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16671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docx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docx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2.通过自读自悟、创设情境、朗读、想象等方式,培养潜心会文的能力和朗读能力。

3.学习作者通过语言、神态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2.理解文中老人的语言与神态的深刻内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

(出示清晨树林的图画)(出示清晨树林的图画)在这片洒满阳光的树林里,坐着这样一位老人,每天清晨,她都如约而至,静静地聆听着一位年轻人的琴声,始终陪伴在年轻人的身边,这位老人就是年轻人唯一的听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题解:

(1)“唯一”是什么意思?

(只有一个,独一无二)

(2)“听众”是什么意思?

(用耳朵听音乐或者广播的人。

那“观众”呢?

(既用眼睛看,又用耳朵听。

4.学贵有疑,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质疑)

教师归结:

“唯一的听众”是谁?

为什么是“唯一的听众”?

二、初读课文,解决疑问:

1、初读感知: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自己读,大声读。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力求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2、交流生字词,指导学习方法。

(多媒体出示:

悠、仪、歉、溜、嘿、割

(1)生字:

师:

这些是本课的生字,在读音和字形上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谁来当当小老师,提醒大家一下?

(指名答。

学生若回答不够,师补充:

“悠”字中间有一小竖。

“溜”字右边留左上部有一点。

“割”字左边一竖要出头。

师:

“嘿”是语气叹词,读的时候我们读第一声。

齐读生字。

(2)词语:

(随文识字)

沮丧抱歉羞愧懊恼介意溜走

神圣庄重珍藏潜滋暗长难以置信天方夜谭无法割舍

师:

我们给这些生字找了些小伙伴,看看同学们是否还能够准确地读出它们。

A、指名读:

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试试。

师评:

你读得声音很响亮,字音也很准确。

B、注意的字:

这些词语当中,有哪些字要特别注意呢?

藏:

这是个多音字,cang:

珍藏;zang:

西藏。

这课的成语比较多,哪个成语比较难?

潜滋暗长:

在暗中不知不觉地生长。

蹑手蹑脚:

脚步很轻,轻手轻脚。

我们一起再把这个词读一遍,读出这种轻手轻脚的感觉。

(生齐读。

C、齐读:

我们一起来把这些词语再读一遍。

3.生字词大家掌握得很好。

通过刚才的读书,谁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用自己的话来简单地说一说?

(指名回答,师引导。

)(教方法)

师评:

说得真好,你的语言既简练又准确。

三、研读课文,分析课文。

1.对比开头、结尾。

师:

我们知道,开头和结尾对一篇文章来说至关重要。

这篇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是怎样的呢?

我们请两位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

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PPT出示开头、结尾部分。

指名读。

两名学生,一人读开头,一人读结尾。

(师评:

你们读得很认真,谢谢你们。

师:

听了这两段话之后,谁来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指名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音乐白痴——小提琴家

师:

在课文的开头,年轻人是一个音乐白痴,到了结尾,就成了小提琴家。

这一头一尾,一个“音乐白痴”,一个“小提琴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对比是怎么出现的呢?

——借助老人的帮助。

2.这位老人是怎么帮助年轻人由一个音乐白痴变成一名小提琴家的?

请同学们带着这些疑问再次默读课文。

一边读一边用笔画出老人说的话,想想这些话是老人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这样说?

同时,把你的感受和体会批注在旁边。

(生读书批注,师巡视。

3.交流品读:

品味老人的语言,走进老人的内心世界。

(根据学生回答,PPT出示老人的四句话)

师: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读书,老人的哪些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谁先来?

A、“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

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里坐一会儿。

(1)指名读。

师:

这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吗?

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句话?

生:

我拉完锯子般的琴声之后。

师追问:

在课文中的哪里?

你从课文中的哪里知道的?

生:

“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和谐的美,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独享的幽静。

我抱歉地冲老人笑了笑,准备溜走。

师:

这时,如果你是这个年轻人,知道自己的琴声并不好听。

而后面正好有一位这样的老人。

你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生:

害羞\不好意思\愧疚\难受……

师:

你从哪里看出他的羞愧和不好意思?

生:

“吓了一跳”,“我的脸顿时烧起来”,“抱歉”,“准备溜走”。

师:

大家找得很认真,这些词语都很明显地告诉我们年轻人此时羞愧的心情。

其实,还有一个词,也非常明确地从侧面凸显了年轻人此时的心情,它在一句话连续出现了两次。

谁能找出来。

生:

“一定”。

师:

你从这个词看出了什么?

生:

年轻人对自己琴艺的不自信,以及内心的羞愧。

师:

假如你是这位年轻人,那你此时最希望得到的是老人的什么?

生:

安慰、鼓励。

师:

老人是这样做的吗?

(是的。

师:

老人知道,年轻人此时心里已经很难受了,因此,他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安慰。

你能带着这种安慰(鼓励和夸奖)把这句话送给年轻人吗?

师评:

你的语气很平和,真像一位慈祥的老人。

如果我就是这位年轻人,此时此刻,听了您的这翻话,我会感觉有一股春风抚摸着我的脸颊。

谢谢您!

师:

其他同学,你认为此时年轻人还需要什么?

(鼓励。

师:

那就请你把对他的鼓励读出来。

(生读。

师评:

多么善解人意的老人啊!

谢谢你对我的鼓励!

听了你的话,我觉得就像一股阳光温暖了我的心房。

(2)师生合作读。

明明是年轻人难听的琴声打扰到了老人的清静,而老人却反过来说自己打扰了年轻人。

这是一种怎样的关怀与爱护啊。

老师也忍不住想和你们一起读一读这部分。

这样吧,老师读年轻人的部分,你们读老人的话语。

师评:

听了老人的话,年轻人的心里舒服多了。

B: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过渡:

接着,老人又说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PPT)

(1)指名回答的同时请学生朗读并评价。

师: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

我感受到老人的爱心与善解人意。

师:

年轻人拉得真的好吗?

(不好。

)老人的耳朵真的聋了吗?

(没有。

)她为什么要这样说?

(对年轻人的爱护。

师:

看来,这是一位善良的老人,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它饱含着老人对年轻的关怀与爱护。

你能带着这种关心与爱护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吗?

(生读。

师答:

虽然您的耳朵听不见,但还是非常感谢您的信任与鼓励。

你们瞧,老人说的话多么有艺术。

她先夸奖年轻人,继而怕年轻人害羞,又说自己耳朵聋了。

最后,又担心年轻人真的要溜走,就说“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老人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生:

挽留年轻人。

师:

一般我们说,“如果你不介意的话,……”就会发现,对方就真的不介意了。

所以,老人真是用心良苦啊。

谁能读出老人的这种良苦用心?

(指名读。

师:

我听出了你话语中的夸奖与肯定。

谢谢您,善良的老人!

(2)男女生分开读。

带着自己的理解,我们先请女生来扮演一回老人,读一读这句话。

(女生读。

女生扮演的老人充满了慈祥与爱意,男生也来试一试。

看来,我们班男生和女生的朗读水平都不错,不相上下。

C: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

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过渡:

听了老人的话,年轻人是怎么回应的?

(PPT出示,生答:

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意思是说我拉不好。

师:

看得出来,“我”还是不够自信。

于是,紧接着,老人又说了什么令我感动的话?

(生答,PPT出示。

师:

连父亲和妹妹都不愿意听“我”的琴声,还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就是一个“白痴”。

而老人却要用心去感受,并主动提出当听众,而且是每天早晨。

这“每天早晨”意味着什么?

——每天坚持。

师:

同学们,每天早晨。

老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她用实际行动坚持了一个又一个早晨,支持和鼓舞着年轻人。

试想一下,这会是一个怎样的早晨?

(学生想象,交流)

师:

也许这是一个和风旭日的早晨——(有天气好的时候,也有天气恶劣的时候。

生:

也许是一个狂风大作的早晨——

生:

也许是一个寒风凛冽的早晨——

生:

也许是一个风雨交加的早晨-——

师:

不管是怎样的早晨,老人都会如约而至,聆听年轻人的琴声,这是他对年轻人的承诺,更是她无私的付出。

多么悄无声息的帮助,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啊。

谁能带着这种爱意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

师纠正:

“我能做你的听众吗?

”这是老人在要求甚至是请求年轻人,自己能否每天来做他的听众。

来,带着这种请求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再读。

)师评:

别紧张。

瞧,这不读得挺好的。

谁还愿意再读一读这句话?

(指名读。

师评:

你读得真好。

\你的话语如此恳切,我感觉到你真的非常想来听“我”的音乐。

让我们带着这种无私的爱意再来读这句话。

(齐读。

师答:

天哪,我拉琴的声音像锯子一样难听,居然有人主动要求每天来听。

我真是受宠若惊。

不过,我的内心深处还真的是有一些兴奋呢。

D:

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

谢谢你,小伙子。

师:

于是,在以后的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里去练琴,面对我唯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

每一次,我拉完琴,她总不忘说上一句: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

谢谢你,小伙子。

(1)自己揣摩读

师:

谁来说说,从老人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

体会到了老人的满足与年轻人的进步。

师:

是啊!

对年轻人而言,老人的肯定是最好的支持。

师:

同学们,老人说,她的心已经感受到了。

那么,她到底感受到了什么呢?

生:

感受到了小伙子对音乐的热爱。

\小伙子的进步。

\音乐的美妙……

师:

是啊,老人在用心感受小伙子的音乐,感受小伙子的进步。

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把这部分自己读一读。

一会儿我们请同学读。

(2)谁愿意起来给大家读一读老人的这句话?

(指名读,2-3名。

师评:

真不错,我听出了你话语中的满足。

谁再来读一读?

师评:

看得出来,你是发自内心地在感谢这位小伙子。

师:

是啊,老人不仅仅感受到小伙子的琴声,还在感受小伙子的成长历程,她正在享受给予别人帮助的快乐。

让我们带着这种帮助他人的快乐一起把这部分读一读吧。

(3)小结(学法写法指导):

刚才同学们抓住老人如诗般的语言,揣摩她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老人那美好善良的心。

这是一种非常好的阅读方法。

在平时的写作中,我们也要细致刻画人物语言,展示人物的内心。

(板书:

语言)

四、总结

那么,老人除了在语言上对年轻人进行鼓舞,在其他方面有何表现呢?

下节课,我们将认真学习并揣摩老人的神态与“我”在老人鼓舞下的每一次具体变化。

(四、弹性(时间剩余超过5分钟。

那么,老人除了在语言上对年轻人进行鼓舞,在其他方面有何表现呢?

——眼神。

请同学们再次认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老人眼神的句子,读一读,并重点体会。

(生读课文。

))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以老人的语言为主线,了解了年轻人由一个音乐白痴进展到小提琴家的成长历程。

下节课,我们将再继续体会老人在神态上给予年轻人的支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师:

上一节课,我们体会了老人的语言,是老人那诗一般的语言使作者找回了自信。

那么,给作者自信的除了老人的语言,还有什么?

(是老人的眼神。

二、品读课文,揣摩老人神态:

1、默读课文找出描写老人的眼神的句子,读一读,并重点体会。

(三次“平静地望”)

(指名学生读——课件出示)

(1)“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2)“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3)“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2、教师点拨:

(1)在描写老人眼神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词语,是什么呀?

(2)作者为什么感觉老人的眼神像深深的潭水呢?

他从老人的眼神中读出了什么?

3、拓展想像:

(课件出示3组句子)

老人的目光是平静的,它的内心却是不平静的,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你的语言提示,展开想象,把下面句子补充完整。

(1)当我拉出像锯床腿一样的琴声时,她平静的望着我,仿佛在说()。

(2)当我有了几分信心,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

(3)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微笑着用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

4、小结(学法写法指导):

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不仅要关注到人物的神态,还要透过人物的神态去揣摩人物的内心。

(板书:

神态)

三、感受“我”行动上的变化

师:

老人那诗一般的语言,平静得像深深的潭水似的眼神,带来了我心理上的变化,使我由自卑的心理变得越来越自信了。

我心理上的变化带来了哪些行动上的变化呢,课文哪个小节告诉了我们这些?

生:

第8小节

师:

自己读读第8小节,细细地品味一下我的心理变化带来了哪些行动上的变化?

(学生读后出示):

     以前我不敢在家里练琴,现在?

()

      以前我坐在木椅上练琴,现在?

      以前我只想到林子里一个人偷偷地练琴,现在?

   以前老人总不忘说不错,现在她说?

   以前老人一直平静地望着我,现在?

师:

用书上的语言来说说自己体会到的变化。

(学生交流分享)

师:

我心理和态度上的变化,带来了琴技的提高。

请大家齐读这一节,再品味一下我的这种变化。

四、想象写话,感受我内心的震撼。

1.出示老人插图(配乐),师语言过渡:

这位睿智慈祥的老人就是我唯一的听众,在清晨寂静的树林中,她总是静静的坐在木椅上,用平静的目光注视着我,用鼓励的话语激励着我,使我重拾对音乐的热爱,坚持不懈地刻苦练琴,终于奏出令专修音乐的妹妹都惊叹的优美旋律,而此时意想不到的谜底也被妹妹揭开……(齐读妹妹的话。

2.师:

我一直珍藏的秘密终于被妹妹揭穿了。

当我知道她是一位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时,大家想象一下(出示):

作者听到妹妹这番话后,引起了怎样的心灵震动?

(生讨论说话——指名交流。

3.一切都明白了!

如果此刻你就是这位年轻人,回忆起与老人相识相伴的点点滴滴,她鼓励的话语又回响在耳边,她平静的目光又浮现在眼前……你一定有太多的话想对她倾诉,拿起笔,把它写下来。

(生写话——指名交流。

五、点题深化主题,延伸渗透学法。

1.从自卑到自信到自豪,作者的心理经历了一个个跨越,从拉得非常难听到越拉越好到舞台上演奏,作者的琴技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请大家看最后一段,当作者功成名就,拥有了成百上千听众的时候,为什么总是不由得想起老人那唯一的听众?

(学生交流)

“音乐白痴”的人,后来却成为了一个小提琴演奏家。

这样的变化靠的是什么?

学生交流。

(预设:

靠的是老人对他的鼓励;靠的是老人对他无尽的关爱;靠的是老人用巧妙的办法对他的信任和帮助。

3.是啊,如果没有那位唯一的听众的关爱和鼓励,作者就不可能拥有成千上百的听众。

因此,他即使面对成千上百观众,心头总会涌上对那位老人的感恩之情。

因此作者在深情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把题目定为——唯一的听众。

在作者的内心深处,永远铭记着这位——(齐)唯一的听众。

(生看板书总结)

4.让我们伴着这优美的旋律来同读这首小诗,也把这份关爱,这份温暖传递下去!

(大屏幕出示一首诗):

给你一支蜡烛,

点亮一段人生。

给你一句鼓励,

灌溉一片心田。

如春天的甘露,

如寒冬的暖风,

如夏日的清泉,

如黑夜的明灯……

给迷茫的心灵,

指明前进的方向,

给无助的人生,

系上希望的风铃……

5.总结:

课文学完了,可我们心里记住了一位老人,记住了她诗一般的语言,记住了她那平静的,像深深的潭水似的眼神。

阅读写作时如果我们也去细细地品味人物的语言,品味人物的神态甚至每一个动作,我们便会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人世间真情的美好。

六、板书设计:

唯一的听众

(音乐白痴)

关爱有勇气

老教授鼓励我有信心

(语言、神态)赞赏有毅力

(小提琴手)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学会6个生字。

正确读写“神圣、悠悠、庄重、仪式、抱歉、溜走、介意、追问、荒唐、声望、割舍、大吃一惊”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

抄写印象深刻的句子;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提出不懂的、有价值的问题与同学讨论;体会课文写作上的一些特点。

 

  【情感与思想】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拓展与延伸】结合课文内容与自己的学习实践,讨论自己以后该怎样学习,并写一篇读后感。

 

  【重、难点突破】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一段小提琴《梁祝》引入。

 

  同学们,你们说这段音乐好听吗?

它是用什么乐器演奏出来的吗?

 

  提示:

可能同学们会说好听,有的甚至能够回答出是小提琴演奏的。

 

  然后继续说:

其实,只要我们肯用功,也一定会拉得这么好的!

为什么?

因为一个在音乐方面被称为“白痴”的人都能够把小提琴拉得非常好,何况我们这些不是白痴的人呢?

(以开玩笑的口气说,但也带着几分很认真的语气)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唯一的听众》板书课题:

唯一的听众

 

  解题:

听众,应该是很多人,要不然就不能称之为“众”了。

然而,由于文中的作者音乐素质太差,连他的父亲与妹妹都不愿听他练琴,所以,他只有这么一位“听众”了。

大家觉得都很奇怪吧?

这位听众有问题吗?

下面,我们就自读课文,看看文章都底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是一位什么样的听众。

 

  二、自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弄清“唯一听众”的身份,我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通过这件事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呢?

 

  教学提示:

这几个问题可以合成一个问题来回来,其实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学参考:

 

  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三、有感情地自读课文,思考:

这位“唯一的听众”是如何帮助我练琴的,在她的帮助下,我练琴时的行动与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

 

  教学提示:

这是全文的重点,在学生回答时,一定要引导他们明白,其实老教授只是给了他点点鼓励与肯定,并没有具体指导他如何拉小提琴。

作者之所以能够练好,最主要的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当然,这是与老教授的帮助密切相关的。

 

  先写父亲和妹妹说“我”在音乐方面是个白痴,使“我”十分沮丧,不敢在家中练琴。

接着写“我”到林中练琴,遇到一位自称耳聋的老妇人,她猜想“我”拉得很好,并愿意天天做“我”的听众。

每次“我”停下练琴,她总是夸奖“真不错”。

在她的鼓励下,“我”找回了自信,又回到家中练琴。

最后写“我”从妹妹那儿知道了老妇人的真实身份,心灵受到震撼。

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每次演出时总会想起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四、自学交流。

把自己自学的收获与不明白的问题与大家一起交流,或者自己围绕课文内容提一些比较有意义的问题进行交流。

 

  教学提示:

这是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综合运用,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让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受益应该是多方面的。

教师只需组织好,就算是成功了。

如在适当的时候予以巧妙的点拨,教学效果会更上一层楼的。

 

  教学参考:

 

  附对课文重点句子理解:

 

  ①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

 

  用“白痴”形容“我”拉小提琴的水平,这对已经能拉小夜曲的“我”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更要命的是父亲和妹妹只是经受了数次“折磨”之后就下了这样定义。

为此,“我”失去了在家里练琴的自信。

文章开头直接点明父亲和妹妹的做法,为下文“我”走出家门,到林中练琴作了铺垫,同时也与下文老教授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侧面赞美了老人对“我”的爱护与帮助。

 

  ②林子里静极了。

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这句话写出了早晨树林的安静,以及“我”为能找到这样安静的练琴环境的兴奋心情。

沙沙的足音在“我”听来,竟成了一曲悠悠的小令,形象地说明“我”对拉好琴重新找回了自信。

正因为如此,“我”才会庄重地架好小提琴,像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

 

  ③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的和谐,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独享的幽静。

 

  这句话真实地写出了“我”发现老人后沮丧的心理。

“我”希望自己能在这优美的环境中拉出好听的琴声,可偏偏琴技不争气,那声音“觉得自己似乎又把锯子带到了树林里”;不希望有人听见自己在拉琴,却偏偏被老人发现了。

文中的两个“一定”,强调了难听的琴声带来的后果,突出了“我”的沮丧。

说明“我”又一次失去了自信。

 

  ④“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

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这是老人对“我”说的一句话。

作为一位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老人听出“我”拉得并不好,更从“我”被人发现后“准备溜走”的举动中,发现“我”缺乏自信。

出于对年轻人的爱护,老人谎称自己耳聋,为听不到好听的琴声向“我”表示歉意。

听惯了亲人对“我”白痴的评价,第一次听到陌生老人的称赞,尽管是个聋子,但“我”还是充满了快乐。

老人的话让“我”有了面对老人拉琴的勇气。

 

  ⑤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

“真不错。

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

谢谢你,小伙子。

”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这“从未有过的感觉”就是被人肯定的快乐。

而这恰恰来自于老人的陪伴,来自于老人的夸奖。

老人并不指点“我”如何拉琴,她就用自己的语言帮助“我”重新找回自信,激励“我”刻苦练习。

在她的激励下,“我”终于敢在家里练琴了,而且练得十分认真,十分刻苦。

这句话反映了老人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

 

  ⑥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

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在老人热情的鼓励下,“我”的琴技在不断地提高,这正是老人所希望的。

她发自内心地为“我”的进步而高兴。

在“我”的眼里,老人也不再是一个聋子,她在用心感受琴声,“我”和她是用音乐在相互交流。

“我”对老人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平静地望着我”这在文中是第三次出现。

从相识的第一天起,老人就一直平静地望着“我”拉琴。

从她的眼神里“我”读出了老人对“我”的关切、鼓励,读出了老人为“我”琴技的点滴进步的高兴,读出了老人对“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因此“我”觉得她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⑦“聋子?

”妹妹惊叫起来,“聋子!

多么荒唐!

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

你竟说她是聋子!

 

  妹妹的话道出了老妇人的真实身份,表现出她对老人的敬仰。

妹妹的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