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宗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34554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2.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饶宗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饶宗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饶宗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饶宗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饶宗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饶宗颐.docx

《饶宗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饶宗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饶宗颐.docx

饶宗颐

饶宗颐:

独步中华,独树一帜

   ①2012年底,望百之年的饶宗颐先生当选法兰西学院外籍院士,先生本人常说一句话“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就是做学问要求真、求正,才能立足于大潮之中不失独立之精神。

   ②张大千先生曾评价饶先生说:

“他的白描,当世可称独步。

其山水画,更是推陈出新,自成一派。

”季羡林先生认为饶先生“涉及范围广,使人往往有汪洋无涯涘之感,这在并世学人中并无第二人”,并直言“近年来,国内出现各式各样的大师,而我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就是他。

   ③1917年仲夏,饶宗颐先生出生在广东潮安的一个儒商之家,父亲饶锷是名贯岭南的知名学者,并曾大力支持当时的进步文艺团体“南社”,饶家天啸楼的十万卷藏书更是名极一时,这样的家庭氛围深深地烙印在饶先生的儿时记忆里。

对饶宗颐来说,16岁那一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这一年,他的第一篇论文《潮州旧志考》,发表在《禹贡》杂志上,这为他日后气象非凡的学术生涯埋下了伏笔。

到了18岁,他使子继父业,完成了父母的遗作《潮州艺文志》,这部著作震动了当时的中国学术界,对后来各地方志的编撰产生了深远影响。

   ④23岁,饶先生应顾颉刚先生之约,开始编纂《古史辨》第八册《古地辨》,这意味着刚刚弱冠之年的他就已经得到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充分认可和肯定,遗憾的是,他的相关书稿尚未出版便毁于战火,然而战火并没有阻扰饶宗颐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他最终在29岁斩获了《楚辞地理考》,沿着顾颉刚等先生们的足迹开辟了《楚辞》研究的新天地,为战火硝烟中的华夏文明保留了一份希望。

   ⑤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积累和沉淀,1982年,65岁的饶宗颐先生提出了田野考古、文献记载和甲骨文考据相结合的研究夏文化的“三重证据法”,强调出土古文字材料的重要性,继承并补充了王国维先生的“二重证据法”。

到了2003年,饶先生进一步指出,要尽量运用出土文物的文字记录,作为第三重证据的主要依据,充分利用其他地区新出土的文物,详细考察其历史背景,最终将“三重证据法”扩展为“五重证据法”。

“五重证据法”,从文明传承发展的高度审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当代国际汉学领域甲骨学,敦煌学、简帛学的创建和深化。

   ⑥进入新世纪,年逾90岁高龄的饶宗颐先生并没有停止他探索的脚步。

2006年,饶先生发表了《中国西北宗山水画说》,独到地提出了中国山水画“西北宗”论。

他以比较的视野,从古代中国、印度地理知识的交汇融合出发,通过探讨古代的“地中”观念,确定了“西北宗”论的艺术地理区域。

饶宗颐先生从汉唐以来的文化脉络,梳理了传统诗歌和书画领域中大西北风景的绰约风姿,犀利地指出:

明清以来书画理论中的视野局限,即董其昌所创的山水画“南北宗”论,并不能涵盖包括大西北在内的中国山水的风景世界。

饶先生通过旷远、窍远、荒远“新三远”的艺术理论,指出传统“三远”的平远、高远,深远已不足以描摹西北峰峦、丘壑的壮美。

他还在继承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皴法。

饶先生不仅在理论上系统地阐逆了中国山水画“西北宗”论,更是身体力行地参与到了中国山水画“西北宗”论的艺术实践中,创作了以《西岳》等为代表的一系列传世佳作。

   ⑦2011年,饶宗颐被授予了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

饶先生在获奖致辞中说: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一向以来,不论在学书还是艺术的追求上,我都坚持着三点,连就是‘求真’‘求是’及‘求正’。

这三点,对于一个做学问或是做艺术的人来说,是一个最基本的态度。

”正是这样的学问、人格、胸襟、气魄,共同铸就了饶先生的学术、艺术成就以及横贯这些成就背后的中国视野。

   (删改自《光明日报》)

    【注】鸯远:

(距离)遥远。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以时间与相关事件为线,记述了不同年龄阶段的饶宗颐在战火中挣扎、在文学中磨砺、在绘画中提高的生命历程。

   B.文章首尾两处引用饶宗颐先生自已的话,既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同时也可以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传主的内心世界。

   C.饶宗颐在青年时期得到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充分认可和肯定,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使他为华夏文明做出了贡献。

   D.饶宗颐认为,研究复文化要尽量以出土文物的文字记录为主要依据,还要深入考察,详细研究这些记录的历史背景。

   E.对中国传统文化,饶宗颐虽不能身体力行参与创作,却能深入地进行理论研究,这充分表现出他自强不息的高尚品格。

 

(2)阅读第③-⑤段,概括饶宗颐先生在学术上的主要成就及其影响。

(6分)

 (3)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4)饶宗颐能“独步中华,独树一帜”,与他“推陈出新”和“涉猎广泛”两方面有关,请结合第⑥段内容,就对其中一方面的理解.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8分

1)【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有关信息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答案解析】A项“在战火中挣扎、在文学中磨砺、在绘画中提高”程度重;D项“详细研究这些记录的历史背景”说法不完全正确;E项“虽不能身体力行参与创作”错误。

   【参考答案】(5分) B(3分)、 C(2分)、 A(1分)

   

(2)【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是对传主事迹的概括理解能力。

   【答案解析】解答本题要从原文找到题干涉及的信息区域,然后分析概括出传主的相关事迹。

每点2分。

【参考答案】(6分)

①18岁完成了父亲的遗作《潮州艺文志》,震动了当时的中国学术界,对后来的各地方志编撰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29岁写下《楚辞地理考》,开辟了《楚辞》研究的新天地。

③提出“三重证据法”,最终扩充为“五重证据法”,推动了当代国际汉学领域甲骨学、敦煌学、简帛学的创建和深化。

(3)【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作用的理解能力。

【答案解析】解答本题需要从行文结构与文段作用两方面入手。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答案】(6分)  

①从绘画等学术角度评价饶宗颐在当代学术界的地位与影响。

②为下文对饶宗颐取得成就的叙述作了铺垫。

③照应题目,表达了对饶宗颐的高度赞扬之情。

(答对一点给2分,意

思对即可)

(4)【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主要思想的理解、探究能力。

【答案解析】观点明确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6分。

【参考答案】(8分)

观点一:

“推陈出新”与他能够在绘画领域有所建树关系密切。

①饶宗颐针对明清以来书画理论中的视野局限,提出了中国山水画“西北宗”论;指出传统“三远”的不足,并提出了新“三远”的艺术理论;在继承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皴法。

②只有推陈出新,保持独立精神,才能在不断地探索实践中,取得成功。

观点二:

“涉猎广泛”与他能够在绘画领域有所建树关系密切。

①饶宗颐从古代中国、印度地理知识的交汇融合出发,确定了“西北宗”论的艺术地理区域;从汉唐以来的文化脉络,梳理了传统诗歌和书画领域中的相关内容,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山水画“西北宗”论。

②只有涉猎广泛,视野广阔,才能在此基础上取得成功。

南开之父张伯苓

1876年4月5日,张伯苓出生在天津一个贫寒的塾师家中。

十五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位于天津的北洋水师学堂。

1895年,张伯苓成为北洋水师学堂航海科第五届毕业生。

就在前一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和打击。

不久,当张伯苓去海军的“通济”舰实习时,“通济”舰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舰船设备七零八落,无人整修,船上官兵也个个士气低落,官不官,兵不兵,整日吃吃喝喝,不务正业。

张伯苓第一次感到自己军事救国的理想受到严峻的挑战。

张伯苓悲愤填胸,深受刺激。

他决心从海军退役,投身于教育事业。

天假其时,天津社会名流、曾任清末翰林院编修、贵州学政等职的严修正在为严氏家馆延请塾师,经人介绍,张伯苓和严修结识,受聘到严氏家馆任教。

他此后在教育实践中得益于严修之处颇多。

他经常对学生们说:

“真万幸,遇到严先生。

严先生可以说是今之圣人。

民国初年,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近代工商业城市,天津显示出勃勃生机。

张伯苓敏锐地察觉到社会的发展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的渴求,遂下定决心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创办一所大学,也为中学学校的优秀毕业生继续深造提供条件。

放眼国内,要么是像北京大学这样的国立大学,要么是得到国外教会支持发展起来的教会大学,并没有较完善的、非常成功的私立大学可资参考借鉴。

为此,他远渡重洋,于1917年8月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研修高等教育。

著名教育家杜威、克伯屈、桑代克等人指导张伯苓学习了有关教育学、教育哲学、心理学、教育行政等方面的课程。

张伯苓还拜访了一些教育学家,如与凯尔鲍德里教授就中美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切磋。

凯尔鲍德里教授认为中国的学校应该向学生灌输一些共和思想,以树立民主观念和公共群体意识,抵消长期以来封建思想所产生的影响。

这番话让张伯苓沉思良久。

归国后,他就雷厉风行地组织起南开大学筹备委员会,负责规划设计校园、宿舍、教学楼等具体事宜,并且开始在外面四处奔波,为创办大学筹募经费。

1919年秋,张伯苓的努力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南开大学正式宣告成立。

创校伊始,张伯苓就表现出极强的开拓进取精神和服务意识。

早在美国研修教育学的时候,张伯苓就开始留心,在中国留学生中为南开大学物色教师人才。

很多中国留学生在毕业归国之后,也直接来到了南开任教。

南开大学刚刚成立不久,在张伯苓的周围,就陆续聚集起一个兢兢业业为南开大学发展尽心尽力的优秀教师群体。

张伯苓尊重每一位教师,每一位新教师到校,总要举行欢迎茶话会,并由学校拔给一间宿舍,里面各种家具用品一应俱全,每天还派专人清扫,让人产生到家的感觉。

在培养教学、科研人才方面,张伯苓更是想方设法为有潜力的教师提供深造的机会。

化学系的杨石先教授,到南开大学之后工作成绩非常突出,张伯苓遂用美国罗氏基金派他去美国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杨石先获博士学位之后,谢绝了德国的高薪聘请,重新返回南开大学任教,成为南开大学理学院的奠基人之一。

或许,吴大猷的一番话最能集中表达教师们共同的心声:

“张伯苓校长在声望、规模、待遇不如其他大学的情形下,籍伯乐识才之能,聘得年轻学者,予以研教环境,使其继续成长,卒有大成。

这是较一所学校藉已建立之声望、设备及高薪延聘已有声望之名家,更为难能可贵得多了。

前者是培育人才,后者是延揽现成的人才。

”从这观点看,南开大学实有极高的成就。

张伯苓为南开挣下数百万产业,从没有在自己身上乱花过一分钱。

在天津市内开会时,他经常以步代车。

一次散会时,有服务员询问张伯苓的车号是多少,他随口答道:

“11号。

”该服务员找来找去也没发现11号车。

等他看到张伯苓已经走远的背影,这才领悟“11号”就是步行的意思。

张伯苓给教授们修建了宽敞的住宅,但是自己却住在南开中学后面一个羊皮市场的简陋平房里。

有一次张学良去拜访他,汽车在附近转了好长时间,最后在那一条晒满了羊皮,散发着恶臭的小路上,找到张伯苓的居所,张学良不禁对张伯苓的简朴深表敬佩。

张伯苓是一位与时俱进的爱国教育家:

他创业南开,功在国家,为发展我国近代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节选自《张伯苓》)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张伯苓尊重人才,尽可能地为教师创造较好的教学条件,提供深造机会,因此

  很多中国留学生谢绝国外的高薪聘请,毕业归国后就直接来到了南开任教。

B.因为有了严修的帮助和支持,张伯苓才能创办南开大学。

所以他经常对学生们

  说:

“真万幸,遇到严先生。

严先生可以说是今之圣人。

C.一百多年前的中国,甲午海战惨败,国运衰微。

张伯苓痛感国家和民族的危亡,

  虽然军事救国的理想破灭了,但是他没有消沉,而是萌发了教育救国的思想。

D.成就伟大事业者,必然具有伟大的精神和人格。

张伯苓毕生不图私利,开拓进取,

  一心为南开的发展壮大和国家的富强昌盛而操劳,表现了可贵的责任担当。

E.为了创办大学,张伯苓曾赴美国留学取经。

他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

  师从杜威、克伯屈、桑代克等教育名家,曾就中美教育等方面的问题与他们进行了深入地切磋。

(2)张伯苓为创办南开大学做了哪些工作?

请简要概括。

(6分)

(3)第七段中引用吴大猷的一番话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本分析。

(6分)

(4)张伯苓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他有远大的理想抱负,有人认为是他有杰出的才能,有人认为是他看高尚的品行修养。

请你就对“理想”、“才能”、“品德”三个方面原因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参考答案:

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2.

(1)CD(选D得3分,选C得2分,选B得1分。

A项,提供深造机会是为“有潜力”的教师,“很多中国留学生谢绝国外的高薪聘请”属于无中生有。

B项,给于张伯苓帮助支持的人很多,严修只是很重要的一个,所以B项说法以偏慨全;E项,和张伯苓“就中美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切磋”的人是凯尔鲍德里教授,而不是杜威等敦授。

(2)①远渡重洋,研究高等教育,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

 ②组织南开大学筹备委员会,负责规划具体事宜并为创办大学筹备经费。

③在美国留学期间,在中国留学生中为南开大学物色教师人才。

    (每点2分)

(3)①引用吴大猷的话语,表达了作者对张伯苓的高度赞扬。

②照应前文,证明张伯苓学以致用,有服务意识,尊重老师。

③通过对比,突出了张伯苓对人才的重视,在培养教学,科研人才方面的独到之处,同时也体现了他的办学理念。

(每点2分)

(4)观点一:

我认为张伯苓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远大的理想。

①理想高远,最先树立军事救国的理想。

②后从海军退役,投身于教育事业,有了教育振国的理想。

③看到社会发展对高等人才的渴求,決心创办一所大学。

④与吋俱进,创业南开,希望国家强大。

观点二:

我认为张伯苓的成功主要原因是他有杰出的才能。

①张伯苓能够敏锐察看社会,善于抓住机遇;②能够从现实出发,不断学习,有理论水平,能融汇东西方文化;③具有开拓精神和服务意识;④具有超前的意识和较强的判断力。

观点三:

我认为张伯苓的成功主要原因是他有高尚的品德修养。

①有爱国心,并以此为动力,不断奋斗;②对事业非常执著,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价值;③敢于探索,没有创办大学经验,边学习,边摸索,成就显著;④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去感化身边的朋友,获得更多的支持。

(观点2分,分析每对一点给2分。

雷抒雁:

一个时代的激情诗人

张毅静

   2013年2月14日凌晨1时31分,一个毕生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诗人走了。

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他为之讴歌了一生的世界。

他,就是著名诗人雷抒雁。

  雷抒雁(1942—2013)陕西泾阳人,当代诗人、作家。

其成名作是纪念张志新而写的长诗《小草在歌唱》。

先后出版诗集《小草在歌唱》《父母之河》《踏尘而过》《激情编年》等。

  新年伊始,雷抒雁的离世,在社会各界和诗人故乡引起强烈关注。

这个真实而又富于激情的人走了。

激情是雷抒雁的标志,也是许多他的同代人的标志,正如他的朋友瞿弦和所言,“他代表着那个时代的激情”。

  他的诗都与时代重大事件有关

  71年的生命中,雷抒雁的诗文创作有50多年。

  一切可能都来自少年时代所接受的教育……那时候他在陕西泾阳县读中学,初二就发表了第一篇文章。

启蒙老师告诉同学们说:

“文人是干吗的?

就应该像我们大儒张载那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种思想深入其心,导致了雷抒雁一生以诗文为喉舌,在每一个大的历史关口,在每一个大的历史变革时期都能听到他的声音。

  1970年代末期,那时中国的政治刚刚开始解冻,但预示着政治春天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没有召开。

为在“反右”和“文革”中蒙冤者进行的平反也没有开始。

年仅三十岁出头的雷抒雁在无意间看到辽宁张志新烈士的事迹后,他被烈士的死难真相震撼不已:

“那时候,我有大梦初醒的感觉,张志新的死让我们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对于不同思想、不同言论的残忍程度出乎意料。

”———张志新之死当年被披露后,可以说引起了朝野上下一片震动。

“那是一个思索的年代,一个反问的年代,一个不断地解剖自己,解剖灵魂,解剖社会的年代。

”雷抒雁以正直人的良知、以勇敢者的锐气、以诗人的敏感与才华,一蹴而就《小草在歌唱》这首悼念张志新的诗。

在诗中,他掷地有声地写道:

“我敢说,如果正义得不到伸张,红日,就不会再升起在东方!

我敢说,如果罪行得不到清算,地球,也会失去分量!

”此诗经《光明日报》以整版篇幅一刊载,在当时引起巨大社会反响,被形容为“重磅炸弹”,震撼着沉闷已久的诗坛,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局面,确立了新时代中国“政治抒情诗”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成为新时期文学史上的诗歌名篇。

有评论家认为它“是新现实主义的开篇,它和巴金的《随想录》是当时比较典型的对十年动乱的反思和忏悔”。

  这首被形容为“重磅炸弹”的诗作,奠定了雷抒雁在中国诗坛的地位,也影响了雷抒雁的一生。

  1984年雷抒雁创作了长诗《父母之河》,在这首诗中,诗人的艺术神思伸向精神上的文化寻根,把黄河的文化底蕴与改革开放时代的博大精深诉求结合起来,是1980年代“寻根文学”更博大的拓展。

  2008年,雷抒雁创作了长诗《冰雪之劫:

战歌与颂歌》、《悲回风:

哀悼日》等,对中国人遭受的苦难做出了积极的、激情昂扬的诗歌回应。

  1979年到2008年,从《小草在歌唱》、《父母之河》、1991年访问前苏联的《泥泞》,以及1999年为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创作的《十月,祖国!

不只是十月》,到2008年为抗击冰雪灾害而创作《冰雪之劫:

战歌与颂歌》,为抗击地震而写的《悲回风:

哀悼日》,再到2009年为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而创作的《最初的年代》,和为党的十八大而创作的《为你祈福!

神话的土地》,雷抒雁的诗歌创作与改革开放30年进程相呼应,是这个改革开放时代的诗情写照。

  雷抒雁曾在一次访谈中说:

“诗与时代的关系是复杂的。

从我的创作来看,我的诗都与时代重大事件有关。

但写得更多的一类则是个人心灵在时代际遇中的感发和情感。

过去的30年,对于中国,对于中国的每个普通的公民来说,都是最重要和最了不起的年代。

历史学家会以他们凝重的文字将它镌刻在纪念碑上;普通人也会以自己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故事。

那么,对于一颗敏感而活跃的诗心来说,则会有激情的篇章写下情感的记录。

所以,我在《激情编年》的序言中说:

‘这些诗不是对历史的追忆。

它是历史的情感见证。

即便不是对一个个伟大事件的述说,也是由那些事件的波动,在心灵里留下的擦痕。

’”

  2003年雷抒雁在直肠癌手术恢复后,进入了他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

在这期间他不仅继续用诗歌唱,还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散文随笔,出版散文随笔集14种。

在这些随笔散文中,他以诗人的敏感和犀利,针砭时弊,为美好社会和生活歌与呼,把简洁的笔触与灵敏的机智、智慧的思索与充满情感的想象结合起来。

使许多读者为之流泪、为之感奋。

2007年他着手研究中国的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想探寻中华民族最初的远古歌声的韵律和神韵,试图把今天的新诗与中华民族远古的歌唱神韵紧密地结合起来,出版了《还原诗经》和《国风》,用当代诗人的诗情沟通那民族母语的歌唱。

这是一个当代诗人对民族文化母语诗性精神的真正沟通和接地。

  一辈子做真人

  生活中的雷抒雁,性子急、率真、直爽,富于激情。

  老同事毕星星曾写道:

“雷抒雁的名字好,很抒情,像个诗人。

他常奚落我,叫个星星干什么!

可我有一次意外的发现他的一枚图章,木制的,四个字‘雷书彦章’,于是知道了,他家给他叫的是这四个字。

有点古旧的书香气,也有点迂腐陈旧的意味。

雷抒雁就着音改了,改得好。

……雷抒雁从大学入伍,一股子书生气……闲下来打扑克,雷抒雁是最难伺候的一位。

一旦牌好了,他目中无人,豪气干云,赢得得意洋洋犹有余威。

一旦一把烂牌,立刻没了神气,凝思沮丧强撑着,一副等待世界末日的架势……”

  自小生长在关中,雷抒雁一生对秦腔、眉户特别钟爱。

陕西的剧团每次去北京演出他都要去现场提建议。

对文本、唱腔和演员的表演,不只是鼓励,他从来都是直率敢言,从不敷衍人,有啥说啥。

  2009年3月,雷抒雁诗歌创作研讨会在他的母校西北大学召开。

会上,初听有人称他是“人民诗人”,雷抒雁的眉头锁了起来;随后,又有几位作家评论家称他是“人民诗人”,雷抒雁坐不住了,干脆打断发言者的话:

“刚才大家用了天才的、伟大的、杰出等词来形容我,以后,请你们在我听不见的时候说,我不欣赏那些词。

”他直截了当地表示:

“有人说我是‘人民诗人’,我觉得自己担当不起,但我希望自己能为人民多写点东西。

  诗人王久辛记得,在一次古体诗词研讨会上,轮到雷抒雁发言时,他将准备好的发言稿放到一边,正色地说:

“今天参加会议的全是诗人,本来没有什么尊卑贵贱,在诗的面前一律平等,以诗论高下。

可是你们弄这么个主席台,按官职排位,这还是研讨诗吗?

  对于目前中国诗歌创作的现象,雷抒雁也是直抒胸臆:

他认为现在的诗人没有生活积累,无病呻吟;叙事性的诗多,几乎是顺口溜;诗句很花哨,只有好的句子,没有好的篇章;想写什么写什么,主题奇怪,甚至可笑;没有生命、生活的逻辑,没有意境,不能给读者任何启迪……

(摘编自2013年2月18日《海南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雷抒雁少年时代接受的启蒙教育影响着他一生的诗文创作,张载“为天地立心”等思想导致了他一生用诗文作匕首投枪。

B.雷抒雁《小草在歌唱》这首悼念张志新的诗.如同“重磅炸弹”.震撼着沉闷已久的诗坛为中国诗歌打开了新的局面。

C.雷抒雁l984年创作的《父母之河》,表达了他的文化寻根情结,融合了黄河的文化底蕴与改革开放时代的博大精深诉求。

D.雷抒雁曾认为.过去的30年对于中国及其每个普通的公民来说,都是最重要和最了不起的年代,人们将为它树碑立传。

E.雷抒雁在直肠癌手术恢复以后,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散文随笔。

他对中国诗歌创作的现象进行了直截了当的严肃批评。

(2)为什么说雷抒雁是“一个时代的激情诗人”?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3)雷抒雁是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6分)

(4)雷抒雁说“有人说我是‘人民诗人’。

我觉得自己担当不起,但我希望自己能为人民多写点东两。

”这几句话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请谈谈你的感悟。

(8分)

 

12.

(1)答B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A、E不给分。

(D“人们将为它树碑立传”的说法不够准确,原文是说“历史学家会以他们凝重的文字将它镌刻在纪念碑上”;A“用诗文作匕首投枪”的说法失之偏颇,雷抒雁的诗文更多的是深情颂赞;E说“对中国诗歌创作的现象”以偏概全,原文是说“对于目前中国诗歌创作的现象”)

(2)一是因为在每一个大的历史变革时期都能听到雷抒雁的声音,他的诗都与时代重大事件有关,与改革开放30年进程相呼应,是这个改革开放时代的诗情写照。

(2分)二是因为雷抒雁的诗富于激情,他用激情的篇章写下情感的记录:

或悼念烈士,谴责罪行,伸张正义;或对取得抗击自然灾害胜利的深情颂赞;或对地震中遇难同胞的沉痛哀悼;或对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好形势的由衷赞美;或对美好社会和生活的讴歌;或对党的十八大的虔诚祈福;等等。

(4分,答出四点、言之成理即可)

(3)一生以诗文鼓与呼;坚持真理,有强烈的正义感;正直、勇敢、敏锐;有良知、有才华;率真、直爽,富于激情;有悲悯和同情之心;热爱党、祖国和人民;热爱美好的社会和生活;热烈拥护改革开放;兴趣广泛;谦虚,不喜欢听奉承话;对中国诗歌创作的现状有独特的见解;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敢于担当。

(答出六点、概括合理即可)

(4)示例:

雷抒雁的这几句话,一方面说明他不图虚荣,不慕名誉,不喜欢别人对他的奉承,为人谦虚正直,实事求是;另一方面反映了他要多为人民鼓与呼,多为人民做贡献的崇高精神。

更重要的是,这几句话发人深思:

有的人,缺乏实际能力和水平,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