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史地答题技巧.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40158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政史地答题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三政史地答题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三政史地答题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三政史地答题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三政史地答题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政史地答题技巧.docx

《高三政史地答题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政史地答题技巧.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政史地答题技巧.docx

高三政史地答题技巧

高考政治题型解题技巧共同要求与不要做法

  

解所有的题(客观与主观题)都应遵循的审题思路和原则:

细心、审慎。

 1.看设问,一次性将所有的问题看完(主观题需要把几个问题综合起来考虑)。

注意限制性提问:

“政治或经济常识”,“民主制度、国际社会、政党知识、宏观调控等”

2.抓材料中关键词:

审好叙述语,概括主旨,即“主体做了些什么”

如:

主语---人大、市委、政协、联合国、东盟;房价、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企业、人均GDP等叙述语的内容---

3.领悟出题者的意图——考什么原理

4.想二个政治术语即:

书本术语和时政术语(准确、完整地想)

5.扣住题目的材料思考:

引用材料后说明材料体现了哪一原理。

一、选择题的答题要求和技巧

在我们广东单独命题的高考测试卷中,政治学科的选择题为76分,占卷面总分的一半多。

从选择题所占卷面总分的比重可以看出,考生在政治考试中选择题解答的好坏,直接影响考生政治科目考试成绩的高低。

复习中若一味把侧重点放在如何答好非选择题上,却对选择题不予关注,只会导致顾此失彼。

因此,研究和探讨综合考试中选择题的解题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现将总结出的一些解题方法介绍如下:

  1.解题的基本要求

  ①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是做好选择题的基本前提。

因此,在平时的复习中必须力求全面、准确地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知识要点。

  ②仔细阅读与分析题干,明确题干的要求和规定是进行选择的出发点。

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必须养成认真分析题干的习惯,反复阅读题干材料,吃透题干精神。

  ③坚持“以干求肢”的解题原则。

即以题干的规定性为准绳,逐一分析题肢,选出最能与之“挂钩”的选项,排除与题干的规定性相悖的、脱钩的错误选项或同义反复的选项,才能做到准确无误的选择。

  2.解题的基本方法

  解答政治选择题应遵循先审题干、后审题肢。

肢干相连、以干求肢的原则。

要贯彻这一原则,在解题时必须做到“四审”和“四排”。

  一审题型。

  首先,要确定题型,是单项选择题,组合式选择题,还是多项选择题。

特别要注意政治科不定项选择题的题型已经改为多项选择题,难度已有所降低,但还有部分考生可能还不清楚,以致于把多项选择题当成不定项选择题来做,结果导致失误。

因此,选择题的题型要求不同,取舍就各异。

  其次,要确定好思维方向。

明确哪些是正向选择题,哪些是逆向选择题。

逆向选择题要求考生选择错误的选项,正确的选项不能入选。

  二审题干的规定性。

  审题干就是要弄清题意,明确题干的规定性,这是做好选择题的关键。

如何确定题干的规定性呢?

可从如下两方面入手。

  首先,要明确题意。

从这几年高考试题看,绝大部分选择题的题干都以材料的形式出现,这一段材料主要讲什么意思,必须读懂、弄通。

同时,要明确材料后面的要求,规定我们解决哪些问题。

从2006年高考试题来看,主要用“表明”、“说明”、“启示”、“体现”、“原因”等五种规定性来限定答题的思路。

  其次,要着重弄清题干在时空、内容、逻辑三方面的规定性,以便确定题干规定性的知识范围。

如时空范围的规定性是“现阶段”,还是“历史上”;是“社会主义民主”,还是“资本主义民主”。

又如内容范围的规定性是“经济常识”,还是“政治常识”或“哲学常识”;是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知识”内容,还是有关“国家制度方面的知识”内容。

再如逻辑方面的规定性是以果寻因,还是以因求果;是找区别点,还是要找共同点等。

  三审题肢。

  遵循以干求肢的原则。

大家在审题肢时要注意确定四种不同的题肢:

第一、确定哪些是正确的题肢,即符合题干规定性要求的题肢。

第二、确定哪些是错误题肢,即存在明显知识性错误的题肢。

第三、确定哪些是干扰性题肢,即题肢本身的知识内容正确,但与题干规定性的要求不符。

第四、确定哪些是一级引申题肢,哪些是二级引申或多级引申题肢。

做到正确题肢或一级引申题肢入选,错误题肢、干扰题肢、二级引申或多级引申题肢不选。

  四审题干与题肢之间的关系。

  从语文基础知识的角度来看,题干与题肢之间的知识结构是陈述句结构,题干是主谓结构,题肢则是宾语。

这一结构形式就决定了在解选择题时,只能做到以干求肢。

通过分析寻找题干与题肢之间的最佳联系,即题肢与题干规定性的一致性。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肢干相连,上下结构相通。

  第一、排错项。

题肢的观点本身错误或包含着部分错误的要排除,但逆向选择题除外。

  第二、排重项。

题肢的观点不在于说明题干的规定性,而是对题干规定性的变相重复。

这就要求我们对干、肢进行反复的比较,找出两者的相同相异点,如果题肢的观点与题干规定性的要求是变相重复的,应排除。

第三、排异项。

题肢的观点虽然正确,但与题干的规定性无关,这样的选项应排除。

第四排、大于或小于项。

题肢的知识内容大于或小于题干规定性的要求,这样的选项也应排除。

  为进一步说明以上解题原则,下面以实例说明:

     我国现阶段的政体是由什么决定的,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由我国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性质      B由我国的宗教制度

     C由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由我国的民主制度   E国体

  四审的结果是:

  第一、本题是单项选择题,是正向选择题,是内涵型选择题。

  第二、题干的规定性中“政体是由什么决定的”是关键词;“我国现阶段”是限定词,规定了时空范围,内容是政治常识。

  第三、A项正确,应入选。

B项是错误选项,应排除。

C项与题干的规定性重复,应排除。

D项本身的知识内容正确,但与题干规定性的要求不一致,应排除。

E项的观点大于题干规定性的要求,应排除。

由此可见,在解答此题时通过“四排”,即排B项叫排错,排C项叫排重,排D项叫排异,E项叫排大的解题方法,将各种与题干规定性要求无关的选项排除后,正确选项也就自然产生了。

当然,并不是在所有的选择题中都同时存在以上四种干扰或错误选项,有的可能只有一项,有的可能有二项或者三项,有的可能一项也没有,四个选项都正确。

因此,同学们在解选择题时一定要根据各题的具体要求,从各题的客观实际出发,才能达到应有的解题效果。

 

     二、简答题命题的特点和对策

近几年的高考政治简答题大多采用设置情景材料,联系重大时政和热点问题来设置题目,注重知识和能力的考查。

下面谈谈简答题的主要类型、特点及解题的策略:

1、直问式。

此类试题以对课本的基础知识的理解为命题内容,提问直接,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记忆力。

如:

2007年惠州模拟题40题:

上述材料反映了法国是怎样的政权组织形式?

这一政体的特点是什么?

回答时直接列出课本的知识点即可。

2、归纳式。

试题设问一般是“材料体现了……”“材料说明了……”“怎样做到……”“如何体现……”,回答时采用归纳法,从特殊到一般。

如:

97年38题:

该地区在脱贫过程中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回答时先从所给材料中归纳出“论点”,然后再从所给材料中找出“论据”。

3、演绎式。

试题设问使用“体现哪些……”,如:

2000年高考题34题:

云南省制定发展战略的思路主要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试题的材料有多层意思,必须分析材料包含哪几层意思,然后用演绎法,分析材料如何体现这些观点。

4、认识式。

试题的设问一般是“结合……知识,谈谈你……的看法”“如何认识……”,97年高考政治第35题:

应如何认识这种经济现象?

2001年35题:

如何正确认识这一经济现象?

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回答时从“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产生的原因);“怎么样”(结果、意义、作用、建议等);“怎么办”(对策、措施、方法、建议等)几个角度全面地回答。

5、比较式。

试题所给的材料是两种不同的观点和做法,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判断是非的能力。

如2004年江苏卷34题:

针对这一错误观点,请你简述正常的宗教活动与封建迷信的区别?

回答时要求学生应用课本知识对不同的观点加以比较分析。

三、辨析题题型特点与解题思路

所谓辨析题,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试题给予的观点、材料、情景等现象进行辨别分析,并作出科学评价的一种试题。

解答辨析题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应当根据试题的特点和具体内容作辩证的、历史的和具体的分析。

(一)辨析题解题总体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审题要细致:

一审背景材料,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把握材料的中心思想以及与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审题目,明确题目类型,找出辨析点,寻求事与理的结合点,确定答题的切入点。

2.步骤要清晰:

一是明确辨析点,一点一点地辨,一层一层地分析。

二是解答必然点,针对结论必然正确或错误的观点,说明其正确或错误的理论依据。

三是展开讨论点,对每一个辨析点中合理因素和错误成分展开充分的分析论证。

四是补充遗漏点,有针对性地补充其所需要的条件。

3.环节要完整:

一是解释概念与特定词语。

二是肯定合理成分并说明理由。

三是否定错误成分并说明理由。

四是小结,扼要概括上述分析并作出判断。

对于错误观点,要指出其实质和危害以及正确的说法是什么。

(二)高考辨析题可分为:

“片面型”“条件型”和“材料型”。

常见的是“片面型”和“材料型”。

1.片面型辨析题

题型特点:

某一观点既有正确的一面,但往往又有不全面之处,甚至错误之处,或太绝对化。

解题思路:

(1)指出题中观点的合理之处并说明理由。

(2)指出其中片面或错误之处并说明理由。

(3)阐述正确的观点或做法。

   (4)补全题中观点的不足之处。

2.条件型辨析题

题型特点:

辨题观点不能笼统地说对或错,必须放在“一定的条件”下去具体思考。

解题思路:

(1)讲明辨题观点在什么条件下是对的。

(2)在什么条件下又是错的。

分析时,必须讲清“条件”。

3.材料型辨析题

题型特点:

试题由“背景材料”和“辨题”两部分组成,“材料”为“辨题”的提出提供“背景”或作好铺垫,其答题的规定性都隐含在背景材料中。

此类题型在近几年高考中较为常见。

解题思路:

(1)把握材料的中心点。

(2)寻求事与理的结合点。

(3)组织答案时尽量运用背景材料进行相关分析。

四、论述题型特点与解题思路

题型一:

事例材料型论述题

题型特点:

事例材料型论述题针对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热点问题,或与中学生密切相关的热门话题,以带有思想倾向性的观点、道理等为论述对象,以相关背景材料为载体,考查考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能力要求较高的题型。

这类试题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文字较长,阅读量大;二是材料内容广,信息容量大;三是设问意向含蓄,角度灵活多变;四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

应对策略:

首先是阅读问题,明确要求。

材料类试题有一个也有多个,或明确或隐蔽。

也有问题中套问题。

但不管怎样,问题都是针对材料提出来的,它包含了对材料的理解。

可以说,问题是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反映材料内容,体现命题者的意图。

因而明确问题往往是解答问题的良好开端。

面对试题,我们首先要认真阅读、分析问题,并借助材料和已有知识搞清楚问题到底问的是什么,并借助问题的启发,把握阅读材料的方向。

其次是推敲材料,把握“有效信息”。

离开了对材料的理解,就谈不上理解题意。

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材料加以推敲,以便把握材料的真实内涵。

其一是时间。

任何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的产生、发展都有一个前后相继的过程,而时间则是事物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标志。

注意时间就能把材料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加以考查。

其二是人物或材料的出处。

不同的人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待问题,因而把握人物的阶级属性,有利于考生通过材料的表面意义分析出其真实含义。

其三是总结性语句,在材料较多的情况下,材料中往往会有总结语句。

点明材料中心,就表格类材料而言,其表格上的标题往往点明表格所反映内容的中心。

其四是材料中出现的概念、名称。

它揭示了材料与教材的关系。

通过上述四方面的推敲并借助从问题中得到的启示,一般能把握材料的中心论点、真实含义,从而明确题意。

     再次是“书”题结合,确立论点论据。

 材料类试题的特点之一就是“题目在书外”,但解决问题需借助书本知识,也就是说,对试题的分析,离不开书本知识。

只有将试题中的“信息点”同书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进一步明确题意,确立论据。

与书本知识的对比交流可以在阅读问题以把握设问方向、明确答题范围时进行,也可以在分析、把握材料内涵时进行。

在明确题意后更需要应用书本知识加深对试题的理解并组织答案。

题型二:

引文材料型论述题

    题型特点:

引文材料分析题针对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大热点,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会议内容,国家和部门的相关法律、法规,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以及其他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为情景材料,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相关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和评价事物的能力,是近几年高考中经常考查的一种问题。

 应对策略:

1、审引文。

(1)分析引文材料共有几层,读懂每层大意。

有些题提供的引文没有明显标出段落或层次,考生必须自己分出层次。

    

(2)从每层引文中概括出其中隐含的观点。

这是以后组织答案,选择合适的有关理论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论述的客观依据。

这是“审引文”中最重要的一环。

    (3)把握每层引文意思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概括出全部引文的总的意思。

 2、审问题。

(1)弄清楚问题所要求运用的理论知识的范围。

(2)把引文和审问题结合起来弄清问题的中心要求。

(3)弄清问题中的特殊要求。

3、认真解题,抓好三个环节:

确定论点,确定论据,合理论证。

题型三:

图表式论述题

    题型特点:

图表式论述题是近几年高考中选用较为稳定的一种题型。

该题型一般由图表名称、图表中列出的项目和数据以及图表下面的说明性文字(表注)等部分构成。

该题的设问一般是“是什么”(即图表分别或共同反映了什么现象,图表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即回答必要性、定义、作用及危害)、“怎么办”(即途径、办法等)。

 应对策略:

1、审读图表材料,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

首先,认真审读图表标题,让考生把握住主题;其次,认真审读图表内的项目文字和数字,将每个图表中的各个栏目之间进行横、纵向比较,一般都是通过比较找出差异;再次,审读图表下面的“注”,这是为审题和答题补充的有效信息,也提供了答题的思路。

2、审读设问。

设问一般包括: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及哲学依据,因此认真审设问,明确设问指向。

3、合理组织答案。

首先,在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基础上能够调动和运用知识,这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其次,合理运用知识阐述事物现象、本质、规律等并正确作答;最后,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

 

如何提高高考政治主观题得分率

 

    政治主观试题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然而在我们的教学和考试中学生最怕,失分最多的依然是主观题。

因此从教学与备考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学生政治主观题答题规范性和有效性从而提高得分率就成为摆在我们广大师生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下面我要讲的就是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研究和做法。

一、主观题失分的主要表现

1、审题不清,答错答题的范围,即答非所问。

例如,题目要求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来回答,有些学生却用政治常识甚至哲学常识的知识来回答;题目要求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来回答,有些学生却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来回答。

2、张冠李戴,答案前后不对应。

这在哲学试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例如,前面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后面却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与其相对应;前面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后面却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与其相对应等等。

3、盲目调用知识,没有使用政治学科专业术语答题,而是使用文学化、生活化的语言答题。

例如,有些学生在回答通货膨胀时不是说国家发行的纸币量多了,而是说国家把钱发多了;物质决定意识说成物质决定想法;国家职能说成国家做事等。

4、使用专业术语不规范,导致文字表达不准确,甚至表述错误。

例如,人民民主专政写成人民民主专制;矛盾的斗争性说成是矛盾的战斗性;经济效益的提高写成利润的提高等等。

5、思维混乱,文字叙述缺乏完整性、条理性和简洁性,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准”的现象。

二、主观题失分的原因

1、直接原因。

答题技巧和文字表达能力方面的缺陷。

2、根本原因。

知识结构的欠缺。

三、规范化答题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

审设问

1、明确知识范围:

   知识类别:

经济学、哲学、政治学

   知识形态:

微观、中观、宏观

2、明确问题指向:

   单一型: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复合型:

谈认识、作分析

3、明确设问主体:

   经济学:

政府、企业、个人等

   政治学:

国家、政党、公民等

第二步:

审材料

1、 读材料时既要把握材料中的显性信息,又要把握材料中的隐性信息。

2、 回归教材,试题虽然千变万化,但都离不开用教材的内容来解答。

读题时,必须判明答题要用到教材中的哪几课、哪几节、哪几框的内容。

这样就缩小了思考的范围。

3、 根据题目的要求恰如其分地引用、组织某方面的知识,做到有的放矢,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第三步:

调用知识

1、依据关键词,直接调用(关键词本身是学科基本概念,则直接调用)

2、把握知识联系,联系调用(依据关键词,通过演绎、推导,找到可用知识)

3、概括具体信息,归纳调用(关键词比较具体,与学科理论不能直接对应,则先归纳再调用)   

4、依据设问,有效调用(知识调用要根据设问的要求,有的放矢地调用,反对盲目堆砌和过度引申)

第四步:

确定答题思路

1、确定大逻辑:

要点之间的逻辑,包括有几个要点,要点之间如何排列;

2、确定小逻辑:

要点自身的逻辑,即要点如何展开,包括有几个关键词,如何排列。

第五步:

写答案(我把它称之为书写答案的“四个现代化”)

1、层次分明,要点序号化

 ——反对不分段落层次的“一块板”      

2、表述准确,语言学科化

 ——反对使用文学化、生活化语言

3、逻辑严密,表述简洁化

——反对语句冗长、画蛇添足

4、字迹工整,卷面美观化

 ——反对字迹潦草、错字连篇

(特别提示:

突出关键词,突出得分点)

总之,要想提高主观题的得分率,答案必须做到“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

“外在美”就是表述清晰整洁、层次分明、格式规范、美观大方;“内在美”就是政治术语表述准确、完整、严谨、思路清晰、符合逻辑,做到知识性与逻辑性、思想性的统一。

 

根据以上理论下面是我对09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38题的解析

38.(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北方有大面积的缺水地区,干旱灾害时常威胁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2008年冬到2009年春,我国北方冬小麦主产区的8个省市遭遇50年来的特大旱灾,受面积达1.57亿亩。

在中央统一部署下,遭遇旱灾地区的各级政府迅速启动抗旱救灾应急预案,紧急调拨资金、物资,组织干部群众和解放军官兵,全力抗旱救灾,取得了显著成果。

材料二2009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

按照《条例》,在紧急抗旱时期,有关地方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当组织动员本行政区内各有关单位和个人投入抗旱工作,所有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指挥,承担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分配的抗旱工作任务。

材料三以往,有些干旱地区每逢大旱即靠抽取地下水和引河水浸灌抗旱,加剧了地下水的枯竭和河水的断流;有些干旱地区却发展诸如高尔夫球场、造纸厂等高耗水型产业,造成雪上加霜;有些地区采取人工增雨作业,但受雨云条件限制难以及时解决干旱问题;有些地方因资金困难,农田水利设施严重缺位,只能靠天吃饭。

(1)结合材料分析应如何运用经济手段推动抗旱工作。

(6分)

(2)运用相关经济知识,说明如何协调水资源利用与三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6分)(3)政府为什么必须承担抗旱救灾的职责?

结合材料二分析我国政府在抗旱救灾中履行了怎样的国家职能。

(12分)(4)结合材料,说明在抗旱问题上应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哪些观点。

(8分)

【答案要点】

(1)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改革灌溉方式;运用价格杠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促使人们节约用水。

(2)在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首先要保证农业生产用水,确保粮食安全;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水资源开发与循环利用,大力发展节水型产业;合理分配用水,保证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3)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农民遇上严重旱害,需要国家帮助救灾,国家组织抗旱救灾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

为了抗旱救灾,政府调动公共资源保证粮食生产,主要履行的是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各级政府组织力量帮助农村抗旱救灾,体现的是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4)坚持实事求是观点,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认识抗旱的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践观点,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工作;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因地制宜,采取适合当地情况的抗旱措施;坚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把抗旱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并考虑抗旱活动对自然较近的和较远的影响。

【解析】本题以2008年冬到2009年春北方大旱为背景,考查了“三农”问题和(水)资源问题这两个长效热点。

事实上,本题也可以看作是08年湖北卷第38题粮食安全问题的延续,亦即08年关注的是粮食安全的市场风险(因各种市场因素导致粮价上涨),09年关注的是粮食安全的自然风险。

(1)题是应用分析题,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运用宏观调控经济手段的相关知识谈如何推动抗旱工作。

考生要从微观上弄清“经济手段”包括哪些,并以此为依据,结合材料提供的信息,提出具体措施,这就要求考生具备良好的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思维品质。

经济手段包括三个层次:

经济计划;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经济杠杆,亦即政策工具,包括税收、利率、信贷、物价等。

材料一中“紧急调拨资金、物资”,属于财政投入。

从材料三中,可以找到经济手段运用的方向:

“有些地方因资金困难,农田水利设施严重缺位”,说明要加大财政支农的投入力度,建设农田基础设施(财政手段);“每逢大旱即靠抽取地下水和引河水浸灌抗旱”,说明要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改革灌溉方式,发展节水型农业(科技手段,产业政策);一些地方发展高耗水型产业,由此可以引出要运用价格杠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促使人们节约用水(价格杠杆)。

(2)题是对第

(1)的拓展,要求说明如何协调水资源利用与三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实质上看,本题也考查了经济学的核心问题——资源配置问题。

这是体现学科价值的一道好题。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水资源是有限的,难以满足三大产业的发展需要(农业属于第一产业,造纸厂属于第二产业,高尔夫球场属于第三产业)。

实现三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水资源的合理与优化配置。

回答这一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思考:

一是实现水资源在三大产业之间的合理分配;二是实现水资源在三大产业内的有效利用。

对第一个方面,依据两点与重点相统一的原则,首先要保证农业生产用水,确保粮食安全(要点一);在此基础上,要兼顾三大产业,即合理分配用水,保证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要点三)。

对第二个方面,则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水资源开发与循环利用,大力发展节水型产业(要点二)。

第(3)题有两问,分别从政府为什么要承担抗旱职责的角度考查了考生对政府的宗旨、工作原则的理解,从在抗旱工作中怎样履行政府职能角度考查了考生对国家职能的理解,设问都很好地体现了教材知识点与热点材料的紧密结合,有利于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一问,根据材料一中“干旱灾害时常威胁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这一信息,可调用“对人民负责原则”进行分析(即要点一和要点二,要注意这两个要点构成明显的三段论推理);根据材料二中国务院颁布《抗旱条例》,可调用“依法治国原则”进行分析(要点三)。

第二问,基于抗旱工作这一具体情境考查政府职能的知识,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