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警察学院大学语文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12579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警察学院大学语文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山东警察学院大学语文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山东警察学院大学语文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山东警察学院大学语文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山东警察学院大学语文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警察学院大学语文教学大纲.docx

《山东警察学院大学语文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警察学院大学语文教学大纲.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警察学院大学语文教学大纲.docx

山东警察学院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山东警察学院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山东警察学院公共基础教研部

《大学语文》专科教学大纲

一、前言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术界有观点认为,大学教育的本质是使人探索和确定在世界宏伟坐标系中自身存在的立足点和归宿,从而让自己的一生始终处在昂然进取、发奋建树、渴望勤勉之后的绚烂和绚烂之后的淡泊这种最佳状态。

而惟有这种积极有为、高度自觉的人生,才能成为不断开发个体生命潜智、潜能、潜质的永动的人文工程,成为不断反省、善于自我调节价值取向的彻底完整的终身教育。

大学教育的更高目的或者说终极目的,在于通过兼具科学和艺术双重特点的教育手段,“创造”出能够不单纯受役于现存世界之规范,而在人文本质上真正超越前人的一代“新人”或曰“未来的社会人”。

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的特点,在公安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正是实现这种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教学目的和要求:

1、以中国文学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优秀传统熏陶学生

要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必须做到知识、能力、做人三者互相统一。

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方面来说,《大学语文》课程有利于落实“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目标,能把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结合起来,发掘优秀文学作品所蕴涵的内在思想教育、情感熏陶因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同时,通过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鉴赏,潜移默化,有助于我们培养文武双全的“儒警”,塑造出崭新的一代公安干警形象。

2、在阅读理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审美悟性

《大学语文》通过优秀文学作品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激发创造精神,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表述思想,从而建构起开放灵活的思维方式。

同时,在阅读理解古今优秀作品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正确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培养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提高审美悟性,形成健康高雅的审美心理和情趣。

3、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中文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水平

中文是我们进行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的重要基础。

《大学语文》的教学,能帮助学生继续积累中文的有关知识,掌握一定的文学基础知识,继续培养阅读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帮助他们打好扎实的语文根底,从而学好高等教育各类专业课程,而且帮助学生做好将来的自身继续教育。

(二)教学原则和方法

《大学语文》的教学,不再单纯采取“讲、听、记、抄、背、考”单调的“复现式”教学,拟突破以教为重心的束缚,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不是被动地“搬运”现成的书本知识,而是自己主动地获取一切有关知识,争取让学生做到由形象到抽象、由记忆到理解、由认识到实践、由探索到发现、由知识到能力几个方面的转化。

所以,教学时要做到:

高起点与高目标相结合,掌握已知与发现未知相结合,讲思路、授方法与发展智能相结合,学生自学为主与教师主导作用相结合,教学指导与科研训练相结合。

具体说来,采用下列教学方法:

预习法:

每一次讲解课文之前,都要预先给学生布置好预习的内容,并提前留下足够的预习时间(主要是课下),让学生充分自学,以自己的能力,去理解课文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在教师讲授本课文时,在充分了解学生所掌握有关知识的前提下,对课文加以补充和提高,不再做无益的重复劳动。

让学生在有限的上课时间里能最大限度地接受相关的有关知识。

讲授法:

传授新知识,离不开这传统的已被实践了多少时代的教学方法,讲述法与讲读法相结合。

提问法:

传授新知识,设置问题提问学生,启发学生,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

演示法:

配合讲授或提问,把有关知识演示给学生看。

可采用幻灯片演示、播放录音、播放教学录像等。

更可以在我校配套设施越来越齐全的情况下,制作Powerpoint课件,利用多媒体设施,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高科技的亲身感受,从而对他们的学习、思维都有一个崭新的冲击。

读书指导法:

为学生布置大量的阅读书籍,指导学生通过自学本课程的教材解读专书《大学语文的文化思考》来学习课文,指导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阅读书,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化修养,获得更多的知识。

练习法:

让学生做大量的有关的练习,巩固有关知识。

如写一些鉴赏性的作文,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能力,并从另外的角度了解课文的鉴赏角度,从而更有利于对课本的学习。

本大纲供专科所有专业使用,属公共基础必修课,计划教学时数28课时。

 

二、目录

第一讲:

文学史概述

第二讲:

《民贵君轻》

第三讲:

《君子安而不忘危》

第四讲:

《君子和而不同》、《晏子对齐侯问》

第五讲:

《孔子论修身》、《以修身为本》

第六讲:

《采薇》

第七讲:

《声声慢(寻寻觅觅)》

第八讲:

《蒹葭》

第九讲:

《哭小弟》

第十讲:

《长恨歌》

第十一讲:

《菉竹山房》

第十二讲:

《登幽州台歌》

第十三讲:

《西湖七月半》

第十四讲:

《梅圣俞诗集序》

 

三、教学内容

第一讲 文学史概述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清文学史脉络。

2、掌握各个文学史阶段的主要文学现象及文学成就。

(二)计划学时和分配比例

计划学时为2课时。

分配比例为7%。

(三)教学内容

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近代、现代、当代文学各个时代的文学现象、文学成就。

(四)重点和难点

各个文学史阶段的重要文学现象。

(五)思考题

1、各个文学史阶段的主要文学成就是什么?

2、各个文学史阶段的主要文学现象是什么?

 

第二讲 《民贵君轻》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孟子》六则中所体现的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2、理解管子的德政思想。

(二)计划学时和分配比例

计划学时为2课时。

分配比例为7%。

(三)教学内容

1、《孟子》六则中的民本思想。

2、《管子》一则中的德政思想。

3、管子思想与孟子思想的相通之处。

(四)重点和难点

《孟子》六则中的民本思想;《管子》一则中的德政思想。

(五)思考题

1、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在今天是否仍有现实意义?

2、中国传统的以民为本思想与现代以人为本思想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3、管子的德政思想为什么说与孟子的民本思想相通?

 

第三讲 《君子安而不忘危》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从课文所选的内容中体会我国古代传统人文精神中的忧患意识。

2、理解《易传、《孟子》等文中运用反诘、排比等修辞手法以警醒世人、说服人心的作用。

(二)计划学时和分配比例

计划学时为2课时。

分配比例为7%。

(三)教学内容

1、《孟子》、《易传》等文中体现出的我国古代传统人文精神中的忧患意识。

2、在《易传》、《孟子》等文中运用的反诘、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警醒世人、说服人心方面的作用。

(四)重点和难点

《孟子》、《易传》等文中体现出的我国古代传统人文精神中的忧患意识

(五)思考题

1、从课文的有关论述出发,联系我国近现代史,体会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

2、在《易传》、《孟子》等文中,反诘、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在警醒世人、说服人心方面的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第四讲 《君子和而不同》、《晏子对齐侯问》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先哲“和而不同”的思想。

2、体会《晏子对齐侯问》一文的说理特点。

(二)计划学时和分配比例

计划学时为2课时。

分配比例为7%。

(三)教学内容

 1、孔子在《论语》中表达的“和而不同”的思想。

2、《晏子对齐侯问》中表达的“和而不同”的思想。

3、《晏子对齐侯问》一文的说理特点。

(四)重点和难点

理解“和而不同”的思想

(五)思考题

1、从现代观念看,“和而不同”的思想是否仍有借鉴意义?

2、为什么说,孔子所论之“和而不同”还关系人的品格道德?

3、《晏子对齐侯问》一文的说理有什么特点?

 

第五讲 《孔子论修身》、《以修身为本》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体会课文中孔子等关于人格修养的论述

(二)计划学时和分配比例

计划学时为2课时。

分配比例为7%。

(三)教学内容

孔子等关于人格修养的论述

(四)重点和难点

孔子等关于人格修养的论述

(五)思考题

1、你认为孔子有关人格修养的这些论述今天是否还有借鉴的意义?

2、你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看法?

 

第六讲 《采薇》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这首诗所表现的征战生活中的复杂思绪。

2、掌握这首诗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

3、掌握这首诗以“采薇”起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4、体味“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这两个诗歌意象的艺术意境。

(二)计划学时和分配比例

计划学时为2课时。

分配比例为7%。

(三)教学内容

1、这首诗所表现的征战生活中的复杂思绪。

2、这首诗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

3、这首诗以“采薇”起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4、“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这两个诗歌意象的艺术意境。

(四)重点和难点

这首诗所表现的征战生活中的复杂思绪;“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这两个诗歌意象的艺术意境。

(五)思考题

1、这首诗表现了哪些征战生活中的复杂思绪?

2、这首诗采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其作用有哪些?

3、试分析这首诗以“采薇”起兴的原因以及作为艺术表现手法的技巧性

4、联系全诗的思想内容,体味“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这两个诗歌意象的艺术意境。

 

第七讲 《声声慢(寻寻觅觅)》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这首词中表达的感情内涵

2、把握这首词借秋景渲染愁情的写作手法。

3、掌握这首词开头连用十四个叠字在艺术上的表达效果。

(二)计划学时和分配比例

计划学时为2课时。

分配比例为7%。

(三)教学内容

1、这首词表达出的感情内涵

2、这首词借秋景渲染愁情的写作手法。

3、这首词开头连用十四个叠字在艺术上的表达效果。

(四)重点和难点

这首词借秋景渲染愁情的写作手法;开头连用十四个叠字在艺术上的表达效果。

(五)思考题

1、这首词表现了女词人晚年怎样的处境和心情?

2、具体说明作者是怎么借暮秋来抒发愁情的。

3、这首词开头连用十四个叠字,在艺术上有何表达效果?

 

第八讲 《蒹葭》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这首诗的中心意象所蕴涵的象征意义。

2、体会这首诗意境朦胧、含蕴不尽的艺术特色。

3、把握这首诗采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所起的作用。

(二)计划学时和分配比例

计划学时为2课时。

分配比例为7%。

(三)教学内容

1、《诗经》简介。

2、这首诗的中心意象所蕴涵的象征意义。

3、这首诗意境朦胧、含蕴不尽的艺术特色。

4、这首诗采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所起的作用。

(四)重点和难点

这首诗的中心意象所蕴涵的象征意义;这首诗意境朦胧、含蕴不尽的艺术特色。

(五)思考题

1、本文的中心意象是什么?

它的象征意义有哪些?

2、如何理解这首诗意境朦胧、含蕴不尽的艺术特色?

3、这首诗采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所起的作用有哪些?

 

第九讲 《哭小弟》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本文赞美小弟的奉献精神、为其早逝而痛惜的思想感情。

2、把握本文将多方面材料切成块状、交叉垒积的结构方法。

3、具体分析本文以日常生活细节和侧面描写突出人物精神品格的特点。

(二)计划学时和分配比例

计划学时为2课时。

分配比例为7%。

(三)教学内容

1、对小弟所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对其早逝的悲痛。

2、抒情、叙事、写人三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3、多方面材料切成块状、交叉垒积的结构。

4、以日常生活细节和侧面描写突出人物精神品格的写作特点。

(四)重点和难点

多方面材料切成块状、交叉垒积的结构;以日常生活细节和侧面描写突出人物精神品格的写作特点。

(五)思考题

1、本文的叙事结构有什么特点?

这样的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

2、本文如何运用细节描写与侧面烘托来写人物的?

这些手法的运用对表达主题起了怎样的作用?

 

第十讲 《长恨歌》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把握这首诗的主旨。

2、理清这首长诗的基本情节和叙事脉络。

3、具体分析这首诗中心理描写对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4、理解并归纳此诗作为长篇歌行体在艺术上的种种特长。

(二)计划学时和分配比例

计划学时为2课时。

分配比例为7%。

(三)教学内容

1、对这首诗的主旨理解的不同观点。

2、这首诗的基本情节和叙事脉络。

3、这首诗中心理描写对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4、这首诗作为长篇歌行体在艺术上的种种特长。

(四)重点和难点

对这首诗的主旨理解的不同观点;这首诗中心理描写对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五)思考题

1、《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

你是如何理解的?

2、分析这首诗中心理描写对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3、这首诗作为长篇歌行体在艺术上的种种特长有哪些?

请举例说明。

4、你对“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爱情观是如何理解的?

 

第十一讲 《菉竹山房》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这篇小说控诉封建传统文化压抑人性、摧残生命这一主题,领会二姑姑这一人物形象的悲剧意义。

2、具体分析这篇小说描写人物、表现主题所运用的侧面烘托方法。

3、说明景物描写在这篇小说中所起的表达作用。

(二)计划学时和分配比例

计划学时为2课时。

分配比例为7%。

(三)教学内容

1、这篇小说控诉封建传统文化压抑人性、摧残生命这一主题及二姑姑这一人物形象的悲剧意义。

2、这篇小说描写人物、表现主题所运用的侧面烘托方法。

3、景物描写在这篇小说中所起的表达作用。

(四)重点和难点

封建传统文化压抑人性、摧残生命的主题;描写人物、表现主题所运用的侧面烘托方法。

(五)思考题

1、简要分析这篇小说中二姑姑身世的悲剧意义。

2、分析这篇小说侧面烘托和渲染的写作手法。

3、分析这篇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第十二讲 《登幽州台歌》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这首诗的主旨及其在封建社会的普遍意义。

2、领会这首诗丰富的内涵。

3、体会这首诗沉郁悲壮的风格特点。

(二)计划学时和分配比例

计划学时为2课时。

分配比例为7%。

(三)教学内容

1、这首诗的主旨及其在封建社会的普遍意义。

2、这首诗丰富的内涵。

3、这首诗沉郁悲壮的风格特点。

(四)重点和难点

这首诗丰富的内涵;这首诗沉郁悲壮的风格特点。

(五)思考题

1、本诗所表现主旨在封建社会有什么普遍意义?

2、这首诗丰富的内涵有哪些?

3、如何理解这首诗沉郁悲壮的风格特点?

 

第十三讲 《西湖七月半》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领会本文通过描摹各类游客看月情态以标举文人清高情趣的别致立意。

2、具体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二)计划学时和分配比例

计划学时为2课时。

分配比例为7%。

(三)教学内容

1、本文通过描摹各类游客看月情态以标举文人清高情趣的别致立意。

2、本文的写作特色。

(四)重点和难点

本文通过描摹各类游客看月情态以标举文人清高情趣的别致立意;本文的写作特色。

(五)思考题

1、作者如何通过描摹各类游客看月情态以标举文人清高情趣的别致立意?

2、本文的写作上有哪些特色?

 

第十四讲 《梅圣俞诗集序》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把握本文提出的“穷而后工”这一文论观点的内涵。

2、理解本文以“穷而后工”贯穿全文的特点。

3、具体分析本文多角度、多手法阐述梅尧臣诗之工的行文特点。

(二)计划学时和分配比例

计划学时为2课时。

分配比例为7%。

(三)教学内容

1、本文提出的“穷而后工”这一文论观点的内涵。

2、本文以“穷而后工”贯穿全文的特点。

3、本文多角度、多手法阐述梅尧臣诗之工的行文特点。

(四)重点和难点

“穷而后工”这一文论观点的内涵;本文以“穷而后工”贯穿全文的特点。

(五)思考题

1、如何理解“穷而后工”这一文论观点的内涵?

2、试说明本文以“穷而后工”贯穿全文的特点。

3、具体分析本文多角度、多手法阐述梅尧臣诗之工的行文特点

 

四、参考书目

1、张法:

《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余冠英:

《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

3、袁行霈主编:

《中国文学史》(四卷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游国恩等:

《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5、章培恒:

《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6、李泽厚:

《美的历程》,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7、王运熙: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8、敏泽:

《中国美学思想史》,齐鲁书社1987年版

9、宗白华:

《宗白华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0、成复旺:

《中国古代的人学与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1、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2、钱穆:

《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3、钱穆:

《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4、《中国古典文学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5、胡有清:

《文艺学论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6、南怀瑾:

《论语别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7:

南怀瑾:

《孟子旁通》,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8:

南怀瑾:

《老子他说》,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9:

南怀瑾:

《历史的经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0:

南怀瑾:

《禅宗与道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1:

褚斌杰:

《楚辞要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2、阎月君等选编:

《朦胧诗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23、《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24、《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五、课时分配表

课时分配一览表

章 节

内      容

课 时

第一讲

文学史概要

2

第二讲

《民贵君轻》

2

第三讲

《君子安而不忘危》

2

第四讲

《君子和而不同》、《晏子对齐侯问》

2

第五讲

《孔子论修身》、《以修身为本》

2

第六讲

《采薇》

2

第七讲

《声声慢(寻寻觅觅)》

2

第八讲

《蒹葭》

2

第九讲

《哭小弟》

2

第十讲

《长恨歌》

2

第十一讲

《菉竹山房》

2

第十二讲

《登幽州台歌》

2

第十三讲

《西湖七月半》

2

第十四讲

《梅圣俞诗集序》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