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的策略与实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25655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学的策略与实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导学的策略与实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导学的策略与实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导学的策略与实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导学的策略与实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导学的策略与实1.docx

《导学的策略与实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学的策略与实1.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导学的策略与实1.docx

导学的策略与实1

导学的策略与实践

导学的策略与实践

课程说明

【内容简介】

本课程主要围绕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在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中出现的新的教学方式——导学,阐释导学所体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旨在引导和指导教师正确理解和运用各种导学方式,走出导学的误区,更好地发挥导学的功能与作用,确立和强化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转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升自主学习的效能与水平。

本课程分为四个专题:

导学的必要性、导学的宗旨与原则、导学的方式与特点、导学的策略。

分别从导学与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教师引导的引导、指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之间的关系,客观分析学案导学、问题导学、案例导学三种导学方式各自的特点、优势和问题、不足,旨在引导教师在运用导学方式时,扬长补短,使导学真正发挥应有的效能。

【学习要求】

学习本课程,应从一些几个方面认识和理解导学:

一是,导学所体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从正面肯定导学的初衷和出发点;二是,正确分析和理解“导”与“学”的关系,正确把握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对学生自主学习应具备的功能和作用;三是,客观分析三种导学方式各自的特点、优势、长项与不足、问题,特别需要对当前导学中存在的误区有正确的认识。

结合本课程的学习,应联系自己的教学中实践,分析在自己教学中运用导学的成绩和问题、不足。

根据所学的内容,将三种导学方式引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和探索。

【课程特色】

本课程紧密联系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实际,紧扣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从理论和理念入手,阐释导学的创意和特色;结合存在于导学中的错误做法,剖析导学误区和问题。

结合不同的导学方式,从特点、优势和问题、不足等方面,对学案导学、问题导学、案例导学三种导学方式做出客观分析和实事求是的评价,揭示对各种导学方式在认识上存在的误区。

本课程具有理论联系实际,联系课堂教学现状与实际紧密,紧扣问题实质,正确引导实践的特点。

【辅导指要】

导学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教师面临困惑较多的问题。

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导学,是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要旨。

由于导学自问世以来,已在许多地区进行推广,对于教师而言已不再陌生。

但在实际运用中,导学也暴露出一些误解和问题,导致导学走入误区,与导学的初衷大相径庭。

因此,在本课程的学习中,需要教师结合讲授内容,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三种导学方式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特点,教师的引导、指导与学生学习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客观分析。

在本课程的学习中,重点需要认识和理解导学的宗旨和原则。

特别是需要客观地认识和理解教师的引导、指导对学生自主学习所具有的功能、作用,走出学生自主学习就是自己学习,不需要教师发挥功能和作用的误区。

在此基础上,结合三种导学方式和导学的策略,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制订符合自己的教学和学生实际的导学方案。

 

导学,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涌现出的一个新生事物,也是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中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

导学,作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生事物,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主要针对传统教学中,教师通过“口授笔传”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致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境地,只能等待教师“解疑答惑”的弊端,重新构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人”,即“主体”地位。

导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进学生改变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实现积极主动的学习。

导学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是在特定的教育理论和思想指导下,运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化而成的教学行为和形式。

其中,构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是导学的理论基础。

因此,对导学的认识,不能仅停留在形式的层面上。

必须从理论层面入手,了解导学所依据的教育教学理念,理解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的过程和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导学的实质和内涵,准确把握导学的原则和宗旨,才能很好地发挥导学的功能与作用。

在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确实存在着不求甚解,照搬形式的错误做法,必须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其中,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失去了这个地位构建的条件,致使导学成为一种不切实际的教学方式。

一、导学的必要性

导学,即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和“自主学习”的理念。

导学,是在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下,通过必要的手段和方式、方法,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其中,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导学的目标;教师的引导和指导,是实现目标必须的外部条件和保障;手段、方式和方法,则是实现自主学习目标的重要途径。

目标、条件和保障、途径,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导学,以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为目标,正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等新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倡的“转变学生消极被动学习方式”宗旨的具体体现,更是改革、创新课堂教学的突破口。

学生自主学习,绝不等同“自己学习”。

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有无明确的学习目标、必要的学习条件和有针对性的学习引导和指导。

“导”的含义,就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借助教师引导和指导的外因作用。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完成一个学习任务的全过程。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熟悉和运用相关的学习技能和方法,借助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阅读、欣赏、理解、实操等体验、感知的实践过程,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有助于实现理解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事实上,学生在自主学习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中的障碍,主要表现在:

对新知识的学习,把握不准认知的角度;

不知如何搭建认知新知识的途径;

不清楚使用何种学习方法和技能,才能解析新问题;

怀疑自己的认知结果缺乏自信心等

导致学生出现认知障碍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尚不足以满足新知识的学习的需要,无法提供认知新知识所需的技能、技巧和方法。

因而在学习中经常出现茫然不知所措陷入有学习的欲望却苦于想不出办法的窘境。

   学生在学习中存在障碍,属于正常现象,导学的必要性就在于此。

由于知识的储备和经验的积累不足,学生在学生中遇到的障碍,自己是很难解决的。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外因的作用,学生是很难完成认知的过程,最终放弃认知,消极等待结果的公布。

所以,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外因是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

失去这个要素,学生的自主学习会流于形式,形同在家里的“自己学”。

导学的实质,即在于此!

二、导学的宗旨与原则

导学这种那个教学方式,旨在转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提高和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习的能力,为今后完成更复杂的学习任务奠定心理和能力基础。

导学,分为“导”和“学”两个核心,由学生主体、学习资源、教师的引导和指导3个基本要素构成。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

学生主体,即导学的对象是学生。

导学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

这也是导学的基点,更是导学的基本目标。

所谓学生主体,并非简单地指学生这个群体或个体,还应包括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和特点,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学习能力和水平,以及兴趣、爱好等因素。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学习心理、认知规律和特点等方面,因思维方式和能力存在着差别,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概括分析,年龄段越低的学生,思维方式简单,能力低下。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形象思维是其认知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方式和能力也会逐渐发生变化、提高。

最显著的变化,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会出现从单一兴趣点、兴趣存续时间短,到多点兴趣、兴趣存续时间长;从感性认识到感性+理性认识,形象思维到形象+抽象思维的发展、变化轨迹。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也在逐渐增多。

对于导学而言,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调动和迁移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对于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学习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多源自对自然、社会和家居生活,以及各种知识的感受和认识。

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产生的途径亦有差别:

一般情况下,年龄段低的学生,兴趣和爱好主要建立在好奇、新鲜的感性认识上。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也逐渐从单一的感性转向感性+理性,并会加入情感因素。

其表现为,学生会因在某一学科的学习中获得成就感,而对该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和爱好;或对自己感到有用、有帮助的事物,产生兴趣和爱好。

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是学习的一种动能。

它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科知识的学习,主动深入的探究问题。

导学的学生主体性原则,即以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特点,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兴趣和爱好,应作为制订导学方案的依据和参考,对提高导学的实效性十分重要。

(二)精选和补充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是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需要借助和利用的载体、媒介。

学生的学习资源,主要包括教科书、文字材料、影像资料,图表,以及供动手实践的实操性材料等。

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第一资源。

教科书的编写已体现学生主体的宗旨,在内容编排、呈现方式、栏目设计等方面,贴近学生的实际,适于学生的学习需要。

“用足”教科书是教师必须恪守的基本原则。

但教科书的编写,无法兼顾因地区、家庭及身体等原因导致的学生之间的差异。

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一些教科书之外的学习资源,对于弥补教科书的欠缺,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效果,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不可缺失的教学手段。

选择和补充学习资料,首先要紧密联系教科书的内容,使补充的学习资源起到拓展、活化和充实教科书的作用;其次,应兼顾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特点,以及相互之间的差异;再则,应在呈现方式上尽可能多样性。

(三)必须坚持教师的“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导学原则,强调导学是服务于学生自主学习,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

关注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使导学的设计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更好地起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实效性的作用。

但仅有这些,还不足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课堂教学的环境下,学生不可能自己确立主体地位,必须借助教师的外因作用。

学生在学习中的“客体”地位和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参考拓展学习资料),学生自幼在家庭内接受的是“听话”式教育,业已养成消极、被动的认知习惯。

进入学校学习后,“听讲”便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教师又承担着“授业解惑”的职责,学生因此成为学习的“客体”。

要使学生从学习中的“客体”变为“主体”,教师的“导”也应从主导教学转变为引导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即作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上。

但这种转变,并非教师放弃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更不是要求教师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交由学生自己支配。

教师在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导”,应主要体现在:

引导学生按照学习目标,自己完成学习任务;

指导学生运用相关的学习资源,进行体验、感知等实践活动。

三、导学的方式与特点

导学,分为导和学两部分,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导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际凸显了教师服务学生学习的特点。

导学常采用的方式,主要有学案导学、问题导学和案例导学。

(一)学案导学

学案导学,由教师预先围绕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学生的学习方案,交由学生按照方案,自己完成学习过程。

学案,即学习方案,主要由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资料、活动内容、检测和练习等几部分组成。

学案导学,作为一节课的学习方案,涵盖了从背景、解析到结果、结论的认知全过程的内容。

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替代教师的教学组织,使学生充分获得自主学习的机会。

学案导学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用学案替代教师的功能与作用

学案导学,将学案成为作为学生学习的唯一依据,实际替代了教师的讲授。

在此基础上,限制教师的讲授、限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组织时间。

事实上,学案实际只是替代了教师的教学组织,并不能代替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限制或取消教师的讲授和活动组织,实际是错误地高估了学案的作用。

问题二,学案没有学生自主实践的机会

为了能使学案替代教师的讲授,许多学案将教学组织的过程,全部呈现给学生。

在学案的内容上,不仅罗列了需要学生了解的学习目标,供学生完成认知的材料,还涉及到问题的解析过程、结果及结论等。

学生完成对一个知识的认知,最重要的是需要经过自己的体验、感知等实践机会。

学案实际让学生采用阅读方式,替代自己的实践,其结果知识学生自己阅读,而非自主学习。

问题三,学案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成为教案的翻版。

教师在设计和编写学案时实际是从教的角度出发,规定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特点。

学案的设计与编写,基本沿用了教案的编写方法,只是将教学活动换成学习活动。

问题四,学案简单化,制约了学生的思维

学案,实际是面向全班或同年级学生的学习方案,受篇幅(学生阅读量)的限制,只能提供一种认知的过程或解析的途径。

事实上,对任何一个知识的认知,是可以从多角度、多途径认知,采用不同的方法,殊路同归。

学案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散,使认知被限定在一个狭小的模式中。

在同一个学案的导学下,实际也无法兼顾学生之间的差异。

问题五,难以兼顾学生之间的差异和个性化发展

兼顾学生之间的差异,是指在教师组织的每一项活动,都能使每一位同学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激活每一位同学的潜能,扬长补短,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

由于所处地区及社会环境、家庭,以及身体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是不可回避的事实。

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兴趣和爱好、接受能力、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等方面。

学案,是面向全班或同年级学生设计的学习方案,在材料的选取、认知的方法、理解和解析的难易程度等方面,一般都是以中等程度的学生作为参照。

所以,常出现学习能力较强和较弱的学生之间,在利用学案进行自主学习中的差别。

问题的根源

实际是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的曲解。

实质是用教师的主观意识主导学案导学,事实上仍是教师主体的一种表现。

错误地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己学习,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和需求。

误解了课堂教学的本质,没有认识学生和教师在自主学习中的相需共存关系。

学案自身的局限性

学案为学生搭建了认知的平台,但学生运用学案进行自主学习,还需要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等实践活动,获得对新知识的感受和理解;同时还需要运用相应的学习技能和方法,实现认知的目标。

如果学案过于详细,涉及认知的过程或问题解析的步骤,学生因此无须实践,自主学习成为自己阅读。

学案如过于简单,学生则因不知从何认知而无从下手。

学案导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是学生自己无法解决的,因此也制约导学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

解决的途径:

学案仅提供学生自主学习所需的基本条件,除学习目标和要求外,只提供学生认知所需的各种背景材料,由学生自己搭建认知的平台、途径及过程;

学案中,不涉及认知或解析的过程、结果或结论,交由学生自己产生;

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时,须进行跟踪指导。

(二)问题导学

问题导学,即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对一个知识认知过程的一种教学方式。

导学所设置的问题,是围绕需要学生自己认识的内容。

旨在通过问题的引导,引发学生思考;在利用相关学习资源的认知过程中,通过体验、感知等实践活动,了解和应用相应的学习技能和方法,获得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问题导学,具有目标明确,指向性强,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利于学生获得体验、感知等实践机会,有助于学生应用和掌握学习技能和方法的特点。

由于问题导学,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随课堂教学进程设置的,不仅针对性强,还便于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控和指导,利于兼顾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实效性很强的导学方式。

问题导学的误区及不足

其一,将问题导学等同于提问

问题导学,是以问题为导向,搭建学生认知的途径;同时需要学生借助相关的学习资源,运用相应的学习技能和方法,形成自己的认识或观点、见解。

课堂提问,是围绕教师讲授的内容,通过设问的方式,要求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在回答问题的依据,来源于教师已经搭建的认知途径,只需进行简单的思维,即可得出结果或结论。

其二,只要设置问题,就能导学

导学的核心,在于问题的设置,但并非只要是问题,即可导学。

关键在于设置的问题是否具备有效性,这直接关系着导学的成效,即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设置问题的有效性,主要包括:

问题的针对性和难易程度。

如问题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会不知所措,无法进行自主学习;反之,学生无须体验、感知,又失去自主学习的作用。

其三,问题导学没有提供认知的条件。

在问题导学时,学习资源是学生自己搭建认知途径的依据,也是进行体验、感知等实践活动的载体,是问题导学的基本条件。

如在问题导学时,不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或提供的学习资源与问题联系不紧密,或学习资源过于繁复,都直接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其四,问题导学未提供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

问题导学,要求自主完成对一个问题的认知过程,故需要占用一定的教学时间。

占用的时间过长,会影响教学的进度;时间过短,则学生不能充分认知,又会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解决的途径:

设置的问题应有明确的导向和适度的思维空间;

控制认知材料的数量,提供足够的信息量,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

针对学生的认知障碍,给予必要的指导。

(三)案例导学

案例导学,是教师围绕教学内容,选择其中的核心知识或重点问题,设计的学生学习方案。

用于导学的案例,主要由学习主题、学习资源,以及有导向和提示性的问题等构成。

案例导学,具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紧扣教学内容,利于学生获得体验、感知,实现自主认知的特点,也是一种实效性很强的导学方式。

案例导学存在问题

其一,如何搭建有效的学生认知平台

案例导学中的案例,实际是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的平台,需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特点。

其中的学习资源、设置的问题,是案例导学能否收效的关键所在。

其二,难以兼顾学生之间的差异和个性化发展

解决的途径:

选择的案例,一定要具有典型和代表性;

控制案例的空间范围,突出主题;

提供较充分、形式多样的学习资源;

由学生自己搭建认知的平台,完成认知的过程

教师在学生认知过程中,应关注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状况,给予必要的指导。

学案、问题、案例三种导学方式,都力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具有学生参与程度高,体验感知等实践活动突出的特点。

但应注意,在三种导学方式中,教师“导”的程度并不相同。

在学案导学中,教师“导”的作用最小,问题导学中教师“导”的作用最大。

三、导学的策略

无论采用哪种导学方式,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都是两个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要素。

两者之间的关系:

“导”是“学”的前提,为“学”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证;“学”是“导”的基础和目标,在“导”的作用下,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三种导学方式,有各自的特点;各有所长,又各有不足。

在运用导学方式时,决不能单一化,即每一节课决不能使用同一种导学方式。

应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和不同类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导学方式。

导学,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证。

其中既需要提供学习的导向和资源,更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为了更好地发挥导学的作用,提高到学的实效性,不仅需要教师更新观念,还需要有针对性地采用一些策略。

1.必须以学生的实际现状为依据

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特点,决定了学习方式、方法的差别。

了解和掌握所教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特点,对设计和制定导学方案至关重要。

在此基础上,在导学方案中应根据和参考与之相应的学习方式和方法,作为选择教学资源,设计自主学习内容的依据。

2.重过程,轻结果

在学生自主学习中,体验、感知等实践活动是认知的过程,也是认识和理解知识,了解和掌握学习技能、方法的重要途径和环节,更是自主学习的核心。

在导学方案的设计中,应选择与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特点相适应的学习资源,尽可能多的提供形式多样,角度不同的学习资源,以利于学生获得较充分的实践机会,开拓视野,活跃思维。

在导学方案设计中,决不能提供认知或解析的过程,也不出现结果或结论。

空出的这一部分内容,须由学生自己完成。

重过程,还应体现在教师应将精力放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

根据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存在的认知障碍和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和指导,既有助于提高到学的实效性,也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给思路,不限方法

导学,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指导,这是不容置疑的。

在课堂教学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学生实际等同在家自学。

在导学中,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主要是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

即结合导学的内容,如何提炼和筛选资料中的有效信息、确定正确的认知角度、选择恰当的认知方法、搭建合理的认知渠道,以及解析中应注意的问题等。

给思路,实际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技巧支持,供学生自主选择,灵活应用。

但在具体的认知过程中,对学生如何认知,采用什么方法,则不应加以限制。

应允许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选择和运用自己认为适宜的方法和技能,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使用技巧。

4.导以致学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与学是一对矛盾。

教,是以教师为主体;学,是以学生为主体。

两个主体并存,势必相互影响。

其结果是,教师用教替代学生的学。

但在导学中,教与学并非一对矛盾。

教师不能用“教”替代学生“学”,而是将“教”转变为“导”,即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习。

教师的“导”,为学生的“学”服务。

通过“导”的方式,向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所需的条件和技能、技巧支持、保障。

在导学中,教师将认知过程交给学生后,并非退居次要的地位,更不能充当旁观者或监督者。

而是根据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出现的问题,加大支持和保障力度。

教师无论是引导学生选择认知的角度和方法,还是指导学生运用学习技能和方法,都是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即无论采用哪种导学方式,“导”都是为帮助和提高学生的“学”。

导学的策略与实践

北京教育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新思考网首席专家

朱筱新

导学,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涌现出的一个新生事物,也是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中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

导学,作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生事物,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主要针对传统教学中,教师通过“口授笔传”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致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境地,只能等待教师“解疑答惑”的弊端,重新构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人”,即“主体”地位。

导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进学生改变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实现积极主动的学习。

导学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是在特定的教育理论和思想指导下,运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化而成的教学行为和形式。

其中,构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是导学的理论基础。

因此,对导学的认识,不能仅停留在形式的层面上。

必须从理论层面入手,了解导学所依据的教育教学理念,理解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的过程和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导学的实质和内涵,准确把握导学的原则和宗旨,才能很好地发挥导学的功能与作用。

在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确实存在着不求甚解,照搬形式的错误做法,必须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其中,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失去了这个地位构建的条件,致使导学成为一种不切实际的教学方式。

一、导学的必要性

导学,即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和“自主学习”的理念。

导学,是在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下,通过必要的手段和方式、方法,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其中,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导学的目标;教师的引导和指导,是实现目标必须的外部条件和保障;手段、方式和方法,则是实现自主学习目标的重要途径。

目标、条件和保障、途径,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导学,以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为目标,正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等新理念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