丶傻子整理犯罪学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31647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34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丶傻子整理犯罪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丶傻子整理犯罪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丶傻子整理犯罪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丶傻子整理犯罪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丶傻子整理犯罪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丶傻子整理犯罪学试题.docx

《丶傻子整理犯罪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丶傻子整理犯罪学试题.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丶傻子整理犯罪学试题.docx

丶傻子整理犯罪学试题

全国2006年1月犯罪学

(一)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下列选项是有关犯罪学学科性质的几种学术观点,其中多数人所赞同的并为教材所认可的观点是()

A.法学观点B.生物学观点C.社会学观点D.多学科交叉的(独立的)综合性观点

2.古典犯罪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是()

A.康德B.黑格尔C.贝卡利亚D.边沁

3.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同一行为是否为犯罪行为可以有不同的认定,表明犯罪具有()

A.社会性的属性B.阶级性的属性C.相对性的属性D.随意性的属性

4.改革开放后,我国犯罪地域分布出现了向()

A.西南倾斜现象B.东北倾斜现象C.西北倾斜现象D.东南倾斜现象

5.心理分析法主要用于()

A.研究犯罪动态B.研究犯罪工具C.研究犯罪构成D.解释犯罪原因

6.经济转型过程中犯罪的增长,意味着经济对犯罪的作用一般是()

A.直接的B.事先的C.被动的D.间接的

7.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导致了个体犯罪欲念的()

A.缓解B.分化C.扩张D.收缩

8.下列诸项中,属于犯罪相关因素的是()

A.气压B.空间C.工具D.引起犯罪的现象

9.被害的受容性是指()

A.被害人在遭受侵害时的一种顺应状态

B.被害人在犯罪侵害前容易接受加害者的诱导或容易成为加害者选择为侵害对象的特征

C.被害人由于自身刺激的行为而招致犯罪人对其实施犯罪行为的驱动性D.被害人在遭受侵害时的一种反抗状态

10.短期犯罪预测的预测时段一般是指()

A.1—2年B.3—4年C.4—5年D.5年以上

11.教育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中的()

A.临时性措施B.战术性措施C.战略性措施D.被动性措施

12.人民调解委员会任期为()

A.二年B.三年C.四年D.五年

13.保罗·费尔巴哈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犯罪预防理论是()

A.社区参与论B.环境预防论C.心理强制论D.被害预防论

14.在下列方法中属于收集犯罪资料常用方法的是()

A.问卷法B.比较法C.统计法D.分析法

15.当代犯罪学研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论是()

A.犯罪经济学理论B.犯罪心理学理论C.犯罪生物学理论D.犯罪社会学理论

16.在我国犯罪数量统计一般()

A.以实际发生案件数为主B.以警方统计为主C.以检察院统计为主D.以法院最终判决数为主

17.已经发生并被发现由于种种原因而未举报或举报了未予统计的犯罪数是()

A.犯罪率B.相对暗数C.绝对暗数D.明数

18.新中国社会治安最好的时期是()

A.1950—1955年B.1956—1965年C.1966—1976年D.改革开放之后

19.为了促进犯罪学学科的发展,需要全面准确地研究()

A.犯罪工具B.犯罪地点C.犯罪原因D.犯罪载体

20.邻里亚文化可能成为一些青少年()

A.追求上进的动力B.精神联系的纽带C.成材的生活路标D.提高自律意识的促进因素

21.相对稳定、甚至持续终生的人格偏差往往开始于()

A.儿童或少年时期B.青年时期C.中年时期D.老年时期

22.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个人的生活道路、生活态度和行为具有长期的、稳定的()

A.控制作用B.渗透作用C.诱惑作用D.导向作用

23.并非由于自身性格、素质等原因,而是无意间进入被害情境且受到犯罪侵害的人被称()

A.潜在性被害人B.状态性被害人C.机会性被害人D.有责任的被害人

24.犯罪预防中的罪前预防、罪中预防和罪后预防分类所依据的标准是()

A.预防措施切入犯罪发展阶段早晚的不同B.犯罪预防作用对象的不同C.犯罪原因的不同D.犯罪类型的不同

25.趋势外推法所根据的预测原理是()

A.可知性原理B.连续性原理C.因果性原理D.可控性原理

26.以匿名方式轮番征询专家意见,得出预测结果的经验推断法被称为()

A.相关定量法B.时序分析法C.特尔菲法D.线性外推法

27.在犯罪预防规划的二元模式中,防止个体实施或重新犯罪的次级阶段的措施主要针对()

A.普通少年B.普通公民C.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D.有不良行为的公民

28.研究者直接感知、记录研究对象的具体事实资料的方法被称作()

A.文献法、B.访谈法C.问卷法D.观察法

29.新中国犯罪学研究始于对()

A.暴力犯罪的研究B.女性犯罪的研究C.青少年犯罪的研究D.反革命犯罪的研究

30.个体犯罪的可能性取决于内外两个控制系统的强度同犯罪诱因之间的()

A.力量等同关系B.力量平行关系C.力量对比关系D.力量对等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依据被研究对象所包括的范围、特点的不同,犯罪调查可分为()

A.全面调查B.抽样调查C.典型调查D.个案调查E.立体调查

32.改革开放以后犯罪类型结构的特点是()

A.财产型犯罪突出,犯罪性质趋向重化B.暴力犯罪向恶性化发展

C.青少年犯罪增多D.新型犯罪不断出现E.集团犯罪突出

33.在各种遗传生物学理论观点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

A.功能失调说B.染色体畸变说

C.孪生子女研究D.家庭与收养子女研究、E.人种理论

34.现阶段,使无组织的自然监督弱化的因素有()

A.静态管理B.动态管理

C.城乡人口流动D.城市居住环境的变化E.利益主体的分化和多元化

35.二十世纪中期以后,国外犯罪预防理论开始注重犯罪预防的()

A.实际效果B.平行性C.具体性D.抽象性E.操作性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36.抽样调查

37.龙勃罗梭

38.犯罪动态

39.犯罪预测的因素分析法

40.犯罪辐射律

41.犯罪原因系统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2.简述犯罪学研究中主要的分析方法。

43.简述改革开放后犯罪活动方式和空间特点。

44.简述变态人格与犯罪的关系。

45.简述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的关系。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6小题10分,第47小题12分,共22分)

46.试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具体内容。

47.试论经济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全国2006年10月犯罪学

(一)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犯罪学研究的核心是(   )

A.犯罪学史研究B.犯罪原因研究C.犯罪现象研究D.犯罪对策研究

2.犯罪学将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周密、系统的调查的方法称

为(   )

A.全面调查B.抽样调查C.个案调查D.典型调查

3.功利主义理论,或称“幸福计算”理论是(   )

A.贝卡利亚学说的核心B.边沁学说的核心C.龙勃罗梭学说的核心D.菲利学说的核心

4.20世纪中叶以后,在犯罪原因理论研究中(   )

A.单因论成为主流B.二元原因论成为主流C.多因论成为主流D.综合原因论成为主流

5.实验研究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模拟实验法和(   )

A.生理实验法B.心理实验法C.现场实验法D.追溯实验法

6非随机抽样包括偶遇抽样、判断抽样、滚雪球抽样和(   )

A.配额抽样B.整群抽样C.等距抽样D.分类抽样

7.犯罪现象具有(   )

A.质的属性B.量的属性C.质与量的属性D.价值的属性

8.一个国家内的犯罪区域分布是(   )

A.个体因素作用的结果B.自然因素作用的结果C.社会因素作用的结果D.社会与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9.世界各国的犯罪统计均以(   )

A.检察院统计为主B.法院统计为主C.警方统计为主D.监狱统计为主

10.改革开放后,我国犯罪人员的特点为初犯年龄降低,流动人口犯罪突出和(   )

A.女性犯罪比重下降B.农村犯罪人员比重下降C.青年人犯罪比重下降D.职业犯罪比重上升

11.从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犯罪现象的演变可以看出,犯罪的发生、发展具有如下规律:

起伏律、消长律和(   )

A.随机律B.辐射律C.模仿律D.平衡律

12.行为是犯罪现象的(   )

A.基本表现B.唯一表现C.个别表现D.异常表现

13.正是形形色色的犯罪行为与犯罪事实,才构成了犯罪(   )

A.现象B.本质C.对象D.原因

14.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是犯罪人追求犯罪后果的(   )

A.思想体系B.组织体系C.实践体系D.形式体系

15.犯罪原因系统是指由引起犯罪发生的、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多种因素构成的(   )

A.有序静态体系B.有序动态体系C.无序静态体系D.无序动态体系

16.犯罪原因在具体犯罪行为的实施中起(   )

A.辅助作用B.帮助作用C.次要作用D.决定作用

17.家庭对犯罪的影响表现在对个体(   )

A.体质发育的影响B.人格形成的影响C.生理异常的影响D.脑组织损伤的影响

18.犯罪与微观社会环境(   )

A.毫不相干B.紧密相连C.联系不大D.无直接联系

19.个人对自身及个人对自己与他人、与社会关系的认知程度及评价被称为(   )

A.世界观B.人生观C.规范意识D.自我意识

20.语言表达差、理解力低、学习困难、不辨方向等是(   )

A.智力障碍的表现B.人格障碍的表现C.重性精神病的表现D.精神正常的表现

21.对犯罪行为的发生没有任何法律或道义责任的被害人是(   )

A.状态性被害人B.既然被害人C.典型性被害人D.疏忽型被害人

22.下列理论中,研究生活方式与被害之间的关系的理论是(   )

A.社会环境论B.文化冲突论C.中性化论D.日常活动论

23.平均法是一种简便的(   )

A.指数平滑预测法B.特尔菲预测法C.时序预测法D.因果分析预测法

24.相关推断法推断预测目标发展趋势是根据(   )

A.可知性原理B.可控性原理C.因果性原理D.矛盾可转化原理

25.将犯罪预防分为人防、物防、技防的依据是(   )

A.犯罪发生和犯罪预防切入的阶段B.犯罪预防所保护和所针对的对象

C.犯罪预防所凭借的力量和媒介D.犯罪预防的方法和功能

26.在构建犯罪预防实践体系时,应树立的观念有(   )

A.产业化观念B.专门化观念C.打击性观念D.分散性观念

27.纽约警察局认为修复“破窗”的最好策略就是(   )

A.零容忍B.适度容忍C.全容忍D.严厉打击

28.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首要环节是(   )

A.防范B.管理C.建设D.打击

29.宏观预防与微观预防相结合化解矛盾的机构是(   )

A.人民调解委员会B.法律援助中心C.社区警务站D.基层法院

30.构建犯罪防控系统的第二个层面旨在(   )

A.抑制犯罪动机B.限制犯罪机会和条件C.防止重新犯罪D.积极开展微观预防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早期犯罪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     )

A.龙勃罗梭B.菲利C.加罗法洛D.李斯特E.塞林

32.建国初期的犯罪特征是(     )

A.青少年犯罪突出B.暴力犯罪突出C.反革命破坏案件突出D.女性犯罪突出E.惯犯、累犯多

33.犯罪原因的研究历程包括(     )

A.思辩研究阶段B.实证研究阶段C.经验研究阶段D.辩证研究阶段E.形而上学研究阶段

34.开展犯罪预防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

A.法制原则B.人治原则C.讲究效益原则D.可操作性原则E.分散原则

35.下列措施中属于犯罪防控系统第二道防线的是(     )

A.加强社会整合B.技防C.贵重物品标刻D.被害预防E.进行出监教育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36.被害率

37.犯罪的起伏律

38.犯罪动力

39.犯罪高峰年龄

40.指数平滑法

41.犯罪预防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2.简述犯罪学的作用。

43.简述人类犯罪现象的发展演变特征。

44.简述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行为与刑法学意义上的犯罪行为的区别及其原因。

45.简答犯罪被害人的概念。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6小题10分,第47小题12分,共22分)

46.试论商品经济对犯罪的消极影响。

47.试阐述实证派犯罪学思想及其与古典犯罪学的区别。

 

全国2007年1月犯罪学

(一)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犯罪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犯罪现象B.犯罪原因C.预防犯罪D.学科建设

2.从研究方法上看,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区别在于犯罪学主要采用()

A.事实分析法B.规范分析法C.法律论证法D.犯罪行为结构解析法

3.关于犯罪学的学科性质,当今大多数犯罪学学者持()

A.法学观点B.心理学观点C.社会学观点D.独立的综合性学科观点

4.“犯罪学”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者是法国学者()

A.孔德B.托皮纳尔C.塔尔德D.加罗法洛

5.现代犯罪学关于犯罪对策的核心内容是()

A.犯罪的心理预防B.犯罪的社会预防C.犯罪的个体预防D.犯罪的法律预防

6.在犯罪分类问题上,贝卡利亚认为犯罪行为的真正衡量标准是()

A.法律B.犯罪人的自由意志C.该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D.刑罚

7.以龙勃罗梭为代表的实证派犯罪学将犯罪学研究实现了从犯罪行为转向()

A.被害人B.刑罚C.犯罪情境D.犯罪人

8.20世纪3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在对芝加哥地区的犯罪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

A.同心圆说B.犯罪饱和说C.犯罪的生物遗传说D.模仿论

9.依据影响某一结果的一种或几种因素以及它们影响的程度来主观判断抽取样本数的犯罪学抽样方法是()

A.配额抽样B.判断抽样C.等距抽样D.随机抽样

10.犯罪学对事物之间具有的相关关系进行统计分析,被称为()

A.解释性分析B.描述性分析C.横向比较分析D.纵向比较分析

11.一定时空内的犯罪数与人口总数之比是()

A.立案率B.破案率C.人犯率D.犯罪率

12.已经发生并被发现,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未举报或已举报而未予统计的犯罪数是()

A.发案数B.相对暗数C.绝对暗数D.恒比数

13.从新中国犯罪发展的过程看,犯罪的大幅度起伏与()

A.经济快速发展直接联系B.自然环境的变迁直接联系

C.人体的生理变化紧密联系D.社会的大变革、大动荡紧密联系

14.犯罪统计表明,从总体来看,当代中国犯罪人的初犯年龄()

A.正在提高B.正在降低C.没有变化D.变化不定

15.犯罪行为的本质属性是()

A.违法性B.社会性C.形式多样性D.社会危害性

16.欲望在犯罪行为发生机制中起着()

A.纽带作用B.辅助作用C.核心作用D.基础作用

17.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是犯罪人追求犯罪后果的()

A.思想体系B.组织体系C.实践体系D.形式体系

18.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社会学理论观点的是()

A.天生犯罪人论B.人种论C.亚文化论D.差异交往论

19.在犯罪原因系统中,以对具体犯罪事件为中心,在较长时间和较大空间内同犯罪发生存在联系的因素组类是()

A.犯罪根源B.犯罪的一般原因C.犯罪的具体原因D.犯罪情境

20.弗洛伊德提出的关于犯罪原因的理论观点是()

A.精神分析理论B.挫折攻击论C.智能低下理论D.隔世遗传理论

21.经济发展与犯罪的增长之间()

A.存在着同步增长的规律B.存在着一种必然的联系C.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D.没有任何关系

22.无智能缺陷、心理紊乱不定、对自己的缺点毫无察觉、对别人不负责任、自制力差、易盲动等属于()

A.精神发育迟滞的表现B.精神常态的表现C.重性精神病的表现D.人格障碍的表现

23.精神障碍患者易实施()

A.诈骗犯罪B.暴力犯罪C.经济犯罪D.有组织犯罪

24.犯罪被害人学的奠基者是()

A.门德尔松B.亨得利C.科恩D.边沁

25.世界各国衡量被害风险的最重要指标是()

A.被害数量B.被害率C.被害死伤率D.被害死亡率

26.研究被害人的生活方式与被害之间关系的著名理论是()

A.暴露理论B.幸福计算理论C.社会解组论D.社会防卫论

27.被害人在犯罪侵害前容易接受犯罪人的诱导,成为犯罪人选择为侵害对象的特性是()

A.被害的顺应性B.被害的诱发性C.被害的易感性D.被害的受容性

28.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易遭受犯罪侵害的主要是()

A.女性成年人B.男性成年人C.女性未成年人D.男性未成年人

29.以匿名方式轮番征询专家意见,最终得出预测结果的经验推断法是()

A.指数修匀法B.时序预测法C.特尔菲法D.对比类推法

30.依据犯罪预防所作用的对象以及地位和重要程度的不同,可将犯罪预防划分为一般预防、特殊预防和()

A.疏导性预防B.保护性预防C.控制性预防D.重点预防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犯罪学关于犯罪现象的研究具体包括()

A.对犯罪现象属性的研究B.对犯罪现象反映形式及特征的研究

C.对犯罪现象发展变化特点及规律的研究D.对犯罪行为构成要件及定罪量刑的研究

E.对犯罪行为过程及机制的研究

32.实证派犯罪学与古典犯罪学的区别有()

A.时代背景的区别B.研究对象的区别C.研究方法的区别D.犯罪原因理论的区别E.犯罪对策理论的区别

33.当代中国犯罪现象的特征有()

A.经济领域犯罪严重B.流动人口犯罪突出C.群体性犯罪增多D.职业犯罪比重增加E.犯罪类型和手段的地区差异缩小

34.社会控制论的主要观点有()

A.遏制论B.标签论C.中性化说D.差异交往论E.社会责任说

35.按照预测内容的标准,可将犯罪预测类型划分为()

A.犯罪形式预测B.犯罪形态预测C.宏观犯罪预测D.微观犯罪预测E.犯罪手段预测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36.狭义犯罪学

37.比较分析法

38.犯罪类型结构

39.犯罪的辐射律

40.犯罪原因结构

41.精神障碍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2.简述我国犯罪学研究的主要特点。

43.简述犯罪统计研究的主要内容。

44.简述犯罪方式的特征。

45.简述关于犯罪人研究的意义。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6小题10分,第47小题12分,共22分)

46.试论述犯罪学关于犯罪原因的研究历程。

47.试论述三级犯罪预防论及其预防模式。

全国2007年10月犯罪学

(一)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犯罪防控系统的第一个层面旨在(   )

A.抑制犯罪动机B.限制犯罪机会和条件C.防止重新犯罪D.矫正心理偏差

2.在以下措施中,不属于人民调解“四落实”工作的是(   )

A.制度落实B.场所落实C.工作落实D.报酬落实

3.芝加哥犯罪预防计划属于(   )

A.古典犯罪学派的犯罪预防实践B.实证犯罪学派的犯罪预防实践

C.犯罪社会学派的犯罪预防实践D.犯罪心理学派的犯罪预防实践

4.在下列犯罪预防二元模式的措施中,属于被害后预防措施的是(   )

A.被害援助B.提高大众的被害预防意识C.重视对易被害群体的被害预防D.减少被害因素

5.一般预防的对象是(   )

A.党政首脑机关B.普通社会成员C.已然犯罪人D.物资仓库

6.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受得(或者可能受到)侵害和保护的综合心态是(   )

A.社会保障感B.社会安全感C.社会恐惧感D.社会支持感

7.犯罪预测是推测未来不确定的犯罪状态和结构的(   )

A.观察活动B.认识活动C.调查活动D.思考活动

8.犯罪结构体现的是各种犯罪类型间的(   )

A.相互关系B.比例关系C.数量关系D.因素关系

9.轻浮型被害人、疏忽型被害人、轻信型被害人的分类是根据被害人(   )

A.人生经历的不同B.人格特征的不同C.生理特征的不同D.生活方式的不同

10.在下列因素中,不属于掠夺性犯罪所必备之因素的是(   )

A.潜在的犯罪人B.适宜的作案目标C.存在冲突的家庭D.缺乏有保护能力的人

11.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心理标志是(   )

A.性格B.情绪C.需要D.动机

12.动机由(   )

A.需要转化而来B.认识转化而来C.行为转化而来D.心理状态转化而来

13.同一时期两种以上文化之间的冲突被称为(   )

A.纵向文化冲突B.横向文化冲突C.物质文化冲突D.同质文化冲突

14.我国经济增长同犯罪增长之间存在着(   )

A.必然联系B.非必然联系C.直接联系D.间接联系

15.马克思主义的犯罪原因论是一种多因素的(   )

A.生物作用论B.经济决定论C.文化冲突论D.综合作用论

16.在犯罪原因系统中,各种因素与犯罪结果之间的关系(   )

A.不是平行的B.不是等同的C.不是对应的D.不是相关的

17.犯罪行为抑制机制中的主观因素对犯罪行为起(   )

A.助推作用B.阻碍作用C.调节作用D.终止作用

18.拟制的犯罪人即(   )

A.犯罪团伙B.法人犯罪人C.犯罪集团D.犯罪组织

19.在一定时空内犯罪数与人口总数之比是(   )

A.破案率B.立案率C.犯罪率D.报案率

20.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刑事犯罪高峰是(   )

A.1950年B.1963年C.1969年D.1983年

21.女性较少进行的犯罪类型是(   )

A.杀人B.抢劫C.投毒D.诈骗

22.我国走私案件多发于(   )

A.西南内陆地区B.东南沿海地区C.西北地区D.东北地区

23.通过实际调查获取一定时空范围内犯罪的原始资料进而研究犯罪的方法是(   )

A.实验研究B.调查研究C.文献研究D.统计研究

24.犯罪研究应坚持(   )

A.客观性原则B.价值性原则C.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结合原则D.人性化原则

25.古典犯罪学派的犯罪原因观是(   )

A.性恶论B.自然犯罪论C.自由意志论D.天生犯罪人论

26.关于犯罪原因的“原罪说”是(   )

A.欧洲奴隶社会的主流观点B.中国奴隶社会的主流观点

C.欧洲封建神学时期的主流观点D.中国封建时期的主流观点

27.探索促使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方法与途径是(   )

A.社会学研究的任务B.犯罪学研究的任务C.刑法学研究的任务D.政治学研究的任务

28.狭义犯罪学又被称为(   )

A.犯罪现象学B.犯罪原因学C.犯罪预防学D.犯罪对策学

29.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