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简答论述最新版自己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29802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政策学简答论述最新版自己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公共政策学简答论述最新版自己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公共政策学简答论述最新版自己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公共政策学简答论述最新版自己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公共政策学简答论述最新版自己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政策学简答论述最新版自己整理.docx

《公共政策学简答论述最新版自己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政策学简答论述最新版自己整理.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政策学简答论述最新版自己整理.docx

公共政策学简答论述最新版自己整理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简答题:

1.(P93)简述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答:

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

2)决策科学的形成

3)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

4)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

2.(P71)简述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答:

作为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的公共权力机关,就在这些组织里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个人而言,经常成为某项公共政策的对象系统中的一分子。

鉴于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资源配置和价值分配方案,这种主体系统于对象系统的相对性是需要研究这给予特别关注的。

另外,公共权力机关以及供职其内的所有公务人员所拥有的直接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全部权力,在法理上都是都是人民委托他们行使的权利,而人民在民主制度健全的政治体制中能够通过政治参与而成为公共政策的间接主体;但是在民主制度不健全的体制中以及在人民对政治参与保持冷漠态度的情况下,他们就仅仅是政策的对象或客体。

人民一方面是国家主权的拥有者,另一方面又是公共政策的对象或客体,这一对矛盾只有在公共政策体现和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情况下才能获得正确的解决。

3.(P71)简述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答:

公共权力机关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确定无疑的,但是科学决策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增加政策咨询、政策评估、政策预测等环节,而在这些环节中政策研究组织和政策分析者的主体地位也是不容置疑的,尽管在整个政策系统中后者处于辅助决策的地位。

在对重大决策的研究中,探究二者在决策过程中的互动是很有意义的。

美国学者埃齐奥尼指出,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握有权利,而政策研究组织和政策研究者创造知识,“这两种社会职能——两种专业、两种精英人物的群体,具有互动性”。

因此,应当重视“权力在知识的创造者和政策制定者之间互动所起的作用”,而“二者的结合是在知识和决策之间架设桥梁的最佳途径”。

4.(P73)简述研究设计的程序。

答:

1)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

2)确定假设

3)收集系统资料

4)资料分析

5)做操作性研究

6)撰写研究报告

5.(P82)简述个案研究的步骤。

答:

1)明确个案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2)制定研究计划

3)实施个案研究

4)整理分析材料

5)起草研究报告

6.(P85)简述公共政策学核心概念的构成。

7.(P93)简述“三论”提供的基本方法。

答:

①系统方法②信息方法,即运用信息的观点,把系统看做借助于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输出以实现有目的的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③反馈方法,这是在研究控制系统时运用反馈概念来分析和处理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

④功能模拟方法。

模拟方法是指根据模型和原型之间的某种相似关系,用模型来模拟原型,通过模型间接地研究原型的内在规律的一种实验方法。

8.(P100)简述公共政策学在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中取得的显著成就。

答:

1)方法论的多样性

2)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的转变

3)对研究过程中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

4)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

9.(P108、109)简述公共政策学中国化已取得的丰硕成果。

答:

由于专门的研究和教学机构的设立以及专业的研究、教学人员工作的开展,公共政策学中国化已取得丰硕的成果。

1)强调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当代国外的公共政策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实践,取其所需,为我所用。

2)吸收国外公共政策学的概念、理论、模型、分析途径和研究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成果通常是研究报告,但也有进行学理探讨的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和教科书。

10.(P111)简述坚持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的发展方向应作出的努力。

答:

1)强化研究者的主体意识

2)重视对政策哲学的研究

3)重视本土资源

4)重视当代中国公共决策实践,大力开展实践研究,从抽象和构建公共政策学新的概念、范畴、理论与模型。

论述题:

1.(P68)试述公共政策学与决策科学、行政决策学和立法学在研究对象上的重要区别。

答:

公共政策学既不同于决策科学。

也不同于行政决策学和立法学。

具体地讲,虽然这几门学科研究的都是组织的决策活动,但是相互之间存在着重要区别:

(1)作为决策科学研究对象的决策,指的是包括企业、交通系统、军队、学校、医院、公共组织等等在内的各种组织在管理中形成的决策。

(2)作为行政决策学研究对象的行政决策,属于管理决策的一种,主要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履行政府职能,就要解决的问题制定与选择行动方案,作出决定的活动。

(3)作为立法学研究对象的法律制定,指的是有关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各种有不同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它不仅包括立法机关依法制定法律的专门活动,而且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和次级国家政权机构依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各种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4)作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指的则是公共权力机关建立起来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内的执政党制定和实施的政策。

2.(P69)试述作为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可区分的几个层次。

答:

(1)具体的个别的政策.任何一项单个的公共政策都可以成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正是这种单体研究才使公共政策学充满了活力.这门学科的巨大的社会应用价值,是通过对一项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的研究体现出来的.我们常讲"公共政策学是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产物",其实正是在对一项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的研究中,才体现了多学科知识的交汇和整合.

(2)政策群和政策链.公共政策学不仅研究具体的个别的政策,而且把政策群和政策链纳入自己的研究视野.所谓政策群,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在某一较长时间段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产出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集合体.所谓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3)政策一般.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这就是政策一般.公共政策学的概念,命题,理论,通常都是建立在对政策一般的认识之上的.

3.(P99)试述德洛尔对公共政策学的主要贡献。

答:

(1)分析了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在学科建设上的一些误区。

(2)提出了美国政策科学进入新阶段的发展方向。

(3)强调公共政策学的跨学科性质和实践性。

4.(P113)试述学习公共政策学的必要性或直接意义。

答:

学习和研究公共政策学,其必要性或者基本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1)是为了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

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活动,这种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应当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但是,这一根本的价值取向只有通过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才有可能变成现实。

学习和研究公共政策学,可以使我们认识到一项好的政策的制定并取得令人满意的政策结果,单凭良好的主观愿望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进行科学的政策分析。

(2)是为了教育群众理解公共政策,运用政策争取和保护自身的和公共的利益,以适当的方式向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组织提出政策建议。

学习和研究公共政策学是对群众进行政策教育的一种基础性的、行之有效的方式。

(3)是为了推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的研究工作具有公共政策研究的取向。

虽然推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各学科研究的根本宗旨和动力都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但是通过公共政策学的学习和研究,人们才能更加自觉地认识到,公共政策是联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二者的至关重要的桥梁。

因此,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的研究工作都有必要从公共政策学这个视角去思考自身的研究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当然,这种思考不应是形而上学的和绝对化、片面化的,而应当是实事求是的和进行全面衡量的。

第二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

简答题:

1.(P119)公共政策的定义所提示的内涵有哪几点?

答:

(1)公共政策是决定、决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具有决定、决策的一般特征。

(2)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机关的权力意志的表现,因而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

(3)公共政策市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主导这一过程的基轴是公共权力机关与公民的关系。

(4)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

(5)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

(6)公共政策在形式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2.(P121)简述公共政策在内容和形式上转变成现代公共政策的主要表现。

答:

(1)在公共问题的形成过程中,公民参与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2)现代国家和政策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主权在民。

(3)现代国家越来越注重于执行社会管理职能,而其目的不仅是维护和巩固政治统治,而且是推动经济和社会自身的发展。

(4)现代公共政策的质量,更多的是取决于政策过程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3.(P158)简述政策实践的重要性。

答:

(1)政策实施时运用公共政策解决社会问题的最直接环节。

(2)政策实施决定着政策目标能够实现与否以及实现的程度和范围。

(3)政策正确与否,在主观认识范围内无法解决,只能由实践去检验,政策实施时检验政策正确与否的重要途径。

(4)政策实施时完善、发展公共政策和制定新政策的重要依据。

4.(P154)简述公共政策的分配功能。

答:

从公共政策的界定中可以看出,它具有价值或利益的分配功能。

这种功能需要回答三方面的问题:

将那些满足社会需求的价值或利益向谁分配?

如何分配?

什么是好的乃至最佳的分配?

在通常情况下公共政策容易把价值或利益分配给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及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5.(P161)简述公共性如何内涵于公共政策。

答:

1)这种公共性产生于公共权力机关的公共性

2)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来自他处理的问题是大多数民众的问题,即以民众问题为取向

3)公共政策需以谋求公共利益为目的,因此,公共政策符合公共利益的程度是衡量公共政策的正当性的根本标准。

6.(P171)关于政策工具的定义,可以分为哪几类?

答:

1)侧重于从因果关系上去界定

2)侧重于从可规划性上去界定

3)侧重于从手段与目标实现关系上去界定

论述题:

(P154)试述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是政策认识论本质。

答: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政策的本质被界定为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因此,政策兼具理论与实践的二重属性。

1)政策与理论:

理论是政策的理念依据,政策是理论的具体化

2)政策与实践:

政策是实践经验的原则化并在实践中得以完善和发展,实践需以政策为出发点并贯穿其整个过程

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政策体制

简答题:

1.(P183)简述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与间接主体。

答:

(1)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即公共政策的直接生产者,也就是那些获得法律授权,享有公共权威和公共资源,能够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并充当政策产品法定生产者的机关或职位(个人)。

直接主体主要有代议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其他直接主体。

(2)公共政策的间接主体,即那些虽不直接参与政策产品的生产,但由于获得了国家法律的保护或认可,能够通过压力、舆论等方式和渠道,积极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并能够产生一定影响的组织或个人。

间接主体主要包括在野党、利益集团和选民。

2.(P187)简述政策网络形成的主要原因。

1)交流信息何以见得需要

2)交换资源的需要

3)结盟的需要

4)追逐权力的需要

5)协调的需要

3.(P190)简述政策支持系统中的政策咨询系统与政策监控系统。

答:

1)政策咨询系统也称“思想库”、“智囊库”或“外脑系统”,通常由各种政策研究机构、政府与这些机构的关系以及具体的咨询活动构成。

基本功能:

政策问题的发现和诊断,政策预测研究,政策方案的设计与评估

2)政策监控系统由政策主体系统内外从事政策监督和控制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构成。

任务:

保证政策系统的良性运行和政策目标的实现,减少决策失误,避免政策执行中发生变形。

  基本功能:

确立政策监控标准,衡量政策绩效,纠正和消除政策执行偏差。

4.(P192)简述政策系统一般环境中的政治法治环境。

答:

政治法治环境是指对政策系统的生存、发展与运行产生重要影响的所有实际或潜在的政治状态与法治状态,前者包括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结构。

政治关系、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状况等;后者包括法律体系、法律机构、执法状况、社会治安等。

政治法制环境对政策系统的影响表现为:

(1)政治法治环境影响政策系统的性质。

(2)政治法治环境影响政策系统的民主化程度。

(3)政治法治环境影响政策系统的合法化程度。

5.(P194)简述政策系统的运行步骤。

1)利益输入,政策系统运行以政策问题的形成为起点

2)利益综合,公共政策是人们为了解决特定公共问题以获取共同利益而表明的行动意图或如何行动的计划

3)政策形成,政策系统各子系统在利益综合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工具和手段,获取和分析政策相关信息,拟制备选的决策方案。

直接决策者通过对备选方案的审议,在全局与局部,民主与科学、公平与效率、完美性与可行性之间进行考量和权衡,最终做出政策抉择

4)政策发布

5)政策执行

6)政策反馈

6.(P198)简述联邦制决策体制对于政策运行的促进作用。

答:

1)联邦制通过公共决策权和政治权利下放,允许地方政府采取不同的政策,有助于政策更能满足地方发展的需要

2)有助于扩大民众的政治参与

3)为民众批评和反对政府的某些政策或行动提供了舞台

7.(P204)简述首长制的优缺点。

答:

首长制是指最高决策权由行政首长一人行使并承担行政责任的行政组织领导体制。

优点:

行政组织的权力集中,责任明确,决策和行动迅速,指挥有力,避免相互扯皮,效率较高。

缺点是:

受行政首长个人知识、经验和精力的限制,决定和处理问题可能欠周到或难以胜任;缺乏权力制约机制,行政首长容易专断弄权。

8.(P210)简述加拿大学者莱斯利雅各布在《民主视野》一书中总结的关于公共利益的四种代表性定义。

答:

(1)公共利益是仅仅关系到一个国家中所有公民共同享有的那类个人利益。

(2)坚持认为在国家之中总是存在区别于特定公民利益的东西,即从具体的个人中抽象出来的,并反过来反映由“公众”的观念本身所揭示的共同享有的公共所有物。

(3)公共利益是那些代表一个社会里大多数公民的最好的利益或最大的好处的东西。

(4)公共利益是关系到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共同拥有的那些东西。

9.(P223)简述大众传播在政策调整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论述题:

1.(P182)试述政策系统与政策制定者的关系。

2.(P188)试述公共政策的客体与客体系统。

3.(P196)试述公共政策在政府推行政治统治和实施社会管理中发挥的作用。

答:

1)公共政策是政府推行政治统治的基本工具

2)公共政策是政府实施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

4.(P205)试述公共决策的规则。

答:

1):

全体一致规则是指所有投票人都对某项公共选择的方案投赞成票,一致同意的规则。

全体一致规则主要有以下特征:

a决策人形式上都平等地享有决策权,任何一个否决行动都对决策方案能否最终通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b全体一致性规则肯定导向达到“帕累托最优”,所有决策人都能用自己的投票行为而获益,或者可以说,决策人中至少没有人因此而利益受损。

2)多数原则。

就是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以得票最多的政策方案作为正式采纳的公共政策择案规则。

基本形式有两种:

简单多数规则和绝对多数规则

5.(P217)试述社会团体、公民社会对公共政策的作用及消极影响。

答:

(一)作用:

政策信息沟通、影响并制约公共决策、稳定公共政策秩序、角色替代

(2)消极影响:

1)社会团体关心管辖权限胜于关心正义

2)侵蚀、消解政府权威,甚至替代决策

3)加剧新的不平等并使之固定下来

第四章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

简答题:

1.(P231)简述渐进主义模型包含的两组命题。

答:

(1)公共政策实际上只是过去政府活动的持续,只是根据过去的经验而对现行的决策做出局部的、边际性的调适。

(2)决策者把决策看作一个典型的一步接着一步,永远没有完结的过程。

2.(P237)简述集团模型包含的内容。

答:

集团模型假定:

现代政治实际上就是各利益集团为影响公共政策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政府的作用只在于制定各利益集团竞争的规则,平衡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相互冲突的利益,公共政策是各利益集团之间争斗和力量对比的结果。

这个假定可以分成如下内容:

(1)制定政策,是政治过程的决定性阶段;而政治过程则是各集团争取影响公共政策的行为过程。

(2)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是相互竞争着的集团之间达成力量平衡的过程。

(3)在现代政治生活中,集团间获取公共政策资源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问题不在于回避竞争,而在于制定合理的、法制化得竞争规则。

(4)在任何时候,公共政策都反映占支配地位的集团的利益。

3.(P238)戴伊和齐格勒通过对精英理论的梳理,概括总结出的一组命题是什么?

答:

(1)社会分为有权的少数和无权的多数。

负责社会收益分配的只是少数人;国家政策不是由民众决定的。

(2)统治人的少数不代表被统治者的多数。

精英大多出自社会经济的上等阶层。

(3)为了保持稳定避免发生革命,非精英上升到精英地位的过程必须缓慢而又不间断。

非精英只有接受精英的基本观点,才能进入统治集团。

(4)精英们在社会制度的基本准则和保持现代社会制度不变等方面意见一致,只是在很少一些问题上有分歧。

(5)国家政策并不反映民众的要求,而只反映盛行于精英中的价值观。

国家政策的改变是缓慢的,而不是革命性的。

(6)相对说来,行动积极的精英受态度冷漠的民众的直接影响很少。

精英对民众的影响多于民众对精英的影响。

4.(P239)简述公共政策分析中精英模型的主要作用及其受到批评的原因。

答:

1)现代民主国家的根本理念是人民当家作主与实际政治过程和政策过程中总是由直接掌管政权的少数人来主导这一难以克服的悖论。

这一视角所做的政策分析可能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公共政策在本质上总是统治阶级的政策。

2)这个模型受到的批评归结为一点就是认为它忽视了现代民主国家里公民参与政治的要求和能力,以及这种参与对政策形成的影响。

5.(P243)简述如何实现决策民主、科学化。

答:

1)决策过程的理性化

2)决策过程的专业化

3)决策过程的科学化

4)决策过程的民主化

6.简述机构——制度模型

答:

这是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应用最广泛而又最缺乏理论色彩的一个决策模型。

人们常常将一项政策的有无、好坏与一定的政府机构——制度联系起来,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二者之间建立某种因果联系或相关性。

机构——制度模型就是建立在这种习惯性的思维模式之上的一种分析模型。

这种模型设定无论何种政策体系,政府权力机构都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而那些规范着公共权力机构组织与个人的行为的各种制度,都必然影响着公共政策的制定方式和执行方式,影响着政策选择、政策内容和政策结果。

论述题:

1.(P244)试述政策过程的专业化包含的内容。

答:

(1)专业技术人员由于其接触范围广、掌握的信息多,具有专业优势和特长,因此在实际上政策议程确立常常需要考虑专业人员的研究意见。

(2)专业人员能够提供政策建议,充当咨询参谋。

(3)作为行政官僚的专业技术人员直接参与政策的执行,他们的价值观、素质与利益等因素经常影响到政策的实施效果。

(4)政策的执行效果一般也需要具有特定技术专长的人员进行评估,他们的判断和诊断能对政策的命运产生巨大的影响。

2.(P245)试述决策过程的民主化包含的内容。

答:

(1)在政策目标确立后,直接决策者要及时征求各部门、各地方的意见与建议,尤其要听取政策执行部门的意见。

(2)在征求意见时,力求广泛而全面。

除了听取政策执行部门的意见,还要通过听证会等各种制度化形式,听取各专业人员的意见与建议;必要时还要通过全民公决等形式,征求广大群众的意见。

(3)在实际决策过程中,要有一个反复研究和拟定、修改政策方案的过程,最大限度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看法,完善决策。

第五章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

简答题:

1.(P250)简述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

答:

1)客观的事实或问题情境

2)问题的察觉

3)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

4)团体或组织活动

5)政府或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活动

2.(P263)简述类别分析法的涵义。

答:

类别分析法是科学研究的常规方法之一,同样也是公共问题分析方法之一。

他通常要经过逻辑区分和逻辑归类两个过程。

逻辑区分是指将某种公共问题细分成许多次类的过程。

而逻辑归类正相反,指将多种问题组合成一个大的类别。

3.(P265)简述假设分析法的特征。

答:

1)该方法是从问题的可能方案入手,而并非从问题的假定出发,原因是利害关系人对解决问题的方案往往有所了解,而对问题的假设则并不知晓;

1)该方法运作过程中始终运用同一种资料,因为政策问题上冲突常常并不在于事实资料本身,而在于人们对同一资料的不同解释。

2)该方法能对各种冲突性的意见和方案作有效的、创造性的处理,从而精确地认定一个政策问题。

4.(P266)简述帕顿和沙维奇把问题认定划分的七个步骤。

答:

1)对拟定的问题进行初步观察

2)勾勒出该问题的边界的轮廓

3)搜寻事实依据

4)列举目的和目标

5)明确政策封套

6)匡算政策相关者潜在的成本和收益

7)再次审视对该问题的表述

论述题:

1.(P256)试述公共政策问题的提出主体的类别。

答:

1)政府部门

2)政治人物

3)政党组织

4)利益集团

5)大众传媒

6)专家人士及咨询机构

2.(P262)试述公共政策问题的分析方法。

答:

1)边界分析法

2)多角度分析法

3)类别分析法

4)层次分析法

5)头脑分暴法

6)假设分析

3.(P269-272)试述一项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和障碍。

答:

(一)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

1)首先,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一些问题必须充分暴露且表现得非常严重才有可能引发社会公众和政府组织的高度关注,从而进入政策议程。

2)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敏锐的政治权威领导人或有关专家学者对该问题将来的严重趋势有所察觉,那么他们就会及时地把它提出来。

3)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与过程。

(二)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

1)首先,与上述几方面正向条件相对应的反向条件均可构成政策议程的障碍因素.

2)存在双重关卡:

一是社群的价值规范,二是制度或程序上的限制。

3)一定程度上与对该问题的表达方式和技巧等有一定的关系。

4.(P273)试述公共议程的各种构建模型。

答:

1)外在创始模型:

属非政府团体创始政策问题的过程,通常先散布到公众议程,再介入政府议程。

它适用的情境包括:

创始者身处政府结构之外;表达或提出一项需求;试图将问题散布到其他社会团体,以先行进入公众议程;最终向决策者施加足够的压力,以进入政府议程。

该模型通常在民主和平等的社会中比较常见。

2)动员模型:

属政府直接创始政策问题并将该问题扩散到公众议程的过程。

该模型下的政策问题一般都能顺利地进入正式议程,但为了以后更好地执行该项政策,政府也需要将该问题提交公众议程加以讨论。

在该模型下,政府领导人及其有关机构的主要任务是考虑如何将政府正式议程中的政策问题提交到公众议程。

3)内在创始模型:

属政府因解决纯政府内部的事务而提出政策问题且不愿将该问题扩散到公众议程当中的过程。

显然,该模型企图排除社会大众参与的情形,使得此类问题远离公众议程,社会大众便没有任何参与的机会和希望;在该模型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