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教材过频变动的分析及对策思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97056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8.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想政治课教材过频变动的分析及对策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思想政治课教材过频变动的分析及对策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思想政治课教材过频变动的分析及对策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思想政治课教材过频变动的分析及对策思考.docx

《思想政治课教材过频变动的分析及对策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政治课教材过频变动的分析及对策思考.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思想政治课教材过频变动的分析及对策思考.docx

思想政治课教材过频变动的分析及对策思考

思想政治课教材过频变动的分析及对策思考

一、问题的缘起:

思想政治课教材的过频变动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过于频繁的变动,在新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据《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一书的统计:

建国后北京市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变动共计有33次,其中10次发生在1976年以后。

从全国范围看,仅1976年以后大的变动就有3次:

(1)1976年以后各地陆续恢复“青少年修养”、“社会发展简史”、“法律常识”、“辨证唯物主义常识”、“政治经济学常识”等,取代文革教材;

(2)1986年起,京、津、沪、吉、黔、粤六省市和北京师大(与人教社合作)编写了七套试验教材,由点而面在全国范围铺开,从初一至高三设置了“公民”、“社会发展简史”、“社会主义建设常识”、“科学人生观”、“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取代了原来的教材设置;(3)1992年秋,实验和试用了五年多的多套高中教材又被仓促统而为一,大多数省市初中教材也统而为一,作了较大的吸收、调整工作之后,名称亦统一为“思想政治”教材。

与此相联系的是中学德育大纲的再次修订和“颁布”。

除了这几次大的变革之外,小的修订和调整的次数远大于3次。

思想政治课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作相应和适当的调整,本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如此频繁地变动大纲、教材等,给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不少困难。

二、思想政治课教材过频变动带来的负效

  

(一)课程“信度”的降低。

  这里的“信度”有别于心理测量领域的“信度”(表示测量工具的可靠性),而指德育课程的威信或可信性。

频繁的变动使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可信度降低。

信度降低的实际内容是:

部分学生,甚至有的教师不全想念教科书上的思想、政治、道德原理是真理。

较高的信度存在须有许多前提,前提之一是德育内容体系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中国古代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道德文化,曾经有过这种连续和稳定性。

在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中,中国人的基本伦常及政治观念保持了连续性。

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5及文化惰性都与这种德育内容的连续、稳定性有联系。

从一定意义上讲,日本、南韩、新加坡等国和地区的德育抓得比较扎实和有效,在面对时代变迁和科技进步,新兴的东亚工业“龙”们没有完全否认传统价值观念的合理内核。

被改造过的儒家文化反倒成为东亚诸国和地区特有的精神气质,既成为经济起飞、社会稳定的保证,也成为救济西方社会精神危机的引人注目的方剂之一。

而新中国的中学德育,曾经过多地否定了自己的传统价值体系,又曾经简单地拒斥了西方文明中的合理的道德修养。

在中国德育现象中,思想政治课频更内容,致使富求真热情的青少年对思想政治课内容的可靠性产生了疑问。

人们一方面指责学校德育的低效,另一方面又不全想念学校德育所教授的内容。

(二)课程“效度”的缺损。

  “效度”在这里是课程教学有效程度的概括(不是测量学术语)。

效度缺损直接源于信度的降低。

教材频繁的“变动”既使教师对德育内容的稳定性失去信心,又难以使教师保持一个有念、一贯性的人格形象。

加上变动过频使教师难以积累和形成稳定的教学经验和方法,这对有效地组织教学,不断提高教学实效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三)课程地位的下降。

  学校德育地位的下降已成为一些专家呼吁的现实。

人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

在学校德育系统内,确有一批德育工作者在践行使命,但真正倾注热情于直接和间接的德育活动中的人数并不多。

升学模式的教育实践使智育成为智育成为硬任务,德育成为软指标,也使德育应有的地位得不到实际的肯定。

在课程建设方面,国家教委中小学思想政治教材研究中心(负责专门研究思想政治课教材建设的组织)已被合并,在高考的必考课目中,思想政治课在理科专业招生中退出……

思想政治课地位的下落、效度信度的缺损,有多方面的原因。

但课程过频变动带来的负效应是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从课程建设的角度看,稳定课程的内容体系、引导课程的科学变革,是今后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必须重视的课题。

三、动与静的对立统一:

思想政治课教材应变机制的建立

  思想政治课实效不高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教材过频变动,那么,思想政治课实效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就应是教材应变机制的建立。

而所谓应变机制实际上是教材建设中动与静辨证关系的具体处理问题。

  适应社会及时代变迁,不仅思想政治课,而且其它学科包括理科课程的变动都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事物并不能只具有动的一面,没有相对静止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借口事物的运动变化,否定事物的稳定性实际上会否定事物的存在。

即便是变动频繁的思想政治课教材,也有其内容相对稳定的一部分。

笔者认真对照了现行高一、高二思想政治课教材(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和10年前的《辩证唯物主义常识》、《政治经济学常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发现教材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及经济基本原理方面仍有许多稳定性部分,兹列如下:

(一)两种教材涉及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常识的稳定性部分: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2、物质、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实事求是;

  3、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脑的机能、物质的反映、一切从实际出发;

  4、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同因和外因、质量互变、新旧事物、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5、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着的事物具有各自的特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主次要方面、坚持两点论的确良重点论的统一;

  6、实践及其作用、认识的根本任务。

(二)两种教材涉及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常识的稳定性部分:

  1、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本;

  2、商品、货币、价值规律;

  3、劳动力商品、资本、剩余价值;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垄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上述两种教材的稳定性部分的存在,实质上既证明了思想政治课教材实现稳定、建立应变机制的必要性,也证明了实现稳定和建立应变机制的现实可能性、可行性。

建立这种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科学应变机制,要考虑好和处理好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保持马匹基本常识、核心价值观的稳定性,确立相对稳定的价值参照系,从而提高课程的信度和效度,确立中学生坚定的政治道德信念和稳固而积极的人生价值体系;二是要根据社会及政治、经济变革的新情况和新精神,让中学生了解社会变革的“窗外事”,避免成为象牙塔中的“隐士”,从而促进中学生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大业。

根据这两方面的要求,我们认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可以实行双轨制方案。

所谓思想政治教材的“双轨制”,是指设计出两套能够应不同需要、完成不同任务的思想政治课教材。

具体做法叙述如下。

  选择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要求中最基础的内容,或者说经典性的内容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常规教材、基本教材,或称“硬教材”。

教材内容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知识、基本人伦、基本法律规范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常识等。

这一教材的内容一经确定,可在相对长的时间内保持不变。

与此相应,选择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要求中与现实生活最为接近的部分,如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步完善的现实方针政策等内容,加上时事政治内容等,形成活页式的思想政治课的补充教材、现实教材,或叫“软教材”。

软教材可根据情况变化,反映最新理论和政策要求及国内外大事,每学期或每学年一变。

这样做的好处,一是使思想政治课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发展结合起来,体现政治课现实性和时代性的特点;二是使学生对时速政治的关心及学习常规化的制度化,避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现象。

上述硬、软教材在中学阶段的各年级均予以实施。

整个中学阶段就形成平等存在的两种思想政治课教材体系,且两个体系教材相互衔接和照应。

  由于双轨制要求思想政治课教材有平等使用的硬、软两套,因此,教材的编写也必须确立两个系统或一个系统两种功能。

首先是必须严肃认真地分析谁选定硬教材的内容(宜精而有用),形成较为科学的硬教材系列,教材一经形成则相当长的时间(可10年以上)不再变动。

其次是必须有常设和专门的软教材研究和编写系统。

编撰者必须密切追踪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重大突破、重大的时政等,精选其中适合中学生的内容形成教材,每年甚至每学期均有规定份量和面目一新的软教材供师生选用。

  按又轨制设计教材,教材的编撰质量要求比以往更高。

如果硬教材质量不过硬,就以难以保证它的稳定性;软教材质量不过关,则会反过来冲击双轨制设计本身。

为了稳妥起见,思想政治课双轨制教材的编写和使用,都应做好较长时间的充分的准备性试验,经过理论和实践的论证,再将成熟的教材由点到面推广。

  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课教材改革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这是思想政治课教材建设领域的宝贵财富,建立思想政治课教材的应变机制和实行思想政治课教材双轨制应当充分借鉴这些经验。

我们认为,这些经验包括:

党和政府对思想政治课教材建设的关心、支持;国家级专门的思想政治课教材建设的领导和研究机构的设置和有效运作;思想政治课教学队伍建设及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研究、试验和推广,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