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昌平临川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41648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昌平临川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北京昌平临川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北京昌平临川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北京昌平临川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北京昌平临川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昌平临川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北京昌平临川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昌平临川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昌平临川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北京昌平临川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北京临川学校2018—2018学年度下学期月考

高一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试体。

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

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

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捧场景,发生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

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

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

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

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

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

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于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暗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

倒是明末许学灵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

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

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

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惑。

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

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干门,细柳新蒲为谁颦”(杜甫《襄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

抑扬顿挫,铿锵成韵。

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读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

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1.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C.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D.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

2.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

B.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C.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D.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

B.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律感方面的不同。

C.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D.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成韵。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一)文言文阅读(21分)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

常居代、雁门,备匈奴。

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

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

为约曰:

“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

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

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

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

复请李牧。

牧杜门不出,固称疾。

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

牧曰:

“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

匈奴数岁无所得。

终以为怯。

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

大纵畜牧,人民满野。

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

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

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

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击数牛飨士      飨:

用酒食慰劳

B.赵王让李牧     让:

责备

C.失亡多,边不得田畜  田:

在野外

D.匈奴小入,详北不胜  北:

失败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然匈奴以李牧为怯徒以吾两人在也

B.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C.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D.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6.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李牧大败匈奴的直接原因的一组是(  )

①常居代、雁门,备匈奴

②然匈奴以李牧为怯

③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

④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⑤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

A.①④⑥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②③⑥

7.下列关于本文内容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牧守边时,对地方的军政事务有极大的权力,甚至不听赵王向敌人进攻的命令,因此招致赵王极大的不满,曾经一度被撤职。

B.李牧为赵国防守北部边防,因为害怕匈奴的凶猛而一直采取以防守为主的方针,但总的来看,李牧守边是有成绩的。

C.赵国对匈奴作战之所以取得胜利,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匈奴轻敌,二是赵军斗志昂扬,三是李牧指挥得当。

D.赵国守边士卒对匈奴的屡次入侵忍无可忍,一致向李牧请战,李牧迫不得已,才只好下达了作战的命令。

8.翻译下列句子。

(9分)

(1)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

(2)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1题。

喜迁莺晋师胜淝上【1】

李纲【2】

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

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岂能吞噬!

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

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

奇伟!

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

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

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

延晋祚,庇烝民,周雅【3】何曾专美!

注释:

【1】晋师胜淝上:

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

前秦的苻坚以百万之师犯晋,东晋谢安指挥八千军士在淝水抗击,并大获全胜。

【2】李纲:

北宋末、南宋初的抗金名臣。

【3】周雅:

指《诗经》中赞颂周宣王战功的诗篇。

9.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词开篇写景,描写长江白浪涛涛,奔腾千里,是阻隔南北的天然界线。

B.“破强敌”三句写谢安指挥若定,从容不迫,对部下颐指气使,十分严厉。

C.“结阵当蛇豕”中的“蛇豕”意思是毒蛇和野猪,在这里比喻凶残的敌人。

D.“延晋祚,庇烝民”写东晋在淝水取得胜利,使国运延续,人民得到庇护。

10.下列诗句中的“鹤”,与“夜闻数声鸣鹤”中的“鹤”所表达的意境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诗经·小雅·鹤鸣》)

B.闻鹤唳而心惊,听胡笳而泪下。

(南北朝·庾信《哀江南赋》)

C.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唐·崔颢《黄鹤楼》)

D.夜鹤晓猿时复闻,寥寥长似耿离群。

(宋·林逋《山中寄招叶秀才》)

11.前人评这首词:

“于宋廷有良史之鉴也。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作者写“淝水之战”有何用意。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2)吾所以为此者,。

(3)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4),归去凤池夸。

(5),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6)今宵酒醒何处?

,。

(7)此去经年,。

,更与何人说?

(8),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母亲与小鱼

①那时这世界上还没有我,但已有那个人。

那时十八岁的母亲总是悄悄注视着那个人。

那些修长的手指,那个略驼的背,还有目空一切的默想的一双眼。

据说那个人常有许许多多的忽略,连母亲的歌喉、美貌,都险些被他忽略。

母亲那时包了歌剧团中所有的主角,风头足极了,一匹黑缎子样的长发,被她编成这样那样,什么佩饰都不用,却冠冕似的华丽。

十八岁的母亲,眼睛骄傲天真,却有了一个人。

  ②这个人就是我的父亲。

  ③一天,她忽然对他说:

“你有许多抄不完的稿子?

  ④他那时是歌剧团的副团长,也在乐队拉几弓小提琴,或画两笔舞台布景。

有时来了外国人,他还凑合着做翻译。

但人人都知道他是个写书的小说家。

他看着这个挺唐突的女子,脸红了,才想起这个女子是剧团的名角儿。

  ⑤在抄得工整的书稿中夹了张小纸签:

“我要嫁给你!

”她就真嫁给了他。

  ⑥我还是个小小姑娘时,发现妈妈爱父亲爱得像个小姑娘,胆怯,又有点拙劣。

她把两岁的我抱着,用一个舞台化的姿势,在房里踱步。

手势完全是戏剧中的,拍着我,荡气回肠地唱着舒伯特的《摇篮曲》,唱得我睡意顿时云消雾散。

我偷觑她已进入情绪的脸,眼神不在我身上,那时我还不明白她是在唱给父亲听。

她无时无刻地不从父亲那里邀来注重、认同。

她拿起小提琴开始拉“哆、咪”。

她将左手拇指扣进调色板,右手拈一枝笔,穿一件斑点了色彩的大褂,在一张空白帆布前走近走远。

要么,她大声朗读普希金,把泡在阅读中的父亲惊得全身一紧,抬头去找这个声音,然后在厌烦和压制厌烦的矛盾中,对她一笑。

  ⑦她拿这一笑,去维持后面的几天、几年,抑或半辈子的生活,维持那些没有钱也没有尊严的日子。

父亲的薪水没了。

妈妈早已不上舞台,身段粗壮得飞快,坐在一张小竹凳上,“吱呀”着它,一晚上在桌子上剖小鱼。

小鱼在父亲有薪水的时候是我家猫吃的。

她警告我们:

所有的鱼都没有我和哥哥的份,都要托人送给在乡下劳动改造一年没音信的父亲。

  ⑧几条小鱼被串起来吊在屋檐下晾,最终小鱼干缩成一片枯柳叶。

我和哥哥被哄得早早上床,她才来煎这些小鱼。

煎鱼的腥气涨在房子里,我和哥哥被折磨得没觉了,起身站在厨房门口。

  ⑨“小孩子大起来有得吃呢!

”她发现我们,难为情地红了脸,像个小姑娘偷递信物时被人捉了个准,“爸爸现在好瘦好瘦。

”好像在征得我们原谅一样,喃喃的说。

带信的人只说父亲黑瘦了些,她心里的丈夫便形同枯骨了。

  ⑩她一条小鱼也没请哥哥和我吃。

我们明白那种酥、脆,连骨头都可口。

然而我们只是嗅嗅、看看,咽下一泡又一泡的口水。

  ⑾父亲回来后只提过一回那些小鱼,说想不到这种猫食会好吃。

后来他没再提过小鱼的事。

看得出,妈妈很想再听他讲起它们。

她诱导他讲到吃,父亲却没再讲出一个关于小鱼的字。

几年中,成百上千条小鱼,使他仍然倜傥地存活下来。

妈妈围绕着父亲,以她略带老态的粗壮身段在父亲面前竭尽活泼。

这时,已长大的哥哥和我有些为这个还是小姑娘的母亲发窘。

她似乎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变化,也没意识到父亲的变化。

  ⑿又有许多出版社邀他写作了。

他又开始穿他的风衣、猎装、皮夹克,在某个大饭店占据一个房间。

他也有了个像妈妈一样爱他的女人,只是比妈妈当年还美丽。

  ⒀一天,哥哥收到爸爸从北京寄来的信。

他对我说:

“是写给咱俩的,他要和妈妈离婚。

”他让我和哥哥说服妈妈放弃他,成全他“真正的爱情”。

他说,他一天也没有真正爱过妈妈。

这点我们早就看出来了。

他只是在熬到我们大起来,好有写这封信的一天。

我们知道再无权请求他熬下去,而这个呕心沥血爱了大半辈子的妈妈呢?

  ⒁妈妈读完信,一点声音也没有地靠在沙发上。

好像她辛辛苦苦爱他这么久,终于能歇口气了。

她看看我们兄妹,看出我们决不会帮她死乞白赖地将父亲拖回来,她知道她是彻底孤立了。

“他怎么会吃好饭,住在那种大饭店里。

”几小时内,这是她唯一的话。

  ⒂这一夜,我们又听到了那只竹凳的“吱呀”声,听上去它要散架了。

第二天一早,几串被剖净的小鱼坠在了屋檐下。

初阳中,它们是纯银色。

  ⒃父亲从此没回家。

  ⒄一天妈妈对我说:

“我的探亲假到了。

”我问她去探谁。

我知道父亲尽一切努力在躲她。

“去探你爸呀。

”她瞪我一眼,像说:

这还用问?

 

  ⒅又是一屋子煎小鱼的气味。

我们都成年了,也都不再缺吃的,这气味一下子变得不那么好闻。

哥哥半夜跑到我房间,说“叫她别弄了!

现在谁还吃那玩意儿?

”我们却都忍不下心对她这么说,我还陪她上了“探亲”的路,提着那足有二十斤的小鱼。

  ⒆朦胧中听说父亲在杭州一个饭店写作。

我们在一家廉价旅馆下榻。

妈妈说就暂时凑合,等找到父亲……我心里作痛:

难道父亲会请你去住他那个大饭店吗?

  ⒇四月,杭州雨特稠。

头两天我们给憋在小旅馆里。

等找到父亲住的那个饭店,他已离开了杭州,无处追踪。

我对妈妈说:

冒雨游一遍西湖,就乘火车回家。

妈妈却说她一定要住满七天。

看着我困惑并有些气恼的脸,妈妈惧怕似的闪开眼睛,小姑娘认错般地嘟哝:

“邻居、朋友都以为我见到你爸了,和他在一起呆了七天。

”她想造一个幻想,让自己让所有的邻居、朋友都相信:

丈夫还是她的,起码眼下是的,她和他度过了这个一年一度仅有的七天探亲假,像所有分居两地的正常夫妻一样。

她不愿让自己和别人认识到,她半途折回,或者是被冷遇逐回的。

  (21)她如愿地在雨中的小旅馆住满七天。

除了到隔壁一家电影院一遍一遍看同一部电影,就是在对门的小饭馆吃一碗又一碗同样的馄饨,坚持过完了她臆想中与父亲相聚的七天。

  (22)等上了火车,我发现行李中少了那个装小鱼的竹篓。

我没有提醒妈妈,它该是个最痛的提醒。

抑或,她有意将它遗失在那个角落。

  (23)父亲再婚后很幸福。

妈妈见到我就问:

“会做菜吧?

”我当然明白她指谁。

我说:

“做得很好。

爸爸也戒烟了。

”她赶紧垂下头走开,不敢再听。

  (24)临回北京,我见她又把那竹凳搬到厨房。

竹凳也上了岁数,透着灵肉般的柔韧光色。

还有一堆小鱼。

我不阻止她,欣赏着她工匠般的操作。

她将一条小鱼铺平在案上,拇指的指甲一推,去了鳞,再以小刀一剜,去掉内脏。

她已架起老花眼镜来做这桩事了,竹凳叫疼一样的“吱呀”。

她说:

“再有场劳改就好了,你爸又被罚到乡下,低人九等,就没有女人要他了,只有我要他。

”她不敢抬头看我,怕我看见她眼里还是那片无救的天真,还是小姑娘那张因非分之想而绯红的脸。

  (25)我将一篓子烘熟的小鱼捎到爸爸那里。

正是高朋满座的时候,满桌是继母的国宴手艺。

我对爸爸使了个眼色,将他熟识的竹篓搁在一边。

他瞪了它一会儿,似乎也愁苦了一会儿,又去和一桌朋友嘻天哈地。

  (26)这天父亲醉倒,当着七八个客人的面,突然叫了几声母亲的名字。

客人都问,叫的是谁啊。

我自然吞声,继母善良美丽的眼里,全是理解……全是理解……  

(取材于严歌苓同名小说)

13.对文中加点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唐突:

冒犯,侵犯。

  B.云消雾散:

比喻事物消失得干干净净。

  C.涨在房子里:

“涨”读zhàng,充满,弥漫。

  D.呕心沥血:

形容费尽心思和精力。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⑥段,一个“紧”字表明母亲对爱的拙劣表达不仅让父亲非常恼怒而且厌烦不已。

  B.第(21)段,同样的雨天、同一部电影、同样的馄饨,暗示母亲为人循规蹈矩了无趣味。

  C.第(24)段,母亲盼望“再有场劳改就好了”,表明她对现在春风得意的父亲无比憎恶。

  D.第(26)段,父亲酒醉后叫母亲名字,说明父亲即使不爱母亲也对母亲心怀一丝愧意。

15.文中第⑦⒂(24)三段中,都描写了“竹凳”的“吱呀”声,请联系上下文,分别写出三处“吱呀”声的不同内涵。

(6分)

  

 

16.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题目“母亲与小鱼”的含意与作用。

(5分)

 

17.“爱情”是文学不变的主题。

文中母亲与父亲的爱情,能引发你什么样的思考?

请从《红楼梦》《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中任选一组人物(如贾宝玉和林黛玉、江姐和彭松涛……),结合相关情节,谈谈你对爱情的理解。

(8分)

 

第II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8.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祛除(qù)  猥亵(wěi)  龌龊(wò)   笑靥(yè)

B.列观(ɡuàn)  赝品(yàn)  装帧(zhēnɡ) 坍塌(tān)

C.岿然(kuī)  渑池(miǎn)  恪守(kè)  潜力(qián)

D.汤镬(huò)  虔诚(qián)  挟制(xiá)  谈吐(tǔ)

19.下列各项中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重(zhòng)负国  扶辇(niǎn)  临(lìn)数月   阏氏(yānzhī)

B.弋(yì)射   纺缴(zhuó)  驽(nǔ)怯    昆邪(húnyé)王

C.啮(niè)雪   牧羝(dī)  廪(lǐn)食    且鞮(jū dī)侯

D.熅(yūn)火   自分(fēn)  马畜(xù)    丈人行(xíng)

2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评价某些历史人物时,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对他们盖棺论定,还应该特别注意研究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变化轨迹。

B.这把吉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出国前存在我这里的,本来说存一年,结果朋友一直没回来,这吉他到现在巳经由我敝帚自珍了十年。

C.最美的是小镇的春天,草长莺飞,风声鹤唳,走进小镇就如同置身于世外桃源,来此旅游的人一定会被这里的美丽景色深深吸引。

D.这个剧院的大型话剧、歌剧等演出票价不菲,让许多有艺术爱好而又收入不高的普通人叹为观止,无法亲临现场享受艺术大餐。

2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心思想是针对文章的整体内容而言的,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B.虽然有国家资源作支撑,但面临重重困难,国有企业能取得现在这样的成绩,确实可说堪称不易。

C.大庆石化总公司的老少职工们同台竞赛,年轻职工积极踊跃,老年职工更是不让须眉。

D.通过捐款、创办公益基金的方式回馈社会,不是企业家的法定义务,可提倡而不宜强制。

2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史记》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其中“世家”用以记述帝王将相的事迹,如《陈涉世家》。

B.“二十四史”是指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通史,《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都属于“二十四史”。

C.班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孟坚,安陵人。

与其妹妹班昭共同完成《汉书》。

D.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两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叠。

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五、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个问题:

什么样的人叫不醒?

漫画家蔡志忠的回答是:

装睡的人叫不醒。

要求:

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高一语文月考答案

1.D2.C3.D

4.解析:

选C。

田:

名词作动词,种田。

5.解析:

选C。

乃:

副词,才。

A.动词,认为/连词,因为。

B.假设连词,即使/转折连词,虽然。

D.代词,这/代词,自己。

6.解析:

选B。

①③⑤不是直接原因,②④⑥是直接原因。

7.解析:

选C。

A项,错在“不听赵王向敌人进攻的命令”。

文中无此意。

B项,说“害怕匈奴”不妥。

D项,说李牧“迫不得已”不妥。

8.见译文。

9.(3分)B(“对部下颐指气使,十分严厉”有误,“颐指”在这里是形容谢安神情淡定,从容指挥的样子)

10.(3分)B

11.(5分)作者写“淝水之战”是为了借古讽今(1分)。

词中写东晋凭借长江天险的地理优势和任用有才能的将士谋划作战,最终以少胜多,成功击退了敌人的侵略(2分),借此劝谕南宋统治者要鼓足信心,因为南宋有同样的地理优势,也不乏抗金的人才,只要借鉴历史经验,坚决抗击金兵,就一定能以弱胜强,抵御外辱(2分)。

【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

如答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2.默写(略)

13.(2分)A(莽撞,冒失)

14.(3分)D(A“非常恼怒而且厌烦不已”理解有误;B“循规蹈矩了无趣味”理解有误;C“无比憎恶”理解有误)

15.(6分)(意思对即可)

  第⑦段写竹凳的“吱呀”声,暗示生活艰辛,表达了母亲对父亲甘心付出的爱;(2分)

  第⒂段写竹凳的“吱呀”声,意指父母婚姻的破裂,传达出母亲面对父亲的无情打击,内心无比痛苦,但爱依然没变;(2分)

  第(24)段中竹凳的“吱呀”声,暗示母亲年老体衰,力不从心,写出了母亲对父亲恒久的爱,矢志不渝,令人心疼。

(2分)

16.(5分)

  含意:

  “小鱼”本是猫食,却被母亲精心制作成酥脆可口的食物,送给父亲;“小鱼”是母亲热爱父亲的全部寄托,象征着母亲的爱的卑微、朴素。

(2分)

  作用:

  (说明标题与小说内容的关系1分,揭示小说的主题1分,说明标题本身的特点1分)

  答案示例:

  以“母亲与小鱼”为题,贯穿起小说的全部内容;(1分)暗示了小说的主题,引发读者对爱情的反思;(1分)标题含蓄蕴藉,耐读,令人回味。

(1分)

17.名著阅读(8分)

  【评分参考】对爱情有自己的判断和观点,2分;能结合原文分析,2分;能结合名著故事情节分析,4分。

18.解析:

选C。

A项,“祛”读“qū”,B项,“帧”读“zhēn”,D项,“挟”读“xié”

19.选D。

自分(fèn)、马畜(chù)、丈人行(háng)

20.A【试题解析】A项,“盖棺论定”的意为“盖上棺材盖,才能下结论。

人死后对其一生作出评价”。

前面说的是“历史人物”,符合语境。

B项,“敝帚自珍”意为“敝,破的、坏的;珍,爱惜。

把自己家里的破扫帚当成宝贝。

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

句中的吉他是朋友多,不是自己的宝贝,用错对象了。

C项,“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