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空气与生命》同步习题全章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30677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83 大小:1.4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空气与生命》同步习题全章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空气与生命》同步习题全章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空气与生命》同步习题全章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空气与生命》同步习题全章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空气与生命》同步习题全章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空气与生命》同步习题全章含答案.docx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空气与生命》同步习题全章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空气与生命》同步习题全章含答案.docx(8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空气与生命》同步习题全章含答案.docx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空气与生命》同步习题全章含答案

第3章 空气与生命

3.1空气与氧气

(1)

A组

1.小车剧烈冲撞后,安全气囊中会瞬间产生一种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

该气体为(B)

A.氧气B.氮气

C.二氧化碳D.水蒸气

2.空气的成分中,能供给呼吸的是(B)

A.氮气B.氧气

C.二氧化碳D.水蒸气

3.在擦玻璃时,人们时常向玻璃上“哈气”,再擦会更干净,这说明与空气相比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C)

A.CO2B.N2

C.H2OD.O2

4.小明整理出了空气成分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其中错误的是(A)

A.氧气支持燃烧,常作宇宙航行中的重要燃料

B.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

C.氧气可以供给呼吸

D.稀有气体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灯泡的填充气体

5.如图所示,甲、乙两个气密性良好的干燥集气瓶中都充满了空气。

甲、乙瓶中的燃烧匙内分别放有足量的红磷和炭粉,a、b为止水夹。

分别点燃红磷和炭粉,充分燃烧后,恢复至室温,同时打开a、b,则烧杯中的水可能先进入(A)

(第5题)

A.甲瓶  B.乙瓶  

C.同时进入  D.无法判断

6.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需要用到一些保护气。

当焊接金属时,为了隔绝空气,能作为保护气的是(D)

A.氢气、氮气B.氮气、氧气

C.二氧化碳、一氧化碳D.氮气、氩气

7.已知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如图所示,某同学为验证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将大针筒内的空气一次性压入新制的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没有变化。

据此,你认为该同学应该(A)

(第7题)

A.继续用大针筒向澄清石灰水中压入空气

B.撤去大针筒,用嘴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

C.得出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的结论

D.得出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的结论

8.如图,某同学用燃烧红磷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后发现,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小于,对此,你认为下列做法或想法不可取的是(D)

(第8题)

A.检查实验装置是否漏气

B.可能红磷的量不足,没有除尽氧气

C.没有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进入瓶内的水减少

D.将红磷改成足量的木炭,重新实验

9.甲、乙两图分别是地球和火星的大气组成(体积分数)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

(第9题)

A.地球和火星的大气中O2的体积分数相同

B.地球和火星的大气中都有N2

C.地球和火星的大气中CO2的体积分数相同

D.地球和火星的大气组成完全相同

B组

10.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红磷燃烧后恢复到室温时,打开弹簧夹发现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远远大于原空气体积的。

请你推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A)

(第10题)

A.实验前没有夹紧弹簧夹

B.实验装置可能漏气

C.实验中所取的红磷过量

D.实验中所取的红磷不足

【解析】 实验前没有夹紧弹簧夹会使集气瓶内空气受热逸出,使恢复到室温时进入瓶中水的体积增大。

11.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请根据图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第11题)

(1)闭合电源开关,可以观察到白磷燃烧。

(2)装置冷却到室温,可观察到U形管内左侧液面上升。

(3)通过这个实验得到的结论是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4)由此实验还可推知反应后剩余气体的性质:

不支持燃烧,难溶于水。

【解析】 白磷燃烧消耗U形管左侧氧气,冷却后气压减小,左侧液面上升。

剩余气体主要是氮气,不支持燃烧且难溶于水。

12.某科学兴趣小组查阅资料得知镁可在氮气中燃烧,于是设计了如下方案进行验证。

步骤1:

用盛水的水槽、无底的废广口瓶、燃烧匙、蒸发皿、橡皮塞等装配成如图所示的装置。

另准备一只有一根铜丝穿过的橡皮塞,铜丝末端固定一根镁条。

步骤2:

引燃燃烧匙中足量的红磷,塞好橡皮塞。

待充分冷却,观察到广口瓶内水面上升的体积约占瓶内原空气体积的1/5左右。

步骤3:

往水槽中加水使广口瓶内外水面相平。

点燃镁条,更换橡皮塞,镁条在广口瓶内继续燃烧,放出热量。

待冷却后广口瓶内水位继续上升。

(第12题)

(1)步骤2的目的是除去空气中的氧气。

(2)在步骤3“待冷却后广口瓶内水位继续上升”是由于瓶内气压小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外界气压。

(3)根据上述实验和你所学的知识,说明镁在空气中燃烧时能与氧气和氮气反应。

【解析】 实验方案设计应严密。

镁在空气中的燃烧既能与氧气反应又能与氮气反应,所以实验设计应先除去氧气,然后让镁与氮气反应。

3.1空气与氧气

(2)

A组

1.分类是学习科学的方法之一。

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B)

A.氧气B.水

C.纯碱(Na2CO3)D.氢氧化钙[Ca(OH)2]

2.在“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中,某同学取一段纱窗网上的细铁丝,在自己收集到的氧气中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结果没有观察到“火星四射”的现象。

造成此实验失败的原因不可能是(C)

A.收集到的氧气量太少或纯度太低

B.铁丝生锈

C.集气瓶底部没有铺一薄层细沙

D.铁丝的温度太低,无法燃烧

3.1777年舍勒在《火与空气》一书中指出:

空气由两种性质不同的“火空气”和“浊空气”组成,其中“火空气”可以帮助燃烧,维持生命。

下列物质不能与“火空气”发生反应的是(C)

A.木炭B.红磷

C.二氧化碳D.铁丝

4.下列关于氧气性质的叙述中,不属于氧气物理性质的是(B)

A.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氧气具有助燃性,可以支持燃烧

C.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

D.氧气不易溶于水

5.能说明木炭跟氧气发生化学变化的现象是(C)

A.燃烧匙内还有黑色固体剩余

B.发出明亮的白光

C.生成了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集气瓶变热

6.医院给病人输氧气时用到类似如图所示的装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第6题)

A.使用该装置可观测是否有氧气输出

B.使用该装置可观测氧气输出的速度

C.b导管连接供给氧气的钢瓶

D.b导管连接病人吸氧气的塑料管

7.有A、B、C三种物质,A是没有颜色也没有气味的气体,B在A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且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

由此推断:

A为O2;B为S;C为SO2。

(填化学式)

8.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全过程如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第8题)

(1)选用的细铁丝应先用砂布擦去铁丝表面的铁锈,这个变化是物理变化。

(2)铁丝为什么要绕成螺旋状?

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

铁丝前端为什么要系一根火柴?

引燃且提高铁丝局部的温度,以利于铁丝顺利燃烧。

集气瓶内为什么要预先装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

防止溅落的熔融物使瓶底炸裂。

点燃火柴后,铁丝插入集气瓶内的适宜时刻和方法是待火柴临近烧完时,缓缓插入集气瓶。

为什么?

避免火柴梗太长而消耗过多的氧气。

(3)观察到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的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4)写出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B组

9.研究铁丝的粗细对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影响,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C)

A.在同一瓶氧气中,先后进行不同粗、细铁丝的燃烧实验

B.在两瓶不同浓度的氧气中,分别同时进行粗、细铁丝的燃烧实验

C.在两瓶相同浓度的氧气中,分别同时进行粗、细铁丝的燃烧实验

D.在两瓶不同浓度的氧气中,分别同时进行相同铁丝的燃烧实验

【解析】 实验应控制氧气的浓度和体积相同,铁丝粗细不同,并且分别同时进行。

10.如图所示,取一个装满氧气的集气瓶。

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以甲、乙两种方式迅速插入集气瓶中,发现木条复燃,且图甲所示的方式比图乙所示的方式燃烧得更剧烈。

上述实验说明了氧气具有的性质是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第10题)

【解析】 带火星的木条插入氧气瓶中复燃,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在甲瓶中比乙瓶中燃烧更剧烈,说明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11.某学校科学兴趣小组在研究“带火星木条复燃与氧气体积分数的关系”的课题中,采取了以下实验步骤:

①取5只250毫升集气瓶,向5只集气瓶中分别装入25毫升、50毫升、75毫升、100毫升、125毫升的水,并用毛玻璃片盖住,依次编号为1、2、3、4、5。

②用分解过氧化氢(H2O2)的方法制取氧气,通过排水法将上述1~5号瓶中的水排去。

③将带火星的木条依次插入1~5号瓶中,把观察到的现象和计算数据,填入下表。

集气瓶标号

1

2

3

4

5

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8.9%

36.8%

44.7%

52.6%

60.5%

带火星木条的状况

微亮

很亮

复燃

复燃

试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

A.只有在纯氧中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B.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52.6%时,带火星的木条一定能复燃

C.只要有氧气存在就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上述实验表明:

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请你再举一例,将实验内容和实验现象填写在下表中: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分别取相同质量的硫粉,放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

硫在氧气中燃烧更剧烈

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解析】 

(1)根据表格数据可以看出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52.6%时,带火星的木条就能复燃,故选B。

(2)根据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举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等。

3.1空气与氧气(3)

A组

1.下列关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C)

(第1题)

A.装置①可用于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B.装置②可用于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C.装置③可用于收集氧气

D.装置④可用于收集氧气

2.下列模型能表示化合反应的是(B)

3.在使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操作过程中,先后顺序不规范的是(D)

A.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再加入药品

B.先盖上玻璃片,再从水中拿出集气瓶正放在桌上

C.先将导管从水中取出,再熄灭酒精灯

D.先在铁架台上固定发生装置,再放置酒精灯

4.下表是不同质量分数的H2O2溶液发生反应时的现象。

实验室用H2O2制取氧气时,H2O2溶液的质量分数最适宜的范围是(C)

H2O2的质量分数

反应现象

15%

反应速度快,气体难以收集

10%

反应比较平缓,导管口气流均匀、连续、易于收集,反应过程较易控制

5%

反应平缓,导管口气流均匀、连续,易于收集

3%

反应缓慢,需较长时间

A.0%~3% B.3%~5%

C.5%~10% D.10%~15%

5.实验室用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O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

A.因为过氧化氢中含有氧分子

B.加入二氧化锰是为了产生更多的氧气

C.二氧化锰可以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度

D.只有加入二氧化锰后过氧化氢才能分解

6.有关催化剂在化学反应时以及反应前后的情况有以下说法,其中正确的是(C)

①质量变小 ②质量不变 ③化学性质改变

④化学性质保持不变 ⑤能加快反应速率 ⑥若用双氧水制氧气时忘记添加二氧化锰,会使氧气的生成量减少 ⑦二氧化锰可以作为各种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A.①③ B.②④⑤⑥

C.②④ D.②③⑤⑦

7.如图为实验室用等质量的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另加少量的二氧化锰)分别制取氧气的数据分析示意图。

下列依据图示信息所得出的分析正确的是(B)

(第7题)

A.同时开始加热,先收集到氧气的是氯酸钾

B.用相同容积的试管制取较多量的氧气时,宜选择氯酸钾为原料

C.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使氯酸钾产生的氧气质量增加

D.反应时间较长的是高锰酸钾

8.实验室需收集一瓶约含空气的氧气。

下列操作正确的是(B)

A.集气瓶中灌的水 B.集气瓶中灌的水

C.导管伸入到集气瓶体积的处 D.导管伸入到集气瓶体积的处

9.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第9题)

(1)写出装置中标号仪器的名称:

①试管;②长颈漏斗。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B(填字母)。

(3)写出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过氧化氢水+氧气,并据此选择图中CDE(填字母)组装一套制取干燥氧气的装置(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作干燥剂),收集氧气时,验满的方法是: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到木条复燃则已收集满。

10.如图是某同学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

此装置的错误有(至少说出两处):

(第10题)

①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②试管内的导管口处没有放棉花。

B组

11.如图表示一定质量的KClO3和MnO2固体混合物受热过程中,某变量y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纵坐标表示的是(A)

(第11题)

A.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

B.生成O2的质量

C.固体中MnO2的质量

D.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析】 固体混合物受热一段时间后开始放出氧气,故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逐渐减少,反应停止后不变,由于二氧化锰中也有氧元素,故最后氧元素的质量不变零,A正确。

反应过程中生成氧气的质量不断增加,B不符合该图像。

二氧化锰在反应中为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C不符合该图像。

反应前后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不变,但固体总质量逐渐减少,因此钾元素的质量分数应逐渐增大,D不符合该图像。

12.如图所示四种途径都可以得到氧气。

(第12题①)

(1)写出实验室通过甲、乙两种途径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甲:

过氧化氢氧气+水。

乙: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2)如图②为制取某些气体的装置图,用乙途径制取氧气,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A。

(第12题②)

(3)工业上制氧气,利用丁途径。

其原理是利用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

(4)“绿色化学”是21世纪科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你认为在中学科学实验室中,甲(填“甲”“乙”或“丙”)途径更能体现科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解析】 

(2)氯酸钾制氧气需要加热,发生装置应选A。

(4)甲、乙、丙三种途径中,甲不需要加热,节约能源,更能体现科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13.小雨对爸爸给患病的奶奶购买的“便携式制氧器”(如图甲所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它的工作原理(如图乙所示)和所用的药品。

药品中甲剂是一种白色颗粒状固体,作制氧剂;乙剂是黑色固体,作催化剂。

(第13题)

【提出问题】 甲剂的化学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 过碳酸钠是白色颗粒状固体,溶于水时,生成碳酸钠和过氧化氢,可用于制取氧气。

【设计与实验】 小雨把甲剂和乙剂带到实验室与老师共同探究。

在老师的指导下,验证出甲剂是一种含钠的物质后,小雨接着进行如下实验:

用甲剂和乙剂制取并验证氧气。

(1)根据乙图得出:

①组装气体发生装置时应选择丙图所示的仪器ABCFG(填字母),理由是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加热。

②氧气具有的性质是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可用排水法收集。

(2)装置连接完毕,装药品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小雨认为氧气是由过氧化氢在乙剂催化下产生的,其文字表达式为过氧化氢水+氧气。

(4)如何验证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

简述实验操作与现象: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内,木条复燃。

【解析】 本题是实验室制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乙图告诉我们,制氧器的制氧原理是甲剂的水溶液和乙剂混合后不需加热便可产生氧气,发生装置应选用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一套装置,而且收集方法应采用排水集气法。

3.2氧化和燃烧

A组

1.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下列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不是由化学反应引起的是(C)

A.天然气燃烧

B.过氧化氢溶液用二氧化锰为催化剂制取氧气的反应

C.冰的融化

D.Ba(OH)2·8H2O晶体与NH4Cl晶体反应

2.通常所说的燃烧、爆炸和缓慢氧化之间的相同之处是(A)

A.都属于氧化反应

B.都有发光、发热现象

C.都是剧烈的化学反应

D.可燃物都要达到着火点

3.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证明可燃物燃烧与氧气和温度有关。

其中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是(C)

编号

实验①

实验②

实验③

实验④

装置

现象

白磷不燃烧

白磷不燃烧

白磷不燃烧

白磷燃烧

A.①和②B.②和③

C.②和④D.③和④

4.一块棉布手帕浸泡在盛有质量分数约为70%的酒精溶液中,待均匀湿透后取出。

将浸透的手帕舒展开,用镊子夹住两角,用火点燃,如图所示。

当手帕上的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

对于这一现象,下面解释正确的是(C)

(第4题)

A.这是魔术,你所看到的是一种假象

B.火焰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C.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D.酒精燃烧后使棉布的着火点升高

5.下列做法正确的是(C)

A.厨房煤气管道漏气,马上打开抽风机

B.冬天关闭门窗用煤炉取暖

C.实验桌上少量酒精着火,迅速用湿布盖灭

D.家用电器着火,立即浇水灭火

6.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拨得松散些,可使火焰变旺。

其原因是(D)

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C.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7.某市的一金属堆场发生火灾,十多吨金属镁发生爆燃后发出刺眼的白光,将夜空映照得如同白昼。

消防指挥部立即动员力量,寻找沙土进行灭火。

镁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在高温条件下遇水反应释放出氢气。

(1)利用沙土灭火的原理是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2)本次火灾消防员不能用水来灭火,其原因是镁在高温条件下与水反应释放出氢气,氢气在空气中能燃烧,甚至发生爆炸。

B组

8.小明在生活中观察到:

点燃的小木棒燃烧端朝上,往往没燃尽就熄灭,而燃烧端朝下,往往不易熄灭。

从燃烧的条件来看,你认为燃烧端朝上的小木棒,没燃尽就熄灭的最主要原因是小木棒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若将小木棒事先涂油,燃烧端朝上也不易熄灭,请说明原因:

着火点较低的油燃烧产生的热量,使小木棒温度较易达到其着火点。

【解析】 燃烧端朝上的小木棒下端温度较低,不易达到着火点。

油的着火点比木棒低,油燃烧放出的热量能使小木棒温度达到其着火点。

9.某同学打算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他查阅资料得知:

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它们在空气中燃烧都会生成刺激呼吸道的白烟——五氧化二磷。

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并能与水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

他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对比实验,请回答问题:

(第9题)

(1)用图A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并产生白烟,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再用图B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不通氧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通氧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根据上述实验,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需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图A与图B实验相比,符合环保要求的是图B。

(3)若炒菜时油锅内的油着火了,采用的灭火方法是盖上锅盖(倒入菜翻炒),利用的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将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将燃着的蜡烛吹灭,利用的灭火原理是将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解析】 

(1)由提示信息可知,图A中铜片上的白磷既与氧气接触,温度又达到它的着火点,因此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并产生白烟;水中的白磷虽然温度达到了它的着火点,但与氧气隔绝,故水中的白磷无法燃烧;铜片上的红磷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未达到它的着火点,故不能燃烧。

图B中不通氧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通入氧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2)图A中白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污染空气;而图B中的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与水反应,不会逸散到空气中,故符合环保要求的是图B。

(3)炒菜时油锅内的油着火时,可采用盖上锅盖隔绝空气(或氧气)的方法灭火或采用倒入菜翻炒以将温度降到油的着火点以下的方法灭火;将燃着的蜡烛吹灭,采用的是将温度降到蜡烛着火点以下的方法。

 

3.3 化学方程式

(1)

A组

1.下列变化中一定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是(C)

A.水结冰B.酒精挥发

C.水通电电解D.水蒸发

2.充分加热a克氯酸钾与b克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留下残余固体c克,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C)

A.(a-b)克 B.(a-b-c)克

C.(a+b-c)克 D.(a-b+c)克

3.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A)

①原子数目 ②原子的种类 ③分子数目 ④分子的种类 ⑤元素的种类 ⑥物质的总质量 ⑦物质的种类

A.①②⑤⑥   B.①②③⑤

C.①②⑤⑦  D.③④⑥⑦

4.在化学反应A+B―→C+D中,5克A物质与20克B物质刚好完全反应生成C物质15克,若生成D物质30克,则需消耗A物质(A)

A.15克B.30克

C.7.5克D.5克

5.镁带在耐高温的容器中密封(内含空气)加热,下图中正确表示容器里所盛的物质总质量变化的是(B)

 

6.某物质W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后,生成了4.4克CO2和3.6克的水,消耗的氧气为6.4克,则下列对W中所含有的元素判断正确的是(A)

A.一定含有C、H元素,不含O元素

B.一定含有C、H元素,可能有O元素

C.一定含有C、H、O三种元素

D.条件不足,不能判断

7.小明设计了一个实验来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如图所示,反应前天平平衡,他取下此装置(装置气密性良好)将其倾斜,使稀盐酸(HCl)和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接触,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气体和水,待充分反应后,气球膨胀,再将装置放回天平左盘,此时他发现天平的指针向右偏转了。

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7题)

(1)这一现象是否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是(填“是”或“否”)。

(2)为什么天平失去平衡?

气球受到的浮力增大。

(3)用上述原理来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应在真空条件下进行实验。

B组

8.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M、N、Q、P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则关于此反应认识不正确的是(A)

物质

M

N

Q

P

反应前质量/克

18

1

2

32

反应后质量/克

x

26

2

12

A.该变化是分解反应

B.x的值为13

C.参加反应的M、P的质量比为1∶4

D.物质Q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表格信息可知反应后N增加了25克,是生成物;Q不变,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P质量减少了20克,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P的质量小于生成物N,所以M为反应物,且反应了5克,反应后M的质量x为13克,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为化合反应,参加反应的M、P的质量比为5克∶20克=1∶4。

9.A物质常用于焊接或切割金属。

一定质量的纯净物A和40克的纯净物B在一定条件下按如图所示过程进行反应,当B物质反应完时,可生成44克C物质和9克D物质。

(第9题)

(1)参加反应的A物质的质量是13克。

(2)A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12∶1。

【解析】 

(1)根据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可知A的质量为44克+9克-40克=13克。

(2)由微观示意图可知,B、C、D分别为O2、CO2和H2O。

生成物中碳元素的质量为44克×=12克,氢元素的质量为9克×=1克,根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