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8.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21209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718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1718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1718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1718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1718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718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8.docx

《1718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718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8.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718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8.docx

1718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8

鼎湖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级期中统一测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项羽究竟死于何地

《太史公书》问世至今已两千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

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

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

(距乌江约三百里)。

《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

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

《汉书•灌婴传》也记载:

“项籍败垓下去,婴将车骑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

”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

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

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

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

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

二、《史记•项羽本纪》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

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待,情节亦淡然松驰了呢?

司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

这就是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的根源所在。

三、项羽崛起于吴中,“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

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

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

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

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定远县志》载:

“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

”阴陵、东城两地,《定远县志》记载则更为明确:

“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镆邪山南,周围二里。

……羽溃围南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

”“东城,县东南五十里。

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

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址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十余处。

从霸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

(摘自2007年第3期《新华文摘》,有删改)

1.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

A.《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

B.据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

C.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

D.项羽崛起于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

2.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是()

A.《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般船待”的生动描写。

B.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羽欲东渡,乌江亭长般船待的佳话。

C.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

D.作者认为司马迁利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

B.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

C.《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

D.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都在安徽定远县境内。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访草陈冠学

我很少访人,却常访草。

朋友们都有工作,各忙各的,而草则永远安详地在那儿。

我自己便像一株草,总在家里,朋友们来,很少找不到我。

这个世界若没有了草,人便无法活下去。

一个地方若望不见草,对于我来说就成了牢狱。

此时我活在草种多到让我有选择的地方,就像食品多到让我只选取佳肴珍馐一般,故我感到十分幸福——虽然对于我自身以外的世界我感到十分不幸。

我的围墙门,就像陶渊明所说的“虽设而常关”,门闩经常蒙着一层锈,偶尔开门时(有客来时,到村子里去买吃食时,上城市买书时,出去访草时),就粘满了手。

单是庭面上便有三四十种草,其中如碎米知风草、小画眉草、线叶飘忽草,便可爱得有如小天使,又如天真稚气的小女孩。

有了这些草,我实在可以不必再去拉动那生了锈的门闩到田野去。

可是一如家里虽有几橱架的书,时而忍不住还是要出去买几本,这庭面边的草就好像是我的另一橱架的书,每日阅读着、摩挲着,给了我无上的快乐与安慰,然而既已知道外边还有些橱架上没有的,就忍不住要出去。

各个角落有各个角落的草。

有时我不出门,就在屋角边访草,或者反过来说,草到家来访我了。

一连下过一二十日的雨之后,那大树底下的屋基或后墙上,就不期然有一片新绿吸引住我的目光,苔藓和小冷水花不知几时来家了。

萧、艾、蒿是草原三姊妹。

艾、蒿庭下就有,萧则已随童少年时光一起消失了,于是它成了我的童少年时光的象征,每怀念起童少年时光就想起萧,怀念起萧就想起童少年时光。

那一年我在近山脚的荒地上发现了一小片萧,仿佛见着童少年时光返转。

不久再去,已了无踪迹。

一个小学生在那里放羊,问我何所寻。

我说寻萧。

小学生笑着说:

“搬家了。

”我问:

“搬哪里去了?

”小学生说:

“搬到无人的地方去了。

”的确,这个时代有人的地方万物就不好存活。

最近我在绝对无人到的山脚溪床沙地上发现了一大片萧。

啊,但愿这个地方永远不会有人到,好让我的童少年时光跟萧草群落一起长驻!

十一月起,小金英(兔儿菜)遍地都是,随着朝日的升起,满田野绽开千千万万黄金似的小花,灿烂地闪烁着千千万万点的金光,仿佛随着季节来到,那土层中含蕴着的金质就凝聚着开成了花,要来增饰南台湾美丽的冬春二季一般。

这个季节一到,我就频频拉动门闩,门闩再也不生锈——而且雨季也过去了。

小金英随着日出展蕊,直开到晌午便一齐闭合萎谢,第二天晨光到来它又随之而开。

这半年花期的田野,上下午截然是两样世界。

下午在田野间走着,会觉得上午直似幻境。

但是这一两年来遭村人当药材无保留地采拔,景观已经衰残。

春天一到,满路满阡陌的黄蝴蝶,一忽儿停在草尖上,一忽儿飞起,千点万点,明明灭灭,起起落落,停下时是蝴蝶花,飞起时是花蝴蝶——我一直将它看成是世上唯一会飞舞的花,是异常珍贵的景观,而它却也已随着童少年时光消逝了。

今年年初,我在一处已枯的豆田看见了约五十只的小景观,谛视良久,看到惨淡而且褪了色的童少年时光,不由感到一阵凄然。

村里每个人都记得全村人的名字,在村道上遇见,不单是点点头或挥挥手,而且还唤名。

田野里的草,对于我,就跟村里人一样,在路旁田畔遇见,我总要唤唤它的名字;有的,我甚至会站在一旁告诉它,你晓得吗?

你有许多名字,也唤这个,也唤那个。

比如萧,也叫香蒿,又叫青蒿,又叫茵陈蒿,台湾农人还叫它蚊子香——农家大量用它来为牛熏蚊,这使得萧很快趋于绝灭;而现在农村没牛了,萧看着可能复苏了。

英国伟大散文家乔治吉辛喜欢遇见不认识的植物,借着书本的帮助,下一次看见它在路旁闪耀时叫出它的名字。

能够叫出原是不认识的草的名字固然快乐,但熟悉的草,唤着它熟悉的名字更加亲切。

我不是食草的动物,但我没有草便跟食草动物一样活不下去。

我固然喜爱孤独,但若不是天上有千万点星星,地上有亿兆根青草,我一刻也无法孤独下去。

其实我有这么多的伴,我并不曾孤独过。

我所谓孤独,只是求脱出世尘的熏染而已。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直接点题,引出下文要写的内容——草。

B.文章第一段写“我”常访草,且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自己比喻成一株草,表达了对草的喜爱。

C.文章最后一段中“但若不是天上有千万点星星,地上有亿兆根青草,我一刻也无法孤独下去”这句话的含意是:

正是因为有了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青草,“我”才能摆脱尘世的影响和桎梏,独自生活。

D.文章是通过议论、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写草的作用的,如“台湾农人还叫它蚊子香——农家大量用它来为牛熏蚊”一句就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写出了草具有的实用价值。

5、在作者笔下,看似普通的草有哪些作用?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5分)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第86届奥斯卡:

横看竖看都很完美戴威

一年一度的奥斯卡颁奖典礼刚刚落下帷幕,大家嚼着比萨拿着金人心满意足,而至于奖项的分配也没有半点爆冷。

《为奴十二年》凭借最佳影片、最佳女配、最佳改编剧本三项大奖笑至最后,《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两位男星分享男主男配殊荣。

当然,本届的最大赢家自然还是《地心引力》,这部时代佳作完美重现了当年《发明男孩雨果》横扫技术奖项的盛况,一连收获7座小金人!

至此,这样一届横看竖看都完美到不像话的奥斯卡圆满结束。

而至于为何完美,且听我细细道来。

该猜中的都猜中了

我相信,但凡是从评奖季就开始跟进的朋友,几乎都猜中了今年获奖名单的七八成。

对观众来说,诸多前哨站消息让预测奥斯卡的乐趣巨幅降低,但殊不知这仅仅是表面的肤浅现象。

其实这意味着奥斯卡这场巨大的公关与金钱交易秀,早在前哨战阶段各方就达成了利益的共识,最终的奥斯卡只不过是翻盖开奖的“过程”而已。

我相信,随着韦恩斯坦发起的公关大潮愈演愈烈,今后的奥斯卡预测将越来越没有难度和意义。

该照顾的都照顾到了

要将这届奥斯卡戴上“完美”的桂冠,我相信很多人都老大不愿意。

比如说小李子又陪跑了,拉基尔又饮恨了,U2的主题曲明明更有得奖相之类。

对不起,你认为是否完美从来都不重要,就算再骂天顿地,明年你依然会乖乖地来看颁奖典礼。

“艺术源自生活但高于生活。

”——电影产业无疑是这句箴言最忠实的拥趸,这么多年来,对内,业界一直保持着“敬老”与“提新”的双向标准(既维持学院的庄严与专业,又激发新鲜血液的积极性);对外,则肩负着关注社会热点和指引时代精神的重任。

今年的手段显然更加高明,从《伊丽莎白》时代就该拿影后的凯特•布兰切特圆梦,从二十多岁打拼到四十多岁的马修•麦康纳问鼎,“敬老”手法浑然天成。

而面对被业界尊为“革命”的《地心引力》,学院也毫不吝啬,一如当年对待“雨果”时的豪放发出7奖,“提新”之举大气磅礴!

至于社会热点,还有什么比关注同性恋与艾滋病群体更具话题?

于是一部掺杂着关爱同性恋群体生存状况、艾滋病治疗争议、医疗制度改革等多重元素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成功上位。

至于百用不爽的种族问题,台下坐的可是曼德拉之女,而最佳影片、女配和剧本的登台领奖者,可也都是纯正的黑色非裔!

学院就这样巧妙地完成了对内对外的多重任务,并照顾到商业艺术的多方平衡,既保证了奖项的公正又达成了收视的诉求,难道还不完美?

该补偿的都补偿了

当然,照顾到各方所需仍不算完。

西班牙著名导演阿方索•卡隆老早就进入北美电影圈,编剧、执导、制片、剪辑样样精通,手下《人类之子》《你妈妈也一样》之类的精华佳作不断,之前多次获得奥斯卡提名全部败北,如今被一次性补偿。

斯派克•琼斯当年凭借《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提名最佳导演,空手而回,今年一部《她》备受好评却止步于“最佳导演”的提名阶段,不过没关系,学院自会用一个最佳原创剧本奖给予补偿。

学院越来越懂得圆滑人情。

奥斯卡看上去只是一个豪华的秀场,实际上却远非如此。

它不但代表着好莱坞电影工业的最高水准,同时也掺杂着无数人博弈的智慧。

第86届奥斯卡,横看竖看都很完美。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3分)(  )

A.作者认为,奥斯卡这场巨大的公关与金钱交易秀,早在前哨战阶段各方就达成了利益的共识,今后的奥斯卡预测将越来越没有难度和意义。

B.《伊丽莎白》《地心引力》的获奖,说明业界保持着“敬老”与“提新”的双向标准,《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上位,则体现了电影界对社会热点的关注。

C.西班牙著名导演阿方索•卡隆和斯派克•琼斯当年多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全部败北,如今都获得一个“最佳原创剧本奖”的补偿。

D.本届的最大赢家自然还是《地心引力》,这部时代佳作完美重现了当年《发明男孩雨果》横扫技术奖项的盛况,一连收获7座小金人。

8.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4分)(  )(  )

A.这篇新闻的导语介绍了第86届奥斯卡获奖的情况及背景,然后提出自己的评价“完美到不像话”,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新闻主体从“该猜中的都猜中了”“该照顾的都照顾到了”“该补偿的都补偿了”三个方面阐述了本届奥斯卡“横看竖看都很完美”的论点。

C.这篇新闻作品多用口语,语言轻松幽默。

文章的这种语言风格与作品题材取自喜剧电影有关,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D.这篇新闻作品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多次出现“完美”“难道还不完美”等字眼,运用这种手法突出了报道的主题。

E.作者认为奥斯卡不是一个豪华的秀场,虽然掺杂着无数人博弈的智慧,但无损于它所代表的好莱坞电影工业的最高水准。

9.“该猜中的”“该照顾的”“该补偿的”都到位了,你认为本届奥斯卡完美吗?

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

(5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9分)

鸿门宴(节选)  司马迁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

“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庄则入为寿。

寿毕,曰:

“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王曰:

“诺。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

“甚急!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

“此迫矣!

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王按剑而跽曰:

“客何为者?

”张良曰: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王曰:

“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项王曰:

“壮士!

能复饮乎?

”樊哙曰: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怀王与诸将约曰: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项王未有以应,曰:

“坐。

”樊哙从良坐。

10.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增数目项王数:

屡次

B.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

你们这班人。

若,你们

C.刑人如恐不胜刑:

用刑

D.客何为者为:

因为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B.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C.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D.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12.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

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B.樊哙勇猛粗犷、清醒机智,是本文中写得最生动突出的一个人物。

C.鸿门宴会上,范增反复提醒项羽控制刘邦未果,紧急招呼项庄进帐舞剑,寻机杀掉刘邦。

D.樊哙闯帐引起了项羽的警觉,他手握剑柄跪直身子,头发直坚起来,瞪眼看着樊哙,眼眶都要裂开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②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下面两小题。

登岳阳楼望君山①

【明】杨基

洞庭无烟晚风定,春水平铺如练净。

君山一点望中青,湘女梳头对明镜。

镜里芙蓉夜不收,水光山色两悠悠。

直教流下春江去,消得巴陵万古愁。

【注】①君山:

又名湘山,实则是屹立于洞庭湖口的小岛。

相传舜的妃子湘君(即湘妃、湘女)游此,故名。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全诗以岳阳楼为聚焦点,生动描绘了暮色笼罩下洞庭湖独特美丽的景观,取材颇有新意,可谓别具一格。

B.首联直写诗人登临岳阳楼远望洞庭所见的景象:

暮色降临,夜朗风定,湖水清澈,如练铺开,水波不兴。

C.第二、三联,着力描绘君山的美丽景色。

“一点”表明是远望,“青”是指君山的颜色。

诗人已完全陶醉于悠悠的青山绿水之中。

D.尾联写清澈的洞庭湖水能够涤荡清除巴陵万古愁,既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春水的喜爱赞美之情,也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忧愁。

E.题目“登岳阳楼望君山”点明了事件,“望君山”三字统领全诗:

前三联写望中景色,第四联写望中所感。

15.本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奇特的想象,试对这两种表达技巧各举一例加以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纪念刘和珍》中鲁迅痛惜我们民族的“衰亡”,痛心于民族的默无声息,渴望“爆发”,他警示人们:

“,。

(2)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

”来道出雄心壮志,表现博大胸怀。

(3)《鸿门宴》中,表示大丈夫干大事可以不考虑细微末节的一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部错误的一项是( )(3分)

①.老张今年65岁,短小精悍,思维敏捷,干起活来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

②.著名歌唱家刘欢演唱的蜀军为诸葛武侯举哀时响起的那首《赞诸葛》真是长歌当哭,如泣如诉,让人潸然泪下。

 

③.那些曾经指点江山、叱咤风云的国际政治人物不会被历史所遗忘,他们的一举一动依然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④.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这里巧夺天工的自然美景闻名天下,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⑤.周简段早年生活在北京数十年,交游广阔,熟读前贤文章,博闻强记,广泛涉猎北京的文史掌故、艺苑趣闻、名人轶事和文物珍宝,对风土民情了如指掌。

⑥.近期,业内几位导演监制等看到了《一生为奴》的后期剪辑,觉得完全没有想到演惯“小姑娘”的袁立能把慈禧这样一个“大女人”也演得入木三分。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⑤D②④⑤

18.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每年春运都会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春运期间,用最简单便捷的方式购得一张回家的车票显然成为了在外务工人员的最大心愿。

B.国际互联网虽然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商务、交通上的便利,但是我们对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越来越怀疑。

C.毋庸置疑,原生态的东西有精华也有糟粕,必须具体分析,辩证看待,因此,王冰认为赵亮关于原生态艺术的那篇文章有错误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D.相关统计数字表明,全球手机用户年平均增长率为22%,今年全球手机使用者数量已超过33亿左右,在全球人口中的普及率达到49%。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生存无忧,①谋生态——这是人民的要求。

近些年来, ②我们在生态建设方面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 ③连日来浓雾重锁的城市污染又警醒我们:

空气污染防治 ④面临巨大挑战。

政府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表明了追求生态文明的决心, ⑤从源头上扭转了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我们 ⑥可能拥有天蓝、地绿、水净、风清的美丽中国,美丽中国,应从健康呼吸开始。

 

A

因而

虽然

/

只要

B

所以

当然

仍然

/

C

从而

尽管

/

还是

一旦

D

进而

/

依然

只有

20.某班要举办一次“文学沙龙”活动,其中有个项目是“读名著,对对子”。

现在邀请你参加这个项目的活动。

请你根据上联,完成下联。

(5分)

[参考人物]荆轲、刘邦、项羽、范增、张良、孔明、悟空、香菱、黛玉、祥子、阿Q、……

  上联:

拳打脚踢武松勇擒虎

  下联:

21.学校要举办诗歌朗诵会,出场顺序是甲同学朗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后乙同学朗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再到丙同学朗诵戴望舒的《雨巷》。

请根据诗歌的内容、风格等方面的理解或评价,在三首诗歌之间为主持人报幕各设计一段衔接语。

(每段不超过50字)(6分)

徐志摩《再别康桥》

衔接语①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衔接语②                            

戴望舒《雨巷》

四、写作(60分)

22.命题作文

标题:

在我的记忆深处

要求: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鼎湖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级期中统一测试

语文参考答案

1.D(文中无此信息,无中生有)

2.C(ABD分别表现了司马迁、江东父老和本文作者对项羽的同情或肯定,而C却没有)

3.B(项羽应该是从阴陵到嗟虞墩,再到东城的)

4、D议论的表达方式不对,“台湾农人还叫它蚊子香--农家大量用它来为牛熏蚊”一句,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写出了草具有的实用价值。

5.(5分)①让人活下去,让人感到幸福,陪伴“我”,使“我”不曾孤独。

②增饰季节之美。

③象征着“我”幸福的童少年时光。

④日常生活中很实用,如用萧熏蚊子。

或者,概括为三点:

①外在之美②实用价值③愉悦心灵,后作分析。

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三点得5分。

解析:

通读全文后可知,文章是通过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写草的作用的,如“台湾农人还叫它蚊子香--农家大量用它来为牛熏蚊”一句,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写出了草具有的实用价值。

所以,在具体作答时,只要从文中筛选出相关信息,然后对其进行归纳概括,最后分条作答即可。

6.(6分)①对自然深沉而真挚的欣赏和热爱。

②对已然消逝的童少年的无比怀念,以及对青春已逝的感慨。

③对一些美好的事物遭到社会和时代的侵害而逐渐消失的感叹。

④对逃脱世尘的熏染,做个完全的自然之子的渴望和希求。

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4分,答出三点满分。

解析:

这类探究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需要考生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而在具体作答时,考生可以将思考重心放在文中的抒情句、议论句上,如“但愿这个地方永远不会有人到”。

7.D (A.对今后的预测缺少了前提“随着韦恩斯坦发起的公关大潮愈演愈烈”。

B.《伊丽莎白》不是这届的获奖作品。

C.获得最佳原创剧本奖补偿的是琼斯一人。

8.BD (A.“这篇新闻的导语介绍了第86届奥斯卡获奖的情况及背景”概括不正确,原文并没有介绍“背景”。

C“与作品题材取自喜剧电影有关”理解有误,“喜剧电影”应属于“商业艺术”或“娱乐界”,不是语言风格。

E.“作者认为奥斯卡不是一个豪华的秀场”分析不正确,原文是说“奥斯卡看上去只是一个豪华的秀场,实际上却远非如此”,可见作者认为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