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三实验专题作业.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05375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8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三实验专题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中三实验专题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中三实验专题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中三实验专题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中三实验专题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三实验专题作业.docx

《高中三实验专题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三实验专题作业.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三实验专题作业.docx

高中三实验专题作业

2019高中三实验专题作业

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非选择题

1.某学校提供了:

菠菜叶、打孔器(直径1cm)、注射器、40W台灯、烧杯、蒸馏水、NaHC03溶液、不同颜色的透明塑料薄膜等材料用具,以便于学生完成“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

(1)某同学选取其中一个环境因素进行了探究,并得到以下实验结果:

①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实验的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同学认为实验中叶片之所以浮起,是因为呼吸作用消耗了有机物且产生了CO2导致的。

试根据实验原理及结果判断该观点是否正确?

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以上材料还可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其它环境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个)。

2.香蕉成熟过程中,果实中的贮藏物不断代谢转化,香蕉逐渐变甜。

图A中I、II两条曲线分别表示香蕉果实成熟过程中两种物质含量的变化趋势。

请回答下列问题:

取成熟到第x天和第y天的等量香蕉果肉,分别加等量的蒸馏水制成提取液。

然后在a、b试管中各加5mL第x天的提取液,在c、d试管中各加5mL第y天的提取液,如图B。

(1)在a、c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碘液后,a试管呈蓝色,与a相比c的颜色更______,图A中表示这种物质含量变化趋势的曲线是______。

(2)在b、d试管中各加入等量斐林试剂,_______________后,b试管呈砖红色,与b相比,d的颜色更______,两管中被检测的物质是_________,图A中表示这种物质含量变化趋势的曲线是______。

(3)如果实验材料由香蕉果实改为西瓜果实,进行上述操作,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得到理想的实验结果,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香蕉在保鲜过程中,因淀粉酶活性升高导致香蕉后熟加快,香蕉硬度下降。

为研究在不同处理时间条件下,0℃冷空气对香蕉后熟的影响,研究者进行了相关实验,其结果如图所示:

请回答问题:

(1)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可用____________试剂对淀粉酶的化学本质进行检测。

淀粉酶可催化淀粉水解生成_________________(填一种二糖)。

(2)实验开始时选取的每组香蕉的品种、成熟度为实验的无关变量,它们应____________,在每个处理时间条件下应有________组平行重复实验,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香蕉产生的_________(激素)能促进其成熟,导致香蕉的硬度下降。

根据实验结果,应选取________的时间处理条件,对延缓香蕉后熟效果最理想,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的三个图是某研究小组围绕探究H2O2分解条件而获得的实验结果。

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一、二、三所代表的实验中,实验自变量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图一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二曲线B点以后O2产生速率不再变化的最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你的理解,图三曲线纵坐标最可能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般情况下,不能用H2O2为材料来探究温度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原因是______________

5.学习、记忆是动物适应环境、使个体得到发展的重要功能。

通过电刺激实验,发现学习、记忆功能与高等动物的海马脑区(H区)密切相关。

(1)在小鼠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强刺激,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_____________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突触后膜出现一个膜电位变化。

(2)如果在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100次/秒、持续1秒的强刺激(HFS),在刺激后几个小时以内,只要再施加单次强刺激,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都会比未受过HFS处理时高2-3倍,研究者认为是HFS使H区神经细胞产生了“记忆”。

下图为这一现象可能的机制。

如图所示,突触后膜上的N受体被激活后,Ca2+会以_______________方式进入胞内。

Ca2+与_______________共同作用,使C酶的____________发生改变,C酶被激活。

(3)为验证图中所示机制,研究者开展了大量工作,如:

①对小鼠H区传入纤维施以HFS,休息30分钟后,检测到H区神经细胞的A受体总量无明显变化,而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明显增加,该结果为图中的__________(填图中序号)过程提供了实验证据。

②图中A受体胞内肽段(T)被C酶磷酸化后,A受体活性增强。

为证实A受体的磷酸化位点位于T上,需将一种短肽导入H区神经细胞内,以干扰C酶对T的磷酸化。

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所用短肽分别应与T的氨基酸____、_____。

A.数目不同序列不同B.数目相同序列相反C.数目相同序列相同

③为验证T的磷酸化能增强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忆”这一假设,将T的磷酸化位点发生突变的一组小鼠,用HFS处理H区传入纤维,30分钟后检测H区神经细胞突触后膜A受体能否磷酸化,请评价该实验方案并加以完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内容从____________水平揭示了学习、记忆的一种可能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6.探究钾是否属于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元素。

(1)实验思路:

利用缺素培养液和完全培养液作对照实验得出结论。

(2)实验步骤:

①培养液的配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取材:

选取两株__________________植物。

③培养:

将两株植物分别培养在盛有上述两种培养液的容器中,培养条件要_________。

④观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预测可能的结果及结论。

如下表:

缺素培养液

完全培养液

结论

生长

正常

正常

状况

异常

正常

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7.(9分)为探究2,4—D溶液浓度对迎春枝条生根的影响,某同学首先按照图一所示步骤配制了一系列浓度梯度的2,4—D溶液,然后选择插条,分组、编号,浸泡枝条,适宜条件培养,得到实验结果如图二所示。

图三是迎春幼苗横放后根和茎的生长情况。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一分析可知,对5号烧杯中的2,4-D溶液的操作还应,该操作体现了原则。

(2)从图二可确定促进迎春枝条生根的最适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在mol/L之间,图中对根的生长起抑制作用的生长素类似物浓度是mol/L。

(3)图二、图三的的实验结果能体现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特点的是图;a、b、c、d四处中,生长素类似物可能对植物生长起抑制作用的是________处。

(4)为验证重力作用下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而不是尖端以下部分。

某同学的实验设计思路是:

将生长状况相同的完整胚芽鞘均分成A、B两组;A组不做任何处理作对照,B组切去尖端;两组胚芽鞘在适宜条件下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弯曲情况。

请你对该同学的实验思路作出评价。

如果可行,叙述实验结果;如果不可行,请选择胚芽鞘、云母片、琼脂块等为材料,叙述或图解表示改进方法。

(3分)

8.在使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的实验中,教材要求必须将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使用,切勿分别使用。

但在实验过程中,实验者设想按照不同的使用顺序先后使用甲液和乙液及是否混合后使用,结果是否一样?

实验猜想:

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与甲液、乙液使用顺序及是否混合使用无关。

实验设计:

为探究以上猜想,实验按下列表格中的思路设计。

探究实验思路

试管

第一次加入物

第二次加入物

第三次加入物

加热

颜色变化

1号

2mL苹果汁

2mL0.05g/mLCuS04

2mL0.1g/mLNaOH

加热

2号

2mL苹果汁

A

B

加热

3号

2mL苹果汁

C

加热

请回答下列问题:

(1)1、2、3号试管中空格处应加入的物质是A:

___________,B:

___________,C:

___________。

(2)1、2、3号试管的设计主要体现了什么样的实验设计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号和2号试管相比,实验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论预测及相关结论:

①当出现了什么样的实验现象时,实验猜想是正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当出现了什么样的实验现象时,实验猜想是错误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8分)苦马豆素(SW)最早是从植物灰苦马豆中分离获得,为了研究SW是否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如下:

①取小鼠肝癌Hepal-6细胞。

②制成单细胞悬液,等量接种于多孔板,加入等量培养液,每组设5个平行孔。

③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24h。

④加入等量不同浓度的SW溶液,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

⑤分别在24h、48h、72h时吸取培养液,观察记录结果,得到不同浓度的SW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曲线如图所示。

⑥将培养48h的培养液离心,细胞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拍照,记录正常细胞和凋亡细胞的数目,并采用免疫荧光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蛋白Bax和Bcl-2的表达量状况,汇总统计结果如下表。

培养48h后细胞数目及凋亡蛋白Bax和Bcl-2的表达状况

SW(μg/ml)

癌细胞数目

凋亡细胞数目

Bax蛋白

Bcl-2蛋白

2

+

++++

++++

+

1

++

+++

+++

++

0.5

+++

++

++

+++

0

++++

+

+

++++

注:

“+”的数量表示相对值的大小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首先将小鼠肝癌Hepal-6细胞制成单细胞悬液,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的目的是。

培养箱中要有适量的无菌空气,原因是。

肝癌细胞悬液中细胞有悬浮生长的特征,可能的原因是。

(2)实验中利用多孔板培养时,每组设置5个平行孔同时进行培养,计数后统计平均值是为了。

(3)分析图中曲线可知,SW对肝癌Hepal-6细胞的作用效果是:

;②。

(4)表中结果说明SW可以诱发细胞,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从分子水平上分析,SW可能是导致癌细胞内的合成量增加。

10.目前全球能源危机,各国政府积极开发新能源。

利用植物淀粉解决能源问题的关键是高性能酸性淀粉酶的获取。

请完善实验方案,并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目的]比较甲、乙、丙三种生物所产生的淀粉酶的活性。

[实验原理]1.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成麦芽糖。

2.淀粉遇碘液呈蓝色。

[实验材料]三种生物的淀粉酶提取液(酶浓度相同)、淀粉溶液等。

[实验步骤]

(1)取4支试管,分别编号。

(2)在下表各列的字母位置,填写相应试剂的体积量,并按表内要求完成相关操作。

管号

试剂(mL)

1

2

3

4

蒸馏水

2

2

2

2.2

pH=5.5的缓冲液

0.5

0.5

0.5

A

淀粉溶液

0.8

0.8

0.8

0.8

甲生物提取液

0.2

乙生物提取液

0.2

丙生物提取液

0.2

B

总体积

3.5

3.5

3.5

C

(3)将上述4支试管放入37℃的水浴中,保温1小时。

(4)4支试管冷却后滴入碘液。

(5)观察比较各试管内的颜色变化。

试管1

试管2

试管3

试管4

颜色深浅程度

++

D

[实验结果]分析、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填写表中的数值:

A______、B_______、C________,D的颜色深浅程度为________(用“+”或“-”表示,其中“+”“-”的个数表示颜色深浅的程度)。

(2)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甲、乙、丙三种生物中,最具有开发价值的是____________。

11.人体的甲状腺在体温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下面是某同学研究药物对氨水杨酸对大鼠甲状腺功能的影响实验,研究员给大鼠饲喂含一定量的对氨水杨酸饲料,一段时间后进行相关检测,得到数据如下表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例数

甲状腺重(mg)

甲状腺激素含量(μg)

对照组

10

13.5

54.2

实验组

10

25.4

18.4

(1)对照组大鼠的处置是_________________。

(2)从激素调节的角度分析,导致实验组甲状腺变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3)寒冷条件下,对照组大鼠和实验组大鼠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变化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4)该同学采取抽取血样的方法来检测大鼠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临床也常采取抽取血样的方法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这体现了激素调节具有___________的特点。

12.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调节作用,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多种激素间相互协调、共同作用的结果。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顶芽中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含量高,伸长茎中生长素、赤霉素含量高,从细胞学角度来分析,说明生长素和赤霉素主要通过促进__________而促进生长,细胞分裂素主要通过促进_____________而促进生长。

根是植株细胞分裂素合成的中心,细胞分裂素合成后向上运输,能够抑制侧根向周围生长,促进主根向更深的土层生长;蔬菜育苗移栽时,切除主根,可促进侧根生长。

以上现象说明根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

 

(2)乙同学发现成熟叶中含有较多的脱落酸而不含细胞分裂素,该同学为探究“细胞分裂素能否抑制叶片衰老”设计了如下实验来探究细胞分裂素的作用。

实验步骤:

①选取一片生长健壮、面积大小适宜的叶片,沿叶脉在叶片左半部分涂上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在叶片右半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记录叶片左右两部分保持鲜绿的时间。

实验预测结果与结论:

a.若________________,则细胞分裂素无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b.若________________,则细胞分裂素有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c.若________________,则细胞分裂素有促进叶片衰老的作用。

13.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验证组成染色体的成分有DNA和蛋白质。

实验原理:

蛋白质遇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DNA与二苯胺试剂热水浴呈现蓝色。

材料用具:

染色体提取液、稀释的蛋清水溶液、DNA提取液等(其他材料用具自选)。

(1)实验步骤:

①取洁净的试管4支,分别编号为1、2、3、4。

②取1、2号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染色体提取液和________________;

取3、4号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③在1、2号试管中滴加等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3、4号试管中滴加等量的_________________,一起放到热水浴中加热。

(2)对比观察1号和2号、3号和4号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3)实验结果:

1号和2号试管均发生紫色反应,证明染色体中含有_______________;

3号和4号试管________________,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

乳酸菌是一种厌氧微生物。

用以下实验装置探究微生物的呼吸方式(实验过程中其它因素引起的容积变化忽略不计)。

供选的材料、试剂:

酵母菌培养液、质量分数5%的葡萄糖溶液、质量分数5%NaOH溶液、蒸馏水、检测气压的密闭装置2套(如图所示)、恒温箱。

(1)提出问题:

酵母菌进行什么样的呼吸方式?

(2)作出假设:

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

(3)设计实验

①取两套该密闭装置,分别编号为甲、乙。

②在甲装置中加入质量分数5%葡萄糖溶液、酵母菌培养液各1mL,中心小杯中加入适量的5%NaOH溶液;乙装置中加入质量分数5%葡萄糖溶液、酵母菌培养液各1mL,中心小杯中加入适量的__________。

③调节甲、乙装置,使U形管左右液面高度相同。

④甲、乙装置均放入28℃恒温条件下培养,60min后记录U形管液面高度的变化。

(4)根据假设,你预期会看见什么样的实验结果?

甲U形管右侧液面________(上升、下降、不变),乙U形管右侧液面__________。

(5)把酵母菌改成乳酸菌,发现甲、乙U形管液面都没有变化。

此时乳酸菌_______(一定、一定不、不一定)进行有氧呼吸,________(一定、一定不、不一定)进行无氧呼吸。

15.如图是有关棉花成熟绿叶组织的相关图解,其中图1是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过程图解;图2表示某光照强度和适宜温度下,光合作用强度增长率随CO2浓度变化的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1可知,甲、乙分别代表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要想使叶绿体内C3酸的含量快速下降,可以改变的环境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

(2)图2中限制D点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C点和D点相比,叶绿体中NADPH的含量________(较低、相等、较高)。

(3)从生长状况相同的棉花叶片上剪出大小、部位相同的若干圆叶片,抽取叶片细胞内的气体,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置于不同浓度的NaHCO3溶液中,给予相同的一定强度光照,测量圆叶片上浮至液面所需时间,将记录结果绘成曲线如图3,请据此回答。

①该实验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图解分析,B点比A点细胞内的C5含量________,BC段曲线平缓的限制因素可能是________,而C点以后曲线上行,其原因应该是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研究CO2浓度(或NaHCO3浓度)对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相同时间内烧杯中叶片浮起的数量错误因为在蒸馏水的那组实验中,叶片一样进行了呼吸作用,却没有叶片浮起,叶片上浮的原因是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叶片内氧气增多光照强度、光的性质等

【解析】本题借助实验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解题要点是理解实验原理、明确实验目的,并能对表格内容进行分析判断。

(1)①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NaHCO3溶液,NaHCO3溶液可以为光合作用提供CO2,因此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CO2浓度对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因变量是相同时间内烧杯中叶片浮起的数量。

②不正确;对照组即在蒸馏水的那组实验中,叶片一样进行了呼吸作用产生了CO2,却没有叶片浮起,说明实验组叶片上浮原因是叶片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除了用于有氧呼吸外,多余的氧气释放出来,使叶片上浮。

(2)根据题干所给材料,还可利用台灯改变与叶片的距离来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或利用不同颜色的透明塑料薄膜来探究光的性质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探究性实验的理解,此类题目往往提供不完整的实验方案、步骤,要求学生结合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补充完善实验方案和步骤:

解题第一步是明确实验目的,第二步是理解实验原理,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第三步是控制实验变量,包括自变量和无关变量,第四步是观察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2.浅I水浴加热深还原性糖II不能西瓜果实的颜色干扰实验结果的观察

【解析】

【分析】

香蕉果实在成熟过程中,淀粉等有机物逐渐分解形成葡萄糖、果糖等还原性糖,即果实在成熟过程中,淀粉的含量逐渐降低,还原糖的含量逐渐升高,所以图A中Ⅰ和Ⅱ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淀粉和还原糖的含量变化趋势。

由图可知:

在a、c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碘液,是检测淀粉量,b、d试管中各加入等量斐林试剂,是检测还原糖量;取成熟到第X天和第Y天的香蕉果肉相比较,前者淀粉含量多,碘液检测颜色深,转化的还原糖少,斐林试剂检测颜色浅;后者淀粉含量少,碘液检测颜色浅,转化的还原糖多,斐林试剂检测颜色深。

【详解】

(1)由图可知:

在a.c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碘液,是检测淀粉量,取成熟到第X天和第Y天的香蕉果肉相比较,c(后者)淀粉含量少,碘液检测颜色浅,图A中Ⅰ曲线表示这种物质含量变化趋势。

(2)在b、d试管中各加入等量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取成熟到第X天和第Y天的香蕉果肉相比较,前者(b试管)转化的还原糖少,斐林试剂检测颜色浅,后者(d试管)转化的还原糖多,斐林试剂检测颜色深;b、d试管用斐林试剂检验还原糖,图A中表示这种物质含量变化趋势的曲线是Ⅱ。

(3)西瓜中含有还原糖,但西瓜细胞中含有色素,会影响实验结果和观察。

因此还原糖的鉴定不能选用西瓜果实,应选择白色或接近白色的材料。

【点睛】

本题旨在考查有机物的鉴定、果实成熟过程中有机物种类的变化,重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识记能力,以及结合生活识记分析问题的能力。

3.蛋白质双缩脲麦芽糖相同且适宜多(或3)乙烯2.5小时该处理条件对香蕉后熟软化的抑制效果最显著

【解析】

试题分析:

据图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是0℃冷空气处理时间,因变量是后熟软化天数。

实验结果是0℃冷空气处理时间在一定范围内越长,后熟软化天数越长,之后处理时间进一步延长,后熟软化天数则越短,图中处理时间为2.5h,后熟软化天数最长。

(1)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但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可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检测。

淀粉酶可催化淀粉水解生成麦芽糖。

(2)实验的无关变量应相同和适宜,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在每个时间条件下应取多组进行平行重复实验,以避免实验结果出现偶然性。

(3)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0℃冷空气处理2.5小时时,对延缓香蕉后熟效果最理想。

【点睛】注意:

本题考查了实验设计应遵循的等量性原则和平行重复原则,就是强调实验中各组涉及的无关变量应相同且适宜,设置多组平行实验就是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4.催化剂种类H2O2溶液浓度温度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反应受过氧化氢酶数量(浓度)的限制溶液中H2O2的剩余量H2O2在加热条件下会分解,影响实验结果

【解析】

【分析】

分析图一: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即过氧化氢酶和Fe3+,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高于Fe3+.分析图二: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低温(H2O2)浓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H2O2浓度的升高,酶促反应速率加快,但最终趋于平衡.分析图三: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在最适温度前,随着温度的增大,酶促反应速率逐渐加快;达到最适温度后,酶促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值;超过最适温度后,随着温度的增大,酶促反应速率逐渐减慢.

【详解】

(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一、二、三所代表的实验的自变量依次为催化剂种类、H2O2浓度、温度.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