进城农民工、下岗职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每年都与市委组织部、市农机局、农业局、国土资源局等部门,联合开办多个短期培训班。

同时,坚持常年开办蔬菜、林果、食用菌培育、珍禽养殖等实用技术班,向农民推广新技术、新品种。

成人职业培训也采取“长短结合”措施,每年开办农业、农村经济管理、土地管理、村屯干部等各种培训班,利用集团优势,在全市农村中学开办职业教育班,专业教师走教为学生上专业课,提高农村学生升学、创业、就业能力,做到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年培训量达5000多人次。

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以服务当地经济为导向,促进农科教深度结合

  1、坚持走教科研之路,为当地推广新技术、新品种。

近年来,学校在农、林、牧生产领域相继开展了200多个品种的引进、培养实验,先后有“水稻旱育苗”、“玉米纸筒移栽”、“秸秆生物剂调制饲料”等50项新技术、150多个新品种得到推广,有3项成果获国家专利。

学校实习基地引进了花生新品种93-7栽培试验。

利用抗旱播种机播种,地膜覆盖,一次性施肥,在严重干旱的情况下获得丰收,每公顷产量达3000公斤,每公斤6元。

双辽市委市政府在我校召开现场会,向全市推广。

从而使双辽花生种植由原来一片空白,发展到XX年5万公顷,年实现总产值9亿多元。

XX年我校与吉林丰合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引企入校协议,共同开发食用菌栽培示范项目,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为顾问,建起了院士工作室,即将全面推广到整个双辽市。

  2、搭建产教平台,发挥示范作用。

学校本着成本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公司化运作的“超前新优,示范实验”原则,与市场接轨,建设了油料作物繁育园区、鲜食水果栽培繁育园区、珍禽饲养园区和食用菌生产基地园区。

这四个重点产业园区已带动了学校周边乡镇及双辽市种养业的快速发展。

学校还利用农闲时间通过宣讲团、科技活动日、赶科技大集、科技入户、发放科技信息宣传资料等形式,面对面地向广大农民群众宣讲和提供急需的科学技术。

XX年至今,组织“送科技下乡”活动,受教育者约10余万人次。

与乡、镇、村联合,学校下派

  专业教师到卧虎镇各村任科技副村长,带领农民科技致富,培养新型农民。

促进了农村“三个改变,三个带动”,即改变了农民的知识结构,带动了农民素质提高;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种养结构,带动了农村科技普及;改变原有经营模式,带动了各业兴旺发展。

篇二:

文稿(学校工作汇报XX)

  学校工作汇报

  我校是一所新建校,它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运而生,1998年9月1日,正式开学。

作为世纪之交新建的一所学校,适逢基础教育正展开着一场深刻的、扎扎实实的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变革,我们该怎样适应时代、社会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来办好,为新世纪的人才苗子奠定基础。

根据教委领导对新建校,“新建一所,办好一所”的要求。

我校制定了这样的办学设想:

办学思路:

让学生成长在21世纪教育怀抱中。

  办学宗旨:

为学生的终生教育奠定素质基础,让每个学生都受到现代化良好的教育,成为新世纪人才苗子。

  办学目标:

把学校办成一所面向新世纪的现代化新型学校。

办学基本方针:

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办学基本思想: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办学基本保证: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学校精神:

团结奋斗、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求不满足。

  学校形象:

办学有主见;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学生主动、生动、活泼,有个性特长,全面发展;师德高尚,治教治学严谨,爱岗敬业;校风优良,秩序井然,环境优美;设备优良,有稳定的高质量。

  校风:

团结、严格、勤奋、文明。

  教风:

爱生、敬业、严谨、创新。

  学风:

尊师、守纪、勤奋、活学。

  我们希望面向新世纪,学校的教育应该是有灵魂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确立一种精深的教育理念,高远的精神境界,以理性的思索,把树人立德;育人铸魂体现在学校精神、学校形象和三风(校风、教风、学风)中,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作出努力。

  围绕这样的办学思路和目标,我们明确提出“外树形象形,内强素质”,“一年开局,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的工作重点,努力向“教育思想现代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学校管理规范化,学生素质优良化”的目标进取,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学校基本概况:

  学校座落在佛山市石湾清水二街21号,占地1055平方米,建筑面积11483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8.8平方米(按规划中1200人计),生均建筑面积9.6平方米(按规划中1200人计),学校布局、设计均按省一级学校标准建设,有200米环形跑道和60米直跑道六条,足球场篮球场、标准(15×25米)游泳池一应俱全,各种功能场室有31个,与课室比例达1:

1.2,图书教仪配置按规定需要完善。

  一、教师情况:

  1、教师19人,其中男教师4人,女教师15人;党员5人(男2人,女3人),团员7人(男1人,女6人);教师平均年龄30.5岁,40岁以上3人(男1人,女2人),30——39岁5人(男1人,女4人),25——29岁5人(全部女),24岁以下6人(男2人,女4人),平均教龄10.7年,20年以上教龄3人,10年至19年教龄8人,其余8人六年以下。

  2、小高教师9人(男2人,女7人),小一级教师6人(全部女),小二教师3人(男1人,女2人),未评级1人(男)。

  3、大专学历11人(占57.9%〈男3人,女8人〉),中专8人(占42.1%〈男1人,女7

  人〉),目前,3人进修本科学历,5人进修专科学历,今年报考大专学历进修2人。

  4、教师资历:

从一类学校(省一级)调入的教师3人,二类学校(市一级或中心校)调入的教师7人,其它一般学校调入的教师6人,应届毕业生分配进入的3人,有3人调入前曾任副校长、副主任;有4人曾任科、级组长。

  二、学生情况:

  全校(一、二年级)329人,43%属城区户口,57%属本省外市(区)或外省市户口。

  学生家长工作单位,19%在机关事业单位;81%在企业、公司或个体。

其中企业、公司占49%,私企、个体或其它占32%。

  独生子女家庭61%,200人。

  近两年来,我们在市教委的领导下,在办学实践中,做了如下一些工作。

  一、迎接挑战,锤炼一支适应新世纪需要的“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教师的素质就是教育、教学的质量。

就是办学的质量。

要抓素质教育,就得先抓教师素质的提高。

没有一个高素质的教师群体,学校的发展与改革将无从谈起,只有具有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担负起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担。

因此,教师队伍建设,是办好学校尤其是新学校的基本保证。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下大力气抓好这项工作。

  

(一)摸清教师脉搏,制定培训方案。

学校通过《站在新岗位前》的演讲比赛和参与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知识自测(教师新调入必须参加这些考核)。

初步了解到教师的脉搏和知识功底。

考核情况表明:

我校教师热爱教育工作,有热情、有志向、有抱负,向往冼可澄学校,很想在这所新学校做出一番成绩。

但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较浅薄,尤其是青年教师,阅历浅、经验少,在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的体验不多也不深。

针对这种状况,我校制定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教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方案,《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专题培训计划,《新教师三年培训计划。

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在抓队伍锤炼的工作中,学校提出必须实现“四个转向”,即教育思想由“应试型”转向“育人型”;在知识能力结构上由“单一型”转向“综合型”;在知识能力结构上由“经验型”转向“科学型”。

坚持对教师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师德修养教育,始终坚持以师德教育为出发点,以提高素质为落脚点,以落实“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核心的原则。

对教师的日常工作提出了“一想二爱三不做”和“十个一”的要求,并把目光投向青年教师,把重心放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上。

  

(二)开展活动,提供舞台。

根据新建校的实际,我们坚持“以校为本,以人为本”开展一些别开生面的活动,鼓励、支持、关心教师参加学历提高的培训,并要求五年内(即XX年底)全部教师学历达到大专以上,目前未达大专学历的人有人,已参加进修有3人,参加本科学历进修。

开展岗位竞赛是一种好形式,我校结合市直举行的教师基本功比赛,举行了“六个一”的教学基本功比赛(即说一口标准普通话,上一节好课,写一篇好文章,写一手好字,答一份好卷,编一份好题)。

为了把教师引上读书教研之路,在教师中开展读书活动,建立以科组为单位的读书小组,要求教师博览群书,潜心读好两类书:

专业书籍和教育教学期刊。

教师每人自费订一份教育刊物,学校征订了十多种报刊杂志,建立教师阅览室,供教师阅览,同时建立考核登记制度,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活动、读书剪报评比活动。

保证教师越教越有“源头活水”,让教师成为“能教好一门课,当好班主任,会搞教科研,教有特色”的“一专多能”的新型教师。

  (三)给予指导,传授经验。

  为了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技能、水平,学校邀请了市进修学校、市教研室的专家和教研员、学区机关工委的离退休老校长、老教师到校听课、评课、观摩视导学生日常管理,实行面对面的指导,这种指导既有理论的阐述,也有经验传带,青年教师体会深刻,进步很快。

  (四)广开门路,走出去。

  我们分期分批组织教师参加全国、省、市、区的各种教学观摩活动,去年安排音乐教师参加在杭州举行的全国中小学音乐评优课观摩,派出教导主任、电教实验骨干教师参加广东省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广东省电教馆在深圳南山举办的'99现代教育技术研讨会,还组织德育专干、大队辅导员、科级组长到广西梧州师范附小参观学习,通过这些活动,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活跃了思维,吸收了素质教育的新信息,青年教师不断进步,教师的整体素质日益提高,教师队伍建设初见成效。

  近两年来,通过岗位培训自我学习提高,老师们在自身素质有所提高。

吴英智校长撰写的两篇文章入选全国性大型出版物《中华教育文选》和省级刊物《师道》下,刘玉芳、卢明老师的教学论文、总结入选人国性的征文比赛,文章刊登在《教育改革论文汇编》,梁帼暖老师近两年参加学区,市直举行的青年教师阅读评比和语文教师普通话比赛,分别获学区一等奖、市直二等奖。

  二、坚持德育为首,让学校成为新世纪人才成长的摇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