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背景下中国证券公司的发展战略.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03936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球背景下中国证券公司的发展战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全球背景下中国证券公司的发展战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全球背景下中国证券公司的发展战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全球背景下中国证券公司的发展战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全球背景下中国证券公司的发展战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球背景下中国证券公司的发展战略.doc

《全球背景下中国证券公司的发展战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球背景下中国证券公司的发展战略.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球背景下中国证券公司的发展战略.doc

全球背景下中国证券公司的发展战略

2010-9-30

 

 一、全球投资银行业现状及分析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很多国际大型投资银行遭受了沉重打击,纷纷陷入被兼并甚至破产的境地。

同时,投资银行高杠杆的运营模式也遭到了社会各方严厉的批判。

然而,我们认为因噎废食的态度并不可取。

从全球竞争力的角度分析,国际投资银行的竞争力仍然是国内券商所无法企及的,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中国券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全球投资银行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

总体上,全球投资银行目前呈现五大趋势。

  

(一)金融混业经营成为大势所趋

  金融与产业的发展紧密相关。

在美国史无前例的工业化浪潮中,投资银行一直扮演着关键性角色。

通过一整套完善的运营机制,投资银行不仅为美国实体经济筹集了大量资本,还极大地促进了产业资本的全球化扩张。

  早期的投资银行业务大都是混业经营。

1934年,为了防范金融风险,美国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规定商业银行不得经营代理证券发行、分售、经纪等业务。

投资银行也不得兼营支票、存单存款等商业银行业务。

该法案明确划分了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的业务边界,从此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进入了分业经营阶段。

  20世纪80年代,全球经济生活中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就是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

随着金融一体化进程加速,允许金融混业经营的呼声日益强烈。

为了提升综合国力,各国大力推行金融创新,逐步放松行业管制。

1999年11月,美国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法案》,这标志着金融市场重新走入了金融混业经营之路。

管制的解除导致了一些巨型金融控股集团的诞生,从根本上说,成立金融控股集团也是产业资本扩张的内在要求。

投资银行只有规模足够大,才能够满足大型跨国企业集团以及主权政府的投融资需求。

  商业银行积极地进军投资银行业,试图拓展出一片新的势力范围。

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光明前景也同样强烈吸引着投资银行。

对投资银行家们来说,商业银行雄厚的资金实力,对于创建金融帝国不可或缺。

二者相互吸引,彼此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

  需要指出的是,一个混业经营的金融体制需要更加审慎的监管,各国在混业经营的同时大多实施分业监管。

美国实行的是以美联储为中心的伞形监管模式,该模式是以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为依托、以中央银行为核心、各专业金融监管机构为组成的监管体系,即双层多头金融监管体系。

“双层”分为联邦层和州政府层,“多头”是联邦政府针对分业经营的需要设立了多个行业监管主体。

德国与日本的金融业一直是混业经营的,德国银行混业经营的程度甚至远高于美国。

但是,与美国不同的是,日本对混业经营有更多的法律限制,而德国对金融机构有混业监管,这种监管通过一个整体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来实现。

  

(二)加强行业监管成为各国政府的普遍共识

  近期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充分暴露出投资银行在公司治理上的弊端。

投资银行的管理层为了获得高额利润,过度地进行金融创新,大规模扩张高杠杆金融衍生品的自营业务,而许多金融创新活动又游离于监管之外。

  当金融创新失去有效监管时,危机的全面爆发就不可避免。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逐渐升级为全球金融危机。

非理性的金融创新和监管缺位,终于导致了华尔街投资银行的全面崩溃,雷曼兄弟、美林、贝尔斯登破产,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也被迫转型。

  为了防止悲剧重演,各国纷纷制定监管法规。

在美国新的金融监管议案中,明确限制银行利用自身资本进行自营交易。

让银行在传统借贷业务与高杠杆、对冲、私募等高风险投资活动之间划出明确界线。

今后将不再允许商业银行拥有、投资或发起对冲基金,也不能拥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不能从事与自己利润有关而与服务客户无关的自营交易业务,这也意味着高盛、摩根大通等投资银行将被迫退出自营交易、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等利润丰厚的领域。

  目前,双方之间的激烈博弈仍在继续。

我们认为,过于严厉的监管法规和脆弱的全球经济,严重削弱了投资银行的盈利能力。

全球投资银行正处于一个重要历史关口,新的金融监管法案一旦获得通过,国际投资银行业的未来也将由此改写。

  (三)投资银行业的发展呈现非中介化趋势

  传统上,投资银行主要是作为中介人,或者充当客户代理人,或为客户提供一系列专业化金融咨询服务。

投资银行从事的证券承销、交易和咨询等“表外业务”,主要收入并非存款利息,而主要是收费。

作为中介人,投资银行从交易中收取固定交易佣金。

  随着表外业务快速扩张,投资银行的非中介化趋势明显。

投资银行早已不满足于传统的中介人角色,而是扮演了风险投资者、战略投资者、中介人、做市商、借贷者、咨询顾问等多重角色,将业务的触角伸向产业价值链中的各个环节。

投资银行不仅担任着融资中介,还为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以此获得高额息差。

有些投资银行在项目早期就成为风险投资者,或在IPO前成为股权投资者,通过在上市前夕大量买入股票而获取未来的高溢价。

  对投资银行业而言,这种非中介化的趋势有利有弊。

由于在整个的金融创新活动中,杠杆化原理被广泛地运用于金融实践,伴随其中的是金融体系史无前例的信用扩张。

资本金的限制使投资银行的业务波动性要高于商业银行。

一旦金融体系中流动性出现枯竭,投资银行就会由于无法获得贷款而破产倒闭。

 

  由于经营环境日趋复杂,投资银行业务也日益多元化,这增强了投资银行抵御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能力。

无论投资银行的表现形式和商业模式如何演变,大部分投资银行的业务都会包括证券承销、经纪业务、并购咨询、资产管理、自营交易等。

 

  20世纪70年代以来,虽然传统投资银行业务,如经纪业务和承销业务仍处于基础地位,不过其所占比重不断在缩小。

并购咨询业务的比重在不断上升,在全球几乎所有的大型并购案中,投资银行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交易与直接投资业务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以高盛为例,2009年,交易与直接投资收入为344亿美元,占其总收入的76%。

从20世纪80年代起,资产管理业务的地位日益上升。

投资银行大举进入资产管理领域,并取得了巨额收益。

例如高盛、摩根士丹利、巴克莱等投行就管理了数百只基金,包括私募股权、对冲基金、共同基金等多种类型。

 

 

 

  (五)盈利模式向着更高级、更复杂的形态演进

 

  从全球投资银行业的发展来看,投资银行已经不满足传统的中介人角色,为了获得更多高额回报,越来越倾向于为客户提供一整套的金融解决方案。

激烈的市场竞争也迫使投资银行努力开拓新的收入来源。

通过一系列令人眩目的金融创新活动,投资银行的触角伸向了整个金融产业价值链的所有环节,不仅传统投资银行业务面目一新,大宗商品交易、私募股权、外汇掉期、金融衍生品、并购咨询、资产管理等各项业务也蓬勃发展。

 

  近年来,国际投资银行的盈利模式向着更高级、更复杂的形态发展,很多业务早已超越了传统。

传统上,投资银行的标的是资产和货币,现在另类投资大行其道,大宗商品、货币掉期、天气期货、碳排放权等,几乎一切可以资本化的东西都成为了交易对象。

在交易模式上,高频交易、风险套利和量化投资等逐渐流行。

 

  二、中国证券公司的现状分析

 

  

(一)近几年来,中国证券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改革开放30年,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快速崛起,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

企业的快速发展刺激了融资需求,大规模的企业并购重组浪潮在酝酿之中,13亿居民对于金融产品的需求迅速增加,券商的国际化也初露端倪,中国资本市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随着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的全面启动,中国的资本市场终于迎来了一个全新格局。

在经历了一系列深刻的制度变革后,中国证券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截至2009年末,106家券商总资产规模为2.03万亿,净资产为4840.38亿元、净资本为3819.54亿元。

 

  2009年,106家证券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2052.79亿元,其中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1428.61亿元、承销与保荐及财务顾问业务净收入151.62亿元、受托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15.96亿元,投资收益(含公允价值变动)231.73亿元,全年累计实现净利润933.55亿元。

 

 

 

  2009年,金融市场创新也层出不穷,交易手段日新月异,盈利模式更加多元化。

投资者开户数量和日均交易量的规模空前,市场中投资品种日益丰富,不仅有股票、债券、基金,还有可转债、权证、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工具。

 

  

(二)中国证券业的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与国外同行相比,国内券商的整体实力仍然偏弱,无论是在资产规模、盈利水平还是管理水平上,仍存在非常大的差距。

综合起来,我们认为,当前中国证券业存在着六大问题。

 

  1.公司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不足

 

  企业规模是影响企业微观经济效率的重要因素,是公司竞争力的重要表现。

从企业规模来说,国内券商的规模普遍偏小,抗风险能力不足,行业集中度比较低,行业整合面临着制度性障碍。

我们对比了中国证券行业与高盛公司(见表1),可以看出,中国证券业与国际水平的巨大差距。

2009年,整个中国证券行业实现了2052.79亿营业收入,而高盛一个公司就实现了3071.56亿元。

从净利润来看,高盛实现了910.52亿元,而中国证券行业总计实现了933.55亿元的利润。

 

 

 

  2.券商之间同质化竞争严重

 

  近年来,国内券商逐渐确立了经纪、自营、投行和资产管理四大主业,除此之外,还开展了融资融券、股指期货和直投等创新业务,不过,这些都未能从根本上改变经纪业务为主的盈利模式。

尤其对于很多中小型证券公司,经纪业务几乎是唯一的利润来源。

盈利模式的同质化,导致了券商陷入惨烈的红海竞争,佣金战层出不穷。

2009年,全年交易量达98.5万亿元,经纪业务的比重高达69.23%。

 

  过度依赖经纪业务,严重影响了券商的可持续发展,使行业发展表现为强周期性。

此外,由于创新金融产品发展相对滞后,长期以来,券商一直缺乏必要的避险工具,金融产品和服务趋于同质化,使券商之间无法展开真正的差别化竞争。

 

  3.券商面临困难的创新环境

 

  创新是券商可持续发展的灵魂,然而,当前券商的创新环境不容乐观。

从全球投资银行业的发展来看,加强监管是大势所趋。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中国证券业与国外投行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在监管方法上应当有所区别。

比如,国外投行的问题是过度创新,而国内券商则面临着创新不足。

在运营杠杆上,国外投资银行普遍采取高杠杆经营模式,而国内券商的杠杆率极低,大量的净现金趴在资产负债表上,使用效率极低。

我们认为,在行业监管上,采取审慎的态度无疑是正确的,然而,过度监管则会制约着整个行业的发展,对行业长期发展造成一些不利影响。

因此,如何平衡创新和监管之间的关系是当前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此外,国内金融创新人才匮乏,对于金融产品复杂性的理解及应用水平都处于非常初级的状态,高端人才的严重匮乏极大地制约了券商的创新能力。

  4.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长期激励措施

  长期以来,激励机制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能够有效地解决公司的委托-代理问题。

对于证券业这样一个人力资源密集型的行业,制定合理的长期激励机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金融高管的薪酬结构较为合理,既有现金激励,也有股权、期权等长期激励。

国内券商整体薪酬水平与其他行业相比不低,但薪酬结构较单一,普遍缺乏长期激励机制,这严重地限制了管理层和员工的积极性,同时可能导致企业高管的短期化行为。

在这种薪酬体制下,薪酬和奖金是根据当年的盈利发放的,而经营风险的暴露却是滞后的、长期的,随着风险不断积累,最后可能会演化为危机。

  (三)未来的挑战

  中国证券业正处在一个变革的转折点,未来将面临四大主要挑战。

  1.证券公司之间的竞争趋于白热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