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莉小说中城与人的变奏曲论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30695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池莉小说中城与人的变奏曲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池莉小说中城与人的变奏曲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池莉小说中城与人的变奏曲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池莉小说中城与人的变奏曲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池莉小说中城与人的变奏曲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池莉小说中城与人的变奏曲论文.docx

《池莉小说中城与人的变奏曲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池莉小说中城与人的变奏曲论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池莉小说中城与人的变奏曲论文.docx

池莉小说中城与人的变奏曲论文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池莉小说中城与人的变奏曲》

 

目录

中文摘要、关键词………………………………………………(10)

一、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活变迁…………………………………(10)

(一)城市景观的变化……………………………………………(11)

(二)细节流露生活之变…………………………………………(11)

(三)社会价值观的更新…………………………………………(12)

(四)婚姻感情的动荡……………………………………………(13)

二、人与城市的碰撞……………………………………………(14)

(一)认同社会能活得更好………………………………………(14)

(二)匆忙追赶才化蛹为蝶………………………………………(15)

(三)落伍时代终会被抛弃………………………………………(16)

三、城市变迁中的真切关怀……………………………………(17)

(一)关注外来人的生存…………………………………………(17)

(二)认同物质的价值……………………………………………(18)

(三)宽恕世俗的欲望……………………………………………(19)

小结………………………………………………………………(21)

注释………………………………………………………………(22)

参考文献…………………………………………………………(22)

英文摘要、关键词………………………………………………(24)

附录………………………………………………………………(25)

 

池莉小说中城与人的变奏曲

 

摘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社会处于变革期,市场经济来潮,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活物质水平迅速提高,武汉的种种变化时时刻刻影响着作家的写作。

池莉以敏锐的感觉与眼光,书写改革对人的价值观生活观的冲击,向我们展现出这段时期武汉的生存环境与人们的生存状态,写出城市变迁中的生活之变以及人与城市的冲突和变化,时代的变化导致城市的变化,作家及时捕捉社会与城市生活的种种变化,贴近人生来写作。

通过人与城市的不断碰撞,我们看到社会的世态百相,体会出作家对芸芸众生的关怀及对个体生命的认同与理解。

关键词:

池莉城市变迁冲突世俗关怀

 

自“人生三部曲”之后,池莉的《来来往往》、《生活秀》、《你以为你是谁》、《小姐你早》等作品相继问世,在作品中,她不刻意地表现城市沧桑的历史与文化的厚重,而是紧紧抓住当下生活,写出城市的变化以及人物在变革中的变化。

作品中人物处在市场经济建设中和商品经济浪潮来袭之时,这种变化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成为了作品中人物生活的舞台,演绎着与城市碰撞之下不同的人生命运,人物与时代的关系由此揭示,富有深刻的时代内涵。

本文从城市的变化、人物与城市的冲突下的命运沉浮以及作家于城市变迁中对世人的关切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活变迁

时代的进步与城市的变迁必然导致人们生活各方面的变化,作为新写实作家,池莉从市民的日常生活着手来表现城市生活的变化,用细腻的笔触关照生活,写出社会发展脉络和时代变化带来的生活之变。

(一)城市景观的变化

“江汉路”、“吉庆街”、“汉正街”和“花楼街”、“长堤街”等街道在小说中频繁出现,它们都是武汉标志性地名。

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的变动,街道也发生了变化。

“街和道两个字,按照中国象形文字的解释,都表示人在道路上行走的意思,这两个字是人跟都市关系的最直观的反映。

街道是城市意象感知最重要的主题元素,也是最能体现都市文化特征的意象之一。

街道的文化内涵同样突出,道路是目标、方向的连结线,是人和物的移动的线性空间和展示场所,是城市意象最重要的客体。

街道是城市最喧嚣、流动性最大的部分,它是消遣、展示和买卖的综合场所。

街道的景观是文化重要的载体和窗口,随着历史的变迁,文化的背景面貌特征都能在街道中折射出来。

”[1]所以我们可以由街道的变化来看生活的变化。

作家在小说中写到了城市街道与往日相比的不同形态,《不要和陌生人谈话》中写道:

“过去的长堤街,基本都是正宗的城市人,徐红梅还是习惯到自己熟悉的街道。

这条街道依然存在着,至少内容变得完全出乎徐红梅的意料。

”[2]这部作品由城市老市民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武汉街道的变化,写街道上的人、物、景等内容均不同于往日,很多街道已经演变为商业街,出现大大小小的商铺和布置精美的广告牌,街道内容较以前更丰富多彩。

过去的长提街不同于鱼龙混杂的汉正街小商品市场,走在街上的都是正宗的城里人,而后来的长提街上渐渐冒出来很多“不三不四”的脚,出现了各色各样杂乱的人,有穿西服打领带的、拿手提电话的、穿超短裙的……越来越拥挤的街道再也不能让市民睡在挨着自家大门口的街道边上。

道路两旁的景观发生也很大变化,街道在不断地扩容,街旁新增加了一些服装专卖店、快餐厅、饭店、酒吧等。

在《来来往往》中,东方假日饭店是康伟业进行商业洽谈的固定场所,文中出现的酒吧也代表着人物的身份和品味。

酒吧、饭店等景观的出现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它们都与城市经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随着城市化的到来,城市面貌发生全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二)细节流露生活之变

“现实生活是由一系列细节构成,细节,无论是人的行为细节、穿着服饰细节、言谈细节、心理细节、人际交往细节,还是各种环境的细节,都属于可以不断细化的具体生活形态。

”[3]《你以为你是谁》里的陆武桥,给工作在政府的朋友们准备的是红塔山的香烟、上好的碧螺春茶叶,连麻将都是骨质的,手感极好,听的是激光音响的音乐,看的录像是有点颜色但不太过分的,准备的饭菜是吃的舒服、开胃还不宜长胖又清淡可口的时令小菜。

从这些描写中我们能够看出市场经济社会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生活品味的极大变化,细节直观地展现出生活的变化。

池莉在写作中紧紧抓住生活的细节进行描写:

“我偏爱生活的细节。

我觉得人类发展了这么多年,大的故事怎么也逃不脱兴衰存亡,生老病死,只有细节是崭新的,不同的时空,拥有绝对不同的细节。

我对生活细节非常敏感。

我喜欢用密集的细节构成小说。

我就是要看看人生中是哪些生活细节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命轨迹和精神世界。

”[4]

《小姐你早》中也处处弥漫着都市奢华的气息,尤其体现在餐饮方面,人们不再以吃为主,而是重视吃的过程,享受另类的刺激。

“在美人捞,吃的是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结果。

吃现在在中国太容易了,一般餐馆,路边大排档,几个钱就能吃饱。

吃的过程就是吃艺术了。

艺术总是非常昂贵的,这就有一点和国际接轨的意思。

”[5]“饮食消费同样成为时尚、身份、地位的象征。

一掷千金的黄金筵、海鲜宴追求的是身份的认同和炫耀……许多人热衷于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沃尔玛等……通过食物的消费,得到文化的亲近、文化的认同和品味的认同。

”[6]康伟业的发型之前很普通,后来到上海的美容厅去做发型,用定型发胶,之前的穿着很随便,之后的服装一定要买牌子的。

“时装的选择和出现不仅跟个人喜好相关,而且是一种社会、文化行为的综合体现……时装与性别、阶级、消费、身份、权利、美学等之间的关联错综复杂,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普遍的服饰能折射不同的社会历史与文化的形态。

”[7]衣食是人生活之本,社会时代的变迁导致衣食等一系列生活方式的变化,反映出深刻的社会时代内涵。

(三)社会价值观的更新

社会经济水平逐步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发生重大变化,社会表层的东西都在潜移默化地变化着,这种环境下我们不能忽视的是社会及人的内心观念的变化。

新的观念到来,传统价值观念接近崩溃,人们的价值观念会随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新旧观念的冲突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小市民的冲击是非常深刻的。

《你以为你是谁》中,刘板眼在改革开放初就承包了工厂的附属企业,是最早富起来的人物之一,陆古尼用计划经济时代的价值标准评价了刘板眼,拿的是有没有转干去评价他。

我们可以看出,那个时代衡量一个人的标准是有无转干。

在陆掌珠的婚事上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离不开金钱,但那个时代又忌讳谈钱。

社会的变化导致人们衡量他人的观念的变更,当陆家父子俩谈到刘板眼应该给予陆掌珠的生活费和青春赔偿费时,吴桂芬立刻厉声叱喝陆武桥和陆尼古,她觉察出来了那种说法是偏离原则的,有传统价值观念的她觉得对金钱的强调是阴暗人性的表现,觉得谈钱是侮辱人格,她叱喝陆古尼愧为“二七”烈士的后代,没有工人阶级的志气,并感慨时代不同了,什么都讲钱。

她自身已经感觉出社会的变化,只是深入人心的传统价值观念对她的影响是难以改变的,新的社会价值观对她来讲一时难以接受,尤其是以钱为中心的金钱观让她认为是对人格的侮辱。

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务实成为了人们的价值观念,社会已经演变为一个强调价值规律的现代社会,以伦理为特征的传统农业社会正走向衰败,现代社会的人们更加注重物质方面的追求。

人们对金钱的谈论已经不再避讳,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可以从对待金钱的态度这方面展现出来。

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市场经济时代,利有时候是重于义的。

作家细致地描摹出时代变迁中的人心世态及现代社会金钱的地位,可见从那时起,以“金钱”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已经占据人心。

(四)婚姻感情的动荡

有的评论者说道:

“事实上,池莉所勾勒的婚姻图景是一幅社会图景,这不仅以为婚姻是一种社会行为,还在于池莉撕裂了八十年代女性叙事中对婚姻之于个人意义的放大,将它还原为社会秩序及网络中的一环。

”[8]作家作品中反映出的时代变幻和社会发展动向就是通过家里一场场没有硝烟的生活之战表现出来的。

也可以说,正是由于时代的变换和城市的发展导致人们家庭婚姻关系的变动,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的婚姻爱情在不时地动荡与变化着。

《来来往往》中,段丽娜和康伟业恋爱时所有的话题都围绕党和国家的命运展开,不谈男女之情。

双方性格不合,但是在亲朋好友的撮合下,已经开始的恋爱是不可以随便结束的,他们最终走进婚姻也是那个时代下各自利益权衡的结果。

而婚后的康伟业循规蹈矩兢兢业业地工作,对待家庭的态度也极其认真。

计划经济时代,段丽娜能以去康伟业的单位找领导为由威胁康伟业跟她结婚,新的时代到来了,社会发生重大变化,康伟业下海经商后物质生活日益丰厚,康段的婚姻也出现了危机。

康伟业提出离婚,段丽娜一如往昔,想利用父母、家庭及单位的力量向康伟业发动攻击,可是败下阵来。

在不同于昔日的社会环境里,她找不到能够制约束缚康伟业的领导与组织了。

康伟业已经能够摆脱段丽娜的束缚去追求个人意志。

时代变了,社会变了,婚姻仅仅靠没有感情的家庭来维持是很难维持下去的。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在生活上的依赖程度随着时代的进步逐渐减少,束缚婚姻关系的因素已经渐渐失去效力,城市的发展引起婚姻家庭的动荡,家庭婚姻问题层出不穷,新的难题陆续摆在人们面前,城市中的婚姻危机日益增多。

作家对城市变迁中人们对待感情婚姻家庭的心态变化有着深刻的感受,这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维持没有感情的婚姻也许是没有意义的。

时代变迁给家庭婚姻带来一定的冲击。

作家紧紧把握城市的变化,让这种变化在人们普通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写出城市变化中人随之而来的新的烦恼。

时代在变,城市在变,一切都在变化着。

人物面对这种变更,不时与城市发生着碰撞,行为思想的差异也让他们的命运或沉或浮、或喜或悲。

二、人与城市的碰撞

城市的文化精神可以通过人物命运有所反映。

池莉曾经说过:

“我说过我关注和表达的是中国人的个体生命状态,我个人认为这种状态集合起来才构成中国真实的历史。

所以,我一如既往地描写这些个体生命状态就行了。

”[9]“社会经济转型反应最明显的是城市,在发展需求与利益需求的双向驱动下,城建设突飞猛进发展起来,伴随着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城与人的生存状态、生存面貌也在日新月异的变化,市民是经济转轨成果地直接承受者,也是新经济社会形态下社会竞争中悲欢离合的最直接的体验者。

”[10]时代变迁中,在人与城市的冲突下展现出不同的命运。

(一)认同社会能活得更好

《你以为你是谁》中的陆武桥、《生活秀》中的来双扬都是有沉重生活负担的人,在生存的困境中,他们凭借坚韧的意志与睿智的头脑面对现实生活,认同社会城市秩序并且适应顺从它。

国营大中型企业改革之时陆武桥承包了居委会的餐馆,面对贫穷的父母、下岗的姐姐、不争气的弟弟和不懂事的妹妹以及邋遢那些靠他生存的乡下孩子,他硬着头皮处理许多恶心龌龊的事情。

来双杨十五岁时母亲去世,十六岁时被江南机关开除,生活的重压不时地袭来,她的父亲逃避压力,再婚搬出了吉庆街。

她凭借自己的能力承担起养家的责任,做大了卖鸭颈的生意,照顾吸毒的弟弟,又想供侄子来金多尔出国念书。

来双杨和陆武桥能看清社会的变化,认同城市生活秩序。

陆武桥周末要请在工商税务等政府部门工作的朋友打麻将、吃喝送钱,用这种贿赂的方式让他的饭馆能够顺利营业,这些事就是被他称为龌龊恶心的事情之一。

来双杨设计了一个周密计划想把来家留传下来的两间房子拿到手,她与对峙多年的后母和好,巴结讨好继母。

同时说服给哥哥来双元,对嫂子采取软硬皆施的方法,把九妹嫁给张所长的白痴儿子,使用各种手段得到了房子合法继承权。

面对姐姐的离婚,陆武桥并非像家人一样诅骂刘板眼,他觉得:

“说男人一阔脸就变,女人何尝不是一阔脸就变?

谁又不是一阔脸就变?

应该这么理解问题:

阔了变脸是正常的,阔了不变脸才是不正常的。

一个富翁还像个小瘪三合适吗?

显然不合适。

我们不能责怪任何人的变化。

”[11]来双杨也一直凭自己的直觉去寻求生活的真理。

妹妹来双媛指责她时,她明白生活并不能够事先辨别好坏之后再去选择它,“人是身不由己的,一出生就象种子落到了一片土壤,这片土壤有污泥,有脏水,还是有花丛蜜罐,谁都不能事先知道,只能撞上什么就是什么。

”[12]

作家在小说中写尽了生活中的各种矛盾,表现出他们驾驭生活的超强能力,向我们展现着不屈不挠活着的人物形象。

来双杨和陆武桥在恶劣的生存环境和在与城市的不断冲突中造就出坚韧的生存能力,在处理生活琐事与矛盾中,呈现出他们超强的生存应变能力。

他们顺应了社会,认同了城市的秩序,所以能在变动的城市中活着,而且会活得更好。

(二)匆忙追赶才化蛹为蝶

市场经济在九十年代快速发展,作为老牌工业城市的武汉在突围中崛起,计划经济的地位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逐渐衰败,产业工人遭受严重打击。

人们的生存压力随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变得更加明显。

面对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和日益激烈的生存竞争,人们感到空前的压力。

在这个利益和风险同在的社会、挑战和危机并存的城市中他们面临众多的选择机会,人的欲望被涌动的商品浪潮大大地激活。

正是受商品大潮的冲击与现实利益的驱使,他们表现出不同的精神追求与价值取向。

一批有冒险精神的人奋起,把握机会,驰骋商海,这些融入社会并在商海中奋力拼搏的人先富起来,并获得了丰裕的物质生活和幸福的爱情,他们的人生无疑是成功的,市场经济的到来、快速发展和不断变迁的时代造就了这些时代弄潮儿。

康伟业面对外界的诱惑,对人生重新定位,毅然决定下海经商去改变命运,实现人生价值,这种想要改变自我的欲望是改革开放这个时代尤其是发展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激发出来的。

社会环境让康伟业有了强烈追求幸福的欲望,时代给了他发挥自然本性的能力。

最后他实现了人生梦想,事业获得成功,并获得一份真挚感情。

小说的开始就写道:

“李大夫以阅尽人间沧桑的眼光为康伟业下了一个预言。

她说:

‘小康,世道会发生变化的,你这么一个灵光人,不会久困在这个车间里。

你的前途不可限量。

’”[13]康伟业结婚多年之中,循规蹈矩勤奋工作,面对微薄的薪水和工作的繁忙,他始终保一颗累不垮的心,他相信通过自己的奋斗会实现理想生活。

之后他抓住机遇“如久困深山的大鹏,展翅飞向了广阔无垠的高深莫测的蓝天。

他那辆每日里骑到机关去上班的自行车多年来第一次闲置在楼道的角落里,灰尘满面,不规则的光线将它分割变形,像一幅超现实主义的油画,被搁在往事里。

”[14]进入商海后的每一天都发生着脱胎换骨的变化,这一革命性的壮举为康伟业的人生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作家对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给予充分的肯定,他的追求给城市带来生机与活力,也使自己的自然本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三)落伍时代终会被抛弃

社会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有些人的生活跟不上时代的节奏,赶不上城市变化的步伐,从而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来来往往》和《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的段丽娜和徐红梅就是城市的落伍者。

计划经济时代,段丽娜身为军官的女儿,又是党员,条件非常优越。

她动用各种关系使康伟业入党、提干,让他的事业春风得意,凭借父亲的权利获得很多好处。

市场经济到来,她看到康伟业衣着装扮的变化,认为那都是不正常的。

康伟业告诉她在外的见闻,她从开始的点头变为沉默、冷漠,直到再后来的不屑和厌恶。

康伟业向段丽娜的激烈讨伐让她痛苦地认识到这个时代已经不再是她的,面对单位同事的羡慕,她怨气冲天:

“你们哪里知道有钱的坏处呢?

我倒是宁愿过从前的穷日子,从前我们是多么朴素和单纯,多么有理想有精神。

现在你们看看,到处是腐败贪污贿赂,到处在吃喝嫖赌,社会风气简直是一塌糊涂。

这样有什么好的?

真的,你们别以为我是在说便宜话,我宁愿过从前的穷日子。

人穷志不穷啊!

”[15]经济浪潮中,她守旧不前,不能与时俱进,与城市严重脱节。

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时期,企业进行改革裁员,长期生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徐红梅因无一技之长提前退休在家赋闲,却没有痛定思痛为将来的生活作谋划,整天抱怨不已。

她是被时代遗弃的人。

自以为是城市人而摆高姿态,怨天尤人,从思想到行为都是优胜劣汰时代里失败者的形象。

她在汉正街买了杂音很多的水货的单放机,听的是用作舞曲的流行音乐,用的是在夜市买的号称物美价廉的指甲油,涂的指甲掉的斑斑驳驳。

逛街时依然保持着旧时的习惯,只逛江汉路,街道内容的变化出乎她的意料,令她欣喜的是不买衣服也可以试穿。

她以城市人的身份蔑视乡下人,认为穿紧身T恤、超短裙,拿着手提电话,穿西服打领带那种时髦的装扮是城市里的不正常现象,对得志的徐灵也心怀嫉妒。

面对城市的变化,她心理严重失衡,在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便利生活的同时,不停地抱怨生活,是典型的时代落伍者。

池莉用细腻的笔触写出了这些城市落伍者的生活表现和精神上的苦痛,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这些人面对城市的变化封闭自我,自怨自艾,踌躇不前,最终会被城市抛弃。

接受文化报记者采访时,池莉说:

“我的要求便是:

努力学习和掌握好母语,争取有创造性地使用我们的语言,通过虚构的艺术,建立起我们民族之中无数的个体形象、个体记忆和个体历史。

”[16]作家对人物不同的塑造反映出市场经济中人在精神追求上的重新定位,他们面对社会、面对城市,在矛盾和冲突中以不同的行为与变化的时代进行着较量,获得不同的生活和命运。

三、城市变迁中的真切关怀

城市的变迁使人和城市的冲突日益加剧,作家紧跟时代潮流,站在市民立场,描写他们的生存状态,深刻体会到了变更社会中人们的生存之痛,表现出对个体生命的承认与尊重,也透露出作家对物质诱惑下市民行为的理解以及对他们的精神关照。

同时作家把城市外来人的生存处境展现出来,写出了他们生活的坚韧,对他们表示深切的认可与同情。

作家的写作表现出她于变动城市中以人为主的情怀。

(一)关注外来人的生存

“市场经济发展到新世纪,贫富距离越拉越大,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分作为群体现象越来越明显,弱势群体数量之大,生活窘迫现象的凸显,价值观理想观的变化及由他们引发的社会问题的纷乱,都使得整个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力度大大加强……把目光投向底层生活,勾画底层社会的艰难图景,展示生活于底层人们的艰辛、奋斗、梦想、迷惑、欲望,体现精英作家对底层人们的人文关怀。

这些打工仔背井离乡,在陌生的城市中,为金钱、欲望,也为前程。

感受着中国南方农村文明向工业文明转换的大变革带来的阵痛,城市到处都有他们焦渴的目光和漂泊的身影。

”[17]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农村人来到人口众多而拥挤的城市,为生活苦苦挣扎。

其中有一部分人在这里努力打拼,开拓出新天地。

徐灵就是由乡下迁入城市,靠灵活的头脑与技能只身闯荡,从底层的民工变成城市的小老板,这种生活的变化是市场经济带给她的好运,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受到以徐红梅为代表的城市人的排斥、蔑视与敌对。

邋遢是一个乡下青年,在陆武桥的饭店打工,对陆武桥极其崇拜,常挂在嘴边的话是:

我们老板那才了不起呐!

对老板的敬佩透露出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能够融进这座城市,获得理想中的城市生活。

只有在城市中他们才有可能享受到物质繁荣的生存环境,才可以转变身份,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满足精神需求。

但现代化的发展使得城市变化加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陌生起来,城市远远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美好。

像徐灵这样能够在城市打出一片天地的人占少数,许多人的梦想在这座城市中化为泡沫。

他们的身份不被认可,不断遭受城市人的鄙视与排斥。

“他们是市场经济繁荣的伴生群体,也是市场经济繁荣的负面效应群体。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力繁荣着市场经济,却没有得到市场经济发展的相应回报,他们创造着城市文明却不被城市文明接纳,他们挣扎在城市发展的阴影中,这使他们成为现代化发展中问题的聚合体,他们已成为各种社会问题的凝聚点。

”[18]《托尔斯泰围巾》就向我们展示出悲惨的农民工命运。

在城里人面前,举步维艰的老扁担的生命是低贱而不被尊重的,被城市人认为愚昧无知。

但小说中也写出老扁担与花桥苑居民相识几年间的相互关爱的真挚感情,表达出作家希望改造底层平民的愿望。

池莉说:

“我希望我具备世俗的感受能力和世俗的眼光,还有世俗的语言,以便我与人们进行毫无障碍的交流,以便我找到一个比较好的观察生命的视点。

我尊重、喜欢和敬畏在人们身上正发生的一切和正存在的一切。

这一切皆是生命的挣扎与奋斗,它们看起来是我们熟悉的日常生活,是生老病死,但是它们的本质惊心动魄,引人共鸣和令人感动。

”[19]所以作家理解底层外来人的生活,关注、同情他们的遭遇,希望给他们一个更好的生存空间去实现人生追求与价值,为改造和提升外来人境遇做出真切的关怀。

(二)认同物质的价值

物质是生活的基础,“我们所处的世界具有一个法则,那就是新的产品尽一切可能飞速地取代陈旧产品,我们在物的面前几乎没有任何留有余地的可能。

物质有时是一种需要,不是无止境欲望。

物质并不总是以巨大的精神邪恶的形象出现。

”[20]《小姐你早》中的戚润物是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身为副研究员的她,勤奋朴素、努力工作。

王自力顺应了时代潮流下海当了老板,家庭物质条件日益丰厚,但是她依然保持多年以前简朴的生活习惯,并有种超越世人的优越与高傲感,从来没觉得自己的生活缺乏什么,直到王自力感情的背叛才让她觉醒。

她走进丈夫的世界,却发现那是完全由赤裸裸的物质构成的地方,她的清高在这个被物质堆积的世界中显得一文不值。

李开玲的到来让她的思想有所转变,给她带来的是一个珍惜物质、喜爱物质、与物质融洽相处的全新的世界。

之后出现的打扮入潮、光鲜亮丽的艾月让她发现女人还可以如此充满活力。

她发现自己无力的对抗是因为自己拒绝物质的清高思想所导致的。

“这是因现代物质逻辑要求人们把物质作为第一需要,而且只有这个需要得到满足才能提升高雅的精神世界,那些曾经被视为庸俗的金钱和有形财产成为人们社会生存中必须涉及的首要条件。

生存需要的不是愤世的清高,物质是社会生存不可挣脱的结构。

”[21]“女人是一种水做的物质,她要滋润,光鲜,饱满,她要无污染,无噪音,无暴晒,她要与宇宙同大的空间,因为她是曲线,要透逸而去,要摇曳而来,她要奔流和跌宕。

她是大地,她需要天,她是苔鲜和所有的植物,她需要雨露和充足的阳光……”[22]人在保持自我内心完整的同时,离不开物质,所以不应排斥物质,他们应该是和谐统一的。

她们都经历过物质的贫乏阶段,习惯了清贫,也都以清贫为荣,拒绝物质、排斥物质。

以清贫的姿态维护清高的自尊。

市场经济到来,物质丰盈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之前对物质的态度就是极其可悲的了。

段丽娜在外在形式上接受了物质,从家庭的装修到衣着的打扮等。

但是,她并没有从内心真正接受物质,思想上依旧排斥它。

她完全把良好的物质条件看成是她的腐蚀者与敌对者,她对物质只是在利用,并不是起到养护浸润自己的作用。

她蔑视物质、丑化物质,物质也在丑化着她。

康伟业不止一次地想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