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96559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docx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docx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

砚山二小学生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座号日期

实验

名称

蚯蚓生活环境的对比实验

教材册页

实验

目的

使学生通过对比实验,认识蚯蚓生活需要的环境条件

实验仪器药品

长方形纸盒2个、黑布、塑料薄膜、

干土、湿土、蚯蚓若干条

 

 

 

实验内容和步骤

观察到的

现象记录

结论和解释

实验一:

1、找一个长方形纸盒,把里面涂黑;将盒底挖掉一半,贴一块透明的塑料薄膜。

1、在桌上铺一块黑湿布,在布上放几条蚯蚓,用盒罩住,使蚯蚓正好在盒内的明暗交界处,观察蚯蚓往哪边爬?

比较亮处与暗处蚯蚓的数量。

实验二:

设计实验证明蚯蚓喜欢潮湿的地方还是干燥的地方?

方法:

 

条蚯蚓中

条往黑暗的地方爬去,条往亮的地方爬去。

 

条蚯蚓中,

条往潮湿的地方爬去,条往干燥的地方爬去。

 

实验说明:

蚯蚓喜欢生活在

的环境中

评语

 

记分

砚山二小学生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座号日期

实验

名称

植物生长需要的环境条件

教材册页

实验

目的

使学生菜豆生长需要的环境条件

实验仪器药品

 

 

 

实验内容和步骤

观察到的

现象记录

结论和解释

实验1:

准备甲、乙两盆生长情况相同的菜豆苗,把乙盆菜豆苗用纸盒罩严。

两盆菜豆苗都放在向阳的地方,每天浇一次水,浇水的量一样多。

5天后,把乙盆的纸盒打开,比较两盆豆苗的生长情况有什么不同?

实验2:

准备甲、乙、丙三盆生长情况相同的菜豆苗,把它们都放在向阳的地方。

甲盆不浇水,乙盆浇适量水(保持土壤湿润就可以),丙盆多浇水(使土中总是积水)。

10天后,比较三盆菜豆的生长情况有什么不同?

 

甲盆生长情况,乙盆生长情况

 

甲盆生长情况,乙盆生长情况

,丙盆生长情况

 

实验说明:

菜豆适于生活在

的环境中

评语

 

记分

砚山二小学生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座号日期

实验

名称

水土流失的对比模拟实验

教材册页

实验

目的

使学生认识水、土、植物之间的关系

实验仪器药品

两块槽形木板、两个水槽、两个小喷壶、

两个大水槽、水、土、草皮

 

 

实验内容和步骤

观察到的

现象记录

结论和解释

1、取两块长木板,在一块木板上铺上草皮,在另一块木板上铺与草皮的土层同样厚的土,把两块木板分别斜放在一个水槽里,使它们的坡度相同。

2、在木板上方同样的高度,用喷壶往两块木板上分别浇同样多的水。

3、比较从两块木板上流上来的水和土的多少有什么不同?

 

有草的木板,流到盆里的

无草的木板,流到盆里的

实验说明:

水、土、植物是相互依存的:

植物可以保护不被

冲走,同时也使

不致流失;有了

和,植物才能生存。

没有植物的保护,

容易被

冲走,同时也使

流失,没有了和,

植物了不能生存。

评语

记分

砚山二小学生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座号日期

实验

名称

滑坡与泥石流对比模拟实验

教材册页

实验

目的

使学生知道滑坡与泥石流是怎样形成的。

实验仪器药品

一块槽形木板、两个水槽、两个小喷壶、两个大水槽、水、黏土、沙、碎石、

 

 

实验内容和步骤

观察到的

现象记录

结论和解释

实验1:

将木板一端垫高,把泥、细沙碎石块等捏成一团“岩体”放在斜坡上端,观察有什么变化。

实验2:

用两块木板架成槽状,并在上面铺一块塑料薄膜。

将搭成小斜坡。

把泥、细沙、碎石块等物体堆放在坡顶上。

用盆装水从上往下冲,观察发生的现象。

泥团沿木板

 

泥、沙、土、石随水

实验说明:

在山坡陡峻的地方,如果岩石破碎、松散,或人们开荒种地、挖山开矿、建房修路等活动,破坏了环境,使山体不稳定。

一旦遇到暴雨,就容易形成

评语

 

记分

砚山二小学生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座号日期

实验

名称

设计证明物体振动发声的实验

教材册页

实验

目的

使学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仪器药品

小槌、水槽、水、玻璃瓶、细线、

泡沫塑料小球、小鼓、豆子

 

 

实验内容和步骤

观察到的

现象记录

结论和解释

方法:

 

实验说明:

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

评语

 

记分

砚山二小学生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座号日期

实验

名称

声音传播的实验

教材册页

实验

目的

使学生知道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实验仪器药品

水槽、水、石块、鼓、鼓槌、纸屏。

 

 

实验内容和步骤

观察到的

现象记录

结论和解释

实验1:

把耳朵贴在桌上,用手轻轻挠桌底或桌腿,能听到声音吗?

这说明什么?

实验2:

在水中把两块石头相碰,耳朵紧贴水槽,你能听到石头碰击声吗?

这说明什么?

实验3:

把小鼓立在桌上,在鼓在右面立一个纸屏,在纸屏的右面吊一个小球,使小球紧贴在纸屏上。

用槌敲击鼓的左面,倾斜角看到什么现象?

这说明什么?

实验1:

我能听到,这说明

实验2:

我能听到,这说明

 

实验3:

我看到小球随鼓声,这说明

实验说明:

声音能在、

、、

中传播。

评语

记分

砚山二小学生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座号日期

实验

名称

鼓膜作用的模拟实验

教材册页

实验

目的

使学生知道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实验仪器药品

硬纸筒、橡皮薄膜、皮筋、细线、火柴棍。

 

 

实验内容和步骤

观察到的

现象记录

结论和解释

找一个去掉底的纸筒当作外耳道,在纸筒的一端蒙上一块橡皮膜,当作鼓膜。

把一截火柴棍系在细线上,固定在橡皮膜中央。

对着镜子,在纸筒的另一端发出各种声音。

你观察到什么

现象?

 

 

火柴棍。

 

实验说明:

外耳道有

的作用;鼓膜有

的作用

评语

 

记分

砚山二小学生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座号日期

实验

名称

制作电磁铁

教材册页

实验

目的

使学生认识电磁铁

实验仪器药品

大铁钉、绝缘导线、电池、

电池盒、大头针、指南针。

 

 

实验内容和步骤

观察到的

现象记录

结论和解释

实验一:

1、把绝缘导线按照一个方向绕在一根大铁钉上。

2、接通电流,用铁钉的一端接近大头针,有什么现象?

这说明什么?

3、切断电流,有什么现象?

这说明什么?

实验二:

利用指南针检验:

电磁铁有没有两极?

你制作的电磁铁,哪一端是北极?

哪一端是南极?

电磁铁通电是能吸起,这说明。

切断电流后大头针,这说明。

用钉尖(或钉帽)接近指南针的北极,如果相吸,钉尖(或钉帽)是南极,钉帽(或钉尖)是北极;如果相斥,钉尖(或钉帽)是北极,钉帽(或钉尖)是南极。

 

实验说明:

电磁铁通电时有;切断电流后

电磁铁也有、

之分。

评语

记分

砚山二小学生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座号日期

实验

名称

与电磁铁磁极变化有关的实验

教材册页

实验

目的

使学生知道电磁铁的两端是可以改变的

实验仪器药品

大铁钉、绝缘导线、电池、电池盒、指南针

 

 

实验内容和步骤

观察到的

现象记录

结论和解释

请同学们看课本41页的四幅图。

 

 

 

实验说明:

电磁铁的两极是可以的

改变了,或者

改变了,它的两极都会

评语

 

记分

砚山二小学生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座号日期

实验

名称

与电磁铁磁力大小有关的对比实验

教材册页

实验

目的

使学生认识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实验仪器药品

大铁钉、绝缘导线、电池、电池盒、指南针

 

 

 

实验内容和步骤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

结论和

解释

验证内容

相同条件

不同条件

吸大头针的数量

磁力大小是否

有关系

线圈匝数(20)

电池数量

1节

2节

3节

磁力大小是否与

有关系

电池数量(2节)

线圈匝数

10匝

20

30

 

实验说明:

可以加大电磁铁的磁力。

评语

 

记分

砚山二小学生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座号日期

实验

名称

杠杆作用的实验

教材册页

实验

目的

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杠杆及杠杆的作用

实验仪器药品

简单机械实验盒里的杠杆尺、50克的钩码(8个)

 

 

实验内容和步骤及

观察到的现象记录

结论和解释

实验顺序

支点到力点的距离(格)

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格)

物重

拉力

省力(费力)

1

4

2

100克

50克

2

2

1

100克

50克

3

2

2

100克

100克

4

4

4

100克

100克

5

1

2

100克

200克

6

1

3

100克

300克

实验说明:

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

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

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等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

评语

 

记分

砚山二小学生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座号日期

实验

名称

滑轮作用的实验

教材册页

实验

目的

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滑轮及其滑轮的作用

实验仪器药品

简单的机械实验盒的定滑轮、动滑轮、平板测力计、细线、钩码、铁架台

 

 

实验内容和步骤

观察到的

现象记录

结论和解释

实验1:

先把代表重物的钩码挂在定滑轮的一端,然后在另一端一个一个地另挂钩码,直到平衡,这时重物的重量和提起重物的力分别是多少?

实验2:

通过动滑轮将重物提起,你往哪个方向用力?

用了多少力?

实验3:

组装一个滑轮组

实验1:

我用2个钩码挂在定滑轮的一端,另一端要用钩码才能平衡。

实验2:

运用动滑轮,50克的钩码只用了

的力就提起来来了。

实验3:

运用滑轮组50克的钩码,只用了

的力就提起来来了

实验1说明定滑轮的作用是:

,不能。

实验2说明动滑轮的作用是:

,不能。

实验3说明滑轮组既能又能。

评语

 

记分

砚山二小学生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座号日期

实验

名称

轮轴作用的实验

教材册页

实验

目的

使学生知道什么是轮轴及轮轴的作用

实验仪器药品

简单的机械实验盒的大、小轮轴、平板测力计、细线、钩码、铁架台

 

 

实验内容和步骤

观察到的

现象记录

结论和解释

实验一:

把轮轴实验装置装在支架上,找一个重物,用测力计提起,用多少力,再将重物挂在轴上,通过测力计拉轮,带动轴转动,将重物提起,稳定在一定高度,观察用多少力?

实验二:

将上述实验中的轮改为大轮又将如何呢?

实验一用测力计测得重物的力是

牛顿,运用轮轴只用

牛顿的力就将重物提起来来了。

实验二将轮改为大轮后,只用牛顿的力就将重物提起来来了。

实验一说明:

运用轮轴有

的作用。

实验二说明:

在轴粗细相同时,轮越越

评语

 

记分

砚山二小学生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座号日期

实验

名称

斜面作用的实验

教材册页

实验

目的

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斜面及斜面的作用

实验仪器药品

简单的机械实验盒的滚筒、平板测力计、木板。

 

 

实验内容和步骤

观察到的

现象记录

结论和解释

实验一:

通过测力计将滚筒提起,用了多少力?

在桌面立一木块,从桌面到木块斜搭一块光滑的木板。

通过测力计用均匀的速度沿斜面上拉,用多少力?

实验二:

用测力计沿着坡度小的斜面拉滚筒,记下测力计上的数据。

再沿着坡度大的斜面拉,看看用多大的力。

实验一:

直接提起滚筒用的力是

牛顿,在斜面上拉用了

牛顿。

实验二:

在坡度小的斜面上拉滚筒用了牛顿的力,在坡度大的斜面上拉滚筒用了

牛顿的力。

实验一说明:

斜面有

的作用。

实验二说明:

斜面越越

评语

 

记分

砚山二小学生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座号日期

实验

名称

岩石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

教材册页

实验

目的

使学生会做岩石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

实验仪器药品

酒精灯、火柴、镊子、小块板岩、烧杯、水

 

 

实验内容和步骤

观察到的

现象记录

结论和解释

 

用镊子夹住一块石头在酒精灯火焰上烧一会儿,然后把这块石头放入冷水中;接着再烧,再浸入冷水中。

反复几次,观察石块有什么变化?

 

把小石块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烧,受热体积

后放入冷水里,受冷体积

;石块冷热不均便

 

实验一说明:

、、

等对岩石的破坏叫做

高山上的岩石在长期的

下,会产生很多裂缝,甚至崩塌,滚落到河道中。

 

评语

 

记分

砚山二小学生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座号日期

实验

名称

磨圆作用的模拟实验

教材册页

实验

目的

使学生会做磨圆作用的模拟实验

实验仪器药品

带盖的瓶子、水、棱角分明的碎砖块、沙

 

 

实验内容和步骤

观察到的

现象记录

结论和解释

把一些棱角明显的碎砖块,放进装有半瓶水的玻璃瓶中,盖好瓶盖,用力摇晃。

摇一会儿,把碎砖块取出来,观察它们的形状有什么变化?

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瓶子里的碎砖块,随水转动,互相摩擦,逐渐

 

实验一说明:

高山上的岩石由于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

过程中,受到水的

相互

,形成了卵石。

 

评语

 

记分

砚山二小学生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座号日期

实验

名称

沉积作用的模拟实验

教材册页

实验

目的

使学生认识地层的形成

实验仪器药品

烧杯、黏土、粗砂和碎石的混合物、水、筷子。

 

 

 

实验内容和步骤

观察到的

现象记录

结论和解释

1、把小石子、粗沙、黏土的混合物倒进烧杯中,再往杯里倒进一些水,用小棒搅动水,使水很快运动起来。

你看到什么现象?

2、停止搅动,使水的运动逐渐慢下来,又看到什么现象?

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搅动时,瓶里的碎石、粗劣、黏土随水一起。

停止搅动时,瓶里的固体物质由到

慢慢地沉降下来,水流静止运动后,瓶底的物质是

的。

 

实验一说明:

水的搬运能力与,

时,水中搬运的物体会沉积下来,的物体先沉积,

的物体后沉积。

 

评语

 

记分

砚山二小学生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座号日期

实验名称

地层褶皱的模拟实验

教材册页

实验目的

使学生认识有关地震的成因

实验仪器药品

不同颜色的毛巾、木筷、

 

 

实验内容和步骤

观察到的现象记录

结论和解释

1、把几条颜色不同的毛巾叠放在桌上,当作水平的岩石层。

两手按在“岩石”上,把它慢慢向中间挤压,看到什么现象?

2、两手握住一根木棍的两端,用力将它压弯,继续用力压,木棍会被压断吗?

当木棍被压断时,你听到什么声音?

手有什么感觉?

 

毛巾。

木棍弯曲到断裂时,听到“啪”的声音,手感到

实验一说明:

岩层在受到巨大的挤压力时会发生,

厉害了就可能断裂。

岩层断裂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使大地猛烈地。

产生巨大的

破坏力量,山崩地裂,绝大多数的地震就是这样形成的。

评语

记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