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原因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00083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原因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原因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原因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原因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原因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原因分析.docx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原因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原因分析.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原因分析.docx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原因分析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原因分析

 

摘要

本文以并购当时中国石油行业发展状况为背景,通过对中海油、优尼科和雪弗龙三方慨况、参与并购原因与过程的分析,总结出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的原因,并从中得出一些经验教训,为以后我国石油企业在美国的并购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

跨国并购优尼科中海油

前言

我国石油资源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资源严重不足。

据2003年BP石油公司的统计,在103个产油国中,我国的石油可采资源总量和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居于第11位和第10位。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真实GDP以平均每年8%~10%增长的背景下,中国石油的消费量以每年7.5%的速度增加,但是中国国的石油供应年增长率仅1.7%[]。

我国石油企业顺应时代的浪潮,抓住机遇,实现“走出去”与企业自身做大做强协同发展,充分吸取中海油并购优尼科案例中的教训,发挥并购的协同效应,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资源用率,从而进一步解决目前我国石油供应紧的局面。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

1.并购三方概况与参与并购的原因

1.1中海油概况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简称中海油,是中国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于1982年在成立。

主要负责中国海域对外合作开采石油与天然气资源,涉与六大业务板块有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和开发、专业技术性服务、炼化销售与化肥、天然气与发电、金融服务,新能源。

在当时国际化成为国际有竞争力的跨国企业是中海油的经营愿景。

国际上超过50%的石油公司都是跨国公司,要想在国际石油领域分的一杯羹,中海油一定要走出国门。

而并购优尼科海油不但可以学习优尼科公司已经成熟的国际化经营战略与获得其拥有的各种资源,而且优尼科与中海油的业务重叠领域少,互补性强,通过并购可以扩大中海油的全球业务围。

1.2优尼科公司概况

优尼科(Unocal)成立于1890年10月17日,是世界上最大的独立能源勘探和生产公司,其石油和天然气主要的勘探地和生产地在亚洲和北美以与荷兰和刚果。

优尼科公司已探明石油与天然气储量约70%都位于亚洲与里海地区。

当时优尼科公司把汽油业务撇开,专注于其他地区尤其是海外地区的石油勘探和生产,但由于在勘探方面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回报,优尼科连年亏损,最终向美国政府申请破产,于2005年1月挂牌出售。

1.3雪佛龙公司概况

雪佛龙公司(Chevron),美国第二大石油公,世界第五大石油公司,业务遍与全球180个国家和地区,业务涉与油气产业的每一个领域。

雪佛龙因为优尼科在亚洲的大量油气资源和东南亚的大量地热参与收购,最后雪佛龙成功收购优尼科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地热能源商。

当时中海油与雪佛龙实力对比

中海油

雪佛龙

总资产

1532.6亿元

932.8亿美元

负债

536亿元

113亿美元

历史

23年

126年

排名

50左右

4

2.简要并购过程

06.08中海油正式公布收购优尼科意向。

06.13雪佛龙德士古获准收购,中海油竞购优尼科难度大。

06.23中海油提出全现金并购优尼科公司,发出报价。

06.24优尼科收到中海油收购要约,称将进行审阅评估。

06.24美国政府将审查中海油对优尼科的收购案。

06.27优尼科示好中海油并购,表示愿意随时进行谈判。

06.28中海油公关战,傅成玉写信给美国国会,将赴美谈判。

06.30雪佛龙称并购优尼科获美证交会批准,可能将成功。

06.30优尼科宣布开股东大会表决中海油和雪佛龙报价。

07.03收购优尼科遭阻挠,中海油向美政府申请审查。

07.07优尼科拟放弃雪佛龙,有条件支持中海油收购要约。

07.21优尼科董事会选择雪佛龙报价,中海油坚持不提价。

08.03中海油宣布退出收购优尼科竞争,雪佛龙胜券在握。

3.并购失败原因分析

3.1政策政治阻力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是当时中国企业涉与金额最多、影响最大的海外收购大战,其遇到政治压力不可小视,美国政府对外资并购有不同程度的限制,一是对外商投资领域的限制,二是对外商出资比例的限制,三是通过审批制度来规外资。

另外,中海油参与优尼科石油公司竞购,触动了美国人最为敏感的能源神经。

一桩本来对收购双方双赢的商业收购案,由于夹杂了大量微妙的政治思维和意识形态而被扭曲。

2004年5月30日,美国众议院以333比92票的压倒优势,要求美国政府中止这一收购计划,并以398比14的更大优势,要求美国政府对收购本身进行调查。

7月30日美国参众两院又通过了能源法案新增条款,要求政府在120天对中国的能源状况进行研究,研究报告出台21天后,才能够批准中海油对优尼科的收购。

这一法案的通过基本排除了中海油竞购成功的可能[]。

3.2融资方式单一

雪佛龙公司最终以价值171亿美元的股票加现金的方式并购优尼科,并且承当了其16亿美元的债务,而中海油则以185亿美元全现金的并购方式落败。

中海油支付185亿美金:

既有来自高盛和摩根大通的过桥贷款,又有中资银行的贷款,还有中海油本公司提供的资金支持,虽说做到了融资多元化,但是这都是从单纯提供资金的角度而言。

此外巨额的现金支付无疑会对企业的流动性造成极大的影响,一旦遭受财务风险,将对并购方造成巨大损失,同时还易招致政治风险[]。

3.3企业竞购时机不当

3.3.1.当优尼科在市场上挂牌出售时,中海油并没有出价,却在雪佛龙与优尼科达成了协议之后出价。

3.3.2.并购时机的选择会影响并购的交易成本,而2004年正值伊拉克战争之际,战争导致的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美国担心本国能源储备和能源安全问题;中海油此时决定出手收购,时机掌握得并不好[]。

3.3.3.在当时欧美地区出现了“中国威胁论”,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正好触动了美国最弱的一根神经。

一旦竞购成功,将会刺激“中国威胁论”的增长,恶化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环境。

3.4缺乏跨国并购经验

就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并购经历而言,一般遵循先国并购而后再参与跨国并购的路径,全球前三次并购浪潮先在欧美国家部进行便是明证。

中国的情况则不然,由于属于转型经济,国企业并购重组尚未形成气候,大多数企业缺乏并购经验。

在此情况下企业贸然参与跨国并购,失败也就在所难免。

在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大战中,中海油的竞争对手雪佛龙在国际重大收购中所表现出的经验和手段显然要技高一筹。

随着竞购的加码日趋激烈,雪佛龙使出浑身解数,甚至不惜冒毁掉商誉之险而打政治牌,发动美国40余位国会议员向布什总统递交公开信,以国家安全和能源安全名义,要求政府对中海油的并购计划进行严格审查。

雪佛龙打出的政治牌,紧紧抓住并且放大了美国人的忧虑。

与此不同的是,中海油的种种努力和友好姿态却被人误解至深[]。

竞购过程中,最重要、最值钱的便是并购。

然而,中海油的并购却泄密频频。

不仅仅是开始的密谈以与中海油所准备的出价水平、拟聘请的顾问以与并购后整合战略被英国《金融时报》抢先曝光,“中海油以贯彻国家的能源战略为己任”这类出自于中海油部讲话的豪言,也轻易地泄露。

3.5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关系不透明

中海油对优尼科的竞购引起了华盛顿的激烈反应。

中海油是一家上市公司,70%的股份归未上市的母公司所有,母公司的全部股份则为一个中央政府机构所有。

这个机构就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它是中国政府认定的“战略”行业中的约190家主要企业的控股股东。

这种关系足以让许多人相信,中国海洋石油公司不过是中国政府的一个部门。

中国的能源安全规划者希望,中国企业能直接控制外国能源储备。

此外,中海油严重依赖国有母公司提供的补贴,这不可避免地令人质疑其独立性。

由于中国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复杂而含糊不清,因而使外国政界和竞购对手有了合理原因,来强烈反对中国国有企业收购外国公司。

4.经验教训

4.1关注东道国的政策,采取多种渠道增强与东道国的沟通

关注东道国的政策是为了了解东道国对本国企业被收购有没有政策上的限制,有什么样的限制,限制的是什么行业等等。

如果企业能够在并购前深入了解东道国对于并购的法律规定、审查制度、监管制度等,并同时采取多种渠道增强与东道国政府的沟通,比如外交渠道、两国的民间友好机构或在目标公司所在国的有影响力政治人物牵线搭桥等,取得目标公司所在国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并尽可能在社会就业方面适应当地政府的要求,同时争取目标公司的友好合作,给予跨国并购方以宽松的政治环境,就有利于提高并购成功率[]。

4.2.融资主体多元化,灵活选择并购方式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联合投资这种融资主体多元化的投资类型有助于降低并购风险。

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种是与当地企业合作进行并购,这样可以降低来自东道国的政治风险;一种是与其他国家企业联合并购,比如与国外的私募股权基金公司合作,这样可以既可以增加谈判的筹码又可以降低政治风险;一种是与几家银行合作,这样一旦遭受政治风险,银行天生的逐利性就会使其主动与东道国进行交涉,从而有效降低并购风险[]。

在中国石油企业参与跨国并购时,常常走入现在并购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的误区。

然而在常见的三种并购方式中,现金并购并非是最好的,例如使用股票并购能够有效地促进并购方和被并购方的整合,有利于并购成功;而现金和股票结合的混合方式更能灵活地满足并购方与被并购方的需要.因此,在并购活动中要注意并购方式的灵活选择[]。

4.3.必须选择最正确的跨国并购时机

跨国并购往往会引起很大的经济震动和社会震动,因此选择一个最正确的时机是至关重要的。

在并购目标公司时,可以采取渐进的方式,先以合资或合作的方式,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待该国政治风向偏松时,再考虑并购问题;也可以先不全资并购,而是控股性并购或接近于控股性并购,待条件成熟后再进一步并购;还可以利用目标公司所在国的一家合资企业作为跨国并购的代理者,以避免东道国政府或当地政府干预。

4.4.充分利用舆论媒体赢取国民支持

这次中海油竞购,从我们的方面看是一个商业行为,但是在美国大众看来,中海油代表的是全中国,是一个国家的行为。

企业应事先通过了解目标企业所在国家的媒体性质和特点,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外界公布公司的并购意图、目的以与并购可能产生的影响等来消除民众的猜忌,合理的让民众了解我们的并购行为是纯商业的行为,我们的目的也是逐利的,以此来获得民众的支持。

4.5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改革

我国国有企业并购活动总被赋予浓郁的政治色彩,民营企业参与并购可以很好的回避这个问题。

我们应该让有实力的国有企业以民营企业的身份去竞争,去参与全球化的运作,主要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种,通过建立国家海外投资基金给民营企业贷款,让他们“走出去”;第二种,中国的大型国有企业把钱直接投资到由外国人在国外设立经营的私募股权基金,国有企业成为这些基金的最大股东,实际上就是对这些私募基金有了控制权,然后再由这些外国基金公司直接在海外做资源型的并购[]。

4.6.政府的鼓励和保护政策

我们从中得到的教训是:

中国对外并购的发展既是企业的一种在的行为,又是政府行为的必然结果。

鉴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并购方式正逐渐替代跨国创建方式而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流方式的实际情况,中国政府应大力鼓励和保护中国企业对外并购的健康发展。

政府的鼓励和保护政策应包括:

(1)设立专事对外并购等跨国直接投资的管理机构,对中国企业对外并购进行宏观协调和统一管理,并制定相应的政策;

(2)逐步放开海外融资渠道;(3)鼓励银行和大型企业自由联姻,组成大型跨国企业,参与跨国并购活动;(4)完善国际税收制度,等等。

5.总结

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发展离不开石油这一现状不会改变。

在石油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中国石油企业通过走出获得石油资源这一事实也不会改变。

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大背景的同时,结合中海油并购优尼科的例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企业树立国际化品牌形象。

我国石油企业相较于西方起步较晚,为了能够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一席之地,应尽早树立国际化战略眼光。

第二,注重并购人才的培养。

今后的并购活动会越来越频繁的出现,需要大量的并购人才对并购活动进行详细的考察与策略分析。

第三,注意防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先前的经验告诉我们,某国一旦认为并购活动触与本国利益,那么会不顾经济制度而采取一系列措施对跨国并购活动进行干预。

参考文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