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最新中央电大社区管理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39305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年最新中央电大社区管理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年最新中央电大社区管理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年最新中央电大社区管理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年最新中央电大社区管理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年最新中央电大社区管理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年最新中央电大社区管理总结.docx

《年最新中央电大社区管理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年最新中央电大社区管理总结.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年最新中央电大社区管理总结.docx

年最新中央电大社区管理总结

第一章 社区概述

一、单项选择

 1.德国社会学家(       )早在1887年就曾经著有《社区与社会》一书,探讨古代社区群落和现代社会的分别。

A.腾尼斯

2.1978年,提出社区功能包括生产、分配、消费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社会参与功能,互相支持功能等五个方面内容的学者是(       )。

B美国学者华伦

3.(      )总结了有关社区定义的文献后,提出了构成社区的人口、地域、社会互动、共同的依附归属感四个基本要素的观点。

C美国学者希拉里和威尔士

4.(       )提出了三种社区类型,分别是基于地理或空间属性的社区、基于身份或利益属性的社区和基于个人网络的社区。

A美国学者法林               

二、多项选择

1.美国学者希拉里和威尔士所提出的社区定义的基本要素包括(    )。

ABCD  A.一群人    B.地域或地点C.社会互动        D.共同的依附归属感、心理认同

2.美国学者法林根据社区的性质提出的社区类型包括(     )。

ABC

    A.地理社区  B.身份利益社区   C.个人网络社区                D.行政社区

3.根据人们之间的联系强度进行的社区分类,有(     )ABCD

    A.面对面的社区      B.标准社区    C.具有共同感的邻里社区        D.扩大的社区

4.根据形成方式或形成历史进行的社区分类,有(     ) ABC

     A.传统老居民区              B.新建小区 C.单位家属院社区            D.个人网络社区

5.系统功能主义学派主要代表者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提出,社会系统从低到高的层次包括(     )。

ABCD

A.有机体系统              B.人格系统C.社会系统                D.文化系统

6.一般来说,社区化的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几个因素的配合,它们是(  )ACD

A.社区居民的参与与组织     B.主要靠市场机制的渗透C.外部政策的扶持和援助     D.社区内在资源的开发利用

☆1.美国学者希拉里和威尔士提出,社区的构成有哪几个基本要素?

美国学者希拉里和威尔士总结了有关社区定义的文献后,提出了构成社区的四个基本要素的观点。

(1)社区的第一个基本要素是人口。

社区包含一群人,没有人就不成其为一个社区,必须有人群才称其为社区。

(2)社区的第二个基本要素是地域。

社区必须占有一定地域范围,它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区域。

一般地说,一个社区居民的主要活动都集中在某一特定的地域

 

里,这个特定的地域就是社区的地理界限。

因此,没有地域要素,社区就不可能存在,(3)社区的第三个基本要素是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分正式组织化互动和非正式的自然交往互动。

一般来说,在社区中,两种社会互动都存在。

(4)社区的第四个基本要素是共同的依附归属感,或者说心理上的认同。

当人们长期生活在一起,以习惯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久而久之,就会对某个社区产生观念上的归属和依赖,对互动交往的人产生心理上的认同。

2.美国学者法林提出的地理社区、身份利益社区和个人网络社区三者有什么区别。

(1)基于地理或空间属性的社区:

地理性社区(这样的社区可以是一个村落、一个集镇、一个城市、一个行政区等) 。

(2)基于身份或利益属性的社区就不一定是以地理位基础:

这种社区主要用来指非地域的社区,是基于民族、种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性取向、社会阶级、专业或就业类型等形成的社区。

(3)基于个人网络的社区:

基于个人的主观连接的群体而形成的社区。

☆ 3.中国当前城市社区面临的的独特挑战和转变是什么?

一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一部分后勤服务的社会化;二是建立国家统一的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障的社会化;三是改革和加强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实现依法行政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四是加强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把社区作为基层居民再就业、发展社区服务和社区民主自治管理的场所。

4.简述社区问题的类型。

(1)群体偏差和越轨类问题。

(2)社会排斥和孤立问题。

(3)社会结构分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的缺乏问题。

(4)社区环境问题。

(5)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丢失的问题。

6)社会解组的问题。

5.在社会学中,关于社区问题的归因有哪几种理论模式。

在社会学有大量关于社会问题的归因理论,大致来说有这么几种:

 

(1)社会病态论;

(2)社会解组论;(3)价值冲突论;(4)行为偏差论;(5)标签理论;(6)社会建构论;(7)社会冲突论。

五、论述题☆ 1.论述当代社会农村社区功能的特点。

第一,经济功能的市场化和行政化。

现代农村的经济活动也不再是纯粹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融入到外部市场经济体系之中,或者要融入国家行政组织体系之中。

第二,社会交往和参与功能的向心性。

在农村社区中,社会交往和参与活动主要还围绕着本村社区展开,比如邻里家的拉话家常、孩子的早期社会化。

朋友间的休闲娱乐、文化庙社活动的开展等大都在一个村落或延伸到较大范围的乡村地区开展。

在这种社会交往和参与活动中,乡村百姓获得他们的归属感和对社区的认同感。

第三,社会团结和控制功能的情理性。

在乡村社区,社会团结和控制的基本措施是围绕一个农村社区展开的,虽然上级权威机构会给它施加一些外在的法律秩序和规范,但是内在文化道德规范和群体

 

间的社会纽带关系仍然主要在乡村社区内部产生。

   第四,社会身份分化和显现功能的日益冲突。

随着现代化过程的展开,乡村社区中的精英阶层开始脱离乡村进人城市,使乡村社会阶层间的差距拉大,阶层间的关系不再是带有道德义务的家长式剥削和统治关系,而是蜕化成赤裸裸的经济契约关系,阶层间的矛盾尖锐,乡村社区中身份显现变成了阶层间的对立和反叛。

第五,社会互助和保障功能的继续维持。

对于农村社会的农业生产者,一般认为农民的土地资源可以作为基本的生存保障基础,同时强调家庭责任和社区互助系统对农民的保障作用。

第六,文化延续和精神寄托功能的连贯性。

乡村社区的文化延续和精神寄托比较深厚地蕴藏在社区之中,由于乡村社区的特定的生存环境和人际关系,有许多传统的习俗和仪式经过乡村社区的代代相传,实际上延续着一种文化模式和精神信仰,给人们提供了生存的意义和终极关怀。

☆2.论述当代社会城市社区功能的特点。

第一,经济功能和保障功能的融合。

城市社区的经济功能主要在于能够给基层社区居民提供一种场合,让他们参与决策和管理社区经济体,这种社区经济体比较稳定地保障社区居民的工作机会和收入水平,尽量免除市场资本带来的风险和剥削。

第二,社会交往和参与功能的选择化。

城市社区生活的一个特点就是交通和通讯比较方便,人们的流动性也比农村社区强,所以城市社区居民社会交往和参与的空间大,有较多的选择机会。

第三,社会团结和控制功能的弱化。

正是因为城市社区的社会交往和参与网络的选择性和超地域性,所以城市社区的团结和控制的纽带变得弱化,由传统社区的靠情感和道德维持社会团结走向靠理性和法制来维持社会的分工整合。

第四,社会身份分化和显现功能的强化。

城市社区的社会地位分化和身份显现功能的一个趋势是社区间的差异大于社区内部的差异。

教育的同质性增强,从而减弱了成员之间的身份差异。

第五,社会保障和服务功能的外部依赖。

城市社区的居民生产活动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风险,加上大家庭和社区关系的弱化,所以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和服务功能主要靠体制化的制度和专业,而社区内部的保障和服务功能成为一种补充和辅助。

第六,文化延续和精神寄托功能的多元化。

当代城市社区的文化延续和精神寄托功能不同于农村社区对传统的较强的依赖性,而是表现出多元性和繁荣性。

☆3.论述社区化的社区问题解决机制。

第一,社区居民的参与和组织。

通过社区居民全面深入的参与,形成社区发展的内在动力,才会把社区内外资源整合好,真正用于社区居民共同关心的问题,真正形成一种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做到社区居民的参与,需要有专门的社区工作者去发动启发居民,理解社区问题和社区居民生活的关系,培养一种对社区的集体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形成一种团结合作意识,把居民组织起来,围绕特定问题,采取一定策略,寻找资源,解决问题。

 

二,社区内在资源的开发利用。

靠社区居民参与,根据当地社区的现有资源环境和文化习惯、技能手段,来自主决定社区的开发工程和参与管理控制社区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

第三,外部政策的扶持和援助。

社区发展和治理毕竟是一种有目的的社区变迁过程,否则的话,社区发展构不成一种专业,那只是一种自然状态。

作为一种有目的的社区变迁过程,就需要有外部政策的扶持和援助,来促进社区的发展。

第二章 社区治理的基本理论

2.(A.1989年  )年,世界银行发表的一篇题为(撒哈拉以南非洲:

从危机到可持续增长)的报告中,首先使用了“治理危机”一词。

4.促成“全球性结社革命”的原因包括(      )。

ABCD

A.现代福利国家的危机    B.发展中国家发展模式的危机C.“国家社会保险”制度的危机    D.世界性环境的危机

5.由社会控制到社区治理转变的必然条件是(      )ABCD

A.单位体制弱化使得单位的社会职能外溢。

B.城市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单位体制外的社会空间日益扩大。

C.居民的社区性公共需求、邻里关照和互助需求,以及社区共同利益聚合与表达的需求日益增长。

D.政府机构改革与城市管理任务加重。

6.由社会控制到社区治理转变的迹象表现在(      )ABCD

A.社区服务活动大力开展     B.社区志愿者活动蓬勃兴起C.社区民主选举走上轨道    D.自治型社区的建设进入摸索阶段

7.2000年11月,民政部发布的(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第四部分专门论述了“加强城市社区组织和队伍建设”。

其主要内容包括(    )ACD

A.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    B.指导居民委员会建设   C.加强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       D.逐步建立社区工作者队伍

三、名词解释

☆1.治理——全球治理委员会将治理定义为:

个人与公私机构管理其自身事务的各种不同方式之总和;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

☆2.社区治理——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社区公共事务方面的活动或管理机制。

4.社区组织——是指社区内有目标、有计划建立起来的、以满足一定需要的各种团体和机构。

☆ 1. 法国学者玛丽一克劳德·斯莫茨提出,“善治”或“有效治理”的构成有哪四个要素?

(1)公民安全得到保障,法律得到尊重,特别是这一切都通过司法独立,亦即法治来实现;

(2)公共机构正确而公正地管理公共开

 

支,亦即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3)政治领导人对其行为向人民负责,亦即实行职责和责任制;4)信息灵通,便于全体公民了解情况,亦即具有政治透明性。

☆2.由社会控制到社区治理转变的必然条件是什么?

第一,单位体制弱化使得单位的社会职能外溢。

第二,城市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单位体制外的社会空间日益扩大。

第三,居民的社区性公共需求、邻里关照和互助需求,以及社区共同利益聚合与表达的需求日益增长。

第四,政府机构改革与城市管理任务加重。

☆3.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

(2)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原则;(3)责权统一、管理有序的原则;(4)扩大民主、居民自治的原则;(5)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

五、论述题☆ 1. 试述“治理”与“统治”的本质区别。

治理作为一种政治管理过程,也像政府统治一样需要权威和权力,最终目的也是为了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这是“治理”与“统治”的共同之处。

但是,两者之间更多的是区别和差异。

“治理”和“统治”的本质区别在于:

(1)治理与统治的主体不尽相同。

统治的权威中心一定是政府机关,而治理的权威中心包括政府机关但又不限于政府机关。

统治的主体一定是社会的公共机构,而治理的主体强调多元性和多样性,既可以是公共机构,也可以是私人机构,还可以是公私合办的机构。

治理是一个比统治更宽泛的概念,

(2)管理过程中权力运行的向度不同。

统治,单一的、自上而下的;治理,多元的、可以互动的。

(3)管理的范

围不同。

统治以领土为界的民族国家;治理可以是特定领土界限内的民族国家,也可以是超越国家领土界限的国际领域。

(4)权威的基础和性质不同。

统治源自政府的法规命令,以强制为主,可以使用暴力手段;治理公民的认同和共识,以自愿为主,靠的是体现着共同目标的主动精神。

2.论述社区治理概念及其含义。

(一)社区治理概念:

社区治理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社区公共事务方面的活动或管理机制。

这些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

它是一个由在社区范围内的不同的公私行为主体(包括个人、组织、公私机构、权力机关、非权力机构,社会、市场等),依据正式的强制性的法规,以及非正式的、人们愿意遵从的规范约定,通过协商谈判、资源交换、协调互动,共同对涉及社区居民利益的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从而增强社区凝聚力、提高社区自治能力、增进社区成员福利、推进社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二)社区治理概念包括以下几层基本含义第一,社区治理的行为主体构成突破了过去那种“政府独大、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一种由多元化、多样性的行为主体共同参与的新的格局。

第二,社区治理作为一个长期的过程,其目标除了完成特定的、具体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的任务外,更看重社区基本要素的培育,其中包括社区组织体系的发育完善、社区成员参与公共事务积极性和能力的增长、社区中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规则的形成、社区中不同行为主体交往互动方式和机制的磨合等。

第三,社区治理的行为指向是社区中的公共事务,它是一个关系社区成员切身利益的范围广阔的领域,包括社区服务与社区照顾;社区安全与综合治理;社区公共卫生及疾病预防;社区环境及物业管理;社区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社区社会保障等等。

第四,社区治理作为区别于政府行政化管理方式的另类的社会管理模式,其权力运行的方向并不总是单一的、自上而下的,它是一种多向度的、上下互动的过程。

它不是通过发号施令、制定和执行政策来达到管理的目标,而是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来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第三章 社区治理的策略选择和历史演变

1.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规定:

街道办事处是(     )。

C市辖区或者不设区的市的人民委员会的派出机关 

2.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规定,居民委员会是(B城市基层群众性居民组织  )。

3.1958年之前,我国农村基层实行的管理体制是(      )。

B乡(行政村)管理体制

)。

5.从法律上说,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户之间的关系十分明确,它们之间是(      )关系。

C指导与被指导    

6.1954年颁布的(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规定每个街道办事处共设专职干部(     )人。

D.3—7

7.(     )年,民政部第一次提出在城市开展“社区服务”的工作要求。

A1986年   

8.(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标志着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开始大力推进。

C2000年11月     

1.美国社区工作学者杰克。

罗斯曼把资本主义国家的社区治理策略划分成(  ABC   )几种式 A.地区发展策略              B.社会行动策略  C.社会计划策略              D.自我帮助策略

 3.1998年11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该法(      )ABCD A.明确界定了村民委员会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性质B.明确规定了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之间的指导被指导关系C.对村民自治过程中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进行了规范D.正式确定起乡村管理的新型体制

4.对新时期重建的乡村管理体制进行分析可见,这一体制有两个最突出特征(     )CD

C.在乡镇成为国家最基层政权组织的同时,其下设立的村民委员会成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D.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之间的法定关系界定为指导与协助关系,而不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三、名词解释

☆1.社区治理的策略选择——是指调动社区内外的资源和力量,有所取舍、有所侧重地管理社区事务的制度、方针和方法。

☆2.街居体制——城市基层民主组织管理,主要是通过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来进行管理的一种制度。

☆1.古代传统社会社区治理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古代传统社会主要指还没有实现现代化的社会也包括当代的一些仍然保留着传统力量的乡村社区.其基本特征有:

第一,社区经济活动受社区需求的调节,同时围于传统生产技术的低下,社区经济活动一般是环境资源依附性的。

第二,社区的政治活动通常是由社区中的有身份的人士来主持的,他们形成了乡土社区的精英。

第三,社区的社会组织是通过家族势力来形成和维系的。

第四,社区中的普通民众一般缺乏民主意识和民主行为,习惯于社区中的家族伦理的规范和宗法势力的左右。

2.什么是地区发展策略?

地区发展策略其实不是一个用来概括社区干预策略的适合的概念,它只是客观反映了这种策略的原初发生地是在广大殖民地资本主义的传统社区里,那里为了促进社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发生了这种共识取向的社区治理模式。

这种模式假定,社区的变迁需要通过社区中广泛的人民参与,来决定发展的目标和采取市民行动等。

它的原生形态是上述所谓的殖民地区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的社区发展实践。

3.什么是社会计划策略?

社会计划策略是指针对社区中的具体问题,比如青少年犯罪、住房、精神健康等,运用专家的理性分析和策划能力,来收集和分析资料、评估需求、制定目标、筹划资源、提供服务、监测和评估服务成效,以图解决社区问题,提升社区福利。

这种社区治理策略模式侧重于自上而下的专家技术理性和行政组织的有效性,不太重视社区居民的参与和社区的地方性创举,也不重视社区居民的集体社会行动与抗争。

4.什么是社会行动策略?

社会行动策略是指假定社区中现存的受迫害的和弱势的人群需要组织起来要求大社区增加对他们的资源和平等对待。

具体的策略是指斗争性的倡导方式和战术使用,它寻求社区中的根本性改变,包括权力和资源的再分配、让边缘群体接触决策过程等。

它的风格是敌对性的,社会公平是主流的理念。

☆5.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城市社区治理的基本策略是什么?

第一,虽然社区居民组织是法定的自治组织,但是却存在着严重的行政化倾向,是一种在国家统一部署下的群众政治活动组织。

第二,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城市社区治理中群众动员和参与的主要方式包括群众运动、政治性积极分子网络、组织群众互助服务和生产自救等。

第三,社区居民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是响应配合式的参与。

第四,在计划经济时期,驻在社区中的其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很少参与社区事务,他们实行的是

 

垂直领导,只接受来自上级部门的指示和任务,而横向的社区联系比较缺乏,每个单位都是一个封闭的小社会,一切生产、生活活动都在单位中开展。

总之,在计划经济时期,城市社区治理的基本策略是贯彻党和政府的方针路线和政策,通过组织群众,建立积极分子网络,发动群众运动,开展社区互助服务和生产自救等方式,实现城市社区的基层治理。

☆6.传统计划经济时期乡村社区治理的基本策略是什么?

第一,在乡村社区,通过人民公社体制下的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的组织方式把广大的农民组织起来,开展集体化的农业生产劳动。

第二,在乡村社区,国家通过人民公社体制,把行政体制直接延伸到原来实行乡村士绅自治的领域,基本上从体制上消除了过去的士绅统治。

第三,在人民公社时期,村民以社员的身份参与生产劳动和村里事务,他们的政治地位获得提升,政治热情比较高涨,也是以响应式地参与国家发动的政治运动和政治思想教育活动。

第四,在人民公社时期,社区的公益事业和公共福利获得了提升。

7.什么是人民公社体制?

是1958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的农村基层管理体制。

它将国家行政权力与乡村社会的经济组织结合在一起,以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行使乡镇政权职能,形成了经济、社会和政治三位合一的组织结构体系,人民公社是农业生产集体组织,也是农村的基层政权机构,它既是劳动组织,也是一种高度集权的、具有军事化管理性质的社会体制,国家通过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统辖而实现了对农村政治、社会及其他领域的控制。

8.什么是乡村管理体制?

乡村管理体制是一种以乡或者行政村作为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体制。

乡或行政村是由一个或几个较大的自然村联合组成,设乡或行政村人民代表会议和乡或行政村人民政府。

乡或行政村人民政府委员会由乡或行政村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报上级人民政府批准任命。

乡(村)人民政府接收上级人民政府的领导,执行上级人民政府的决议和命令,实施乡(村)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经上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决议案,领导和检查乡(村)人民政府各部门的工作,向上级人民政府反映本乡(村)人民的意见和要求。

9.何谓村民自治?

就是在农村乡以下设立村民自治委员会实行“自治”。

村民委员会属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其主要职责是:

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协助乡人民政府搞好本村的行政工作和生产建设工作。

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要由村民选举产生。

村民自治的内涵就是村民通过村民自治组织依法办理与村民利益相关的村内事务,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五、论述题

1.论述我国社会转型中街居体制受到的挑战。

(1)职能超载。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我国城

 

市基层管理出现了很多新的领域,街居制的负载量越来越重。

首先,单位制的瓦解导致单位职能的外移,要求街居来承接。

其次,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无单位归属人员以及外来人口的增多,给街居增添了更多的管理、服务工作。

再次,我国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提出了管理重心的下移,由此带来了原来实行"条条"管理的很多部门将任务下放到街区,给街区增加了很多新的管理内容。

(2)职权有限。

虽然街居体系承担了原来单位外移的职能以及新出现新增加的工作任务,但街居的权力却依旧十分有限。

从街道办事处来说,区级政府及各职能部门的"漏斗效应"将大量的事务"漏"到街道一级,但街道办事处却没有相应的法定地位和权力来承接这些事务。

从居民委员会来说,其工作人员的津贴,办公经费,活动开支等都是经由街道下拨控制,居委会一般没有财务支配权。

此外,有些街道实行给居委会编制的做法,进一步加重了街道与居委会"上下级"关系的色彩,居委会的工作相当被动。

(3)角色尴尬。

职能超载,但职权又十分有限,使得街居的角色出现了尴尬。

街居组织处于政府和居民之间,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街居倾向于政府一边,只是被动地执行市,区一级政府下派的任务。

在这一点上,居委会的尴尬地位更加突出。

居委会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地位实际上被虚化,居委会除了按照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日常工作外,还要承担区、街道各部门交办的名目繁多的工作任务,尤其在出现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等组织后,居委会的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第四章 社区治理中的组织结构关系

1.政府机构具有扩张的本性已被(      )所证明。

B帕金森定律

2.下列表现中不属于市场失灵的,是(      )。

D权力的寻租与腐败

3.下列表现中不属于政府失灵的,是(      )。

B.影响社会的公平与安定

4.党的领导在社区工作中主要体现为(      )。

B政治领导

 5.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的有关规定以及社区党员的数量,在社区组建各级党的基层组织。

凡是组织关系在本辖区的党员超过(      )人的,都要建立社区党委。

A100人  

    6.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的有关规定以及社区党员的数量,在社区组建各级党的基层组织。

党员人数超过(       )人的,都要建立社区党总支。

B50人

1.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有(        )。

ABC

A.市场的垄断      B.无法有效提供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