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句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27512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过渡句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过渡句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过渡句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过渡句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过渡句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过渡句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

《过渡句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过渡句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过渡句Microsoft Word 文档 2.docx

过渡句MicrosoftWord文档2

一)概念: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证据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二)排比和种类:

  1、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例如:

  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例如: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单句排比例如:

  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

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

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肢下踩。

  4、复句排比。

例如:

  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

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

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象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三)排比的作用:

  1、内容集中,增强气势;2、叙事透辟,条分缕析;3、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四)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1、对称性与平列式。

对偶是二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以上语言单位。

对偶必须对称。

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

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3、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只有启程,才会到达理想和目的地,只有拼搏,才会获得辉煌的成功,只有播种,才会有收获。

只有追求,才会品味堂堂正正的人。

●04、虽然你现在还只是一株稚嫩的幼苗。

然而只要坚韧不拔,终会成为参天大树;虽然你现在只是涓涓细流,然而只要锲而不舍,终会拥抱大海;虽然你现在只是一只雏鹰,然而只要心存高远,跌几个跟头之后,终会占有蓝天。

坚持的昨天叫立足,坚持的今天叫进取,坚持的明天叫成功。

 

什么叫排比?

在一个句子中同时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或词语,排列起来的修辞手法。

它能增强句子语势,加深感情。

其特点是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分句组成,而且开头几个字相同。

常见的排比句有并列式和递进式两大类。

一、并列式排比句

所谓并列式排比句,它的分句之间是并列同等地位。

练习:

1、下课了,同学们在玩。

改:

下课了,同学们有的玩滑梯,有的玩乒乓球,有的玩翘翘板。

2、爸爸下班了。

改:

下班了,爸爸一边喝茶,一边看杂志,一边聊天。

3、小金鱼在水中。

改:

金鱼一会儿浮在水面,一会儿放在水中,一会儿沉在水底。

4、我课余生活很丰富。

改:

我课余生活很丰富,有时看书,有时跳绳,有的画画。

5、小明来到公园。

改:

小明来到公园,一会儿拍皮球。

一会儿放风筝,一会儿踢足球。

二、递进式排比句

递进式排比,也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组成,后一分句比前一分句意思更进一层。

练习:

1、我们要努力学习。

改:

为了做祖国的接班人,为了家乡美好的明天,为了祖国腾飞,我们要努力学习。

2、邱少云趴在火堆纹丝不动。

改:

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部队,为了这次战斗,邱少云趴在火堆纹丝不动。

3、欢声笑语传到外面。

改:

欢声笑语传到教室,传到走廊,传到校园。

4、刘胡兰壮烈牺牲。

改:

为了保护干部,为了保守党的秘密,为了共产党的胜利,刘胡兰壮烈牺牲。

句型分析——设问句

什么叫设问?

所谓设问就是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来突出主要论点,申述所要申述的问题,引人注意的一种修辞方法。

合理地使用设问,能给人悬念,引起关注,催人思考。

人们读过之后,疑惑便可以烟消云散了。

我们要注意区分设问和反问的差别:

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

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那么我们怎样创造设问句?

首先,我们要确定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设问句还是比较实用的。

如:

在一个闹哄哄的场所,你使劲地喊,可能效果并不怎样,但你如果来个“大家看,今天我带来了什么宝贝?

”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哦!

原来是个!

”大家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你给吸引过来了。

所以,我们在创作前,要想好要说的内容。

其次,我们要注意自问自答,给读者或听众造成悬念。

我们创作设问句的目的是为了吸引读者的兴趣,所以,一问一答要精心设计,切不可马虎。

自主练习:

1、妈妈买来瓶饮料。

改:

这瓶饮料是谁买来的?

原来是妈妈买来的。

2、这是张昊的本子。

改:

是谁的本子?

是张昊的本子。

3、这是玩具赛车。

改:

这是什么东西?

这是玩具赛车。

4、这是北京故宫。

改:

这是什么地方?

这是北京故宫。

5、这是棕色的。

改:

这是什么颜色?

是棕色的。

拟人,根据想象把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事物以人一样的思想和行为的一种修辞方法。

拟人成功与否,就看所创作的句子是否把物当人来写,看有没有人一样思想、行为,有没有人的喜怒哀乐?

那么,我们如何来创造拟人句呢?

第一步,分析事物,寻找共性。

所谓共性,就是事物和人类相、相似的言行、思想。

如:

小鸟在枝头叫,我们可以想象成唱歌;又如饮料瓶放桌上,我们可以想象成为饮料瓶站在桌上;蚂蚁在地上爬,我们可以想象成为蚂蚁悠闲地在散步;蜜蜂在花丛间采密,我们可以说是拎着花篮在舞蹈。

第二步,添加感情,写活事物。

人们的基本感情,可以归类为喜、怒、哀、乐四种,在创作时,我们可以恰当把人类神态、言行、心理活动附在事物身上,赋予物以“人性化”,让物开口说话,让物栩栩如生、跃然于纸上。

第三步,升华灵性,过目不忘

我们要创作一个真正的拟人句,还要从思想内涵中下功夫。

可以想象,一个毫无个性的句子,是没有生命力可言的,因此,我们要努力挖掘事物的深刻含义,找出其独特的“灵性”,让人们一看就过目不忘。

练习:

1、小河向东流。

改:

小河欢快的唱着歌向东奔西跑。

2、螃蟹煮熟了。

改:

披着红色盔甲的螃蟹煮熟了。

3、水稻成熟了。

改:

水稻笑弯了腰。

4、高梁成熟了。

改:

高梁涨红了脸。

5、大地上有白雪。

改:

大地披上了一层白雪。

6、大树在路边。

改:

大树站在路边。

一篇语言幽默生动、鲜活的文章,往往让读者情不自禁地发出笑声,如同欣赏一幕无声喜剧。

我们如果在文章中巧妙得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一、扩大夸张

为了达到生动幽默效果,我们往往人为拔高事物特点,使之更高,更强,更快,更多,甚至达到排山倒海、翻天覆地的神奇效果。

我们先看《景阳冈》中夸张手法的运用:

“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

”课文把老虎的吼声惟妙惟肖地写出来了。

这种在古诗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它的踪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例如在《我能行》中,“我捋起袖口,将锅凑到水龙头,冲满水,然后张开“如来神掌”先给它来一招“倒转乾坤”,再来招“天昏地暗”,最后来个“荡气回肠”。

一番折腾,累得我“气喘如牛”。

二、缩小夸张

缩小夸张与扩大夸张相反,这类夸张是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处说,使之更低、更弱、更慢、更少,达到数倍缩小作用。

如“教室里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也听得到。

”就是缩小夸张的使用。

又如毛主席在《长征》中写道: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把五岭山、乌蒙山分别视为细浪、泥丸,藐视它的小,突出红军的高大光辉形象。

许多影视、文学作品大量地使用缩小夸张,甚至把人缩小成比蚂蚁还小的人,从而展开神奇的故事。

三、提前夸张

有时为了表现急切,突出后者,我们可以打乱前后顺序,把后出现的事当成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

如:

她一点胃口也没有,饭没入口,人就饱了。

把本应后出现的“人饱了”说成先出现的事“饭入口”,使“饱”得到了强化。

又如“伸手取弓,那箭早已呼啸着射中目标。

”通过提前夸张,强调了弓箭之快,给读者留下强烈印象。

但是,我们在使用夸张时,要以一定的客观现实为基础,不能过分夸张,从而造成虚假的感觉。

而且夸张要表述明白。

总之,恰当地使用夸张,会让你的语言与众不同、先声夺人,让你的文章大放异彩。

 

反问,就是明知故问,不须回答,加强语气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习作中,我们要注意区别反问、疑问和设问之间的差别。

最容易区分的是设问句,它有两个句子,一个疑问句,一个回答它的陈述句,主要是起到引人注意的作用。

区分反问和疑问的标准是看是否需要回答,如果需要回答的就是疑问句,如果不需要回答的就是反问句。

其次,我们还要学会陈述句和反问句互改的方法:

互改共同点是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

不同点,陈述句改成反问句,要加上反问词,反问号;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时,要除掉反问词和反问号,该成句号。

在特定语言环境下,选取恰当的语言形式,表达一定的思相内容,能起到增强表达效果的言语行动。

练习:

1、这片森林十分茂盛。

改:

这片森林不茂盛吗?

2、晚霞多好看。

改:

那晚霞不好看吗?

3、人的才能不是天生的。

改:

人的才能是天生的吗?

4、我们不能抄袭别人的作业。

改:

我们能抄袭别人的作业吗?

5、小姑娘在推车

改:

小姑娘不走推车吗?

6、他是张昊

改:

他不是张昊吗?

按要求改写句子。

(1)把句子改成反问句。

1、我们不会忘记党的恩情。

2、人类需要勇于实践的人。

3、这个故事使我感动得流泪。

4、可爱的小女孩是我的好朋友。

5、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不会忘记。

6、坡度这么大,火车爬不上去。

(2)把句子改为陈述句。

1、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怎么会惧怕反动军阀?

2、他呀!

都老头子了,还订这些东西干什么呀?

3、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

4、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

5、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6、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谆谆教导?

7、居里夫人只要在专利书上签个字,所有的困难不是都可以解决了吗?

(3)扩写句子。

例:

崭新的机器日夜不停地制造零件。

1、喜讯传到学校。

2、列车穿过山谷。

3、春风吹遍大地。

4、人们挥舞着鲜花。

5、爸爸是工人。

6、我制订学习计划。

7、柳条拂动着水面。

(4)缩写句子。

1、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2、洪亮的钟声在天空中经久不息地回响。

3、敬爱的周总理无微不至地关怀着年轻的战士。

4、吴国的都督周瑜十分妒忌很有才干的诸葛亮。

5、银色的雪光照着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6、夏天,老人们都爱到河边的树阴下钓鱼。

7、时光老人给我们的礼物是珍贵的。

(5)改直接引语为间接引语。

1、赵王告诉蔺相如说:

“你要带着宝玉到秦国。

2、刘萍告诉老师:

“这次的中队会由我来主持。

3、武松道:

“这可奇怪了!

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

4、蔺相如说: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

5、她深有感触地说:

“我小时侯总是羞羞答答的。

(6)把句子该为“把”字句。

1、哨棒被武松赶紧丢在一边。

2、每天,教室被同学们打扫得干干净净。

3、小华拿走了数学课本。

4、蔺相如击败了秦王。

5、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言行感动了廉颇。

(7)把句子该为“被”字句。

1、蔺相如击败了秦王。

2、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言行感动了廉颇

2、诸葛亮借来了十万支箭。

3、武松终于把那只凶猛的大虫打死了。

4、他很快就把从破船上搬下来的食物吃光了。

5、刘胡兰的动人事迹深深感动我们。

(8)综合练习。

1、厚厚的松脂在阳光下发出金色的光彩。

(缩句)

2、同学们回答问题。

(扩句)

3、蔺相如对赵王说:

“我愿意带和氏璧到秦国去。

”(换成间接引语)

4、马的后蹄踏着一只飞燕。

(换成“被”字句)

5、外公对小英说:

“我告诉你,这是中国最有名的花。

”(间接引语)

6、那时侯,清政府腐败无能,刚一提出“京张”铁路的修筑计划,帝国主义就出来阻挠,要挟。

(换成“因果关系”的说法)

7、太阳升起来。

(扩句)

8、我看秦王没有诚意,就得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去。

(换成反问句)

9、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换成反问句)

10、这三克镭体现了一个科学家伟大的人格。

(改为感叹句、反问句、双重否定句)

(9)把肯定句该为双重否定句

作为一名少先队员,一定要讲一点文明.

这次活动的经过你很清楚.

我们应当参加集体活动.

这本书太有价值了,你必须看.

(10)把下面的双重否定句改成肯定句.

星期天,我们不得不去看排球赛.

学校里只给每人发一张票,不能不叫人为难.

红四团的战士们不得不抢在敌人前面赶到泸定桥.

这件事不应当不是事实.

做阅读题的方法

在做阅读题时,要做到“重点捉鱼,全面撒网”。

所谓重点捉鱼,就是要学会必要的阅读知识和技巧,做到知识点要明确,胸有成竹。

   

(一)文章表达的顺序及结构

    1、表达的顺序:

    叙事文章:

顺序、(草船借箭)倒叙、(灯光)插叙(凡卡)

    顺序:

(1)事情发展的顺序

(2)参观、游览的顺序(3)时间顺序(4)植物的生长过程

    说明性文章:

(1)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3)事物的不同方面

    2、文章的结构:

(1)总分结构(詹天佑)

(2)分总结构(一夜的工作)(3)总分总结构(桂林山水、美丽的小兴安岭)

   

(二)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1、阅读以记人为主的文章,应从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两方面入手,在大体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来理解人物的内心品质。

    2、阅读以叙事为主的文章,要揣摩记叙的要素和线索,即先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然后按顺序细读。

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一般有“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抓住线索。

线索是记叙文中贯穿全文的脉络,是记叙文谋篇布局的重要因素。

一些有积累的文章大多以时间和空间的转移为线索,还有些文章以事件的发展、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例如:

《金色的脚印》)

    3、绘景状物的记叙文是以描绘山川风貌、自然景物、花鸟鱼虫等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常常通过事物的形态、色彩、声音、气味以及气氛、意境等体现其特点。

阅读这类文章,可以用抓总起句、总结句的方法来读,如《桂林山水》等。

    4、对说明文的阅读,要注意四点:

一是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知道被说明事物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二是理清说明的顺序,知道作者是按时间、空间或事物的发展顺序介绍事物的;三是了解文章的基本的说明方法,如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

四是揣摩是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言为心声”作者无论写人、状物还是叙事,都有一定的写作目的,或褒扬、或批评、或肯定、或揭露,总之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定会在文中体现出来。

阅读一篇文章,不仅要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具体内容,还要从记叙的事件中体会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如何做到这一点,从五个方面入手;

    1、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根据含义深刻的语句、段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抓住细节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含义深刻的句子及长句的理解。

    在阅读时,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文字浅显但含义深刻的语句。

而弄懂这些词句的意思,往往会对深入的理解文章有很大的帮助,该如何去理解呢?

    1、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

例如:

《一夜的工作》中:

劳苦、简朴。

    2、联系上下文。

有些句子的含义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顾及全篇,才能理解句子的含义。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

她们越飞越高,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

    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

    4、句子比较法。

    5、通过对句子提问的方法。

   (五)实在的事物和联想、想象。

    两者的区别:

    想象是看到一样事物把这种事物想成其他的事物。

如:

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乐音符的乐章。

《我的“长生果”》

    联想是看到一样事物想跟他相关的事物。

例如:

《月光曲》

     要注意的是,《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小女孩所看到的,都是一种幻象,是小女孩濒临死亡,神志不清时产生的。

   (六)照应。

    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计叫做“照应”。

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三种:

    首尾照应

    前后照应

    文题照应  最典型的文章:

《十六年前的回忆》

   (七)中心句。

    中心句是一段具有概括性的话,能概括段意或文章中心。

中心句一般放在段首或段尾,也有时放在中间。

例如:

《窃读记》中: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一夜的工作》中:

我看到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八)过渡句。

     过渡句就是联接上下文,由一个问题过渡到另一个问题的句子.这样的句子往往出现在段落末尾或段落开头,有时也独立成一段。

内容上这个句子和上下两段都有联系.所以判断时可以根据位置,也可以根据内容,最好还是根据内容判断。

    常见的过渡方式有下面几种:

    1、用一个句子过渡,承上启下。

例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中:

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

    2、用承上启下的过渡段落。

例如:

《藏戏》中:

还是从西藏高僧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

    3、用关联词过渡。

(通常是表示转折的关联词为多)例如:

《赵州桥》中:

赵州桥不但坚固而起美观。

    4、用表示时间或空间的词语过渡。

如:

《我的“长生果”》中:

开始、后来、渐渐的。

    在抓好这些知识点的同时,还要上好每堂语文课,利用这些知识点,去分析和理解每一篇文章,在阅读的同时,使自己的能力有所提高,从而也为阅读考试打下好的基础。

    所谓“全面撒网”就是要给自己多补充课外的阅读短文,开阔自己的视野,锻炼自己的阅读和分析的能力。

总结近几年的阅读题型,涉及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解释文中个别词语的意思。

(方法:

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   

2、选读音;选字、词;填、选关联词语;仿写词语或成语。

   

3、分段,并写出意义段的意思。

   

4、按要求划出相关的句子。

(含修辞的句子;中心句;过渡句;心理活动的句子;前后呼应的句子……)

 

怎样找中心句: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中心句:

中心句是一篇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篇文章中最重要的句子。

▲其次,了解中心句在文中位置的一般规律:

中心句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如果在开头它的作用是概括和总述作用(或统领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如果在结尾它的作用是归纳和总结的作用(或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

 、

怎样找过渡句:

过渡句——文章中用一定词句和段落,提示前后意思之间的联系,使它们有机联系起来,自然而然地由上文转入下文,这就是过渡句。

常见的过渡方式有下面几种:

   

①、用小标题过渡.    

②、用一个句子过渡,承上启下.  

③、用承上启下的过渡段落.    

④、用关联词过渡.(通常是表示转折的关联词为多)    

⑤、用提示句过渡.    

⑥、用表示时间或空间的词语过渡.

过渡句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此可知过渡句应在文章的中间部位,一般情况下单独成段或在段首。

过渡段分段时把它划分在下一段居多。

练习:

一、阅读,填空

(一)、《美丽的南沙群岛》第二自然段

南沙是祖国巨大的蓝色宝库。

她拥有难以计数的珍贵的海洋生物,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贮存了用之不竭的海洋动力。

仅曾母暗沙,就以丰富的石油储量而享有“第二波斯湾”的美誉。

1、课文是围绕(                   )中心句来写的。

2、文章从(              )、(             )、(              )三方面介绍了南沙的物产丰富。

3、“用之不竭”中“竭”的意思是(        ),“用之不竭”形容南沙的海洋动力(                                                                     )。

我还能从文中(        )、(      )、(     )读出南沙物产丰富。

4、南沙拥有难以计数的珍贵的海洋生物,如(                                );南沙蕴藏这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如(                   );南沙贮存了用之不竭的海洋动力,如(                         )。

(二)、《美丽的南沙群岛》第三自然段

南沙也是个迷人的世界。

天是一片蓝玉,海是一块翡翠。

远望水天相连,翡翠和蓝玉合璧,蔚为壮观。

俯看清澈明亮的海水,龙虾、燕鱼、海龟五彩缤纷,令人心旷神怡。

碧波浩渺的南沙海域,连浪涛都是美的,每一个浪头都托起洁白的浪花,一团团,一簇簇,仿佛是欢迎的人群在挥舞着花束。

可以肯定,将来的南沙群岛会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旅游胜地。

1、这段话是围绕(                         )来写的。

2、这段话中,作者将天比作(              ),将海比作(               ),从中可以看出天的蓝和谁的绿;从(             )可以体会水天一色,融为一体的蔚为壮观的景象;从(                  )可以想象龙虾穿梭、燕鱼飞跃、海龟漫游的有趣情景;从“洁白”“一团团”“一簇簇”中可以体会到(                                          )。

(三)、《庐山的云雾》第二自然段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

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1、这段话是围绕(             )这个词来写的。

2、这一自然段重点写了庐山云雾的四种姿态,即(           )、(           )、(             )、(                 )。

作者把这些云雾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