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师反思力50策略.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05945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66.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高教师反思力50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提高教师反思力50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提高教师反思力50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提高教师反思力50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提高教师反思力50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提高教师反思力50策略.docx

《提高教师反思力50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高教师反思力50策略.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提高教师反思力50策略.docx

提高教师反思力50策略

提高教师反思力50策略/当代教师新支点丛书

作者:

(美)塔格特//(美)威尔逊|译者:

赵丽

内容提要

提高教师反思力是近年来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反思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发展反思力?

在教师教育和培训中,如何帮助教师发展反思力呢?

本书在论述反思力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背景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50个促进教师反思力的活动策略,包括观察学习、反思日志、微格教学、叙事研究、行动研究、建立学习共同体等。

本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相信能给予读者具体的指导。

本书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广大一线教师,从事教师教育、培训的专业人员,以及教育研究者等。

目录

第1章做一名反思型教师

反思的模式

技术层面

情境层面

辩证层面

反思的过程

促进反思活动的方法

自言自语

讨论

小组活动

合作学习

头脑风暴法

达成一致意见

自由讨论小组

角色扮演

提问

让学习者了解“反思”的一些活动

活动1下定义

活动2反思的过程

活动3“平分花园”问题

活动4“卷纸”问题

活动5“教室布局”问题

活动6逻辑推理问题

准备一套提高反思能力的行动方案

第2章评价反思能力

活动7反思特征说明

活动8反思特征分类

第3章观察学习

观察的过程

反思活动

技术层面

活动9对观察结果进行分类

活动10观察学生遵守课堂规则的情况

情境层面

活动11观察有效提问的情况

活动12观察课堂管理模式

辩证层面

活动13观念系统:

它们在学习中的角色

活动14理解变化

需要反思的问题

行动任务

技术层面

情境层面

辩证层面

建议

记录反思能力的发展情况

第4章反思日记

反思日记的使用

反思活动

技术层面

活动15日记的格式

活动16记录反思的过程

情境层面

活动17日记和观察记录一览表应用比较

活动18比较使用和没有使用预定日记格式两种情况下的

观察记录

辩证层面

活动19开放式结尾的日记

活动20权利和责任

应该反思的问题

行动任务

技术层面

情境层面

辩证层面

建议

记录反思能力的发展情况

第5章实习课

微格教学的过程

反思性教学

反思性活动

技术层面

活动21关于焦虑

活动22对称分割线

情境层面

活动23有效教学评价量规

活动24面向同伴的有效教学

辩证层面

活动25全纳教育:

教学的有效性

活动26面向同伴的有效教学

需要反思的问题

行动任务

技术层面

情境层面

辩证层面

建议

记录反思能力的发展情况

第6章叙事性反思

自传

案例分析

观察

问题选择/发展

记叙的要素

学习小组

反思活动

技术层面

活动27通过案例分析解决问题

活动28用自传的形式评价自己对教师角色的看法

情境层面

活动29写一个案例

活动30三只小猪、狼和有效教学

辩证层面

活动31边吃边聊

活动32用自传评价自己的课堂管理理念

需要反思的问题

行动任务

技术层面

情境层面

辩证层面

建议

记录反思能力的发展情况

第7章心智模式

应用隐喻促进反思能力发展

应用“方格”技术

反思活动

技术层面

活动33运用隐喻分析教师角色

活动34应用“方格”技术分析教学实践

情境层面

活动35应用隐喻分析课堂管理模式

活动36应用“方格”分析从业者的特点

辩证层面

活动37应用隐喻分析个人对学校氛围的看法

活动38使用“方格”研究课堂氛围

需要反思的问题

行动任务

技术层面

情境层面

辩证层面

建议

记录反思能力的发展情况

第8章行动研究

反思活动

技术层面

活动39为行动研究做准备:

选择问题

活动40有利于自我改进的研究

情境层面

活动41合作行动研究

活动42课本分析

辩证层面

活动43行动研究:

伦理、道德、社会政治问题

活动44行动研究:

家长、社区的参与

需要反思的问题

行动任务

技术层面

情境层面

辩证层面

建议

记录反思能力的发展情况

第9章构建学习共同体

建立学习共同体

技术

学习小组

档案袋评价

反思活动

技术层面

活动45使用录像作为一种观察手段

活动46对互联网资源的价值反思

情境层面

活动47通过学习共同体促进反思

活动48将电子档案袋应用于反思

辩证层面

活动49在钱同伴指导

活动50支持学习共同体的技术

需要反思的问题

行动任务

技术层面

情境层面

辩证层面

建议

记录反思能力的发展情况

[点击隐藏更多内容...]

导语

反思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发展反思能力?

在教师培训中,如何帮助教师发展反思能力呢?

本书提供了十分详细的答案。

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进行教师培训、教育的人员提供参考、指导。

第1章主要介绍有关反思的基本知识、理论。

第2章主要讨论反思评价的问题。

第3章到第9章主要介绍培养反思能力的策略。

本书的两位作者都有丰富的教学以及教育管理经验。

前言

美国学者巴里·波斯纳(BarryZ.Posner)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它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

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舍恩(DonaldSchon)说,反思是“专业人员”表现出来的一种普遍的素质。

一些有关名师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反思是名师们的共性之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都在改革和寻求新的教师成长模式。

其中,注重教师自身的反思性发展是其鲜明的特色,并由于其独特优势而受到推崇。

“反思性教学”和“反思型教师教育”已经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XX上以“反思教学”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相关网页有700多万个。

反思至少在两个方面的功能上优于传统的教师发展模式:

一是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的考察,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及依据进行回顾、诊断、自我监控和自我调适,以达到对不恰当行为、方法和策略的优化和改善,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并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理解,从而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教育需求。

二是赋予教师新的角色定位,即教师成为研究者,使教师群体从以往专业特征不明显的“知识传授者”角色提高到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角色上来,进而改善自己的社会形象与地位。

反思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发展反思能力?

在教师培训中,如何帮助教师发展反思能力呢?

本书提供了十分详细的答案。

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进行教师培训、教育的人员提供参考、指导。

第1章主要介绍有关反思的基本知识、理论。

第2章主要讨论反思评价的问题。

第3章到第9章主要介绍培养反思能力的策略。

书中提供了50项活动策略,但不是简单地列举,而是按照反思的三种水平——技术层面、情境层面、辩证层面——进行安排。

培训人员(或负责师范生教育的教师)可以根据学员的水平选择相应的活动。

从这个角度讲,这本书就像一本工具书,可随时查找相关的内容。

就像作者自己所说的“连续性地阅读完所有内容,这不是使用这本书的最佳方式。

建议使用者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策略”。

本书的两位作者都有丰富的教学以及教育管理经验。

这一点从书中的小资料亦可见一斑。

书中提供了很多诸如评价工具之类的实用资料。

在翻译国外著作的时候,常常感叹其实用性、可操作性强,本书同样如此。

由于译者水平有限,译文中必定存在些许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赵丽

2007年冬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自言自语

学习者通过导师的示范学习反思。

有意的、系统化的反思过程是可见、可听的,它可以通过恰当的例子促进学习者教学水平的提高。

当导师在教学过程中停下来思考某句话时,当导师将观察融入言语思维时,学习者可以看到反思。

讨论

课堂讨论是一种基本的教学形式。

在本书中,课堂讨论是指学习者为实现某一共同目标而交流信息、观点和经验。

在这个过程中,促进者不直接参与学习者的活动,而是在一旁观察、鼓励。

大家可以聚在一起面对面地讨论,也可以借助一些技术手段进行非面对面的沟通。

小组活动

对学习者的分组要根据活动目的而定。

集体讨论、小组活动有各自的用处。

学习者要不时地做集体或者小组讨论发言的准备。

小组人数因不同的活动以及活动的不同环节而异。

本章内容提供了一些分组以及确定小组成员角色的方法。

应该重视分组以及组员角色的确定方式,因为活动人数、课堂后勤等方面的因素会影响分组。

在小组活动中,促进者的任务是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和指导,建立活动规则,布置任务以及推进小组活动。

让学习者承担实现任务目标的责任,这是推进小组活动的方式之一。

在小组活动过程中,促进者不要随便插入自己的观点、想法以及信息。

当学习者进行小组活动时,促进者应该静静地在教室四周巡视,监控但不随便干涉。

促进者的巡视会让学习者感到促进者对他们的支持、关注。

如果小组活动遇到了困难,那么最好是就解决问题的途径给他们一些提示,不要直接提供解决方案。

合作学习

目前,合作学习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层次的教育中。

它对于成人学习者尤其有效。

合作学习的好处是:

·通过合作提高学业成绩

·促进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种族的学习者之间的联系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习过程中的民主

学习者通过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在合作学习中,每个成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不然学习任务难以完成。

本书的第12项活动(见第3章)就是一个合作学习的例子。

促进者的任务是促进小组学习:

建立目标、确定规则、提供有趣又有意义的任务、指导、监控。

无论从学术的角度还是从社会交往的角度,对任务完成的情况进行评价都是必需的。

促进者应该关注的不仅仅是任务的完成情况,还要关注这项任务是否由所有组员合作完成,要强调合作的价值。

在合作学习中,为了完成任务,学习者需要自我管理并且要学会应用领导艺术。

每个人都担负着小组成功完成任务的责任,必须积极主动、有责任感、乐于合作并且关心他人。

同伴的反馈与自我评价都是合作学习的重要方面。

在对合作学习进行监控时,促进者的反应必须灵活、敏锐,要指导小组取得学术与社会交往两个方面的成功。

当有必要对一个小组的活动进行干预时,可以走到他们旁边以观察者的姿态看他们的活动,这样就给大家一种促进者与他们平等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感觉。

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大家的注意力回到学习任务上来,尽量不要干涉大家的活动。

头脑风暴法

在本书的讨论活动中,头脑风暴法将会经常被用到。

在一定的时间内,学习者们针对所给主题提出一切观点、看法。

所有答案都是可接受的,这是因为运用头脑风暴法的目的就是得到大量的观点,每个人都不受约束地参与,没有批评性意见。

在进行这类活动之前,必须预先确定一名记录员以记录其他所有成员的观点。

在头脑风暴法中使用的问题一般都是开放性的。

应用头脑风暴法的指导方针(见表1.2)是:

·预设时间限制

·平等、民主

·接受所有观点;尽量做到有创意

·大声说出自己的观点

·对大家所提出的观点不进行讨论

·轻松、自由的氛围

·有专门的记录员

达成一致意见

从逻辑上讲,“达成一致意见”是“头脑风暴”的后续活动:

当所有观点都被提出来以后,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对这些观点进行讨论,确定最适合当前情境的观点。

在这一环节,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最后的解决方案必须为所有组员所接受。

以下是有关“达成一致意见”的指导方针(见表

1.3):

·将主题或观点呈现给所有组员。

·对主题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将资料和可能的解决方案呈现给组员。

·小组决定是否试着达成一致意见、大概花多长时间进行讨论以及如果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怎么办。

·寻找各种观点之间的异同。

·就之前的主题提出建议,进行一些调整。

·在讨论的基础上,小组提出新的观点。

·促进者检查大家达成一致意见的情况。

·如果大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那么促进者要分析分歧在哪里并帮助大家再试一次。

·如果不可能达成一致意见,促进者要从旁观者的角度提出建议(如试验不同观点、修改计划等等)。

·促进者从旁观者的角度检验大家所达成的一致意见。

自由讨论小组

自由讨论小组是非正式的、结构松散的小组。

目的是将学习者分成若干个便于互相交流的小组。

一般采取自由组合的形式。

每个组的成员都是临时组合在一起处理手头的问题,将大家的观点记录下来,然后选择一名报告员向大家报告。

角色扮演

在角色扮演活动里,学习者可以思考和讨论讲话者、作者、听众的角色以及主题,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这类活动可以帮助促进者更好地了解学习者的感受,进而发现什么对学习者来说是重要的。

可以采用指定或者大家推举的方式选择各个角色的扮演者。

情节由促进者设定,但是对话由表演者自己决定。

为了避免尴尬和不开心,必须给表演者充分的自由。

提问

有效提问可以实现多种目标。

通过有效提问,促进者可以:

·让学习者将注意力集中到当前的活动上来

·引起学习者对替代方案的思考而不是讨论其他问题

·促进学习者更深层次地理解问题

·引导学习者的讨论方向和情绪

·促进观点、价值的澄清

·使学习者认识深化P9-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