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整理试题gjh.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34456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整理试题gjh.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毛概整理试题gjh.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毛概整理试题gjh.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毛概整理试题gjh.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毛概整理试题gjh.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概整理试题gjh.docx

《毛概整理试题gjh.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整理试题gjh.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概整理试题gjh.docx

毛概整理试题gjh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具体包括: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1)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3)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如何?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什么是毛泽东思想?

如何正确理解毛泽东思想?

1943年7月8日,王稼祥的文章《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中正式提出:

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布尔什维克主义,中国的共产主义。

1945年5月党的“七大”,正式使用“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并把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

刘少奇提出:

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从而首次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做了界定。

1981年由邓小平同志主持制定、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思想重新作了界定,认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982年,党的十二大对毛泽东思想科学涵义的进一步完善: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这主要说明了毛泽东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渊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二者是一脉相承的;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创造性发展。

 第二,“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这主要说明了毛泽东思想作为科学理论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关系;一方面,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是毛泽东思想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另一方面,毛泽东思想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

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这主要说明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毛泽东个人的作用与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之间的关系:

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和杰出代表,毛泽东思想“主要是毛泽东同志的思想”。

(必须要肯定的)党的其他许多领导人都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要承认的)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条件如何?

一)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1、时代背景: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2、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3、思想理论来源:

(1)马克思列宁主义

(2)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1、时代背景: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2、历史依据: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3、现实依据:

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4、主观条件:

邓小平漫长曲折的“三落三起”传奇式的革命生涯,使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好学深思的品格,练就了他无比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铸造了坚强的性格和宽阔的胸怀,熔铸了一个伟大人物独有的风范。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要义——发展核心——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什么是思想路线?

在哲学上称为认识路线,是指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

一个政党的思想路线,是指这个政党确定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的认识路线。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重新确立及发展

1929年6月,毛泽东在“给林彪的信”中,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一词。

1929年12月,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提出了“关于主观主义”的问题。

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初步界定了中国共产党人“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

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和《矛盾论》著作中,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中,第一次使用了“实事求是”的概念。

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

1945年,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

第一,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第二,邓小平支持和领导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第三,积极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强调解放思想的极端重要性,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作了概括,“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2、江泽民对党的思想路线认识的深化:

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概括为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党的思想路线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同时,增添了“与时俱进”的新内容。

在党的十六在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3、胡锦涛进一步深化了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1.一切从实际出发(前提和基础)2、理论联系实际(途径和方法)3.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验证条件和目的)4、实事求是(核心)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近代中国国情的特征、矛盾、任务及革命特征

(一)近代中国的国情:

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

(二)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三)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对外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使中国成为一个民族独立的国家;对内推翻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使中国成为一个人民民主的国家。

(四)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什么是总路线?

也称基本路线,指的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路线,它是指导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总的行动纲领、战略决策或总的方针政策,是制定其他具体工作路线和方针政策的依据。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怎样的?

如何理解?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革命政权道路的可能性?

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根本原因):

经济不平衡:

地方性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主;政治不平衡:

国内处于军阀割据与混战状态第二,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及良好的群众基础(客观原因)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客观原因)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共产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

(主观条件)

※三大法宝?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什么由无产阶级来领导?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新民主义社会的特征?

第一,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阶段。

第二,政治上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第三,经济上主要有三种经济成份:

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我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实质、特点?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和步骤?

(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3)制定依靠占农村绝大多数人口的贫下中农的政策(4)坚持积极引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如何进行改造?

(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赎买的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而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中获取一部分利润。

(2)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就是在国家直接控制和支配下的资本主义经济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我国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和探索过程?

“走俄国人的路”——最初探索:

1、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理解有偏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2、忽略了社会主义的实现是一个过程,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3、片面强调专政,阶级斗争扩大化

“走自己的道路”——崭新探索

※邓小平是怎样归纳社会主义本质的?

如何理解?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如何理解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

1、发展是一个政治性命题——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当代中国的最大政治)2、发展是一个战略性命题——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3、发展是一个时代性命题——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需要。

※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

马克思明确指出:

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马克思的这一论断已经为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所证实。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其中的生产资料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劳动者也同样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改变了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管理水平。

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提高了生产劳动能力。

在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和主导性的要素。

第二,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

过去,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投入,现代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智力资源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更是如此。

第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先导作用。

19世纪末发生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是科学、技术、生产三者关系发生变化的一个转折点。

在此之前,生产、科学、技术三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生产的发展推动技术进步,进而推动科学的发展。

例如,蒸汽机技术革命主要是从工匠传统发展而来,在生产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摸索出技术发明,然后才总结出热力学理论。

以电力技术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以来,这种生产带动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发生改变,现在是科学推动技术进步,再推动生产的发展。

科学技术越来越走在社会生产的前面,开辟着生产发展的新领域,引导生产力发展的方向。

如电磁学理论的建立,它先主要是通过科学实验探索出电磁学理论,通过促进电力技术的革命,并最终引发电力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邓小平在总结科学技术这一发展趋势时深刻指出:

“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

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

”“大量的历史事实已经证明了:

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实在,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从社会性质上来界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这是从社会发展程度上来界定。

第一,从发展水平看,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这是总特征。

第二,从产业结构的发展状况看,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第三,从经济形态上看,是由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第四,从科技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看,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第五,从人民富裕程度看,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第六,从地区发展差别状况来看,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第七,从社会主义改革来看,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第八,从精神文明建设来看,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第九,从国际比较来看,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这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体特征。

※为什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此之长?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1、历史条件:

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遗产,一穷二白的基础。

这些历史条件决定了我们要用相当长的时间来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

2、要用相当长的时间来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3、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关系?

1、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但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有步骤、分阶段的向前推进,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是我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最低纲领。

2、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辨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3、共产党人必须有远大理想,坚持最高纲领,但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好现实工作,为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而奋斗

※”三步走“、”新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

(1)邓小平提出“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

战略目标: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步走”的战略步骤: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江泽民提出新“三步走”战略:

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建党一百年(2020年),使国民经济更快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到建国一百年(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如何理解我国当前小康社会的三大特征?

低水平,是讲我国刚刚迈入小康社会的门槛,只是解决了衣食无忧的基本生存需要,离宽裕还较远。

不全面,主要偏重于物质文明方面,对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等关注不够。

不平衡,是指进入小康的人口在全国分布是不平衡的。

城市与农村之间、东部、中部与西部之间、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等,在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上存在较大的差距。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我国作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历史背景?

p162

※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的革命?

(1)改革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解放生产力。

(2)改革是对原有体制进行的根本性的变革。

(3)改革开放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什么是”三个有利于“标准?

怎样理解?

判断改革开放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它是实践标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深化和具体化(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

(2)“三个有利于”标准,突出了以往被忽视的实践标准中的价值问题,实现了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有机统一(3)“三个有利于”标准作为一个整体,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

(1)它是实践标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深化和具体化(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确立的实践标准解决了思想路线问题,问题在于,实践标准本身需要走出认识论一般原则的层次与唯物史观相结合,提供出较为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

(2)“三个有利于”标准,突出了以往被忽视的实践标准中的价值问题,实现了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有机统。

真理:

主观与客观的符合,主体与客体的一致;价值:

客体之于主体的有用性、需求性(3)“三个有利于”标准作为一个整体,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

生产力标准是基础的和根本的标准。

“是压倒一切的标准”。

在“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范畴内,生产力不再是一般的生产力,而是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凡是符合这一条件的可大胆采用。

(2)综合国力既可以是直接的现实的,也包括间接的潜在的。

不能离开增强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来单纯强调生产力标准。

(3)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对发展生产力目的之规定。

※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依据有哪些?

1、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敏锐观察的结果2、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3、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如何?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我国建国之初选择计划经济的条件有哪些?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选择这样的经济体制,有当时的主客观条件。

1、客观条件:

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

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相对单纯。

2、主观条件:

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3、现实条件:

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集中主要力量开展以156个重大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比较迅速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过程?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丰富内涵?

一是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二是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

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由这一结合而形成的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它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另一方面,它又必然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

由这一结合而形成的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它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另一方面,它又必然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特征:

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三是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有序运行。

四是在目标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基本原则和最终目标。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

※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内容、实现形式?

公有制经济:

是指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对生产资料行使共同所有权或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经济形式。

它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非公有制经济的内涵、作用?

2.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

第一,非公有制经济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