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05958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26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铜陵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铜陵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铜陵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铜陵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铜陵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铜陵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x

《铜陵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铜陵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铜陵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x

铜陵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

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自评报告

第一部分学校概况…………………………………………………………………1

第二部分本科教学工作状况………………………………………………………4

一、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4

(一)办学定位与规划………………………………………………………………4

(二)领导能力………………………………………………………………………7

(三)教学中心地位…………………………………………………………………9

(四)人才培养思路………………………………………………………………11

(五)产学研合作教育……………………………………………………………12

二、教师队伍………………………………………………………………………13

(一)生师比………………………………………………………………………13

(二)队伍结构……………………………………………………………………14

(三)师德水平……………………………………………………………………15

(四)教学水平……………………………………………………………………16

(五)培养培训……………………………………………………………………16

三、教学条件与利用………………………………………………………………18

(一)实验室、实习场所建设与利用……………………………………………18

(二)图书资料和校园网建设与利用……………………………………………18

(三)校舍、运动场所、活动场所及设施建设与利用…………………………20

(四)教学经费投入………………………………………………………………20

四、专业与课程建设………………………………………………………………21

(一)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21

(二)培养方案……………………………………………………………………22

(三)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23

(四)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25

(五)实验教学……………………………………………………………………26

(六)实习实训……………………………………………………………………27

(七)社会实践……………………………………………………………………27

(八)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28

五、质量管理………………………………………………………………………29

(一)结构与素质…………………………………………………………………29

(二)规章制度……………………………………………………………………30

(三)质量控制……………………………………………………………………30

六、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31

(一)政策与措施…………………………………………………………………31

(二)学习氛围……………………………………………………………………32

(三)校园文化活动………………………………………………………………33

(四)组织保障……………………………………………………………………33

(五)学生服务……………………………………………………………………34

七、教学质量………………………………………………………………………35

(一)思想政治教育………………………………………………………………35

(二)思想品德……………………………………………………………………37

(三)专业基本理论与技能………………………………………………………37

(四)专业能力……………………………………………………………………38

(五)体育和美育…………………………………………………………………38

(六)师生评价……………………………………………………………………39

(七)社会评价……………………………………………………………………40

(八)就业率………………………………………………………………………42

(九)就业质量……………………………………………………………………43

第三部分存在问题及改进方向…………………………………………………45

一、教师队伍方面…………………………………………………………………45

二、办学条件方面…………………………………………………………………49

三、人才培养方面…………………………………………………………………52

四、教学管理方面…………………………………………………………………58

五、学风建设方面…………………………………………………………………62

第一部分学校概况

铜陵学院坐落于素有“中国古铜都”之称的安徽省铜陵市,迄今具有50多年办学历史。

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铜陵财经专科学校升格为铜陵学院。

2009年10月,学校获批为安徽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院校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现有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310亩(约873630平方米),各类校舍面积33.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900多万元,图书馆藏纸质图书94万册,中外文期刊1500余种。

现有教职工769人,其中专任教师597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195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423人,外聘教师169人。

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4452人,成人教育在籍生1500多人。

学校现有会计学系、工商管理系、公共管理系、金融学系、经济贸易系、外语系、文学与艺术传媒系、法政系(社会科学部)、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电气工程系、机械工程系、土木建筑系等12个系,另设有体育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等教学机构。

现有43个本科专业,涉及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文学、理学、艺术学、法学等7大学科门类。

建有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皖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以及光电子应用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铜文化研究所等16个科研机构。

编辑出版学术刊物《铜陵学院学报》。

学校是安徽省财经类人才培养、培训的重要基地,形成了一定的财经教育办学特色。

拥有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金融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6个省级特色专业,《管理学》、《税法学》、《成本会计》、《金融学》等6门省级精品课程,会计实务实验室、经济管理实验实训中心等5个省级示范实验教学中心。

近年来,学校围绕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内涵发展、开放办学、合作育人之路,不断创新教育思想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在安徽省较早提出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应用型高校的办学思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方面,走在全省同类高校的前列。

2008年12月,学校发起创立了“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担任首任轮值主席单位,牵头组织开展了联盟高校学生交流、教师互聘,联合开展科技攻关、编写应用型教材,推进图书文献资源共享等工作。

此举,受到了国务委员刘延东、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等领导的关注和批示,《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新华网、国研网等多家国家级媒体撰文肯定联盟为“新建院校”谋求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为强力推进省示范应用型高校建设,让广大师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学校在认真分析高等教育发展大势,充分把握高等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适时研究提出了在全校范围内大力实施“八百工程”的决策部署。

自2010年以来,学校大胆尝试,积极实践,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师生教学、科研和学习的积极性,深化了应用型高校建设内涵,拓宽了应用型高校建设之路,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安徽省教育厅领导认为“八百工程”的提出是“具有战略思维的大手笔”。

学校坚持合作育人,主动贴近、主动融入、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初步形成了校地、校企互利共赢、共生共育、共同发展的局面。

自2008年以来,学校以与地方共建“四个中心”(地方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培训中心、地方产学研合作中心、地方政府决策咨询中心、地方教育文化中心)为平台,共建“四个基地”(实习实训基地、毕业生就业基地、教学基地和研究基地)为依托,深入推进校地、校企、校校合作。

为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需要,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韩国、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台湾地区10余所高校建立交流与合作关系。

2005年,学校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联合成立了“安徽省西班牙语培训中心”,2012年,与韩国又松大学联合开展了“2+2”合作办学。

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不断扩大。

培养了以全国道德模范、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模范基层干部、优秀共产党员沈浩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毕业生。

为了发挥好沈浩精神的育人作用,学校建设了“沈浩精神传承暨大学人素质教育基地”,积极构建以沈浩精神为内核的校园文化。

学校招生分数线连续多年持续攀升,稳居于安徽省同类院校前列。

2010年、2011年、2012年,连续三年新生第一志愿录取率皆为100%,文科最低录取线分别超出安徽省二本控制线10分、13分、15分,理科最低录取线分别超出安徽省二本控制线21分、25分、33分;新生报到率分别达97.83%、98.51%、98.28%。

毕业生就业率连续6年达到95%以上。

学校先后荣获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安徽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安徽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单位、安徽省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绿化模范单位荣誉称号。

第二部分本科教学工作状况

一、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

近年来,学校围绕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的应用型大学的目标,秉承“明德尚能,博学日新”的校训,树立“办学为了学生、育人依靠教师”的办学理念,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增强服务社会能力为追求,坚定走内涵发展、开放办学、合作育人、特色强校之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水平。

(一)办学定位与规划

1.办学定位

办学类型定位:

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

办学层次定位:

以本科教育为主,适时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和造就综合素质高、理论基础实、实践能力强,有一定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学科专业定位:

以经济类、管理类为主,工、文、理、艺、法等学科专业协调发展。

服务面向定位:

立足皖江地区,面向安徽,辐射全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发展目标定位:

把学校建设成为规模适度、特色鲜明、高水平的应用型大学,努力实现学校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招生就业优势进一步扩大,服务社会能力进一步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现突破,现代大学制度初步建立,师生和社会对学校发展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2.规划制订与实施

学校高度重视规划在发展中的前瞻性和引领性作用,精心制定“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及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建设三个子规划。

“十一五”期间,学校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有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思路和办学目标,开展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型高校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产生了广泛影响。

根据国家和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的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2011年,学校制定了《铜陵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和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建设等子规划,提出了“把学校建设成18000人规模、办学实力稳居省内同类院校领先水平、服务和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较强的高质量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目标任务。

3.办学特色培育

学校注重办学特色培育,坚持以特色求发展,紧紧围绕“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的办学定位,坚持脚踏实“地”,着力培育有“用”之“财”的办学特色。

“地”即接好地气,“用”即突出应用,“财”即弘扬财经,努力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办学竞争力。

在服务面向和依托上,强化地方特色。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注重合作育人,主动贴近、主动融入、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初步形成了校地、校企互利共赢、共生共育、共同发展的局面。

一是以“四个中心”为平台,以“四个基地”为依托,深入推进校地、校企、校校合作。

二是围绕“中国古铜都铜陵”这一地域特征,努力做好“铜”文章,设立了“中国青铜文化研究中心”,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建设了“铜工艺品虚拟研发平台”、“现代铜艺设计教学实验平台”、“铜陵数字图书馆”等,与地方共同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青铜文化数据库。

受国家天文台和铜陵市政府委托,学校组织实施了世界天文年“铜都鉴日”铜工艺品方案征集活动,其作品已被选用并组织生产。

三是主动服务“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主动对接江南、江北集中区建设,并与之签订战略性框架合作协议,建立了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皖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连续三年出版了《皖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专辑。

学校被安徽省教育厅、铜陵市人民政府授予“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人才培养基地”。

四是积极参与和承接铜陵市委市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重大课题研究,如“推进铜陵城乡一体化研究”、“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等。

由学校起草完成的“铜陵市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实施方案”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并经国家批准实施。

五是积极推动皖江地区高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与安庆师范学院、池州学院签订了合作协议,在教师互聘、学生互派、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教学科研项目联合申报等方面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合作。

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上,突出应用特色。

学校在安徽省较早提出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应用型高校的发展思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方面,走在全省同类高校的前列。

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在省教育厅的领导下,学校发起成立了“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提出并实施了“八百工程”,探索建立了“三进入、三延伸”(企业进校园、企业家进课堂、企业科技攻关项目进学校;实验室延伸到企业、教师培训延伸到企业、课堂延伸到企业)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开展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和双休日校外“拜师学艺”活动,大力实施“双百计划”(利用3-5年,选派100名教师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聘请和柔性引进100名相关行业、产业领域专家到学校兼职授课),加强“双能型”(既具有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又具有进行产学研合作的能力)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实践,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和科技素养得到了明显提高。

在专业结构和布局上,彰显财经特色。

学校现有经管类专业20个,占专业总数46.51%,其中国家级经管类特色专业2个、省级经管类特色专业5个,形成了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工、文、理、艺、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近几年来,会计学等专业招生分数线接近安徽省一本分数线。

财经科研实力较强,财经类教师承担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0余项。

毕业生遍布于安徽省财经领域的各条战线上,他们中的一大批人已成为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和岗位能手,有的成为著名大学博士生导师,有的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企业家、中国最受尊敬的新徽商等称号。

全国道德模范、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模范基层干部、优秀共产党员沈浩同志为我校86届会计学专业优秀毕业生,中国平安证劵原总裁薛荣年同志为我校85届会计学专业优秀毕业生,等等。

(二)领导能力

学校各级领导班子遵循高等教育办学和教学规律,牢固树立“办学为了学生,育人依靠教师”的办学理念,对高等教育发展形势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和领导水平。

升本之后,围绕“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学校多次开展了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逐渐统一了对建设应用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思想认识,并带领全校师生深入开展应用型高校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系列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

2006年,在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中,学校提出“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进一步增强应用的办学方针”。

2008年,学校发起创立了“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

2009年,学校与安徽省教育厅、铜陵市政府联合召开“市校合作共谋发展”大会,签订了《安徽省教育厅、铜陵市人民政府共同支持铜陵学院加快发展的协议》,为学校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同年,学校被立项为安徽省五所之一的示范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单位,铜陵市连续四年每年支持学校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专项资金600万元。

学校领导主持、参与了“十一五”国家课题“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子课题《安徽省应用型高校联盟发展战略研究》,以及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应用性高校战略联盟发展路径与模式研究》。

《高教领导参考》刊文重点介绍了我校应用型高校建设创新成果。

学校以实施“八百工程”为抓手,深入推进省示范应用型高校建设。

“八百工程”即:

打造百家名师讲坛,5年内聘请100位国家级或省级教学名师来学校授课或开设学科前沿讲座;推出百堂精彩一课,制作百堂示范课例;举办百场学术报告,每年举办100场学术报告,邀请在校副高职称以上人员、博士和学校党政领导给师生作学术报告;实施百个合作项目,每年承接地方党委政府的决策咨询项目、企业产学研项目、实习实训基地项目、共建科研平台项目、皖江经济专题研究项目等100个左右;通读百部经典名篇,要求每届本科生在4年内阅读100部(篇)名家经典著作;出版百部教材论著,5年内精编或撰写100部左右的应用型专业教材、专著或在国家级重点期刊上发表优秀论文;选派百名教师访学,5年内选派100名左右教师到国内外研修、访学;推行百项服务承诺,3年内推行100项服务承诺,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

自2010年以来,推出了一批“精彩一课”、教材专著、产学研合作项目和服务承诺,举办了300多场名师讲坛、学术报告和读书报告活动,选派了50余名教师赴境外交流访学,等等。

学校在建设和发展中,各级领导班子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落实学校发展规划和目标,以学校事业发展大局统一思想,凝聚人心,促进发展。

学校党政领导班子注重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和民主管理,充分发挥教学工作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代会等的作用。

学校领导经常深入基层走访调研、召开座谈会等,倾听师生呼声,了解师生需求,及时解决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努力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得到师生的拥护。

近年来,在学校领导班子年度考核中,民主测评满意率高。

(三)教学中心地位

学校高度重视教学工作,牢固确立了教学观念的先导地位、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质量的首要地位、教学投入的优先地位、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和教学管理的基础地位,确保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1.领导重视教学

学校党政班子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始终将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全校形成了高度重视教学的浓厚氛围。

学校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教学工作。

先后研究制定了《关于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教育教学文件和管理制度。

建立了校领导联系教学系(部)制度、教学工作例会制度、校领导听课制度等,学校领导经常到教学单位,到教学一线走访调研,了解教学工作情况,及时解决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经费优先教学

一是在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学校坚持以满足教学为基础,始终把教学经费投入摆在优先地位,通过积极调整支出结构,最大限度压缩办公经费开支,把有限的经费投入到加强教学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上来。

二是学校多渠道筹措教学资金,2009年以来,争取到铜陵市“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专项经费1800万元,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经费2000万元,获得邵逸夫基金500万港元以及省财政配套经费700万元等。

3.制度保障教学

一是建立了专业建设、实践教学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初步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

二是建立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规范了教学运行管理,完善教学自我评价及质量改进机制,实行教学质量考核“一票否决”制。

三是建立教学激励机制,坚持在人才引进、津贴分配、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方面向教学系(部)倾斜、向教学一线倾斜、向教师倾斜。

制定了《教学工作奖励办法》和《关于科研促进教学的若干意见》等制度,有效保证和激励了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管理中。

4.管理服务教学

在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学校注重严格管理,严格要求,牢固树立“四个所有”的服务理念,即所有的部门都是服务部门,所有的岗位都是服务岗位,所有的人员都是服务人员,所有的工作都是为师生员工服务。

要求各教学部门和教学管理人员切实加大“三个精力”投入,即加大各级领导干部投入教学管理的精力,加大教师投入教学工作的精力,加大教学管理人员和行政后勤人员投入管理和服务的精力。

学校行政、教辅、后勤系统始终把服务教学、服务师生作为主要任务,认真做好各项教学服务和保障工作。

(四)人才培养思路

学校始终坚持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线,探索和建立了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和路径,以此引导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思路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做到“两个突出”,即突出学生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为学生的就业、创业奠定基础;突出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把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提高联系起来。

实现“五个结合”,即公共基础课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学校培养与企业培训相结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知识相结合。

2.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

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就是要培养综合素质高、理论基础实、实践能力强,有一定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知识、能力、素质构成了应用型人才的“三个要素”。

人才培养质量规格就是要满足“三个符合度”,即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学生全面发展的符合度,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

3.人才培养的路径和保障

优化课程设置,适应职业岗位素养对人才的需要。

构建“平台+模块”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把行业准入的课程纳入培养方案,合理设置课程模块比例。

创新教学模式,适应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和开放性需要。

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推行“三进入、三延伸”开放式教学模式,建立产学研合作育人的机制。

打造“双能型”师资,适应教师实践教学的需要。

实施“双百计划”,鼓励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来校兼职,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

探索因材施教的途径,适应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实施主辅修制和双学位制,实施了学生境外学习交流计划试点,与国外高校开展本科生“2+2”联合招生培养。

实施素质拓展计划,适应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需要。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学科知识竞赛、学术科技活动和创造发明,指导和支持学生参加与专业教育相关的职业技能鉴定等级证书考试,积极支持和鼓励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参加教师科研项目。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适应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探索模拟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建立纸质、电子、网络等多种媒体的立体化教学载体。

(五)产学研合作教育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教学资源,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形成地方企事业单位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支持。

1.共建实践基地

学校先后与国家铜铅锌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盐城二建集团等省内外200多家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共建了教学、实习实训、就业、科研校外实践基地100多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