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美学思想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30915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3.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家美学思想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道家美学思想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道家美学思想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道家美学思想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道家美学思想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道家美学思想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docx

《道家美学思想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家美学思想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道家美学思想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docx

道家美学思想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

道家美学思想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

中药学院2013级中药学三年制梁紫璐2013123023

摘要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源远流长[1].在几千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儒家为基础,道家为主流的特点。

道家美学思想在我国传统诗画艺术、古典园林艺术、器物艺术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当代艺术家对20世纪以来现代艺术“反传统”、“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道家思想“回归自然”的传统文化精神有了更新的体认,“绿色绘画”、“绿色设计”等艺术概念日益深入人心。

研究道家美学思想对中国特色现代设计乃至世界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

道家美学思想、当代艺术、继承发展

源起于先秦时期的道家思想[2]无疑是中国智慧的一朵瑰丽奇葩,老子、庄子通过对天理、人情的玄览思索,提出了道为世界本源的宇宙观,形成了他们极为重要的美学思想,所谓“道法自然”、“以天合天”、“见素抱朴”等等,这些思想对于我国传统艺术的生发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也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因此,研究道家美学思想对于当代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道家美学思想在传统文艺中的渗透

道家哲学和美学的创始者是老子。

老子哲学的基本核心是自然之道,它与一切反道而行的仁义,一切抗拒自然大智慧的大伪格格不入。

老子所追逐的天道自然,乃是不受污染的、充分而全面发展完善的人性,这人性是复归于朴的,与宇宙本体同在的。

这种回归自然纯朴的理想,对于中国此后千百年的文论、诗论和画论[3],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尤其在伪善的仁义礼教之前,老子的思想有着鲜明的叛逆性质,这对后世的庄子、刘勰、钟嵘直至明代的徐渭、李贽、袁宏道和清代石涛的理论,都有着内在的启示。

而老子哲学对中国山水画、山水诗的影响、更是内在而深刻的。

中国的诗与画,着重空灵与澹泊,要求艺术家能“观于象外,得之环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其中的“环中”、“心源”和老子追求的体道为一的境界是完全契合的,此时,诗人和画家才能“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真正达到了老子所谓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中国画家力图排除皮毛外相的迷惑而深入对象自然本性,这亦是艺术家与大自然邂逅而最后心性与自然凑合的过程。

他们往往把不因熟练而油滑的“生涩”与见素抱朴、复归自然的“稚拙”,视为艺术品味以致具体用笔、用墨的圭臬。

中国的诗画以抒发纯真性灵为极致,一贯反对矫情伪性,以自然为美,以真为贵。

攻击理学甚烈而受佛道思想影响至深的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其《童心说》中阐明了求真去伪的思想:

“童心者,绝假纯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这和老子“复归于朴”、“复归于婴”的思想完全一致。

袁宏道论诗文主张“性灵说”,与李贽的“童心说”如出一辙。

无论李贽的“童心”、袁宏道的“性灵”还是徐渭的“本体”、王国维的“赤子之心”都说的是“真”,是艺术的根本。

而一切的伪,一切的矫情伪态,应制酬酌都是文艺之大敌。

庄子是道家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美学思想可谓彻底的真和朴,这和他本人社会的、政治的思想完全一致。

美,在庄子看,来存在于天籁,地籁和人籁之中。

他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天地的大美,四时的序列,万物的枯荣都因“道”—自然的伟力所致,哪怕至人在它面前也无所作为,大圣亦不能妄自运作。

人们要想入道,就必须采取“心斋”、“坐忘”的办法。

在庄子看,来天地是硕大无朋的熔炉,而造化则是技艺高超的大匠人,生死存亡浑浑然一体,都归于大化的熔炉之中。

诚然,当我们的艺术家在人生的体验上,没有一种彻底的大解脱,仍然在倒悬之苦中挣扎,那是无法与大自然在浑然中邂逅,也无法去了解天地无言的大美。

当一个艺术家荡涤胸中渣滓,洗尽世上铅华,忘怀得失,宠辱不惊,不只技术之巧抛诸脑后,甚至忘却了自己的四肢形骸,那时才能真正做到眼不见绢素,手不知笔墨,下笔无非天然之生机,大造之氤氲,放笔如在眼前,下笔即在腕底。

唐代的大画家张燥作画时有些不择手段,只要达到感悟,即使秃笔或用手指掌心作画都在所不计。

庄子所容忍的只有一种艺术家,那便是一种处于情态自由的、彻底忘怀得失的、解衣般礴的、无今无古的、无功利观念的艺术家。

裸露着身体,回归大自然的怀抱,扫尽一切人间的伪态,包括服饰、礼仪(受揖不立)等等,他们在释放自由灵魂的同时,也释放了受礼教束缚的形骸。

这时,艺术家才能与天地精神相往还,回归那宁静和谐的太始,忘却机变和智巧,这是中国的书画艺术一向以“朴”和“拙”为最高境界的根本的哲学依据。

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石涛在《画语录·远尘章》中讲:

“人为物蔽,则与尘交;人为物使,则心受劳。

劳心于刻画而自毁,蔽尘于笔墨而自拘……我则物随物蔽,尘随尘交,则心不劳,心不劳则有画矣。

”在石涛看来,画,不是劳心苦志的产物,是一种无求无待的状态,这是“以天合天”体道合一的宇宙观在绘画理论上的妙说。

因此,现代画家傅抱石每得称心之作时,便喜钤“往往醉后”的自刻闲章,以表达当时的创作心境。

中国浪漫主义作家、诗人千百年来也大都秉承道家无拘无束的艺术风骨,凌厉放纵,忘情歌啸。

道家的道法自然。

体道合一的美学思想在我国古典园林艺术[4]、器物艺术上表现得十分突出。

中国古典园林堪称中国古建筑艺术的范式,呈现不规则、不对称的布局,建筑空间与园林风景虚实渗透,使人足不出户,便能感受自然的亲切温馨,感悟宇宙的浩瀚无边。

中国古代的瓷器讲求造型、釉色、纹饰的自然赋形,以及烧成工艺的经意与不经意、巧夺天工的艺术效果。

道家美学思想在现代中西文化冲突中从“拒绝”走向“回归”。

进入20世纪,中西艺术在时代变迁的大背景下,均发生了“反传统”的剧烈变革。

无论是被“五四”新文化运动号角催醒的古老中国,还是笼罩在世界大战阴影中的西方世界,古典和谐的审美理想之境已经过去。

人们在新的生存环境中切身体尝到的是美与丑,理性与非理性,个人与社会,私人情感与历史命运,个体生命与民族灾难的尖锐对立和激烈冲突。

生活在这其中的敏感的艺术家们,不期然地带着否定以往的激动与兴奋,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圆圈。

他们勇敢或偏执地走在人们的前面,体验破坏与创造的快感。

“西方二十世纪现代艺术的败笔之一,是以表达艺术家内在与外在的抗争,不调和、不平衡为目标,很难说他们创造美。

”在这种以反叛为主旨的思想中,我们鲜明地看到了西方现代艺术强烈的“前卫”逻辑:

拒绝古典原则,拒绝商业化,拒绝通俗,拒绝被解释,甚至拒绝交流。

如果说,20世纪初中国新文艺的滥觞产生于“引西入中”,那么80年代以来,中国艺术对西方艺术的关注开始进入新的思考、探索阶段。

新阶段中面临的课题是鲜明的,即,是全面接受西方的发展模式而实现中国艺术的“现代化”,还是在本土经济、文化发展的现实中探索一条有别于西方的“中国之路”。

中国艺术传统的核心主线是将个体、自然、社会融为一体的艺术观。

在文艺发展的道路上,明清和“五四”以来两个历史时期,却分别以“守旧的面目”和“创新的面目”对传统主线的偏离,造成了近代中国文艺的迷惑。

那么,回归传统的核心主线,即“回归自然”,让当代艺术家重新以表达人与自然相得益彰的“绿色绘画”、“绿色设计”等便变得十分迫切和必要了。

二、道家美学想在当代艺术中的张扬

强调审美创造中的主体表现。

庄子关于“心斋~坐忘”的理论[5].可以说是第一次揭示了审美创造中的主体作用。

这段文字。

首先描述了匠人制镰。

从斋以静心到选材。

再到完成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斋以静心是十分重要的阶段。

要达到去功利、去智巧、去我的地步。

然后才能入山林、观天性、去功利、去智巧直至去我,使人回归“自然而然”的纯朴之境.成为无社会性的“自然人”才能与自然对话——以“观天性”。

利禄功巧在身。

是不可能真正与自然对话即融入自然、与天一体的。

“以天合天”.即以自然合自然.前一个自然是直指人的状态和未造之“物”的状态。

只有进入纯然的即“纯自然”的状态才能与后一个“天”相合。

后者之“天”.意指着规律、道。

这一描述。

具有象征性,它将庄子关于天、人的认识及以天合天的理想追求通过木匠梓庆制作乐器“缝”这一叙事而完整地表达出来.浓缩了庄子整一的造物观、设计观和哲学观,是其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20世纪末,日益全球化的信息世界[6]给艺术创造提供了新的文化语境“冷战”结束后的所谓“文明冲突”,使中国艺术家对民族文化发展与文化身份的自觉意识得到加强。

对西方艺术的认识,由世纪初“批判的武器”(立足本土的变革),变为“对武器的批判”(面向世界的对话),这其中所蕴涵的审美价值观变化,正构成了中华艺术崛起的历史背景。

传统中国艺术精神中的文化特质,尤其是道家美学理想中以“天合天”、“返朴归真”等天道观在人们新的生存体验中开始重新被确认与重视。

如果说,道家美学的“和谐”是建立在落后农耕生产方式基础上的朴素的田园牧歌式的“和谐”,那么今天艺术追崇的“和谐”,是生发于现代科技生产方式基础上的“辨证和谐”。

那么,当代文化语境下,如何彰显传统的道家审美理想呢?

应在积极而不守持的开拓性艺术实践中,回归自然,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精神沟通。

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关系上,由过去人类标榜的征服自然,物尽其用的“人类中心主义”向“天人合一”、“以天合天”生生不息的“宇宙中心主义”发展,承认人与自然休戚相关,将人类自身与幸福快乐建立在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的状态之中,即道家所谓的“天和—天乐”的美好情境。

庄子认为.艺术的产生是由于神秘的“虚无”在起作用[7]。

所以,艺术的特性,便是要把这种神秘的“虚无”表现出来,由此而接近宇宙的真理。

已经说过,庄子从宇宙本体论出发,认为“道”是客观存在的、最高的、绝对的美,那么这种“美”从何而来呢?

庄子在《天地》篇中通过“象罔得玄珠”的寓言说明只有形象才能表现“道”,即最高的美。

而这个形象,不单是有形的形象.而是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形象.即“象罔”。

吕惠卿注:

“象则非无,罔则非有,不瞰不昧。

玄珠之所以得也”。

宗白华对此也作了很精辟的解释“非无非有.不嗷不昧这正是艺术形象的象征作用。

‘象’是境相。

‘罔’是虚幻。

艺术家们创造虚幻的境相以象征宇宙人生的真际。

真理闪耀于艺术形相里,玄珠的嗪(白乐)于象罔里”。

由此可见,庄子认为美是产生于“非无非有、不嗷不昧”的“虚幻”的艺术境相里。

而只有这种“虚幻”的艺术境相.才能表现宇宙的真理——“道”。

庄子非装饰、非工艺、非设计的诸多表述,是非人欲的表述,“同乎无欲”.希望世人无过多欲求.以达至素朴之境。

(一)面向未来发展的“绿色绘画”观念,象绿色植物维护生态平衡一样,让当代艺术重新以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有机和谐作为目标,维护人类精神的平衡。

当今,西方现代艺术亦开始陷入一种困惑之中,所以在当下世界艺术格局中,“回归自然”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是中国传统精神与世界未来潮流的汇合点。

面对未来中国水墨画艺术的新生,关键在于如何在身边的现实生活根基中建设自然生态模式。

(二)追崇传统理念的绿色设计风格。

一般而言现,代设计从包豪斯到20世纪70年代走过了半个多世纪旅程。

勿庸置疑,现代设计在解决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工业化时期发展起来的现代设计日益暴露出它的弊端,如对环境的巨大破坏割断文化的继承以及设计中的冷漠无情等等。

从80年代以来,西方世界的设计理论又开始追崇传统设计风格,诸如英国的“城市绿化运动”[8],日本的“城市乡村化”运动。

另外,产品设计中讲求返朴归、真不掺合人工元素的”草木染”,重视环境保护,以延展产品寿命”轻薄短小”的设计概念等等。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人类对“地球村”的深层思虑和对大自然的亲情关怀。

(三)体验自由自在生命快乐的艺术追求艺[9]。

艺术是取消人类痛苦、抑郁,释放心胸块垒的精神良药。

无论是灾难深重的战争年代,还是闲情漫步的和平岁月,艺术将始终成为人类泄导情感的美的形式。

艺术家来而复去,宇宙却无言地永存着。

诸种流派都烟云过眼,而美却存在着。

在一片叶子,一朵野花,在一泓清泉,在巨川大壑,在星汉罗列,在天体运转,没有宗教般的虔诚,就没有艺术。

因此,无论是理性的、感悟的、写实的、写意的、具象的、抽象的艺术家,都不要忘记自己是自然之子,艺术家的一切创造——倘若是美的创造——都只能是“道法自然”[10]。

结语

现代艺术设计[11]是一个受资本、市场、科技、文化等众多因素制约的综合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代艺术设计对其自身的不断完善是不可避免的。

设计的本质是创造、是思想、是智慧的象征。

其要一直保持鲜活力,与时俱进,就必须接纳吸收各方面的营养。

中国艺术设计是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熏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尤其是道家的美学思想对中国设计艺术的演变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地球村”的建立,世界文化的交叉,要想使中国的设计作品在当今世界大放异彩,我们就必须根植于本民族优秀文化。

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美学特征和审美趣味,同时还要广纳良方,不断学习西方先进设计理念和技术。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取长补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之路。

在当今全球化、多元化的世界中,现代艺术设计风格迥异,博采众长。

传统美学思想所蕴含的合理内涵不仅承载着艺术设计的过去,而且承载着它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张玉能:

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与传统审美心理,I206.2,A,1003-854X(2009)03-0095-07

[2]李若晖:

试论先秦道家思想,钦州学院学报,2010,4月,第25卷第2期

[3]金安辉,李龙镇:

中国古代文论与画论研究综述,廊坊师范学院学报,Dec.2005,Vol.20No.4

[4]李树香,姚亦锋: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艺术,安徽农业科学,2007,35

(1):

89—90

[5]李明钊:

庄子“心斋“、”坐忘“的解构思想探析,10040633(2009)6月—008—02

[6]沈勇:

全球化时代的艺术生态,2004年第3期(总第7l期)广西教育学院学报,NO.3,2004

[7]李明珠:

庄子“真”的美学观,安徽教育学报,Jul,2002,Vol.20,No.4

[8]李源:

从英国圈地运动看城市化,1672—7894(2011)17—205—02

[9]彭泽立:

道家美学思想与当代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4,1月,第25期第1卷

[10]高月兰:

“道法自然”与生态平衡,常熟高专学报,May.,2002,No.3

[11]周海军:

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艺术设计发展趋势,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月,第6卷第3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