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复习世界区域地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26760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1.7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地理复习世界区域地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高三地理复习世界区域地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高三地理复习世界区域地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高三地理复习世界区域地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高三地理复习世界区域地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地理复习世界区域地理.docx

《高三地理复习世界区域地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地理复习世界区域地理.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地理复习世界区域地理.docx

高三地理复习世界区域地理

第一部分:

地球和地图

Ⅰ、地球

复习总要求:

1.了解地球的一般情况,如形状、大小、质量等。

2.熟练掌握地球上的经纬网,并会运用经纬线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

3.掌握地球的自转运动、公转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

4.熟练运用地球运动知识分析常见地理现象和事实。

5.熟练掌握,并会正确推断时区、正午太阳高度角。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地球自转的结果

 *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

(1)地球上有昼夜之分(地球不透明,不发光)

(2)太阳辐射强度由低纬向高纬逐渐减少------地球各纬度受热不均。

2、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地球质量=60万亿亿吨------有足够的引力吸引住厚厚的大气层(2000~3000千米)

二、地球仪

地球仪是一个正圆的球体,是地球的模型。

构成地球仪的要素有:

1、地轴地球自西向东地自转所围绕的一根假想的轴。

2、南、北极地轴同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两极,其中对着北极星的一端是地球的北极,另一端是地球的南极。

3、赤道在地球仪上,同南北两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赤道。

赤道将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赤道以北为北半球。

观察经纬网,分析比较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区别:

画辅助图:

(1)经度(两面角)、纬度(线面角);

(2)经线、纬线在侧视图、俯视图中的形状;

(3)从经度、纬度数值变化规律判断东经、西经、北纬、南纬。

4、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

5、本初子午线国际上规定,把通过英国首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一条经线,定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6、经度从0°经线算起,向东、西各作180度,以东的180度属于东经,表示方法:

“120°E”读做“东经120度”;以西的180度属于西经,表示方法:

“20°W”读做“西经20度”。

7、东、西半球习惯上,自20°W经线顺时针地(或自东向西地)到160°E经线这部分叫做西半球。

自20°W经线逆时针地(或自西向东地)到160°E经线,这部分叫做东半球。

8、经线的特点⑴所有的经线都相交于南北极点;⑵所有的经线长度相等;⑶两条相对应的经线构成一个经线圈,且都可以把地球平分为两个半球。

9、纬线在地球仪上,同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纬线长度不等。

所有的纬线都自成一个圆圈,叫纬线圈。

10、纬度由赤道到北极和南极分别作90度,赤道以北是北纬,赤道以南是南纬。

北纬90度就是北极,南纬90度就是南极。

表示方法:

“22°N”读做“北纬20度”;“40°S”读做“南纬40度”。

赤道是周长最大的纬线圈,长度约4万公里。

南、北极点是最短的纬线圈长度等于0。

此外,人们根据纬度的不同,称0°~30°SN为低纬地区;30°~60°SN为中纬地区;60°~90°SN为高纬地区。

11、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交,就构成经纬网。

经纬网的用途:

⑴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地理坐标,即具体位置。

如:

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位于40°N、116°E的交点附近。

⑵确定两个地点的相对方向。

如根据经纬网就可以看出拉萨城在南京城西边稍偏南一些。

事实上,以上这些规定,大多是人为的制定,地球表面上根本就没有这些线和网。

三、地球上的时区和日界线

地方时:

经度不同,地方时也不同。

每隔经度15度,时间相差1小时。

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时间早。

时区:

国际上划分时区的方法。

(图略)

规律:

A、全球共有24个时区,东西各12时区,东西十二时区合为一个时区。

B、每个时区都跨经度15度。

C、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度数=时区数×15度

D、东边的时区比西边的时区时间早

     E、算时区:

经度数/150(四舍五入)

区时:

每个时区共同使用的时间称为区时。

区时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

北京时间:

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

(但边远地区需调整作息时间)

乌鲁木齐时间:

新疆采用的东六区的区时。

世界时:

0度经线上的地方时。

日界线:

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

东十二时区比西十二时区早24小时,即早一天。

但钟点相同。

国际上规定以180゜经线作为日界线,但实际两者并不完全重合。

中国跨五个时区:

(东五-----东九)(730E------1350E)

四、地球的运动(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

(一)自转运动:

1、方向、周期、速度:

(1)方向:

三种方向

在北极俯视地球,逆时针自西向东;

在南极俯视地球,顺时针自西向东;

侧视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

(2)周期:

两个周期(恒星日和太阳日)

扩展思维:

A、当自转方向为自东向西,公转为自西向东时:

恒星日>太阳日(23小时52分8秒)

B、当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公转为自东向西时:

恒星日>太阳日

C、当自转方向为自东向西,公转为自东向西时:

恒星日<太阳日(24小时)

结论:

当自转与公转同向时,恒星日<太阳日;

当自转与公转不同向时,恒星日>太阳日

(恒星日永远是23小时56分4秒)。

(3)速度:

角速度:

每小时转过的角度。

ω=3600/24小时 即150/小时10/4分钟

南北极点除外处处都相等。

线速度:

每小时转过的弧长。

V=2πcosΦR(周长)/24小时(时间)

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结论:

南北两极,既无角速度,又无线速度。

 

2、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作图判断:

侧视、俯视、立体图、各种变式图等。

判断晨线和昏线。

(1)侧视平面图

经线:

相交于极点的弧线(除过圆心的一条);大圆代表一经线圈

纬线:

平行的直线;两极点可见

晨昏线:

过圆心的直线(除二分日);与经线的夹角等于直射点的纬度;二分日时与某一条经线重合,不一定过圆心;可见到完整的晨线或昏线

一般图例:

变式图例:

(2)俯视平面图

经线:

汇集于圆心呈放射状(即半径)

纬线:

一系列的同心圆;大圆一般为赤道;只见一极点

晨昏线:

与某一条纬线圈相切的某一条直径的弧线(二分日时和一条直径重合);

可见到晨线和昏线各一半,以与纬线圈的切点为界

一般图例:

变式图例:

(3)立体图 

经线:

相交于极点的弧线(除过圆心的经线为直线)

纬线:

一组平行的椭圆弧线;只见一极点

晨昏线:

与一纬线圈(椭圆)相切的一条弧线(二分日与一经线圈重合);可见到晨线和昏线各一部分,以与纬线圈的切点为界

一般图例:

变式图例:

(4)变形图(矩形图)

经线:

一组平行的线段(一般为纵线)

纬线:

一组平行的线段(一般为横线) 

晨昏线:

呈“∨”或“∧”形的两条直线(除二分日与两经线重合互相平行),分别代表晨线和昏线

一般图例:

变式图例:

2.日照图的综合判读 

(1)南北半球的确定

a.通常是上北下南。

 

b.根据地球的自转方向来判断。

地球逆时针转的为北半球,反之为南半球。

c.根据经度的变化判定。

顺地球的自转方向,东经度数值增大,西经度数值减小。

(2)晨昏线的判读 

a.自转法(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反之是晨线。

 

b.方位法(根据昼、夜半球判断)。

位于昼半球西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反之为昏线。

 c.时间法。

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晨昏线为晨线,18时的为昏线。

(3)判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在日照图上平分昼半球的经线的经度为直射点的经度,纬度为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的纬度的余角。

(4)判定某地地方时

a.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上地方时为18时。

b.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12时,和其正相对的经线上的地方时为24时。

c.自西向东顺地球自转方向每增加15°,地方时增加l小时,逆地球自转方向每增加15°,地方时减小1小时,即“东加西减”。

d.同一经线的各点地方时相同。

(5)判定日出、日落时刻 

a.某地日出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时刻,日落时刻为该点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时刻。

 

b.每年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平分所有纬线并与其垂直,因此,只有这两天全球各地日出、日落时刻才相同,即6时日出,18时日落。

c.赤道上各地全年都是6时日出,18时日落;南北极圈以内地区,在极昼期的地区,太阳总是在地平线以上;在极夜期的地区,太阳总是在地平线以下,因而无日出、日落现象。

(6)判定太阳高度 

a.在昼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大于O°,即太阳在地平线之上;在晨昏线上的各地,太阳高度等于0°,即太阳正好位于地平线上;在夜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小于0°,即太阳位于地平线之下。

 

b.直射点处太阳高度为90°,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

c.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减去该地地理纬度与太阳直射点地理纬度的差值。

(7)判定某点昼夜长短 

晨昏线把地球上的纬线分成昼弧和夜弧两部分,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决定昼长与夜长。

弧长15°为1小时。

(8)判断节气 

a.晨昏圈与经线圈重合,即可判定为春分日(3月21日)或秋分日(9月23日)。

b.晨昏圈与极圈相切,且北极圈内全部在受光半球(即出现极昼),南极圈内全部在背光半球(即出现极夜),可判定为夏至日(6月22日)。

c.晨昏圈与极圈相切,且北极圈内全部在背光半球(即出现极夜),南极圈内全部在受光半球(即出现极昼),可判定为冬至日(12月22日)。

(9)日期范围的确定0时向西到180°为前一天;0时向东到180°为后一天。

(2)产生地方时差

(3)产生偏向

作图分析:

北半球、南半球、赤道地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情况。

(图略)

*分析偏向对地理事物产生的影响:

A.影响大气环流和大气运动(举例说明:

气旋与反气旋、大气环流)

B.影响大洋环流(举例:

太平洋)

C.影响河流的冲刷、堆积

(4)影响地球形状:

三轴椭球体

(二)地球公转

1、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速度

(1)方向:

自西向东

周期:

一个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

(2)公转轨道与速度

开普勒定律:

等同的时间内所扫过的面积相等。

特点:

每年1月初过近日点,公转速度快,太阳照射南半球。

每年7月初过远日点,公转速度慢,太阳照射北半球。

速度:

平均角速度,约每日东进10

平均线速度,约30千米/秒

影响:

北半球夏半年的时间长于冬半年的时间。

北极点的极昼天数(186天)比南极点的极昼天数(179天)长7天。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启发思考:

地球直立公转、倾斜公转、横卧公转时黄道平面、赤道平面的关系,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

黄赤交角产生的原因:

(1)地球倾斜着围绕太阳公转,倾斜角度为66034′。

(2)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

影响: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以一年为周期)

在各种图上会画出黄道、赤道,标出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路线。

(图略)

*训练1、快速、正确地说出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移动方向

2、极圈纬度与黄赤交角的关系:

900—黄赤交角=极圈纬度

3、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4、想象思考:

黄赤交角增大或减小时,太阳直射范围、极圈范围、五带范围等。

5、在各种变式图中,判读二分二至日。

3、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2)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了解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正午太阳高度:

在太阳直射点为900;在晨昏线上为00

规律:

随纬度变化规律:

夏至日------H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逐级递减。

冬至日------H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逐级递减。

春秋分日------H由赤道向南北逐级递减。

随季节变化规律:

每年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H达最大。

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H达最小值。

每年冬至日,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H达最小。

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H达最大值。

结论:

H=900-φ±δ(φ为某地的纬度,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冬半年取-)

(3)引起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时段分析:

北半球日期

太阳直射点

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春分日~秋分日

北半球

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

春分日~夏至日

北半球

昼长夜短,且昼渐长,极昼范围扩大。

夏至日

北回归线

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夏至日~秋分日

北半球

昼长夜短,且昼渐短。

秋分日~春分日

南半球

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

秋分日~冬至日

南半球

昼短夜长,且昼渐短,极夜范围扩大

冬至日

南回归线

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冬至日~春分日

南半球

昼短夜长,且昼渐长。

二分日

赤道

全球昼夜平分

*晨昏线上除春秋分日,日出时刻处处不等。

(4)引起四季更替

天文四季:

夏季------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三个月(5、6、7三月)

         冬季------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三个月(11、12、1三月)

传统四季:

四立划分

气候四季:

春(3、4、5)、夏(6、7、8)、秋(9、10、11)、冬(12、1、2)

(5)形成地球五带:

回归线与极圈划分五带。

*公转地理意义间的相互关系:

 

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季更替

五带形成

季节变化

季节变化

纬度变化

纬度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补充:

物体的影子

规律: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物体的影子永远朝北(除北极点朝南)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物体的影子永远朝南(除南极点朝北)

*学会绘制太阳日照图:

掌握方法:

1、先确定直射光线位置(画奇数根)

2、画出晨昏线位置(过地心)

3、绘出夜半球

 

Ⅱ、地图和等值线图

复习总要求:

1、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和地形剖面图;能根据图中的有效信息判断地理事物的特征。

2、学会判读各种等值线图。

(包括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等震线图、等降水量线图) 

一、地图:

(三要素:

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1、比例尺:

也叫缩尺  公式略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

在同样的图幅上:

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

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精确度越低。

规律:

大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地图。

如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图等。

小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地图。

如平面图、军事图、旅游图等。

(2)比例尺的缩放:

A.比例尺放大:

用原比例尺*放大到的倍数。

例如将1/10000的比例尺放大1倍,即比例尺放大到2倍,放大后的比例尺是

1/5000,比例尺变大。

B.比例尺缩小:

用原比例尺*缩小到的倍数。

(分数倍)。

例如将1/50000的比例尺缩小1/4,即比例尺缩小到3/4,缩小后的比例尺应为:

3/4*1/50000=1/66500,比例尺缩小。

C.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

比例尺放大后的图幅面积=放大到的倍数之平方

如将比例尺放大到原图的2倍,则放大后图幅面积是原来的4倍。

比例尺缩小后的图幅面积=缩小到的倍数之平方

如将比例尺缩小到原图的1/3,则图幅面积为原图的1/9

(3)垂直比例尺>水平比例尺

2、方向:

(1)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读:

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2)在有指向标的图上判读:

指向标指示北方。

(3)在没有任何标记得图上判读:

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二、等值线图:

(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等震线、等降水量线)

等值线的概念:

是某地理现象数值相等的各点的连线。

等值线图的一些特点:

等值线上注有数值,而且数值间隔是相等的。

因此可以根据等值线的数值大小、疏密程度、排列方向、形状变化等,反映出该地理事物变化的缓急、递变方向及分布特点等。

(一)等高线图的判读:

等高线图的高度注记为“海拔高度”(即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我国的海拔是高出黄海海平面的距离。

1、判读规律:

(1)数值大小:

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为平原地形;

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为丘陵地形;

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河谷转折呈V字形----为山地地形;

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为高原地形。

(2)疏密程度:

密集------坡度陡;稀疏------坡度缓。

*有时候图上看不出密集与稀疏时,可根据坡度=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来决定。

 

如果几条不同高度的等高线相交在一起---表示陡崖。

(3)形状特征:

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山顶

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盆地或洼地

两个山顶中间的低地,形似马鞍----为鞍部地形。

如果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

(示坡线---为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

等高线弯曲时,如果凸出部分指向低处----表示山脊

如果凸出部分指向高处----表示山谷(示意图如下)

2、实际运用:

(1)与气候结合:

A、海拔高的地区应考虑气温的垂直递减。

0.60C/100m

B、山区应考虑迎风坡和背风坡。

(降水量的差异)

C、盆地不易散热,又容易引起冷空气的滞留等。

(2)与河流水文结合:

A.由山谷的分布,判断河流的位置及流向。

B.水库坝址的选择:

*峡谷地段(水平距离窄,垂直落差大);*峡谷上游要有蓄水库区。

(3)与地区规划结合:

A.建铁路、公路应建在坡度平缓的地区。

翻山时应选择缓坡,并通过鞍部。

B.港口应考虑:

避风的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

C.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山地、丘陵发展林业。

3、地形剖面图:

(用途:

表示某条线上的地面起伏和坡度和缓。

由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而成的,能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画法:

从等高线图上的剖面线与每条等高线相交的各点,分别向下引垂线,按下图的垂直标尺将各点转绘到相应的高度位置上,然后连成平滑的曲线,即得到该剖面线上的地形剖面图。

 

比例尺:

垂直比例尺>水平比例尺 

*各大洲的地形剖面图要基本掌握

(下列地形剖面图参见初中第2—3册)

1.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地形剖面图

2.我国西部沿87030′E的地形剖面图

3.美国地形剖面图

4.沿00纬线所作的非洲地形剖面图

5.沿南纬300某大陆附近地形剖面图

6.死海地区地形剖面图

(二)等温线的判读:

目标:

根据等温线的疏密、弯曲情况来判断气温的变化;

根据气温分布的特点来分析影响的因素。

1、判读规律:

(1)等温线数值:

(气温无论一月,还是七月,都是由低纬向两极递减。

数值自南向北递增------北半球;数值自北向南递增------南半球。

(2)等温线疏密:

等温线密集------气温差异大;等温线稀疏------气温差异大。

(3)等温线的弯曲分布规律:

等温线向高纬突出------表明气温比同纬高

等温线向低纬突出------表明气温比同纬低(“高高低低”规律)

等温线平直------下垫面性质单一。

(如南半球400---600处的等温线较平直,说明海洋面积大,性质均一。

思考:

哪些因素影响等温线的弯曲分布?

(冬夏季节、海陆状况、地势高低、寒暖流)

影响因素

比同纬度

地区气温

等温线

弯曲状况

影响因素

比同纬度

地区气温

等温线

弯曲状况

大陆夏季

气温高

向高纬凸出

大陆冬季

气温低

向低纬凸出

海洋冬季

气温高

向高纬凸出

海洋夏季

气温低

向低纬凸出

地势较低

气温高

向高纬凸出

地势较高

气温低

向低纬凸出

暖流经过

气温高

向高纬凸出

寒流经过

气温低

向低纬凸出

总结:

等温线弯曲分布规律------高高、低低规律

(三)等压线图的判读:

(同一海拔高度民主上气压水平分布情况)

目标:

(1)根据等压线的排列和数值------气压场类型

(高压、低压、高压脊、低压槽、鞍部)

(2)判断风向

(3)分析天气变化

1、判读规律:

(1)等压线的排列和数值:

低压中心------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盆地(*中心为上升气流)

高压中心------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顶(*中心为下沉气流)

高压脊------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脊(脊线)

低压槽------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谷(槽线)

(2)等压线的疏密程度:

(决定风力大小)

等压线的密集------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等压线的稀疏------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 

(3)在等压线图上判定风向(任意点)和天气形势:

判定风向规律:

先明确高低气压;其次确定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最后根据南、北半球画出偏向风。

天气:

是指大气短时间内的物质状态,包括气温高低、湿度大小、风向、气压等指标。

A、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寒冷干燥 

B、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温暖湿润

C、低气压过境时,多阴雨天气;高气压过境时,多晴朗天气。

(四)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

把图上年平均降水量相等的各点连成光滑的曲线。

说明年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等降水量线基本与海岸线平行,且能显著的反映经度地带性规律。

1、世界海洋表面盐度的分布规律:

由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和高纬递减。

2、等盐度线的弯曲分布------暖流、寒流的影响。

暖流经过------盐度增大------等盐度线向高纬凸出。

寒流经过------盐度减小------等盐度线向低纬凸出。

(六)等震线的判读:

等震线上地震裂度处处相等。

地球和地图

专题导读

地球和地图是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学会阅读地图是地理学的基本技能要求之一。

地球部分重点内容为经纬网知识及其运用,地图的重点为地图的比例尺、方向及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在高考中以经纬网图、政区图和地形图提供试题信息,是高考命题中提供知识背景的重要手段之一。

地球和地图专题内容考查的主要是空间想象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地理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填绘图能力。

它是地理学科高考最常考的内容。

具体考查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

1、通过地球光照图及其变式,考查计算时间、判断昼夜长短等能力。

2、由单纯考查地球和地图知识转向考查这些知识的应用,由单一视角切入向多视角综合考查转变。

3、根据等高线地图绘制地形剖面图。

4、运用各种地图说明地理事物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

在本专题的学习策略上要注重建立空间概念,做到手中无图,心中有图,要以理解和灵活运用作为主要的学习方法,对地球的空间运动、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进行理性思考,提高图像识读能力,要学会快速、准确地捕捉有效信息,并进行科学、正确的分析与判断。

对于没有图像的题目,也要想方设法画出简单的示意图来解决问题。

【知识结构】

1、地球概况

⑴.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体积10800亿立方千米。

⑵.形状:

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旋转椭球体或三轴椭球体(轴半径比极半径仅长21千米)。

⑶.地轴和两极:

地轴──地球自转的中心轴;两极:

地轴和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