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期末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98650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育学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育学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育学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育学期末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期末复习提纲.docx

《教育学期末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期末复习提纲.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期末复习提纲.docx

教育学期末复习提纲

一、西方教育学的发展

孕育期

1、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2、柏拉图的《理想国》

3、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4、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诞生记

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探讨了“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2、英国哲学家洛克的《教育漫画》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体系

3、法国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阐述了自然教育理论

4、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明确提出要“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

5、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他认为“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

前者说明教育的目的,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

”他本人也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发展期

分化(反思)期

二、实验教育学

实验教育学是在实验生理学与实验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以教育实验为标志的教育思潮。

代表人物级著作:

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实验教育学》

三、实用主义教育学

实用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持续不断的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目的;学校即社会;以学生的经验而不是学科知识体系组织教学;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重视学生的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代表人物及著作: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

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五、蔡元培的教育独立思想(简答)

1、教育的目的是“养成完全之人格”

2、教育由教育家主办

3、教育要摆脱政党控制

4、教育要超越教会影响

六、人力资本论

筛选假设理论

劳动力市场划分论

七、经济对教育的制约(简答)

1、经济水平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经济结构制约教育结构

3、经济发展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

4、经济发展制约教育内容与手段

八、教育的文化功能(简答)

1、传递—保存文化

2、传播—丰富文化

3、选择—提升文化

4、创造—更新文化

九、多元文化对教育的影响(简答)

1、教育思维方式的改变

2、教育民主化的发展

3、教育模式的多元化

4、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

十、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人在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中,身心两方面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

人的发展的主要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简答)

1、第一,人的发展是“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

2、第二,人的发展是“充分的发展”

3、第三,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发展”

4、第四,人的发展是“统一的发展”

十一、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简答)

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4、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5、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十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

2、环境

3、个体因素

十三、学校教育(名词解释)

学校教育是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与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特定的社会实践活动,目的在于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十四、教育目的(名词解释)广义

教育目的是指根据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制定的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主要体现在教育对人的培养质量规格、身心素质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十五、教育目的制定的依据(简答)

1、教育目的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

2、教育目的受一定社会生产关系、政治观点、政治制度等的制约

3、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

4、教育目的的确立受理论和研究水平的制约

十六、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选择)

个人本位论——裴斯泰洛齐

社会本位论——涂尔干

十七、我国的教育目的

1985——《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四有公民

1995.3.1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2、1954年2月《1954年文化教育工作的方针和任务》提出“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应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为培养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而奋斗。

3、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十八、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简答)

1、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2、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3、培养“劳动者”

4、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5、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十九、论述全面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异同点(论述题)

根据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全面发展即指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后拓展为包括人的道德意识、志趣和个性的发展,亦即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充分发展。

全面发展即人的素质构成,或者说是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标准和规格,是教育要实现的目的。

全面发展教育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目的而实施的教育,是实现教育目的手段和途径。

关于素质教育的内涵有很多种不同的看法,但都强调全面发展、全体学生、主动发展、开发潜能等方面。

简言之,素质教育是根据时代发展和人的发展需求,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为引导,以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和个性为宗旨,注重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为特征,重视适应未来社会和回归学生生活的教育。

同:

①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目标相同。

全面发展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智力和体力充分自由、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促进人的各方面才能、兴趣、特长等的发展,同时也要注重道德水平和审美情操的发展。

而素质教育的重点也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②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内容相同。

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都强调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③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方向相同。

全面发展教育是从整体上把握人的发展和教育,素质教育则是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

④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⑤全面发展教育是培养精神和身体的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通充分自由发展的人的教育,它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

异:

①全面发展只有落实到人的素质上才能实现

②全面发展只有通过素质教育才具有可操作性

③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具体落实

④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强调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在现阶段就是人的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并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高度来认识基础教育的任务和意义。

⑤素质教育从人的身心结构的发展入手,为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素质提供了内涵更加丰富和明确教育内容和评价体系,极大地丰富了现阶段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

⑥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⑦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⑧只有理解全面发展的教育,才能更好实施素质教育

二十、学校的概念(名词解释)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专门场所。

二十一、学校产生的条件(简答)

1、生产力的发展

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

3、文字的创造与知识的积累

4、国家机器的产生

二十二、远古中国的教育场所(选择)

1、“成均”,传说中五帝时代的“大学”

2、“序”,习射学武、从事军事教育的地方,附设于宗庙之内,后常用来表示地方学校

3、塾

4、辟雍,是西周天子所设大学,是天子重要的活动场所,东汉以后历代皆有,除北宋末年

5、泮宫,一般认为是西周诸侯所设的大学

二十三、六大书院(填空)

1、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

2、岳麓书院(湖南长沙)

3、嵩阳书院(河南登封)

4、石鼓书院(河南衡阳)

5、应天府书院(河南商丘)

6、茅山书院(江苏江宁)

二十四、书院的教育特点(简答)

1、接受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完善自我

2、注重教学与研究结合,形成自由争鸣的学风

3、注重学生自修和教师指导的结合,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

4、注重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和谐的人文环境相结合

二十五、学制的概念(名词解释)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组织(主要指学校)的总体系统,它规定了各级各类教育组织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关系

二十六、学制类型

1、双轨制

2、单轨制

3、分支型(三轨制)

二十七、壬戌学制

被称为现代学制

壬戌学制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学制,于1922年颁布,是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最为成熟的学制。

二十八、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劳工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

应当把教师职业作为专门职业来看待。

这是第一次提出了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建议

二十九、现代的教师角色定位(选择)

1、授业传道者

2、研究者

3、管理者

4、引导者

5、协作者

6、课程开发者

7、心理医生

三十、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2、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3、教师劳动的协作性

4、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5、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三十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简答)

1、教师的专业知识:

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精深的学科知识、扎实的教育学科知识

2、教师的专业技能

3、教师的专业情意

三十二、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材料分析)

1、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教育事业。

2、执行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3、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文化文化科学知识和教育理论,钻研业务,精益求精,勇于创新。

4、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不歧视、讽刺、体罚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

5、秉公守法,遵守纪律;热爱学生,关心集体;谦虚谨慎,团结合作;与家长、社会紧密配合,共同教育学生。

6、衣着整洁,举止端庄,语言文明,礼貌待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会联合颁发)

三十三、学生享有的权力(简答)

1、生存的权力

2、受教育的权力

3、受尊重的权力

4、身心健康权

5、人身自由权

三十四、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论述)①什么是师生关系②师生关系的意义③如何构建

1、含义:

师生关系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

2、意义: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之一。

良好的师生关系一旦形成就会发挥十分显著和独特的作用。

(1)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2)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威信

(3)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师生心理健康发展

(4)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优化校园文化

3、构建:

师生关系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中的,与师生双方密切相关,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但就教育内部而言,教师在师生关系建立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更主要地取决于教师的作用。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态度与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

(2)了解和研究学生。

了解和研究学生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原动力,能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情感纽带,使教学由单一的认知方面进入全面的心灵对话。

此外,教师处理必须公正无私、使学生心悦诚服。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的交往不断深化后而得来的。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教师良好的文化科学素质是构建理想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

扎实而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必要条件,也是赢得学生尊重,树立教师威信的重要前提。

三十五、多维视角下的课程概念(选择)

1、课程即学科——菲尼克斯

2、课程即经验——杜威

3、课程即目标——泰勒

4、课程即计划——塞勒

5、课程即研究假设——斯腾豪斯:

课程合一随着时代的社会变迁与时俱进

三十六、课程理论的类型(选择):

结构取向的课程理论,价值取向的课程理论,内容取向的价值理论,过程取向的课程

三十六、目标模式(名词解释):

目标模式又称“工学模式”,是以目标的分析与设定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基础,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实现、评价而展开的课程设计模式。

目标模式的典范是泰勒模式,泰勒模式由现代课程之父泰勒提出。

基本内容:

1、确定教育目标

2、选择学习经验

3、组织学习经验

4、评价

三十七、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论述)

贯穿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这一核心理念旗帜鲜明地表明,课程改革的大方向既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

其中为了每位学生主要体现在

(1)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2)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3)寻求学生在知识体系构建中的合法性

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的发展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国课程改革采取了相关措施。

(1)重建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的重建是课程改革理念和目标的突破口。

主要有三个要点:

①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②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③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2)编织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构成主要有四个因素: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编制课程标准的四个议题是:

设置课程目标,精选和组织课程内容,设计与优化教学环境,拓展和分层评价指标

(3)实施新的课程政策。

新的课程管理政策是三级课程管理,三级课程是指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它们三位一体,构成了现实的学校课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