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区十一五时期.docx
《平谷区十一五时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谷区十一五时期.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平谷区十一五时期
平谷区“十一五”时期
教育、文化、体育发展规划
为促进平谷区教育、文化和体育的健康、快速发展,构建和谐平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根据北京市发展总体规划以及平谷区经济和社会的实际情况,现提出平谷区教育、文化、体育2006—2010年发展规划的建议。
第一章平谷区教育、文化、体育现状
平谷区的学校校园占地总面积219.4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55万平方米。
现有学校132所(不含幼儿园及成人学校),其中,中学30所,直属小学6所,中心校22所,完小57所,初小12所,聋哑学校1所,中、高等职业学校2所,民办高中2所,在校生约6万人。
平谷区文化系统共有干部职工210人,部门现有固定资产原值765万元。
全区现有283个公共图书馆(室),总藏书136万多册。
有文化娱乐经营网点28家;图书销售网点58家;音像制品销售网点36家;印刷企业37家。
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馆藏文物达3000余件。
平谷区拥有标准体育活动场地240处,非标准场地287处,总面积达到94万平方米,人均拥有体育场地2.24平方米。
目前,有乒乓球、篮球和信鸽等单项体育协会共7个。
竞技体育布局项目共6项,其中举重、柔道等是优势项目。
平谷区教育、文化和体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经费投入普遍不足,建设资金短缺。
二是基础设施缺乏和落后,城区校舍紧缺。
三是城乡发展很不平衡,城乡群众享受公益性资源差异很大。
四是区内资源整合不够。
五是高水平人才短缺。
六是基层的文化与体育组织不健全,社会参与机制还未建立起来。
七是平谷区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缺乏展示。
八是没有“三集中”的业余体校,竞技体育运动水平在北京市处于落后的位置。
九是区内文化与体育产业规模小,产业开发不够。
第二章“十一五”期间平谷区教育、文化、体育发展目标
2.1发展思路
“十一五”期间,平谷区教育、文化、体育的发展,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平谷区和谐社会的构建、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社会的进步,归根结底是为了平谷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平谷教育、文化、体育发展,更多地要把人民群众公平享受社会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等放到重要位置,使基层百姓能够感受到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快乐。
发展思路中,要将教育放在优先地位,文化与体育并列其后。
“十一五”期间,教育发展的重点是加强统筹调控,优化结构布局,促进均衡、优质、协调发展,加快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特别是提高农民的素质,以及初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
文化发展的重点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活跃基层文化。
并且使公共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均衡发展。
体育发展的重点是全民健身,提高人民体质和生活质量。
公益性体育事业、体育产业和休闲体育应均衡发展。
2.2发展目标
一、总的目标
适龄幼儿、儿童和青少年能够享受到相对优质教育,成人愿学者有其校,建立据法人资格的高等院校;体育中心能接纳北京市大型体育赛事,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和健康意识普遍增强;充分展示历史优秀文化和倡导现代文明,丰富全区人民的精神生活和日常生活。
最终建成一个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生活为根本,覆盖面广、设施完善、信息网络化、服务人性化、运行高效的教育、文化、体育事业服务体系。
平谷区“十一五”期间的引领建设项目是创建“学习型平谷”。
要建设的核心工程是:
建立和完善北京联合大学平谷学院等一批学校及实习基地;建成平谷区体育中心工程和“三集中”的业余体校;建设能反映平谷悠久历史积淀的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和场所。
现将教育、文化和体育的具体目标按照事业发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队伍建设四个方面分述如下。
二、事业发展
1.教育事业
平谷区的教育事业应遵循“内涵发展、人才强教、资源统筹、开放创新”战略方针,坚持结构、规模与质量的统一,坚持改革、发展与稳定的统一,努力创造结构布局合理、办学体制多元,硬件建设达标、两支队伍精良,均衡与优质并重、共性与个性共存,重内涵发展、营人文氛围,信息化、学习型、高质量、有特色的北京远郊较高水平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民办教育。
逐步形成以学习型平谷建设为载体,以社区化管理为依托,普职成三教统筹、协调发展的全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
到2010年,全区基本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学前教育早期化、职业教育市场化、成人教育网络化、民办教育规范化”。
基础教育。
加快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努力使所有中小学生都能享受到相对优质的基础教育;大力发展以社会为依托,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实施特色鲜明、发展均衡、高水平的九年义务教育;实施高标准、高质量、多模式、可选择的高中阶段教育。
----学前教育要建立“镇乡统筹,学区负责,小幼一体化”的管理体制。
要依托市立园和条件较好的中心园、村办园建立早期教育指导中心,采取多种形式提高0~3岁儿童看护者及监护人的受教育率,争取达到95%以上。
市立幼儿园达到一级一类的要有3~4所,1~2所达到市级示范幼儿园;乡镇要有30%的幼儿园达到一级一类水平,到2010年,学前三年受教育率达到80%。
----义务教育要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合理设置中小学校,适度压缩学校数量”的原则,调整结构布局,构建以平谷城区为中心,城关、峪口、华山、金海湖、马坊五大区域梯次发展的办学格局,使每个乡镇拥有一所初中学校、一所中心校、辐射1~5所完小,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以上。
建立城区优质学校对口帮扶山区或边远地区学校制度,加快农村教育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到201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义务教育的目标切实落实到重点提高质量和教育水平上。
----高中教育要将普通高中集中在城区办学,使示范性高中达到三所。
与教育发达地区和市级名校建立手拉手关系。
至2010年高中阶段教育的入学率、完成率分别保持在98%以上和95%以上,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能力达到70%。
高中毕业率达到95%以上,高考升学率达到85%以上。
职业教育:
推进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大胆尝试校企联合、国有民办、民办公助、股份制等办学模式。
紧紧围绕“工业强区,旅游富民”发展需要,调整专业结构,开设紧缺专业,构建并逐步完善企业与行业参与、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订单式”、“模块式”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到2010年,将服装制作、烹饪、机械制造、汽修、计算机应用五大专业建成区级品牌专业和市级骨干特色专业。
强化资源整合,促进职业学校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依托第一职业学校建设一所集中职和社会化培训于一体的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
职业高中毕业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分别达到95%和80%以上。
职前培训率达到90%以上,从业人员在职培训参与率达到70%以上。
成人教育:
实施成人教育四项工程,推动建设学习型平谷。
要创建学习型政府、企业、乡村、家庭。
建立政府统筹、教育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街道和乡镇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
再有1万人取得绿色证书,农村实现一户一名技术员的目标。
实现社区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2年的目标。
到2010年,建成具有现代化手段的成人教育与培训体系,使居民充分享受社区内开放的教育和学习资源,使分布在273个行政村的农民们接受奥运文明、致富技能、卫生防病和科学生活等方面的教育与培训。
高等教育:
完善北京联合大学平谷学院建设,使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拓展平谷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
在普通高等教育提高质量和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同时扩大成人高等教育规模。
2.文化事业
“十一五”期间,平谷区文化事业的发展,要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以加强“四基”建设为主要内容,以文物保护利用为着眼点,以满足群众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为目标,建成与平谷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服务方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强阵地网络建设工程,满足群众就近、经常和有选择地参加文化活动的需要。
由“文化部门办文化”转到“社会办文化”。
“十一五”期间,区图书馆、文化馆争创“国家一级馆”,突出“冰心奖”的特色。
2010年以前,各乡镇文化服务中心要达到市颁二级标准以上,其中20%要达到一级标准,使用面积1500平方米以上。
五年内40%的村和社区要建成示范性文化大院和文化社区,各村都建有一处可供居民开展文化活动的小型文化广场。
在农村推进数字化电影院建设。
文化活动。
提高艺术节、五月鲜花、夏日广场、金秋艺术欣赏四项常规大型文化活动的规格和水平。
继续推动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电影发行服务中心每年放映电影不少于2200场,影剧院放映电影每年不少于1200场。
图书馆图书借阅流通量每年不少于16万册次。
文化馆年送戏下乡不少于100场。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实行文化资源共享。
抓好“群众文艺创作精品工程”,培养群众业余创作人才,提高业余文艺作品的整体水平。
积极参加全国“群星奖”和“蒲公英奖”等有关比赛的评选活动。
文物工作。
挖掘丫髻山道教文化、商代青铜文化、南北交融的上宅文化,有祖共祭的轩辕文化等古代文化资源;抓好丫髻山主体建筑修缮修复工作、将军关长城二期修缮工程和上宅陈列馆改造工程,使其成为平谷具有深刻历史文化内涵的旅游项目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在册108项不可移动文物中,逐步遴选升为区保单位。
积极稳妥地进行文化资源(包括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加工,努力开发新的文化资源。
广电传媒与档案文献信息。
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平谷区电视实现数字传输转播盛况,数字压缩格式变成为世界主流的MPEG-Ⅱ格式,采用服务器播出。
全区二级以上立档单位档案室要全部配齐计算机,并安装使用统一的档案管理软件;到2010年底,全区实现22万卷(件)档案进行电子化管理,开放档案的100万条文件级目录和5%的档案内容上网;“青少年教育基地”每年推出一期新展览。
3.体育事业
抓住北京奥运会的契机,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
群众体育以全民健身为目标,
发挥地区特色,推动城乡体育事业的协调发展,营造良好氛围,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竞技体育以为国家和北京市培养和输送高水平的运动员为目标,增设适合平谷区发展的体育运动项目,实施奥运争光计划;不断增加政府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发挥社会、集体、个人的合力,促其发展;大力推进体育社会化,发展体育协会,走体育、旅游、休闲综合发展之路。
基层体育组织与网络建设。
在乡镇设立体育行政组织,加大体育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力度。
在不断完善我区农民体协、篮球、乒乓球等协会组织建设的基础上,成立武术、登山、游泳等单项协会和社区体协与职工体协,并逐步走向实体化。
建立以乡镇为龙头,村委会为基础,农民体协为纽带的组织网络。
到2010年,居委会、村委会普遍建立体育指导站。
在各乡镇和城镇办事处建立体质测试站。
群众体育发展。
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搞好具有平谷特色的群众健身休闲活动,每年举办较大规模体育竞赛及活动12次以上,每年参加活动的群众总人数达到20万人次以上。
各镇乡(街道办事处)两年举办一次运动会,每年举办的村级运动会的村不低于辖区行政村的50%以上。
到2010年,全区体育人口达到63%,农村体育人口达到55%。
成年人体质测试每年平均达到4000人次以上,全区受测试人数达到总人口的5%以上,测试良好率达到55%以上,合格率达到85%以上。
中小学实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率达到100%,达标率保持在98%以上,学生体质明显改善。
竞技体育发展。
“十一五”期间,借助体育中心建设工程,一是建立和完善平谷区“青少年业余体校”,实现食宿、训练、学习“三集中”。
二是合理调整项目布局,到2010年,在训运动员达到300人以上,增加体育后备人才和尖子运动员的输送数量。
三是建成举重、乒乓球、柔道、足球、赛艇,皮划艇等训练基地,吸引市里有关运动项目来平谷训练。
2006年市运动会实现奖牌零的突破,在2010年第十三届市运会上力争奖牌数比上一届有新的突破。
三、产业发展。
围绕“旅游富民”战略,将文体产业的主要消费群体定位于区外游客,兼顾区内群众的文化与体育的市场消费。
文化产业充分利用平谷的人文与自然景观、历史文物与优秀历史文化,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性开发,开发知识性和观赏性项目。
体育产业开发的重点是利用山区和金海湖地理特征,开发休闲与健身项目。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建设以多元投资为重点。
用足用好国家有关文化产业的优惠政策,逐步完善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树立经营文化的理念,采取引商投资、借贷等方式,盘活闲置资产,扩大文化产业资产份额。
发展与新科技相结合的新兴文化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五年内,重点培育音像图书、娱乐、印刷、网络文化、电影和演出等六大文化产业,逐步形成文化产业集群。
建立东高村小提琴制造产业园区,建成以乐器生产制造为龙头,集生产、销售、商贸、展览、教育、旅游于一体的新型娱乐产品制造基地。
对印刷企业的存量资产通过实施兼并、收购和重组来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紧紧依托首都各大出版社,提高其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
加强对文化市场的培育和管理。
制定文化市场发展规划,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和培育机制。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综合执法队伍,建立一支责任心强的市场监察员队伍,加强培训,提高执法队伍依法行政的水平。
建立经营者行业协会,加强社会监督和行业自律。
培育文化信息产业。
2010年建成“区音像资料和广电节目数据库”,将广电中心发展成文化传播与媒体经营中心,使部分非公益性的文化娱乐节目、信息服务、影视节目制作和场地租用等转化为经营项目。
档案信息资料逐步通过计算机网络向社会开放。
体育产业。
体育产业要建设一批工程,结合大型季节性活动开展经营。
建设滑雪场、金海湖水上运动和训练基地、自驾车游客“汽车露营地”等项目。
在每年一度的“桃花烟花节”期间,举办全市范围的大规模的群众性登山比赛、山地自行车比赛和水上运动比赛等,并积极组织和承办一些规模大、影响力大的国际国内体育表演活动,以达到促进体育市场消费,推动平谷区旅游业和相关产业发展。
扩大区内体育场馆经营市场规模,大力发展体育健身、娱乐消费市场,使体育产业成为推动平谷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鼓励多元主体投资兴办体育项目和设施建设,整合和吸引社会资源。
四、基础设施建设
教育设施。
全区农村有4~5所中心幼儿园实施寄宿制,中学要建设一批寄宿制学校和增加寄宿容量。
在城区新建1所幼儿园和新建1所聋哑学校(搬迁)和新建1所第十中学,对三所中学和两所小学进行扩建。
马坊和峪口改扩建中学。
在全区范围内建设2至3个较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
实施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工程,全区小学和初中办学条件主要项目都要达到新颁标准,对于新建、扩建学校要全部达标。
对高中示范校建设、校园网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硬件给与较大的投入。
全区所有中小学都接入互联网,实现每8~10名学生一台电脑。
使所有教师都能基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广大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普遍提高。
到2010年在我区建成数字化交互式广播电视教育系统,在每个乡镇建立可供农民个性化学习的数字化远程综合教育培训基地,在80%以上的行政村建立数字化的接收网站。
文化设施。
建成平谷区博物馆,建设好世纪广场舞台。
新华书店在靠山集、峪口、华山等处建设分店。
完成上宅文化陈列馆改造。
在金海湖旅游风景区建设文化景观群。
加快黄松峪地质公园建设。
五年内要建成10个2000平方米以上、有本地区特色的乡镇文化广场,2007年前完成14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接收点项目建设。
档案馆要建成文献数据库和续建一栋五层楼(二期馆舍),使库房总储备能力将达100万卷。
体育设施。
一是加快平谷区体育中心建设,到2010年把该中心建成集大众健康、竞赛、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体育设施。
二是加强区重点中学的体育场馆建设,努力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设施,作为区体育中心的补充,同时引导各级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
三是体育设施向乡镇延伸,到2010年,力争全部乡镇、街道都建有一个体育活动中心,各行政企、事业单位和村实现一场一室。
四是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建设全民健身工程,总数达到230个;到2010年,人均拥有体育场地达到3.3平方米。
五、队伍建设
教育队伍:
要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人才接续。
公办小学中富裕的教师将逐步充实到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中去,中小学每年适当招聘青年教师,保持较合理的年龄结构。
到2010年,镇乡中心园正编教师达到100%,专任教师学历层次80%达到专科以上;小学专任教师85%达到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其中10%达到本科毕业;初中专任教师80%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专任教师全部达到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10%左右达到研究生水平;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力争达到50%以上,且专业分布合理;成人学校专任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和教学水平有较大提高,能达到较高的职称层次和科研水平。
社区教育工作人员按本镇乡人口总数的万分之二以上比例进行配备。
利用“十一五”期间小学和初中教师相对富裕的契机,选派工作经验丰富、组织能力较强的教师支援社区教育专职管理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的建设。
逐步提高教育系统管理干部任职的学历和能力要求。
城区教师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申报市级骨干教师,均要有到农村学校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
文化与体育队伍。
建立专兼结合的文化与体育队伍。
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到基层文化机构工作。
乡镇文化服务中心要落实3-4名文化专职管理人员,逐步实行从业资格制度。
五年内全区秧歌花会等业余文艺团队要突破450支。
偏远山区人口较少、条件较差的村可以建立文化示范户。
五年内每个社区(村)至少拥有1至2名文化辅导员,文化志愿者队伍要达到800人以上。
加强对文化经纪人的业务培训,健全从业资格认定制度,规范经营行为。
到2010年培训和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累计达到1000名以上,其中,农村达到500名以上。
第三章保障措施
一、争取北京市政府的政策支持
一是平谷区是北京市经济欠发达地区,需要市政府启动城市反哺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和政策支持;二是作为北京市的生态涵养发展区,北京市需要对平谷的“牺牲”给予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三是在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和公益性设施融资方面,平谷区拟尝试公益性基础建设与经营性土地捆绑开发,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希望市发改委在立项、土地供应方面重点倾斜。
二、区内各级政府加大投入
加强领导,将教育、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纳入区内各级政府和党组织负责人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
建立区内各级政府对教育、文化、体育事业投资持续稳定增长的约束机制,保持“三个不低于”:
一是政府对教育、文化、体育事业投资的增长不低于全区生产总值的增长;二是政府对教育、文化、体育事业基本建设投资的增长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三是政府对教育、文化、体育事业固定资产的投资不低于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
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4.5%,农民教育按劳动力人均每年1元,社区教育按常住人口人均每年1元安排专项经费;区财政应保证文化活动经费2元/人和重大活动经费,图书馆经费50万元/年;区财政按2元/人标准设立体育活动经费,各乡镇财政预算也要列支体育活动经费。
并设立教育、文化和体育相关的发展基金和奖励基金。
三、改革教育、文化、体育事业投融资体制和落实产业优惠政策
在平谷,应该尝试:
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文禁止的社会事业领域,都对社会资本开放。
选择文化、体育等领域中具经营性质部分,向社会出让,或鼓励社会资金参股,并从税收政策等方面保障相关产业的发展。
2010年之前,选择文化、体育等领域中具公益性质部分中某些项目、几所幼儿园、一所成人教育学校,推进举办主体多元化和投融资渠道多样化试点。
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强化政府投资管理
推行经营性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打破它们的行政隶属关系、所有制性质和人员归属,改造为独立的企业法人,建立起法人治理结构,发挥自主经营权。
同时,要强化对政府投资的管理,一是推行公益性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管理,二是推广政府投资项目融资贷款银行招标,三是完善政府对投入的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五、加快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和分配制度的改革
推行真正的全员聘用合同制,落实单位用人的自主权。
单位的劳动人事制度要能够鼓励员工积极工作,活化岗位工资,拉开报酬的差距,向关键岗位和一流人才倾斜,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和一流报酬。
六、整合区内资源
一是“旅游富民”战略的资源整合。
区政府应作整体规划,各部门和各乡镇均应有自己的任务。
二是教育资源整合。
首先是“三教统筹”。
其次是职业技术培训资源整合,教育部门、劳动部门、科技部门等部门的培训应整合资源。
再次是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各类教育资源要向社会(社区)开放。
三是体育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四是基层建设的资源整合。
五是平谷区信息库建设的资源整合。
七、引入区外资源
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积极创造有吸引力的政策条件和人文环境,寻求与名学校进行联合,做到使联合的双方均得到实惠,促进平谷的教育事业的发展。
如建立“北京市残疾教育示范学校”,争取北京、全国的相关经费,也可以向联合国以及国外有关机构申请项目,争取经费。
利用平谷的山和金海湖,引来国家和北京市的体育训练项目和比赛项目以及投资,引来市区居民休闲体育的消费;利用平谷2200建制的悠久历史和上宅等文物古迹以及桃花资源,引来旅游开发投资,促进平谷的文化繁荣与发展。
第四章重点建设项目
重点建设项目排列顺序的原则:
一是在所有的项目中应以急需为优先;二是在教、文、体事业类别中应以教育为优先;三是在纯公益性事业、可经营性事业和文体产业中以纯公益性事业为优先;四是区内群众和区外游客之间应以区内群众受益的项目优先;五是一般性项目与标志性项目之间应以标志性项目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