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县工业和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26962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6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盐县工业和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海盐县工业和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海盐县工业和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海盐县工业和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海盐县工业和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盐县工业和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

《海盐县工业和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盐县工业和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盐县工业和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

海盐县工业和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

 

海盐县工业和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战场、自主创新的主阵地。

“十三五”期间,海盐要适应新常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做强工业经济。

《海盐县工业和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根据《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海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海盐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等编制,是指导未来五年海盐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编制其他规划的重要依据。

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

一、现状与形势

“十二五”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全面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深入推进“415”工程,努力在复杂经济形势下开创转型升级新局面,在应对困难挑战中实现创新驱动新发展。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两化深度融合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为“十三五”时期海盐工业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工业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从工业规模来看,保持较高增长水平。

2015年,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813.9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3.8%。

规上工业增加值212.4亿元,同比增长21.9%,增速居全市首位;其中,县内规上工业增加值102.5亿元。

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777.2亿元,年均增长12.3%。

从工业经济地位来看,支柱作用凸显。

2015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6.6%,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支柱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工业投资128.1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从2011年的35.6%提高到50.9%;规上工业出口交货值84.6亿元;全县工业企业实现税收50.43亿元,占全县税收总额的73.2%。

表1-1工业经济发展情况

单位:

亿元

 

GDP

规上工业总产值

全部工业增加值

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工业性投资

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

利税总额

利润总额

2011年

273.8

485.7

159.8

58.1%

70.6

488.2

74.9

45.8

2012年

301.2

568.5

165.4

54.9%

80.3

557.5

85.2

51.8

2013年

324.8

664.0

176.5

54.3%

92.4

640.9

95.7

58.1

2014年

342.2

723.2

185.3

54.1%

111.2

691.2

101.6

65.5

2015年

383.5

813.9

217.0

56.6%

128.1

777.2

127.9

77.5

十二五年均增速

8.8%

13.8%

7.9%

——

16.1%

12.3%

14.3%

14.0%

2.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各类创新载体集聚,高层次人才引进实现新突破。

目前海盐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127家,其中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省级技术中心45家,省级企业研究院2家;县级以上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7个,其中省级3个。

“十二五”期间,“燃气轮机透平轮盘枞树型轮槽加工用精密组合式拉刀”(恒锋工具)被认定为国内首台(套)产品,欣兴工具等6家企业获得省级技术中心称号,电渣核材被评为省级院士工作站。

2015年,新增青莲、恒锋两家省级企业研究院,博凡动力、恒锋工具两家博士后工作站。

依托创新载体,加大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引进力度,“十二五”期间,累计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才5人,培育国家“千人计划”人才2人、省级“千人计划”6人。

科技投入增长加快,专利申请授权量取得新进展。

2011年以来,R&D经费支出从5.6亿元逐渐增长到2015年的9.6亿元,年均增长14.2%;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从2011年的2.1%提高到2.5%。

2015年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263.1亿元,同比增长25.3%,高于全县规上工业产值增速14.8个百分点;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为32.3%,比2011年提高9.3个百分点。

“十二五”期间累计申请专利8772件,授权量为6991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86件。

图1-1“十二五”以来专利申请、授权情况

表1-2自主创新投入、产出情况表

单位:

亿元

R&D经费支出

R&D经费占GDP比重

新产品产值

新产品产值率

2011年

5.63

2.1%

113.6

23.0%

2012年

6.93

2.3%

127.0

28.2%

2013年

8.21

2.5%

168.4

30.9%

2014年

9.02

2.6%

208.1

28.8%

2015年

9.57

2.5%

263.12

32.3%

十二五年均增速

14.2%

——

23.4%

——

3.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现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15”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规上工业产值达到606.6亿元,是2011年的1.65倍。

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四大传统产业规上产值占县内比重从2011年的47.2%下降为37.2%,五大支柱产业占比从2011年的45.4%上升到57.3%,产业重心逐渐向核电关联、装备制造、节能环保转移。

表1-3“415”产业变化对比

单位:

亿元

产业

2011年

2015年

产值

占比

产值

占比

四大传统产业

紧固件

40.82

10.3%

38.48

6.0%

纺织服装

67.97

17.2%

84.80

13.2%

造纸级纸制品

43.10

10.9%

74.79

11.6%

食品药品

34.94

8.8%

40.70

6.3%

五大支柱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

24.42

6.2%

59.31

9.2%

临港工业

77.35

19.5%

187.24

29.2%

电子电器业——信息经济

21.72

5.5%

27.55

4.3%

装备制造业

23.14

5.8%

31.68

4.9%

核电关联产业

33.23

8.4%

62.09

9.7%

四大传统产业占县内规上总产值比重

186.82

47.2%

238.76

37.2%

五大支柱产业占县内规上总产值比重

179.86

45.4%

367.88

57.3%

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加快。

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规上增加值157.2亿元,增长33.2%,高出全市23.2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高达74.0%;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规上增加值149.7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70.5%,位列全市第一;装备制造业产业实现规上增加值34.1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升到16.1%。

2015年,海盐县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2.5亿元,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4.1%。

4.平台承载能力明显提升

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园区条件改善显著。

“十二五”以来,全县各类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67.3亿元。

有序推进一批重点基建工程,加快园区企业智能化、信息化、生态化改造,全面推进智能电网工程,工业园区基础建设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全面打造特色园区,特色平台成效初显。

以法国阿海珐集团、中核机械工程、中核设备制造等一批特色产业项目建设为契机,开发区临港工业、秦山核电关联、百步集成吊顶加快向特色化、集群化方向发展,行业集中度和分工协作水平不断提升,成功创建核电关联产业省级高技术产业基地。

已逐渐形成了以开发区的欧洲(德国)产业园、杭州湾智能装备制造中心、新经济产业园三个区中园,武原街道的北欧(丹麦)工业园、秦山街道核电关联产业园、百步镇中国集成家居产业园三个产业园,和其他园区为代表的“1+3+X”特色平台体系。

5.标杆企业示范作用增强

大力推进“三名”工程,涌现出一批转型升级标杆企业。

推进大企业(大集团)倍增计划、“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等工作,重点骨干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名品、名企、名家不断增多,累计完成主板上市4家、新三板5家,股份制企业增加到46家。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从2011年的374家增加到2015年的497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从2011年底的80家增加到2015年的132家。

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企业效益明显提升。

积极推进“机器换人”工作,企业实现“减人增效”,工人劳动强度明显降低。

2015年全县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7.51亿元,同比增长19%;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10.0%,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6.品质竞争水平不断提高

品牌影响力逐步提升,进一步增强我县产品知名度。

截至2015年末,全县共拥有24件中国驰名商标、17件浙江省名牌产品、21件浙江省著名商标、9件浙江省知名商号,52个市级名牌。

“海盐制造”品牌形象不断提升,浙江森友环保成套设备有限公司的砂石分离机及浆水回收设备CH100产品列入2014年度“浙江制造精品”。

企业质量提升明显,行业话语权不断提高。

海利集团入选全省首批“三名”培育试点企业,中达特钢、恒锋工具获得嘉兴市市长质量奖,友邦集成吊顶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

浙江国检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为国家级标准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集成吊顶行业协会、千斤顶行业协会、紧固件行业协会等行业协会积极参与、推进相关国家级标准的制定,恒锋工具、友邦集成吊顶、华帅特塑业科技等企业为国家标准起草单位,“十二五”以来海盐县共有13家企业主导参与37项国家标准的制(修)定。

7.两化融合建设不断深化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成信息化支撑体系。

审批中心、客运中心、人民医院、中医院、妇保院、图书馆等重点公共场所,基本实现市民免费无线上网。

全面落实“宽带浙江”战略,2015年启动新建TD-LTE移动通信基站308座项目,各类4G通信网络基站建设、升级加快。

开展“三网合一”建设工程,实现智能化一根光纤“三网融合”。

截至2015年全县累计拥有光缆1.7万公里,移动电话38万户,固定电话10.1万户,互联网络用户12.8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33万个。

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两化深度融合带动增强。

全县开展“两化”融合工作的企业超过规上工业企业总数六成,处于嘉兴市领先水平;2015年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67.31。

大力发展现代制造方式,金元亚麻“智慧工厂项目”和海利环保纤维“再生长丝自动包装流水线及自动化仓储系统项目”列入省级两化深度融合智能制造专项计划示范、试点项目。

推广企业首席信息官制度示范试点,青莲食品、涵普电力科技、海利控股、吉安集团、中达联合、海利普电子和友邦集成吊顶等7家企业列入市级试点。

8.生态工业建设成绩突出

开展工业用地绩效评价,强化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排出一批淘汰关停、转移企业,落实一批退低进高项目,强化亩产论英雄,“十二五”累计腾退低效用地5146.8亩。

2015年,县内规模以上工业亩均增加值达到65.1万元;亩均税收达到13.3万元,增长13.4%。

2015年,盘活闲置厂房面积31.76万平方米,改造厂房面积104.9万平方米,为产业后续发展准备了充裕的空间资源。

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五水共治”和大气污染治理。

开展主要污染物初始排放权有偿分配和交易。

深化中欧城镇化合作,开展“零碳屋”、“零碳街”项目。

发布全国首个县域绿色发展报告,荣获2015年中国最佳绿色发展县,滨海新城获批我省唯一的国家级绿色生态示范城区。

加强电镀企业、紧固件酸洗磷化企业整治提升,全面完成印染、造纸、化工等行业整治提升工作。

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力度,全面推进城区禁燃区内小锅炉整治工作,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高达81.9%,居全市首位。

着力推动节能降耗,积极发展清洁能源。

实施节能降耗重点项目,推动化纤、电镀、印染、机械等落后产能淘汰,推进“万吨千家”节能行动。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建成总装机容量650万千瓦的核电基地,全国占比近1/3;风电、光伏发电项目成功并网运行,2015年海盐由风能和太阳能转换的清洁电力超过1亿千瓦时,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清洁能源输出大县。

“十二五”以来,海盐工业发展的实践证明: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入推进工业现代化进程,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坚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走内涵式的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坚持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走优化升级发展道路,是工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坚持抓好生态文明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立足点。

(二)存在问题

与先进地区、兄弟地区相比,海盐工业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为四个不够强。

大企业带动力不够强。

龙头带动型大企业大集团数量较少,缺乏西子集团、万向集团、诺力机械等龙头企业,上市企业引领不足。

2014年产值超10亿元企业中海盐县共有12家,只占全县规上工业企业数的2.9%,是嘉兴市(112)的10.7%,低于平湖市(31)、桐乡市(17)、海宁市(16)、南湖区(14);2015年,上市企业仅占嘉兴市(40)的10%。

知名品牌影响力不够强。

缺乏具有较强行业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品牌区域影响力较弱。

海盐至今仍未有企业品牌进入中国品牌500强,“铁海盐”知名度逐渐减弱,集成吊顶行业仍未形成足够区域影响力。

创新成果转化力不够强。

在引进创新要素、加快企业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与兄弟县(市、区)仍有一定差距。

截至2015年底,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授权数284个,新产品产值263.1亿元,新产品产值率32.3%。

大平台集聚能力不够强。

缺乏承载大项目的大平台,在对接杭州、宁波、上海等发达城市,引进产业转移大项目方面的优势相对不强。

城市功能不足,产城融合、两化融合、制造服务融合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工业强县建设形成较大制约。

(三)面临形势

“十三五”期间,全球经济技术发展将出现一系列新的趋势,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将发生重大变化,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三去一降一补”任务非常紧迫,工业发展将面临着极其复杂的新形势。

1.全球制造体系调整新格局

全球经济进入缓慢复苏阶段,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加速推进,产业布局出现新的变化。

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力图重振制造业,抢占高端制造市场并不断扩大竞争优势,如美、德、英、法等国先后发布了《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工业4.0战略》、《英国工业2050战略》等。

同时,印度、印尼、越南等新兴经济体增速跃升,与我国制造业同构化竞争加剧,国内区域经济发展面临传统产业提升压力加大、新兴产业培育难度加重的挑战。

在新的产业格局下,海盐紧固件、纺织服装、造纸及纸制品等传统行业,面临高端引领不足、低端锁定难以突破等双向挤压问题,将带来更多挑战。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不断深入,我国以“一带一路”为载体参与全球战略调整,四大自由贸易区建设提速,主动融入、积极作为的新一轮开发开放格局加快形成,传统商品贸易结构逐步向商品+服务出口模式转变,跨境电商、境外投资、服务贸易等成为我国推进全球化发展的新热点。

海盐核电关联、临港工业、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基础较好,服务型制造与电子商务、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融合发展,将迎来制造业提升发展的重要机遇。

2.全国制造强国战略新布局

我国内需亟待扩大、资源压力凸显、环境约束增强,工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更加突出。

全面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成为我国“十三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首要任务。

海盐县信息经济等新兴业态仍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将新一代技术与现有产业基础融合,探索出具有海盐特色的发展模式将是“十三五”时期的重大挑战。

随着创新驱动全面部署推进,中国制造2025、生态文明建设、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加快实施,发展动力从传统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转向“创新、改革、开放”等新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加快。

海盐属于长江经济带下游,处于上海、杭州、宁波一小时经济圈内,将很好的承接“互联网+”等新思维影响,诸多灵活多变的商业模式将会为海盐经济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3.浙江工业强省发展新思路

作为沿海先发地区,我省面临“增速下滑、动力衰减、产业空心、要素紧缺”等严峻挑战,“五水共治”、“四换三名”、“三改一拆”等组合拳力度继续加大。

在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坚持产业优质、环境优美、生活优雅的“三优”海盐建设,将会对现阶段工业经济发展提出更高挑战。

块状经济是维持浙江过去三十年飞速发展的重要保障,都市区、城市群是带动区域发展的主阵地,县域经济的提升发展是经济转型的新指向,各类产业集聚区、开发区(园区)、特色小镇等产业平台建设加快推进。

海盐地理区位优势明显,核电小镇、开发区基础良好,节能环保产业园、装备制造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平台成效显著,中法、中丹产业园等园中园项目将成为“十三五”时期工业发展的重大机遇。

4.海盐工业强县建设新起点

建设工业强省,就要落脚到工业强县、强市、强区上,就需要有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强县,来支撑引领县域工业百舸争流,形成梯次方阵。

与同层级的工业强县(市、区)相比,海盐在研发投入、创新成果产业化、智能制造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海盐要在追赶中谋超越,加快推动区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需要进一步强化质量内涵、有效投入、高端要素集聚,这都对海盐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提出新的挑战。

近年来,海盐扎实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工业经济实现量质并升,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连续四年获得全省工业强县综合评价先进单位称号,连续两年获评省扩大有效投资先进县,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进入全省工业强县(市、区)综合评价前十强,获得2014年度、2015年度浙江省工业投资和“机器换人”技术改造全省一等奖。

在工业强县建设新起点上,海盐依托工业经济质量效益、创新载体、高新产业培育等方面优势,将会迎来更多新的机遇。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深化十八大、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和“互联网+”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自主创新、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为主动力,构建“415”现代产业结构,优化“一城三区六点”空间布局,深入实施“创新强工、品质强工、智造强工、项目强工、平台强工”等五大工程,努力将海盐打造成省级工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长三角地区特色明显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国内知名度较高的生态工业基地,开创新常态下“三优”海盐建设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坚持招大引强与自主培育相结合,实现开放发展。

主动对接上海自贸区、上海全球科创中心,积极融入全省区域战略布局,深化产业招商,充分发挥大企业、大项目的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灵活优势。

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更大空间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工业走开放合作的发展道路。

坚持培优育新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实现创新发展。

整合国内外各类创新资源,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完善创新的制度环境,倡导创新思维、创客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培育各类创新型人才。

加强质量技术攻关、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技术、产品、品牌、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制高点。

坚持两化融合与两业互动相结合,实现共享发展。

全面推进新一代信息化、网络化技术向工业领域渗透融合,不断提升工业发展的内涵和效率,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

做大生产性服务业,做强制造业,形成“两业”相互支撑、相互带动新格局,增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和服务能力。

坚持平台提升与产城融合相结合,实现协调发展。

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快工业向规划产业区块集中,形成产业集聚、要素集中、资源节约的集约发展模式,提升工业平台能级,以平台功能提升经济国际化。

以国内外两个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引导海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重升级,增创新常态下发展新优势,以产城融合促进新型城镇化。

坚持结构调整与淘汰落后相结合,实现绿色发展。

把化解产能过剩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淘汰落后产能,以“低碳化、循环化、节约化和集约化”为导向,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加强绿色产品研发应用,不断提高绿色精益制造能力,构建结构合理的产业发展集群。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海盐工业强县建设的总体目标是:

在创新创业、互联互通、共享共赢等方面跻身我省第一方阵,在新兴产业、新型业态、新生代企业家等方面形成海盐新特色,在工业竞争力、贸易竞争力、人才竞争力等方面构建竞争新优势,初步形成以创新引领、品质精良、智能高效、绿色低碳、包容协调为核心特征的现代工业结构,努力建设“三优”新海盐。

总量规模不断增大:

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7.0%以上;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其中县内力争达到900亿元;工业投资达到200亿元。

质量效益明显增强:

规上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1.5%;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加到35万元/人·年;规上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达到11%。

创新驱动明显增强:

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高到3%以上;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5%;规上工业企业每百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达到50。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72.0%;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9.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维持在67.5%。

智能制造加快提升:

重点产业领域内,规上工业企业机器换人覆盖面实现100%,机器换人示范试点企业累计达到50家;“两化”融合指数达到93以上;重点行业装备数控化率提高到80%。

绿色发展显著增强: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和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幅度比2015年下降16%,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幅度完成省、市下达任务;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绿色制造模式逐渐推行。

表2-1“十三五”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单位

2015年

2020年

指标性质

备注

总量规模

全部工业增加值

亿元

217

300

预期性

年均增速:

7.0%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亿元

813.9

1200

预期性

年均增速:

8.0%

工业投资

亿元

135.2

200

预期性

年均增速:

8.0%

质量效益

规上工业增加值率

%

26.1

21.5

导向性

受核电影响

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年

30.7

35

导向性

——

规上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

%

10

11

导向性

——

创新驱动

规上工业R&D投入占GDP比重

%

2.5

3

导向性

——

规上工业每百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

件/亿元

36.5

50

导向性

——

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

%

32

35

导向性

——

结构优化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

74.0

72.0

导向性

受核电影响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

16.1

19.5

导向性

——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

70.5

67.5

导向性

受核电影响

智能制造

机器换人示范试点企业

——

50

导向性

每年10家

两化融合发展指数

67.3

93

导向性

——

重点行业装备数控化率

%

——

80

导向性

——

绿色发展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

%

——

比2015年下降16%

预期性

——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幅度

%

——

比2015年下降16%

约束性

——

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