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入学考试 形式逻辑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08603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58.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MBA入学考试 形式逻辑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MBA入学考试 形式逻辑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MBA入学考试 形式逻辑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MBA入学考试 形式逻辑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MBA入学考试 形式逻辑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MBA入学考试 形式逻辑复习提纲.docx

《MBA入学考试 形式逻辑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MBA入学考试 形式逻辑复习提纲.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MBA入学考试 形式逻辑复习提纲.docx

MBA入学考试形式逻辑复习提纲

形式逻辑复习提纲

(结合逻辑讲义、笔记及讲义上的例题复习)

Ø逻辑题目的大类

形式逻辑:

抛弃思维的具体形式,研究“真假”——将本来由文字表达的概念、语句、句群及三者之间的形式逻辑关系转换成用字母、简单文字、公式、文氏图、四象限列表表示的逻辑表达式或者图表(抛弃思维的具体形式),利用既定的公式和运算方法计算得出真假、矛盾等题干所需的条件或者结论来选择正确答案。

批判性思维:

关注思维的具体形式,研究“因果”——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探究论题、条件、论证结果、结论之间的因果演绎关系,主要运用于证明、反驳、中立。

形式逻辑解题的三重障碍

判断属于何种理论——题感——通过题干关键字迅速判断考的是直言命题还是假言命题或者其他

把语言描述转化为逻辑表达——训练——通过逻辑表达的转换训练,提高文字转化为逻辑表达的速度

应用逻辑规则——坚决——在熟练掌握各种逻辑表达的运算方式基础上,迅速得出结论,不要犹豫

形式逻辑

Ø形式逻辑基本理论概览

1、概念(语词)——命题(语句)——推理(句群)

2、结构图

Ø形式逻辑各章节要点

一、直言命题(空白地方由复习者自己画图,注意特例情况经常会漏掉)

1、概念之间的关系

包含:

所有A都是B基本图示:

特例:

交叉:

有些A是B;有些A不是B基本图示:

特例:

全异:

所有A都不是B基本图示:

特例:

全同:

所有A都是B并且所有B都是A基本图示:

特例:

 

2、六种直言命题对当方阵

3、

针对训练:

I、O、e/a定式——三者只有1真——归谬法:

(1)若e真则往下推O真,所以e必假

有的人会游泳I;有的人不会游泳O;班长不会游泳e

(2)若a真则往下推I真,所以a必假

有的人考上了MBAI;有的人没考上MBAO;数学和逻辑课代表都考上了a1,a2

补充说明:

若出现a1、a2,将各个an看成一个整体做负命题an,所以a1、a2……an都假

4、

总结:

(1)三个人说话:

一般无矛盾,重点考I、O、a/e定式

(2)四个人说话:

找矛盾、研究非矛盾一组、假变真、用变出的真判断矛盾一族的真假

(3)注意使用归谬法

二、三段论

1、正推:

使用文氏图,如果超过5个概念,就不用画图(会把自己画乱掉),直接凭感觉做题更快。

注意A/I的特殊画法(特例情况要考虑)

2、反推:

数数(三概念对仗,每个概念出现两次)→运用规则→画文氏图(注意假设从小)

提示:

反推题的规则

(1)两个否定前提不能推出结论

(2)两个特称前提不能推出结论

(3)前提有否定,结论比为否定;反之亦然

(4)前提有特称,结论比为特称

3、相似比较

(1)考结构相同的

(2)考不成立——结构一致,结论违背

4、直言命题的文氏图画法(空白部分由复习者自行画图)

SAP一般文氏图:

特例:

SEP一般文氏图:

特例:

SIP一般文氏图:

特例:

SOP一般文氏图:

特例:

三、模态命题

1、对当方阵

2、模态命题的等价命题

不必然/不一定=可能非;不可能=必然非;必然=不可能非;可能=不必然非

提示:

利用四角方阵的矛盾关系,用否定词(不)做负命题,即否定一角=该角的对角命题

3、模糊处理

做题时,当题干中有“并非”“不”等否定词,后面再出现以下出现的词,在正确选项中就不能再出现;通过排除法来做题,其他不予理睬,但要逐句对比。

这些词有:

可能、一定、所有、一些、是、不是。

做题时把这些关键词画出来,在选项中如果出现则排除该选项

四、概念

1、在三段论中考:

偷换概念/四概念(多出一个概念,违反三段论结构)/违背同一律

2、矛盾律(非黑即白,不是男就是女,二者必选其一)/排中律(不允许既是男又是女)

3、算术,利用四象限列表,两对矛盾分切同一伙人,计算数量

五、联言选言命题注明:

”表示不相容选(要么…,要么…),因为word里面没有那个符号

1、逻辑表达:

联言:

P∧Q相容选言:

P∨Q不相容选言P

Q(实际上就是P和Q互为矛盾双方)

2、

通过负命题完成三者之间的转换。

转换口诀:

负号扔进去,三角倒过来

示例:

原命题:

P∧QP∨QP

Q

负命题:

非P∨非Q非P∧非Q(非P∧非Q)∨(P∧Q)

3、选言与假言的等价转换

(1)P∨Q=非P→Q=非Q→P(记忆口诀:

否一个肯一个)

(2)P

Q=非P→Q=非Q→PP

Q=P→非Q=Q→非P

4、联言、相容选、不相容选三者之间的关系

六、假言命题

1、充分条件假言命题

(1)语言标志:

“如果…那么/则/就/必然…”

(2)P→Q:

P是Q的充分条件,P推出Q、P导致Q、P产生Q,有P必有Q

2、必要条件假言命题

(1)语言标志:

“只有…才…”

(2)P←Q:

P是Q的必要条件,P制约Q、P规定Q、P影响Q,无P必无Q

(3)“不不定式”:

如果不P就不Q,则把两个不删掉,箭头向左——P←Q注:

实际上是等价的逆否命题

(4)“除非否则定式”:

除非P否则Q,则把除非二字到否则之前的内容看成P,否则后面有“不”删“不”,无“不”加一个“不”——P←不Q

3、充要条件假言命题

(1)充要条件是指P和Q互为充分必要条件,即(P→Q)∧(P←Q)

(2)做题时要把逻辑表达拆分成两个条件,等于题目给了两个有用的条件

(3)P<->Q的负命题P

Q

4、假言命题P→Q的逆否命题:

非Q→非P(原命题与逆否命题是等价的)

5、假言命题P→Q的负命题:

P∧非Q(肯尾否头,箭号变三角)

七、

联言、选言、假言之间的关系和做题方法(通过负命题和等价命题,完成三命题循环)

假设原命题为假言命题P→Q,则:

(1)

原命题的负命题:

假言命题通过做负命题转换为联言命题,口诀:

①肯尾否头,箭号变三角(∧)

(2)原命题的负负命题:

联言命题通过做负命题转换为选言命题,口诀:

负号扔进去,三角倒过来

(3)

完成循环:

选言命题转化为假言命题(充分或者必要条件),即∨转化为→,两者等价,口诀:

②否一个肯一个

通过

(1)、

(2)步即可把原命题通过做两次负命题最后得出一个选言命题形式(∨)的等价命题。

(3)步是选言命题(∨)转换成假言命题(→),一个与原命题一模一样的假言命题和一个原命题的等价命题(逆否命题)

请复习者在下面空白处用逻辑表达式默写完成以上三步

 

(4)假言命题的推理规则

当题干给出的条件满足③“肯尾”或者“否头”的时候才有用,否则都是无效条件。

推理过程有2种

第一:

题干给出P→Q,同时给出一个条件P(肯尾),则正推出Q

第二:

题干给出P→Q,同时给出一个条件非Q(否头),则非Q→非P(注意,实际上就是题干的逆否命题,逆否命题是原命题的等价命题)

注意看①③,其实就是王金门老师说的什么“肯尾否头”口诀的用法,但同学们老是容易混淆,请牢记什么情况下用哪一个口诀。

总结:

在复合命题中(联言选言假言)所有的逻辑表达转换运算过程或者推理过程中,归纳起来有以上

(1)-(4)条规则,要分清楚“肯尾否头”的①③种用法,外加上联言、选言、假言负命题的转换,以及选言、假言之间等价命题相转换的规则,复合命题这一章基本上就没问题了,剩下的就是多做题,培养语感,能迅速准确的把文字表达转换为逻辑表达式。

另外逻辑题通过突击就能拿到50分以上的三个要素再提醒一下:

1、自我暗示:

皮革马利翁效应,通过对自己积极正面的心理暗示增加自信心,只要相信自己能行就一定能行

2、趁热打铁:

当你把知识点弄明白后可能还不能扎实下来,必须跟上练习加以巩固

3、默写→把例题再自己做一遍→做真题→向别人讲题:

完成听懂→背诵→掌握→巩固→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就变成你自己的知识了。

八、复合命题的组合推理

1、反三段论

(P∧Q)→R

正面考:

非R→(非P∨非Q)说明:

利用否头(否定结论)推出一个选言命题,实际上是等价的逆否命题

倒着考:

题干:

(P∧Q)→R问:

依据题干断定能得出非P或得出非Q。

答案:

非R∧Q能得非P,非R∧P能得非Q

解法:

做逆否命题非R→(非P∨非Q)非R∧Q→非P非R∧P→非Q

2、套连环:

根据题目给的条件,通过逆否命题等价转换等方法使几个条件能用→连环起来,看各个部分的逻辑关系(重点注意“起点”和“终点”)。

如:

A→BB→CC→D则A→B→C→D

3、二难推理

(1)公式1:

P→Q

非P→Q

结论Q

说明:

如果矛盾双方能能够推出同一个命题,则被推出的命题为真

例如:

考上MBA就买iphone5;考不上MBA也买iphone5,则推出(无论如何)都买iphone5

(2)公式2:

A→B

C→D

A∨C

结论B∨D

4、归谬法

P→Q

P→非Q

结论非P

说明:

如果同一条件出发能推出互为矛盾的结果,证明出发条件为假

例如:

买了iphone5就能考上MBA;买了iphone5就考不上MBA,则推出没买

5、反证法

非P→Q

非P→非Q

结论P

说明:

其实和归谬法一样,只是出发条件多一个“非”

6、假言命题常见题型(见讲义P22-32)因为都是例题篇幅较大,直接看讲义复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