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舞蹈表演专业建设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07407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舞蹈表演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舞蹈表演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舞蹈表演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舞蹈表演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舞蹈表演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舞蹈表演专业建设方案.docx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舞蹈表演专业建设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舞蹈表演专业建设方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舞蹈表演专业建设方案.docx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舞蹈表演专业建设方案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舞蹈表演专业建设方案

专业建设是高等院校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关键,关系到学校的办学层次、整体竞争能力。

专业建设包括人才培养、教学科研、队伍建设等内容,它既是学校发展的一个突破口,更是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工作的一项整体性、战略性和根本性的工作。

学院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精神,结合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北京市文化事业发展需要以及学院“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舞蹈表演专业建设方案》。

第一部分建设基础

一、学院舞蹈表演专业发展概况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于1972年开设舞蹈表演专业,2002年正式成立舞蹈系,现开设中国舞表教合一、现代舞表导合一和国标舞三个专业方向。

舞蹈表演专业现有全日制高职学生127人;专任教师35人,其中,硕士研究生7人,本专业还长期聘请国内知名教授、学者来院讲学。

根据教学需要,舞蹈系下设国标舞等三个教研室。

学院建有排演场和11间舞蹈排练厅,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训场所。

长期以来,学院舞蹈表演专业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始终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贯穿在各项工作之中,秉承“团结、奋进、继承、创新”的精神,将舞蹈表演专业的发展与首都文化建设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培养高技能舞蹈人才的同时,为首都文化事业的发展和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二、建设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对舞蹈人才的需求

党的十七大突出强调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全面部署。

首都也把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作为重点工作。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连续举办声乐、民族器乐等大赛,必将掀起了普及舞蹈艺术的高潮。

在人才需求方面,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本专业的人才需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表演人才、舞蹈普及教育人才及掌握舞蹈专业基本知识与技能、具有一定职业迁移能力的人才。

但是,以上人才存在大量的缺口。

例如舞蹈普及教育方面,全国50余所与舞蹈教育相关的高、中等院校中,尚无一所开办舞蹈普及教育的专业。

近年来,在不少城市日渐流行的各类舞蹈,如拉丁舞、摩登舞、瑜伽等,正在成为人们提升生活品质、追求精神享受的重要文体活动而受到普遍欢迎。

群众对舞蹈艺术、舞蹈运动的热爱,催生了各级各类培训机构,也对各类舞蹈培训师资及编导人才形成了强大的需求。

由此可见,舞蹈表演专业有着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

(二)加强内涵建设是舞蹈表演专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经过多年的努力,舞蹈表演专业在教育教学水平与质量上有了长足的进步,教育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认识到,该专业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水平“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舞蹈表演专业项目的建设不仅为该专业的发展创造一次良好的机会,也为该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舞蹈表演专业建设将乘势而上,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发挥特色优势,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首都文化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建设优势

(一)发展定位清晰准确

舞蹈表演专业根据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结合当前新的形势和自身特色,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舞蹈表演专业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舞蹈表演专业基本知识、基础理论,熟练掌握舞蹈表演专业技能,具有较好的文学知识和艺术修养及综合职业素质,适应专业文艺院团、企业工会、社区文化服务、艺术培训中心、群众文化馆(站)、旅游部门等岗位需要的,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应用型舞蹈表演人才和舞蹈工作者。

(二)师资队伍素质优良

本专业拥有一支数量充足、专业能力强、基本功扎实的专业教师队伍。

现有在职专业教师35人,其中硕士研究生7人。

他们都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高等艺术院校,具备培养高素质高技能舞蹈专业人才的特长和优势。

本专业还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如本系教师创编的舞蹈剧目在国内外大赛中屡获殊荣、深受赞誉。

先后创编了《笑济公》、《少年强》、《海峡情》、《茫、忙、盲》、《敦煌乐鼓》、《猎》、《暗香》、《放飞》、《山那边》等一批优秀教学剧目。

本专业还长期聘请国内知名教授、学者来院进行教学和学术交流活动,有力地保证了优良的教学质量。

(三)艺术实践提升学生职业素质,为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艺术实践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锻炼能力、提升素质的最好平台,为其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专业注重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大型比赛,如参加中国舞蹈“荷花奖”、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全国舞蹈比赛、北京市舞蹈比赛等重大赛事,荣获了32个重要奖项。

参加2008年北京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残奥会闭幕式)、2009年国庆60周年文艺晚会等大型演出活动,受到北京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和赞扬,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另有一部分学生在完成专科学习后,进入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联合大学继续接受“专升本”教育。

毕业生就业率、升学率逐年上升。

综上所述,本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师资队伍建设及艺术实践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但我们还清醒地认识到,该专业与兄弟院校相关专业相比,还存在很多不足,在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教学科研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二部分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主体功能区定位的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工学结合、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全面提升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水平、条件装备水准和产业服务能力,大力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为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实现中国创造战略目标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支撑。

舞蹈系将主动适应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首都文化创意产业等重点领域的发展需要,把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建设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增强紧迫感与使命感,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舞蹈表演技能型艺术专门人才。

二、建设思路

围绕舞蹈表演及相关行业对舞蹈表演人才的要求,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建设目标

舞蹈表演专业建设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艺术职业教育、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建设中,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深化工(演)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培养“双师素质”教师为重点,强化师德教育,提升教师素质;以改革完善“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改革为途径,加强课程建设;加强实训基地和教学硬件设施建设;通过两年建设,将本专业建设成为课程体系较为合理、具备高素质与较强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在同类院校同类专业中具有特色的专业。

第三部分建设内容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投身新时期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建设中,科学分析新时期首都文化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遵循舞蹈艺术教育规律,围绕舞蹈表演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对文化艺术行业(剧院团、文化企事业单位)进行深入调研,将本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有效衔接,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以胜任职业岗位和可持续发展为标准,不断深化本专业工(演)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塑造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将职业素质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

学生在课堂、社会、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进行技能实训和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首都乃至全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及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养一线所需的综合素质较高、专业技能过硬、有较强职业迁移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

二、课程体系建设

舞蹈表演课程设置从职业岗位工作领域能力分析入手,以培养舞台表演能力为主线,加强综合能力培养,构建突出职业性和开放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就业岗位需求为依据,使工(演)学零距离对接,优化课程配置。

(一)推行“双证书”制度,与中国民族民间舞考级中心、国际标准舞协会合作,把“中国民间舞等级考级”、“国际标准舞等级考试”引进到教学中。

我系积极选派优秀的专业教师参加中国民族民间舞考级中心或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组织的教师培训,然后将考级课引进教学课堂,学生在两年的学习后,成绩合格者可能够获得“考级中心”颁发的《中国民间舞等级考级教师资格证》或《国际标准舞等级考级教师资格证》,毕业后可从事相关的课程教学工作。

实现舞蹈考级教师职业资格考证内容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使本专业在建设过程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能力。

 

(二)在课程的建设中,本专业将加强专业教学硬件配套设施的建设。

购置摄像、照相等硬件设备,为教学、科研、课程开发、艺术资料保存等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师资队伍建设

舞蹈系师资队伍偏于年轻,在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双师”素质等方面都有待提高,我们将以加强专业建设为契机,以提高培养人才水平为目的,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一)师德师风建设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为目标,全面提高教师政治思想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

开展人文精神讲座、读书节等活动,培养对学生充满爱心和责任感的教师基本职业情感和职业情操,努力营造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不断更新自己的艺术教育理念,完善艺术教学方法。

建设师德规范制度,完善相关政策和科学合理的指标评价体系,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用、进修和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

(二)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

专业带头人培养:

通过参加国内外重大学术活动和展演活动,主持开发市级精品课程或承担市级教学科研课题等方式,舞蹈表演专业继续培养舞蹈表演方向专业带头人1名;通过学习培训、艺术实践、科研项目开发等途径的培养,使专业带头人成为具有良好师德,专业水平领先、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有一定教学、教研成果的双师素质教师;同时更应该具备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成为能够带领一个专业团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取的高素质人才。

专业骨干教师培养:

通过承担院级以上科研、教改课题、参加重要的艺术实践和创编剧目,舞蹈表演专业两年内计划培养院级专业骨干教师2名。

要求为人师表,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较强的教学教研能力,教学成绩突出,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在专业、课程和教材的建设中发挥骨干作用。

(三)加强教师“双师素质”培养

舞蹈表演专业课程实践性很强,对教师“双师素质”要求高,培养“能演会教”的“双师型”教师是舞蹈表演专业建设中的重中之重,也是舞蹈表演专业建设的关键。

三年的建设措施是:

1、鼓励和倡导教师做“能演会教”的“双师型”教师。

对青年师资的课堂教学、舞台实践(演出)、专业论文撰写工作实行动态审查,组织专家进行定期评估考核,形成长效“双师”素质考核机制。

2、每年对3-5名中青年教师开展“传、帮、带”活动,将老教师的宝贵教学经验传承给青年师资。

四、大力推进具有鲜明北京地域特色的艺术创作与教学研究

本专业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为依据,积极探索和创新专业培养和项目(剧节目演出)实践“双轨式”实践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学生艺术实践的组织管理和评价体制机制,形成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项目一:

创作原创艺术作品——舞剧《秋瑾》

鼓励和倡导教师做“能演(编)会教”的“双师”型教师,探索和创新专业培养和项目(剧节目演出)实践“双轨式”实践教学模式,我系计划结合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纪念活动,创作原创艺术作品:

《秋瑾》(舞剧)。

以锻炼教师的艺术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其舞台实践表演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使工(演)学零距离对接。

项目二:

创作普及10-15个群众广场舞蹈。

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系围绕北京市“文化中心”定位的发展,与北京各个远郊区县文化馆联合开展广场群众舞蹈的创编和普及工作。

第一,可以满足学生教学实践的要求;第二可以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第三,可以更好地为北京的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服务。

项目三:

挖掘、整理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京西太平鼓”

京西太平鼓是北京市门头沟区门城镇、妙峰山、军庄一带老百姓自娱自乐、集体传承、集体发展的民间舞蹈形式。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历史渊源,在当地的民俗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08年曾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开幕仪式前的表演。

近来来,京西太平鼓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由于种种原因,现在京西太平鼓已面临濒危失传的局面,本专业计划将这一优秀的北京传统民间舞蹈纳入教学计划,通过采风、教学、专题演出、民间艺人进校园等方式,进行挖掘、加工、整理,最终以“京西太平鼓专场晚会”的形式对其进行有效的动态保护,使之成为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研究、艺术生产,与履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职责、服务北京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相结合的创新型发展方式。

第四部分建设进度与经费使用

一、建设进度

(一)2012年预期进度

1、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社会调研,形成调研报告。

在此基础上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

2、引入“中国民间舞考级”、“国际标准舞等级考试”教材,完成课堂教学内容。

3、外派教师进行培训、观摩学习深造。

4、舞剧《秋瑾》采风、编创、排练、演出。

5、购置摄像、照相等教学硬件设备。

(二)2013年预期进度

1、完成对“中国民间舞考级”、“国际标准舞等级考试”进行职业认定。

2、外派教师进行培训、观摩学习深造。

3、群众舞蹈完成调研与编创(编创10个群众舞蹈作品)。

4、对北京舞蹈“太平鼓”进行采风、整理素材、组合创作。

二、经费使用

(一)项目建设资金总预算

建设内容

建设经费来源及预算

合计

(万元)

申请中央财政

(万元)

地方财政

(来源25:

  )

(万元)

行业企业

(来源25:

  )

(万元)

其他

(来源25:

  )

(万元)

总计(万元)

200

200

0

0

0

人才培养

5

5

0

0

0

课程建设

35

35

0

0

0

师资培训

20

20

0

0

0

艺术生产创作舞剧《秋瑾》

100

100

0

0

0

群众舞蹈编创与普及

20

20

0

0

0

北京舞蹈“京西太平鼓”的传承与保护

20

20

0

0

0

(二)具体项目建设资金预算

项目类别

建设内容

中央财政投入

合计(万元)

2012年

2013年

人才培养

1、专业调研

4

0

4

2、专家论证

1

0

1

小计

5

0

5

课程建设

1.中国民间舞等级考级培训

10

5

15

2.国际标准舞等级考试培训

10

5

15

3.购置上课摄像、照相设备

5

0

5

小计

25

10

35

师资培训

1.培养专业带头人

3

2

5

2.培养骨干教师

3

3

6

3、青年教师培训

4

5

9

小计

10

10

20

艺术生产创作舞剧《秋瑾》

1.采风

2

0

2

2.音乐创作及制作

15

5

20

3.视频制作

0

5

5

4.舞台灯光

0

15

15

5.舞台美术

0

20

20

6.服装、化妆

0

30

30

7、道具

5

0

5

8、专家指导

3

0

3

小计

25

75

100

群众舞蹈编创与普及

1.舞蹈创编

10

0

10

2.课程与教材开发

0

10

10

小计

10

10

20

北京舞蹈“京西太平鼓”的传承与保护

1.采风

10

0

10

2.加工、整理成教材

0

10

10

小计

10

10

20

合计

85

115

合计200

第五部分预期效果

通过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项目的实施,舞蹈表演专业在教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教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显著提高。

一、专业建设发展成效显著

根据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政策导向、北京文化艺术发展对高技能艺术专门人才的紧迫需求,舞蹈表演专业。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专业建设思路更加清晰。

形成“工(演)学结合”、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等方面有创新,为学生提供丰富、便捷、优质的学习资源。

建成一支能满足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需要的、高水平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有一批基础理论扎实、教学实践能力突出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骨干。

学校、剧院团联合建成一批融教学、生产、培训功能为一体的实训基地。

二、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舞蹈表演专业“工(演)学结合”、产学合作更加紧密,顶岗实习的手段更加趋于完善,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特色更加明显。

重点专业针对职业岗位要求,结合自身专业实际和特色,改进人才培养方案,逐渐形成学生艺术实践贯穿培养全过程、演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将建设重点放在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上,形成“演学交替”、“顶岗实习”、学校与剧院团互动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形成产学结合的长效机制。

三、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提升学院服务社会的能力,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与交流有新的突破,办学理念、教育观念更加先进,提升本专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第六部分措施与保障

一、改革措施

基于人才培养的现状,两年内需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解决首都艺术市场舞蹈综合性人才需求与本专业人才培养专业技能单一化之间存在矛盾;第二,探索特色教学与社会服务将结合的途径,力图通过挖掘北京地域传统舞蹈资源,带动教学与艺术实践,形成本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兼顾教学、科研与社会效益的统筹、协调发展。

第一个问题通过增开相关课程、建设优质课程的方式探索解决。

增加“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等级考试”和“国际标准舞等级考试”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就业岗位需求为依据,使工(演)学零距离对接,优化课程配置。

第二个问题,通过系统实施北京舞蹈、群众舞蹈两个项目的建设探索解决之道。

其中包含开辟专家论坛、北京地区舞蹈教学、北京群众舞蹈的编创、专题晚会的排练与公演等环节,以此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普及与扩大学术界、社会大众对于北京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进行北京地域舞蹈文化的学院化传承的探索。

二、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学院成立“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协调舞蹈表演及舞蹈表演两个专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专业建设办公室”,负责专业建设的日常管理、协调工作;同时成立专业建设项目工作小组,负责建设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

(二)经费保障

为了加强对专业建设项目经费的管理,保证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查、项目论证、组织实施、绩效评估、检查验收等环节做到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顺利实现项目建设目标,在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专业建设办公室负责专项资金的组织实施和统筹安排,并对建设目标的实施和资金的投向及年度的安排调度实行全过程管理,各项目负责人对主管项目专项资金使用实行全过程负责,确保预期目标实现;

(三)制度政策保障

进一步加强学院专业制度建设,学院将制定《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项目实施管理规定》,并在政策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保证项目整体建设目标和任务的完成;

(四)质量控制

学院将组建建设项目执行小组,组织小组成员认真学习专业建设的有关文件、制度,对各项目负责人和成员进行项目管理、专业知识、财务知识等方面的培训。

通过培训,使项目负责人熟知项目建设的程序和内容,提高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的整体操作能力,及时跟踪项目进展,有效控制项目变更,加强项目的计划和预算,加强项目的质量控制,合理配置项目资源,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