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物化学习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34453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生物化学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运动生物化学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运动生物化学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运动生物化学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运动生物化学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运动生物化学习题.docx

《运动生物化学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生物化学习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运动生物化学习题.docx

运动生物化学习题

第一章物质代谢与运动概述

1、运动人体的物质组成:

糖、脂质、蛋白质、核酸、维生素、水和无机盐七大类物质组成。

2、人体能源物质:

糖、脂肪、蛋白质。

3、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量供应者。

4、运动强度大,血清酶活性增加明显。

5、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

6、名词解释:

(1)新陈代谢:

生物体内物质不断地进行着的化学变化称为新陈代谢,包括:

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

(2)生物氧化:

指物质在体内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3)高能磷酸化合物:

含有高能磷酸键的化合物称为高能磷酸化合物。

8、试述ATP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再合成途径。

答:

ATP的生物学功能:

(1)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

(2)合成磷酸肌酸和其他高能磷酸化合物。

再合成途径:

(1)高能磷酸化合物快速合成ATP;

(2)糖无氧酵解再合成ATP;(3)有氧代谢再合成ATP。

9、试述生物氧化在生命活动中的意义。

答:

(1)能量逐渐释放,持续利用;

(2)合成人体的直接能源ATP;

(3)产生热量,维持体温。

10、运动引起血清酶活性增高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

(1)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大,血清酶活性增加明显。

(2)运动时间:

相同的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越长,血清酶活性增加越明显。

(3)训练水平:

由于运动员训练水平较高,因此完成相同的运动负荷后,一般人血清酶活性增高比运动员明显。

(4)环境:

低氧、寒冷、低压环境下运动时,血清酶活性升高比正常环境下明显。

(5)运动方式:

肌肉离心收缩比向心收缩引起血清酶活性升高明显。

第二章糖代谢与运动

1、糖有氧代谢的终产物:

水和二氧化碳;无氧代谢的终产物:

乳酸。

2、三大物质代谢的中心环节(三羧酸循环)。

3、空腹血糖浓度(4.4—6.6mmol/l)。

4、1分子葡萄糖经酵解生成(2分子ATP),有氧氧化生成(36—38分子ATP)。

5、糖的运输形式(葡萄糖),糖的储存形式(肌糖原和肝糖原)。

6、血糖、肝糖元、肌糖原的关系:

肌糖原直接供能,血糖补充,肝糖原再分解补充。

7、乳酸的生成主要在(快)肌纤维、氧化在(慢)肌纤维。

8、乳酸阈时的血乳酸值(4mmol/l)。

9、调节人体血糖水平的主要器官(肝脏)。

10、一次三羧酸循环过程,可生成(12分子)ATP。

11、体内糖原的储量取决于(个体的运动水平、训练状况和饮食中糖的含量)。

12、简述糖酵解的意义。

答:

(1)某些少数组织细胞获取能量的方式;

(2)糖酵解是剧烈运动时能量的主要来源。

13、简述乳酸消除的途径。

答:

(1)乳酸的氧化

(2)乳酸的糖异生(3)在肝脏合成其他物质。

14、糖异生作用在运动中的意义。

答:

(1)弥补体内糖量不足,维持血糖相对稳定;

(2)乳酸异生为糖有利于运动中乳酸消除。

15、运动中糖的生物学功能。

答:

(1)糖可提供机体所需的能量;

(2)糖在脂肪中的调节作用;(3)糖具有节约蛋白质的作用;(4)糖具有促进运动性疲劳恢复的作用。

17、名词解释:

(1)乳酸循环:

血乳酸经血液循环运送至肝脏,通过糖异生作用可合成肝糖原和葡萄糖,再进入血液补充血糖的消耗或被肌肉摄取合成肌糖原,这个过程称为乳酸循环。

(2)糖异生作用:

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作用。

(3)乳酸穿梭:

在乳酸氧化过程中,运动开始(包括大量吃糖)时,某些组织中存在一种“乳酸相对量生成”状态,使得乳酸在体内分布不均匀,这就产生了“乳酸穿梭”现象。

包括肌乳酸穿梭和血管间乳酸穿梭。

(4)三羧酸循环:

在线粒体中,乙酰辅酶A先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再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最后生成草酰乙酸,接着再重复上述过程,形成一个连续,不可逆的循环反应,消耗的是乙酰辅酶A,最终转化为CO2和H2O,由于这个循环首先生成的是具有三个羧基的柠檬酸,故称三羧酸循环。

第三章脂代谢与运动

1、脂质:

由脂肪酸和醇组成。

2、酮体包括:

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

3、血浆游离脂肪酸在血液中运动形式是以(脂蛋白)作为载体。

4、机体的必需脂肪酸主要有(亚油酸)和(亚麻酸)。

5、在线粒体内一系列酶的催化下,脂肪酸逐步裂解出二碳单位(乙酰辅酶A),再经(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大量能量。

6、(脂肪酸)是长时间运动骨骼肌的主要原料。

7、耐力训练使运动员在进行耐力运动时利用脂肪供能较非耐力运动(强),从而有利于节省体内(糖)的储备,达到提高耐力的作用。

8、有氧运动能增加血浆中(高密度脂蛋白)的升高和(低密度脂蛋白)的降低,从而增加胆固醇逆向转运能力,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9、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是影响脂代谢的重要因素,当强度达到65%最大摄氧量运动30分钟时,脂肪供能作用最大,脂肪与糖的供能比例约为(1:

1)。

10、运动时酮体代谢的生理意义。

答:

(1)酮体是体内能源物质转运输的一种形式;

(2)酮体参与脑组织和肌肉的能量代谢;

(3)参与脂肪酸动员的调节;

(4)血、尿酮体浓度可评定体内糖储备状况。

11、运动时血浆游离脂肪酸的利用。

答:

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时,骨骼肌摄取血浆FFA的数量有限,血浆游离脂肪酸供能意义不大。

超过20-30min的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时运动中,血液中FFA持续而缓慢的升高,肌细胞吸收血浆FFA功能的比例增大。

长时间耐力运动开始的数分钟内,由于大量肌群参与工作,血浆FFA浓度出现暂时下降,然后逐渐升高。

12、名词解释:

必需脂肪酸:

把维持人体正常生长所需而体内又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

酮体:

在某些组织如肝细胞内脂肪酸氧化并不完全,生成的乙酰辅酶A有一部分转变成乙酰乙酸,B-羟丁酸和丙酮,这三种产物统称为酮体。

第四章蛋白质代谢与运动

1、支链氨基酸包括:

亮氨酸、异亮氨酸、酰胺酸。

2、名词解释:

(1)必需氨基酸:

肌体无法自身合成必须由食物途径获得的氨基酸称之为必需氨基酸。

(2)氮平衡:

人体摄入的食物中的含氮量和排泄物中的含氮量相等的情况称为氮平衡。

3、简述支链氨基酸与运动的关系。

答:

(1)支链氨基酸市场时间运动时参与供能的重要氨基酸。

(2)支链氨基酸与运动性中枢疲劳有关:

长时间运动时,由于支链氨基酸参与供能数量的增加,血浆支链氨基酸下降,从而进入大脑的色氨酸数量上升,此时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过程增强,进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疲劳。

4、试述葡萄糖-丙氨酸循环过程并说明其生物学意义?

答:

循环过程:

骨骼肌和心肌中的糖分解代谢过程加强,生成大量的丙酮酸。

丙酮酸的浓度逐渐增高,其中大部分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进一步氧化,部分丙酮酸还原成乳酸,还有一部分丙酮酸经过氨基作用生成丙氨酸。

生成的丙氨酸会随血液循环到肝,再在肝作为糖异生的“原材料”,异生成为葡萄糖再输入到血液以维持血糖浓度的稳定。

意义:

丙氨酸在肝脏异生为糖,有利于维持血糖稳定;防止运动肌丙酮酸浓度升高所导致的乳酸增加;将肌肉中的NH3以无毒形式运输到肝脏,避免血氨浓度过度升高,对健康及维持运动能力有利。

第五章运动时骨骼肌的代谢调节与能量利用

1、(乙酰辅酶A)是三大能源物质分解代谢共同的中间代谢物。

(三羧酸循环)是三大能源物质分解代谢最终的共同途径。

三大能源物质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均储存在(ATP)的高能磷酸键中。

2、能量的释放和利用是以(ATP)为中心的。

3、在短时间,大强度的运动中,ATP的生成主要由(磷酸原)系统提供。

4、在最大强度运动(30—60s)时,糖酵解达最大速率,此后其供能速率逐渐下降,可维持(2—3min)。

5、运动时脂肪供能的比例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大而(减少),随着运动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6、运动时有氧代谢主要受(组织供氧量)和(可供肌肉利用的能源物质)的调节。

7、极限强度运动至力竭时,(磷酸原)接近耗竭。

8、在长时间运动前期,(肝糖原)分解是血液葡萄糖的主要来源,在长时间运动后期,(糖异生)成为肝释放葡萄糖的主要来源。

9、运动后垢恢复及代谢产物的清除,必须依靠(有氧氧化)。

10、磷酸原供能系统的供能特点。

答:

运动开始是最先起用,最快利用,具有不需要氧参与和功率输出高的特点。

11、运动中三大供能系统的相互关系。

答:

(1)运动过程中骨骼肌各供能系统同时发挥作用,肌肉可以利用所有的能源物质。

(2)各功能系统的最大输出功率差异较大,其顺序为:

磷酸原系统>糖酵解系统>糖有氧氧化>脂肪氧化,他们以50%的速度递减。

(3)各供能系统维持运动时间不同:

以最大功率进行运动时,磷酸原系统仅能运动6-8S,糖酵解系统供最大强度运动30-60S,可维持2MIN左右,3MIN以上的运动,依赖有氧代谢供能系统。

(4)运动后能源物质的恢复及代谢产物的清除,必须依靠有氧代谢供能,所以有氧代谢是机体恢复的主要代谢方式。

12、试分析马拉松跑的能量代谢特点。

 

第六章运动性疲劳及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

1、按发生的部位和机制不同,将运动性疲劳分为(外周疲劳)和(中枢疲劳)。

2、短时间大强度运动中运动性疲劳发生时,主要表现为(磷酸原)、(糖原)的大量消耗,(乳酸)生成和堆积。

运动至力竭时,(磷酸肌酸)接近耗竭,(ATP)浓度下降,血乳酸浓度明显(增加)。

3、耐力运动中运动性疲劳的发生与(肌糖原)的大量消耗、(血糖糖浓度)的下降、(体温)的升高和(水盐)代谢紊乱有关。

4、在进行10秒全力运动的间歇训练时,每次间歇运动之间的间歇时间为(20-30s)秒。

这样既可以保证(磷酸原)足够数量的恢复,又不会出现间歇时间过长影响训练效率。

5、高糖膳食能明显加快长时间大强度运动后肌糖原的恢复,此时此刻其完全恢复约需要(46)小时,而如果不进食高糖膳食,则肌糖原在运动结束后(5)天内都不能恢复到运动前水平。

6、名词解释:

半时反应:

运动中消耗的物质,在运动后的恢复期中,数量增加至运动前数量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半时反应;而运动中代谢的产物,在运动后的恢复期中,数量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也称为半时反应。

7、简述高糖膳食训练法。

答:

运动前一周进行大运动负荷的训练,耗尽肌糖原;其后2-3天食用低糖膳食,并进行运动;以后再食用3天的高糖膳食,不运动或轻微活动,这样可使肌糖原的储量增加2-4倍。

第八章、运动人体机能的生化评定

1、血乳酸的变化与动用的能量系统种类有关。

血乳酸浓度最小,一般不超过4mmol/L的是(磷酸原供能系统);血乳酸浓度在4mmol/L左右的是(有氧氧化供能系统);血乳酸浓度最高的是(糖酵解供能系统)。

2、有“训练标尺”之美称的生化指标是(血乳酸)。

3、血尿素与运动人体的(机能状态)、(疲劳程度)以及(运动负荷)的大小有关。

在进行长时间、较大强度的运动时,血尿素变化比较明显。

所以,常用血尿素指标评定(运动负荷)。

4、在大运动量训练初期,运动员的血红蛋白往往易出现(下降),经过一段时期的训练适应后,血红蛋白可出现(回升)。

5、(血睾酮/皮质醇比值)可以了解体内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的平衡状态,是目前公认的监测过度训练及疲劳恢复状态的最灵敏指标。

6、运动员从事短时间激烈运动时,乳酸越少成绩越好,说明磷酸原供能能力(越强)。

7、在缺氧状态下运动,(乳酸)的生成量可作为区别磷酸原系统和糖无氧供能系统供能能力的主要指标。

8、乳酸阈是评定(有氧氧化)供能能力的重要指标,通常认为是(4)mmol/L,在测定乳酸阈时常采用的负荷是(递增)。

9、尿肌酐是(磷酸肌酸)的代谢产物。

10、名词解释:

乳酸阈:

用血乳酸浓度的变化特点来判断的无氧阈又称为乳酸阈。

运动性蛋白尿:

由于运动引起的尿中蛋白质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运动性蛋白尿。

11、简述运动人体机能生化评定的意义。

答:

1、运动员科学选材的依据;

2、评定与监控机能状态的依据;

3、评价运动训练效果的依据;

4、运动者合理营养的依据;

5、预测运动成绩的依据;

12、在训练周期中,如何用血尿素来评价机体对负荷的适应情况。

答:

在训练周期内,测定血尿素水平的动态变化,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在训练中血尿素含量不变;第二,在训练起开始上升,然后逐渐恢复正常;第三,在训练期中始终升高;第一种类型说明运动负荷小;第二种类型说明运动负荷足够大,但身体能适应;第三种类型说明运动负荷过大,或上一周训练后身体还未恢复,这时就要对运动负荷进行控制。

运用血尿素这一指标评定身体对训练的适应时应选择大运动负荷的训练;在训练前、后及次日早晨取血测血尿素。

13、举一例说明血乳酸评定速度耐力训练效果的方法。

答:

有三种:

乳酸能商(LQ)评定法、实验室负荷法、400米全力跑血乳酸评定法。

我采用实验负荷法,依据大强度运动中,乳酸产生越多,速度耐力越好。

采用跑台法:

在跑台法中,让运动员以一定的坡度(男性7.5%,女性5%)、一定的速度(男性6.1m/s,女性5.6m/s)全力运动到筋疲力尽,并分别于运动前、后的即刻和第3、4、5、6、8、10、12min测定血乳酸值。

如果运动员跑的时间越长,则其体内所产生的乳酸峰值也越高,其无氧耐力就越好。

 

九、十、十一章儿童少年、女性、中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生化特点与评定

1、儿童少年的肌纤维较成人(细),肌肉蛋白质数量(少),能量储备(少),肌力(小),所以耐力差、易疲劳。

2、儿童少年乳酸阈对应的血乳酸浓度比成人(低)。

3、与成人相比,儿童少年磷酸原恢复的半时反应(少),起始速度(快)。

4、由于儿童少年运动后(磷酸原)的恢复和(乳酸)的消除速度比成人快。

因此,儿童少年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可以通过适当地缩短练习之间的间歇时间,增加运动密度的办法来提高运动负荷。

5、女子的最大摄氧量比男子(小),但其骨骼肌中糖有氧代谢酶的活性(高),而且女子能更多利用(脂肪)供能,因此女子耐力存在很大潜力。

6、女运动员“三联症”是指进食障碍,(闭经)和(骨质疏松)。

7、女性更年期的骨质疏松与(雌激素)的下降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8、女运动员由于运动量大,而且限制膳食控体重,因而易出现(铁)丢失造成运动性贫血。

9、“代谢综合症”其特征表现为“六高一脂”,即(高体重)、(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尿酸症)、(高胰岛素血症)和(脂肪肝)。

10、(亚健康状态)是代谢综合症的最大诱因。

第十二章、提高运动能力方法的生化分析

1、影响糖酵解供能系统的生化因素包括(糖酵解过程的限速酶)和(乳酸生成)。

2、在60-85%最大摄氧量强度运动时,(运动前肌糖原的储备量多少)是有氧代谢能力的限制因素。

3、对无氧-低乳酸训练:

要求运动强度达到最大,运动时间在(10s)秒以内,间歇休息不少于(30s)秒,组间间歇时间以(4-5min)分钟为宜。

4、提高有氧代谢能力的训练方法有(有氧代谢的间歇训练法)、(乳酸阈训练)、(持续性耐力训练)和(高原训练)。

5、名词解释:

(1)最高乳酸间歇训练法:

常采用大强度运动,运动时间为1-2min、间歇休息3-5min的间歇训练法。

(2)乳酸阈训练:

以即血乳酸浓度达到4mmol/l时对应的运动强度作为训练负荷。

(3)持续性耐力训练;是指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用较稳定的中等强度,不间歇地连续进行练习地方法,以提高有氧代谢能力。

6、短跑训练是为何采用10秒的全力跑,而间歇时间不少30秒。

答:

短跑训练是发展磷酸原供能系统的训练,一次最大强度练习时应掌握在10s内,这是有磷酸原供能系统的最大输出功率和供能时间决定的。

间歇时间应根据CP恢复的半时反应来决定,由于CP恢复的半时反应约为30s,所以最适宜的休息间歇时间不少于30s。

7、采用何种训练方法可以提高100米游泳运动员的供能能力,为什么?

 

8什么是乳酸阈训练?

试述其能够发展有氧代谢能力的原因

答;乳酸阈训练:

以即血乳酸浓度达到4mmol/l时对应的运动强度作为训练负荷。

原因:

一般认为,运动时当机体血乳酸浓度达到4mmol/l时,是机体由有氧代谢为主向无氧代谢供能为主转变的转折点,所以,进行乳酸阈强度的运动,机体处于最大有氧代谢供能状态,机体不会产生过多的乳酸,能维持较长时间的运动时间。

9、试述马拉松运动时:

①能量代谢的特点分析;②产生运动性疲劳的主要原因;③采用哪两种训练方法可以提高运动能力。

答:

①能量代谢的特点:

马拉松运动时运动时间长,强度小,运动时间为2个小时左右,以有氧氧化供能为主,运动开始时,ATP首先供能,ATP分解为ADP和磷酸,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以满足运动所需的能量,随着运动的继续,ADP的大量增加,磷酸肌酸参与供能,由于机体CP含量有限,在一定程度上,糖酵解供能。

②产生运动性疲劳的主要原因:

 

③答:

高原训练和乳酸阈训练可以提高运动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