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02952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003.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含答案.docx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含答案.docx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含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图示学习法是我们在学习历史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绘制简单的示意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对历史事件的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有更直观的了解。

下面是小明在学习《民族政权并立的代》这一课的知识时所绘制的示意图,请你结合此示意图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1)根据示意图和所学的内容,请将下列一段对此示意图的简介补充完整。

北宋结束了A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并与辽和西夏之间进行了长期的交战,后议和,与辽和西夏处于并立状态。

后B灭辽,并南下灭亡北宋。

1127年,北宋皇帝钦宗的弟弟登基称帝,后定都,史称南宋。

(2)依据示意图及所学知识,分别写出辽与北宋的和议、B政权与南宋之间发生的一次重要战役。

(3)结合两宋时期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五代十国,金,赵构,临安

(2)澶渊之盟,郾城大战。

(3)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应该互相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不能发动战争,战争不利于国家管理。

【解析】

【详解】

(1)根据示意图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并与少数民族政权辽和西夏之间进行了长期的交战,后议和,因此北宋与辽、西夏处于并立状态。

后金灭辽,并南下灭亡北宋。

1127年,北宋皇帝钦宗的弟弟赵构登基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依据示意图,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辽与北宋之间的和议是澶渊之盟,金与南宋之间发生的一次重要战役是郾城大战中岳飞收复了很多失地。

(3)依据两宋时期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的看法是中国历来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应该互相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不能发动战争,战争不利于国家管理。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

材料二  《宋书》这样描述江南:

江南之为国盛矣。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当时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如何?

(2)材料二反映的情况和材料一相比较发生了什么变化?

简要分析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江南地区的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4)从江南地区变化的原因中,你认为对我们当地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答案】

(1)经济落后;贫穷;尚未得到开发。

(2)变化:

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

原因:

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南迁的人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

(3)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4)大力引进人才和科学技术;保持安定的环境;民族关系融洽等。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内容“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可以看出当时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是:

人烟稀少,耕作方式落后,商品交换很不发达,贫富分化的程度也很低。

(2)依据材料一“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可得出当时经济荒凉落后;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可以知道,宋时江南地区经济已得到发展,变得很富庶;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南北方人民共同开发江南,再加上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所以江南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气候地理原因有:

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

(3)依据课本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江南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导致了人口的大量南迁,人口的南迁为南方的开发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从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4)围绕“我们要大力引进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保持安定的环境;民族关系融洽等等”作答。

发展经济应该大力引进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保持安定的环境。

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告诉我们,安定的环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先进技术的传入和使用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因。

点睛:

(1)问理解材料一的内容是解题的关键;

(2)问理解材料二的内容与材料一对比得出答案,材料二反映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结合所学,可确定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3)问依据课本所学,理解是关键,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财政收入依靠东南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4)问围绕“我们要大力引进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保持安定的环境;民族关系融洽等等”作答。

3.《英国大百科全书》记录,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隋朝选官制度的不同点。

材料二贞观初年,唐太宗去视察御史府,看到许多新录取的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唐太宗描述的选官制度的名称,该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三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该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在位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武则天在位时期是如何发展该制度的。

材料四白居易评价该制度“唯秉至公,以为取舍”。

孙中山认为该制度是“平民政治”,而且优过“民主政治”,是“极端平等政治”。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该制度的确立对隋唐社会产生的影响。

【答案】

(1)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由上层权贵垄断,看重门第。

隋朝时期选官注重学识,通过考试选官。

(2)科举制度(科举取士制度)。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3)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4)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公平公正选拔人才;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

隋文帝即位后……,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由上层权贵垄断,看重门第。

隋朝时期选官注重学识,通过考试选官。

(2)第一问:

根据“进士”这一关键词可知,唐朝选官制度是科举制。

第二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确立的标志是隋炀帝确立了进士科。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时期设立了武举和殿试,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提高了科举的地位。

(4)根据“唯秉至公,以为取舍”、“平民政治”等关键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公平公正选拔人才;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评价一

“贼臣杨镐、袁崇焕先后卖国。

—(明)朱舜水《朱舜水集》

评价二

“袁崇焕……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

彼时主昏政暗(君主昏庸政治黑暗)……深可悯恻(哀怜)。

—《清高宗(乾隆帝)实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为袁崇焕立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不同时期人们对袁崇焕的不同评价。

(3)请以“袁崇焕之我见”为主题写一篇小议论文。

(要求:

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

【答案】

(1)原因:

建立军功(抗金有功或保卫边疆安全)。

(2)评价:

①袁崇焕咎由自取,卖国。

②袁崇焕忠君爱国,被冤枉。

(3)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信息“力挫后金军,解围京师”“率军抵抗后金屡获大捷”,可以看出,为袁崇焕立祠的原因是建立军功(抗金有功或保卫边疆安全)。

(2)依据材料二评价一“袁崇焕先后卖国”,评价二“尚能忠于所事”,可以看出,人们对袁崇焕的不同评价有①袁崇焕咎由自取,卖国。

②袁崇焕忠君爱国,被冤枉。

(3)按照要求写作,注意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

标题可以是:

我眼中的袁崇焕。

袁崇焕抗金有功,保卫边疆安全,是忠君爱国的英雄。

袁崇焕没有卖国,是被冤枉的。

【点睛】

(1)

(2)属于同一类型,都是要求依据材料回答。

解答时,就紧扣材料,找到关键语句,译为现代汉语,概括回答即去掉不必要的字句即可。

(3)此题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

解答时,按照要求写作,做到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

注意有理有据,提出观点,给出证明。

5.《英国大百科全书》记录,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隋朝选官制度的不同点。

材料二贞观初年,唐太宗去视察御史府,看到许多新录取的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唐太宗描述的选官制度的名称,该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三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该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在位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武则天在位时期是如何发展该制度的。

材料四白居易评价该制度“唯秉至公,以为取舍”。

孙中山认为该制度是“平民政治”,而且优过“民主政治”,是“极端平等政治”。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该制度的确立对隋唐社会产生的影响。

【答案】

(1)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由上层权贵垄断,看重门第。

隋朝时期选官注重学识,通过考试选官。

(2)科举制度(科举取士制度)。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3)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4)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公平公正选拔人才;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

隋文帝即位后……,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由上层权贵垄断,看重门第。

隋朝时期选官注重学识,通过考试选官。

(2)第一问:

根据“进士”这一关键词可知,唐朝选官制度是科举制。

第二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确立的标志是隋炀帝确立了进士科。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时期设立了武举和殿试,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提高了科举的地位。

(4)根据“唯秉至公,以为取舍”、“平民政治”等关键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公平公正选拔人才;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

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

……为保证行省官员尽职,除由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外,元廷还采取了省官互迁和奉旨宣抚的方法。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元代以前各朝代的地方行政体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

而元代行省……有效地弥补了这一空当,使全国的行政体制基本上做到了上下结合,浑然一体。

行省的权力很大,地方军政大权基本都掌握在行省手中,表现出了与隋唐以来地方权力逐渐削弱趋势的某种不协调。

但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是适应当时形势的较为有效的措施。

元代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巩固地方统治成为比加强中央集权更为迫切的任务。

为此,各地军、政两方面必须密切合作,以便能够迅速作出决策。

在这样的背景下,行省就成为军政合一的地方统治核心。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掌管全国行政、军事、监察事务的中央机构名称。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代行省制度的利弊。

【答案】

(1)行政:

中书省。

军事:

枢密院。

监察:

御史台。

(2)利:

有效地弥补了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

弊:

行省的权力很大,地方军政大权基本都掌握在行省手中,易成尾大不掉之势。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可知,中书省管理行政;枢密院管理军事:

御史台有监察职责。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元代以前各朝代的地方行政体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

而元代行省……有效地弥补了这一空当,使全国的行政体制基本上做到了上下结合,浑然一体。

行省的权力很大,地方军政大权基本都掌握在行省手中,表现出了与隋唐以来地方权力逐渐削弱趋势的某种不协调……”可知,有利的一面是,有效地弥补了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有弊的一面是,行省的权力很大,地方军政大权基本都掌握在行省手中,易成尾大不掉之势。

7.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宋代时期,中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那时海外贸易兴盛,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收入颇丰,以至于宋高宗说:

“司舶之利最厚,若措施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材料三: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中为鼓励海外贸易,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什么机构加以管理?

(3)材料三中交子最早出现于北宋哪一地区?

【答案】

(1)经济重心南移

(2)市舶司

(3)四川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信息:

“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可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2)依据材料信息:

“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收入颇丰,以至于宋高宗说:

“司舶之利最厚,若措施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可知,为鼓励海外贸易,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3)在宋代,随着商业的繁荣、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金属铸币不能满足商业的需要,北宋四川地区出现了纸币-----交子。

8.“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请思考:

①材料反映了清朝前期的对外政策是什么?

实行这种政策根本目的是什么?

②清朝前期为什么要实行这种政策?

③这种政策有什么影响?

④对此你有什么启示?

【答案】

(1)闭关锁国政策,维护清朝统治

(2)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略,又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3)闭关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使中国落伍于世界历史的进程。

(4)启示:

开放使国家繁荣,闭关使国家落后。

我国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

(1)依据题干“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清朝前期的对外政策是闭关锁国政策,清朝前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

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2)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是:

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略,又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3)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是:

闭关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使中国落伍于世界历史的进程。

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4)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启示是:

开放使国家繁荣,闭关使国家落后。

我国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9.明朝既有一个个叱咤风云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谱写一曲不畏强暴抗击外敌的热血颂歌,也有杨帆驰骋、傲视群雄、踏浪高歌的辉煌。

(戎马一生杀尽倭寇留正气)

(1)观察图一,指出图中箭头所指的地区发生了什么?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图二人物是谁?

为遏制这一事件,他取得的一次辉煌战役发生在哪里?

(杨帆踏浪和平之旅耀千秋)

(3)图三是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图。

最远到哪里?

共有几次?

(4)通过图四郑和和哥伦布航行对比,说说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

(1)明朝抗倭斗争;原因:

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

(2)戚继光;浙江台州。

(3)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七次。

(4)①时间早;②次数多;③规模大;④ 人数多;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图片信息“明朝抗倭”“日本”并结合所学可知,图一中箭头所指的地区发生了明朝抗倭斗争;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明朝中期,随着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特别是由于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所到之处,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

(2)结合图片信息,根据所学可以得知,图中的人物是戚继光。

明朝政府派戚继光抗击倭寇,他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取得了抗倭的重大胜利,后来他又率军开赴福建、广州抗倭,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戚继光的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民族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3)依据所学可知,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4)从图表中不难看出:

时间上,郑和下西洋始于1405年,哥伦布始于1492年,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时间早;航行次数上,郑和下西洋共7次,哥伦布共4次,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次数多;规模方面上,郑和下西洋大小船只200多艘,哥伦布最少3只,最多17只,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规模大;航行的人数上,郑和下西洋约2.7—2.8万人,哥伦布最少90人,最多1500人,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人数多。

10.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

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载(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

李隆基生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

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为。

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

唐玄宗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

但是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且宠爱杨贵妃,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

——XX百科

(1)材料中“唐朝的极盛之世”在历史上称为。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评述唐玄宗的历史小论文。

(要求:

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不少于150字)

【答案】

(1)“开元盛世”

(2)示例:

我眼中的唐玄宗

唐玄宗是中国古代史上功过比较都比较突出的人物。

唐玄宗即位后,重用贤能,励精图治,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现了一系列改革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众生活安定,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开元末年,他追求享乐,宠爱杨贵妃,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边缰形势紧张,用人失查,重用安禄山,导致了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从此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解析】

【分析】

【详解】

(1)唐玄宗统治时期,年号“开元”,他实行一系列改革,他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2)材料中反映了唐玄宗李隆基的个人事迹,因此本题小论文的题目可以以唐玄宗为主题。

根据材料提示的内容,唐玄宗经历唐朝时期的极盛时期,同时也经历了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

因此小论文内容可围绕这些内容对唐玄宗的个人事迹进行简单阐述,然后进行简单评价,唐玄宗是中国古代史上功过比较都比较突出的人物。

1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经济重心形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经济重心是相对稳定的,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国防形势的演变,必然也将寻找更适宜的发展区域,以扩大经济重心的范围乃至迁移。

我国历史上的经济重心大致经历了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的历程。

最终在东南地区结聚成一个新的经济重心,并取代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重心地位。

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的经济重心南移事件。

(1)依据材料,指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经济重心的位置。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

(1)黄河中下游地区

(2)观点:

我国历史上的经济重心大致经历了由北向南的过程。

论述:

我国历史上经济重心最早位于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

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江南地区开始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南朝末年开始赶上北方经济。

隋唐时期尤其唐朝中期开始南移,南北经济几无差距。

南宋时期,南方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结论:

以上说明我国历史上的经济重心经历了由北向南的历程。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由材料“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经济重心形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可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经济重心的位置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2)观点:

我国历史上的经济重心大致经历了由北向南的过程。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历史上经济重心最早位于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

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北方多战乱,南方战乱较少,政治环境相对安定;许多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再加上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开始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南朝末年开始赶上北方经济。

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中期,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北经济几无差距。

南宋时期,南方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以上说明我国历史上的经济重心经历了由北向南的历程。

【点睛】

此题注意掌握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有关内容。

我国历史上经济重心最早位于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

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江南地区开始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南朝末年开始赶上北方经济。

隋唐时期,尤其唐朝中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北经济几无差距。

南宋时期,南方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12.材料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