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水生被子植物对水生环境的适应.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40651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06.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案例水生被子植物对水生环境的适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案例水生被子植物对水生环境的适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案例水生被子植物对水生环境的适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案例水生被子植物对水生环境的适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案例水生被子植物对水生环境的适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案例水生被子植物对水生环境的适应.docx

《案例水生被子植物对水生环境的适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案例水生被子植物对水生环境的适应.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案例水生被子植物对水生环境的适应.docx

案例水生被子植物对水生环境的适应

[案例十六]探究:

《水生被子植物对水生环境的适应》

王树云

“水生被子植物对水生环境的适应”探究实验评价表

评价内容

评价说明

自评

组评

是否了解水生被子植物的背景知识(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等),形成对知识的扩展和延伸。

(10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是否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和重要的生命活动原理,能否说出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10分)

能否从周围的环境中,选择一两种水生被子植物进行观察,思考有那些特点与水生生活适应,然后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10分)

培养学生调查研究、观察、发现问题、做出假设的能力。

利用身边材料设计探究方案(15分):

实验目的是否明确,目标是否具体(5分)。

有无设计对比实验,变量的设定是否合理?

(5分)选用的实验材料和仪器是否恰当、简单易得(5分)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能否按实验步骤操作,仪器的使用是否熟练,操作是否规范?

观察是否仔细?

记录是否详实?

(15分)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整理实验记录,小组成员讨论,能否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呼吸作用原理等基础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得出实验结论。

(10分)

培养学生收集和分析数据、归纳、与人合作、表达和交流等能力。

探究过程可以以文字或图、表等形式表达(10分)

当实验结论与假设或“权威”观点不相符合时,能否如实地记录和反应实验结果提出自己观点(10分)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能否联系实际,关注水生被子植物与环境保护关系的问题(10分)

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A:

90分以上,你非常棒!

B:

;80分以上,你有较强的探究能力,继续努力;C:

60-79分。

有一定的探究能力,相信你下次会做得更好;D:

60分以下。

别灰心,找一找原因,下次努力,你一定行!

学生探究实验记录表

班级八年级

(1)班组别第3组组长邓霏

探究准备工作

 

荷的茎为地下茎,具有明显的节于节间,横生于淤泥之中,并分枝蔓延。

生长前期地下茎节间白嫩细长,称为"走茎"或"莲鞭",生长后期主茎及分枝顶端数节入泥深处,节间明显肥大,形成藕。

藕呈白、黄白、黄褐等色,有背腹面之分,

荷叶呈质状圆形,全缘波状,幼时两侧内卷成梭形叶面黄绿色至深绿色,具蜡质白粉。

荷叶是进行气体交换和光合作用制造养分的器官。

藕的主藕一般3-5节,也有7-8节,先端一节称为藕头,中间几节称为主藕,尾端一节称为藕梢。

主藕的侧芽可长子藕,子藕的侧芽还可膨大成为孙藕。

在折断时有许多丝状物相连,这是带状螺旋导管及管胞的次生壁抽长而成的,这些并行排列由带状旋体构成的组织,在叶柄和花柄上也有,但在藕及莲鞭上最长,相边不断,故称“藕断丝连”。

观察

思考

荷叶的茎看起来很坚硬、结实,而旁边的睡莲的茎却很柔软,为什么呢?

“可能与它们的茎的结构有关”它们茎的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呢?

叶柄上面果然有刺,叶柄中间是空心的,象莲藕的横截面一样。

 

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

荷叶的结构与水下生活的莲藕有关系吗?

作出假设

莲藕是靠荷叶帮助呼吸,以适应水下生活。

 

 

材料:

莲藕、荷叶、解剖刀、放大镜、显微镜、盖玻片、载玻片、腊、水槽等

步骤:

1、用放大镜观察荷叶叶柄与莲藕的横切面,记录观察结果。

2、做荷叶叶柄与莲藕的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观察,记录观察结果。

3、对比实验:

取两根带叶柄的莲藕A、B,A用蜡封住叶柄和莲藕的两端,B未封口的莲藕,放到水槽中进行观察,每天记录。

结果

结论

切开A、B两段莲藕,观察他们的横切面:

莲藕A横切面呈暗黄色,闻起来有腐臭味;莲藕B横切面呈乳白色,闻起来有莲藕的清香味。

莲藕的茎中有许多通气道,与根、叶、花相连,形成一个具有直通大气的通道通气系统,。

空气中的氧从气孔进入叶片,再沿着叶柄那四通八达的通气组织向地下根部扩散,以保证水中各部分器官的正常呼吸和代谢的需要。

所以莲藕生长在水里不会腐烂,它的这种通气系统属于开放型。

课后反思

收获

思考

用什么方法可以提高莲藕的产量?

 

研究课题:

为什么莲藕生长在水里不会腐烂?

探究准备工作

 

背景

知识

荷属睡莲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种植在浅水塘中。

其茎生于淤泥中,变态为根状茎,即是藕,也称莲藕。

藕横长在泥中,靠基茎节上的须状根吸取养分。

由于藕肉质肥厚,脆嫩微甜,含有大量的淀粉,营养丰富,所以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喜爱的食品。

荷叶的表面附着着无数个微米级的蜡质乳突结构。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这些乳突时,可以看到在每个微米级乳突的表面又附着着许许多多与其结构相似的纳米级颗粒,科学家将其称为荷叶的微米-纳米双重结构。

正是具有这些微小的双重结构,使荷叶表面与水珠儿或尘埃的接触面积非常有限,因此便产生了水珠在叶面上滚动并能带走灰尘的现象。

而且水不留在荷叶表面。

藕丝不仅存在于藕内,在荷梗、莲蓬中都有,不过更纤细罢了。

这种细丝看上去是一根,如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会发现其实是由3~8根更细的丝组成,宛如一条棉纱是由无数棉纤维组成一样。

观察

思考

莲藕和马铃薯都是长在泥里,不同的是一个是水生,一个是陆生,为什么莲藕可以生长在水中?

马铃薯是不是也能生活在水里呢?

 

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

为什么莲藕可以生长在水里?

作出假设

莲藕生长在水里不会腐烂与其内部特殊结构有关

 

实验设计

材料:

莲藕、马铃薯、解剖刀、放大镜、显微镜、盖玻片、载玻片

步骤:

1、取一莲藕,将其横切,观察横切面的形状并拓印。

2、取一马铃薯,将其横切,观察横切面的形状。

3、将莲藕和分别做成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其结构,并将结构画出来,

4、对比莲藕和马铃薯的横截面结构有何不同。

结果

结论

莲藕的通气组织发达,横截面看到上有许多小孔,纵切看到有许多通道,这些通道可以从外界获得充足的氧气并输送氧气,植物的呼吸不受影响,植株得以正常生活。

正是由于这些特点莲藕可以长期生活在水中不会腐烂而死亡。

而马铃薯贮藏组织发达,贮藏有大量的淀粉,横截面是实心的,没有运输气体的通气结构,如果放在水中,组织细胞得不到足够的氧气供应,时间一久便出现组织器官腐烂所以它不适合生长在水里。

课后反思

收获

思考

学会用拓印的方法来“画图”,了解到许多莲藕和马铃薯的知识。

思考:

可否将两种植物进行嫁接?

生物探究实验记录表

班级八年级

(1)班组别第6组组长:

郑旺佳

研究课题:

为什么莲藕可以生长在水里?

学生探究实验记录表

班级:

(1)班组别:

第四组组长:

庞世强

研究课题:

为什么凤眼莲能漂浮在水面上?

探究准备工作

 

背景

知识

凤眼莲是一般最为常见的水生植物,浮水性,雨久花科;叶柄海棉质,有膨大浮囊,叶由根生,厚而有光泽。

茎短,匍匐枝生新株;叶莲座状簇生,叶宽卵形,圆形;总状花序直立,花淡蓝色。

生长于静水池塘、湖泊中,植株挺出水面。

原产美洲,长江以南诸省已广为种植。

花大而美,亦可栽培供观赏。

观察

思考

一些地方的凤眼莲叶柄比较短,叶子也较小,叶柄的下端特别肥大,象个小气球;而别的地方布袋莲叶柄较细长,叶子也比较大,为什么呢?

 

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

凤眼莲叶柄膨大成气囊,对其水生生活有何作用?

作出假设

叶柄膨大成气囊,有助于叶漂浮水面和进行呼吸。

材料:

凤眼莲、解剖刀、放大镜、显微镜、盖玻片、载玻片、大水盆

步骤:

1.分别观察两株不同环境(a:

生长在池塘中央,b生长在岸边)的凤眼莲的外观,再用解剖刀切开它们的叶柄,比较两株的结构有何差异。

2.做成临时装片进行观察

3、把两株凤眼莲都放到一个大水盆中,观察其漂浮的情况

结果

结论

结果:

A能飘浮在水面上,B不能飘浮在水面上

叶柄膨大成气囊,有助于叶漂浮水面和进行呼吸

课后反思

收获

思考

凤眼莲富含蛋白质,是很好的青饲料。

它还能迅速吸收金属元素,用来处理废水,净化环境。

由于其资源丰富,生长迅速,收获容易,所以用它来造纸可以减少木材的消耗。

将其切割,发酵,进入沼气池还是一种十分清洁的能源。

凤眼莲繁殖迅速。

在营养丰富的温水中,8~10天种群成倍增长,以至堵塞河道、水面,并造成其它生活在水中的的生物不能存活。

滇池就是由于凤眼莲的过度繁殖而覆盖,后来人们不得投入资金利用机械的、化学的等手段进行治理,才使得情况得以改善。

这件事情告送我们盲目引进物种势必带来不良后果。

学生探究实验记录表

班级八

(1)班组别第5组组长:

李志恺

研究课题:

金鱼藻为什么能生活在水中?

探究准备工作

 

背景

知识

金鱼藻

产于水塘或浅水沟中。

沉水草本;茎纤细,分枝;叶轮生,劈裂为多数裂片,裂片2叉状;花小,单性同珠,腋生,无柄;花被裂片6-12;雄蕊8-18;雌蕊1;子房1室,有胚珠1颗,柱头侧生;果为一坚果,平滑或有小疣体,先端有长刺状宿存的花柱

习性:

野生于湖泊、池塘的静水中或水沟、河流、温泉等流水处,分布广,适应性强。

广布于世界热带、温带静水中。

我国已知有四种。

    繁殖及栽培:

繁殖能力很强,不仅能从根部分株繁殖,在其茎部掐下任何一段,植于缸中也能生长,还会重新生根。

不需多加管理。

    园林用途:

可净化和美化水体。

也可作观赏鱼类的缸内装饰水草,还可作绿肥和家禽饲料

观察

思考

金鱼藻整个植株都生长在水中,叶子裂成丝条,嫩而薄,在阳光下不断有气泡冒出,它的叶子为什么是裂成丝条,它在水下如何呼吸?

 

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

金鱼藻的叶子的形态结构与其水中生活有何关系?

作出假设

金鱼藻的叶子的形态结构特点使它适于在水中生活。

 

实验设计

材料:

金鱼藻、迎春花、放大镜、显微镜、盖玻片、载玻片、水槽等。

步骤:

1、将金鱼藻叶子做成临时装片进行观察

2、取一陆生植物(迎春花)的叶子做成临时装片进行观察

3、将以上两种植物的茎、叶的结构进行对比

4、将以上两种放入统一水槽中,进行观察

结果

结论

金鱼藻叶子内部通光结构发达,机械组织退化。

叶子为成丝裂状,这样就增加了光的照射面,增强了光合作用的强度。

在金鱼藻的茎、叶上有好多空洞,洞里有空气,金鱼藻可以从中获得氧气,进行呼吸。

它的茎叶内都有贮藏空气的通气道,其体内既可贮存自身呼吸所释放的二氧化碳,以供光合时之需,同时又能将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贮存起来满足自身的呼吸作用。

课后反思

收获

思考

如何改良金鱼藻,提高鱼的抗病能力?

 

“水生被子植物对水生环境的适应”探究实验评价案例

“水生被子植物对水生环境的适应”是生物八年级(下)第二十二章第一节的“丰富多采的植物物世界”第三项活动,它与前两个观察活动不同,是一项探究性较强的活动,是本节的难点内容。

本活动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的应用,并尝试把探究实验推向课堂以外。

初中生物学科探究性学习能力应包括:

自主学习能力、自主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包括观察、发现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调查研究、动手实验、收集和分析数据、归纳、与人合作、表达和交流等能力。

在该探究中,我也是围绕着这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一、“指导+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的发展

在对学生探究实验的评价中,许多教师往往侧重实际操作过程的评价,而忽视对探究前的准备工作的指导和评价,这洋的评价体系是不完整的。

完整评价还应包括实验前准备工作的评价。

在课前对学生的调查中,我发现,学生对水生植物的了解很少,一下子很难找到探究的方向。

为此我布置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去新华书店、图书馆、阅览室,或到互联网上寻找有关水生植物的生长环境、种类、形态结构等方面,资料。

对有价值的图片进行复印,对有意义的资料进行摘录、或下载。

然后将整理的资料进行“资源共享”。

于是有的小组采用演讲的形式,有的小组采用手抄报的形式,有的采用多媒体的形式……对学生的“作品”,我给予充分的肯定,并由学生们自己评选出他们的最佳“作品”。

(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评价和交流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有助于情感交流和探究过程中创造性的发现)通过些活动,大家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探究兴趣,不少学生找到了探究的方向,并为下一阶段的探究做了准备,正所谓:

磨刀不误砍才柴工。

 

二、科学研究能力的评价

1、、走进大自然,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观察中乐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观察”作为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观察是发现问题基础,许多问题往往是通过观查得到的。

(观察活动应重点评价学生能否采用正确的观察方法如观察的顺序、比较观察的方法,能否客观如实的表述观察结果?

)为了增加学生对水生植物的感性认识,我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带领学生到郊外进行实地观察。

学生们的观察地点

我们找到一个长满了荷花和各种植物的池塘,“这是布袋莲,也叫凤眼莲,属于浮水性的水生植物”有了前期的准备工作,一组学生得意地叫到;我点点头,向他们投以赞许的目光:

“仔细观查它们的形态和生长姿势,和别的水生植物有什么不同”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开始认真地观察:

“它们能漂浮在水面上,为什么?

叶柄的下端特别肥大,象个小气球;一些地方的布袋莲叶柄比较短,叶子也较小,而别的地方布袋莲叶柄较细长,叶子也比较大,为什么呢?

”-------问题来了。

我认真地听他们的汇报并表扬他们观察的非常仔细,建议他们分别采样,拿回学校,慢慢研究。

(细心观察加上适时的指导,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我发现有一组学生正围着荷叶指指点点,我悄悄地走过去,不打扰他们,想听听他们在议论些什么(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这些荷叶的茎看起来很坚硬、结实,而旁边的睡莲的茎却很柔软,为什么呢?

“我想,这可能与它们的茎的结构有关”“那它们茎的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呢?

”“弄上来看看!

”于是学生们选了一根靠近池边的较老的叶子,说这样对莲藕的影响较小一些。

“小心,叶柄上面有刺!

”一位细心的女孩子叫道。

一位男生花了很大的劲才拔上来。

“叶柄上面果然有刺!

”一位学生摸着叶柄上的刺说,“还很硬。

”“老师,这些刺有什么用吗?

”“你们认为呢?

”我并不急着回答他们的问题。

“快来看,叶柄中间是空心的。

”“象莲藕一样!

”“哎,还在冒气泡呢!

太神奇了!

”学生为自己的发现兴奋得大叫。

“你们真了不起,居然

学生在池塘边观察研究

能发现这个秘密!

我也是第一次看到呢!

”学生们得到老师的表扬都非常高兴,“那我们就围绕着它的结构展开研究吧!

”,他们一下子就找到了研究的问题(老师要放下“架子”,以合作者的身份,融入到学生当中,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探究的能力):

荷叶的叶柄为什么会有刺?

叶柄中间为什么是是空心的?

为什么会冒气泡?

它的这些结构与水生生活有关系吗?

问题自然而然就出来了------正所谓“水到渠成”。

以下是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后,围绕本探究实验提出问题:

什么莲藕生长在水里不会腐烂?

为什么荷叶的叶柄是中空的?

为什么不同水域的植物的叶子形态不同?

金鱼藻为什么能生活在水中?

为什么布袋莲能漂浮在水面上?

……

2、积极引导,大胆鼓励学生做出假设

带着在观察中发现的问题回到教室,在轻松自由氛围中,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对产生上述结果的原因进行推测,再引导学生根据这些推测整理成假设。

例如在讨论“为什么莲藕生长在水里不会腐烂?

”的问题时,鼓励他们大胆设想,于是,学生们纷纷说出自己的假设:

生:

“莲藕可以象鱼一样,直接在水下呼吸。

”师:

“你的想法很新颖,还有吗?

”生:

“莲藕是是通过一些特殊的结构与大气相通来进行呼吸。

”我微笑点头,“还有吗?

”“莲藕里面有防腐剂!

”“有意思!

那你们设计一个试验来年验证一下!

”(宽松活跃的民主氛围,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自由活跃的思维,这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非常重要。

作为教师,千万不要任意扼杀孩子的灵感,而是要加以保护,因势利导)。

3、对学生探究实验设计及实施的评价

(1)根据假设,让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设计实验。

探究实验设计的重点之一就是对照实验的设计,根据课本的提示,许多学生多寻用了某一种陆生植物了作为对照:

如用马铃薯与莲藕对比(同属于地下茎中的根状茎(藕)、块茎对照组

马铃薯莲藕

但也有些学生另辟蹊径,例如有些学生再观察中发现当凤眼莲生长在水位较深池塘中央时,它的身体会变得比较短小,叶柄的浮囊也很明显。

而生长在水位较的或是在岸边的时候,它就把茎抽得又细又长,叶柄的浮囊也变得不明显。

生长在池塘中央的凤眼莲生长在岸边的凤眼莲

于是他们想到用这两种不同环境中的布袋莲进行对照,我表扬他们观察仔细,善于思考。

又如有一组学生为了探究莲藕中空是否与呼吸有关,他们设计用一根莲藕,两头用腊封好,再与未封的另一根进行性对照。

用腊封好的莲藕

我鼓励他们试一试。

(学生在设计的时候都注意考虑到了对照实验,尽管有的不太“标准”,老师也不要急着“更正”,而是要因势利导,帮助他们不断改进和完善实验)。

(2)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实验记录和结果的表述

在实验中,许多小组采用画图与文字说明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记录和表述。

也有些组的学生的记录方式别具一格:

第三组的学生探究的题目是:

布袋莲为何能漂浮在水面上?

他们用解剖刀切开布袋莲来观察它的浮囊时,发现它的内部结构好象一块海绵,于是一位学生建议用它醮上墨水,然后在纸上“盖印”,他这一“突发奇想”得到了组员的积极响应,于是布袋莲浮囊的横切面的结构就被清晰地印在了纸上,看到这张印盖满布袋莲“印章”的美丽画面,我不禁被孩子们的“创意”感动:

“你们不仅是‘杰出’的生物学家,还是‘天才’的艺术家。

学生的作品

其他组的学生也得到启示,兴致很高,把荷叶叶柄也印在了纸上。

(要善待孩子们的“异想天开”,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是开启成功大门的钥匙)

三、注重过程评价,不以“成败’论英雄

学生们的“探究活动”重的是过程,其目的是要让他们经历知识被发现的过程,体验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并实验-----得出结论----交流表达的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让他们能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学生能真正的参与,学生的“探究学习”就无所谓“失败”。

即使探究活动没有得到我们预期的正确结论,但学生却经历了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得到的是比知识更可贵的求知的欲望、合作的胆略、交流的技巧……即使他们得到的结论是偏谬的,但失败的教训同样是他们一种珍贵的收获。

作为教师,要善于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让每一位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