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13章物理测试题名师优质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31590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13章物理测试题名师优质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13章物理测试题名师优质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13章物理测试题名师优质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13章物理测试题名师优质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13章物理测试题名师优质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13章物理测试题名师优质资料.docx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13章物理测试题名师优质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13章物理测试题名师优质资料.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13章物理测试题名师优质资料.docx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13章物理测试题名师优质资料

 

八年级物理测试题(时间60分钟,满分70)

班级:

___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_学号:

__________得分:

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26分)

1.某同学测得他的课桌的高度是1.3460m,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估读数字是60B.此结果精确到cm

C.使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mmD.准确值是1.346m

2.图1是汽车上的速度计,一辆汽车以此速度从石家庄驶向北京,若距北京2.8×105m,则()

A.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65km/hC.该汽车4×103S可以从石家庄到达北京

B.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70m/sD.该汽车4h可以从石家庄到达北京

3.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诗词:

“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诗人在诗词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A.风和水B.船和地面C.山和船D.风和地面

4.某同学五次测一块金属片的长度分别是2.12cm,2.14cm,2.21cm,2.15cm,2.121cm,2.13cm,则物体的长度应为()

A.2.135cmB.2.14cmC.2.13cmD.2.15cm

5.下列几种现象中,能说明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的是()

A.用光将鱼儿吸引到网内B.鱼被岸上的人说话声音吓跑

C.在岸上听到河水流动的声音D.在岸上听到波浪拍击海岸岩石发出的轰鸣声

6.剧场或大礼堂的墙壁表面往往装一层凹凸不平疏松的材料,这是为了()

A.美化墙壁B.防止声音的反射干扰C.防止声波减弱D.无法判断

7.甲、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所通过的路程是乙的2倍,甲乙所用的时间之比是2:

3,则甲与乙速度之比是()

A.1:

2B.1:

3C.3:

4D.3:

1

8.下述关于速度的概念,说法错误的是()

A.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大,其速度越大;

B.通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多,其速度越小;

C.速度大的物体通过的路程一定比速度小的物体通过的路程多;

D.通过的路程越大,所花的时间越多,其速度不一定很小。

9.某人面对山崖大喊一声,1.2s后听到自己的回声,则此人与山崖之间的距离为()

A.204mB.408mC.340mD.170m

10.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对二人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大B.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小

C.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D.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大

11.控制噪声是城市环保主要项目之一。

下列哪种措施不能减弱噪声?

()

A.市区内禁止机动车鸣笛B.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

C.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消声器D.城市街道两旁和空地多种草、多植树

12、在如图所示的各图象中,用来表示同一种运动规律的图象是(  )

A.①②B.②④C.①④D.②③

13.天坛公园的回音壁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

其声学原理是:

()

A、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B、声音在墙壁中的传播

C、声音遇到墙壁后的反射现象D、声音遇到墙壁后被吸收

二.填空题:

(每空1分,共23分)

1.物理学就是研究自然界的、物体间的___和__的最一般的规律的自然科学。

2.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________;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________;右图2中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被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_。

3.一列队伍长50m,其速度是2.5m/s,整列队伍经过一座全长100m的桥,所需时间为。

4.声源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声源振动的振幅越大,离声源的距离越近,响度越。

5.给下面的数据填上适当的单位:

(1)人手臂的长度大约为6.5_________;

(2)南阳到北京的距离约为938________

7.200页的一本书,总厚度是8.1mm,该书每张纸的厚度约为__________μm

7.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5s内通过20m的路程,在前10m中的速度是_____m/s,在1min内,物体通过__________km。

8.一物体在做变速直线运动的过程中,在10s内,前2s的平均速度是8m/s,后8s的平均速度是2m/s,则整个过程中物体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m/s。

9.坐在长途汽车上的乘客,看见前面的卡车与他的距离保持不变,后面的自行车离他越来越远,若以卡车为参照物,自行车是___________的,长途汽车是______的。

(填“静止”或“运动”)

10.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枫桥边客船里的人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是因为寒山寺里的大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________而发出的.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而不是"鼓"声或其它声音,实际上他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来判别的.

11.如图3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

这是由于右边音叉的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向周围传播的________,从而使左边的音叉振动发声,这个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三.探究与实验题:

(每空1分,共11分)

1.小红在探究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5所示的实验装置:

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时:

分:

秒)。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_____进行测量的;

(2).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

测量位置

A到B

B到C

A到C

路程(m)

0.5

0.9

时间(S)

2

3

速度(m/s)

0.2

0.5

(3)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__(填"大"或"小")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_______。

(填"大"或"小")

(5).由上述实验可得出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图中测量长方体长度的二种使用方法中的错误。

(a);(b);

3、如图所示,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划得快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_____(高或低),这说明音调跟发声体的______________有关.

站名

自北京起公里数

到达及离站时刻

北京

0

18:

08

济南

497

22:

39——22:

47

蚌埠

979

3:

34——3:

42

上海

1463

8:

08

四.计算题:

(1小题6分,2小题4分,共10分)

1.如下表示为简化的2002年春季北京至上海T13次特快列车时刻表.请分别计算T13次列车从北京到蚌埠,以及北京到上海的平均速度.

 

27、“五一”假期,小明一家驾车外出旅游,一路上,所学的运动知识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

经过某交通标志牌时,小明注意到了牌上的标志如图11所示,小明想了想,马上就明白了这两个数据的含义:

从交通标志牌到上海的距离为18千米,通过这段公路时,汽车行驶速度不能超过40千米/时。

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试计算从标志牌到上海最快要用多长时间?

图11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2分x13=26分)

D、D、B、B、B、B、D、C、A、A、B、B、C

二,填空题(1分x23=23分)

1、物质的结构、相互作用、物体的运动;2、刻度尺、M、1mm、1.40Cm;

3、60秒4、高、大;5、dm、Km;6、81;

7、4,0.24;8、3.2;9、运动、静止;

10、振动、音色;11、声波、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声音由振动产生

三.探究与实验题(1分x11=11分)

1、

(1)V=S/t、

(2)0.4;1;0.3

(3)小(4)小车速度变大(5)小车在做加速运动

2、被测物边缘没有对准0刻度线;视线没有垂直刻度尺

3、高;振动频率

四,计算题(1题6分;2题4分。

共10分)

1、已知:

S1=979km;t1=9.43h;S2=1463km;t2=14h

求:

V1;V2

解:

V1=S1/t1=979km÷9.43h=103.8km/h

V2=S2/t2=1463km÷14h=104.5km/h

2、已知:

s=18km,v=40km/h

求:

t

解:

由v=s/t得:

t=s/v=18km/40km/h=0.45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