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届高三语文上学期联考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32025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届高三语文上学期联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届高三语文上学期联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届高三语文上学期联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届高三语文上学期联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届高三语文上学期联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届高三语文上学期联考试题含答案.docx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届高三语文上学期联考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届高三语文上学期联考试题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届高三语文上学期联考试题含答案.docx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届高三语文上学期联考试题含答案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含解析)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绝不是在这里,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往事仍然清清楚楚地出现在我眼前。

那无数难熬难忘的日子,各种各样对同胞的侮辱和伤害,那些搞不完的屠杀,算不清的恩仇!

难道我们应该完全忘记,不再让人提起它们,以便多少年后让它们再重演一次?

A.骇人听闻惨绝人寰改头换面

B.耸人听闻惨绝人寰洗心革面

C.骇人听闻惨无人道洗心革面

D.耸人听闻惨无人道改头换面

【答案】D

2.下列修辞手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珂勒惠支的这些画像,无言地缠绕着所有受难的妇女的灵魂,正如画家在给妇女造像时,着意保留自己的影子一样。

B.茨维塔耶娃在赢来不幸的同时赢得了诗歌。

在自由临近时,人性和美感一同开放,她的诗篇便铮然飞起,向着人们的集居地……

C.大堆的被称为“批评家”之流的人物,或者做作家背上的犀牛鸟,一生靠啄食有限的几个小虫子为食物;或者做笼中的鹦鹉,着意重复主人的腔调。

D.唐朝的土地上,生长着清清爽爽的蔬菜,生长着清清爽爽的诗。

你且看那韭菜——朴素安详地,一根一根地,在露水和清风里,认真地排列着自己。

【答案】C

3.填入陆游这首《夜游宫·记梦》空白处的诗句,最恰当的—项是

雪晓清笳乱,。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A.宝马悲嘶空无迹

B.家在钓台烟雨西

C.梦游处不知何地

D.山那畔卖酒青旗

【答案】C

4.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A.你既然身体微恙,那就给老师打个电话,请半天假在家好好休息一下。

B.欣闻曹先生出版纪念会在南京举行,本人因事未能躬逢盛事,谨此电贺。

C.先生说得有道理,领教领教!

D.我所做的只是抛砖引玉而已,能略尽绵薄之力,于愿足矣。

【答案】A

5.依次填入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写一篇文章,总有作者主要想表达的东西,那个东西立在那儿,就是等着你上来打。

,,,,。

“直奔主题”,“紧紧围绕主题”,就是这种打法。

①总是急于把它弄到

②没有经验的人

③它没被打到自己反而狼狈

④如泼妇动武,坏发乱形

⑤结果扭打纠缠撕扯抓掐

A.④①⑤③②B.②①⑤④③C.③②④①⑤D.②①④⑤③

【答案】B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随州李君墓表

曾国藩

道光二十六年某月,随州李君年八十四,考终于里第。

其兄之子户部主事树人,闻赴京师,将去官持丧。

余往吊,语之曰:

“于古期功之丧,仕者去职;缌之丧,士不得应举。

今子之归,礼也。

”树人曰:

“岂以为礼?

致吾哀尔。

”且泣曰:

“叔父葬有日,既埋石幽宫,维墓道当别立碣,将揭其行义以视来者,敬以属先生。

”则为余缕述一一,甚详。

树人事予甚敬,又以礼请,余其可辞?

惟君受性①刚介,于事无所不敢。

凡所力任,必自于公;或私于己,毫毛不以措意。

人所愈惮,当之愈勇。

嘉庆初,川楚教匪蜂起,汉沔荆襄蹂躏殆遍。

随州之西有澴潭者,巨镇也。

贼将大掠而窟之。

君戒镇家出一人,负薪一束,执长竿笼一炬,临水雁列。

竟夕焚薪,火光亘六七里,贼不敢渡,随以不陷。

近村有田,久没于水,吏责赋于比邻,民绝苦之。

君遍哀诸司,乞蠲无田之赋,竟以得请。

其他施于乡者称是。

是故邑有举也,非其倡不兴;里有争也,非其解不息。

其贵盛也,人皆称愿之;其疾皆奔视;其没也,哭之皆哀云。

李氏世居随州,家微也。

君少与其兄某发愤力学,自度终无以大其门,乃去为贾,累致千金,一以资兄宦学,不问。

久之,乃为兄纳金县官,得除为丞,稍迁至云南嵩明州知州。

而君亦以武学生入资为都司。

于是诸子翩翩,文学仕进,浸昌大矣。

君讳某,字某,曾祖某,祖某,皆不仕。

考某,以嵩明君贵,诰封奉直大夫。

子二人,长某,以嵩明君得子迟,与为嗣,后遂不还。

次某,孙某某。

自嵩明君之殁二十年,君抚诸孤,恩勤备至。

树人之官京师,君一资之,如资其兄。

其视兄子不知其非己子,其视己子不知其非兄之子也。

呜呼!

自众人论之,彼施于乡者博矣;自知道者观之,独其施于家者,不可能耳。

不可能也,则亦不可朽也。

(选自《曾国藩全集》,有删节)

【注】①受性:

赋性、天性。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考终于里第第:

宅第

B.将揭其行义以视来者揭:

发布

C.惟君受性刚介介:

耿介

D.汉沔荆襄蹂躏殆遍殆:

危险

7.请找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今子之归,礼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则为余缕述一一窃为大王不取也

C.又以礼请,余其可辞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D.而君亦以武学生入资为都司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竟夕焚薪,火光亘六七里,贼不敢渡,随以不陷。

(2)久之,乃为兄纳金县官,得除为丞,稍迁至云南嵩明州知州。

9.根据第二段,概括李君“受性刚介,于事无所不敢”的具体表现。

【答案】6.D7.C

8.

(1)整夜焚烧柴火,火光绵延六七里,盗匪不敢渡过澴潭,随州因此没有被盗匪攻陷。

(2)后来,又为兄长捐出钱款给县官,(兄长)得以被授予县丞的职位,渐渐升迁做了云南嵩明州知州。

9.公心处事,面对个人有利的事毫不动心;临危不乱,率领乡民智退川楚教匪;心系百姓,奔走官府减免村民赋税;勇于任事,尽己力为邑里兴利息争。

参考译文:

道光二十六年某月,随州李君以八十四岁的高龄,在家里高寿而终。

李君兄长的儿子户部主事李树人听到叔父去世的消息,赶赴京城,打算辞职为叔父服丧。

我前去慰问李树人,并对他说:

“从古至今,为关系紧密的亲人服丧,做官的要辞职;为关系疏远的亲属服丧,士子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现在,你回家为叔父守丧,这是符合礼制之举啊。

”李树人说:

“哪里是为了礼制啊?

(我)是要表达自己的哀痛之情罢了。

”又哭着说:

“叔父安葬有些日子了,(他)已经埋棺墓穴,只是(我)应当在墓道边另外(为他)竖立一块墓碑,彰显他倡行仁义的事迹来让后来的人看,(我)恭敬地把(撰写碑文的事)托付给你。

”就向我非常详细地讲述叔父的生平事迹。

李树人对待我非常恭敬,又是以礼相请,我怎么能够推辞他的请求呢?

李君生情刚正耿介,没有不敢做的事情。

凡是他尽力去承担的,必定是公益之事;间或有对自己有利的私事,丝毫不放在心上。

他人越是害怕的事情,他做起来越发勇敢。

嘉庆初年,四川、湖北一带教民和土匪蜂起,汉沔荆襄这些地方的百姓遍遭蹂躏。

随州的西边,有个澴潭镇,是个大镇。

这些盗匪打算大肆劫掠这个镇子并将作为匪巢。

李君告诫全镇每户出一人,每人背一捆柴火,手持长竿,生起一个火把,临水排列,整夜焚烧柴火,火光绵延六七里,盗匪不敢渡过澴潭,随州因此没有被盗匪攻陷。

邻近的村子有块田,长时间被水淹没,差役和旁边的(好田)一样催要田赋,村民为此苦不堪言,李君到官府各相关部门,为村民哀求蠲免田赋,最终得以成功。

其他的给乡民施以好处的事情,都像这样。

因此,乡里有什么事情,非李君倡议就兴办不了;邻里有所争执,非李君解劝不能平息。

当他地位尊贵、声名显赫时,人们都为他感到称心如意(心愿得到满足);当他去世时,(人们)都为他悲伤哀哭。

李氏世代居住在随州,家境寒微。

李君年少时与自己的兄长发愤学习,自料最终没有办法凭读书光大家族,于是就去经商,积蓄达到千金,全部拿来资助兄长出外求学,从不过问钱的事情。

后来,又为兄长捐出钱款给县官,(兄长)得以被授予县丞的职位,渐渐升迁做了云南嵩明州知州。

而李君也凭武学生的身份捐资做了都司。

于是几个儿子举止洒脱,凭文才取得官位,逐渐兴旺发达。

李君名某,字某,曾祖父、祖父都没有出仕。

因为嵩明君而地位尊贵,诰封奉直大夫。

有子二人,长子因嵩明君生子较晚,过继给了他,后来也没有回到家中。

次子生有儿子。

从嵩明君去世二十年来,李君抚养他的几个孩子,恩勤备至。

李树人到京城做官,也全由李君资助,如同(当初)资助自己的兄长一样。

他对待侄儿如同不懂其不是自己的儿子,对待自己的儿子也如同不懂其不是兄长的儿子。

唉,从百姓的角度来说,李君对乡里施恩很多;从懂得道的人的角度来看他只施恩于自己一家的事,是绝无可能的。

绝无可能施恩自己一家,这也就是不朽啊!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寄情

李吕

脸上残霞酒半消,晚妆匀罢却无聊。

金泥帐小教谁共?

银字笙寒懒更调。

人悄悄,漏迢迢,琐窗虚度可怜宵。

一从恨满丁香结,几度春深豆蔻梢①。

【注】①这句话出自杜牧《赠别二首》之一:

“豆蔻梢头二月初。

10.这首词从哪些方面刻画了人物形象?

请简要概括。

11.赏析这首词结句“几度春深豆蔻梢”的表达效果。

【答案】10.

(1)外貌神态

(2)精神状态(3)日常生活(4)心理情感

11.①直抒胸臆,表达别后虚度春宵、辜负美好年华的幽怨,②化用诗句,化用杜牧诗句,丰富内涵(或用典,使情感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③比喻,借豆蔻比喻少女的美丽。

【解析】

四、名句名篇默写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①____,善假于物也。

(《劝学》)

②闻道有先后,____,如是而已。

(《师说》)

③纵一苇之所如,____。

(《赤壁赋》)

④____,犹抱琵琶半遮面。

(《琵琶行》)

⑤树木阴翳,___,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醉翁亭记》)

⑥从今若许闲乘月,___。

(《游山西村》)

⑦___,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

⑧____,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题小像》)

【答案】

(1).君子生非异也

(2).术业有专攻(3).凌万顷之茫然(4).千呼万唤始出来(5).鸣声上下(6).拄杖无时夜叩门(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8).寄意寒星荃不察

五、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小满

肖复兴

①二十四节气中,有几个,我一直不甚了了。

小满是其中一个。

②最初认识小满,是读孙犁先生的小说《铁木前传》,里面有个人物,名字叫小满,是个十九岁的姑娘,性格活泼,挺招人喜欢的。

她和孙犁先生以前笔下的女人不一样,甚至有些另类。

我猜想,孙犁先生给她起这样的名字,就是让她在那个变革的年代里,更充满对爱和对新生活的渴望吧?

而只有在这样年轻的时候,才会有这样清新的朝气和天真的憧憬。

③最近上映的电影《万物生长》,男主人公秋水初恋情人的名字,也叫小满。

这可是真有点儿英雄所见略同。

当然,我国的二十四节气,适合给人起名字,这里暗合着民俗中的文化密码。

这个小满十七岁,和孙犁的小满一样,也是对爱情和新生活充满渴望和憧憬,让人心存怜爱。

也许,在文学作品里,只有初恋小姑娘的名字,才可以叫小满吧。

④小满小满,小麦渐满。

民谣里这样说,说的是小满节气的到来,小麦刚刚灌浆,青青的麦穗初露,远非到了一片金黄的成熟时候。

节气和姑娘初恋的形象完全吻合,和那时姑娘的生理与心理完全吻合:

只是小满,远非丰满;只是灌浆初始的青涩初恋,远非血液贲张的炽烈热恋;只是麦穗在初夏的风中羞涩地轻轻摇曳,和清风说着似是而非的缠绵情话,远非在酷烈的热风中沉甸甸垂下金碧辉煌的头,摆出一副曾经沧海看穿一切,万事俱备只待开镰收割的骄傲样子。

⑤小满,真是人生的一个好节气。

如果说料峭的立春和春分,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萧瑟的小雪和小寒,已是一头霜雪的老太太了;小满则是立在这两者之间最富有生机和朝气的年轻姑娘。

这个时候的姑娘,涉世未深,清浅如水,却已不再是一汪雨过地皮湿没心没肺的小水泡,更不是一潭幽深莫测的桃花水。

⑥纵使孙犁笔下的小满,是泛着载不动许多愁的一泓池水;纵使电影屏幕中的小满,是连一叶扁舟都没有驶向对岸的一湾湖水,却都是清澈的还没有被污染的水。

小满,之所以让人怜爱,正在于此。

世界上还有比初恋更让人觉得美好而值得回忆的吗?

初恋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是轻翰掠雨绡初剪,是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那样的清浅可爱,那样的天真纯洁,那样的美好动人。

⑦小满大风,树头要空。

这是另一句民谣,说的是在小满时节,忌讳刮大风。

因为树的枝头上结出的果实尚未饱满,禁不住大风,会被吹掉。

人生中对待同样时候的孩子们,切忌的也是大风来袭。

⑧有一段时间,也就是我们年轻的时代,讲究的是年轻人要到大风大雨中去锻炼。

那时候,高尔基的一篇《海燕》格外风靡,号召年轻人像海燕一样,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自然,这一切都是那个过去时代的口号。

人生和节气一样,不是口号,而是自然的过程,要遵循客观规律才是。

小满时,哪里经得住大风甚至暴风雨的洗礼呢?

正如民谣所说,小满大风,树头要空。

我们那一代人的青春是两手空空,就像林子里的过火木一样,徒留下历史大风掠过之后千疮百孔的痕迹斑斑。

⑨在北大荒,这个节气正是放蜂人来此安营扎寨的时候。

这时候,林中树木的各种花相继盛开了。

有民谣说,小满时候置蜂箱,放蜂酿蜜好风光。

北大荒的椴树蜜和野花蜜,一直很有名。

大自然懂得,小满是蜜蜂采花酿蜜的好时候。

我们人更应该懂得,人生的小满时节,是年轻人花朵般开放的初恋好时候,少挑刺多栽花,少刮风多酿蜜,才是正经的事由。

(选自《黑龙江日报》,有删改)

13.根据作者引用的民谣,请用四字词语概括小满这个节气的特点。

14.分析第⑥段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15.文章第⑧段写到高尔基的《海燕》,请简析其作用。

16.探究作者以“小满”为题的用意。

【答案】13.①小麦渐满;②最忌大风;③适合放蜂/酿蜜的特征。

14.①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表现出了初恋的纯洁美好。

②多用整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音韵美。

③语言典雅,化用诗句,富有诗意。

15.①写出了自己那一代人年轻时,要到大风大雨中去锻炼的时代特征,表达了作者对此的反思批判。

及要遵循生命的客观规律这一态度。

④为下文作者表达呼吁人们在人生的小满时节,少挑刺多栽花做铺垫。

亦可答为“为结尾点明主旨做铺垫。

16.①串联全篇,使结构更加严谨。

②一语双关,既指小满的节气的特点,又象征人生朝气勃勃美好纯真青涩脆弱的青春时节。

③作者借“小满”这一节气,表达了作者告诫年轻人要自我珍重。

并希望时代社会珍惜爱护年轻人,尊重生命成长的规律。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人立然后文化立

解玺璋

①在他看来,中国要在与世界列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

②鲁迅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激越变革的时代,既有亡国的危险,又有破茧新生的希望。

西方资本主义的肆意扩张,将中国逼到了一个背水临渊的绝境,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打算为国家的新生和富强设计一套背水一战、临渊一跃的方案,从而在世界文明的竞争中胜出。

如果从龚自珍提出“自改革”开始,到20世纪初,已经过去整整100年,其间经历的洋务运动与维新运动虽都已烟消云散,但足以刺激后来者进一步思考:

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③从鲁迅的《文化偏至论》①中,我们看到了这位思想先驱在思考这个问题时与众不同的理念和思路。

针对当时思想界、文化界言必称“希腊”,视西方文明为神灵,以为只要拿来,定能生效的风尚,他冷静地看到:

这是“使中国之人,由旧梦而入于新梦”。

他认为,要纠正这种偏颇,只能从两方面入手,“曰非物质,曰重个人”。

④他所谓重个人,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个人利己主义,而是张扬人的个性,觉悟人的尊严,确立自我意识,学会独立思考。

人所以立,这是个基本条件。

但他看到,社会流弊所至,往往是“夷峻而不湮卑”,特立独行、卓尔不群的人常常没有生存空间,结果是“风潮剥蚀,全体以沦于凡庸”,创新文化的可能因此变得微乎其微。

他特别指出:

“更睹近世人生,每托平等之名,实乃愈趋于恶浊,庸凡凉薄,日益以深,顽愚之道行,伪诈之势逞,而气宇品性,卓尔不群之士,乃反穷于草莽,辱于泥涂,个性之尊严,人类之价值,将咸归于无有,则常为慷慨激昂而不能自已也。

”这时的鲁迅,受到尼采的影响,思想中或有一些精英意识,寄希望于“一二天才之出世”,相信有所谓超人的存在,但说到底,他更希望人人都成为有个性、有尊严、有自我意识、能独立思考的“新人”。

⑤鲁迅对人类文明的过度物质化有一种深深的忧虑,在他看来,即便物质文明是现实生活的基础,但如果崇奉逾度,也会带来消极的后果。

他认为,对物质的过度崇拜到了19世纪后半叶已经变得昭昭然,“诸凡事物,无不质化,灵明日以亏蚀,旨趣流于平庸,人惟客观之物质世界是趋,而主观之内面精神,乃舍置不之一省。

重其外,放其内,取其质,遗其神,林林众生,物欲来蔽,社会憔悴,进步以停,于是一切诈伪罪恶,蔑弗乘之而萌,使性灵之光,愈益就于黯淡”。

所以,他不主张跟在西方世界后面亦步亦趋。

那么,如何才能不失其正呢?

他指出:

“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人生意义,致之深邃,则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

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更何有于肤浅凡庸之事物哉?

⑥说到底,鲁迅精神的价值就在于,他发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以强盛的秘密,即所谓“根柢在人”,而这个“人”,一定是具有独立、自由之精神,以及完善的心智与人格的人。

这是鲁迅精神的核心,也是其精神的出发点和归宿。

⑦由此可见,鲁迅精神昭示于当代文化建设的,首先就是在“立人”这件事上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

产业固然重要,但如果人“立”不住,产业将不可避免地空壳化。

这不仅因为产业需要内容做支撑,更因为内容是需要人来创造的。

创作者所能达到的精神境界,决定着文化产品精神内涵和审美品质的高低。

而文化产品本身就承担着“改变他们的精神”的责任和义务,而决不仅仅是一种消费品。

这也便是梁启超所说:

“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当然不止小说,诗歌、戏剧、电影、电视、音乐、美术,举凡一切文艺,没有例外。

当下一些文艺作品热衷于表现人的动物本能和物质欲望,消解或削弱人的精神意义和价值,还美其名曰人性化、凡俗化,其实已经背离了鲁迅关于“立人”的精神,把人变成了物的奴隶。

【注释】①《文化偏执论》:

“中国既以自尊大昭闻天下,善诋諆者,或谓之顽固;且将抱守残缺,以底于灭亡。

近世人士,稍稍耳新学之语,则亦引以为愧,翻然思变,言非同西方之理弗道,事非合西方之术弗行,挖击旧物,惟恐不力,曰将以革前谬而图富强也。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17.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18.阐释第三段中画线句子内涵。

19.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说“人立然后文化立”。

【答案】17.①首先分析鲁迅先生提出的“立人”的主张及背景;②其次具体阐述“立人”主张:

“重个人”的内涵,鲁迅对“物质化”的态度,及鲁迅精神的价值和核心所在。

③最后指出“立人”主张的现实意义(对当代文化建设的意义)。

18.①旧梦指旧中国人妄自尊大自以为是的蒙昧状态,新梦指旧梦破碎后,视西方为神灵,认为只要拿来定能生效的幻想。

②由旧梦而入于新梦,指中国现在不过是由一种极端(错误)走向了另一种极端(错误)。

强调盲目西化并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

③要纠正这几种偏颇,只能从“非物质”和“重个人”入手。

19.①创作者所能达到的精神境界,决定着文化产品精神内涵和审美品质的高低。

②人只有有了个性尊严,有了自我意识,能独立思考,才能进行文化创新。

③人不对物质过度崇拜,才能精神自由,人格完善,有利于文化创新。

六、作文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生活中,人们总是在寻找“存在感”,存在感一般指个体价值彰显或被认同而带来的满足感,有些人从他人那里找存在感,有些人从自己这里找存在感;有些人在现实中找存在感,有些人在虚幻中找存在感……

【答案】存在感

谁是中国最可怜的人?

孔子。

鲁迅在《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一文中将“可怜”二字送给了孔子。

孔夫子的角色一度地被揉捏、涂抹以至变形、神化,伴随而来的还有他无所不在的“存在感”。

乃至到今日,这种“存在感”仍居高不下,甚至愈演愈烈。

从一座座新建的孔庙,到课本中越来越多的儒家经典,再到在国外炒的红火的孔子学院,无处不彰显其“存在感”。

可我想,这种浮于表面的存在感,终究还是走不到人们心里去的吧。

存在感,单从整个词来看,可能就显得有些空洞了。

但若用拆字法来理解,或许还是重“感”不重“在”的。

当一种精神、一种思想、一个人,不再被泛泛而谈而是被潜藏内心,那么他就有了存在感。

王开玲曾经说过一句话,“容颜易摹,心灵却难以作弊”,大概就是这种意思了。

比如鲁迅,笔杆的英雄,思想的战士,这一生,他呐喊过,彷徨过,甚至在横站着的晚年仍然背负着难耐的寂寞,但是从来耻于屈服和停顿。

他凭借一只“金不换“,便在看不见的、却无比艰险的战场里,建树起一等的殊勋。

他为了唤醒铁屋子里的人们,为了民族,为了国家,战斗着,也同样拥有着不可磨灭的存在感。

而往往那些鸡淫狗盗之徒,即使在历史中遗臭万年,却无法在人们心中留下一丝存在感。

或许在不明白自己为何而存在时,会有一种“未入山门身是客,随云随波随泥沤”之感,而在明白自己为何存在后,又有一种“甫入山门身是谁,问天问地问乾坤”之感了。

我还是更倾向于有存在感地活着的吧,至少你通透而又无憾。

佛说:

“身上之尘易净,心上之尘却难净。

”若没有一个洁净的心灵,恐也难做一个有存在感的人。

当年神秀“朝朝勤佛拭”,伴着那隔宿的雨,拂下那一撇“我身之执”的尘埃。

菩提非树的境界,我懂的,难就难在肯不肯承认自己本来无一物,仿佛这一画押,就被判了死刑,往劫不复了。

“我本无物”,却在无物间,实现了自我的存在感。

今日,我伏案,奋笔疾书,或正应了林徽因的那句诗:

我要借这一时的豪放与纵容,灵魂清醒地再喝一泉甘甜的鲜露,来挥动思想的利剑,舞那一暼最敏锐的锋芒,像皑皑塞野的雪在月的寒光下闪映,喷吐激越的辉艳。

我写下这篇文章,以盼在芸芸众生中博得一席存在感。

附加题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词至美成,乃有大宗。

前收苏、秦之终,复开姜、史之始。

自有词人以来,不得不推为巨擘。

后之为词者,亦难出其范围。

然其妙处,亦不外沉郁顿挫。

顿挫则有姿态,沉郁则极深厚。

既有姿态,又极深厚,词中三昧亦尽于此矣。

今之谈词者亦知尊美成然知其佳而不知其所以佳正坐不解沉郁顿挫之妙彼所谓佳者不过人云亦云耳。

摘论数条于后,清真面目,可见一斑。

(节选自《白雨斋词话》)

21.用斜线“/”给上面选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

今之谈词者亦知尊美成然知其佳而不知其所以佳正坐不解沉郁顿挫之妙彼所谓佳者不过人云亦云耳。

22.《白雨斋词话》的作者是_______(人名),选文中提到的“美成”是_______(人名)。

23.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作者认为美成的词学成就有哪些?

【答案】21.今之谈词者/亦知尊美成/然知其佳/而不知其所以佳/正坐不解沉郁顿挫之妙/彼所谓佳者/不过人云亦云耳。

22.

(1).陈廷焯

(2).周邦彦

23.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沉郁顿挫,得词中三昧(答既有姿态,又极深厚亦可)

二、名著阅读题

24.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抢女儿的梳妆匣,太太气得昏死过去,他怕太太气坏身体,马上放弃了梳妆匣,足见吝啬的葛朗台对太太也有温情的一面。

B.《老人与海》大多数情节发生在海上,看似简单,但因为作者在直叙中穿插了老人对往昔青春岁月的回忆,与眼前的境况形成鲜明对比,使单调的捕鱼过程显得多姿多彩,引人入胜。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