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地理新课标版考纲专题解读+考点题组训练专题20 环境保护.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95117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1.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地理新课标版考纲专题解读+考点题组训练专题20 环境保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版高考地理新课标版考纲专题解读+考点题组训练专题20 环境保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版高考地理新课标版考纲专题解读+考点题组训练专题20 环境保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版高考地理新课标版考纲专题解读+考点题组训练专题20 环境保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版高考地理新课标版考纲专题解读+考点题组训练专题20 环境保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地理新课标版考纲专题解读+考点题组训练专题20 环境保护.docx

《版高考地理新课标版考纲专题解读+考点题组训练专题20 环境保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地理新课标版考纲专题解读+考点题组训练专题20 环境保护.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地理新课标版考纲专题解读+考点题组训练专题20 环境保护.docx

版高考地理新课标版考纲专题解读+考点题组训练专题20环境保护

1.(2019·浙江自选,12,10分)由于水资源短缺,我国华北平原大量开采地下水,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地下水漏斗,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

地下水漏斗指由于打井超采地下水形成的地下水位中间深、四周浅,如漏斗状的地下水位分布状况。

图1、图2分别为华北平原浅层和深层地下水漏斗分布区(阴影部分)示意图。

完成

(1)~(3)题。

(1)根据华北平原地下水漏斗区的地理特征,可判断(单选,3分)()

①浅层地下水漏斗区地势相对较低②深层地下水漏斗区河流径流量丰富③浅层地下水漏斗区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带④深层地下水漏斗区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浅层或深层地下水漏斗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单选,3分)()

A.浅层地下水漏斗致使河流干涸断流

B.深层地下水漏斗造成深层地下水污染

C.浅层地下水漏斗导致土地盐碱化

D.深层地下水漏斗会引起土壤养分降低

(3)地下水回灌是治理地下水漏斗的主要措施。

简述地下水漏斗区回灌用水的主要来源。

(4分)

1.【解析】第

(1)题,读图可知,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漏斗区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山麓地带、河流沿岸,深层地下水漏斗区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低的平原,工农业用水量较大。

(2)题,浅层地下水漏斗区靠近河流沿岸,河流补充地下水的水量过多,会使河流地上径流量减少甚至干涸断流。

第(3)题,地下水回灌的水源主要有当地降雨径流、当地河流或异地调水及经过净化处理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等。

【答案】

(1)C

(2)A

(3)跨流域调水;利用雨水(夏季集中降水产生的多余地表水);利用中水(工业和城市污水无害化达标处理产生的水)。

2.(2019·课标卷Ⅱ,44,10分)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贵州省某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严重。

农民在山上放牧、砍柴、找土种玉米。

当地农民反映,山上的土一年比一年薄,一发大水,土全被冲走了,玉米也被冲走了。

石头越来越多,最后连玉米也无法种了,生活越来越困难。

简述为改善环境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当地政府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2.【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该地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

结合材料可知该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是土地石漠化严重,而石漠化的原因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等有密切关系,把握各种地理要素的关系,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

【答案】严格管理,恢复自然植被:

将农业生产活动限制在适宜的地方;不适宜的地方实行严格保护措施,避免人类活动扰动土层,以逐步恢复自然植被。

产业结构调整:

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如选择免耕的农作物,改牲畜放养为圈养等,以避免农业活动过多扰动山地很薄的土壤层。

合理规划,控制人口数量:

按环境承载能力规划人口,将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的人口转移到较适宜的地区。

经济补贴措施:

给农民适当经济补贴(包括粮食、商品、能源等),解决农民的生活用粮、用柴等问题,帮助农民开辟新的生计(如手工业、第三产业等),或以经济手段鼓励农民主动保护和恢复植被。

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

通过实际情况的对比,使农民认识保护山坡、石间土层的重要性,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吸引社会力量:

以优惠政策鼓励个人和企业参与保护和治理环境。

客土移植:

将土壤资源丰富地区的土壤转移至该地区。

(每答出1项措施得2分。

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但本题满分不得超过10分。

3.(2019·福建文综,40C,15分)下图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和耕地、湿地面积的变化。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区域湿地面积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9分)

(2)简述该区域保护湿地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6分)

3.【解析】第

(1)题,根据图示可以看出湿地面积逐年减少,而伴随湿地面积减少的是人口的增多和耕地面积的增加。

由此可见,湿地的减少是人口增长带来的对耕地需求的增加和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及人类开发湿地的结果。

(2)题,保护湿地的措施:

一方面是非工程措施(加强保护湿地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等),另一方面是工程措施(恢复湿地,即退耕还湿地)。

【答案】

(1)特点:

湿地面积减少。

原因:

由于人口增长,耕地需求增加;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建设用地需求量增大,促使人类大幅度开垦湿地。

(9分)

(2)退耕还湿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应重视湿地保护;提高群众保护湿地的意识。

(6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4.(2019·海南地理,26,10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灌丛荒漠往往呈带状分布于山麓地带和绿洲边缘。

灌丛植物能够阻挡风沙,并将之固定在周边形成灌丛沙滩;但干旱加剧或者地下水位下降时,灌丛植物根系无法再获取水分就会死亡,最终形成流动沙丘。

下面上图示意某区植物分布,下图为灌丛沙堆景观。

简述绿洲边缘的灌丛沙堆在其不同发育时期对绿洲的影响,并提出灌丛荒漠生态保护措施。

4.【解析】“灌丛植物能够阻挡风沙,并将之固定在周边形成的灌丛沙滩”是早期灌丛的作用,而“灌丛……死亡”后,其所固定的沙在风力作用下移动,则“最终形成流动沙丘”,这是后期灌丛的影响。

“灌丛荒漠生态保护措施”结合教材中荒漠化的治理措施作答。

【答案】影响:

灌丛沙堆早期具有固沙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绿洲;(3分)但如果灌丛死亡,则其早期固定的沙便成为沙源,为沙漠化提供物质基础,威胁绿洲。

(3分)

措施:

保护山地植被,增强水分涵养;合理利用水资源,保证生态需水;禁止采伐灌木;采用草方格固定大型灌丛沙堆。

(每答出l项得2分,答出其中2项即可得4分。

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但总分不超过4分。

5.(2019·课标卷Ⅱ,44,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秋沙鸭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目前全球只有1000只左右,中华秋沙鸭生活在河流与小型湖泊等湿地中,主要以淡水鱼、虾等为食。

以长白山某河流作为繁殖地的中华秋沙鸭种群,春季为50余只,秋季迁徙时,数量增至200只左右。

但只有近百只到达赣东北的越冬地,而第二年春季只有50余只返回繁殖地。

分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

5.【解析】鸟类迁徙途中不断死亡,既有饥饿、疲劳、天敌猎杀等自然原因,也有中毒、人类捕杀等人为原因。

针对饥饿、疲劳等自然原因,可通过人为增加其适宜生存的环境(湿地)等措施改善捕食和休憩条件;针对人为原因,则可通过治理污染、严禁猎杀、人为保护、宣传教育等措施来改善。

【答案】可能原因:

迁徙路上缺少湿地等休憩和觅食地,疲劳饥饿致死;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虾;人或动物的猎杀等。

保护对策:

在迁徙路线上建设与恢复湿地,使湿地间距小于单日迁徙距离;治理水体污染;严禁猎杀;在迁徙路线上建立观测点,组织志愿者观察与保护;做好保护中华秋沙鸭的宣传工作等。

6.(2019·山东文综,45,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植被浅沟常布置在城市道路两侧、不透水地面的周边和大面积绿地内等处,可与城市雨水管网或集水池相连,其表面一般种草进行覆盖。

下图为植被浅沟示意图。

指出植被浅沟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6.【解析】城市硬化面积(道路、停车场等)的增加,阻碍了地上和地下之间的水体循环,会降低城市环境质量、增加城市雨涝等灾害。

植被浅沟在促进水循环、减轻内涝的同时,还能调节小区域气候环境等;浅沟覆有植被,同时也能起到净化雨水、调节小气候的作用。

【答案】收集雨水(提高雨水的利用率;增加可利用水资源量);补充地下水(增加下渗);净化雨水;减轻城市内涝;调节小气候(美化环境)。

7.(2019·山东文综,34,10分)下图为我国华北某沿海地区景观剖面示意图,图中海岸为沙质海岸。

读图,回答问题。

(1)分别说明图中甲、乙、丙三处植被的主要生态功能。

(6分)

(2)近年来,该地区的荒草地不断开垦为农田,指出可能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

(4分)

7.【解析】第

(1)题,甲地位于山区,植被的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乙地是平原防风林,植被主要有防风固沙、削弱风力的作用;丙地位于沿海,植被主要有保护堤岸的作用。

(2)题,我国华北地区将荒草地开垦为耕地,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耕地灌溉用水较多、蒸发旺盛,会导致盐分在地表积累而形成次生盐渍化;另外,农田废水还会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答案】

(1)甲: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乙:

降低风速、阻挡风沙;丙:

固沙阻浪。

(2)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盐碱化;水污染。

(答出两点即可)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和成因

1.表现:

资源严重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及全球环境恶化等问题。

2.成因:

环境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人为原因更为主要,具体原因及危害表现如下:

3.当前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1)全球气候变暖

(2)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和危害

(3)酸雨的成因和危害

4.大面积的生态破坏

问题

成因

分布

危害

植被破坏

过度砍伐、开荒、放牧

热带雨林尤为严重

生态系统失衡,环境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加重

生物多样

性减少

生态环境破坏、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和外来物种入侵

人类活动区

生物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水土

流失

自然

暴雨、土

质疏松

我国黄土高原及南方地区的丘陵、山地

使山区出现石漠化,高原表面沟壑纵横,淤积湖泊、河床,加剧洪涝灾害

人为

乱垦滥伐

土地

荒漠

自然

干旱、大风、

疏松的沙

质沉积物

非洲最严重,其次是亚洲,如我国西北、华北(春季)

可利用土地面积缩小,土地产出减少,沙尘暴天气增多

人为

植被破坏

湿地

退化

和减

自然

沉积物填充

河湖、河口、湖滨、海滨等,如三江平原

气候恶化、水旱灾害加剧、水污染加重、生物多样性减少

人为

土壤侵蚀导致流入河流泥沙增加;环境污染加速富营养化;围湖、围海造田,大量引水灌溉和河流截流改向等

二、可再生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淡水资源短缺问题及解决措施

缺水严重国家或地区的不同成因分析

(1)降水稀少:

①中东地区的国家,如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曼等国家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终年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水资源严重短缺。

②中亚地区的国家,如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地处亚欧大陆内部,距海遥远,降水稀少,水资源严重短缺。

(2)地狭人稠:

如新加坡等国家面积过小,没有一定规模的淡水河流与湖泊;人口稠密导致水资源消耗量大,加剧了淡水紧张。

2.土地资源退化的表现、原因及防治措施

(1)土地退化的原因及措施

项目

内容

表现

土壤侵蚀(是一种分布较广、危害严重的土地退化现象)

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

不合理灌溉引起土壤盐渍化和涝渍

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

主要

原因

人类经济活动对土地施加的压力过大,使自然状态下较脆弱的环境被破坏

防治

措施

生物措施

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生态林,营造经济林,加强对植树种草的科学管理

工程措施

修建水库、灌渠等;修梯田、淤地坝等

农牧业

措施

在突出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采用各种保护耕地、提高肥力的措施;发展舍饲养畜,把牧草栽培纳入农田耕作范围

(2)我国耕地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由于人口数量过多,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耕地资源不足的问题。

现状

耕地不足,中国依靠8.6%的耕地养活了世界19%的人口

人口增加,加剧耕地资源的短缺

非农业用地增加,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耕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耕地面积减少或耕地质量下降

耕地质量低,中、低产田比重大

措施

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

依据《土地管理法》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

提高土地利

用率

非农业建

设必须节

约用地

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

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

禁止闲置,荒芜耕地

鼓励合理开发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

提高耕地质量

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

改良土壤,提高肥力,防治土地污染,防治土地退化

可再生资源是在被开发利用后能通过天然作用或人工经营再生,并能被人们利用的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等。

每一种可再生资源又有其独特的性质和特点,要充分利用和保护各种可再生资源,就必须对各类资源的具体特征充分理解。

即对每一种可再生资源都必须保护和促进更新,并加以充分合理的利用。

如果对其利用不合理就会出现各种生态环境问题。

三、能源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1.化石燃料

(1)分布特征:

很不均衡。

化石燃料

世界

中国

煤炭

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其次为北美;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和南非也较多

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区储量大;南方地区只有贵州较丰富

石油

东半球:

从地中海地区经中东到印尼,中东、北非最丰富;西半球:

从阿拉斯加经加拿大、美国西部、墨西哥、委内瑞拉到哥伦比亚

东部:

大庆、辽河、大港、中原、胜利等油田和沿海大陆架;西部:

塔里木、柴达木和准噶尔、吐鲁番—哈密盆地

(2)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以煤炭为例)

①开采:

破坏地表、占地、废渣自燃、污染水土环境等。

②运输与存放:

污染空气、水与土壤;占地、破坏景观,造成污染。

③利用:

污染空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和酸雨形成。

(3)化石燃料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措施

2.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

随着化石燃料濒临耗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其优缺点归纳如下表:

优点

缺点

利用形式

我国主要分布地区

能量巨大、不会产生空气污染、可再生

较分散,受天气、季节影响大

光热转换、光电转换

降水较少、光照充足的地区:

西北、青藏高原等地区

发电成本较低,不会产生空气污染

风速不稳且风力丰富地区与能源消费区不匹配

风力发电

青藏高原、西北、东部沿海地区

发电成本较低,无污染

可能对库区及其周围地区的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水力发电

水量丰富、落差大的地区

清洁、无污染

能源密度小,修建大坝会阻碍船只和鱼类进出

利用潮汐进行发电

沿海地区

可再生

直接燃烧会导致环境污染,造成资源浪费

比较理想的利用方式是沼气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

成本低廉

可供开发的地点不多,更新速度较慢,地热蒸汽中常含有一些有毒有害物质

发电、取暖、建地热温室等

地热能丰富的地区,如青藏高原

四、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

1.森林效益及保护

2.草地破坏的成因、表现及危害

3.湿地的价值和湿地减少的原因

(1)湿地的含义

世界《湿地公约》中规定:

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由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所构成的地区,包括低潮时水深6m以内的海域。

(2)湿地的价值

①经济价值——提供水资源、提供农副产品、水产养殖、航运、旅游观光等。

②生态价值——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3)湿地减少的原因

4.物种灭绝及保护

(1)灭绝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

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②人为原因:

狩猎、采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的灭绝。

(2)保护措施

①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

②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适当环境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

③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动物精子库等,以保护遗传资源。

④国家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

5.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

我国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它们的分布、形成及防治措施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生态问题

主要

分布区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防治措施

森林破坏

东北、西南、华南林区

森林火灾等

乱垦滥伐,超出了森林抚育更新的能力

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草原退化

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

气候干旱,降水减少

过度放牧、过度垦殖

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

湿地萎缩

三江低地、湖滨、海滨

沉积物充满湖沼

土壤侵蚀、环境污染、围湖造田、引水灌溉、河流改道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

生物多

样性锐减

林区、草原、近海海域

物种都有一定的寿命

人类的狩猎采集、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

土壤侵蚀

黄土高原、东南丘陵

降水季节变化大且多暴雨

人口稠密,过度开垦严重

退田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

荒漠化

西北、华北半干旱区

降水少、气候干旱

过度放牧严重

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禁砍伐

生态环境问题的关联性

生态环境问题的关联性较强,一种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常常成为另一种或两种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条件。

例如,森林的破坏会使植被覆盖率降低,流水的侵蚀作用增强,会使土壤侵蚀加重,出现水土流失现象;泥沙被带到下游的湖泊中沉积下来,会使湖泊面积减小,导致湿地萎缩。

再如,生态环境问题中的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和草地退化会导致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综合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可知,环境问题的考查,经常结合最新的时事材料或研究成果,探究当前困扰人类的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措施。

1.解题流程

角度一常见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其答题思路为:

角度二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分析,其答题思路为:

2.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题目的答题术语

思考方向

答题术语

水土流失

自然原因

土质疏松;多暴雨冲刷;地表植被覆盖较差;地面起伏大,冲刷力强

人为原因

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坡地开垦

荒漠化

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多沙质沉积物;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注意环保

湿地萎缩

自然原因

气候变干,蒸发加强;沉积物长期积累

人为原因

土壤侵蚀;围湖造田;大量引水灌溉;环境污染;河流的截流改向

森林破坏

自然原因

气候异常,生物演化

人为原因

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商业性伐木,人类引起的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

生物多样

性减少

自然原因

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人为原因

乱砍滥伐,生物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

每一种生态环境问题都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针对不同地区的区域特征可以判断该地区容易出现什么样的生态环境问题。

产生生态问题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多与区域特征有关),也有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造成的)。

3.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类题目的答题术语

措施

类型

具体措施

工程

措施

①农业上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抽引水灌溉、兴建水利设施(打坝淤地,建水库、电站和水渠等);②防洪工程措施主要有建立分洪区、蓄清排浑、加固堤坝等;③建设工业区和城市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建基础设施、建筑物等;④交通工程措施主要有修铁路、公路、飞机场、汽车站、港口等

生物

措施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封山育林、育草,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殖珍稀野生动物、移植珍稀野生植物等

技术

措施

①交通技术措施主要是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②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

生活

措施

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

经济

措施

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使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

政策

措施

主要有开发性移民,投入资金、劳动力,城市规划或旅游等

环保

措施

主要有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立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等

(2019·课标卷Ⅰ,44,10分)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近年来,我国道路施工愈加注重保护环境。

喀斯特地区土层薄,保护土壤尤为重要。

在南方喀斯特地区修建公路,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需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在工程结束后,仍在原地维持土壤的生产功能。

指出为达到保护土壤的目的,在南方喀斯特地区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应采取的措施,并简述理由。

【点拨】该题以南方喀斯特地区特殊土层条件为材料,考查在工程建设中,如何保护土壤,保护生态环境。

结合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在异地保护时,注意防止水土流失;在开挖后,及时将土壤回填,以保护当地的土壤。

【解析】第一步:

读材料,提信息。

第二步:

调知识,建联系。

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尤其喀斯特地区土层薄,易发生水土流失。

工程建设时,对土壤进行异地保护应注意防止水土流失,开挖后及时将土壤回填。

第三步:

析条件,组答案。

【答案】措施:

之前,将土壤移走,集中堆放并保护(四周围挡,表面覆盖)。

(3分)之后,将土壤再覆盖在石料开挖场或弃料堆放场的表面,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施。

(3分)

理由:

喀斯特地区土层薄,易被移走;南方地区雨水多,土壤易流失,需保护。

(4分)

导学导考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环境保护最主要的内容,命题形式为综合题,命题方式往往是给出区域图等材料,考查学生在获取信息基础上分析环境问题所在,并因地制宜提出措施的能力。

1.(2019·重庆西北狼联盟高三上学期统一考试,44,10分)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区域简图。

读图,回答问题。

(1)分别简述图中A山和B湖地区环境保护的侧重点。

(6分)

(2)若A地区过度开垦,将会对闽江下游及其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

(4分)

1.【解析】 第

(1)题,A山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植被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故环境保护的重点是恢复森林植被,保持水土。

B湖泊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湿地面积缩小和水污染加重,故环境保护的重点是防治水污染和保护湿地。

(2)题,若A山区过度开垦则导致水土流失加重,造成河流含沙量加大,使河流中下游地区泥沙淤积严重,从而河床抬升,使旱涝灾害增多;入海营养物质增多;沿海地区则导致河流三角洲生长加快。

【答案】 

(1)A山区以保护森林、保持水土、保护水质为主;(3分)B湖地区以防治水污染,保护湿地(湖泊)为主。

(3分)

(2)河流下游旱涝灾害增多;三角洲面积可能加速扩大;水质下降。

(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1.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

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人类不合理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耗激增。

2.应对资源短缺问题的措施——“开源”和“节流”

(1)“开源”的具体举措

①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

②扩展开发的范围和渠道。

③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

(2)“节流”的具体举措:

加强节约,利用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2019·山东文综,36(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塞内加尔河是一条国际河流,发源于素有“西非水塔”之称的富塔贾隆高原。

该河中下游区干湿季变化明显,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

下图为塞内加尔河流域及河口三角洲前缘的沙洲示意图。

针对塞内加尔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点拨】 考查解决河流中下游地区农业水资源短缺的措施。

可从全流域统筹、水利设施、节约用水、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