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25800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docx

《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docx

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主要知识点:

1.中国日报创办的背景

  2."苏报案"的经过与影响

  3.革命派报刊与改良派报刊的论战

  4.清政府对报刊的控制

  5.资产阶级机革命派的新闻思想

6.资产阶级报刊宣传的特点

课程内容:

第一节  新闻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兴中会的革命宣传和《中国日报》的创办

  

(一)《中国日报》的创办背景

  1.兴中会的的革命宣传

  甲午战败、戊戌政变宣告了改良主义在中国行不通。

为了救国救民,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了以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为目的的斗争。

在这场斗争中他们创办了许多报刊,从事革命宣传,同时也推动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孙中山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创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同时利用当地的华侨报刊展开革命宣传。

以后他们又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宣传,如演讲、游说、印发具有反清思想的小册子,还翻译出版卢梭、孟德斯鸠的著作,可是效果并不理想。

就在这时,下面几件事更促使和激发孙中山决心办报。

  2.促使《中国日报》创办的几件事情

  首先是伦敦蒙难。

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被迫逃亡英国,1896年10月11日被清王朝驻英使馆欺骗逮捕并准备杀害。

后来伦敦《地球报》首发了"中国革命家孙逸仙在伦敦被诱捕"的特大新闻,接着伦敦各报纷纷发表消息和评论。

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使馆只好释放了被囚禁12天的孙中山。

孙中山感到报刊在宣传革命的效果远远超过了以往其他宣传手段。

  其次是保皇派报刊的失败。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日本,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办起了《清议报》,这张报纸美化光绪皇帝,维护封建制度,使许多海外华侨受到蒙蔽。

这对孙中山震动很大,这也使他下决心创办报刊宣传革命并同保皇派报刊进行斗争。

  再次是广州起义失败后,革命派的情绪需要鼓动,从而积蓄力量为以后的斗争作准备。

这些都促使了革命派为《中国日报》的诞生。

  

(二)《中国日报》的宣传内容:

  《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纸,1900年1月5日在香港创刊。

孙中山委托自己得力的助手陈少白在香港创办。

  《中国日报》的早期宣传内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揭露和声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宣传反清和反对封建制度。

(二)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介绍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赞美民主共和,号召人民起来争取民主自由。

(三)报道革命党人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声援义和团反侵略的行动。

(四)宣传反帝救亡,谴责八国联军侵华、荼毒京津的罪行,号召人民起来救国。

(五)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

  此外,《中国日报》用短行排印,在出版日报的同时还出旬刊《中国旬报》,它的"杂俎"专栏移入日报后改名《鼓吹录》,是中国最早的文艺副刊之一。

  《中国日报》不仅是革命党人的舆论宣传阵地,也是他们的重要活动据点,多次武装起义的策划、组织、联络工作,都是在报馆内进行的,这种既是舆论机关又是联络机关的组织形式,后为多家革命派的报馆所继承。

辛亥革命后,《中国日报》迁到广州出版,1913年8月被袁世凯的广东代理人龙济光查封,共出版了13年零8个月。

  二、早期留日学生的革命宣传活动

  中国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个具有革命倾向的刊物是1900年11月在横滨出版的《开智录》,它由郑贯公、冯自由、冯斯栾创办,郑贯公主编,郑贯公深得梁启超的信任,《开智录》以"开通民智"为宗旨,依附《清议报》,内容也和《清议报》相似,郑贯公、冯自由、冯斯栾三人分别以"自立、自由、自强"(人称"三自")的笔名发表文章,"倡自由之言论,申独立之民权",赞扬义和团,谴责帝国主义和倡言排满革命,《开智录》的革命倾向被保皇派发觉,《开智录》被迫停刊。

  《译书汇编》,1900年12月在东京创刊,它是由我国第一个留日学生团体"励志会"的部分成员创办的,《译书汇编》"专以编译欧美法政名著为宗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1904年停刊。

该刊没有提出民主革命的激烈主张,在政治上与改良派界限也不是十分明确,但它刊登的译著却为民主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它已呈现出向革命报刊转化的倾向。

  《国民报》革命倾向较为明显,它是1902年5月由秦力山、沈翔云、戢元丞、王宠惠等人在东京创办的,秦力山任总编辑。

揭露康梁,鼓吹革命,抨击数千年的封建制度并提出暴力推翻清王朝统治的主张。

第4期上章太炎的《正仇满论》,是革命派从正面批驳保皇派的第一篇文章,出了4期,就因经费困难而停刊。

  《湖北学生界》是1903年1月由湖北学生会在东京创办的,半月刊,由刘成愚、蓝天蔚等人编辑,以"输入东西之学说,唤起民国之精神"为宗旨,大力报道留日学生的拒俄运动,表现出极大的反帝爱国热情。

从第5期起改名《汉声》,反满情绪日益高涨,1903年9月停刊。

  《浙江潮》是1903年2月在东京由浙江留日学生同乡会创办的,孙翼中主编,鲁迅的第一篇小说《斯巴达之魂》就发表在此刊上。

《浙江潮》注重揭露清王朝的腐败和列强的侵华罪行,明确地提出了革命主张,销量达5000份,为留日学生刊物的发行之冠。

  《江苏》是1903年4月江苏留日学生同乡会在东京创办的,月刊,主编是秦毓鎏,参加编辑工作的有丁文江、陈去病等人。

该刊宣传陈涉、郑成功、史可法等人的事迹,还发表孙中山的论文《支那保全分割合论》,积极鼓吹革命和民主共和。

  除了报刊以后,留日学生还印发了一批革命宣传的小册子,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邹容的《革命军》和陈天华的《猛回头》,特别是《革命军》被当时的《苏报》称为革命的教科书。

  三、沪杭地区的革命报刊和"苏报案"

  

(一)沪杭地区的革命报刊

  1903年前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在沪杭一带创办了革命报刊,与香港《中国日报》及日本的留日学生报刊相呼应。

  革命派在上海出版的第一个报刊是《大陆》,1902年12月创刊,创办人是戢元丞,主要撰稿人有秦力山、杨廷栋、雷奋、陈冷等,该刊以政论为主,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历史、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方面,考虑国内政治环境,语言迂回曲折,版面灵活多变,因此在文禁森严情况下,能坚持出版3年。

  《国民日日报》,1903年8月创刊于上海,谢晓石的资助下,由章士钊、陈独秀等人创办的,由章士钊主编。

该报在宣传上注意斗争策略,社址选在租界,用外国人的名字在英国领事馆注册,使清廷不便干涉。

它坚持革命主张,批判改良保皇。

在"苏报案"中,对章太炎、邹容大力声援,对"沈荩案"也详加报道,曾风行一时。

1903年12月3日停刊。

  1904年2月革命派又在上海创办了《警钟日报》(原名《俄事警闻》),蔡元培、汪允宗先后担任主编。

《警钟日报》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为宗旨,它先后揭露抨击俄、日、德、法、英等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也鞭挞过清王朝的腐败无能,1905年3月被德国领事和上海道联手查封。

  为了通俗地宣传革命主张,革命派还创办了一些白话报刊,其中主要的有《中国白话报》、《杭州白话报》和《安徽俗话报》等。

  《中国白话报》是1903年12月在上海创刊的,由林白水创办和主编,该刊曾发表过《郑成功传》、《扬州十日记》等反清作品,也曾采用多种形式向读者介绍沙俄侵华的野心和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在宣传上它与《中国日报》,《警钟日报》互相配合,是辛亥革命时期影响最大的白话报刊。

  《杭州白话报》创刊于1901年6月,创办人是项藻馨,开始它深受改良思想的影响,1903年在孙翼中主持下,开始倾向革命,1910年2月停刊,是辛亥革命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白话报刊。

  《安徽俗话报》1904年3月在芜湖创刊,陈独秀主编,苏报目的"是要用顶浅俗的话说,教大家好通达学问,明白时事。

"该报一创刊就疾呼救亡,还提倡练兵习武,普及国民教育,批判陈规陋习,宣传科学知识。

内容新颖,语言通俗,图文并茂,因此很受读者欢迎,1905年9月停刊了。

  

(二)"苏报案"

  1.苏报的三个发展阶段

  沪杭地区影响最大的革命派报刊要数《苏报》,由它的"爆炸性之一击"引发的"苏报案"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的重大事件。

  《苏报》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胡璋主持的阶段(1896-1900)打着日商的招牌出版发行,内容大多是市井琐事和作奸犯科的社会新闻,声誉不佳,销售困难,第二阶段即陈范阶段(1900-1902)宣传改良和保皇。

第三阶段是陈范、章士钊阶段(1902-1903)同情保皇转变为支持革命,爱国学社每天师生为《苏报》写一篇论说稿,这样《苏报》就逐渐成了爱国学社的言论机关。

  2."苏报案"的起因、经过、影响

  1903年5月27日,陈范聘请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增设"学界风潮"和"舆论商榷"两个专栏,用来报道学生运动和大造革命舆论,从6月1日起连续发表一系列具有强烈革命色彩的文章,从而引发了"苏报案"。

邹容(1885-1905),四川巴县人。

1902年自费留日,次年回国,写成《革命军》一书,赞颂革命,揭露清政府罪恶,号召推翻清廷,建立中华共和国。

  "苏报案"与苏报宣传邹容的《革命军》密切相关,直接导火索是章太炎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的发表。

《革命军》力主推翻清朝统治,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建立独立自主的中华共和国。

  对于《苏报》的革命宣传,清廷极为不满,但因为报地处租界,那里不按中国法律办事,清王朝一时还不能直接迫害《苏报》的那些革命宣传家。

这时,章士钊又对清王朝作了"爆炸性之一击"1903年6月29日,《苏报》以显著地位刊登了章太炎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文中论述了革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批驳了康有为的"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的谬论,还以轻蔑的口吻直呼光绪皇帝为"载恬小丑"。

这为清政府提供了直接迫害的借口,于是清政府遂勾结上海租界当局去苏报馆和爱国学社捕人,章太炎被捕,邹容自动投案。

清廷串通租界当局于7月7日查封《苏报》,要求将章、邹引渡到南京由清廷审判。

租界当局没有同意,7月15日,一场以清政府为原告,章、邹为被告的特殊审讯便在英租界"会审公廨"法庭开始了。

1903年12月中旬,法庭判处章、邹永远监禁,又遭国内外舆论的强列反对,1904年5月21日重新开庭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二年,《苏报》永远停刊,这就是著名的"苏报案"。

  章、邹在狱中相互鼓励,坚持斗争,审判时他们慷慨陈词,斗志昂扬,法庭内外都变成了他们宣传革命的讲坛,"苏报案"被中外新闻传媒不断地报道,更加扩大了革命的影响。

一个月后,即8月7日章士钊又在原办起了《国民日日报》,内容和形式都继承了《苏报》的传统,人称"《苏报》第二"。

第二节戊戌政变后改良派的报刊

 

  一、《清议报》、《新民丛报》与梁启超新闻思想的发展

  

(一)维新派在日本创办的报刊

  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坚持办报宣传保皇,1899年7月他们还在加拿大组建了保皇会,康、梁办的许多报刊都成了它的机关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日本办的《清议报》和《新民丛报》。

  《清议报》1898年12月在横滨创刊,梁启超主编,这是康、梁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份报刊,后来成为保皇会的第一个机关报,它是以时事评论为主的旬刊,该报抨击慈禧、荣禄把持朝政,拥护光绪复位;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和文化科学知识,以此来"倡民权、衍哲理、明朝局、励国耻"。

在此期间,梁启超频繁地与孙中山、陈少白等革命党人接触,思想上受其影响,在《清议报》上梁启超、欧榘甲发表了一些主张民权、自由和论述破坏、革命的文章,受到了读者的欢迎。

思想保守的康有为下令在保皇会的报刊上今后不准再出现"革命"、"自由"、"民权"、"独立"等字样,1901年12月21日《清议报》停刊。

  梁启超1902年2月8日又在横滨创办了《新民丛报》,主编仍是梁启超,编辑有蒋智由、马君武、麦孟华等。

《新民丛报》内容分设25个栏目,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都包括在内,内容之丰富,编辑之严谨,印刷之精美,确实是中国报界前所未有的。

  《新民丛报》的宗旨是"开民智"、"造新民",从理论上启发国民进行教育,使国民日新又新,以期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为此,《新民丛报》大量介绍西方资产阶段的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宗教等各个方面的学说,其中还有马克思主义学说,其内容之广泛、篇幅之多,超过以往任何中文报刊,也超过了同时期的革命派报刊。

  《新民丛报》总的倾向是鼓吹保皇立宪,但在1903年前后却明显不同。

1903年前梁启超等人与革命派接触,受其影响,《新民丛报》发表了许多高谈革命的文章,受到读者欢迎,1903年以后,公开宣布不必行、不可行、不能行社会革命,决心与共和长别。

《新民丛报》读者中的威信江河日下,1907年8月悄然停刊。

  

(二)梁启超新闻思想和发展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在国外办报的同时借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理论和新闻理论对他的新闻实践进行了研究和总结,根据亲身的体会,在报刊功能、办报原则、健全舆论、宣传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观点:

  第一,提出报馆的"两大天职"。

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第二,提出办报的四条标准:

"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

  第三,提出健全舆论的主张。

报馆要造成健全的舆论必须具有五要素:

一曰常识,就是持论者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二曰真诚,就是要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目的;三曰直到,就是为国家为民众要有不畏强暴勇往直前的精神;四曰公心,就是不能以个人或党派的私心来判断是非;五曰节制,就是要"导之以真理",不能"拔之以感情",更不能"迎合佻浅之性,故作偏至之论"。

这是反对革命舆论,反对革命派把人们引向暴力革命的道路。

  第四,提出了宣传的方法。

为了提高宣传效果,梁启超总结出两种宣传方法,浸润法和煽动法。

  梁启超这时的新闻思想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报刊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他新闻实践的概括和总结,虽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从"托古改制"、"宣德达情"到"监督政府"、"向导国民"上来看,他的新闻思想已经进到了资本主义新闻思想体系,为中国资产阶段新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从新闻理论建设上说,他不仅比前辈提供了更多更新的东西,甚至超出了同时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家。

  二、改良派在海外办的其他报刊

  1899年保皇会成立后,港澳、日本、美洲、南洋等地陆续创办了一批宣传保皇立宪的报刊,使海外中文报刊获得很大的发展。

  在香港,当地保皇会除利用《华字日报》、《循环日报》、《维新日报》等老牌报纸进行保皇宣传外,于1903年创办《时报》、1904年创办《香港商报》;在澳门,除《知新报》继续出版外,保皇派又利用《镜海丛报》和创办《濠镜报》。

在美国,徐勤于1899年在旧金山主持《文兴日报》,1902年欧榘甲在旧金山主持《大同日报》,1903年汤铭山在纽约创办《维新报》,在檀香山,梁启超于1900年创办《新中国报》;在加拿大,梁启超于1900年在温哥华支持华侨创办《日新报》;在澳大利亚,梁启超、康才常于1902年在悉尼创办《东华报》。

在新加坡,徐勤创办《天南新报》,1906年又将当地华侨办的《南洋汇报》变成了保皇会的阵地;在印尼,康有为于1903年创办《泗水日报》,1904年又支持苏门答腊保皇会创办《苏岛日报》;在缅甸,仰光保皇会于1904年创办《仰光新报》,1906年又创办《商务报》;在墨西哥,支持当地保皇会在1905年创办《墨西哥朝报》;在菲律宾,康有为派潘遮蕃于1900年在马尼拉创办《益友新报》;梁启超1902年在日本横滨创《新小说》;在泰国,徐勤、梁伯鸣于1907年在曼谷创办《启南日报》。

  改良派除了自己创办报刊外,还设法夺取和控制一些华侨报刊,最典型的事例就是《大同日报》和《南洋总汇报》。

  总之,从1898年《清议报》创刊到1911年辛亥革命,改良派在海外创办和控制的报刊有三十多家,都积极鼓吹君主立宪,同时还与当地革命派报刊进行了论战,不过也都以失败而告终。

  三、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报刊

  1903年后,革命派的活动日趋活跃,康党与清廷的矛盾降为次要矛盾。

改良派利用这一时机回国创办了许多报纸。

  1904年初,康有为弟子狄楚青、罗普从日本回上海办报,《时报》便于1904年6月12日在上海创刊,这是戊戌政变后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该报也是改良派在国内重点创建舆论陈地。

  从创刊始,该报就以折中公允的姿态出现,既批评顽固派,又批评革命派。

在政治上并没有造成多大的影响,而是在报纸的评论、编辑、出版方面敢于大胆革新,为我国报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第一,首先将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创造的"时评"这种新的报章文体移植于日报,第二,首创报纸专题周刊,第三,首先采用1至6号铅字排版,第四,最先将一张报纸分为一、二、三、四版,两面印刷,彻底摆脱了书册报纸的痕迹。

  这一时期,在国内还出现了一些有改良倾向、或直接或间接与康、梁有关的民办报刊,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大公报》、《京话日报》和《东方杂志》。

  《大公报》1902年6月17日创刊于天津,创办人英华。

早期《大公报》的政治倾向是改良保皇、君主立宪。

《大公报》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02-1916)由英华主持,是一张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第二阶段(1916-1926)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第三阶段(1926-1949)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第四阶段(1949年至今)成为一张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

目前《大公报》的香港版仍在出版,它已成为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京话日报》是一张以城市居民为主要读者对象、用通俗的北京话出版的报纸,1904年8月创刊于北京,政治上也是保皇立宪,创办人兼社长彭冀仲,极力宣传反帝爱国思想。

并与读者保持密切联系,热心为读者服务,因而深受读者的信任和赞许,但是也是罪了官僚和权贵。

1906年9月28日,清廷该报查封,

  四、立宪运动中的保皇派报刊

  1906年9月,清廷宣布"预备仿行立宪"。

康有为立即宣布将保皇会改组为国民宪政会,要求所属报刊全力鼓吹君主立宪。

国内一些资产阶级报刊积极配合,在全国掀起了一场颇有声势的立宪运动,参与立宪宣传的有两种类型的报刊;一是国民宪政会和各省立宪团体的机关报,二是一些立宪分子独立创办的报刊。

  1907年7月,梁启超在日本成立具有政党性质的政闻社,10月创办该社的机关报《政论》月刊,由蒋智由主编。

刊物明确宣布以"实行国会制度,建设责任政府"为目标,鼓吹立宪。

1910年2月,梁启超又在上海创办了《国风报》以"忠告政府,指导国民,灌输世界之知识,赞成健全之舆论"为宗旨。

积极替清政府出谋划策,同时对全国各地的宪政派进行理论上的指导。

  1910年7月,梁启超批示他的密友徐佛苏在北京创办《国民公报》,藉以联络各省立宪派人士,指导各地的立宪运动。

  除康、梁直接控制的报刊外,各地立宪团体也纷纷办起自己的机关报刊,其中主要有:

上海的《预备立宪会公报》、四川宪政会主办的《蜀报》和《蜀风杂志》,贵州宪政预备会主办的《黔报》和《贵州公报》,广东地方自治研究社主办的《广东自治研究录》等。

  属于私人创办的立宪派报刊也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中国新报》和《时事新报》。

《中国新报》1907年1月创刊于东京,总编撰是杨度。

《时事新报》的前身是上海《时事报》和《舆论日报》。

1908年8月两报合并为《舆论时事报》,1911年5月又更名为《时事新报》,该报积极鼓吹保皇立宪,革命后成为进步党的机关报,并发展成为上海的一家有影响的大报。

第三节《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

和革命派报刊的大发展

 

  一、《民报》的创刊1905年11月,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日本东京发行。

孙中山在发刊词中提出“三民主义”

  《民报》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东京,是同盟会的机关报,孙中山在为《民报》撰写的发刊词中,第一次将同盟会的主张概括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于是"三民主义"就成了《民报》宣传的主要内容:

第一,宣传以排满为中心的民族主义;第二,宣传以建立共和政体为中心的民权主义;第三,宣传以土地国有、平均地权为中心的民生主义。

  《民报》还大力介绍世界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介绍西方的新文化和新思潮,其中包括社会主义思潮和无政府主义思潮。

  二、《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

  

(一)《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

  《民报》创刊后,为了从思想上扫除障碍,扩大革命阵营,遂有组织有计划地主动出击,在国内外的两派报刊之间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论战,论战的中心问题是要不要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国家。

  两派报刊之间的论战就这样首先在《民报》与《新民丛报》之间开始了。

双方围绕着以下四个问题,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论:

  第一,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

《新民丛报》否认民族压迫,梁《民报》则认为,满族统治者对其他民族同样也实行民族压迫。

第二,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

《新民丛报》认为,中国只能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或开明专制。

《民报》则主张在进行"种族革命"的同时,必须进行"政治革命",主张废除君主,建立民主共和国。

第三,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新民丛报》认为,中国不存在土地贫富不均的现象,没有必要平均地权,《民报》则用事实驳斥说,只有实行平均地权和土地国有,生产才能发展,民生问题才能解决。

第四,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

《新民丛报》认为,革命必然引起社会动乱,帝国主义乘虚而入,中国就会被瓜分。

《民报》则认为,革命只是推翻清朝政府,并不排外,因此不会引起社会动乱和帝国主义干涉。

《新民丛报》到1907年11月停刊,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这场论战中,《民报》获胜,《新民丛报》失败,其原因是:

第一,《民报》坚持的革命道路比《新民丛报》坚持的改良道路更符合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第二,《民报》立论以事实为依据。

列举清朝政府的腐败、立宪的虚伪等读者看得见的事实,结论是只有推翻清政府才能救中国,令人信服;《新民丛报》说什么革命必然引起社会动乱,必然招致帝国主义干涉等等,只是推测,难以说服读者。

第三,《民报》一方由孙中山坐镇,参与论战的有二十余人;而《新民丛报》一方应战者只有梁启超一人,势单力薄,交战几个回合后他就感到招架不住了。

  在《民报》与《新民丛报》论战的同时,革命派与改良派在其他地方的报刊之间也展开论战,一直持续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才以革命报刊获胜而告终。

  

(二)论战的性质和意义

  1.这次论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向保皇派及其报刊发动的第一次全面猛烈的政治进攻,在革命、保皇这个重大的问题上,革命派报刊占了上风,预示着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2.这次论战是革命阵营与反革命阵营、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与半封建半殖民地道路的斗争,也是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命运的斗争,时间长、地区广、人员多、辩论激烈、影响深远。

和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的宣传相比,它是一场更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三民主义深入人心,它使人们相信清王朝一定能够被推翻,民主共和一定能够实现。

  3.通过两派报刊论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想得到广泛传播,许多原来支持改良派的人也转变了立场,纷纷退出保皇会而加入同盟会。

同时通过论战还培养和锻炼了一批革命骨干。

论战还促进了革命报刊的发展。

  三、革命派报刊在国内外的发展

  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为了宣传革命思想,清除保皇派的消极影响,在海外办起了许多革命报刊。

  在日本主要是国内各省的留日学生创办的革命刊,革命志士在东南亚各国和美洲也创办了不少革命报刊。

在日本,其中主要有:

李叔同等人主办的《醒狮》,柳亚子等人主办的《复报》,四川留学生主办的《鹃声》和《四川》,山西留学生主办的《晋话报》,云南留学生主办的《云南》和《滇话报》,河南留学生主办的《河南》,湖南留学生主办的《洞庭波》,陕西留学生主办的《秦陇》和《夏声》,广西留学生主办的《粤西》,江西留学生主办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