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儿穴位帖敷处方名师资料合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94809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9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小儿穴位帖敷处方名师资料合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最新小儿穴位帖敷处方名师资料合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最新小儿穴位帖敷处方名师资料合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最新小儿穴位帖敷处方名师资料合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最新小儿穴位帖敷处方名师资料合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小儿穴位帖敷处方名师资料合集.docx

《最新小儿穴位帖敷处方名师资料合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小儿穴位帖敷处方名师资料合集.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小儿穴位帖敷处方名师资料合集.docx

最新小儿穴位帖敷处方名师资料合集

 

 

小儿穴位帖敷疗法

小儿鉴于其生理特点,有些年龄偏小的患者不喜欢

也不太适合内服汤药,有些患儿做针灸更是很害怕,见

到针就哇哇大哭,临床中发现,小孩对艾灸这种热熏的

方式也很恐惧,中医认为恐伤肾,所以治疗需要小孩的

配合,经过长时间摸索,和以前湖北民间老中医师承的

经验,可以使用外贴穴位,使用一定的介质调成粘状,

固定在穴位上,深受患儿的喜欢,而且疗效较之汤药和

艾灸等治疗方法可以比肩,根据脉象和舌象和指纹特点

选择不同的配方。

让小儿生病远离哭声,父母省心。

小儿常见疾病四大分类

外感类

1咳嗽痰多  五子定咳粉  (生金散)  

2  感冒咳喘寒包火  (玉叶和营散还魂散)

3  支气管哮喘(三仁椒米粉)

4  鼻炎  (小儿通窍散)

脾胃类

1小儿腹泻(小儿止泻散)

2小儿食积  (肥儿散)

3小儿厌食(小儿迎香贴)

肾阳肾气虚损类

1小儿好动好哭闹(止静散)

2小儿口中口水多,易流涎  (控涎贴)

3小儿遗尿(缩泉粉)

4五迟五软:

斜颈等(小儿护元散)

皮肤、皮损

1风疹、荨麻疹、瘙痒(五官)  小儿消风散

2鹅口疮手足口病口疮(小儿疮脚贴)

3喉咙起泡  舒喉散

4脚气湿气  小儿脚气贴

小儿散剂贴敷疗法验案之外感

王小朋友3岁2014年4月18日am8:

40其母抱来时诉其近几日小孩沉闷不欲食,之前喜玩家中小白兔,诊其脉两脉弦滑,右寸浮数,苔黄,指纹紫。

口气重,口干不欲饮,气管里似有痰鸣,晨起流鼻涕,不打喷嚏,痰吐绿色,稍粘,纳差。

余嘱其外贴护元散五天量,敷脚心涌泉穴及肺俞用醋调护元散药。

三天后其母电诉,药用两天,效颇佳,上症几失。

后其回漳州老家一趟,小儿感冒复发,呕吐,余嘱乌梅三豆饮加冰糖生姜煮包菜心喝,次日早晨诉呕吐止,感冒咳嗽亦止,食欲变好,又玩起了他心爱的小白兔。

小儿外感之1咳嗽痰多:

  使用五子定咳粉,生金散(用醋调,贴肺俞  丰隆  )现值秋季,秋五行属金,与肺气相应,主燥肃杀之气重,小儿易外感咳嗽,很多一些陈年咳嗽也会在秋天容易复发,咳嗽有伴有痰,有白有黄,有浓有稀,有些伴有厌食、腹泻,脾胃虚弱,土不生金,导致肺气更加虚弱,咳嗽长久不愈,中药贴敷能补土生金,肺气旺则长久不愈的咳嗽可以停止,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患儿,脾胃一好,就很少咳嗽的原因

外感之2感冒咳喘:

秋天小儿易外感,容易晨起打喷嚏,流鼻涕,鼻塞不通气,有时会发烧,头痛,喉咙痛。

使用玉叶和营散还魂散  (用醋调贴曲池大椎)

∙小儿外感之3支气管炎、哮喘:

三仁椒米粉(用醋调贴双侧涌泉穴),秋天也是支气管炎频发的季节,收敛肺气,让扩张的支气管能很好的回纳

    

小儿外感之4  鼻炎:

      小儿通窍散  (用黄酒调贴侧三里印堂穴)小儿鼻炎是一种慢性病,有本来就鼻中隔有移位,也有肥大,造成呼吸不畅,影响心肺之气交流,有时还会头晕,造成缺氧状态,这个也会影响睡眠,严重者造成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中药散剂小儿通窍散外贴之目的,在于通鼻窍,促进心肺交流,消除鼻中息肉,打开呼吸屏障。

小儿喂养提醒

     小儿喂养温馨提醒之一:

对于喂养小儿的家长,切勿强制喂食,小儿脏器娇嫩,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小孩如果吃到不想吃了,说明已经喂到过度了,这样很容易损伤小儿的脾胃,古代小儿医家万全在他的《幼科发挥》讲“小儿常留三分饥”,是很有道理的。

水果不是饮食中必须的,尽量少吃水果为宜,《黄帝内经》里讲: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吃水果要以当地产的,当时令的,符合身体需要为佳,现在符合上述条件的水果已经很少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现在很多水果是外地产的,不符合时令,不符合身体需要。

另从中医上讲,水果寒凉,吃多了会损伤脾肾之阳,易致虚致泻,对于小儿身体一样,切勿将吃水果成为一种习惯,代替主食

饮食上注意一下,首先小孩不让其挑食,以大米饭等五谷杂粮,少吃垃圾食品,我们吃的大米饭是最接地气的,远离抗生素,小孩感冒发烧咳嗽,使用中药,外贴的,艾灸等

各种方子

小儿腹泻:

用药:

黄连、吴茱萸、丁香、肉桂、苍术

   用法:

等量研末,适量填脐,并以伤湿止痛膏固定。

每日1次,3次即愈。

小儿夜啼的穴位贴敷疗法

本文Tag标签:

幼儿疾病

小儿白天安静,入夜啼哭,或每夜定时啼哭者称为夜啼。

本病应与其他疾病如各种皮肤病、佝偻病、疝气、蛲虫病等引起的身体不适或者瘙痒等出现的夜啼相鉴别;也应与护理不当引起的夜啼予以鉴别。

  

引起本病的原因,多因脾肠不足,喜温恶寒,腹中受寒,夜又属阴,寒邪凝滞,气机不通,或心火亢盛,积热上冲,邪热乘心,故见灯火愈啼;或因阴血亏虚,水不涵木,血不养肝,虚火内扰,热扰心神,虚烦不眠;或惊骇客邪,使心神不宁,神志不安,敝夜啼发作。

  

1.方剂1  

(1)组成丁香、肉桂、吴茱萸各等鞋。

  

(2)用法上药共为细末,取适量药末置于普通膏药上贴于脐部,每晚1次,次晨去掉。

  

(3)说明主治小儿脾脏虚寒型夜啼。

症见睡喜伏卧,曲腰而啼,下半夜尤甚,啼声低微,出气不温,面色青白,四肢欠温,食少便溏,唇舌淡白,指纹青自,腹中若得温熨抚摩,常可使夜啼稍缓。

  

2.方剂2  

(1)组成丁香3粒。

  

(2)用法将丁香末同饭捣作饼,贴患儿肚脐。

  

(3)说明主治小儿脾脏虚寒型夜啼。

  

3.方剂3  

(1)组成黑丑50g,米汤适量。

  

(2)用法将黑丑研为细末,以米汤和药末拌之成糊状,贮存备用。

用时取药糊适量涂满于患儿脐部,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之。

每晚于睡前th涂药,连续涂药至痊愈为度。

  

(3)说明主治小儿食积型夜啼。

症见小儿入夜啼哭不休,或定时夜间啼哭,腹胀,吮乳,大便带不消化之物,舌质淡红,苔白腻。

  

4.方剂4  

(1)组成朱砂、僵蚕、钩藤各9g,灯心草4g,黑丑3g。

  

(2)用法诸药混合研末,加米汤与药末调和如膏状,备用。

取药膏适量敷于患儿脐心和掌心(劳宫)穴位上,每日下午2—3时敷膏药1次,至睡前再敷1次。

连敷3-5天,疗效显著。

  

(3)说明主治小儿心经积热型夜啼。

症见睡喜仰卧,见灯火和上半夜啼哭尤甚,啼时有汗,啼声响亮,烦躁不安,口气热,面赤唇红,舌质红,舌尖尤红,舌苔黄,尿短黄或大便秘结,指纹青紫。

  

5.方剂5  

(1)组成朱砂、琥珀各等份。

  

(2)用法共研极细末,装瓶备用。

于每晚临睡前用干净毛笔或鸡羽毛(棉签亦可),以温开水浸湿蘸药末少许,涂于肚脐上(为免污染衣物可包扎),每晚1次,可连用3次。

  

(3)说明本方适用于受惊吓引起的小儿夜啼。

症见睡中时作惊惕而夜啼,哭声尖锐,时高时低,时急时缓,紧偎母怀,常可见明亮灯光而啼缓,而色乍青乍白,脉来弦急而数,或散乱不止。

  

若配合涂劳宫(双)、膻中(两乳之间)则效果更佳。

  

6.方剂6  

(1)组成朱砂0.5g,五倍子1.5g,黄连3g,生地黄10g,陈茶叶水适量。

  

(2)用法将4味药共为细末,加陈茶叶水适量,捏成小饼状,外敷于脐中,用胶布固定,每晚更换1次。

一般敷2~6次症状消失。

  

(3)说明本方适用于阴血亏虚型夜啼。

症见夜啼,五心烦热,五液俱少,躁动少眠,大便干,舌质红,或舌尖红。

  

7.方剂7  

(1)组成地龙2或3条。

  

(2)用法捣烂敷在脐上,用纸盖好,一夜即安。

  

(3)说明主治小儿夜啼。

  

8.方剂8  

(1)组成五倍子30g。

  

(2)用法五倍子烧存性研末,用乳母口水调成饼,外用贴患儿脐部,以布缚定。

  

(3)说明主治小儿夜啼。

  

9.方剂9  

(1)组成牛蒡子3g。

  

(2)用法研末掺膏药L,贴患儿脐ff1。

  

(3)说明主治小儿夜啼。

  

10.方剂10  

(1)组成丁香3粒,钩藤3g,蝉蜕2g。

  

(2)用法上药共研末,水训为糊,敷脐,常法固定。

  

(3)说明本方适用于小儿夜啼,惊啼不安。

  

11.方剂11  

(1)组成牛蹄用适景。

  

(2)用法牛蹄甲研末贴脐中。

  

(3)说明本方适用于小儿夜啼。

  

12.方剂12  

(1)组成牛蒡子50g,珍珠粉2g,朱砂3g。

  

(2)用法上药共为细术,每川lg填脐,常法固定。

  

(3)说明本方适用于小儿夜啼惊啼。

  

13.方剂13  

(1)组成酸枣仁、郁李仁各5g。

  

(2)用法将2味药捣烂敷脐,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每日1换,连续3~5天。

  

(3)说明可养肝安神,适用于小儿夜啼。

  

14.方剂14  

(l)组成远志、合欢皮各Sg。

  

(2)用法将2味药捣烂,敷脐,用伤湿止痛膏吲定。

每日换药1次,连用3~5天。

  

(3)说明本方适用于小儿夜啼。

  

15.方剂15  

(1)组成焦山楂、鸡内金各等量。

  

(2)用法研细末,每次10g用米醋或者清水敷脐孔,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更换1次,连用3~5天。

  

(3)说明本方适用于小儿夜啼,可消积化食,和胃安神  

小儿呕吐,是指乳食从口中吐出为主症的一种儿科常见病症。

与小儿呕吐相似的还有小儿溢乳,是偶尔小儿吸吮过多,胃满而溢,不应视为病象。

引起呕吐的原因,多因暴饮暴食,过食不洁食物,造成脾胃受伤,遂致乳食不化,宿食成积,阻滞中焦,胃气上逆;或者外邪犯胃,入于中焦脾胃,脾胃不和等。

  

1.方剂1  

(1)组成大黄、芒硝各6g,枳实5g,丁香3g,灶心上10g。

  

(2)用法先将前4味药研为术,灶心土煎汤,备用。

用时取药末适量,然后用灶心土汤调成糊状,敷贴于脐孔上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或2次。

病愈为止。

  

(3)说明本方适用于食滞型呕吐。

症见嗳腐吞酸,呕吐乳食,脘腹胀满,夜寐不安,大便酸臭,舌苔白厚,脉滑。

  

2.方剂2  

(l)组成炒吴茱萸3g,生姜、葱白少许。

  

(2)用法上药共捣成糊状敷脐中,外用胶布固定。

  

(3)说明本方适用于外感寒邪型呕吐,症见呕吐,涕嚏,恶寒发热,头身不适,苔白,脉浮。

  

3.方剂3  

(1)组成鲜葱白20茎,鸡蛋2枚。

  

(2)用法把鲜葱白洗净,切碎略捣出汁,放入碗内与鸡堡(除壳)棚搅拌,切勿放盐。

热锅里放菜汁少许,将上2味药倒锅内煎成7cm2大饼l块,用纱布包裹趁热贴神阙穴。

  

(3)说明本方适朋于外感寒邪呕吐。

  

4.方剂4  

(1)组成吴茱萸10g,干姜9g,丁香6g,生姜、葱白适量。

  

(2)用法前3味药共研为细末,用时取适量与生姜、葱白共捣为糊状,敷贴于肚脐上,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2次,病愈为止。

  

(3)说明本方适用于胃寒型呕吐。

症见朝食暮吐,伴见面色苍白,唇舌淡白,食少不化,腹痛便溏。

  

5.方剂5  

(1)组成肉豆蔻(面裹煨热)4.5g,雄黄末3g。

  

(2)用法上药为末,醋糊为丸,黄豆大,晒干。

用1丸醋泡少时,放脐内以膏药贴之。

  

(3)说明主治小儿吐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