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26833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7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docx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docx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

一、研究范围:

第三单元课堂教学研究

二、研究目标:

语文第三单元备课要点

【单元说明】大自然的美景,从春到夏,从秋到冬,多姿多彩,陶冶了人们爱美的心灵,锻炼了人们发现美的能力。

这个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等。

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思想感情。

学习这几篇课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注重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美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养成良好的语感。

2、 理清思路,学习作品精巧的构思。

3、 注重品味语言,“披文以入情”。

4、 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5、 注重拓展延伸知识,开阔学生视野。

第11课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春天的景物、抓住能表现春天景物的主要特征、有层次地描绘景物的写法。

2、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

 

3、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2、练习精读的技能,学会用摘录的方法来积累词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情味。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

2、诵读,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体会语言表达的技巧。

教学难点:

1、领会状物抓住特征、写景注意层次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导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对于春天,历朝历代的诗人、画家,总有吟不完的诗句,画不完的美景。

今天,我们通过朱自清先生的妙笔,去欣赏一篇堪称绝佳的春的散文,感受春的气息,春的声响。

二、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

(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朱自清,师补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人。

我国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他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

散文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他的散文秀丽朴素、真挚质朴。

2、朗读

(1)师配乐范读,学生听准字音、语调,把握情感。

(2)生分组朗读,把握情感基调。

(3)说说文章的行文线索 

明确:

盼、来、近总领全文,启开下文——概写初春的山、水、太阳——细致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

(4)分别找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盼春

第二部分(第2-7段):

 绘春

第三部分(第8-10段):

赞春

三、研读赏析

1、总体把握

师:

同学们,在你们的脑海中,春天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这篇《春》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

为什么?

生:

2、 师生同赏第一部分:

盼春

师:

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

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生:

“盼望着”;“近” (拟人)

师: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生: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反复)

3、同赏第二部分:

绘春

师: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

作者先粗笔勾勒,用“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总提一笔,然后通过远近不同的三种事物──山、水、太阳,描绘出怎样的一幅景象?

“欣欣然”、“朗润”、“涨”、“红”分别表现出什么?

生:

表现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欣欣然”拟人,万物复苏;“朗润”润泽,绿色饱满起来,郁郁葱葱;“涨”冰雪融化;“红”春光明媚。

师:

小声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划下来,并写出喜欢的理由。

(师生分组同时进行,以春草图的描写为例) 

a. 喜欢的词语 

(1)嫩嫩的、绿绿的 

(2)偷偷地、钻 

理由:

(1)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

(2)写出小草破土而出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

这样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b. 喜欢的句子: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理由:

写出了人们在草坪上欢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写出了他们的喜悦之情。

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春草欢乐图。

 

(2)分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说喜欢的理由 

(3)全班交流,生先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理由,最后师交流并总结。

 

第二课时

一、研读赏析

1、赏析春花图

师:

在这一幅图景中,用到了哪些修辞方法,试说说这样用的好处

生:

① “赶趟儿”——拟人,写出花儿们争相盛开的情景

②“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三个比喻,从视觉角度写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它们争春比美,互不相让。

③ 联想——秋天果实累累,又由花香引出蜂闹蝶飞(听觉),衬托春花的万紫千红。

④ “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比喻、拟人,明艳照人。

“散”:

多,分散,面积广。

2、赏析春风图

师:

春风图,着力体现春风的什么特点?

如何体现?

生:

春风的和暖与清新。

通过触觉写它的和煦、轻柔;通过嗅觉写出了春风带给人的特有的清新;通过视觉和听觉绘出了一副明快优美、赏心悦目的美好画面。

在这幅图中,作者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方面,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赏析春雨图

师:

春雨图,着力描写春雨的哪些特点?

生:

细密轻柔、润泽万物。

春雨的特征是,多、细。

师:

形容春雨的多、细,作者怎么体现?

生:

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这三个比喻非常贴切,不仅展示了雨的特点,而且能唤起读者对春雨的喜爱。

师:

接着作者写雨中的树叶儿和小草,“绿的发亮”的树叶,“青得逼你的眼”的小草。

“逼”字写出雨中小草怎样的特点?

生:

将小草入目由被动化为主动,写出了雨中小草青绿的特点。

师:

然后作者又把视线转移到了何处?

生:

又把视线转移到人间,先写“傍晚时候”的景象,用“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气氛;接着写行人,写农民,安宁、悠闲,带有浓烈的江南地方色彩;最后再写“在雨里静默着”的房屋,与傍晚的宁静气氛互相照应。

这一段写出了春雨的特征,写出了春雨之中特有的景象,展现出一幅宁静优美的水墨春雨图。

4、迎春图:

师:

迎春图,作者着力写什么?

生:

着力写春早人勤。

由“天上的风筝”引出地上迎春的孩子,进而带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一片欢腾的景象,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

师:

点出作者寓意的是哪句话?

生: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师:

前四幅画面主要写春天的自然美,这一幅由景及人,颂扬了像春那样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二、讲读第三部分:

赞春

师:

结尾三个比喻句,分别把春天比作什么?

分别表现春天景象的什么特点?

生:

“刚落地的娃娃”——旺盛的生命力、充满生机,新;

“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各种新事物的到来,春天的美,生动活泼,美;

“健壮的青年”——充满力量,力。

师:

三句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又形象地点明春天成长进程。

最后说“领着我们向前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

 “去”字正与开头“东风来了”的“来”字相呼应。

开头是在盼春中到来,最后是进入春天的行列向前去,一来一去,一呼一应,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三、拓展练习

仿照结尾三个比喻句,试着用其他比喻来赞美春天。

第12课济南的冬天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字、词、文学常识。

2、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济南冬天的景物特点。

 

4、学习老舍先生的写景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2、课文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习描写景物的手法

三、教学方法

1、小组讨论、小组竞赛。

2、学生自主学习。

3、老师提出思考题,随机点拨。

4、美文美育,反复朗读、研读文本。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

请问同学们,今天是几月几号呀?

生齐答:

10月20号。

师:

10月20号了,那么现在是冬天还是秋天?

生:

秋天……

生:

冬天……

师:

老师听到,有同学说是秋天,可也有同学说是冬天。

虽然我们都知道一年有四季,但是我们都知道秋天和冬天分界线是哪一天吗?

(略微停顿)按照咱们中国的民俗,每年公历12月22日或23日是冬至日,冬至过后,就进入冬天了。

也就是说,虽然现在天气已经很冷了,但是还是秋天。

我们离真正的冬天的到来,还有将近两个月的时间。

你们期待冬天的到来吗?

生:

期待……

生:

不期待……

师:

看来同学们又有不同意见了,有期待冬天的,也有不喜欢冬天的。

那么老师就请同学们描述一下你眼里的冬天是怎么样的。

生1:

冬天很冷,草木都枯萎了,给人感觉很萧条……

生2:

早上起来的时候,水上面会结上一层薄薄的冰,草上面会有一层霜,外面要穿很厚的衣服,很笨重……

生3:

冬天的时候会下雪,雪景很漂亮,我们可以和同学们打雪仗、堆雪人,非常有意思……

师:

看来同学们不管是期待还是不期待的,对冬天都有同一个印象,那就是非常的寒冷。

那么请问同学们,在老舍眼里,济南的冬天是不是也是很寒冷的呢?

生:

不是,是温情的……温暖的……秀气的……

师:

看来同学们都认真读了课文了,对这篇文章都有了初步的认识,

(二)整体感知

1:

作者介绍。

   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和人民艺术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市人,出生于城市贫民家庭。

幼年丧又靠母亲抚养长大。

1912年入北京师范学校。

1924年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

在英国六年,共发表三部长篇小说:

《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1930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大学任教。

这期间,老舍写了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锡传》《骆驼祥子》和多部短篇小说集。

其中尤以《骆驼祥子》影响最大,这是一首“旧时代的葬歌”。

小说被译成十几种外国文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

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1966年8月24日,老舍被林彪、江青及反革命集团摧残迫害,不幸逝世,终年67岁。

他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大学任教七年,对山东产生了深厚感情,他称山东为“第二故乡\"。

 

2:

听录音朗读,学生注意以下三点:

(1)、纠正读音。

(学生可能会错的字暖和  着落   髻儿  看护     镶上  薄雪   露出     宽敞  水藻    贮蓄   澄清   敞开)

(2)、注意儿化音。

(简单提及儿化音的作用:

1:

区别词义。

例如:

头(脑袋)—头儿(领头的)2:

区别词性。

例如:

画(名词、动词)—画儿(名词)3:

表示细小、轻松或表示亲切、喜爱的感情色彩。

例如:

头发丝儿、小皮球儿。

(3)、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

1:

齐声朗读第一自然段,小组合作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济南冬天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请在第一段中找到一个你认为最恰当的词来形容。

        答:

温情

(2)、写济南的冬天为什么要讲到北平、伦敦的冬天和热带地方呢?

        答:

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

2:

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找到这道题目的答案。

(1)、济南的冬天为什么是温晴的?

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答: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

这一圈小山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了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

“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引导学生思考,学会生活常识要同文本的结合。

  

(2)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回顾《春》中讲到的比喻的作用,重点讲拟人的作用。

拟人的作用:

1、可以使情景交融。

2、可以更好的烘托气氛,抒发感情。

3、使所描写的事物具有人的思想感情,人格化,更生动逼真。

(结合具体的例子分析讲解)

   (3)马上运用,结合拟人的作用,分析第二段中的句子:

请闭上眼睛想: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日光, 暖和安适地睡着。

这等春风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 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得出答案。

3:

齐声朗读第三段,拿出作业本,结合作业本上的第三大题,看看老舍都用了哪些写景手法,来描绘济南的小山。

       答:

色彩的运用。

角度的变化。

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喻、拟人)

4:

自由朗读最后两段,找出你觉得描写得最美的句子。

      可能的句子:

1、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2、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影儿呢!

3、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回顾修辞手法的作用,学会拟人作用的分析)

(四)教师小结

  回顾教学目标,ppt展示:

1.掌握字、词、文学常识。

2.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济南冬天的景物特点。

4.学习老舍先生的写景方法。

  师:

同学合上书本,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本课的字、词、文学常识是否都掌握了?

比如露出、暖和、着落的注音,比如空灵、响晴的意思,比如老舍的代表作,得到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还有那位作家?

  生:

纷纷回答。

(半分钟时间自由思考回忆)

  师:

好,第二个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刚刚同学们都已经朗读过了,把握住了文章缓和的基调,也读出了作者的一种喜爱之情,这点没问题。

第三个目标,济南景物的特点,比如气候的特点、小山的特点、地形的特点、水的特点、雪的特点,这些上课的时候都已经分析到了,同学们脑子里是不是都有印象了呢?

  生:

纷纷回答。

(半分钟时间自由思考回忆)

  师:

最后一个目标,学习老舍的写景手法。

对比、比喻、拟人、联想的运用,色彩的运用,角度的变化这些手法同学们是不是都掌握了呢?

  生:

掌握了。

  

(五)课外拓展

  师:

好,同学们都自信满满地说掌握了,那么就我们就欣赏几幅图片。

四幅冬景图(冬日的湖水图,雪后的小山图、红梅傲雪图、雪地嬉戏图)展示。

 

 师:

选择一幅你最喜欢的图片,运用老舍教会我们写景手法,将你看到的美图描绘出来。

十分钟时间,写好后请同学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

   

(六)板书设计                            

                                       

(对比)   北平风大

总写 →温晴   →      伦敦雾多           →济南是个宝地

                       热带日光毒辣

济南的冬天                   阳光下的老城   小摇篮         

                             小雪后的小山   太秀气

               分写          雪后的小村庄   水墨画

           (情景交融)      冬天的河水   蓝水晶

第13课夏   感

一、【教学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理解文章的思路。

 

能力目标:

精彩的比喻、拟人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感受语言的魅力。

 

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夏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理解文章的思路;精彩的比喻、拟人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学难点:

精彩的比喻、拟人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感受语言的魅力。

 

三、教学时间:

1—2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从小学到初中,我们学过不少吟咏四季的古诗和文章。

但写夏天的歌文我们却学得不多。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当代作家梁衡的散文《夏》。

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教师做口述) 

    梁衡,(1946——  ),山西霍县人。

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

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

有散文三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入选中学教材。

主要著作有《新闻三步曲》(三卷)《数理化通俗演义》(两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三)诵读文章时,同学们要在脑海里想象画面,朗读时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并且善于提出问题 :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物?

2、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几个比喻句和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3、认真品味课文中的你认为精彩语句:

 

(四)学生自由放声朗读。

 

    1.  扫清字词障碍。

对不识、不懂的字词句,自由发问。

 

    2.  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边小结边板书。

 

(五)精读课文:

 

    1.  齐读第一段:

 

     ①这一句话中哪些词语概括了夏的特点?

(紧张 热烈 急促) 

     ②它起什么作用?

 (概述夏季总体特点)

    2.  指名一生读第二段。

学生概括段意?

(夏季的自然景象)哪些画面突出了夏的特点?

(山坡上密密的草  林带上长墙般的黛色上绿烟  烦人的蝉儿 火红的太阳  翻滚的麦浪 浮动的热风  香味)——实写;(炉子上的一锅水  海湾上的舰船 )——虚写、想象、比喻。

    3.  男生读文章第三段:

 

     

(1)本段段意思?

(夏天的色彩)                                       

(2)找出采用对比手法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

(要点:

春天秋天的对比,衬托出夏天的金黄色,象征着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承前启后) 

     (3) 哪个句子呼应第二段?

(第一句) 

    4.  女生读文章第四段:

 

      

(1)农民的辛勤体现在哪里?

 (神经绷紧 挥镰刀 弯着腰 流着汗 快打快打 早起睡晚  半夜探听是否有风雨  给秋苗追肥 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2)请用一句话概括第四段。

(通过农民劳作来写夏天紧张的旋律)

    5.  全体学生齐读第五段:

 

      ①找出采用对比手法的句子。

 

      ②请同学说说寓于此段中的感情。

 (热爱 赞美)

    6.  作者为什么赞美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夏季的金黄色象征着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承前启后,生命交替,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六)学生总结全文。

(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 

(七)文章的写作特点:

 

  1.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对比手法,起什么作用?

 

  2.文中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试举例分析。

                     3.优美语句感悟                                                       

(1)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

”句式有什么特点?

你能发挥想像再仿写一两句吗?

 

(2)“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认真读这句子,究竟什么像舰船?

(是汽车)

 (3).“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夏天到了。

”这是第二段末尾的句子,应该怎样朗读?

(逐渐升调)

 (4).“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悯农)

(八)师生归纳文章主题:

 

本文抓住夏天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九)布置作业:

 

你心中的夏是怎样的?

 

①学生口述心中的夏。

 

②写成习作《我心中的夏》。

 

③课本61页练习一、二 

                         附录:

历代描写夏季的诗词                                        1.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唐代白居易《观刈麦》

  2.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芝劳梦想。

——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3.夏首云物变,雨余草木繁。

池荷初帖水,林花已扫园。

萦丛蝶尚乱,依阁鸟犹喧。

对此残芳月,忆在汉陵原。

——唐代韦应物《始夏南园思旧里》

  4.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花开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宋代苏舜钦《夏意》

  5.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宋代司马光《客中初夏》

  6.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宋代苏轼《鹧鸪天》

  7.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代杨万里《小池》

  8.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代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9.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小童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代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

  10.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

  过头番笋,木笔初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余谁共午瓯茶?

——宋代陆游《幽居初夏》

  11.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

纱㡡藤簟,玉人罗扇轻缣。

——元代白朴《天净沙•夏》 

                           第14课   秋天

 一、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理解、积累“栖息、寥阔、枯涸、清洌、梦寐”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反复朗读、描绘画面来把握作者的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 感悟秋天,赞美秋天,热爱秋天。

     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