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笔记大全之教育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39348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读书笔记大全之教育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师读书笔记大全之教育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师读书笔记大全之教育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师读书笔记大全之教育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师读书笔记大全之教育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读书笔记大全之教育诗.docx

《教师读书笔记大全之教育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读书笔记大全之教育诗.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读书笔记大全之教育诗.docx

教师读书笔记大全之教育诗

教师读书笔记大全之《教育诗》

   教师读书笔记之《教育诗》

(一)

  于是,我知道了一般传统教学法的老师与蒙特梭利教学法的老师的根本不同:

一般传统的学校,老师只是认识小朋友的行为,知道要照顾他们,也知道为了教育他们应该做些什么;蒙特梭利的老师,眼前应是一位还没有被认识、完全有待于被了解的孩子。

站在孩子旁边,观察孩子。

让孩子在自理中获取生理的独立,在自由选择中获取意志的独立,在无止尽的独立工作中获取思想的独立。

也就是说,我们要追随儿童。

让“他们的生命自然地展现,就像莲花在散发出芬芳的花香时,伸展出百色花瓣以接受阳光的哺育。

 

  最近一段时间读了苏联早期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的最著名的一部代表作《教育诗》。

马卡连柯在书中叙述了教养院的流浪儿童,从不遵守纪律的一群乌合之众,在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指导下,改造成为社会新人的故事,其文笔娴熟而幽默,叙述充满激情,更由于在创作中表达出的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使本书影响深远。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

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

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

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然而,工作又是什么呢?

我认为,工作是每个人对社会应尽的职责,如果没有机会工作或不能从工作中享受到乐趣的人,就失去了人生的意义,他们就不能完整地享受到生命的乐趣。

工作是付出努力以达到某种目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也有自己的梦想,正是为了获得某些东西达到某些梦想,或是成就自我,为了拓宽、加深、提高自身的技能,将自身全面发展成为和谐美丽的人,我们才会专注于一个方向,并为此付出毕生的心血。

工作是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除了工作,没有哪种活动能有如此高的充实自我、表达自我的机会,以及如此强的个人使命感,和种种活着的理由。

工作的质量往往决定着生活的质量。

  读了这本书,结合平时的教育实践,我对“尊重”、“师范”、“集体”这三个词有了新的体会。

  “尊重”,既尊重学生。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国家要在沙皇俄国的废墟上建立,处在百废待兴的局面。

流浪儿童和青少年罪犯成群,教育和改造他们成了新政权的一项重要任务。

如何把他们培养成有政治觉悟,有高度责任感和荣誉感,遵守纪律,朝气蓬勃的社会主义社会成员?

马卡连柯认为重要的一条就是热爱、尊重和信任他们。

因为在马卡连柯看来,学员本来都是好的,是“普通的孩子”、“没有违法的儿童,而有的只是那些和我一样充分享有幸福生活权利的人”。

在改造这些青少年犯罪者的过程中,他对工学团的学员不但不厌恶,而是欢迎他们,一开始就和他们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彼此信赖的友谊。

同时,马卡连柯极力不让犯罪的青少年回忆痛苦的过去,鼓励他们“应该忘记过去,应该不断地前进”。

当他发现学员稍有一点进步时,就积极地加以表扬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马卡连柯的这一思想和我们现在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要肯定学生的闪光点”的教育理论不谋而合,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班级管理,我们也都应该热爱、尊重学生,要善于从学生身上发掘积极的因素,以正面教育的方法情真意切地去感染学生,引导他们前进。

总之,就像马卡连柯说的那样:

“人是可以教育好的,对人应该采取既严格要求,又充满乐观的态度,要发掘人身上的力量和美,使他认清前途和远景。

  “师范”,既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要以身作则并倾注自己的心血去塑造儿童的灵魂。

马卡连柯在《教育诗》第一部第27章“攻取共青团”中写道:

“我们认为单单‘改造’一个人还不够,我们应该用新的方法教育他,就是说,应该把他教育成不仅是社会上没有危险的或是无害的一员,而且应该把他教育成新时代的积极分子。

”以此为目的,马卡连柯欢迎来到工学团的犯有抢劫、偷盗罪的学员。

有的学员来到工学团时,身一上脏得要命,骨瘦如柴,生着疥癣。

可是,助理医生兼护士葛利高里叶芙娜总是从生活上关怀他们,不辞劳苦地替他们收拾,像“亲娘”一样对待他们,表现了工学团的教师对学员的爱。

为了教育好学员,工学团的教师针对学生的各个特点,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为了把学员培养成苏维埃新人,教师在劳动中总是以身作则,在农田和工场里与学员们一起干活。

教师们的以身作则是工学团改造与培养流浪儿童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工学团的教师用肝胆照人的模范行动完成了对学员的道德影响。

我们现今的教育教学活动同样离不开教师的示范作用。

从上师范学校开始,我们就被教育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融入血液、刻入骨髓的一种潜意识的行为。

所有的老师在小学生的心中大都有着偶像的地位,孩子们会下意识的去模仿他们的老师,这种现象在我们小学教育阶段尤为突出。

做了近十年的班主任,我发现很多道理你和学生讲十遍他不一定能记住,可如果学生是亲眼目睹老师做了,哪怕只有一次,他也会印象深刻,并且会有意的去模仿。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某些行为意识上你总能看到他们班主任老师的影子。

所以我们要善用这一现象,以自身的言语和行动引领我们的学生走向成功。

  “集体”,让学生在集体中自我教育。

  书中叙述了马卡连柯建立和锻炼学生集体的经过。

马卡连柯通过让学员参加农业生产,修房子等工作逐渐地组织了儿童集体。

他认为:

每一个学员都是人,要唤起他们的人格的力量培养他们的自尊心。

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把学员的集体组织起来。

他指出,组织儿童集体的第一个步骤是要引导学员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并且通过说理教育而逐步形成集体的舆论。

他对学生的性格、脾气、优缺点看得细致、准确。

把学生分成几个连队,指派队长,有意识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每个人也逐渐养成热爱集体生活的习惯。

马卡连柯认为,学生的成长必须有良好的集体。

使学生有归属性和纪律性,这是教育工作得以开展的前提。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影响是非常关键的,但是教师的影响也是有限的。

建立学生集体,通过集体的规章制度和大家的互相影响,它有教师不可取代的作用。

学生有集体组织,他们就会在集体活动中得到自我教育,这叫做“平行影响”。

  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都是在集体中完成的,因此我们决不能忽视集体内部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

如何发挥集体的作用,是我们每位教师都要面对的问题。

马卡连柯的理论提醒了我在班级管理中的两点,一是选拔班干部,培养小助手。

俗话说“群雁高飞头雁领。

”班干部的素质与能力,对班级工作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些“小领袖”式的学生干部,作为同龄人,在班级学生中的作用往往是班主任不可替代的。

二是要着手创立良好的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象“水”,学生象“鱼”;学生在民主、平等、健康的班级文化氛围中,会表现出一种愉快的心情、积极进取的精神,会促进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马卡连柯认为,教育是像诗一样美好的科学,尤其是教育新人的过程更加如同诗歌创作一样,其间充满着艰难困苦的探索,同时也极富浪漫传奇的色彩。

而这本《教育诗》充满着马卡连柯的智慧和他作为灵魂工程师的匠心。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他们是一个个思想独立、精神独立、个性独立的人。

我们要做的,就是伴着他们、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并在这过程中,用我们的心灵悉心享受这美丽的“教育诗”。

 教师读书笔记之《教育诗》

(二)

  “踏实地走出自我!

”这是我读《教育诗》的第一感受。

  《教育诗》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大作。

此书用娴熟而幽默的文笔、充满激情的叙述,向人们描绘了马卡连柯和一帮问题少年相处的情景,阐述了一个教育观念:

教育是像诗一样美好的科学,尤其是教育新人的过程更如同诗歌创作一样,其间充满着艰难困苦的探索,同时也极富浪漫传奇的色彩。

因为它是马氏代表作,也因为他在创作的过程中表达出了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故在我国曾风行一时。

但因为国内印刷有限,且发行不多,所以人们对马卡连柯的了解大都基于“一巴掌改变一个学生命运”的故事,而对《教育诗》知之甚少。

和众多跨入新世纪门槛的同行相仿,起初我对《教育诗》也是从未耳闻,读来更着实有点偶然。

  那天,我独自一人坐在办公室里生着闷气。

不为别的,就因为班级里一个叫小敏的学生。

有必要为一个才上六年级的小男孩子生那么大的气吗?

其他人也许不会,可他的事让你不生气都难——带着香烟到教室里,抽给别人看;拉着几个学生,到别人家去偷学“僧推月下门”;揣着刀子,在操场上大摇大摆;被老师批评几句,立马就玩失踪……不夸张地说:

他一天不“犯事”,你会特别奇怪。

从刚接手他时的将信将疑、充满美好的愿望,到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可毫无效果,我的心一点儿一点儿变凉。

说真得,哀莫大于心死。

我渐渐地有了放弃这个孩子的念头,“几欲挥之,然不去也”。

这一切都被细心的老婆看在了眼里。

她悄悄地给我端来一杯咖啡,同时递来一本自己“淘”来的学校旧书——《教育诗》。

她说,这是她读过的最感人、最真实、最详实、最有效的专著。

她还说,如果我读了,一定会有所收获。

至少,不会再苦闷。

真得有那么神奇吗?

我压根就不信。

但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我读了。

只一读,浑浑噩噩的我,被数“雷”共震,醒了。

  在读《孙正义的头脑》前,我首先上网搜索了孙正义的相关资料,我觉得在读这本名人言录之前,了解他的相关背景是必要的。

孙正义是韩籍日本人,祖上是汉人,他骄傲地称自己是孙子的后代。

这样的出身让他对中国,韩国,日本分别有着不一样的情怀,换言之他也是一位亚洲综合体,也有助于让他成为当之无愧的亚洲首富。

  翻开《教育诗》的第一页,我破例般立即被文中如此一段内容吸引——通常我觉得好书应该越读越有滋味。

“问题不在房子,要紧的是要培养新人。

可是你们这些教育家干什么事都没有劲,房子不行啦,桌子不行啦。

你们没有那股热情,那股革命热情。

”这说的是谁?

我隐约感到他似乎在说正捧读书本的我。

平日里,我最爱给学校薄弱的教学环境设施挑刺。

口沫飞溅时,几乎忘了一个最重要的东西——学校教育不是比高楼大厦,不是比钱多钱少,是比孩子在你教育后的品行道德、知识水平、能力作用。

可我呢?

我把自己无法找到正确教育小敏的理由也推给了学校大环境,觉得自己没有教好他是因为自己的工资不高、能力没有得到肯定造成懈怠而后的结果,是不愿为之,而非不能为之。

事实上,是我没有了激情,没有了维持激情的耐心和毅力。

再或者,自己本就没有这个本事,只不过不肯诚实地认可罢了。

更可怕的是,自己就此失去了不断学习和要求进步的冲动,浑然不觉地躺在自以为是的功劳薄上美美地“阿Q”着呢!

  一身冷汗后,我睁大眼睛,继续往下读。

忽然,我瞅到《教育诗》编者原引马卡连柯的这样一段独白:

“我在想到教育学的时候,不禁怀着反感和怨恨:

它已经存在了好几千年,有过多少著名的人物,多少辉煌的思想……多少著作、多少纸张、多少荣誉!

同时却又是一片空白,连一个小流氓都应付不了……”。

看得出,马卡面对如此众多问题少年,深感以往教育理论的苍白和匮乏。

于是,他决心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教育理论并付诸实践,以此挽救这些少年。

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教育诗》也就真实地记录下他创办高尔基教养院的全过程。

读着读着,我不禁又想到小敏,想到自己在教育这个特殊孩子时的无奈和无措。

回忆以前,我在交谈、沟通、奖励和惩罚的过程中,反反复复、至始至终套用着我所知道的优秀教育理论、方法、经验,坚信不疑地认为:

这是经过前人无数次实践和检验的成功案例,它是真理,是可信的。

但无法自解一个事实——为什么到了小敏这儿,它就不灵了呢?

我学着别人将班费交给他保管,以为信任可以挽回自尊,然而,钱还是没了。

我学着别人让他当个班干,可从来没有看到他有管理好班级的欲望。

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

现在,我知道了。

我学得只是别人的“花样”,而我应该学得是别人做事背后的精神所在。

我要努力尝试着走自己的路,用自己充满智慧、风格和个性的方式去实现教育的再创造。

毕竟,世上本无两条完全相同的路,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

  当然,《教育诗》除了如诗般明快清晰的节奏、镌美飘逸的文字吸引我外,更能触动我的还是其间的几则小故事,其中尤以《每一个跳蚤都有它的的用处》为最。

不用多作介绍,单看这个标题,读者大概皆能轻松猜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思想。

用现在最最时髦的话说,这不就是隐喻“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一切为了孩子”吗?

不就是无限相信孩子的潜力吗?

然而,这个谁都可以轻易上口的话,却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呀。

不是吗?

至少,我发现自己就把班级里的小敏们当作过跳蚤,小而讨厌,烦而无聊,生来不招人喜欢。

可是我没有真正想过他们的用处,或者没有真正找对过他们可以发挥用处的渠道、位置和时间,只是想当然地勾画着美好愿景——让跳蚤不再是跳蚤。

全程代办,从不商量。

慢慢地,帮助开始向强制变味。

到后来,也就再自然不过地变成了放纵和放弃。

可马卡连柯不!

《教育诗》中这样写道:

“这个衣服破烂的孩子面貌实在不像是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但是他身上充满了精力,所以我心里想:

不管它,每个跳蚤都有它的用处。

”接下来的日子,是他们彼此依赖、共同进步、虽然辛苦但却快乐的经历。

而我明明知道这个“真理”——文章中多次写过,讲座里多次谈过,访谈时多次强调过,可却为什么没有真正做到呢?

现在想想那是因为自己的所谓信奉,只是“伪信奉”,即没有信到骨子里,更无法践行于实际行动。

没有与之对应的行动,当然也就没有理想的结果啦。

那一刹那,我开始同意这样的一个说法:

教育,不需要多说,应该切切实实的去做,如马卡连柯一般。

  如今,我还在读《教育诗》,不曾停过。

如今,我又重新树立起培养好小敏的决心,也不敢停下。

也许,将来我真得会一如既往地努力走出拥有自己特色的一条扎扎实实的路,并谱写出如诗般的教育之韵。

最后,真诚地向朋友们推荐这样一本经典著作——《教育诗》。

 教师读书笔记之《教育诗》(三)

  我读了前苏联教育家:

马卡连柯所著的《教育诗》一书,。

这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对于后进生,我们应该如何教育,而且如何教育的成功。

尤其是马卡连柯在接手让所有人都避之不及的库里亚日教养院时,他那种胸襟,对待孩子的热情,让我感动。

  当时高尔基教养院已是一个秩序井然、师生和睦的集体,而这集体的主要成员都来自于一些流浪儿、甚至有着偷窃、斗殴行为的问题少年。

马卡连柯院长带领老师以平等、宽容、热情来对待他们,让孩子们认识到劳动的力量,认识到学知识的重要性,使孩子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连高尔基都这样称赞:

“这几百个受了生活那样残酷的、侮辱性的蹂躏的孩子,是谁能这样改造他们,使他们变得不可认识了呢?

是教养院的组织者和院长。

”后来根据需要他们又要接管亚日教养院,但当马卡连柯来到库里亚日教养院,看到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时,良知告诉他,他应该来。

他带着原教养院的孩子们踏上了这片土地,丝毫没有胆怯与退缩。

集体的力量改变了这:

满地的污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洁的地面、鲜艳的花朵;男生调皮、斗殴现象少了,爱劳动的多了;吃饭时拥挤的少了,更没有手抓饭菜就往宿舍跑的了,他们有了餐具,规矩地坐在食堂用餐。

尤其是女孩子们再没有害怕,没有男孩儿的欺负,安全感让她们有了生活的自信与快乐;所有的孩子都着装整洁地出现在大家面前,再也不是几天不洗澡,满身的臭味了。

这儿真的出现了神话,原始的英雄主义、小偷的行话和其他坏毛病的复发,早已被忘掉了。

  读到这里作为同行,我感到愧疚。

对孩子们,我们做到一世同仁、做到爱了吗?

连那么多流浪儿,甚至是有过失足行为的学生,都能将他们改变成有为的青年,而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好多的事例值得我们深思,那么难管理的孩子,马卡连柯都能将他们转变,这不也是发自内心的对教育的执着吗?

他想让这些特殊的孩子享受阳光、享受社会的美好!

而我面对的学生要比教养院的孩子们好上百倍、千倍。

我们应该有信心让孩子们因为我们的教育而感到幸福、快乐!

  教师读书笔记之《教育诗》(四)

  《教育诗》描写的是马卡连柯在1920年到1928年创办高尔基儿童教养院时发生的一些真实的事情。

内容经过了一些文学的修饰,既不是教育论著,也不是教学札记,起名为教育诗,真是名副其实。

马卡连柯生于1888年,死于1939年。

享年51岁。

1920年马卡连柯接到省教育委员会主任的通知,要他组织一所类似于我们国家的收容所这样的儿童教养院。

当时条件很艰苦。

但是本着对教育事业的更高的追求和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马卡连柯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开始了他的教育诗生活。

他给自己新成立的教养院起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名字:

高尔基教养院。

也是对当时著名作家高尔基的崇拜和敬仰之情。

  高尔基教养院办学之初,学校里来了8个儿童少年抢劫犯和常年的流浪者。

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教育,什么是人性。

头脑中只有好吃懒做,得过且过。

当时流行的社会教育信念是要培养真正的苏维埃人民大众,要善待儿童,从学生的本性出发,循循善诱,不能在教育中渗透资本主义的一切荼毒。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要想真正彻底改变犯罪儿童的一些恶劣行为其实是不可能的。

刚开始马卡连柯也是本着教育家的理念进行自己的教育工作。

但是,一段时间的实际接触他发现:

“我从教育学的绳子上失足跌下来了。

”他甚至开始使用了暴力。

在他的一顿失态的暴力下,那些顽童竟然开始乖乖地参加劳动,听从劝告。

  马卡连柯说,一个人的内部的各个零件并不是生长的那么完美的,甚至是有些缺陷的,需要外人帮助他重新换过或者重新打磨。

这也是教育的真正内涵。

在他的高尔基教养院中,他就倾注了这样的思想和行动。

当然遭到了社会学家、教育家的强烈抨击。

  尽管他的高尔基儿童教育学院逐渐办的蒸蒸日上,学童们开始形成真正的集体,大家非常团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但是,在这个集体中,处理违规违纪儿童的方法:

惩罚他们面壁思过,不准吃饭等等方法,还是遭到了强烈的异议。

即使在差不多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遇到这样的童犯、流浪者,我觉得要想改变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惩罚教育不失为一种非常有利的措施,而且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方式。

  马卡连柯在进行从1920年到1928年整整八年的高尔基教养院工作中,投入和全部的心血。

当时教师的思想之高尚令人无法想象。

以校为家,和学生同吃同住。

完全的一幅共产主义者苦行僧般的生活。

但是,他们以苦为乐的精神感染着学生,同化着学生。

这也是高尔基教养院里能够如此团结的主要支柱之一。

  尽管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为了这个集体能够健康成长,马卡连柯的思想经过了炼狱,学童们的进步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是他的教育方法却自始至终到遭受着来自教育家的强烈抨击。

最后终于坚持不住,八年后,1928年,在高尔基亲自去拜访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教养院后的当天,马卡连柯向教育委员会递交了辞呈,辛酸地离开了高尔基教养院开始了他的崭新的教育工作生涯。

  厚厚的725页教育诗,承载着马卡连柯的辛酸的追求和无悔的奉献。

生在当时的马卡连柯,既是他的幸运,使他的集体主义思想得意绽放光芒;也是他的不幸。

由于历史的原因,使他在处理一些学生的问题的时候难免有失偏颇,却还自以为是。

因为寻找不到更加妥善的处理办法而陷入理论的泥淖不能自拔。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了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提高教师专业地位的有效途径是不断改善教师的专业教育,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使教学工作成为受人尊敬的一种专业,成为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的一种专业。

 

  看完这本书,我感觉和历史的距离拉近了很多。

合住书后,高尔基教养院的事情仍然历历在目。

好像是马卡连柯给我讲的故事一样。

真的受益匪浅。

  诀窍2,尽可能鼓励孩子多多表达好奇和开心的情绪密码(尽可能让正面情绪充分发挥,及至最大)。

例如,孩子抓起一本图书或是杂志,开始动手撕扯。

如果这本书不是那么珍贵,你不妨先观察一会儿,看看孩子对撕扯所发出的声音、撕扯时候的感觉、撕扯本身都有什么反应。

或者你应该扪心自问,孩子是不是在模仿爸爸撕报纸的动作。

然后,要让孩子知道,你认可孩子的兴趣,也对此表示欣赏:

“这本杂志很棒,对不对?

上面的图案也很漂亮,纸张也很棒哟。

”如果你不想让孩子撕杂志,那就那另外的纸换下它,同时要跟孩子说:

“这本杂志不可以撕,这有一张纸,你可以随便玩。

  只是苏联的人名字比较复杂,往往一连串连在一起,读完书后,故事情节虽然历历在目,但是人名字却实在记不住几个。

就连马卡连柯本人的名字我都没有留心记住。

实在惭愧。

  我们需要有一只善于捕捉问题的“左眼”。

自制实验教具要贴合教材和教学实际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的同时,还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程度。

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留心观察学生,善于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多分析,多反思。

这些都是教师自制实验教具的灵感源泉。

例如:

在研究不同材料热传递的过程比较中,我们在发现比较的困难时,是否可以想到改变教具达到效果。

常带着这样的“左眼”,你一定会有思考与收获。

  利用业余时间,我阅读了《“事”说师生关系》这一本书,书中对现在的“师生关系做了一个全面而具体的分析,并以案例的形式展现给读者,让读者更加明白、更加深刻的明白教育的道理。

其中文章中“教师是一面镜子”对我的教学有所启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