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创新文档专题7 古诗歌阅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08071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29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创新文档专题7 古诗歌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高考语文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创新文档专题7 古诗歌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高考语文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创新文档专题7 古诗歌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高考语文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创新文档专题7 古诗歌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高考语文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创新文档专题7 古诗歌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创新文档专题7 古诗歌阅读.docx

《高考语文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创新文档专题7 古诗歌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创新文档专题7 古诗歌阅读.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创新文档专题7 古诗歌阅读.docx

高考语文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创新文档专题7古诗歌阅读

基础保分课古诗歌选择题——“3步”准判断

一、解题技法例析

[技法指导]

第一步:

初读文本,明大意

即初步理解诗句意思,明确诗歌写了什么内容,是按照什么思路和层次写的。

初读诗歌时,要注意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抓诗歌体裁、关键语言(诗眼、关键词句等);二是把握诗歌的常见题材特征;三是掌握初步读懂诗歌的基本方法,如读懂题目,了解作者,重视注释,关注意象等。

第二步:

浏览选项,定重点

(1)要明确选项设置的侧重点(主要考5方面)

语言特征

如语言风格、关键词语等

诗歌内容

如题目的内容和含义,诗句的具体意思等

形象特点

如诗歌塑造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等

思想情感

如主要考查诗人表达的情感

表达技巧

如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

(2)要明晰选项设误的一般方法(常见4种方式)

望文生义

解释诗句时,故意曲解词句含义

无中生有

凭空解说诗歌中没有的内容,如相关的表达技巧

说法绝对

内容太绝对,不符合客观实际

胡乱联系

将诗句内容和所学内容生拉硬拽

第三步:

再读文本,细比对

在浏览完选项,明确选项的侧重点之后,要再次回归文本,题文比对确定选项表述正误。

在比对时,要重点比对选项中形象特点的概括分析是否准确、关键词句的分析鉴赏是否准确、表达技巧的判定及分析是否准确、情感内容的判定分析是否准确,特别关注选项中说法绝对的表述以及选项之间互相矛盾之处。

[解题示范]

[典例] (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技法演示]

第一步:

初读文本,明大意

速读诗歌,可知本诗是诗人主持考试的即事抒怀之作。

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贡院的考场环境——贡院焚烧着香烟,缭绕的烟气在春风的暖吹中特别轻盈,广阔的庭院里,从清晨就纵横坐满各地前来应试的精英。

颔联重点描绘了举子们答题的情况——考场上一派肃穆,举子们屏息答卷好像衔枚列阵的兵勇,只听见落笔刷刷,仿佛春蚕咀嚼桑叶时发出的细碎响声。

颈联主要表明考试的意义——郡县乡里向朝廷举献贤才,首先推重的当然是品德操行,朝廷各部按等级分授官爵,虚席以待各位举子一展才华。

尾联作者自谦年老多病,谆谆嘱托同僚——我深深惭愧的是自己体衰多病,心志神思已经耗费殆尽,幸亏有各位大人可以仰赖,选拔英才全靠你们裁断鉴评。

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家选出真正的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步:

浏览选项,定重点

A项,涉及诗的第一句,考查对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

B项,涉及诗的第三句,考查重点在语言特征。

C、D项,涉及诗的第五、六句,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E项,涉及诗的第七、八句,考查思想情感。

第三步:

再读文本,细比对

A项

比对句子

“写出了……的环境,衬托出……喜悦心情”,将“紫案焚香暖吹轻”与“广庭清晓席群英”两句与选项比较,可以断定作者的“喜悦心情”是正确的。

B项

比对字词

“无哗战士衔枚勇”中的“衔枚”,是指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着的枚(一种器具),用以防止喧哗。

与“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无关。

C项

比对句子

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乡里献贤),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先德行),就是对“乡里献贤先德行”的准确翻译。

D项

比对句子

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朝廷”“待公卿”),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列爵”)是对“朝廷列爵待公卿”的准确翻译。

E项

比对目的

尾联自谦衰病,谆谆嘱托同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

诗中说自己体弱多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僚,那是谦逊之辞。

二、即时应用体验 

1.(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

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

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

“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

”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

“彼李揆,安肯来邪?

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解析:

选BD B项,“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D项,“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错。

这两项都是从苏轼要求弟弟苏辙谦虚处世的角度分析的。

2.(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 ①元九、李二十:

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②长恨:

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③秦吟:

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

雅正的诗篇。

④伏:

服气。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解析:

选CD C项,“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错误,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是一种戏谑,没有不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D项,“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错,这首诗透露出作者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和自嘲,说明作者还是想得到当世的认可的。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元日田家①

薛 逢

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

蛮榼②出门儿妇去,乌龙③迎路女郎来。

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

长笑士林④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

[注] ①本诗作于诗人被贬官四川之时。

②蛮榼,酒器。

③乌龙,晋朝时,有以“乌龙”为家犬命名者。

后世以“乌龙”代指犬。

④士林,此处指读书人。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本诗首联描写了南村和北村不同的风景。

在元日这天,家家户户很早就打开了家门。

B.诗歌前三联写出当地淳朴的民风。

元日百姓的生活热闹却又不失田园生活特有的宁静。

C.“但”字写元日这一天百姓相逢之后只彼此祝福健康长寿,也暗含了诗人对自己的告诫。

D.“元日”即今天的元旦,是“新正”第一天,别名有元朔、元正、正旦、端日等。

E.“暮景”一词含义丰富,既指一日之“暮”,也可指一生之“暮”。

解析:

选AD A项,“不同的风景”理解错误,“南村晴雪北村梅”使用了互文的手法。

D项,“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

“元旦”一词古今异义,现在的“元旦”指公历的一月一日,古时的“元旦”指农历的正月初一(汉武帝始,清朝终结后乃止)。

“新正”指农历新年正月。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潭 州

李商隐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注]破庙风。

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注] 承尘,唐代以前没有天花板,房梁横木之上用遮布挡灰,名曰“承尘”。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写诗人傍晚看到潭州官舍里人去楼空,不禁陷入伤今吊古的情怀之中。

第一句由眼前景起,第二句由古今情承,由今及古,情由景生。

B.“湘泪浅深滋竹色”,传说舜帝南巡,死于苍梧,他的两位妃子娥皇、女英往寻,得知舜帝已死,便在湘水边抱竹痛哭,泪洒在竹子上,使竹子润出或浅或深的颜色。

诗人借此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

C.“楚歌重叠怨兰丛”,“楚歌”是古代的楚地民歌,这里专指楚国诗人屈原写的《离骚》《九歌》《九章》等骚体诗。

D.“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是说东晋名将陶侃当年用战舰来作战,呼风唤雨,所向无敌;西汉贾谊祠庙如今破败,只回荡着风吹着承尘发出的声音。

E.李商隐写诗善于用典。

本诗连用湘妃、屈原、陶侃、贾谊等四个历史人物,含蓄地表达了情感。

典故的运用使诗歌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解析:

选BD B项,“诗人借此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错,诗人借此典故隐晦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幽怨哀伤之情;D项,“东晋名将陶侃当年用战舰来作战,呼风唤雨,所向无敌”错,颈联的“空滩雨”不是“呼风唤雨”,而是说“现在陶公的战舰已经没有了,空荡荡的沙滩上,只见细雨飘飞”。

[“古诗歌选择题”保分练]    (时间:

60分钟 满分:

88分)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11分)

书怀示友十首(其一)

陈与义

俗子令我病,纷然来座隅。

贤士费怀思,不受折简呼。

城东陈孟公①,久阔今何如。

明月照天下,此夕与君俱。

不难十里勤,畏借东家驴②。

似闻有老眼③,能作荐鹗④书。

功名勿念我,此心已扫除。

[注] ①陈孟公,西汉王侯陈遵,字孟公。

此处指诗人的友人陈国佐。

②东家驴,杜甫《逼仄行》:

东家蹇驴许借我,泥滑不敢骑朝天。

③有老眼,杜甫《闻惠二过东溪》:

皇天无老眼,空谷滞斯人。

④荐鹗,指推荐贤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诗的前四句说俗子易来、贤士难招,与陈师道诗“俗子推不去,可人费招呼”一句的意思很接近。

B.“久阔今何如”中的“久阔”与曹操《短歌行》中的“契阔谈”的“契阔”,都表示“久别重逢”之意。

C.最后两句中的上句将“我不念功名”之意写成“功名勿念我”,颠倒主客,寓意深远,别有一番韵味。

D.这首五言古诗脉络清晰,层次井然,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内涵丰富,全诗情感表达委婉而含蓄。

E.用典是本诗的一大特色。

此外,本诗还运用了对比(前四句)、拟人(末两句)等修辞手法。

解析:

选BD B项,“久阔”是指分别已久;D项,“全诗情感表达委婉而含蓄”错,最后两句是直抒胸臆。

(2)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6分)

答:

答案:

①对世风的感叹。

诗歌前四句通过将“俗子”与“贤士”进行对比,写出了诗人对世风的感叹。

②对友人的思念。

“城东”六句多处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③对功名利禄的鄙弃。

诗歌末四句,诗人笔锋一转,写到听闻上天有眼,能够举荐贤士,但诗人明确表示,自己已经没有了追求功名利禄的心境,表现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鄙弃。

(每点2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11分)

东屯北崦[注]

杜 甫

盗贼浮生困,诛求异俗贫。

空村惟见鸟,落日未逢人。

步壑风吹面,看松露滴身。

远山回白首,战地有黄尘。

[注] 东屯,在四川夔州(今奉节)县境。

大历二年杜甫因避战乱迁居到此。

崦,山。

(1)下列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概述百姓因“盗贼”般的贪官污吏的残酷搜刮而陷于赤贫,此处是诗人对“盗贼”的痛斥。

B.颔联中“空村惟见鸟”与王籍《入若耶溪》一诗中的“鸟鸣山更幽”都使用了衬托的修辞手法。

C.颈联描绘了一幅清幽的山林图景。

诗人漫步山林,微风拂面,清露滴身,这令诗人产生了归隐山林的想法。

D.尾联体现了诗歌的跳跃性,诗句看似断裂,合理想象后,可知语意为:

眺望远山,见战地有黄尘,回首不忍久看。

E.诗歌首联直抒胸臆,颔联、颈联寓情于景,尾联卒章显志并直接揭示了诗歌的主旨,这体现了杜诗手法的灵活多样。

解析:

选CE C项,“这令诗人产生了归隐山林的想法”错,诗人漫步山林所见之景确实是清幽的,使诗人原本悲愤的心情得到暂时的缓解,也是诗章节奏的一个变化,但诗人并未因此萌生归隐山林的想法。

E项,尾联并非卒章显志,也不是直接揭示主旨。

尾联通过对诗人远眺所见的“战地”“黄尘”的描绘,以及“回首”这一动作,表明了诗人对民生、国家的忧虑与关切。

(2)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答:

答案:

①对贪官污吏剥削百姓的愤怒,痛斥贪官污吏剥削百姓的行为,称之为“盗贼”,谓其恶行为“诛求”;②对百姓的同情,百姓异常贫困,乡村一片荒芜,寄寓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③对国家、民生的忧虑,诗人想起自身遭遇和远处的战火,对百姓、国家以及自己的前途充满忧虑。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11分)

临江仙 登凌歊台感怀

李之仪①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

江山重叠倍销魂。

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

清愁满眼共谁论?

却应②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注] ①李之仪,宋徽宗崇宁初,李之仪因得罪权贵蔡京被除去名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本词应作于李之仪居太平州期间的某年春天。

②却应,即“岂应”,相当于现代汉语“难道是……么”。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起句照应题目,“偶向”二字透露出词人平日幽居、极少出门的境况,“望”字领起下文,引出对登台所见之景的描写。

B.“春光已过三分”紧承首句,写登台远望的整体印象,既点明时令已是暮春,又在平淡的叙述中寄托着强烈的情感。

C.飞花、坠絮本是自然之物,但在词人眼中,飞花姿态优美,坠絮落地无痕,二者一有情一无情,可谓不着一字,褒贬分明。

D.“清愁满眼”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可感,仿佛愁绪弥漫空际,触目所见,无不含愁,但又不言因何而愁,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E.此词是咏怀词。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但写景也是为了抒情。

词人借登凌歊台抒发了内心的感慨。

解析:

选BC B项,“强烈的情感”理解有误,该句在写景中流露出淡淡的惊讶、遗憾和惆怅,情感并不强烈;C项,“二者一有情一无情,可谓不着一字,褒贬分明”对词意理解错误,这两句生动地描写了飞花与坠絮的情态,并无赞美前者有情、贬斥后者无情之意。

(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赏析。

(6分)

答:

答案:

①伤春之情:

看到眼前春光将尽,流露出遗憾、伤感之情;②思归之情:

词人登台远眺,只见江山重叠,阻断望乡(望京)之路,更觉愁苦;③被排挤(或政治不得志、被贬谪)的郁闷:

词人因触犯权贵被除去名籍,编管太平州,前途无望,旧恨新愁,异常苦闷;④无人理解的落寞:

词人满怀愁绪,却无人可以倾诉,内心无限寂寞惆怅。

(每点2分,其中“思想感情”1分,分析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11分)

九日登东山寄昌叔①

王安石

城上啼乌破寂寥,思君何处坐岧峣。

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

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

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②低心事折腰。

[注] ①昌叔:

王安石妹夫。

②分:

甘愿。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第一句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以划破寂静的乌啼声,渲染出秋日傍晚的空寂。

B.三、四两句描写诗人登高赏菊的场景,其中“红”对“绿”、“紫”对“黄”,色彩斑斓,场面欢乐。

C.第五句诗中有画,流云将落木、渡口连成一片,画面开阔,气韵生动。

D.第六句的“乱”字,既写出了群山连绵起伏之状,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纷乱。

E.本诗通过写登山所见的实景,以及由此展开的联想,虚实结合,寄托了情思,表达了心志。

解析:

选BD B项,三、四两句其实是诗人在登高中想象的与妹夫一起赏菊的场景,既表达了对妹夫的思念,也表达了对高洁志趣的追求;D项,并没有体现诗人内心的纷乱。

(2)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较为复杂,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答案:

①对妹夫的思念,对高洁情操的追求;②对美丽景色的喜爱;③对陶渊明的仰慕,甘愿居下位为国效力。

(每点2分)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11分)

水村闲望

俞紫芝①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②。

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③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 ①俞紫芝,字秀老,金华人。

官场失意后,蛰居水村,寄情于山水。

②赊,语助词。

③绷,布幅。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抓住水村的特点,先写停泊在沙滩上的船,再写隔岸烟雾迷蒙中的野草,远近明暗搭配和谐。

B.颔联描绘翡翠鸟闲居荷叶之下,鹭鸶栖息于芦花丛中,这样一幅清幽冷寂的画面,传达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C.颈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景,酒旗飘飘为动景,渔屋酒家为静景,一动一静,动中有静,更增情味。

D.尾联“无人写得寄京华”一句,写诗人面对眼前所见美景,不由得生出了官场失意后的愤懑之情。

E.诗的前三联写景,由沙滩到隔岸,然后转到河内,再移到岸边,最后又沿河望去,视角跳跃,给人以目不暇接的感受。

解析:

选BD B项,颔联描绘的是一幅幽静恬淡的画面,并非清幽冷寂之景;D项,尾联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寄情山水的情怀,并没有“官场失意后”的愤懑。

(2)有人说,整首诗的前三联都是对水村景物的生动刻画,但末句提到“京华”,显得有些突兀,你如何看待这一点?

请简要阐述。

(6分)

答:

答案:

这种说法不妥。

(1分)诗人在前三联中描绘了一幅恬淡静谧的水村图,呈现出一种安宁朦胧的意境,从而表现了诗人悠然闲适的心绪和寄情山水的情怀。

(2分)尾联写可惜这一幅水墨画,没有人画了寄到京华去,以此来劝说那些朝廷中人远离官场、归返自然,抒发了诗人鄙弃混浊官场的情怀。

(2分)前后情怀是一致的,所以不显突兀。

(1分)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11分)

春 阴

朱 弁[注]

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

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

绝域东风竟何事?

只应催我鬓边华!

[注] 朱弁(biàn),曾出使金国,被拘留十五年,此间他拒绝金人的威胁利诱,不肯屈服。

此诗就写于他被拘金国时期。

(1)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诗中的“迢递”是指高远貌,强调了关河的遥远。

“惨惨”指阴森寒冷的样子。

B.首联用“惨惨阴风夹着黄沙吹打着弱柳”等景象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塞北阴冷萧瑟的景象,渲染了塞北之地阴冷荒凉的氛围,极写其凄惨之意,也奠定了诗歌低沉的情感基调。

C.颔联作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其所表达的情感基调和杜甫的“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正好相反,倒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味道。

D.颈联中的“莫写”“难将”二词说的是自己难以把浩荡昂扬的爱国之情尽情表达出来,“诗穷”“酒薄”都是为了突显作者内心的情感之深。

E.尾联作者借景抒情,以向塞北凛冽刺骨的冬风设问作结,自问自答,既表达了对东风扼杀生机的不满,又表达了内心对生机盎然的春天早日到来的热切期盼。

解析:

选DE D项,颈联的情感比较丰富,“莫写”说的是自己的诗难以把浩荡的愁怀尽情抒写出来,其情主要为对家乡的思念,对故国的怀念。

故不完全正确。

E项,“东风”指的是春风,其情感主要指向时光流逝、韶华逝去之悲。

文化常识及情感理解错误。

(2)请简要分析诗的后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

答:

答案:

抒发了诗人被拘异国有家难回、思念故国、年华已逝的深情。

①有家难回之愁。

“酒薄难将梦到家”是说诗人想借助酒力梦回故乡,可酒薄无力;梦尚未到家,人却已经醒了。

②思念故国之情。

此时作者身居塞北,被拘他国,表面极写塞北景象之荒凉凄惨与对家的思念,更是表达对国家的思念。

③年华已逝之悲。

尾联以东风吹白了两鬓的黑发作结,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韶华逝去的感伤。

(每点2分)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11分)

次韵尹潜①感怀

陈与义②

胡儿又看绕淮春,叹息犹为国有人。

可使翠华周宇县,谁持白羽静风尘?

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见在身。

共说金陵龙虎气,放臣迷路感烟津。

[注] ①尹潜,即周莘,是陈与义的诗友。

②陈与义,宋朝诗人,少即有才名。

此诗写于1129年,诗人避乱襄汉,转徙湘湖之际。

当时金兵南下,连陷三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诗人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金人南犯的情景,表达了他为自己是一个有国家的人感到幸运的感情。

B.颔联使用了借代的手法。

“翠华”是皇帝仪仗中用翠鸟羽为饰的旗,常用来指皇帝。

C.诗人用“风尘”比喻战乱,与戴叔伦诗句“山中旧宅无人住,来往风尘共白头”中“风尘”之意相同。

D.颈联上句言五年间国家多战乱,下句叹自己行万里路奔走于江湖,两句形成因果关系,对仗工整,一气呵成。

E.尾联中“共说”一词照应文题,表明诗人与尹潜都主张定都南京。

解析:

选AC A项,“表达了他为自己是……的感情”错,“为国有人”运用典故,贾谊《治安策》:

“犹为国有人乎?

”此处是诗人为治国无人而发出的感叹,表明了诗人的忧国情怀。

C项,戴诗中的“风尘”指尘事、平庸的事。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答案:

①首联诗人用“又”“叹息”等词,表达了面对金兵的多次入侵,自己却无能为力,才不得展的愤懑。

②颔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表达了对朝廷现状的不满,对“匡扶社稷”的英豪的期盼之情。

③颈联与尾联通过对自己漂泊的状态及国无定都的现状的描写,表达了对自己和朝廷前途命运的担忧。

(每点2分)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11分)

灞上秋居[注]

马 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 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郊,为作者寓居之地。

(1)下列对本诗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描写了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渲染了凄清、阴冷、孤独的氛围。

B.颔联写诗人于他乡秋夜,独对寒灯,以乐景衬哀情,与首联相互映衬,对比强烈,形成一种无限凄婉的情调。

C.颈联中,“空”“孤”二字虽是白描,却很好地衬托出凄凉、清冷的环境氛围。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进取无门、孤寂难耐的愤懑,感情真实,读来颇为动人。

E.本诗前三联借景抒情,为尾联作者悲愤情感不能自已的爆发蓄势,尾联直抒胸臆,情绪昂扬愤激,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

选BE B项,颔联是以哀景写哀情;E项,前三联寓情于景,情景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